⑴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是什麼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自然經濟封閉了人的思想。
⑵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⑶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關系
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來代文化自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靖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1、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2、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趨時更新」。
⑷ 中國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及其影響
一·先秦時期:
【政治】從夏朝時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王位世襲制和宗法制決定了中央政權的平穩交接,而分封制則是這一時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權比較大.
【經濟】
(1)農業: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是由於青銅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農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生產之中.
(2)手工業: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被稱為「官營手工業」.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商朝時,人們已經能夠燒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織機,能夠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鐵器出現;春秋時期,民營手工業出現.
(3)商業:商朝時商業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貝成為了一種實物貨幣;西周時,在較大的城邑都出現了市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金屬鑄幣的技術,此時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業發展繁榮.
【文化】
(1)文學:春秋末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戰國時,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了楚辭這種新的詩歌體裁;這一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稱道.
(2)科學:西周時發明了「圭表測影」的天文觀測方法;春秋時出現了九九乘法口訣;此時的名醫「醫和」奠定了中醫病源學的基礎;戰國時製成了司南,《黃帝內經》在此時問世.
(3)繪畫:遠古主要以彩陶畫為主,春秋戰國則以帛畫為主.
(4)書法:商朝時,漢字已經形成了完整體系,甲骨文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現了金文,到西周時發展到頂峰;戰國時期出現「大篆」.
二·秦漢時期:
【政治】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文化】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政治】此時期內,三省六部制開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實權的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稱為「九品中正制」,「九品」指的是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中正」是選舉官,負責評定人才的等級.
【經濟】
(1)農業:這一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
(2)手工業:冶鑄業方面,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制瓷業方面,北朝已經能夠燒出成熟的白瓷.
(3)商業:兩晉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漸成為當時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文化】
(1)文學: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此時期內,志怪小說十分流行,干寶的《搜神記》是其代表.
(2)科學:祖沖之進一步精確了圓周率的數值、制定了《大明歷》;賈思勰著成了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齊民要術》.
(3)繪畫:魏晉時期的士大夫畫家們總結出了很多精闢的繪畫理論,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比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繪畫方法等.
(4)書法:魏晉時期,由隸書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草書都發展成熟.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自魏晉開始.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發展的「自覺階段」.
四·隋唐時期
【政治】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已經發展成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唐朝皇帝通過分割相權的形式加強了皇權;在地方上,唐朝政府設置節度使,這造成了唐朝後期嚴重的割據局面.選官制度上,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經濟】
(1)農業: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能夠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唐朝時創制了「筒車」,用於灌溉.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唐朝時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絲織業方面,唐朝的絲織技術以「輕盈精湛」著成,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3)商業:隋唐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文化】
(1)文學:唐朝時,詩歌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詞」作為詩的另一種形式也在唐朝出現.
(2)科學:隋唐之際,雕版印刷術出現;唐朝末年,火葯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以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代表,醫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3)繪畫:隋唐時期的畫家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的風格進行創作;唐朝詩人王維開創了水墨山水畫的技法.
(4)書法:顏真卿創造出了方嚴正大、形體敦厚的顏體書法,這種書法融篆書、隸書於行楷,影響深遠;柳公權則創立了風骨挺拔的「柳骨」書法;此外,還有被稱為「草聖」的草書書法家張旭等傑出書法家.
五·宋元時期
【政治】宋朝設置「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後來又設置「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元朝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地方上,元朝開創了「行省制度」,影響至今.選官制度上,依然沿用科舉制.
【經濟】
(1)農業:宋朝以後,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江浙地區;宋朝還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作為灌溉工具.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宋朝出現了汝、官、哥、鈞、定這五大名窯;宋朝的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此時煤炭開始大量被開采並被中原地區普遍作為燃料使用.元朝時,民間手工業開始超過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宋朝時,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動也不再收官服的直接監管;兩宋時期的對外貿易也很發達、在宋朝,紙幣「交子」出現;元朝的高利貸盛行.
【文化】
(1)文學:在唐代出現的「詞」在宋朝時發展到了頂峰,主要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民間在此時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散曲;元代時,散曲的創作進入了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此外,宋朝時,「話本」這種文學形式也很盛行.
(2)科學:宋代的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此時,指南針也應用於航海.
(3)繪畫: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開始興起.風俗畫是當時畫壇上的亮點,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元朝時以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寫意畫盛行一時.
(4)書法:蘇軾、米芾、蔡襄、黃庭堅被稱為「宋四家」,書畫兼工;元朝的書法以趙孟頫為代表,主張「書畫同法」.
六·明清時期
【政治】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朱棣統治時期,「內閣」開始出現;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地方上,明清兩代都實行行省制度.
【經濟】
(1)農業:風力水車作為灌溉工具在此時出現.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等形式多樣的瓷器品種;紡織業方面,明朝時,棉紡織業發展迅速;精緻細密的緞成為了清朝絲織品的代表.此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明朝中後期的紡織業領域,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開始出現(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興起.
(3)商業: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的作用很大,作為地域性商人群體的「商幫」也出現了,比如:「晉商」、「徽商」等.
【文化】
(1)文學:小說在這一時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以「四大名著」為代表.
(2)科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葯物巨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成為了這一時期科學領域的成就.
(3)繪畫:此時,以寫意畫為主的文人畫依然占據明清時期繪畫界的主流.
(4)書法:明朝的書法以文徵明的行書為代表
⑸ 中國古代經濟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這個題目應該反過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代經濟基礎的影響?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向內心去探索、追求所以不太注重外在的經濟、科技的發展與追求。因為經濟、科技的發展會膨脹人們的貪欲,而貪欲會蒙蔽我們自心的智慧顯現即「致知在格物」!
⑹ 中國古代文化的經濟影響
商品經濟與中國古代文化
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靖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趨時更新」。
⑺ 中國古代經濟格局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哪五種影響請你舉出一二個例子選擇其中的
中國古代經濟比如說蠶的養殖,然後是絲綢的發展,都對及中國文化產生了影響。
⑻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1、中國傳來統自然經濟對中國文化自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二是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不僅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的文化,而且長期吸納周邊少數民族的優秀文明;三是農耕經濟的早熟促進中國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簡記:延續力 包容力 凝重性)
2、農耕經濟的持續性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顯著特點,這種持續性造就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和中華文明的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
3、中國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國文化的守舊性的重要原因.
4、農耕經濟的多元成份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
5、中國農耕經濟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⑼ 中國古代經濟 發展 的影響
(1)先秦: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
(2)南北朝: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秦淮河兩岸商旅雲集,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二是草草構成之市。
(3)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三是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裡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四是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①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④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販運快——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限制對外交往)。
二、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
(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2)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3)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
(4)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