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如何理解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如何理解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發布時間:2021-02-15 04:10:39

① 為什麼必須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怎樣理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意義和現實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三個轉變」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加快轉變經專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屬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要素投入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② 如何理解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和生產力的中間環節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決定這個專社會性質的屬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生產力是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的概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經濟基礎是與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所有制)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

③ 如何認識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

如何認識?
這還需要如何認識嗎?
換一換說法吧。應該是迫切需要。
不搞投機主義,不要只注重結果。加強精神文明,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④ 如何理解經濟是基礎

可以這樣來理解:
先把經濟比喻成你手裡的錢,沒有錢,生活會成問題,會填不飽肚子版,連安身住的地方權也沒有。錢是我們能夠生活的基礎。我們常指的經濟,作為個體的人可以認為是包含一個有錢沒有錢的問題。作為一個企業,經濟可以代表一定的利潤大小的問題,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可以代表其國家的收入水平的增長率。想想六七十年代,我們是不是很窮,因為收入低,所以經濟不是很景氣,到了改革開放後特別是現在,國家的收入也增長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口袋裡有錢。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
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所以說,經濟是基礎。

⑤ 如何理解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最重要的是生產專關系在不斷的屬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是適應聲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但是我國的政治體製革新落後於經濟體制發展,這是由於1,上層建築的自身特點。2,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 這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為了與經濟體制相適應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

⑥ 怎樣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原理

二者的辯證關系。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築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如原始社會沒有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就是因為經濟基礎(公有制)沒有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造成的。出現了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也就進入了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了政治上的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取決於其經濟基礎的性質,地主和農民的地租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封建國家的性質,資本家和工人的僱傭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等等。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變化、更替也是由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時,它作為上層建築會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以重新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服務的方向上看,它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排斥異己力量;

2、從服務的方式上看,它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控制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3、從服務的效果上看,它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是上層建築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變為腐朽落後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就極力維護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於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三)二者的辯證統一構成了社會形態,揭示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四)方法論意義:它也是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它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依據。

四、兩對基本矛盾的關系。

(一)為什麼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因為: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

2、由於社會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形成了整個社會基本結構,故這兩對基本矛盾規定了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徵;

3、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規定和制約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4、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所體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的本質聯系,便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要求。

(二)兩對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

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由於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比較起來是更為根本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解決往往又離不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首先解決。在一定社會形態中,生產力的發展有賴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也離不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兩對基本矛盾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其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

總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⑦ 怎樣理解文化與經濟的基礎性關系

經濟是抄基礎,為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文化二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

⑧ 如何理解必須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版礎狀權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⑨ 如何理解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最重要的是生產關系在不斷的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是適應聲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但是我國的政治體製革新落後於經濟體制發展,這是由於1,上層建築的自身特點。2,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 這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為了與經濟體制相適應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