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意義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5 07:50:22

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有哪些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除了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外,關鍵還在於它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正是這種中國特色,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和鮮活的生命力.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的要求,科學社會主義只有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其自身作用、實現其自身發展.由於各個國家的現實國情、歷史文化和發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國必須從實際出發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是科學社會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正像鄧小平所說 :「我們多次重申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 ,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 ,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發展道路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首先在於它選擇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什麼是社會主義?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傳統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就是經濟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政治上的共產黨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文化上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其實,上述認識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當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的就是這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由於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在很長時間內是唯一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的國家,所以蘇聯模式後來便被理想化、模式化,成為全世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學習的榜樣.直到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以後,人們才發現,原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並不如宣傳的那樣完美,在體制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明顯的缺陷.鄧小平正是在總結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選擇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
第二,發展階段方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一個鮮明「特色」.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一個科學定位.馬克思曾把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 列寧也曾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新社會的初級形式」,毛澤東曾經把社會主義區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鄧小平則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情況下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我國制定現階段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防止「左」的或右的思潮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確立,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置於現實基礎之上.
第三,經濟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方面體現了自身的鮮明「特色」.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就是由全民所有制 (國家所有制)和集體農庄所有制所組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國後前三十年的所有制結構基本上是類似蘇聯模式的.實踐證明,單一的和過分超前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的,也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逐步探索並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實踐證明這是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
第四,經濟體制方面的「中國特色」.在探索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的同時,我們黨還在經濟運行體制方面作出了重要選擇.根據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人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體制只能是計劃經濟.建國後的前三十年我國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按這種傳統模式運行的.我們決不能否認,當年的計劃經濟模式在集中有限的國力完成重大建設項目上,確實顯示過巨大的威力、發揮過巨大作用.蘇聯憑借不到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內建立起來的強大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橫掃歐洲無敵手的希特勒法西斯軍隊.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計劃經濟還曾使蘇聯和我國有效避免過西方國家周期性出現的經濟危機.正是計劃經濟的這些優越性,使人們在思想認識上長期把它視之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計劃經濟的弊端越來越開始明顯暴露出來.鄧小平正是適應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濟運行新體制.從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經過十幾年的艱辛探索,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個破天荒的創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色」.
第五,政治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根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確立的關於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則要求,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也進行了不懈探索.一是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這是我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保證;二是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種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政權組織形式;三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這種政治制度「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政治制度的優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六,文化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我們黨逐步探索和總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重要途徑,從而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和新高度.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別強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通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使全體社會成員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三是建設和諧文化.通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

❷ 簡述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內容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內容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❸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生長、成熟的發展過程。歷史和中國的國情證明,要適應回中國的發展,必須走中答國特色社會主道路。社會主義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一個從低到高、從初級到高級的很長的發展過程。我國歷史發展是跨越了資本主義的成熟發展階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由於資本主義在舊中國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綜合國力迅速發展,這也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❹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意義

第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是「中國特色」和 「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我國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這個制度是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近現代以來各國政治社會發展的歷程表明,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社會制度。就我國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無古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辛探索,既取得了重要成果,也遭遇過嚴重挫折。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又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旨,在於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籠統而抽象的稱謂,而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具體制度相互銜接、有機構成的制度體系。首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最好的組織形式,為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其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特定的國情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是中國近現代歷史演進和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是把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各民族的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結合起來的處理民族關系的制度形式;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則是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當家做主最有效、最廣泛的制度形式。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制根基。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治國方略;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發展道路。其四,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五大將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下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實踐證明,這種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鞏固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其五,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制度。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著力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 「四位一體」的建設,不斷改革現有體制中的弊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向前發展。

第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探索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但也必須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從世界局勢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持續發生新的變化,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的較量更趨激烈。從國內形勢看,我國雖然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但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開。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首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它系統回答了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因此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指導思想。其次,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十七屆五中全會以來,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加強 「改革頂層設計」。所謂 「頂層設計」,其本意是指 「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然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那麼,在實踐中就需要不斷加強對制度的整體謀劃,明確發展價值,統籌全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面臨四大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每一個體制的改革,都需要一個頂層設計;而四大體制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更需要頂層設計。面向 「十二五」及未來較長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歷史轉折期與歷史機遇期,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改革的任務極其復雜而繁重,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重疊。因此,只有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增強改革方案的戰略性和綜合性,才能為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提供持久的動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梁麗萍 作者為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教授)
是這個嗎?我想我沒找錯吧。或者你是要題的答案/我就另找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二者的有機統一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堅持社會主義又充分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因素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政治上集中統一與經濟上放開搞活的有機結合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凸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與國家對經濟生活強有力干預的相輔相成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強調共產黨的領導又高度重視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或者沒段第一句

❺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內涵極其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
作為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解決個別問題的理論,而是要解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中所面對的歷史性大課題。最重要的有: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當今中國要的是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及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等基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黨的幾代領導集體的艱辛探索,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在總結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找到了回答這些問題的基本答案,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解決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問題中進行理論創新,以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先後肩負了革命救國和執政興國的歷史使命,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思想基礎,根本原因在於這一理論的正確性,是正確反映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和正確反映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意志的統一,是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自己利益的銳利思想武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參與歷史活動的根本動因在於實現自己的利益。一條道路,一個理論,一種制度,能否凝聚民心,能否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根本問題在於它是否能夠正確反映、實現、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代表和發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發展開放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具有鮮明的發展性和開放性的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其內容來說,就是關於發展中國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有發展道路論、發展性質論、發展戰略論、發展主體論、發展目標論、發展任務論、發展途徑論、發展動力論、發展條件論、發展政治保證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發展中國的經驗總結,又是發展中國的理論指導。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使命是興國,興國的基礎是發展。發展不會終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進程也不會終止,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堅持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確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中國國情結合起來,才能正確解決前進中一切問題,才能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中進行理論創新,不斷用新的思想成果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這個理論體系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前提。思想路是否正確,指導思想是否明確,是決定一切的。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性始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優勢。
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根本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毛澤東思想都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成果,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全部理論的立論基礎;都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集中體現,是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都以人類的徹底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更具有反映當今時代精神和中國國情的現實性品格。因此,在當今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❻ 十八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內涵及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版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❼ 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

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
今日中國在全球經濟的重要地位,既來自於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也離不開改革開放之前30年的探索。

前30年建立起的完整工業體系,奠定了改革開放期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獲得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起點。不過,中國經濟在這一時期未能實現對發達經濟體的趕超,與世界的差距也拉大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新興經濟體和眾多從計劃經濟轉型的國家實行開放政策,深度參與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國正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獲益者,在40年裡對發達國家實現了奇跡般的經濟趕超。
中國並不謀求世界經濟霸權,也不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等,中國義不容辭反映自身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關於國際經貿規則的訴求,引領全球化治理方式的轉變。
由於以下突出特徵,中國及其發展對於世界的意義尤其重要。首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占人類1/5的中國人民創造的成就對世界的顯著意義,其他國家無可比擬。其次,從滿足探索國家興衰之謎的學術追求來看,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經歷了經濟發展由盛至衰再至盛,並接近於完整經歷經濟發展每一個必要階段的大國案例。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大衛·休謨在1742年曾經預言,當藝術和科學在一個國家達到至真至善之後,藝術和科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此後極少甚至永遠不會在同一國家得到復興。迄今為止中國在各個領域發展創造的奇跡,已經在不斷打破這個「休謨預言」。
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在過去7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敗的教訓更有成功的經驗。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步履穩健地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規模足夠大、增長速度足夠快、不僅改變了自身面貌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國家。可以說,中國以其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中國GDP總規模1978年排在全球第14位,僅相當於世界經濟的1.1%和美國經濟的4.6%。及至2017年,中國GDP達到10.2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約12.7%,相當於美國經濟的58.7%。隨著體量的增大和保持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增量貢獻。1990年以後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增量貢獻就超過了1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則始終保持在30%左右。在本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異常變化的年份中,正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作用,全球波動性得以顯著降低。
以中國為主體的新興經濟體乃至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趕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論上成立的全球經濟趨同,終於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1978年至2017年期間,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全球佔比從21.3%提高到35.3%,按不變價計算,全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GDP總額擴大了四倍,其中中國的貢獻高達43.6%。
作為全球經濟趨同的結果,全球絕對貧困人口規模和貧困發生率前所未有地下降了。1981年至2015年期間,全世界按照世界銀行標准統計的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11.4億人,減幅高達60%以上,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為76.2%。
從中國特色中提煉一般規律
中國從改革伊始,便沒有接受任何先驗的教條,不照搬任何既有的模式、道路或所謂共識,而是服從於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堅持了漸進式改革方式,秉持了改革、發展和共享理念。
第一步,激活「點石成金」的激勵機制。在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條件下,為了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作為工業化積累手段,實行了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為了保證農業生產要素不致流失,人民公社制度和戶籍制度也應運而生。這一制度扭曲了資源配置,造成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和勞動激勵不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迅速普及就是順應制度需求的變革。勞動努力程度與產量及收入直接掛鉤,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激活了激勵機制,在極短的時間內顯著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大幅度降低了農村人口貧困發生率,全面增加了農產品供給。
第二步,展開資源重新配置的結構調整過程。由於一系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障礙被逐漸消除,勞動者提高收入的個體動機與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驅動力得到銜接,共同推動了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同時在宏觀層面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在改革期間,中國整體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7倍左右,其中勞動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進行重新配置,或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作出了高達44.9%左右的貢獻。
第三步,全方位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是同時發生的。於1979年建立經濟特區,先後經歷了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的開放到全面開放的歷程;於1986年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貿易擴大、引進外資和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為轉移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引導產業結構向符合資源比較優勢的方向發展,也為製造業產品贏得了國際競爭力。作為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年均9.5%的增長速度。
展望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新貢獻
首先,從時間維度延續和升級經濟增長動能。隨著中國經濟跨過劉易斯轉折點,人口紅利消失,二元經濟發展階段漸趨完結。從增長動力的角度來看,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源泉,如大規模勞動力轉移產生有利於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改進的效果逐漸消失,經濟增長越來越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下的優勝劣汰、人力資本提升、技術創新等途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命題的意義就在於,揭示了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不是自然而然的,而要根據每個國家面對的特殊挑戰,創造出挖掘新增長源泉的條件。對中國來說,這就要求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考慮到改革效應,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仍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及美國等高收入國家的增長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將很快成為第一個完整經歷經濟發展所有形態,並完成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及至高收入階段轉變的最大經濟體。
其次,從空間維度延伸改革、開放、發展和共享的邏輯。隨著中國經濟跨越劉易斯轉折點,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最先失去比較優勢。中西部地區恰好具備了迎接產業轉移的條件,形成「國內版雁陣模型」。同時,中國擘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布局,意在通過聚集規模經濟保持製造業優勢。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最終在中國喪失比較優勢,需要形成新的「國際版雁陣模型」,即部分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豐富的周邊國家和非洲等地區。「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進而帶動產業轉移,既契合「雁陣模型」這個一般發展軌跡,也為中國自身的梯度發展實踐證明有效。
再次,以共享發展理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各國尋求經濟發展並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由於發展帶來人民福祉的改善。過去40多年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核心也恰恰在於具有共享性。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市場機制本身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應將會減弱。在增長模式從投入型轉向創新型的情況下,要求加大政府再分配力度,發揮社會政策托底功能;在更高的發展階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效應會大於互補效應;改革開放越是深入,「帕累托改進」的空間越小,可能遇到的既得利益阻礙越多。這些都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共享發展理念更好體現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的全過程。

❽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的內涵是怎樣的

法治市場經濟。

參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內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容,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創新型國家」,「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國資必須有明確的市場存在邊界和深度,電網、電信網可相對控股或「金股」,網管的成本降低考核公示,與收入掛鉤。股權或證券交易中心公開國資轉讓,透明招投標,全過程公眾可監督。

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意義及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優勢
經濟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方面體現了自身的鮮明「特色」。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全社會 所有制,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就是由全民所有制 (國家所有制)和集體農庄所有制所組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國後前三十年的所有制結構基本上是類似蘇聯模式的。實踐證明,單一的和過分超前的所有制結 構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的,也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逐步探索並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 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實踐證明這是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
經濟體制方面的「中國特色」。在探索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的同時,我們黨還在經濟運行體制方面作出了重要選擇。根據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人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體制只能是計劃經濟。建國後的前三十年我國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按這種傳統模式運行的。我們決不能否認,當年的計劃經濟模式在集中有限的國力完成重大建設項目上,確實顯示過巨大的威力、發揮過巨大作用。蘇聯憑借不到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內建立起來的強大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橫掃歐洲無敵手的希特勒法西斯軍隊。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計劃經濟還曾使蘇聯和我國有效避免過西方國家周期性出現的經濟危機。正是計劃經濟的這些優越性,使人們在思想認識上長期把它視之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計劃經濟的弊端越來越開始明顯暴露出來。鄧小平正是適應了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經濟運行新體制。從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經過十幾年的艱辛探索,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個破天荒的創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色」。

❿ 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廣泛,中國人的全球意識日益增強,中國文化與各國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切身感受。我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不斷地感受到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以中國人的智慧回報世界。今天,國際社會正在思考:中國的發展將帶給世界什麼?我們最概括的回答是兩個詞:「和諧、和平」。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們的理想追求,都決定了「和諧」既是一種社會思想,也是我們的根本價值選擇;「和平」既是一種理想境界,也是我們的國際行為准則。中國的發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諧、維護和平。

中國的發展就是集中精力實現中國現代化,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貢獻。工業革命以來的三個世紀中,西方許多強國的興起以向外擴張為常態,與擴張連在一起的是戰爭,世界和平進程多次被這種戰爭所打斷。與這種大國興起的模式不同,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以本國內在發展為起點和歸宿,所有變革的宗旨都在於辦好中國自己的事。中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了大約3億貧困人口,為世界減除貧困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為世界和平提供了穩定性和建設性因素。這是中國「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的一個突出證明。

各國現代化過程都承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歷史傳統融入現代化、本國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過程,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模式、路徑和特色。中國文化的特點,如內斂、中庸、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潛在影響將在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顯現出來。其中一些價值和理念經過揚棄和改造後,可以轉化為中國發展的創新概念。「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傳統文化的古老哲理與現代政治理念相結合的產物。

儒學的核心觀念是「仁」與「和」。其中「仁」是人際關系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和政治的價值核心。儒學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倡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涵義是民眾應明白事理,各國應和諧相處,達到天下太平。盡管,這里所謂的「百姓」並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謂的「萬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這兩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的瑰寶。《尚書》以「協和萬邦」寄託天下太平,其要義在於「和平、和諧」。另一部儒學經典《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明確地以「講信修睦」作為最高行為准則。「和平、和睦、和諧」三者相輔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責任,需要寬容。歷史上的中國雖歷經曲折興衰,但這些價值和理念一直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處,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鍛鑄了中國人的品格。現實的發展喚醒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使之成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倡導和諧世界的思想淵源。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迴避的歷史任務。「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發展的動力、主體和目的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利益調節;社會保障,扶助貧弱;環境保護,安居樂業;政務公開,公民參與等,構成和諧社會的基本訴求。在微觀和諧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國內各地區、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比較協調、比較均衡的宏觀和諧,形成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領域互相促進、互為條件的發展戰略。這是比單純實現經濟增長更復雜更艱巨的發展目標。從戰略角度看,我們只有通過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發展,才是可以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發展,才是對世界負責任的發展。

與國內建設「和諧社會」相互貫通,在國際上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世界」。如果說「和平」是國與國之間各種力量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那麼「和諧」則是國際社會各種利益之間共同發展的價值尺度,是從國際關系的和平朝著「天下和諧」方向的發展和深化。當代中國人首創「和諧世界」的觀念,其內涵並非來自突發奇想,也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權宜之策,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是中國參與國際事務一貫原則的升華。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國從文化深處嚮往和平,堅信和平,全力維護和平。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和世界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大國和利益攸關方,需要更高尚、更深入、更寬廣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判斷。「和諧世界」由此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今天,「和諧」理念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價值觀,凝聚成全體中國人的發展願景,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指向。這些價值觀和品格一旦轉化為中國的國際行為,就決定了中國只能做負責任的、擔當信義的大國。在地區穩定、世界和平、多邊貿易和人道主義援助等國際事務中,中國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這來自於我們對「和諧世界」的嚮往與追求,來自於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原則、我們的心願。

無需諱言,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存在著利益沖突、價值沖突、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不同種族之間的沖突,還有國家與國家的沖突,存在許多不和諧現象。在一個並不那麼和諧的世界裡倡導並致力於和諧,是因為我們堅信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我們同處於一個地球家園中;是因為我們堅信在這個多樣化的世界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價值之間,可以互相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賞;是因為我們堅信人類有共同的未來,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有共同的終極關懷。

從一個不那麼和諧的世界到一個相對和諧的世界,將是曲折而漫長的過程。中國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們將弘揚這種精神,孜孜不倦地建設和諧社會,追求和諧世界,以中國的發展為人類的共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