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過度競爭對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有什麼影響

過度競爭對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5 10:05:37

㈠ 政府過度干預會遏制經濟增長嗎為什麼

政府過度干預會遏制經濟增長。
一是政府幹預市場使得市場在版發揮資源配置中的作權用受到限制的情況沒有完善,甚至有的時候出現了惡化的跡象。這造成的一個後果是,國家提了十幾年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遲遲轉變不過來。
二是政府幹預經濟只有在特殊時期才起作用,而且,更多的應該是宏觀干預,而不是微觀經營的參與。在中國,政府對經濟微觀層面或直接、或間接的參與程度很深。政府對經濟大量干預,而權力又沒有被有效約束,一些官員就可以為所欲為;一些經濟領域的錯誤、失職行為也不少。

㈡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對我國的有利與不利因素

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和調控對策建議

內容摘要:2008年我國經濟經受了國內外諸多不利因素的沖擊,通過精心有效的宏觀調控,基本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格局,預計GDP增長10%左右,CPI上漲6.3%左右。2009年,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我國經濟面臨著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雙重壓力,預計2009年GDP增長9%左右,CPI上漲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長16%,貿易順差2350億美元,同比減少約9%。建議宏觀調控將「保增長、促轉型」作為基本取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一、2008年中國經濟在發展中調整
2008年,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沖擊超出預期,國內出現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面對國內外一系列不利因素,黨中央、國務院沉著應對、果斷決策,適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重點和力度,在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中保持了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無論是年初確定的「雙防」方針還是年中調整的「一保一控」方針,我國始終將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2008年宏觀調控主要目標之一,採取綜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貨膨脹。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強,使夏糧連續第五年增產,秋糧豐收在望,肉禽蛋等生產穩定發展,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已經從2月份最高時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豬肉價格從2月份上漲63.4%回落到8月份上漲1.0%。食品價格過快上漲勢頭的扭轉成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明顯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4.9%,漲幅比2月份高點8.7%回落了3.8個百分點,年內有望繼續小幅走低,預計2008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6.3%,物價過快上漲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
2.及時調整調控政策取向促進三大需求積極變化
在國內外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經濟連續減速,經營困難的企業和行業不斷增多,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將「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的政策取向調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新目標,及時出台了多項微調措施,促進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現積極變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更加強勁,1-8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9%,增幅同比加快6.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8%,增幅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前8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4920億元,同比增長27.4%,增幅同比加快0.7個百分點。在出口退稅率提高和匯率升值放緩等多項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當月貿易順差同比增長3.8%和14.9%。總需求的積極變化有利於穩定經濟走勢,初步預計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10%左右。
3.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
在宏觀調控政策引力和市場壓力的共同作用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兩高一資」產品和糧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上升。從工業生產看,高能耗產品產量增速明顯放緩,1-8月,生鐵、粗鋼、鋼材、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分別增長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個、9.4個、10.8個、11個和7.6個百分點。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產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產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業結構的改善有利於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預計今年節能減排完成情況好於去年。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也出現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企業成本上升和外需明顯收縮使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證券市場股指調整幅度過大和成交低迷,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到位,煤電油氣運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資本跨境流動使我國貨幣流動性過剩壓力不減,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又十分緊張;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不利因素較多,服務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在周期性和結構性調整雙重壓力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下圖顯示,2008年二季度以來,反映經濟未來運行趨勢的先行指數下降勢頭明顯,表明經濟趨勢性下滑的風險在增大。
對2008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預測詳見附表1。

二、充分估計2009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性
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對我國形成較大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我國企業還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和節能減排等政策性導向所形成的結構性調整壓力,2009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增多。
1.次貸危機的惡化使世界經濟復甦艱難
次貸危機繼續向縱深發展,正在嚴重破壞國際金融體系的運行秩序。這場金融危機到底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和什麼時候充滿不確定性。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繼續擴散,由於發達國家金融領域普遍出現信用和信心危機,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縮水,商業銀行普遍的惜貸行為使工商業實體經濟活動失去金融支持。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國經濟周期同步性將放大次貸危機對全世界實體經濟的拖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大調整嚴重打擊經濟信心,使世界經濟的復甦可能進一步推遲。世界經濟復甦缺乏新的增長點,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和貿易增長率將低於2008年。今年8月份以來,全球經濟降溫使國際油價跌幅超過30%,帶動其它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各國通貨膨脹率紛紛呈現見頂回落跡象,預計2009年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降溫,通貨膨脹壓力較2008年減弱。
2.國際經濟低迷將進一步收縮我國外部需求
2008年,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後的低迷狀態,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放緩,1-8月份僅增長10.6%。但由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相對穩定,1-8月份對歐盟出口仍然增長26.3%。次貸危機負面影響已經從美國向歐洲、日本和新興國家傳導,歐盟和日本二季度經濟負增長;同時,8月份以後美元匯率反彈使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國對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出口可能全面放緩,外貿順差規模進一步縮小,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下拉影響可能比2008年更加嚴重,使我國2009年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產開發投資降溫,帶動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減速
1-8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9.1%,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4%。但房地產成交量大幅萎縮,房價調整跡象明顯,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市場可能由「量跌價滯」進一步發展為「量價齊跌」,初步預計,在2008年高基數的台階上,200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將下滑到10%以下,房地產投資增量從6800元減少為3200億元,這將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速。由於房地產是產業鏈較長的支柱產業,也是這一輪經濟擴張的龍頭產業,它的周期性調整將拖累一連串列業景氣度下降,鋼鐵、建材等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可能隨之減速。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土地出讓金收入,今年以來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增幅明顯下降將影響明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
4.城鄉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難度加大
2008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但農民進一步增收面臨許多制約因素,股市和房市調整使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縮水,扣除物價因素後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幅比前幾年下降。「奧運景氣」消失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可能逐步放緩。汽車、住房兩大消費熱點開始降溫。1-7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個百分點。上半年汽車銷量增幅回落11.4個百分點,8月份全國汽車銷售環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退潮後在短期內很難由其它消費熱點替代,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的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都可能低於2008年。
5.成本上升與產能過剩「兩碰頭」,企業效益不容樂觀
2008年不得已對成品油、電力、公用事業等價格實行行政管制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經濟運行正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8月份火力發電僅增長1.8%,從供給方面約束了工業生產正常增長,如不及時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工業急劇減速將會威脅到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國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勢在必行,但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將面臨成本上升而銷售價格難以提高的重壓,企業效益將大幅滑坡,財政收入形勢嚴峻。
三、2009年不同政策和環境組合下的經濟增長情景預測
2009年,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宏觀調控必須採取靈活有效的應對之策。我們將2009年國際經濟環境分為輕微衰退、低速增長和輕微復甦三種情境,相對應地設計了三種不同力度的宏觀調控政策組合,模擬預測了三種可能情景下的中國經濟走勢(見附表2)。
1.中方案:平穩增長情景(GDP增長9%左右)
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低速增長但沒有陷入衰退,國際石油、糧食價格雖有波動但年均價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國內外沒有比雷曼破產、汶川地震更強烈的突發事件發生;宏觀調控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首要政策目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並根據實際運行變化,圍繞「保增長、促轉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發行長期建設國債2000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6%-17%,保證對普通住宅、經濟適用房等房地產項目的正常貸款。
在上述條件下,經初步測算,預計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9%左右。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產業受出口和投資減速影響較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減速為13.5%,第二產業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減速為10.2%。受金融、交通運輸和房地產等服務業減速影響,預計第三產業增速比2008年低0.5個百分點。預計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08年27%驟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數製造業投資降溫;雖然有積極財政政策和災後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仍然回落7.5個百分點,預計名義增長率達到19%,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幅預計達到16%左右,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世界貿易增長放緩使我國進出口同時減速,預計全年出口和進口分別將增長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個和7.5個百分點,貿易順差約2369億美元,同比減少9%左右。理順資源能源和公用事業價格成為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的主要因素,預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由4%上升4.3%左右。
這一情景的特點是考慮國內外不利因素增多,國內宏觀調控明確「保增長、促轉型」的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作出重大調整,給社會強烈的政策預期引導,防止了經濟景氣連續慣性下滑,為緩解產能過剩壓力、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提供較為寬松的景氣環境。從現在掌握的信息資源分析,2009年出現這一情景的概率預計達到60%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長情景(GDP增長9.5%以上)
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在2009年出現復甦,世界經濟實際情況好於預期,國際石油價格水平低於2008年,國內外沒有影響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同時,宏觀調控政策以「保增長」為首要目標,實行「雙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中央財政發行建設國債3000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8%左右,向在建和新開工投資項目(包括房地產)提供充足的貸款。
在上述條件下,雖然房地產投資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開工的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和災後重建投資規模較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仍然較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達到24.5%。由於就業和收入狀況較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達到18%。國際經濟形勢好於預期使出口增長17.5%,國內保持高增長使資源性產品的進口需求保持旺盛,進口增幅也達22.5%,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447億美元左右,同比減少6%。初步預計經濟增長率將保持9.5%以上的速度,但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也繼續保持在5%左右,理順資源能源和公用事業價格成為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的主要因素。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4%左右。
這一情景的特點是國際經濟表現好於預期和宏觀調控全面擴張政策的力量重合,較好維持了經濟景氣,繼續保持就業擴大的局面,但可能進一步加劇能源、環境壓力,可能使控制通貨膨脹的成效前功盡棄,不利於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出現這一情景的概率預計在20%左右。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長8.5%以下)
如果我國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輕微衰退;國內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資新開工項目明顯減少,雖有災後重建等政策性投資支撐,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4%,也比上年下降8個百分點;由於國內景氣下滑,進口增幅下降,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1.5%和16.5%,貿易順差2291億美元,同比減少12%。經濟增長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於經濟景氣明顯回落,物價上漲壓力減弱,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由4%上升4.5%左右。
這一情景的特點是國際環境劇烈變化與國內政策變化的緊縮效果疊加,使經濟降溫過快,就業壓力更加突出,金融壞帳快速浮出水面。我們認為,我國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必然會根據經濟運行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力度,這一情景發生的概率僅為20%左右。
四、對2009年宏觀調控的對策建議
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雙加速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國內儲蓄率較高,外匯儲備充裕,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充分,國內消費市場潛力較大,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有力激發國內各方面發展積極性,因此,我國經濟具有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活力和潛力,通過適時有效的調控,我國經濟定能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對2009年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建議是:
1.以「保增長、促轉型」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
當前,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但從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次貸危機後國際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和美元匯率走勢等因素看,我國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有了更加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控物價的政策效果2009年將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次貸危機對世界各國實體經濟的破壞作用不斷加劇,國內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回落過快,經濟過快下滑的風險在逐步增大。建議2009年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宏觀調控首要政策目標。之所以要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是因為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同樣突出,解決當前經濟困難不僅需要總量政策的適度放鬆,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才能重構中國經濟增長新活力,重獲中國經濟新的國際競爭力。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有利於進一步統一全黨全國應對復雜形勢的思想和行動,將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發展積極性更好地引導到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防止為保增長重走粗放型發展老路。
2.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建議2009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同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所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這次不僅要擴大政府建設投資,由政府配置資源來集中力量辦大事,更要強調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減稅費降低企業成本和居民負擔,增強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積極性。加大對結構轉型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全國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以促進企業設備裝備更新;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機構和公益性行業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內重大裝備製造業振興和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開展企業創新風險投資試點,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建議2009年中央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擴大到2000億元,重點用於災後重建、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節能減排和結構升級等產業發展項目、支持「三農」項目等,採用銀行配套貸款、吸收民間資金入股等辦法,擴大國債投資帶動作用。
3.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局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既可能因為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使國內金融機構對國內經濟形勢和企業盈利前景預期轉壞,普遍出現「惜貸」現象,同時國際「熱錢」大量撤出,造成我國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突然由流動性過剩轉變為流動性不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嚴重短缺;也可能因為中國經濟表現明顯好於其他國家從而國際「熱錢」繼續大量流入我國,延續我國這幾年一直存在的貨幣被動投放局面,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面對不確定性,實行緊縮或擴張的貨幣政策都不適宜,因此建議2009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當局要根據貨幣流動性變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貸額度管理,重點加強信貸結構引導,在重視中小企業貸款的同時,引導資金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和國債項目配套傾斜,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在促轉型中的獨特作用。
4.加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投資,穩定房地產市場
前幾年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超出了城鎮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現調整實屬必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要以改善供給結構和滿足自住需求為導向,既要促進房價的理性回歸,也要防範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市場過度調整。改善供給結構,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給,大中型城市要擴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金融機構應對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保證對普通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等房地產項目的正常貸款,穩定房地產投資規模,保證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大面積「爛尾樓」現象。要允許房地產上市公司和其它優質房地產公司通過企業債券市場籌集資金,鼓勵房地產行業的兼並重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環節稅反而增加了購房人負擔,應當及時取消。適當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貸款利率,取消對「第二套住房」特別貸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價回落到合理水平時踴躍入市。
5.完善消費政策,進一步挖掘消費增長潛力
要深化全黨對擴大消費重要性的認識,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必然在13億人民的消費需求,經濟結構轉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結構從主要依靠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要從宏觀收入分配環節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議降低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稅率為零,提高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減輕低收入者稅負。實行積極就業政策,擴大城鄉就業,落實好《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相關政策,根據物價水平變動提高各地最低工資標准。加大對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完善消費稅制度,引導居民合理消費。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等服務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6.完善外貿政策,幫助外向型企業渡過難關
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次貸危機惡化後,發達國家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外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外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可細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不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對紡織輕工行業的鼓勵類產品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重點支持自主品牌產品與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國際營銷網路和售後服務體系;要對中小型外貿企業在資金、技術上予以一定支持,幫助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渡過難關。繼續嚴格控制糧食、化肥、鋼材、煤炭和焦炭等「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擴大重要資源、先進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
7.抓住有利時機,理順資源能源價格
當前,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逐步減輕,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為我國理順資源能源價格、改革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提供了有利時機。要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下決心適時推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電價改革步伐,促進合理電價機制的形成。主要採用經濟手段解決當前電煤、成品油、供熱等由價格引發的供需矛盾,做好電力、煤炭、成品油、供熱等供給保障工作,從供給面保障生產生活正常秩序。要進一步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資源稅費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附表1: 2008年中國經濟主要指標預測(億元,%)
指標 2007年實際 2008年1-8月 2008年預測
絕對數 增長 絕對數 增長 絕對數 增長
GDP 249530 11.9 130619 10.4 297767 10
一產 28095 3.7 11800 3.5 33967 3.6
二產 121381 13.4 67419 11.3 146054 11.1
三產 100054 12.6 51400 10.5 117746 10.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8.5 15.7 15.0
輕工業 16.3 13.3 12.8
重工業 19.6 16.8 16.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37239 24.8 68402 26.3 173607 26.5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17414 25.8 84920 27.4 149703 27.5
房地產投資 25280 30.2 18430 29.1 32106 27.0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89210 16.8 68439.2 21.9 108658 21.8
出口(億美元) 12180 25.7 9377 22.4 14738 21.0
進口(億美元) 9558 20.8 7857 30.0 12139 27.0
外貿順差(億美元) 2622 50.0 1520 -6.2 2599 -0.9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4.8 4.8 107.3 7.3 106.3 6.3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103.1 3.1 108.2 8.2 108.6 8.6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104.4 4.4 112.2 12.2 112.5 12.5

註:GDP、三次產業增加值、全社會投資為上半年數據,貨幣、工業增加值、零售額為1-8月份數據。GDP、工業增加值為可比價格的實際增長率,其它為名義增長率。

附表2: 2009年三種經濟增長情境預測
指標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絕對數 增長 絕對數 增長 絕對數 增長
GDP 335593 8.5 339006 9.0 345147 9.5
一產 36490 2.8 36736 3.0 38144 3.2
二產 75 9.6 167407 10.2 171395 10.8
三產 133728 9.4 134863 9.9 135608 10.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0.5 13.5 14.2
輕工業 9.7 11.0 12.6
重工業 13.1 14.0 15.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98780 14.5 206593 19.0 216141 24.5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72907 15.5 179643 20.0 187877 25.5
房地產投資 33711 5.0 35316 10.0 36921 15.0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23870 14.0 126043 16.0 128216 18.0
出口 16433 11.5 16875 14.5 17317 17.5
進口 14142 16.5 14506 19.5 14870 22.5
外貿順差(億美元) 2291 -11.9 2369 -8.9 2447 -5.9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3.0 3.0 104.0 4.0 105.0 5.0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102.0 2.0 103.5 3.5 105.5 5.5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103.5 3.5 105.5 5.5 107.5 7.5

㈢ 針對中國某一經濟時期採取的經濟政策或措施,分析其經濟背景以及措施的有效性程度

一、1994 年——「適度從緊」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為契機,我國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投資需求帶動了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加劇了商品供給的短缺狀況,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成為社會經濟穩定的巨大隱患。於是中央在1994 年提出了適度從緊的政策。
該政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1.著眼點是經濟增長的「軟著陸」。「軟著陸」是對經濟運行狀態的形象比喻,從經濟意義上講,它是指國民經濟的運行在經過了一段過度擴張後,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下,平穩地回落到適度的增長區間。
2.總量從緊、結構調整。財政政策堅持總量上的從緊,並不意味著財政支出絕對量的減少,而是相對壓縮,即財政支出增長率的減少。
3.與「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搭配。1995、1996 年我國經濟「軟著陸」時,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基本上處於改革以來的最低位,到1997 年物價已基本實現零增長,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時期中央又是做了何種決策呢?

二、1998 年——積極財政政策
上述幾方面的情況綜合在一起,使決策層於1998 年為力求實現8%的增長目標而採取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方針,並且把增加投資的重點掌握為基礎設施建設。為有力地貫徹這一思路,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選擇。
1.增發1000 億元長期國債,所籌資金用作國家預算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項投資,包括對大江大河的治理、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2.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費需求。
3.支持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換代。
4. 促進地區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區的開發。
積極財政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發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於GDP 增幅的貢獻率,1998 年為1.5 個百分點,1999 年為2 個百分點,2000 年也在1.7個百分點左右。截止到2000 年,相比1996 年來說,基礎設施支出增長131%,文科衛支出增長61% ,支農支出增長50%,社會保障增長731%。

三、2004 年——穩健的財政政策
自1998 年至2003 年,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對於抵禦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化解國民經濟運行周期低迷階段的種種壓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作用顯著,功不可沒。但擴張政策畢竟是一種宏觀「反周期」操作,適用於經濟低迷階段的政策類型,隨著2003 年中國國民經濟終於走過由相對低迷向穩定高漲的拐點,人們對於投資過旺、經濟偏熱的關注迅速上升,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變化便成為必然,財政政策的轉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於是,中央繼續調整財政政策,由積極轉為穩健。
「穩健」指不對社會總需求產生擴張影響,可以被概括為四句話、十六個字,即「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總量和結構。從總量上看,穩健的財政政策意味著財政政策的實施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既不擴張,也不緊縮。從結構上看,財政上實行「有保有控」,通過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進「瓶頸」、短缺部門的發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熱行業的發展,以減少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結構性扭曲。這種轉變將使財政政策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

四、2008 年末——積極的財政政策
(一)年初「雙防」
2008 年國內外環境較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經濟運行將高位趨穩,經濟增長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勢頭放緩,固定資產投資略有降溫,消費品市場活躍旺盛,外貿順差增速有所回落。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2008 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國應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協調配合,深化改革以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七月底「一保一控」
進入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逐漸將實體經濟拖向衰退,中國出口需求加速萎縮。7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宏觀經濟政策從「雙防」轉向「一保一控」,所謂「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國務院8 月27 日再次強調了「一保一控」是下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脹放在突出位置。要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十一月「保經濟」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 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謝旭人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把握好五個著力點:
1.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大力促進消費需求。
2 .推進稅費改革,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
3.增加財政補助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
4.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四) 與1998 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不同之處

當前中國面臨的是以美國為發源地的金融危機,並且正在逐步向經濟危機轉變,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出現了問題,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大於1998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把自己的內需拉動起來,在短期內要保持經濟相對較快的發展。
十年前,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國內通貨緊縮,國企大面積虧損,我們擴大內需,以西部大開發為戰略,以啟動農村市場為補充,其間「外需」猛增,商品進出口及外貿順差雙直線上升,我們迎來了2003~2007 年中國GDP 連續5 年的兩位數增長,進一步強化了「外需刺激型」或「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當時的政府投資領域主要是基礎設施,這樣既能夠拉動經濟增長,抵禦經濟的下行壓力,同時又能為整個經濟增長帶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引導社會民間更多的投資。但這一次跟1998 年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政府加大了對民生的投資。這次的積極財政政策投資范圍更寬,力度更大,以解決收入不平衡的問題,更多地向弱勢群體比如農民和農民工傾斜。
1998 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 年下半年,針對中國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到這里,我國的財政政策經歷了由緊縮到積極、由積極到穩健、再由穩健到積極這三個復雜的階段,相比上個世紀的各項政策,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已逐漸走向了成熟,盡量避免「急剎車」和忽冷忽熱的方式來解決經濟中遇到的問題。但由於宏觀調控的對象、環境越來越復雜,特別是一些投機者,往往利用調控政策的不健全打「擦邊球」,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時,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復雜因素,並提出相應的防範措施,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

㈣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雖然我國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呢?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較低,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貨幣市場各子市場嚴重分割, 風險防範能力差,從而使市場的流動性較差,互動性較弱,交易不活躍,經常處於低速低效運行狀態。第五,貨幣市場各子市場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東部發展較快,規模較大,而西部發展較慢,規模較小。貨幣市場業務主要集中在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回購市場,其他子市場規模都較小,有的甚至為空白(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市場)。正是我國貨幣市場存在上述種種弊端,所以才導致我國的貨幣市場長期低速低效運行,貨幣市場功能殘缺,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再貼現政策工具的應用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從而弱化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㈤ 試分析美國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原因及有效性,並闡述該經濟政策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以後美國作為危機發源地,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到現在差不多2年的時間依然沒有什麼起色。美聯儲作為美國貨幣政策的決策者主要但當著「控制通脹,實現就業和經濟的平穩發展」的角色。所以怎樣推動美國經濟的復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美聯儲的行動。從美聯儲前幾次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紀要可以看出,美國經濟現在正經受著低通脹,高失業率的困擾,美聯儲現在能使用的手段已經不多了(利率已經降得很低了),所以能做的也就是大量印製美元增加市場流動性。所以量化寬松我認為是美聯儲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至於量化寬松會不會起到美聯儲希望達到的作用我認為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首先,由於美元的過度流動已經致使新興發展中國家受到了熱錢的侵擾,也就是說有一部分本應在美國本土幫助發展他們自己經濟的錢已經流到國外,這應該不是美聯儲想要的。第二,美國市場中現在借貸容易了,資金流通了,但是由於市場中的不確定性,人們未必能夠放心的去借貸發展經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提出,美國現在最需要的是新一輪的政府財政刺激方案而不是美聯儲過度的流動性。第三,雖然美國經濟在危機後一直疲軟,但也時不時會有振奮市場的數據湧出,所以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有可能為未來美國通脹埋下風險。

從另一方面說新的量化寬松政策也有它好的一面,那就是他降低了有的人預期的美國雙底風險的可能性,並縮小了發生通貨緊縮的可能性。由於量化寬松引發疲軟的美元也對美國的出口業有幫助。

㈥ 微觀經濟中從哪些方面看到競爭性市場的有效性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不存在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包括
外部性:給消費者活生產者帶專來損益的行為在市場價屬格中得不到反映。

信息缺乏:當消費者由於缺乏產品質量活特性的信息,不能做出效用最大化的購買決策時,市場失靈也可能出現。

㈦ 以下哪些是過度競爭可能導致的後果

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後果:
1、有貸款就會有利息支出,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就會增加回的資金支出。

2、如答果有大量的貸款,也就是負債,就會導致的負債率過高,銀行為了保障利益,要麼就減少借款,要麼就會提高利率。
3、貸款有固定的還本付息日,當貸款到期時就必須支付一部分很大的資金。

㈧ 辯論賽 廣告競爭對經濟發展的利弊

廣告可以使抄我們獲得很多信息。現在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沒有信息的話,人們就得不到消息,就會落後。而且一些名牌商品,質量確實要好一些,我沒看了廣告才會知道個中品牌。還有例如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很多人就是看了這個廣告,才去應聘並找到工作的。
有時看廣告也是一種享受,廣告在短時間內播放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精心製作出來的。主人公都是明星大腕,看這些廣告,還可以看到這些明星的風采呢。
但是許多廣告對我們是沒有用的,或我們根本不需要的。比如我們的電子郵箱里,每天可以收到幾十封廣告信。我們要及時地把他們刪掉,否則我們的信箱就會爆炸。其次,廣告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有些廣告過份誇張,看了這樣的廣告,對人們有「誤導」的作用。比如說某種減肥葯的廣告,說這種減肥葯效果多麼多麼好,可其實只是起了一點兒幫助消化或者排泄的作用,並沒有什麼療效,甚至還有一定的副作用。生產廠商為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進行誇張的不真實的宣傳,危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㈨ 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

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
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較低,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貨幣市場各子市場嚴重分割, 風險防範能力差,從而使市場的流動性較差,互動性較弱,交易不活躍,經常處於低速低效運行狀態。第五,貨幣市場各子市場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東部發展較快,規模較大,而西部發展較慢,規模較小。貨幣市場業務主要集中在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回購市場,其他子市場規模都較小,有的甚至為空白(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市場)。正是我國貨幣市場存在上述種種弊端,所以才導致我國的貨幣市場長期低速低效運行,貨幣市場功能殘缺,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再貼現政策工具的應用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從而弱化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過度競爭對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