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努力發展社會經濟

努力發展社會經濟

發布時間:2021-02-15 13:13:30

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處於什麼樣的一個趨勢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

② 以「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寫一篇論文!!!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含義:以人為本,就是把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求:
----我們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含義: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頭抽取與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民渠中的根本利益。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實現協調發展
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於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③ 社會的發展實質是什麼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當的秩序合理地待人處事,是制度、系統、重要活動的重要道德品質。公平包含公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其他生活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分配公平。正義則是公正的義理,包括社會正義、政治正義和法律正義等。公平正義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因此,許多國家都在盡可能加大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力度的同時,高度重視機會和過程的公平。構築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需要全社會進行長期努力,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質,使人們有渴求公平正義的意識、參與公平正義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義的行為。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准,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滿足公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必須具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物質條件。在當今中國,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根本途徑,仍然是努力發展社會經濟,為實現更高水準的社會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公平是制定「規則」權利的平等。公平不是平均,公平也不是相等,在人類關系中,公平只是制定規則的權利的平等義的根本保證。
就法律層面而言,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主要體現在各級司法機構必須堅持公民的權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敗。各級司法機構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是合法合理原則,二是及時高效原則,三是程序公正原則。
建設一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不僅需要政府有正確的、前瞻性的治國理念,而且還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長期共同努力的工程。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和諧,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對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高揚公平正義的旗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何為公平正義?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種合理的社會狀態,它包括社會成員之間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所謂權利公平,是指公民的權利不因職業和職位的差別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遷移、教育、就業等權利得到同等的保障與尊重。所謂機會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參與社會發展並分享由此而帶來的成果。所謂過程公平,是指公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項活動的過程公開透明,不允許某些人通過對過程的控制而謀取不當利益。所謂結果公平,則主要指在分配上兼顧全體公民的利益,防止過於懸殊的兩極分化,以利於共同富裕的實現。正義的內涵與公平存在若乾重疊,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會的是非觀及榮辱觀。它呼喚社會正氣,譴責歪風邪氣,與各種社會丑惡現象更是水火不容。公平正義是古往今來人們衡量理想社會的標准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價值取向。就當代中國而言,公平正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處於十分關鍵的基礎地位。沒有公平正義,社會的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等等也都無法實現。因此,高揚公平正義的旗幟,從我國社會各個層面體現和推進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應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就政治與行政層面而言,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主要體現在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要充分尊重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認真聽取和妥善處理他們的利益訴求;在謀發展、搞建設時要綜合考慮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找准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不同群眾具體利益的平衡點,決不能顧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獲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甚至失去生計;對過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與法規,要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加以清理和調整;任何一項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充分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考慮各方面群眾的利益;對個別部門出於私利侵害群眾權利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嚴格防止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的發生。總之,能否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能否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使社會的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應成為衡量黨和政府各級組織是否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試金石。
就經濟層面而言,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主要體現在政府應以更為有效的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調節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階層之間業已存在的貧富差距,並使這一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逐步縮小。具體地說,政府的財政應向農村、不發達地區和困難階層逐步增加扶持力度,使我國正在規劃實施中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開發中西部的戰略、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得到財政上的切實支持和保障。政府的稅收制度和政策同樣應立足和著眼於對公民之間過於懸殊的收入差距的有效調節。要加強現行的個人所得稅、財產轉讓稅、奢侈品消費稅等稅種的監管與實施,對偷逃上述稅費的行為處以重罰,確保應征稅費的收繳入庫。還要審時度勢,對現行調節個人收入的稅率進行微調,以限制過高的個人收入和財富的過分集中。總之,國民財富的一次分配應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則應注重和維護公平,從而使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逐步得到實現。
就法律層面而言,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主要體現在各級司法機構必須堅持公民的權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敗。具體地說,各級司法機構必須堅持三條原則:一是合法合理原則。我國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充分體現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蘊含了公平正義的精神,所以任何司法活動都必須嚴格符合法律的規定。同時,基於各地情況的千差萬別和社會迅速進步的客觀需要,我國法律賦予執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必要和合理的,但這一權力的行使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目的,絕不允許被濫用而損害公平正義。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雖然近年來各地測評的情況顯示人民群眾對各級司法機構執法的滿意度有了一定提高,但存在的問題仍很突出,以致近年來涉法涉訴的信訪大幅增加。群眾評價是衡量執法水平的最高標准,因此各級司法機構必須高度重視群眾反映的問題,不斷提高以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能力。二是及時高效原則。經驗告訴我們,一場曠日持久的訴訟,可以把一個人、家庭或企業拖垮。即使受害人最後贏得訴訟,但公平正義已大打折扣了。在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佘祥林「殺妻」冤案中,當事人佘祥林蒙冤坐獄長達十年後才獲昭雪,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深刻教訓。因此我們的司法機構必須以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及時高效地處理每一件訴訟,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體現公平正義。三是程序公正原則。在所有的司法活動中,只有通過法定的程序讓人民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正,只有讓訴訟的過程成為當事人感受公平正義的過程,以程序公正確保實體公正,才能增強公民與社會對法律裁決的認可度和滿意度。例如,隨著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大規模的改造和重建,在人民群眾集中關注的房屋動拆遷問題上,如何按照有關法規給予補償安置,就不僅涉及法規的條款本身,還涉及到法規實施的整個過程。如果這一過程沒有嚴格的程序規定,如評估、聽證、公示、時限等等,就很可能影響到法規的公正,使群眾產生種種不應有的疑慮,甚至激化成新的社會矛盾。欣悉最近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陽光動遷的若干程序性規定,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就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極好範例。總之,法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各級司法機構肩負著堅守這道防線的神聖而不可推卸的職責。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司法隊伍的建設,並堅決地把極個別徇私舞弊、執法不公的人員清除出去,以確保法律的公正和尊嚴。
就文化與社會層面而言,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主要體現在政府應大力組織和引導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廣告、網路等各種媒體資源,倡導公平,弘揚正義,對各種形式的社會不公和邪惡現象給予及時揭露和譴責,堅決扭轉一些地區輿論不公、正不壓邪的現狀,以凈化我們的社會環境。例如,對進城務工人員即農民工在就業、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著的一些不公正的做法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為此專門作了研究並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但部分地區目前仍然存在有悖中央精神的一些忽視農民工文化權利的現象。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重視,並迅速加以改變。此外,政府還應發揮各種社會團體、各類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鼓勵和引導它們共同為在全社會營造公平正義的氛圍而各展其長、各盡其力。可以預期,政府在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的所有這些舉措一定會有助於我國社會構築起公平正義的倫理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和諧的進程。
樹立科學的公平觀和正義觀
為了使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在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正確理解和貫徹,還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的公平觀和正義觀。
我們應該認識到公平正義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取得社會各個階層的共識和認同,使這些制度獲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持並得以順利實施;在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團結與合作;在為實現國家整體目標而奮斗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全體人民看到希望,並自覺自願地為這一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公平正義具有的歷史性和相對性。公平正義的歷史性表現在它受一定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與之相適應的包括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正義的相對性則表現在它總相對於一定時期社會某種不合理的規則或現狀而言,不存在絕對不變的衡量標准。因此我們決不能把科學的公平觀與平均主義劃等號,也不能把科學的正義觀與絕對正義劃等號。從公平正義的歷史性出發,我們應充分考慮到當前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既盡力而為,努力在現有條件下大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又量力而行,不超越目前的發展階段,能做的先做,不能做到的等條件和時機成熟後再做,逐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從其相對性出發,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仍然是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從而為實現更高水準的公平正義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建設一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不僅需要政府有正確的、前瞻性的治國理念,而且還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長期共同努力的工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中,我們要在致力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高我國整體實力的同時,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素質,使他們具備追求公平正義的意識、參與公平正義的能力和依法維護公平正義的勇氣。我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政府與全體社會成員的良性互動,一定能最終在我國建成一個公平和正義得到彰顯的和諧美好的新社會。

④ 辯題:貧富差距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這個問題要嚴格論證起來我估計對方辯友都不一定能聽懂,涉及到當代政治哲學兩大派別 自由主義和自由至上主義關於正義問題的爭論 論證步驟如下:
1、解釋什麼叫 貧富差距
2、貧富差距在什麼情況下是正義的(這個自己去翻 羅爾斯《正義論》「關於正義的兩條原則」和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若是簡而言之呢則是如下:
你方的理由:
1、合理的貧富差距可以刺激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避免大鍋飯養懶人。
事例:西歐福利國家的失敗、小平同志的「先富政策」
反駁方的攻擊點:
1、貧富差距過大會引起社會動盪,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你方的的回應點:
貧富差距要有利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可控、合理的范圍內。按照羅爾斯的話即「社會的不平等的安排要有利於最不利者」。政府要做好監督者,保護合法的勞動造成的貧富差距,打擊違法犯罪造成的貧富差距,同時積極做好公共服務,提供均等的公共產品,讓每一位公民都「敏於選擇,鈍於天賦」。

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造成貧富差距而是均富,但是合理的貧富差距或者叫收入差距是促進生產的很好的手段。以現實來看,人與人生而有區別,因此收入的不均等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說作為一個公平的社會,不能讓人們因為自己的自然和社會的不平等而讓自己陷入不利(《正義論》討論的內容)

總之,貧富差距是否有利於社會是看如何安排這種差距,有利於最不利者且滿足諸基本自由,就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就不行。

⑤ 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是一樣嗎

我們現在身處經濟社會,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⑥ 如何理解新中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

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一)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基礎。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舊中國國弱民貧,鋼的最高年產量只有90多萬噸,原煤只有6000多萬噸,發電量不到60億度,糧食最高年產量只有2700多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從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的12年間,國民黨政府增發鈔票14多億倍,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現代工業總產值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見高級中學代用課本《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建設新中國。解放前的舊中國,各族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受盡了欺壓和凌辱。經過100多年前仆後繼的斗爭,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延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深刻感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建設新中國。此時,新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三)黨領導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1、三年恢復時期的初步發展。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至1952年,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邊打(朝鮮戰爭)、邊穩(市場)、邊建(恢復經濟)。在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沒收了官僚資本,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我國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是歷史性的勝利。2、「一五」時期的全面創建。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黨中央審時度勢,於1952年提出了以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內容的我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起,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開始,勞動就業人數迅速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到1957年鋼產量達到535萬噸,煤炭產量達13100萬噸,糧食產量是3901億斤,棉花3920萬擔。「一五」計劃期間多方面的比例關系處理較恰當、其發展較順利。農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9%,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業年均增長4.5%,年均積累率為24.2%,1957年較1952年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增長42%,農民生活得到改善。3、「二五」時期的曲折發展。2004年11月26日《檔案大觀》第2版載趙晶瑩的「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歷程」一文認為:「二五」時期,「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為主的「左」傾錯誤泛濫。以至後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全面建設在積極探索中走了一段彎路。4、我國建國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的社會總產值增長了19.9倍,即由1949年557億元增長到1983年的11.052億元。1983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值同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相比的增長速度是:鋼43.4倍,原煤11.5倍,原油331倍,糧食2.6倍,棉花5.5倍;有些產品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鋼由1949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七位,糧食、棉花居世界首位,肉類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生產的發展,城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科技術平迅速提高,文教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大、中、小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949年的10.3倍、36.9倍和5.6倍。另據《中學政治辭典》(張鴻賓等著,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版)第200頁載:我國科學工作者從1958年開始,經過6年零9個月的自主創新,於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島素。這一傑出成就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偉大歷程中邁出關鍵性的一步。當這一偉大成果公布於世時,引起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震動。國外把人工合成胰島素、氫彈、人造衛星合稱中國三大科學成就,後兩者有的國家有,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我國獨創則成為舉世矚目的耀眼明珠。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建設推進到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時期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黨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地運用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大討論,科學地分析自身成長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正如毛澤東在1942年3月30日《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這個工作我們過去沒有做過,現在正在開始做。」(一)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黨的60年戰斗歷程。1、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它是在延安整風運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延安整風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入手,正確回顧黨的歷史,特別是黨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分清了歷史的大是大非,劃清了正確和錯誤的界限,它統一了全黨的思想,為迅速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理論和思想的基礎。2、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一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1981年黨的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黨的60年戰斗歷程,總結了建國32年來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客觀地分析「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准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指導作用。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辯證的分析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1、1978年前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在1956年以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既是集中的又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發展的規模擴大,經濟體制某些方面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已顯露。後雖經多次調整,因未觸及企業自主權這個要害就跳不出原有的框架。之後的「文化大革命」,既破壞了經濟建設又使經濟體制上的弊端表現得更加嚴重。究其因除我國原來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後等原因外,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2、1978年前,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還有不完善的方面。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就其基本面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的。建國後的深刻變化已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我國原來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端,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不完善的方面,又和生產力發展是相矛盾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走共同富裕路的兩條原則。離開它則是歷史的大倒退。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首先在農村實行試點改革。黨在農村試點改革主要是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中之重」。為鞏固與強化在農村取得的初步成果,黨中央自1982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充分發揮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黨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開放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後又開放了沿海城市進一步向內陸城市開放。這時全國到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出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抉擇。(四)黨的十二大,使新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它的總特點是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1、改革從農村開始是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黨的十二大召開後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發辟了一條新路。為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隨之我黨相繼決定對科技、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2、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更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一整套外交戰略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准則;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不稱霸。實現了中美建交,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黨的事業出現嚴重曲折的局勢,他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條件,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1992年10月,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四召開的背景是: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3月,黨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隨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定。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今後1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構想的人心所向,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4、1997年9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以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為此,中央先後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制定「十五」計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間中國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歷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為今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5、2002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黨的十五屆以來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科學全面的總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等重大問題的新舉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表明:一是對前兩年高能耗產業投資過熱、產業發展中一味追求規模和產量的及時糾偏,二是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時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27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創下了中國又是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已不是否要加快發展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而是要改善管理與提高發展質量的問題。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全面創新是創新發展模式包括制度、市場、技術和觀念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激勵人們創造各種財富、知識、發明和文化的制度體系,市場創新是充分利用以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兩種資源、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市場效率。技術創新是鼓勵自主技術創新、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集成各種技術的創新、原始性和基礎性創新。觀念創新是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資源、提倡新思想、主意、觀點和理念。中國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將從追求GDP為中心或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13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新發展觀。全面改革就是全面消除各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全面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因素,處理、調節好不同地區、集團或個人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激活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外開放是21世紀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全面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大潮流和趨勢,建立全面開放的經濟、市場、社會和文化。中國既要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和世界潮流,又要地貢獻於世界經濟、貿易與發展。6、200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五)以突出自主創新為主旋律的科學發展觀,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核科技、空間科技、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技、信息科技等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繼美國、蘇聯、法國後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的技術,至今保持著衛星發射安全可靠的最佳記錄。我國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是參加這項被喻為又一次「阿波羅登月」大型科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在數學、理論物理、地球環境、資源考察等許多領域具有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優勢;正負電子對撞機、銀河巨型電子計算機和曙光並行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這些相關領域的世界前列地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既讓中國農民迅速地解決溫飽問題,又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確實讓人揚眉吐氣。中國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在戰略高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科教興國」正日益發揮生產力的第一作用,「人才強國」這一全新戰略將人才資源上升到第一資源的高度。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發電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術設備研製啟動。由我國科學家牽頭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參加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已啟動,開創了中國科學家領銜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的先河。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和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計劃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中國正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2、世界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據2005年第2期《求是》第61頁載:在經濟增長層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擴大。據估算,1999至2003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部分的1/3是由中國經濟完成的。2006年第5期《求是》第58頁載: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8.2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為1.42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9%和23.2%。而2004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龐大市場之一,連續多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並擁有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佔世界經濟的總量和全球貿易額並不高,但200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8.2%,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6%。國際輿論公認中國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動機」。中國努力發展與各國的互利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和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動各國的共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大,與世界經濟關系不斷加強,各國在經濟運作中都難以輕視中國因素的存在。展望未來,黨的十七大報告對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⑦ 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自古以來,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國家公共治理活動的重要價值和追求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保持社會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維護穩定」,取得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雙豐收。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發展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了維穩各項措施更深、更細、更實的落實。 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標。沒有社會穩定,無論多麼美好的發展規劃、方案都不可能實現。因此,地區各級各部門、各級黨政幹部必須始終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抓好具體工作和措施落實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和豐富,使維護穩定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總之,維護社會穩定,不僅要立足當前,確保眼前的穩定,而且要著眼於社會長治久安,使目前的穩定持久延續到未來,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忽視長遠的穩定,更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損害長遠的穩定基礎。為此,要在高度重視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規劃未來,努力使地區維護穩定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基層基礎更加牢固,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確保政治大局持續穩定,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

⑧ 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五個堅持)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⑨ 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綱要》描述了九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篇定量的指標一共有39個,其中最主要的指標是在第三章的專欄二,一共有22個指標。這22個指標非常有特點,反映經濟增長的只有2個,反映經濟結構的有4個,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有8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有8個。
指標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這個指標體系中,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兩方面的指標。
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GDP年均要增長7.5%,這是一個反映產出的指標,就是經過5年的努力,綜合實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國民經濟這塊蛋糕能做多大。
第二方面的指標就是能源消耗和減排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投入方面的情況,就是要衡量經濟總量增長了,在資源和環境上付出了多大代價,代價是大還是小?我們不能因為今天增長了,明天要為今天的增長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的增長就不是真實的增長,甚至可能是負增長。只有既考慮產出,又考慮投入,才能綜合地看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把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是歷次規劃中的首次。所謂預期性指標,就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政府幹什麼呢?政府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宏觀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能夠發揮得更好。
約束性指標,就是在預期性指標基礎上,強化了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政府必須實現、必須完成的指標種區分可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定位,有利於分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有利於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需要履行的職責,有利於規劃的可操作性,也有利於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績效考核和政績考核體系。對政府必須履行職責的領域,比如說能源消耗要降低、污染排放要減少、耕地保有量不能突破、社會保障覆蓋率要提高等,屬於政府職責的硬指標,必須進行考核,這樣做可以避免盲目地追求GDP,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

閱讀全文

與努力發展社會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