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財政不斷增長對經濟的影響及如何控制財政支出的增長
強化征管來工作,確保實現今年源的財政收入目標
二、加強預算管理,壓縮非生產性支出,確保當年收支平衡。
三、嚴格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的過快增長
各級財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的監督、檢查工作。目前財政支出增長過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增長。加強企業成本管理,控制企業工資總額的過快增長。目前企業工資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有些企業工資分配的自我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二是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辦法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亂。有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不健全,存在著違反規定,亂擠成本費用,甚至侵佔國有資產和國家稅收來增加職工個人收入的現象。嚴格控制社會集團消費的過快增長。目前,一些地方和單位,辦事講排場、講檔次、盲目攀比,競相追求高檔消費的現象比較普遍。大力組織收入,嚴格控制支出,確保預算任務的完成。為了保證今年預算任務的完成,各級財政部門要大力支持和促進經濟發展,大力組織財政收入,確保完成稅收增收任務,同時,要加強預算管理,嚴格控制財政支出的增長
② 地方債務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從國際經驗看,如果制度設計合理,地方債務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地方政府一直承擔著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補貼全國虧損的責任。從長期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各級政府在推動城市建設、改善公共服務方面的作用依然顯著。地方基本建設所需資金數額龐大。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對投資增長至關重要,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依然需要政府舉債的支持。
地方政府債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待這類問題重在規范,要從地方和銀行兩方面來規范與治理。從國際經驗看,如果制度設計合理,地方債務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加強對地方政府的融資約束。地方政府融資運作不規范,主要表現在總體負債水平較高、資本金不足或資本金不實、償債責任主體不明確等方面。改革方向應是推動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所形成的隱性負債向及時公開披露合規的顯性負債轉變。一是強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加強中央有關部門對地方債務的監控,根據地方GDP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確定債務規模,建立並完善地方債務風險預警和監測體系,建立各級政府的責任制度和債務的償還保障機制,建立地方政府融資額度和期限的授權制度。特別要加強地方人大的審查、監督作用。從遠景看,為了強化對地方政府的法律約束,國家也應該考慮建立地方政府破產程序。二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充分、及時的信息披露能有效發揮外部力量對發行主體的監督和約束作用。除了披露基本經營信息以及基本財務信息外,尤其應對營利模式、資產注入情況、擔保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等進行詳細披露。同時,還應當督促發行主體的後續信息披露,尤其是對資產轉移、重大資產重組等資產整合行為進行充分披露,加強債務存續期內的監管,並加大對信息披露不充分行為的懲罰。三是適度擴大發債規模。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應當成為改善地方政府負債模式的改革方向。與平台融資模式相比,該模式具有主體明確、高效透明、顯性管理等優勢。四是逐步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評級機制。地方債發行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債務的風險保障機制。這就需要加入市場力量的評級制度,要讓地方政府融資有透明度,有風險防範機制。
其次,探索新型融資模式。新型城鎮化,不再是行政權力主導下的大范圍布點和圈地運動,而理應是一條既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又能夠很好汲取歷史教訓,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道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融資模式與經濟轉型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主要體現在:我國城鎮化融資缺口較大,財政稅收難以滿足,土地財政不可持續,地方投融資平台不規范且債務風險較大。新時期我國城鎮化融資亟待打破商業銀行、地方政府與監管層三者的復雜博弈怪圈,不能僅僅依靠現有的銀行貸款、城投債、信託貸款等資金來源渠道,還需要積極拓寬社會自有資金等融資渠道。這一方面需要國家出台稅收等政策優惠措施,另一方面加強城鎮化新型融資品種的創新力度,進一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城鎮化領域。
最後,加強信貸管控。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為吸納商業銀行貸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近年來,隨著地方建設投資高漲,各地投融資平台負債規模急劇膨脹,積累了大量問題和風險。多個投融資平台公司向不同銀行借款,導致的負債信息模糊、總體過度授信等問題尤為突出。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和特點,選擇對接相應的地方融資平台,「有進有退、有保有壓」,而非遍地開花。商業銀行在開拓新業務領域中,應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地方政府融資深化所隱含的區域轉移特徵。同時,既要總結以往支持地方融資的經驗,也要加大地方融資機制建設與融資工具創新,還要建立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的監控與防範機制,確保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防範銀行風險並舉。
③ 國家財政收支付對於當前經濟發展的作用及意義
1、可以運用財政功能,制訂財政政策。
國家通過稅種、稅率的變動,調節積累和消費、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比例關系,並通過國家財政預算,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實現其經濟政策目標。制訂諸如國家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政策,國家鼓勵開發中西部地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等。
2、可以運用貨幣功能,制訂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
國家運用貨幣功能適度配置資本資源,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的發展,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制訂合適的國際收支政策,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3、可以制定事關國計民生的國家和制訂適宜的產業政策。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參股的形式,直接從事某些經濟活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是國家經濟主體,過去國家參與各個領域的經濟活動,實踐證明了利少弊多。目前國有經濟正逐步從某些競爭性的領域退出,國家也不再直接干預的經濟活動,而是於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以消除制約經濟發展的不良因素,使生產結構合理化,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可以提供量入為出、節儉高效的公共服務。
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主要體現對內對外兩個方面,對內主要指從事教育、文化、公共衛生、交通等公共事業方面的建設,保障國內安全等;對外主要是建設,外交活動,維護領土完整,確保維持有利於國內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
5、可以進行制度創新。
有責任有能力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講,倡導和組織制度創新更為重要。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傳統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所以應不失時機推進改革,並使各項改革措施相互配套,盡快使新的經濟機制進入正常運轉並占據支配地位。
6、可以調節收入分配。
我國一般通過累進的個人所得稅來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還通過直接的財政轉移支付方式調整社會貧困階層的收入。有的國家還通過累進的財產所有權再分配,調整收入規模分配,即通過影響收入分配額的大小來消除不平等的財產權的基礎;通過累進的個人財產稅減少財產分配規模等。
7、可以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資源。
國家一般通過稅收、立法或行政措施來控制對資源的開發利用,防止掠奪性開采和環境破壞,防止過度消費。我國對資源的配置也利用稅收或其它政策措施進行重新配置,以實現國家經濟調控的目標。
8、可以維護市場秩序,採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實施宏觀經濟調控。
國家通過法律來規范經濟主體的所為,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對不規范的行為進行處理、處罰。如制訂對農業產品價格實行保護性政策;必要時甚至採取物價、利率、工資等行政措施。
④ 財政支出與GDP的關系
成正比
1。財政支出,可以刺激GDP的增長。
2。財政支出佔GDP的比例,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高。
隨著財政支出的逐年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其原因是財政支出拉動了內需,帶動了GDP的增長。從總體上說,我國的經濟發展依然比較低下,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地方還有很多。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財政支出仍然對GDP的增長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崛起的時期,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要求我國財政支出必須做出合理的優化結構調整。在通過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應注意保持適度的財政支出規模,持續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外在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並不是長久之計,只有保持適度的政府支出並且優化支出結構,才能促進內生經濟增長。首先,增加經濟建設支出,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在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快速發展國民經濟。其次,合理增加科學、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尤其是加大教育事業的支出力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近兩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不斷放慢,宏觀經濟整體運行平穩,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但在全球經濟低速發展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國家陸續出台的一系列「擴內需、促增長」的重大舉措能否如願發揮成效?我國經濟何時能夠重返平穩增長的軌道。由此模型雖然不能直接得出答案,但可以初步地了解到財政支出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新階段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⑤ 財政支出進度加快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除了減稅降費,財政支出進度加快也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增長。「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說。
此外,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及時批復下達中央預算,促進財政資金盡早發揮效益。據統計,截至6月18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已批復下達86494億元,占年初預算的91.4%。未下達的預算資金主要是據實結算項目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支出。專家表示,當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提高政策精準性有效性。「特別是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給實體經濟創新驅動引擎加『高標號汽油』。」張連起認為,要促進一系列稅收政策更加充分、通暢地落地,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讓實體經濟更加輕裝上陣。
⑥ 中金: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多大
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其他資源,並且一直在提高。不僅如此,人力資源使用得當,還能夠節約自然資源,甚至還可以成為增強自然資源再生能力、開發新自然資源的條件。我國作為一個人力資源數量多(即人口多)但質量低(即勞動力素質低)的發展中國家,增加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是實現趕超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根本性途徑。所以,在可持續發展立法中,應當特別重視以人力資源的開發、配置、保護和管理為主題的人力資源立法。其中包括計劃生育法、教育法、衛生法、科學技術法、文化法、體育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內容。人力資源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嶄新的分支,是鑒別和計量人力資源數據的一種會計程序和方法,其目標是將人力資源誣陷變化的信息提供給企業和有關人士使用。自從1964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郝曼森首次提出人力資源會計這個概念之後,通過一大批會計學者堅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資源會計逐漸建立起一套較完善理論體系,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的到來,更為人力資源會計的推廣創造了歷史性的契機。一、我國建立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世界高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已經把世界經濟的競爭從物質資源競爭推向人力資源的競爭,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將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信息,必然離不開人力資源會計。在人口眾多,而人口素質相對較差的我國,推行人力資源會計更具有必要性。1、是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在我國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是否具有發展前景,決定因素已不僅僅局限在其經營規模的大小,財產物質的多少,而是取決於其是否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是否持續地對人力資源投資。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大,人才成為經濟資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財富的真正象徵和源泉。因此,將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資產,運用會計的方法對其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以滿足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外部有關人士對企業信息的需求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2、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使人力資源有的經濟特徵,要求確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行研究分析,通過人力資源會計報告,國家可以掌握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維護現狀,從而採取相應的宏觀調控手段,促進人力資源的供求平衡,確定人力資源開發方向,引導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在宏觀上優化人力資源的配製。3、是企業提高效益的需要。市場經濟下,誰爭取到合理的高素質人才,誰就會在市場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資源投資,包括提高物質待遇、改善人際關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在職培訓等。而投資的效益如何,這是企業管理當局所關心的問題,相應地就要求會計上對人力資源的收益與成本進行核算,考察其經濟效益。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用人制度的不斷完善,這種對人力資源進行核算的動力將會逐漸加大。4、財務會計核算原則的要求。事實上,單從會計核算原則考慮,現行會計對人力資源的處理也有諸多不妥。一方面,將人力資源投資計入當期費用,違背了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企業在人力資源投資上的投資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過一個會計期間以上,屬於資本性支出,應先予以資本化,然後在分期攤銷,而現行會計卻是將其全部作為當期費用入帳。另一方面,將人力資源支出費用化,必然使各期盈虧報告不實,導致決策失誤。同時,當企業大量裁員時,尚未攤銷的人力資源投資支出應作為人力資源流動的損失,計入當期費用,但現行會計並不能反映出這種損失,不利於經營者進行正確決策。所以,從遵循會計原則的角度而言,實行人力資源會計也很有必要。二、人力資源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問題(一)人力資源會計的確認談到人力資源會計,我們必須先明確一個前提條件,即人力資源能否作為會計資產。這一點歷來是會計學者爭論的焦點。因為這一問題是關第到人力資源會計能否存在的關鍵,所以,筆者認為有加以論述的必要。所謂資產,根據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下的定論,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1)必須是一項經濟資源,未來可提供收益;(2)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3)可以用貨幣計量其價值。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人力資源是否可以作為資產。首先,人力資源以人為載體,通過生產活動可以體現其價值,人力資源可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提供未來收益。有些學者認為人力資源對企業所提供的未來利益難以像固定資產那樣加以合理的預計與確定,所以人力資源不是資產。我認為,提供的未來利益的確定性並非是一項經濟資源被確定為資產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無形資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就無法事先准確的確定,但我們仍將其視作資產,那對人力資源為何就不能同等對待呢?其次,人力資源能夠用貨幣進行計量。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就需要企業進行取得、開發與使用,而取得與開發需發生相應的成本支出,使用要形成資源耗費,這種成本支出與資源耗費都是能以貨幣計量的。最後,人力資源也是企業可以實際控制的。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人力資源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其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而企業無法擁有對勞動者的所有權,從而也就無法擁有和控制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勞動者個人,勞動者具有流動性,但是,一旦勞動者被聘用為企業員工,企業即取得了對職工受聘期間的勞動能力資源的使用權,企業也並不需要擁有對勞動者人身的所有權。所以,人力資源是可以為企業所擁有和控制的。綜上所述,企業在人力資源的載體--人身上的投資是企業付出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投資,是可以取得預期收益的權力,是企業能夠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義為資產。(二)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將人力資源資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資產的計價問題,而對人力資產的計價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對人力資產應按照其獲得、維持、開發過程中的全部實際耗費人力資源投資支出作為人力資產的價值入帳,因為這些支出是實實在在的,籍此入帳,既客觀又方便,這種方法稱為成本法;另一種方法認為,對人力資產應按其實際價值入帳,而不應按其耗費支出入帳,因為企業獲得、維持、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中的支出往往與人力資產的實際價值不符,對人力資產應按其實際價值入帳,該方法稱為價值法。上述兩種觀點經過多年發展,成了人力資源會計的兩大分支--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下面對這兩大分支分別加以介紹。1、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特點是通過單獨計量人力資源招聘、選拔、安置、培訓等成本,將有關人力資源取得和開發的成本進行資本化形成人力資產,然後按受益期轉作費用。對於人力資源成本的計量主要採用三種方法,下面分別作出介紹。(1)歷史成本法此法是以人力資源的取得、開發、安置、遣散等實際成本支出為依據,並將其資本化的計價方法,歷史成本法操作簡便,數據確鑿,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但人力資源的實際經濟價值與歷史成本有較大的差異,人力資源的增值或攤銷並不直接與人力資源的實際生產能力相關聯,擁有相同生產能力的職工所分攤的招聘、培訓等歷史成本可能並不相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資源計價的可比性和真實性,此法運用於一般企業。(2)重置成本法此法是在當前的物價條件下,對重置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員所需成本進行計量的計價方法。它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由於現有雇員離去導致的離職成本;另一個是取得、開發其替代者的成本。該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有決策上的相關性,但由於對什麼是相同的人力資源,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問題的確定標准主觀性過強,從而限制了其應用范圍。(3)機會成本法此法是以企業員工離職使企業蒙受的經濟損失為依據進行計量的計價方法。這種計價方法接近於人力資源的實際經濟價值,但與傳統會計模式相距較遠,導致核算工作量繁重。適用於雇員素質較高,流動性較大且機會成本易於獲得的企業,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2、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主要不是以投入價值而是以產出價值作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基礎。這使得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不可能絕對准確,而只能採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見的計量方法有經濟價值法、商譽評價法、工資報酬折現法、拍賣價格法等。但不論哪種方法,不是主觀判斷及估計性較大,就是晦澀難懂,費時費力。例如,以未來工資貼現法確定人力資源價值,工資只是人力資源的補償價值,與人力資源價值在數量上並非相等,且預期工資支出與效率比率完全憑主觀判斷而已。另外,人力資源價值還受到許多因素,如工作條件的好壞、職工工作態度的影響,所以除了貨幣計量外,還需大量應用非貨幣計量的方法,方能較為確切地計量。上面分別介紹了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的基本內容,那麼他們在會計實務中的相應關繫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個人認為,通常情況下,對人力資源的資本化應採用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方法。這是因為,一方面,成本法數據的獲得較為方便,獲取的數據較為客觀,能防止經營人員利用處理方法的主觀性篡改數據,粉飾報表;另一方面,會計遵循穩健主義原則,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所含主觀因素較多,結果也因人而異。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公平競爭所形成的人力資源價格能較大程度的貼近人力資源的價值,再者,人力資源會計需融入現行會計體系,根據目前會計制度,無形資產的計量是按實際取得成本計量的,人力資源屬於無形資產,也應按實際成本來反映。但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也並非一無用處,它能夠避免成本會計低估人力資源價值的弊端,同時也能促使企業管理當局更注重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投資。因此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在財務評價、企業經營決策中的用途,較之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更為廣泛。三、建立我國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想(一)人力資源會計核算原則1、重要性原則。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經濟資源,應重點加以體現,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資源的信息、數額巨大的培訓項目等。2、配比性原則。當人力資源數額較大,涉及多個會計期間時,應遵循配比原則對其價值進行合理攤銷。3、歷史成本原則。將招聘、培訓和開發人才等一切人力資源方面的支出均作為人力資產和成本,其數據是根據原始發生時的金額歸集的。4、相關性原則。作為企業主要職能部門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門,它對於職工的管理不僅是看其工資發生額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所以要求人力資源會計提供的信息應體現相關性原則。5、效益成本原則。人力資源會計在很多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在核算時還應考慮對那些核算成本較高,對決策意義不大的核算項目可不予揭示。6、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原則。將遞延資產中的職工培訓費、費用中的職工教育經費、數額較大的培訓費、招聘廣告費、稀有人才離職損失費予以資本化,將工資福利費等各期發生額均衡的支出計入費用,作為收益性支出。(二)人力資源會計核算需設置的帳戶1、"人力資產"帳戶,總括反映人力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其借方反映人力資產的增加,貸方反映人力資產的減少,余額一般在借方,反映現有人力資產的歷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本帳戶按職工類別設置明細帳戶。2、"人力資產累計攤銷"帳戶,其貸方反映按一定的攤銷率計算的人力資產攤銷額,借方反映因退休、離職等原因退出企業的職工之累計攤銷額,余額表示現有人力資產的累計攤銷額,本帳戶應按照對應的人力資產明細帳設立相應的明細帳戶。3、"人力資產取得成本"帳戶和"人力資產開發成本"帳戶,這兩個帳戶是成本計算性質的過渡帳戶,用以分類匯集企業在人力資產上的投資,借方反映投資支出的實際數額,貸方反映轉入"人力資產"帳戶的金額,期末余額在借方,表明對尚處於取得和培訓階段的職工投資。4、"人力資本"帳戶,該帳戶用來反映當從有關方面無償調入職工時,作為"人力資產"的對應帳戶反映投資來源,當職工離開企業時要同時轉出。該帳戶屬於所有者權益類帳戶,當人力資源評估增值時記入其貸方,評估減值時記入其借方。該帳戶期末余額在貸方,表示企業現有人力資源中由其它方面的擁有的份額。如果認為"人力資本"帳戶不好理解,也可以用"資本公積"帳戶來代替,在"資本公積"下設明細帳戶"人力資源",用來核算無償受贈高科技人才而增加的人力資產價值,人力資產評估增值等內容。(三)人力資源會計的報告對人力資源會計報告,我認為應當分兩部分:對內報告與對外報告。下面分述之。1、對外報告。人力資產在財務報表中如何列示,目前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應將人力資產列於遞延資產之後;其二認為應將人力資產列於長期投資和固定資產之間。我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因為人力資產的列示,應使管理者注意到人力資源的價值問題,為提高人力資源而設計並執行最佳的管理決策。人力資產由於對人力資源進行投資而形成,持續期往往大於一年,而且一般會短於某些固定資產的經濟壽命,考慮到其流動性,應列示於長期投資和固定資產之間。將人力資產攤銷列在人力資產項目之後,體現出人力資產凈值,將人力資本項目列在實收資本之後,以完整反映企業所有者權益。另一方面,應在附註中,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詳細揭示人力資源的狀況。從動態方面,應揭示報告期內追加的人力資源投資總額、投資方向、占本期總投資的比重等數據,從靜態方面,應報告人力資源占企業總資產的比率,企業員工的學歷構成、職稱等情況,以展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全貌。2、對內報告。內部報告的內容應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非貨幣信息,主要是企業現在的人力資源組成,分配及利用情況,特別對於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應重點揭示。另一部分是貨幣信息,主要是企業各責任中心人力資源的現值,人力資源投入產出比,對於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應單獨分析成本與其創造的效益,以確定其投資收益率。(四)人力資源財務比率1、人力資產比率。其公式為人力資產與企業全部資產的比值。該指標用來反映企業管理者對人力投資的重視程度以及企業的發展潛力。2、人力資產利潤率。其公式為企業利潤總額與人力資產的比率。該指標用來反映企業佔用一元的人力資產所創造的利潤額。不能簡單地認為該項財務指標值越大越好,因為這可能預示著企業沒有後勁。3、人力資產增長率。其公式為期末人力資產額與期初人力資產額之差與期初人力資產額的比值。該指標大小可以用來評價企業在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方面所作的貢獻。四.關於人力資源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在理論界的許多人士苦心研究人力資源會計的同時,在實務界,人力資源會計在我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使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不盡人意。人力資源會計在目前究竟能為企業管理者,特別是人事主管提供什麼幫助呢?筆者試就此類問題談談淺見。(一)關於員式流動從管理角度講,適度的人員流動可以促進職工之間的競爭,增強企業活力。但流動率過高對企業也有消極的影響。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會計核算模式下,高流動率僅反映員工對企業的低滿意度和職工的低士氣,而不能使人事主管們看到頻繁的人員流動的經濟性質和結果,加上目前勞動力總量供給大於需求,企業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從企業員工的高流動率並沒有引起過多關注。人力資源會計可以從兩個方面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幫助:(1)人員流動的經濟損失披露;(2)說明該索取多大數額的賠償才能避免或減少人員變動所帶來的損失。例:某公司為獲得一名合適的財務主管,以生了以下成本:取得成本20萬元,培訓成本萬元,其初始價值100萬元,預計任期5年,年薪10萬元。假定所有支出均按直線法在任期內攤銷,則其在任期內各年的資本價值如下:基年125萬元、第一年130萬元、第二年140萬元、第三年150萬元、第四年160萬元、第五年170萬元。基年價值指培訓完成後開始為企業服務時的價值,各年資本價值=基年價值+年薪累計-取得和培訓成本攤銷。由此可見,如果這名經理在任期一年後辭職,他將給公司人力資產帶來130萬元的損失。如果他主動辭職,不但需賠償尚未攤完的20萬元,還需承擔由此造成的空職成本,即由於離職任務沒有完成而造成的間接成本,其數值視具體情況而定。(二)關於工資企業應開多高的價招募人才,才能吸引到優秀人才,又不至於使人力資源成本過高呢?在一個正常的、成熟的人才市場上,各類人才的薪金即人力資源的使用價格由市場決定。人力資源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護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決定的。在當前階段,對人力資源的價值計量主要採用貨幣性計量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以工資為基礎的"未來工資報酬折現模型",即人力資源價值為其最初為企業提供服務起至退休或死亡止工資總和的折現價值。但這種模型至少有三個局限:(1)它是事後的計算結果;(2)它忽視了職工除因死亡或退休外退出企業和改變角色的可能性;(3)未考慮企業收益的差別是由於人力資源的差異造成的。其最大的局限是它顛倒了人力資源價值與工資的關系,認為工資的折現價值決定人力資源的價值,這正如由商品的價格決定其價值一樣令人費解。況且工資受諸多非經濟、非市場因素的干擾,高低懸殊,波動很大,這樣就使價值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筆者認為,應將人力資源價值歷史計量模型由產出法改為投入法,並理順價值和工資的關系,建立起由價值決定工資的新機制。即一個人的經濟價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體狀態的知識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種生活資料價格、健康保健投資、教育培訓投資及所放棄的收入等決定。其工資的收入,特別是基本的工資收入應由構成人力資產價值的不同項目分別採用不同的時限折算之後的總和來決定。以上述財務經理為例,假定其初始價值為100萬元,其中生活資料、健康保健的投資60萬元,專業培訓的投資40萬元。由於前者在今後較長的時間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所以可以採取較長的回收期(如30年),則每年應收回2萬元,對於後者,由於專業知識須不斷更新,所以有一個周期問題。假定財務知識的更新周期為10年,則每年應收回4萬元,這樣其基本年薪為6萬元。(三)、關於人力資源部門的性質和地位在傳統觀念中,人力資源部門只花錢卻不創造利潤,因此其地位極其低下,甚至可有可無。其實這是極其錯誤的。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績效盡管多是無形的,如使員工士氣提高、認同公司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它通過比同行業其他員工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體現出來,間接地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的利潤。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例子,兩個經營品種相同、規模相同、員工構成類似的企業,其經營業績可能有天壤之別;同一個職工在某一企業碌碌無為,或者在創造負效用,而在另一個企業可能成為效率最高的明星。其中奧秘就在於人不是機器設備,而是活的資源,其工作效益受組織管理方式的影響極大,一個良好的機制可能使他創造出百倍以上的工作績效,一個良好機制的核心是有效的激勵機制。這取決於管理者對員工的了解,薪酬的設計和考核體系的建立,這正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從經營技術、經營資本發展到目前的經營各種資源,如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資源部門不僅應成為一個利潤中心,而且必將成為一個肩負更大責任的投資中心。其考核指標可以是:人力資產比率、人力資產利潤率、人力資產增長率等。另外還可以採用對職工心理、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對企業滿意度等非財務指標進行定性分析,以綜合評價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績效。
⑦ 論述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
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主要有經濟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
一、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
1、經濟性因素
主要指經濟發展的水平、經濟體制的選擇和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
2、政治性因素
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
(1)政局是否穩定;
(2)政體結構的行政效率。
3、社會性因素:
人口因素、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財政支出規模。
二、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微觀因素
1、福利經濟學通過效用最大化方法,將市場有效供給運用到政府公共用品供應中,通過影響財政支出增長的變數,
2、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價格、公共物品的質量、生產組織形式等,分析研究財政支出規模。
3、近年來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中採取編制部門預算、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對預算外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都是從微觀管理入手,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控制財政支出規模而採取的有效辦法。
三、財政支出規模的衡量指標
1、靜態指標
1)絕對指標
①絕對指標的概念:以一國貨幣單位表示的財政年度內政府實際安排和使用的財政資金的數額。
②絕對指標的作用:第一,其是計算相對指標的基礎;第二,對絕對指標從時間序列加以對比可以看出財政支出規模發展變化的趨勢
2)相對指標
①相對指標的概念:絕對指標與有關指標的比率。
②相對指標的作用:
2、動態指標
1)動態指標是考察財政支出變化發展趨勢的指標
2)動態指標的類型
①財政支出的邊際系數=財政支出增加額/國民生產總值增加額。
②財政支出的彈性系數=財政支出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
四、財政支出規模的主要分類
1、按照考察時點的不同,可分為預算支出規模和決算支出規模。
2、按照選用的價格標準的不同,可分為名義財政支出規模和實際財政支出規模。
3、按照選擇的衡量指標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
4、按照指標統計口徑的大小,可分為總規模、中央財政支出規模和地方財政支出規模等
五、影響財政支出結構的因素
(1)財政收入總量。即各種公共支出項目的滿足程度首先受一定時期內財政收入的總量和增長情況的制約。財政多收可以多支,更多的財政支出項目也才能得到保證。但是,必須嚴格區分債務收入和正常的財政收入界限,取消財政向銀行的透支和財政性貨幣發行,才能真正體現財政收入對財政支出總量及其結構的制約。
(2)國民收入總量。國民收入對財政支出的影響是通過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來反映的。在正常情況下,國民收入增長,財政收支都會因此而增加。但由於政府可以通過公債的發行來增加財政支出,這又使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並不完全相等,在此情況下,財政支出可以超過財政收入進行分配,但這是對國民收入的一種有償性調劑,這使國民收入的總量可以支持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並為財政支出結構的形成和調整創造條件。因此,財政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更能反映財政分配對國民收入的佔有額度和影響,也說明國民收入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為財政支出的擴大及結構性調整提供條件,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3)國家社會的基本需要支出和發展性支出。這主要指在計劃年度內財政應保證的上年已達到的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支出,隨生產發展和人口增長應相應增加的社會共同需要支出,為滿足生產發展和人口增加而必須追加的生產性支出中應由國家承擔的部分支出,這是決定財政支出結構的最基礎的要素,這三部分支出共同形成財政支出的最低限量。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政府還應將一定的財政資金用於發展生產、提高社會共同消費水平等方面,這也會影響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
(4)經濟發展規律與社會經濟制度。國家實施不同的經濟制度可能形成不同的財政支出結構,在計劃經濟制度下,以生產性支出為主要內容的財政支出結構是重要的表現形式,而在市場經濟制度下,財政支出則主要以滿足公共需要和彌補市場缺陷為主要的支出內容。但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制度,要求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條件下,政府也應適當地發揮干預經濟的作用,因此,這對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形成也將產生直接的影響。
(5)國家政治制度。在許多條件下,國家政治制度也會對財政支出結構產生重大影響,這是因為財政支出結構的形成將對社會經濟各個層面產生相應的影響,並造成利益的調整,運用不當可能造成國家社會的損失,因此,現代國家通常會規定一定的政治程序來規范財政支出的確定與調整。
⑧ 中央財政支出與地方財政支出比重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相關度怎樣
貌似沒有什麼可比性。一般都是問什麼東西(比如社會保障支出)在中內央或者地方財政支容出的比重變化呢.....
這里也分析一下吧,中央財政的支出主要用於國防和提供公共產品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地方的財政更多的用於扶持地方企業,促進地方的建設發展方面,從經濟發展上來看,我認為中央財政更注重全面的統籌,由於現在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前期,中央財政支出肯定會比地方高,畢竟我們現在地方並沒有債券的發行權,財政大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上,地區除了自己創收外,主要也依靠中央撥款,後期隨著咱們金融體制完善,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在地區發展的投入會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