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核心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http://..com/question/2142107.html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三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全面理解、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經濟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不顧條件、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損於人的發展。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但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在內的,內涵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三是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破壞自然、掠奪自然,就是破壞自己、掠奪自己,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四是必須正確認識區域之間的協調。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差距很大,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區域協調不是指各地的經濟規模都要一樣大,而是指全國的人口與經濟分布在各個區域之間要協調,與各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五是必須正確認識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提高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過程,也不是全國每個地區都把當地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顧各地的條件盲目上工業項目。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是運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六是必須正確認識城鎮化的內涵。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不是單純地加強城鎮建設、擴大城鎮面積,更不是簡單的「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既是壯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數量、繁榮城鎮經濟的過程,更是轉移農村人口、從而改變其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布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新一輪高速增長暴露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宏觀調控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以「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為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以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開放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二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的過程,建立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礎上的發展,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我國目前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不穩、工業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穩定農業,必須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做強工業,必須加強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同時,通過推進企業重組,完善產業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提升服務業水平,就是要把服務業的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必須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遏制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的機制。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協調發展,必須完善體制和創新機制。要建立並完善區域、城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政府投資、財政轉移支付、人口轉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補償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區域調控政策,使我國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的縮小,建立在人口、經濟、城鎮分布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改革分配體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的投入,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擴大我國的資源配置空間,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引導好的發展行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科學合理地確定並劃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職責,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各級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職責的能力。要消除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全國統一市場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動,更好地發揮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等。只有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有新突破,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才能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
❷ 科學發展觀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的關系
參考以下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科學理論。它明確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的內涵、要求等問題;特別是明確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的方向、目的等更為根本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在發展問題上的體現。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從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它的意義,這樣才能真正把握這一理論的本質,並正確地貫徹落實。
一、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政治理念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本,它的著眼點和最終目的,不僅是物,更是人。這一要求貫穿於科學發展觀的各個方面,是我們黨領導發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為本的要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徵,我們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那樣的理想境界還很遙遠。黨中央從這樣的高度上來提出問題,不但表明我們黨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而且表明,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做到符合現階段發展水平的那種全面性的要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句話說明,我們黨主張的發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堅持公平正義,堅持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態度。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地
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揭示了這一發展觀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體現了我們黨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政治路線。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同時,社會主義社會又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首先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現在,盡管我們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不全面不協調的問題,但是,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為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他還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如果在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後,我們反而模糊了這個認識,偏離了這個方向,那就恰恰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體現了我們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的問題,關鍵要做到統籌全局、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這就需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方法,這是它的突出特點。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唯物辯證的發展觀。它是一種全面地看問題的方法,主張發展的全面性,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它是一種辯證地看問題的方法,主張發展的協調性,強調要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協調處理好各種矛盾。它是一種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做是一個前後相關的過程,主張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它是全面性和重點性的統一,目標和手段的統一,現實性和長遠性的統一,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它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發展問題上的運用和反映。學習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科學發展觀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所蘊含的新思想,更加顯示了這條發展道路的特點和優勢。在拉美國家的發展出現危機之後,那種認為只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發展中國家必須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觀點,受到質疑。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的發展道路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肯定。
國外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正在開辟出一條通往發展的新道路,這條道路是建立在創新、積聚非對抗性力量、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和注重個人權利和責任平衡基礎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續的高質量增長的願望推動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礎,是從創新和公正中得到極具影響力的實力。」一些外國學者還指出,盡管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和優勢是有目共睹的,其具體做法和特徵也逐漸為人們所了解,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想學習中國的經驗,但是後來他們發現,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
外國學者描述了中國發展模式的一些特徵,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義,也不了解中國能夠做到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這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改革開放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中國不同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國發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也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下的市場經濟,它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特點結合了起來。從中國發展的實際效果看,這樣的發展道路具有很大的優勢。鄧小平同志晚年說過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他這里所說的,就是這種中國特有的政治優勢。
從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優勢。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重視效率的發展觀,而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優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現在,中央提出東部發達地區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業反哺農業等重大舉措,一旦決定,就能夠馬上實行。相比之下,許多發展中國家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外國學者對此做了比較,指出:「中國的政治制度給了政府足夠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沒有這么大的權力來這樣做。」「在所有對中國模式感興趣的國家中,只有印度的規模可以與之競爭。但是像巴西一樣,政府要想在幾十年中堅持一項固定的經濟計劃,可能很難。」
科學發展觀強調公平正義,要求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因為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許形成大的利益集團而為其所左右。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保證了這一點的實現。外國學者看到,中國「強調發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權的階層性。」「華盛頓共識的目的是幫助銀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識的目標是幫助普通人們,強調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致力於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穩定和諧的社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保證。它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國內的穩定,確保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調動了人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這一切,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比如,一些外國學者看到,中國能夠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在許多擁有同樣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卻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只有中國保持了長期的穩定。」
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國走的是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又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主要依靠國內需求的持續開發,也需要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對外依存度將越來越大。但是,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而決不會走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這主要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正像國外一些學者分析的那樣,中國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很好地處理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與大國之間的關系。「它沒有捲入到與其鄰國和其他國家的任何特別激烈的沖突中。」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後,很快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達成共識,並在各個系統、各級政府中得到貫徹落實。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有統一的思想基礎和共同的價值觀。這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就是在其指導下提出的。這樣的事情,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很難辦到的。
總之,中國的成功,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成功;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觀。這一發展觀的提出和逐步落實,更加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政治優勢,必將給中國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成功。
三、兩點啟示
第一、要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政治意義。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中。蘊含著黨中央許多政治考慮。提出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某些突出問題,黨中央考慮得更加深遠。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對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經形成共識,但是一些同志對發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經形成,出現了一種相當普遍的錯誤的政績觀,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記了我們黨領導發展的根本目的。發展中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並不奇怪,甚至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讓這樣的錯誤認識發展下去,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會從根本上違背我們黨領導發展的目的。這不僅是一個涉及我們的發展還能不能繼續下去的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在新世紀里我們黨究竟要領導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的問題。因此,必須在全黨確立一種符合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正確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處於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地位,我們只有這樣去認識它,才能真正理解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深遠考慮和重大戰略意義。
第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要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辦法,但最根本的是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甚至還比較嚴重,這恰恰是因為沒有把我們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要相信我們的制度是能夠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的,包括能夠解決腐敗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要從各個方面認真研究,如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還要認真研究如何進一步保持、完善和發展我們的政治優勢。這里,關鍵是要做到兩條:一是要通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確保黨的性質和宗旨不改變,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過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和壯大國有經濟。同時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可靠的
政治保證。
中國正在走的發展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從未走過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後發大國興起從未走過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道路。當年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要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世界上殺出一條血路,將給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也證明社會主義的成功。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這也正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政治意義。
❸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核心是發展。___(判斷對錯)
依據教材知識可知,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
故答案為:錯誤
❹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就是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第一要義是發展,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雖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中心,是因為:
一,發展生產力,為各方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二,科學發展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首要力量。
科學發展觀,既強調要時刻銘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強調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❺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發展,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這句話正確與否,簡單說下理由
錯,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不是發展,發展也不是單單的經濟建設,也有文化和環境的發展
❻ 說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是什麼
經濟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經常方式放過來會影響的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為持久的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動力,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盲目的經濟增長方式會破壞經濟房展的方式,從而削弱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差別3.1指導觀念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它的理論支撐由馬歇爾提出的生產要素創造價值論和當代經濟增長模型(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構成。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2研究視角不同。經濟學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由低到高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物本社會,主要強調物質資本積累和財富的增長;第二階段是人本社會,主要強調重視滿足人的需要和公眾福利的增加;第三階段是社會整體綜合發展,包括政治的人權和自由、經濟上的生活質量提升、文化上的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進過程。3.3理論基礎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論依據有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馬克思的外延與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再生產理論和前蘇聯、東歐的一些學者論述),西方經濟學的要素配置與利用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佩雷、納克斯等人),增長的涓滴理論等。3.4劃分依據不同。經濟增長方式以生產要素利用的數量和效率為依據,經濟發展方式以發展模式或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為依據。美國經濟學家E.R.W.坎佩爾將發展方式稱為「ModelsofDevelopmentStrategy」(發展戰略模式)或「ApproachtoGrowth」(處理增長問題的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可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高速增長可能帶來有增長無發展問題,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分析,是無效益或零效益情況下的經濟增長(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躍進);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增長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從福利經濟學角度分析,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經濟增長;從發展經濟學角度分析,是經濟結構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經濟增長。針對有增長無發展的問題,需要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3.5類型不同。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兩種類型。經濟發展方式分為制度創新型(科斯、諾斯、施萊弗和維什尼)、知識創新型(熊彼特、舒爾茨、貝克爾、羅默、普雷斯科特和鮑易德、盧卡斯、斯圖爾特)、擴大需求型(凱恩斯、羅賓遜)、福利國家型、經濟結構調整型、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等多種類型。3.6衡量指標不同。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指標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數量及配備比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的時間、人均GDP的數量。經濟發展方式的衡量指標除經濟增長方式的指標外,還包括社會發展指標,如人口總數和凈增率、國內發展指數、城市化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居民居住條件、每千人口醫生數、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政府廉政指數等;教育發展指標,如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學生占適齡人口的比重等;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如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國民幸福指數、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收入差距警戒線、收人階層結構標准、貧困發生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等;環境指標,如自然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等。
❼ 判斷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請問是對是錯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內涵及對黨的工作的指導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胡錦濤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胡錦濤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要站在完成黨執政興國使命的高度,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通常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提出的時間背景、內容措施、實施情況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許多學者有著共同的感觸,只要一談到發展,其行為主體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擔當,這是一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線的社會整體進化,它遠遠超過了「滿足人類生存」這一簡單的道德訴求。由此出發,其合理的順延就逐漸地形成了導致「科學發展觀」產生的源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就認為:「發展越來越被看作是社會靈魂的一種覺醒」。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發展概念的拓廣為基礎的。
科學發展觀就是「一觀二論」
「一觀」 就是科學發展觀,「二論」 就是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
人們還無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高深,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要問:什麼是科學發展觀?誰知道科學發展觀?目前,科學發展觀也遇到了一些理論上的困難,我們必須知道它的結構特徵。今天,我們用唯物主義的物質世界觀看待它,就會想到人的行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誇克,由此推斷,科學發展觀也似乎是三元結構:
一、科學發展觀
二、正理均贏論
三、第三空地論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結構特徵。
[編輯本段]中國發展面臨6大嚴峻挑戰
21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戰: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的壓力;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加速整體生態環境「倒U型曲線」的右側逆轉: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巨大壓力;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並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
所有這些挑戰的消解,其實質都在催促著「如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這個總主體。上述這些成為嚴重製約中國未來發展的挑戰,也只能在實現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統帥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核心,緊密地圍繞著兩條基礎主線:其一,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及其關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時,我們必須把人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脅迫等聯系在一起。其實質就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協同進化。
其二,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通過輿論引導、倫理規范、道德感召等人類意識的覺醒,更要通過法制約束、社會有序、文化導向等人類活動的有效組織,去逐步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包括代際之間關系)的調適與公正。歸納起來,全球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宏大命題,從根本上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協調。有效協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幾乎是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並將此類規則與關系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國家的戰略,必然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哲學內涵。面對實現其戰略目標(或戰略目標組)所規定的內容,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具體條件,去規定實施戰略目標的方案和規劃,從而組成一個完善的戰略體系,在理論上和實證上去尋求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滿意解」。
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出發,其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徵:
其一,它必須能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徵,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在是真正地發展?是否在是健康地發展?是否是理性地發展?以及是否是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其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後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註重從「時間維」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徵,即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時間維(持續),從根本上表徵了對於發展的完滿追求。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是博弈世界觀
科學發展觀與《博弈聖經》《博弈聖經》
「科學是世界的靈魂。」
「科學是用事實建立起來的。」
: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 。
:文化進程里恩怨游戲的終結就是文明。
「文明是現實主義。」
「戰略的定義」中「連續」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發展、持久、和諧和均衡。」
「觀」, 是觀念。
:觀念是自身知覺、意識、思想、理智的對象。
:真理是一個觀念在個別情況下判斷中現時的體驗。
「真理是由表象真理、知性真理、理性真理、概念真理、智性真理的一致性構成的,一致性都是各種關系構成的。」
:戰略是尋找連續正理、科學的文明實體。
:戰術是達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質。
「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戰術的特徵是創造實在的行為。」
「發展」一詞,就是戰略中的連續,也是戰略和戰術的本質屬性區別之一。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文化,是一個發現,它又是一個文化進程。在博弈的文化進程里,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融入社會,深入人心,變成了以人為本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的博弈世界觀。在資產與共產雙方博弈對局中,自然產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會主義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學的進程中,就是在這第三空地里不斷地創新,中國社會就是在這個文化進程中得到繁榮和發展。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這是文化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這是文明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科學,這是科學進程。」
「文化誕生於謊言,文化又是虛無主義,只有文化才有萬能的理性產生當代文明。」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的文化度量
《博弈聖經》中說:「科學的理性是一個國家的准繩、品德和聲譽。」文化的一切創新,都是命題的總括。命題作為非物質與人對應的關系,這是一個人與自然的博弈實體關系,一切都由這個博弈實體規則所支配,再由命題的文化沿著正理的進步與增長,表現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是連續、持久、均衡的自然特徵,又是戰略里的六法則之一。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是大自然的均衡體系,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
用《博弈聖經》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大部分特性是正理與均贏,它面向世界未來文化的開放、獨創與包容,再讓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找到一個個與現實的聯系,自上而下貫通一個實事求是的真假概念。《博弈聖經》有一段提示:「一個個局部真理屬性的連續性,構成了真理的永恆特徵。它不容忍假設,更不允許與謊言並存,因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證據,那是文明的所在地。」人們理想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建立對局之後才能實現。
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落實到現實中,正理就構成了哲學思維的主題元素,同時,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博弈實體,(博弈實體:是心靈、思想、意識、行為、理智的對象和廣延,也是人與自然的對應,構成一個多態式的、表現出二特性的事實。二特性是先前必然決定的人與大自然統一成一個實體的東西,無限永存,有可分不變性又不可還原的屬性,並被統一在一個單一的實體中,成為博弈實體的一元論,也是自然意圖。實體一元論在數目上的同一性,發生的因果次序不屬於個人的部分本性,這種屬性是實體的性質。因此先定性通過不同步時空概念,把決策人再進行實體空間的延伸,通過屬性自身,接受哲學和邏輯學的一致性就會有認識了對局和理性的可能,它始終同在實體內被理解,理解事物的不一致,理解多態式是大自然的均衡,理解反事實的論斷,完整的博弈世界就是決策二特性。)所以,我說,科學發展觀的實體分離不變性,表現出來的正理均贏論,任何人應用它,都有無限創新的可能。文化命題不能具體,文化是靠感情的轉換,遺存下來才有價值,文化就是以哲學的形式和科學的方式進展著。《博弈聖經》中說:「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
如果不能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里的對應關系,將不知道一個人在說什麼,或者變成對名詞的吼叫,一個偉大的命題也會變成口號。
[編輯本段]發展的科學度量
包括三個有機統一的本質反映與宏觀識別:
其一,發展的動力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能力」、「發展潛力」、「發展速度」及其可持續性,構成了推進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動力表徵。其中包括國家或地區的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和稟賦,以及對上述四種資本的合理協調、優化配置、結構升級以及對於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積極培育等。
其二,發展的質量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進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質量」及其對於理性需求(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構成了衡量國家或地區「發展」的質量表徵。其中包括國家或地區物質支配水平、生態環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悅水平和文明創造水平的綜合度量。
其三,發展的公平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對於貧富差異和城鄉差異的克服程度,構成了國家或地區判斷「發展」的公平表徵。其中包括人均財富佔有的人際公平、資源共享的代際公平和平等參與的區際公平的總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觀識別同時包容在發展進程的不同階段之中,存在的「發展形態」就具有了統一可比的基礎,對於發展的追求才具備了可觀控的和可測度的共同內容。
[編輯本段]有效實施科學發展觀的7大主題
1.始終保持經濟的理性增長:在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增長。它既不同意限制財富積累的「零增長」,也反對不顧一切條件提倡過分增長。所謂健康的增長一般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
3.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國家、區域的生存支持系統維持在規定水平的范圍之內。通過基本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過就業的比例和調配,達到收入、分配、儲蓄等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進而共同維護全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
4.調控人口的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人口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首先應穩定地低於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後逐漸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此前與此後,都要把人口素質的提高納入到首要考慮的政策之中。該戰略目標的實質是把人口自身再生產同物質的再生產「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其年度報告《人類發展報告》中的研究,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的轉變,首先要把人的「體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調配,置於可以接受的狀態之下,達到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理想均衡。
5.維持、擴大和保護自然的資源基礎:地球的資源基礎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然是供養世界人口生存與發展的惟一來源。科學發展觀既然規定了必須保持財富的增長並滿足人類的理性需求,它的實物基礎主要地依賴於地球資源的維持、地球資源的深度發現、地球資源的合理利用乃至於廢棄物的資源化。
6.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於發展瓶頸的突破: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強力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並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的發展,這三個主要方面將作為一個互為聯系的大系統,通過宏觀的調適和尋優,達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目標要求。
7.始終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一些地區在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編輯本段]科學發展觀在十七大被寫入黨章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並一致通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定這一修正案自通過之日起生效。
❽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什麼核心是什麼
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8)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是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大會的突出貢獻,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
大會批准胡錦濤同志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大會認為,報告科學回答了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報告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主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經版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權所以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帶同社會其它方面的進步。科學發展觀也強調對經濟的管制和約束問題,從而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更好的發展經濟,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等其它方面。
❿ 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產生於什麼時代
傳統發展戰略、綜合發展戰略和持續發展戰略是戰後發展戰略演變的三個主要階段。一、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 傳統發展戰略」所謂「 傳統發展戰略」 是指在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支配下形成的發展戰略。它盛行於上世紀50至60年代。它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病和問題:首先,經濟增長並沒有直接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真正消除貧因。其次,經濟增長並不自動導致實現其他社會目標。第三, 傳統發展戰略未能考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造成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二、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綜合發展戰略」世界進入70年代以後,經過全面、深入的反思,出現了各種替代發展戰略, 如「基本需求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生態發展戰略」,這一時期的新的各種替代發展戰略本質上是一種綜合發展戰略。它包括以下兩層主要思想:第一,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第二,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三、以人類整體利益為核心的「持續發展戰略」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有:第一, 強調人類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應當是堅持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而不能憑借人們手中的技術和投資, 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迫求這種發展權利的實現。第二,強調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的時候,應承認並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的機會相平等,不能允許當代人一味地、片面的、自私地為了追求今世的發展與消費,而毫不留情地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享有的同等的發展與消費機會。三種不同的發展觀與發展戰略的演變,反映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道路土的不懈努力, 是人類在發展問題土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