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廣州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

廣州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

發布時間:2021-02-15 16:09:03

Ⅰ 廣州市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十一五」規劃的機遇與挑戰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建和諧廣州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在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的同時,隨著經濟形勢、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和人口總量的不斷增加,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增多並趨於復雜化、多樣化,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思想保障更加有力。隨著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全社會更加重視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有利於政府統籌各方力量,落實各種措施,做好各項工作。
2.物質保障更加充分。「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12%,這將為擴大就業崗位規模、做好就業工作提供堅實基礎。隨著全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政府財力和資源的進一步增加,將為社會和政府共同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提供物質保障。
3.技術保障更加可靠。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信息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廣泛而深入的應用,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管理工作有了充分的先進技術支持,工作效能將得到極大提高。 1.人口總量不斷增加,承載空間日趨縮小,就業問題不容忽視。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推動著人口總量的增長,但城市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空間容量對人口總量增長的約束作用大大增強,人口總量增長的承載空間越來越小。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就業彈性系數的下降,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規模與勞動力供給總量之間的矛盾將繼續存在。
2.人口結構與勞動力素質問題較為突出。「十五」期間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15∶85,2005年末的戶籍人口中16周歲以下人口佔18.9%、60周歲以上人口佔12.8%。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偏高、流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帶來一定影響。隨著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對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明顯提高,但戶籍人口的素質結構(主要是勞動力的學歷結構、專業技能結構)以及流動人口的素質結構(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口約占流動人口總量3/4)難以適應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矛盾較為突出。
3.城鄉人口分布不合理和社會保障功能不完善,制約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心城區過高的人口密度,帶來了交通、住房等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村地區人口分布不均,帶來了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難於合理配置問題。就業機會分布不均、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市民需求的不協調、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互不銜接等因素,也不利於人口合理分布,並制約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

Ⅱ 我國國有企業改制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有哪些

我國國有企業抄改制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襲有:
(一)國企改制過程中諸多環節不夠規范
1、改制過程中資產評估不規范,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2、改制過程中產權交易缺乏公開透明度。
3、改制過程中逃債、漏債現象依然嚴重
(二)國企改制後,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規范
1、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完全建立
2、股權設置不夠科學。
(三)企業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根本轉變,難以適應市場競爭要求

Ⅲ 廣州打著中科院幌子「新挑戰 新機遇 新領袖」的會議是怎麼回事騙人的示意一下,或者補充說明一下

我也收到了,打算去瞧瞧。看他們搞什麼名堂

Ⅳ 廣州市在珠江三角洲一體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當龍頭,為機遇。
2.投資分散,為挑戰。

Ⅳ 如何發展汕頭經濟

1998年以後,由於汕頭市在過去的發展中存在走私、偷逃關稅、制販假增殖稅發票以及出口退稅等一系列問題,中央及有關部門連續對汕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長期的查處工作。一批重大案件相繼曝光並被依法處理。汕頭經濟遭受重創。據統計,自1999年後,汕頭的經濟發展幾乎成為廣東省的尾巴,失去了往日明星的光環。
而恰在這些年中,以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廣東其他地區卻抓住機遇,埋頭苦幹,成為全國及至於世界的經濟發展奇跡。
汕頭落後了,汕頭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那汕頭怎樣才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迎頭趕上,並保持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呢?
█其一█、在於打好「僑牌」,就是要發揮潮汕地區華僑眾多的優勢。
汕頭之所以被定為特區,主要是考慮到汕頭「因為東南亞國家潮洲人多」(見《鄧小平文選》第三章366頁),可見當初中央也是考慮到這一點,這也是汕頭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的最大優勢。打好「僑牌」是發展汕頭經濟的重要一環。發展僑鄉經濟,要從過去主要靠華僑「捐贈型」投資轉移到引導華僑向「產業型」投資上來。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共接受僑胞捐資摺合人民幣20億,今為止(以汕頭市為例)全市批准4,100家三資企業,協議外資投資為36.8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29億美元。這些投資無論是在數量、規模、檔次、領域都與汕頭「僑鄉」地位不相符。利用華僑這條紐帶,吸引更多的資本,並通過這條紐帶把引資對象和引資領域擴大到歐、美、日、韓、澳大利亞,這是使僑鄉經濟上一個台階的關鍵。
█其二█,轉好「檯球」,大力拓展與寶島台灣的經濟聯系。
隨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大陸與台灣的經濟依存度已經越來越高。台灣與汕頭之間距離最近點只有100多海里,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由來已久,交往也由來已久。但是,汕頭對台貿易額僅1.5億美元。對台小額貿易約2,000萬美元。這一切都與兩個地區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搞好對台濟工作,是汕頭騰飛的又一關鍵所在。為此,就要率先打破「三不通」的局面,利用對台的地理優勢,以及台胞眾多的優勢(南澳縣人口只有7萬人,而台胞就達十多萬人)千方百計將台灣的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率先吸引過來。同時,積極向中央申請,在南澳島設立對台自由貿易區,人員來去自由。同時,爭取汕頭港對台「三通」港口,努力實現對台經濟飛躍。
█其三█,針對汕頭地區現狀,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選准「朝陽工業」帶動全區經濟大發展。此外,汕頭做為百年口岸,轉口貿易由來已久,所處地理位置適中,發展高科技含量的第三產業,發展轉口貿易、倉儲服務、運輸、相應發展房地產、旅遊以及勞務輸出,對外工程承包等。針對汕頭的現實情況,應完善和充分發掘汕頭保稅區的功能,以及設施的完善和配套,以優良的內、外部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財團來區內投資、辦廠,擴大保稅區的知名度。
█其四█,農業上以發展海洋經濟為突破口,建設「三高」農業,創造「立體農業」、「創匯農業」。
汕頭向來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約為1,80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汕頭為0.22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區之一。面對這種局面,建設「海上汕頭」,發展海洋經濟已迫在眉捷。大力發展養殖業以及中遠洋捕撈業是加快汕頭經濟發展重要一環。在有限土地上,利用其所處氣候優勢,以及距港澳台相對較近,發展高附加值農業產品,搞「立體農業」、「創匯農業」。
█其五█,組建跨國企業集團,向國際大市場進軍,讓「大開放、大流通、大手筆」三美並臻。
據《潮州志》記載:「……潮人善經商,屢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衾以外無長物。受雇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由此可見,潮汕人會經商由來已久。現在的許多聞名遐邇的巨商富賈多系潮汕人士(例如李嘉誠)。因此,應發揮潮汕人富於經商且海外潮人多的優勢,走出國門,真正走向國際大舞台,參與國際競爭。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組建跨行業、跨部門的企業集團,立足港澳,幅射東南亞,創造條件對歐美市場滲透。
█其六█,人才是經濟騰飛之本,發揮地區「人傑地靈」的優勢,並著眼「外腦」的引進,兩手並用,開發人力資源。
汕頭的優勢在於人傑地靈。在大力培育人才的同時,還應「廣納百川」,引進智力,廣引人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對於汕頭的騰飛猶為重要,應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孔雀東南飛」。在廣納國內人才的同時,還應積極吸引港、澳、台、東南亞以及美、日、韓、歐等到國家和地區的人才,借鑒其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所用。
█其七█,根據區位優勢,多因素和全方位地營造區域經濟一體化,活化粵東、閩西、贛南大三角經濟區的發展。
汕頭位於粵東、閩西、贛南的龍頭,歷史上就是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這一區域總面積約10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800萬人,擁有豐富的水電、礦產、森林、土地和人力資源。隨著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深汕高速公路的開通,汕頭海灣大橋的峻工,汕頭新機場也已動工在即,汕頭廣澳深水港碼頭的建成,粵東、閩西、贛南大三角經濟區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發揮汕頭區位優勢,發揮「龍頭」和「通道」的作用,依託廣闊的腹地,帶動粵東、閩西、贛南大三角經濟區的經濟發展,共同繁榮。
█其八█,力爭中央政策傾斜,使汕頭在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對台經濟工作中發揮其巨大優勢,營造對台經濟新特區。
鑒於汕頭重要的地理位置、人文特徵,以及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應把汕頭的經濟發展放到一個新高度上來加以認識。建議在南澳縣(島)設立對台自由貿易區,通過有效途徑,促使台灣當局先期試開通南澳高雄的定期客貨輪,為避免台灣同胞往來汕頭經港澳中轉的麻煩,對南澳實行特殊政策。例如:台胞進出南澳只須持有效證件,不須簽證,出島旅遊觀光、探親,享受72小時免簽證,到潮汕地區經商、旅遊、探親、觀光、實行落地簽證。

縱觀汕頭的地區經濟發展,汕頭只有優先發展僑鄉經濟、海洋經濟、商貿經濟以及區域經濟,同時,積極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汕頭經濟才能夠在新一輪經濟角逐中迎頭趕上。

面對著世界經濟的挑戰,汕頭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Ⅵ 珠江三角洲經濟狀況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佔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本地區有臨近港澳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里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里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1.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2.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特點

1.青年群體的構成為二元結構。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由本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部分組成。據1997年底的統計,廣東省青年總數為1589萬,全省外來務工青年有500多萬。外來務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城鎮,外來務工青年與當地青年的數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鎮或行政村,外來務工青年已經超過當地青年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如,廣州市東山區有外來務工青年6000多人,佔全區青年就業人數的65%。又如,深圳寶安區有外來務工青年90多萬,是當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區皇崗村有外來務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龍崗區愛聯村有外來務工青年近3萬,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體分化明顯。總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青年分為當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個基本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聯絡的日益廣泛,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整合與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兩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三高」青年是指高學歷、高職務、高收入的青年。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們的行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顯的導向和示範作用。「四不」青年是一個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殊青年群體。這部分青年不學習、不讀書、不經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業生活,具有明顯的寄生性。根據當地團組織的調查分析,從職業分類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穩定,青年職員一般嚮往體面和榮耀的生活,公務員則更希望前途順利,知識分子重在謀求發展機會。其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中各類金融機構、管理機構、新型公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青年職員群體迅速壯大。他們的知識水平、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比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青年中的其他職業群體相比,有明顯不同。總之,不同職業青年群體的利益要求與精神追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需求的多樣化引導著青年群體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中基於共同愛好與興趣而自發成立的專業社團比較發達,其活動表現出明顯的群體特徵。

3.青年在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力量。在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新經濟組織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經濟組織中工作的規模龐大的外來務工青年,現在和將來都是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青年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中山市能夠被遴選為全國30個「科技興市」的先進城市之一,與該市有一支力量強大的青年科研隊伍是分不開的。據統計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4.職業選擇注重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一般把能否給自己帶來發展機遇看得比較重。據當地團組織調查,珠海、番禺兩市分別有50.4%和37.3%的青年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是長遠發展前景及個人興趣特長。在珠江三角洲這樣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社會能夠為各個層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勞動作為謀生手段與實現自身價值的統一。

5.注重社會生活。在調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把「八小時」以外的社會生活看作是自己整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把社會看作是自己活動的一個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會生活的領域十分廣泛,跨單位、跨團體、跨區域的社會行為,在青年的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青年社會生活的場所主要是社會公共場所。傳統的走親訪友,閑聊度日,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該地區,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種亞文化,而成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文化的發展潮流。

三、社會化運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團組織所使用的「社會化」概念,有不同的含義。從運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的社會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面向社會設計活動。珠江三角洲團組織設計的活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面向全社會的青年及群眾,便於人們在「八小時」以外自願參與,從而使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面。而團組織一般只負責活動的設計和宣傳,很少進行直接組織。如,廣東團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廣場」,深圳團市委創立的「大家樂」舞台,都是這樣。每周末在廣州市著名的商業網點天河城廣場開展的「青年文化市場」活動,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觀者如潮。現在,青年文化廣場活動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開。在深圳,以青年為主體,以「自願、自薦、自演、同樂」為原則的「大家樂」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開辦以來,僅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家樂」舞台就已舉辦各類文藝演出2000多場,參加表演者4萬多人次,觀眾達450多萬人次。全市有不同規模的「大家樂」舞台100多個。對「大家樂」,社會各界有口皆碑,譽之為「特區平民夜總會」、「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藍的天」。在迎接香港回歸祖國期間,深圳團市委設計的「營造回歸紀念林」和「回歸的足跡接力跑」活動,也是面向社會開展的。

2.面向社會設置組織。團的組織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發展的難點。在這方面,珠江三角洲團組織可以說在探索中邁出了新的步伐。他們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隸屬關系的限制和「一廠一支部」的格局,通過設置企業青年工作委員會以及興趣建團、員工宿舍區域建團、活動中心建團等途徑,探索國有企業建團的新途徑。通過依託工會建團、社區建團、行業掛靠建團等靈活形式,使新經濟組織建團工作取得了突破。在農村,形成了以村建團委為核心,以支部進廠和廠外建團為網點的以村帶廠設置模式。實現了農村團組織的良性運行。特別是注重調整和改革社區共青團工作體制,加強社區與行業、學校等不同戰線團組織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團組織的區域交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3.面向社會尋求資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時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是全團推動工作發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對此的理解則更為深入,操作上則更為系統。首先,他們注重向

社會尋求人力資源,以發展和壯大共青團的工作隊伍,形成以團幹部為骨幹,團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隊伍。如,在深圳,團的許多具體工作是義工在做。同時,他們還努力向社會尋求財力資源,形成政府撥款、社會贊助和實業創收三結合的經費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把黨政部門在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種社會資源。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同樣需要通過政策法規的支持來獲得法定的社會地位。他們說,過去靠文件,現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意義,從根本上看,是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市場經濟是一種打破行政隸屬、地域區劃和系統封閉的開放式經濟。共青團工作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必須把視野由所隸屬和依託的黨政組織系統擴大到全社會,善於在社會舞台上扮演社會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內容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和青年需求的變化相一致,把為需求服務作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組織設置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和青年構成的變化相一致,哪裡有青年,哪裡就有團的活動和影響;力求使獲取資源的方式與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相一致,以服務市場的方式開發社會資源。

四、事業化發展

據當地團幹部講,「事業化」是各級團組織從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從「辦實業」到「辦事業」,團組織有過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訓。現在他們所形成的共識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共青團組織必須以辦事業為主,以辦實業為輔。而且,無論是辦事業,還是辦實業,都要圍繞青少年需求來辦,都要以服務青少年為出發點,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統一。

從珠江三角洲團組織的實踐看,共青團組織興辦的事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青少年活動陣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可以說已經成規模,上檔次,是共青團工作事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團市委直接領導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有幹部職工160人。他們堅持從事業帶實業,以實業補事業,發展事業,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爭創一流青少年活動陣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正在籌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宮,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總建設面積為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有大小教室、飯廳70多間,擬設培訓項目80多個,娛樂項目20多個,可以同時接待5000人學習、參觀和娛樂。又如,江門市現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動中心,運行狀況良好。一座規模更大、檔次更高的青少年宮將很快動工修建。廣州市青少年宮的佔地面積也達3萬多平方米。

2.文化產業。與青少年有關的文化產業,如報刊、雜志、藝術團,是事業化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廣州、深圳兩市團組織創辦的青少年報刊和雜志,能夠覆蓋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可以輻射到臨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相應各級團組織籌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躍。如,列入《廣東團工作五大體系構建規劃要點》中已經建立或准備建立的基金達11項之多。廣州團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依託,建立和拓展各類青少年發展基金。這些基金在支持團工作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由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出資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專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務的非營利性輔導機構——廣州市手拉手越秀輔導中心,其工作對象是情緒起伏不定、發展有困難及經常在公共場所流連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響的青少年,其工作內容有11項之多。中心為青少年所提供的幫助,是一般團組織難以做到的。

從珠江三角洲共青團的實踐看,事業化發展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解決的是依託問題。有了與青少年有關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等實實在在的依託,團的組織就擁有了自己的資源,團的工作就可以開展得扎扎實實。第二,解決的是機制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作為一種工作機制,可以長期使用,長期發揮作用,推動工作持續向前發展。第三,解決的是工作覆蓋面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所難以替代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所產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也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難以相比的。

五、幾點啟示和思考

在調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進行的探索,給我們許多具有全局意義的啟示,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發展的觀點。小平同志所講的「發展是硬道理」,同樣適用於共青團工作。共青團事業是一項不斷發展的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更需要發展。可
以說,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沒前途。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要實現發展,應當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敢試敢闖的勁頭。

2.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應從共青團如何發揮好國家政權重要社會支柱作用的高度來認識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說,共青團組織青年服務社會是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的具體化。共青團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發揮的如何,主要取決於社會服務功能的強弱。近年來,共青團的社會服務功能有很大拓展,但與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對社會組織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

3.形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共青團組織體系依託黨政機構建立於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在發揮黨建帶團建的優勢的同時,應努力推動團屬青年社團面向基層、面向新的領域、面向新興青年群體調整和完善組織機構,密切與非團屬青年社團的聯系,推動經濟部門和企業設置青年工作機構,培育和發展團屬社會中介組織,以此形成一個對共青團原組織體系具有補充作用的新的開放多元的社會化組織網路,從而覆蓋到那些原組織體系涉及不到的新體制下的新領域和新興青年群體,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上與青年進行聯系和溝通。原有的組織體系和新的社會化組織網路共同構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

4.把社區作為新的工作生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社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活動場所,可以為團的工作提供寬廣的空間和豐富的內容,應當成為共青團工作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全團有必要以整體推進的態勢來加大社區團工作的力度。實現團的有關重點工作和建設在社區的平衡發展,以推動新的工作領域的開拓。

5.在團的工作中加大有關青年事務的內容。青年事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團服務青年的重要內容。適應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主動地承擔和參與有關青年的社會事務,有利於共青團工作在促進社會發展中拓展領域,豐富內容,佔領陣地,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青年的成長成才服務。聯合國第50屆大會通過的《到2000年及其後世界青年行動綱領》,對我們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啟示意義。應在總結經驗和借鑒國外有關做法的基礎上,推動這方面工作實現新的發展。

6.爭取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作為重要的人民團體,其工作職能、工作領域和工作內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證。以此進一步明確共青團的社會職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職能,把團的工作納入黨政工作的目標之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保證團的組織在社會各個領域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近年來,各級團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獲不小。同時,希望上級團組織在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聲也比較高。各級團組織都有必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7.轉變機關職能。在機構改革中,共青團組織同樣面臨著轉變職能的問題。廣州團市委提出的「小機關、大事業」的思路頗具啟示意義。「小機關」的作用在於加強宏觀指導,「大事業」的作用在於能夠更多地承擔與青少年工作有關的社會事務。對各級團組織在機構改革中的機構設置和職能確定問題,團中央有必要提出原則性的指導意見。

8.注重研究和探索共青團工作的區域性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一個重要特徵。同一個區域內不同城市團組織的工作,會有諸多共同特點。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利於更好推動共青團工作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相一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Ⅶ 全球化發展趨勢對物流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第一,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帶來物流市場的廣闊前景。
未來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同時,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結構的變化,要求物流發展更加註重效率、特色、個性和人性,基於更高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物流需求會越來越大。保守估計,2020、2030年電子商務產生的日快遞量將分別突破2000萬和4000萬件。

第二,城鎮化和區域增長新格局對物流空間分布、效率、獲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正經歷著大規模的城鎮化,推動著物流活動集中於城市群、城市帶、大中小城市和城際間,激增的物流量、機動車量以及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內、城際間物流效率,構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體系。

第三,全球化縱深和開放新格局推動物流市場深刻調整。
全球化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內,受歐美經濟疲弱的影響,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增長會有所放緩,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會成為新的亮點,貿易格局的變化帶動國際物流活動此消彼長。中長期看,我國國際貿易仍將有相對較高增長,帶動我國國際物流繼續高速發展。

跨國物流企業將深度滲透我國的傳統物流領域。由於國際經濟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隨著我國物流企業走向世界,國際貿易摩擦和各種形式的壁壘有可能增加。
第四,新技術突破和廣泛應用促進物流業升級。
交通運輸、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在孕育新的技術突破,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物聯網、下一代信息技術等將在物流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電子商務、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這些都對物流業升級帶來重大促進作用。未來物流技術創新將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人性化、精細化、綠色化和節能化等時代性特點。

第五,可持續發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驅動物流發展轉型。
未來一二十年,我國物流能源消耗仍處於快速增長期,對液體燃料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由於物流企業運營成本的提高,加之服務價格偏低、融資環境不佳等影響,傳統物流運作模式難以為繼,面臨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要求。

第六,應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我國自然環境和氣候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災害嚴重。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突發性事故發生幾率將會加大,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十分迫切。

Ⅷ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第六個層面,勞動就業。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個層面,經濟增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GDP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八個層面,經濟地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恢復經濟的復雜程度、困難程度會比我國大得多。因此,在未來幾年增速趨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相對差距將會縮小,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將會上升。具體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價可能會考慮「中國企業談判因素」,而不是過去那種我國「需求什麼」國際市場「炒什麼」、「漲什麼」的格局。

Ⅸ 廣州市禾嘉投資策劃有限公司的公司規模,人數另外想問下還有公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困難,什麼時候破產

2009年6注冊,注冊資金:100萬,法人代表:李育強,地址:廣晟大廈909

做企業投資的,現在正在注銷清算,就知道的都說了。

閱讀全文

與廣州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