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水利與經濟社會發展

水利與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5 17:24:53

① 5.水利事業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關系是怎樣的

水利事業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搞好了,水利建設自然就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利國利民的事情嘛,肯定要做好啦。

② 水利建設在國民經濟和設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方面

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長期以來,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澇、防災、減災等方面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在工業生產、農業灌溉、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等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分析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促進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健康發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則是我們水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 水利工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具有「興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則是水利經濟的載體,按其功能性質劃分,水利投資結構包括防洪工程投資、灌溉工程投資、水庫工程投資、供水工程投資、水土保持工程投資及其它工程投資等。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其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顯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2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
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保障水利建設有穩定的投資來源,是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基礎產業,必須保持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滿足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
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決定了水利事業需要相應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結構,加大對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養護投入,確保水利發揮經濟、社會效益。

③ 論述水利的發展與社會政治 經濟變革的關系

水利事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固然有它自己內在的規律性,但是,它同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研究水利發展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它同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的聯系和相互作用。

水利的發展,首先同生產工具的發展密切相關。

我國自原始氏族社會開始,經歷了兩千年漫長的石器、蚌器和木器的時代。與石器、蚌器、木器的生產工具相適應,水利事業也經歷了漫長的原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們只是在比較易於施工的黃土平原上開挖小型的溝洫和陂塘從事農業灌溉,在較小的范圍之內修築一些原始堤壩(最初只稱作「防」),抵禦洪水,保護住處和莊稼。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農業作物的不斷增加,原始水利事業就其規模和數量來說也都不斷地發展。但是,人們還不能擺脫主要是靠天的狀態;「琴瑟擊鼓,…••以祈甘雨」,「有濸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詩經•小雅》中這一類的詩句反映了當時人們盼天降雨的情況。但是,在長期實踐中,人們已經初步認識到,天是靠不住的,水旱災害的經常發生,必須備水防旱,止水防淹。「以瀦蓄水,以防止水」,是在當時生產水平下人們同水旱災害作斗爭的有效辦法。石器時代以後出現的青銅器時代,標志著社會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它為鐵器出現奠定了基礎,並推進了原始水利工程的發展,使原始的、分散的小陂塘、小水溝發展成初步的灌溉系統。但是,青銅工具還不能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最基本的條件。在青銅器時代,還看不到大型水利工程。

鐵制工具的出現則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說:「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和銳利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所以,自出現鐵制工具以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制工具逐漸代替幾千年來的舊的工具,而宣告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結束。畜耕普遍使用,加上深耕細作、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等一系列農業技術的革新,運輸車具的廣泛使用,使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高度。生產力大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大變革,剩餘勞動更多的出現,使從事較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成為可能,而大量的鐵制工具則為大規模的、艱巨的施工提供了最重要的手段,大型水利工程開始出現。我國的水利事業也發展到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是以眾多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項目的出現和水利事業領域的擴展為特點的。在楚國,修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棗期思雩婁灌區,以及芍陂蓄水灌溉工程。這是擺脫靠天祈雨而求得更有效的在較大范圍內實行穩定灌溉的重要開端。

由於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黃河下游地區的進一步開發,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黃河沿岸的村莊市鎮大量興建,對黃河的防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時便產生了較大規模的堤防工程。

生產力的發展也為航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以著名的邗溝和鴻溝為代表的較大運河的出現,為我國水利發展史開辟了一個與灌溉及防洪同樣重要而且有時規模更大、更為艱巨的領域,對社會的文明進步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邗溝和鴻溝的建成,首次溝通了長江與黃河、淮河兩大流域的航運,開辟了南北水路交通運輸的道路,對當時以及後代的社會進步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下,就一個諸侯國的水利建設成就來說,首屈一指的要算是秦國了。在不長的歷史時期里,秦國接連興建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都江堰、鄭國渠兩項大型灌溉工程。秦統一以後,很快又開鑿了溝通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人工運河棗靈渠。這三項工程不但以其巨大的政治、經濟意義,而且以其巧妙的設計和高超的施工技術而卓卓稱著。秦國水利事業這樣迅猛發展,除了商鞍變法等政治革新比各國更為徹底等條件外,泰國的生產力較為發達也是重要的原因。當時秦國擁有數量不少的可供開採的鐵山,木材也很豐富。戰國後期東方諸侯國已很羨慕「秦以牛田,水通糧。」泰國的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也處於領先的地位。它的水利成就比其他各國更為顯著,絕不是偶然的。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為水利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又對水利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水利事業向新的高度繼續發展。如三國以後南方地區不斷開發,使社會財富不斷增加,整個社會生產力大大地提高了。南北經濟交流對南北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航運事業向前發展。手工業各部門的普遍發展要求提供更多的動力,手工業便從主要是依靠人力發展到更多地依靠畜力,進而運用水力,開拓了水利事業的新領域,使水利事業在社會生產力中佔有更為重要的位置。

水利事業一方面受社會生產力各個部門的發展所推動;另一方面卻又受到社會生產力各部門發展速度所約制,不能超越社會生產力所允許的速度和規模單獨向前發展。漢代的水利事業,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繼續迅速向前發展。為了解決關中糧食補給,漢代曾經試圖開辟一條溝通秦嶺南北水系運道的褒斜道,並組織過開鑿三門砥柱之險的工程。這兩項工程異常艱險,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艱苦卓越英勇奮斗的精神,這是十分可貴的。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雖然提出了這樣的任務,但卻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還無法控制黃河和褒河湍急的流速。宋代圩田的大發展,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可是,這種圩田濫加發展,又給社會生產力提出了新的問題,如《宋史•食貨志》所述;「浙西圍田相望,皆千百畝。陂據(三婁)瀆,悉為田疇,有水無地可瀦,有旱則無水可戽。」造成湖泊面積逐漸減少和水旱失調的嚴重問題,以致宋代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明令禁止這種盲目圍墾的現象。一方面說明生產力各部門之間必須按照自己內部的辯證規律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又說明由於歷史的局限,封建社會既不可能認識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更不可能運用這種規律,只能任其自發地走到極端,然後再來進行調節。

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和水利發展

在以農為主的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水利的盛衰往往同社會制度、生產關系的變革有直接的關系。

縱觀幾千年的水利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水利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直接作用於社會,引起社會的變革;另一方面社會的變革又反過來影響水利事業的發展。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中水利事業的勃然興起,出現了我國水利發展史上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第一個高潮。戰國期間,秦國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對秦國完成我國第一次大統一事業起了重要的作用。司馬遷對鄭國渠曾這樣評價說:「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項,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司馬遷把秦完成統一事業歸功於一兩項水利工程,未免不甚恰當,但是他對當時歷史條件下這些大型水利工程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所作的高度評價,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毛澤東同志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的秦二世的統治,狠狠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使西漢初期的統治者不得不執行多少有利於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方針政策,削減賦稅,鼓勵生產。漢武帝發布了興修水利的諭令,當時水利大興,不但出現了不少「灌田各萬余頃」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小型水利工程遍及各地,出現了「用事者爭言水利」國的局面。秦漢統一的黃河防洪大堤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治河防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漢武帝曾親臨現場督促瓠子堵口工程的進行。

隋末農民大起義,又一次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使唐代的封建統治者不得不對某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封建生產關系作一些調整,多少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水利事業又一次得到較大的發展。其中運河的管理和維修、通航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歷代統治階級雖然處於興修水利工程的發動者和組織者的地位,而其反動、腐朽的一面對水利事業發展卻起著阻礙甚至破壞的作用。我國北方早期幾項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以及運河的荒廢,正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無力駕馭社會,不管勞動人民死活的結果。在各個封建朝代的末期,水利工程很多被破壞和荒棄;在分裂割據的戰爭中「以水代兵」,更是統治階級為了適應軍事需要而採用的手段,它不但直接摧殘水利事業,而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僅此一點,就記錄著反動統治階級數不清的罪惡。尤其明顯的是黃河自漢代以後災害較多,中唐以後又頻頻決溢,至南宋時期黃河更加紊亂,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前,成為華北平原勞動人民的嚴重威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性和腐朽性所釀成。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以及它們之間的爭機斗爭引起的連年戰爭,對社會生產力造成極大的破壞,河堤失理,決溢後又久不修治,加上中上游林木植被遭受極大破壞,水土流失日見嚴重,下遊河床逐年淤高等等,都成了黃河災害的綜合病因。一部治黃斗爭的歷史,同樣是我國封建社會階級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利事業不僅直接影響社會的政治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往往伴隨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激烈的思想斗爭。戰國時期西門豹主持漳水十二渠灌溉工程的興建,不但使鄴地生產面貌為之改觀,而且大破迷信河神之類的唯心主義思想。它是我們祖先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人們主觀世界的生動詩篇。西漢元光三年(公元前一三二年),黃河瓠子決口,當時的最高統治集團中,曾有人宣揚什麼「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強塞,強塞之未必應天。」 這種唯心主義思想使洪水災害持續二十三年,嚴重危害農業生產,人民流離失所,「關東餓死者以千數」。直到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通過廣大勞動人民英勇奮戰,才堵住了決口,這就是治黃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

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斷出現以及水利工程的普遍興建,水利經營管理的問題逐漸突出,矛盾比較多,有時候甚至成為尖銳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唐代由於水力機械的普遍發展,水力得到廣泛的利用。但是豪強貴族、寺僧到處興建私人磑碾,搶占水源,這在京城附近的鄭白渠上非常突出,當時「鄭白支渠磑碾,擁隔水利,人不得灌溉。」

蓄水和排澇的矛盾,歷史上也數見不鮮,漢晉時代汝南和沿淮地區湖泊窪地的興廢就是一個例子。宋元時代太湖地區的圍墾和蓄水灌溉,以及清代洞庭湖的圩坑興修和「廢田還湖」的爭論,又是另外一種矛盾。又如人工運河,一般都有航運、灌溉兩種效益,兩者往往又有矛盾,互相影響。

在封建社會後期,一方面因為統治者依賴漕運搜刮南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運河兩岸農田需要灌溉。統治者往往為了保漕,禁止灌田引水,這在明清兩代幾乎是經常出現的。明清的封建統治者為了確保漕運,甚至還犧牲防洪治河。為通運而治理黃河是他們公開宣布的方針。

以上事例說明,水利經營管理不單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它對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影響很大,必須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水利學家和水利科學實驗

在我國幾千年水利發展的歷史中,各代勞動人民與大自然進行了英勇卓越的斗爭,創建了各朝代眾多的大小水利工程,推動水利事業不斷的發展,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涌現出不少水利專門家,他們善於總結和推廣勞動人民的經驗和創造,為發展我國的水利事業作出卓越的貢獻,為後人所懷念。

戰國時期的李冰主持興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特別為後人贊頌。

鄭國是戰國末期的水利家,他興建的關中第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花了十多年的辛勤勞動。當時人們為了紀念他把該渠道命名為鄭國渠。

召信臣在漢元帝時任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一帶)太守,比較注意發動勞動人民大興水利,先後興建穰西石堨、鉗盧陂等著名水利工程,形成一個規模較大效益顯著的南陽灌區。 東漢初王景發動數十萬勞動人民治理黃河和汴渠。自此之後,自河南至海口一段八百多年沒有重大改道。這一事實雖然可以有各種解釋,但王景的貢獻是不能抹殺的。

唐代以四處搞水利著名的姜師度,曾先後在海河和黃河等流域興建了許多水利工程,為防洪、排澇、灌溉、航運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高超是北宋時具有長期生產實踐經驗的治河工人。慶歷八年(公元一零四八年)堵築黃河商胡決口時,在多次失敗後他提出了分節依次壓埽堵合法,堵口成功,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在發展水利事業中所表現的智慧。

元代賈魯在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期間,於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徵集民工二十五萬,軍工二萬,並從北京附近及寧夏靈武等地征調卷埽、堵口等技術工人對黃河進行了大規模堵口,並提出了疏、浚、塞三種方法。歷時半年多,使黃河復歸故道。賈魯在治河史上建立的功績是應當肯定的,但他曾帶兵鎮壓過農民起義,也是應當批判的。

明代潘季馴自嘉靖末至萬曆間,曾四任總理河道,負責治黃工作達十餘年。他重視調查研究和治河實踐,他根據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提出一整套治河辦法:築堤防溢,建壩減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舊道,反對分流,講究修防,借黃通運。尤其是「束水攻沙」的主張,符合現代河流動力學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不失其參考價值。

康熙時靳輔任河道總督期間,在另一水利家陳潢的協助下,採取開河、浚淤、分洪、堵口、築堤、疏通海口等多種措施,認真治理蘇北地區黃、淮、運,從而減少了災情,保障了運河通航。他在實踐中繼承和運用前人提出的「束水攻沙」的經驗,治河有功。明清問治河理論的出現是我國勞動人民治河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我國治河事業的寶貴遺產。靳輔和潘季馴等人所留下的治河理論專著,至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還應當提出的是出身老河工的王全一和郭大昌,他們把長期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提高,再用於實踐,獲得良好的效果。他們的事跡和技術論述還可以從《安瀾紀要》、《回瀾紀要》和《中衢一勺》等書中看到。最可貴的是他們在反對統治階級和治理黃河水害的雙重斗爭中,技術上獲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封建統治階級極端蔑視勞動人民的情況下,史書上還出現了北宋老河工高超、清代老河工王全一和郭大昌在黃河堵口上的出色技巧與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記載,生動地體現了我國治黃事業的歷史是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寫成的。 作為例證,我們舉出人工運河的成就來進一步說明水利發展和生產工具的進步,水利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變革之間的關系,以及水利科學實驗在水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隋唐運河的建成,不僅是我國水利發展史上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人類文明史上有數的重要建設。過去,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史學家們對隋唐運河議論紛紛,他們從歷史唯心主義出發,或者把運河的創建當成一種歷史罪過,或者把它歸結為一兩個帝王隨心所欲的產物,或者把它看成是一代王朝衰敗的原因。他們不可能對大運河這樣的歷史事件作出科學的評價。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事件似乎總的說來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於發現這些規律。」隋場帝楊廣從公元六零五年至六一零年間的確曾經下令整理和修建了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從而溝通了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總長四千多里,溝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使我國人工水運事業進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但這絕不能因此就把大運河的開鑿僅僅看成是楊廣個人的行為。它不僅是隋代政治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前代運河逐漸擴建的結果。

漢代以後,我國歷史上出現了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的長期分裂局面,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極大。勞動人民處於國家分裂的水深火熱之中,迫切要求國家的統一。而江淮以南的廣大地區,經過漢代繁榮的影響,以及三國以來各對立政權的不斷經營和發展,改變了原來的「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的不發達狀態,成為舉足輕重的經濟地區。因此,在鞏固北方的同時,能否控制南方,溝通南北政治經濟的密切聯系,已成為當時國家統一的極為重要的條件。封建社會商業的進一步發展,也推動著航運事業的發展。運河的開鑿和改進,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馬克思說:「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自春秋戰國邗溝和鴻溝的興修至隋代運河的開鑿,先後經歷了近一千年的歷史,在這段歷史時期里,我國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冶煉技術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了很大進步,煉鋼法已經比較發達。我國的造船技術,也有相當水平,秦漢時期,我國已經能建造載重二十五噸至三十噸的大木船了。

當時數學、測量、建築技術、土工工程施工方法等都有很大進步。數學上的勾股定理已有嚴格證明,二次方程已經可以用幾何方法解決。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有效數字已准確到八位。數學上的這些成就為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計算奠定了基礎。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著名的趙州橋,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力學水平和建築結構、土石施工技術水平。

漢代在興建渭水至黃河長達三百餘里的漕渠時,曾令齊人水工徐伯進行水準測量,即所謂「表」。可見那時的水準測量已具有相當的准確度。水準測量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後代運河開鑿的一項重要技術准備。此外,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一書,對我國主要河川的情況以及當地地形作了詳細的描述,為後代運 河的大規模興建提供了規劃工作所必需的參考資料。這些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為後代運河的誕生打下了技術基礎。

就運河本身來說,也有一個逐漸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我國初期的人工運河始於春秋戰國,先後有江淮之間的邗溝、黃淮之間的鴻溝出現。到了秦代,為溝通長江、珠江水系而開鑿的靈渠,從工程的布局以及施工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秦漢以後鴻溝 演變為重要的汴渠,江南太湖一帶自先秦以來也開鑿了一批人工運河,初步形成了江南運河的輪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運河工程不斷發展,已經形成北方運河系統,並且以汴渠和白溝 等為骨幹,初步形成了溝通江、淮、黃、海四大水系的人工運道網。隋代運河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系統整修和擴建而已。隋代以前人工運河的不斷興建和發展,也為運河進一步擴大提供了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的經驗,所以防代運河的出現,是水運工程合乎規律的發展,是我國勞動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勞動的積累。

④ 中國水利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未來水利的發展趨勢與主要特徵

一、未來水利的發展趨勢與主要特徵從目前水利發展的形勢和《國民經濟發展「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來看,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水利發展的趨勢,將表現為: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趨緊密,水利工程更趨於多目標性和綜合性,水利建設更重視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水利建設管理與經營管理的體制和機制將向企業化全面過渡,水資源的配置將更趨科學合理,水利工作由行政主導型向行政、法律、經濟等綜合型轉變。未來水利將呈現如下主要特徵:一是隨著社會對水利工作及水資源認識的正確定位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利依賴程度的提高,水利的社會化程度將明顯提高;二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水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水利的市場化程度會顯著提高;三是由於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水利的現代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四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信息網路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水利的國際化水平也將有所提高。二、水利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水利工作是一項投資密集、技術密集、專業性強的工作,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配置、管理等各個方面,到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建造、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有一支強有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作為保障和支撐。而新世紀水利事業的新發展,又必將對水利專業人才有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足夠的數量。我國目前約有160萬水利職工,從總量上看很龐大,但其中專業技術人才比例較小,需要提高到與需求相當的水平。第二要有良好的素質。水利是一個以造福人民為己任的艱苦行業,水利人作為整體素質要求,應有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行業傳統和「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作為個體素質需求,應具有體現行業要求的獻身水利、服務社會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掌握最先進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並能應用於生產管理一線工作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符合社會公德和水利職業道德要求的道德品質素質。第三要有合理的結構。水利專業人才隊伍,要從以水利工程技術類為主,轉向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法律等多學科兼容,並優化組合。在要求整體結構優化的同時,也要求專業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實現優化,成為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第四要有創新精神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水利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通過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從而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一項事業。而由於認知的階段性和漸進性,水利工作要求水利人要有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以推動水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三、水利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水利教育是培養水利人才的主渠道,水利教育要主動適應未來水利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水利教育資源,發揮好「一個主導、兩個主體」的作用,即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水利院校和水利培訓機構的主體作用,形成完善的水利教育體系。首先,作為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對水利教育工作加強宏觀引導。其次,水利院校要不斷深化改革,適應未來水利發展的需要。一是要主動調整專業設置,積極進行專業改革,改造老專業,開發新專業。二是要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產學研結合的形式,構建以全面素質為基礎,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的現代教學模式。三是要強化水利教育教學的硬體支撐,理順水利教育資金的投入渠道,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建設、推廣和應用。四是要強化教育教學管理等軟體建設,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第三,積極開展水利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一是要盡快實現水利培訓機構的網路化,按布局和層次要求,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培訓網,分級負責,明確分工,形成全行業繼續教育和培訓的網路體系。二是要加強水利培訓機構的規范化建設。三是在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下進行培訓制度建設,比如建立水行業崗前培訓制度、水行業繼續教育登記制度、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定期輪訓制度等。

⑤ 農田水利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有什麼特性

新常態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農業現代化,從中國開啟現代化偉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歲月里,在我們的農業還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這一目標就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藍圖,和整個民族的夢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輪轉,世易時移。60多年來,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創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鎮化、信息化建設中完成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了基礎、集聚了能量。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的藍圖更加清晰、基礎更加堅實、要求更加迫切、動力更加充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趨勢性、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雄厚財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雖然放緩,但由於經濟體量龐大,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並且增長更趨平穩,動力更為多元,質量更加優化。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近13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不斷出台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事業支出超過1.38萬億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們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物質保障。
先進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驅動。新常態下,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國經濟發展正由要素驅動、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領域,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快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力。新常態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的生產要素、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也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騰出了空間、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日益提升,龍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現代農業所要求的產業形態、組織形態正日漸成型。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常態下,我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必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和更多活力。
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補貼效應減弱——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新挑戰
新常態派生新機遇,也帶來新風險和新挑戰。對經濟發展全局來說是如此,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說也是一樣。我國現代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保持宏觀大局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使得農業農村經濟處在了一個穩中有進的發展新階段。
在為成績欣慰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新常態下的挑戰和取得成績所付出的代價。當前,整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挑戰: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農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農業發展的良好勢頭,高點護盤、高位爬坡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中的新老矛盾、內外矛盾交織顯現,若干「成長的煩惱」需要化解,許多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在未來一個時期內還將長期存在,這也是我們現代農業建設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資源環境亮起「紅燈」,保障農產品供給難度增加。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建立在對土地、水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超強利用基礎之上的。未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將進一步加劇,而由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農產品剛性需求也將持續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難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農業過量施肥用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響生態安全的同時,也對農產品品質安全造成了很大壓力。
生產成本的「地板」持續抬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當前,農村勞動力、農業土地、農資等價格上漲較快,擠壓了農民務農的收益空間。特別是以前幾乎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費用,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快速上漲,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農業生產布局日益向優勢產區集中,農產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也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產經營進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態,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難度加大。
農業補貼逼近約束「黃線」,農村金融制約仍未突破。現代農業是高投入的產業。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尤其是農業補貼不斷增加,漸漸逼近約束「黃線」,補貼的邊際效應卻在逐步遞減。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補貼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實踐。現代農業要想突破資金制約,必須要撬動現代金融的力量,但是農業的弱質性和資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顯不夠,導致農村金融這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題,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尚存,靠天吃飯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些年,我國連續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充分暴露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
我國農田還有2/3以上是中低產田,耕地還有50%以上屬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1/3耕地易受洪水威脅,在一些農業主產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當前我國旱、澇等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加劇。
面對新常態,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著農業科技進步仍顯緩慢,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農產品價格逼近「天花板」等問題,都有待於研究新常態,認識新常態,找出新辦法,擴展新空間。
夯實農業基礎,實現穩糧增收,轉變發展方式,調好農業結構——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新作為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面臨的挑戰之嚴峻、使命之重大、情況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走好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時也要有把准航向的戰略定力,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盲從他人,要在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和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客觀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膽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持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民之大事在農」,說的就是農業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放緩,結構轉變更艱難,農業比重會下降,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農業這個壓艙石的作用就會愈加凸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就會愈加重要。農業就像是一個「陀螺」的尖,陀螺無「尖」就不能轉動。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把這個「尖」鍛造得更加堅實,才能承載更多的壓力與重任。只要農業的基礎地位愈加堅實,農業的形勢愈發向好,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就會有驚無險,順利渡過難關。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以穩糧增收為抓手,夯實農業基礎。既要穩糧,又要增收,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業發展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系。農業是百業之基,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都不能削弱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抓好糧食生產就會有發展經濟的底氣,保持發展經濟的定力,否則,經濟跛腳前行,雖快必倒。經濟一馬當先,離不開糧食做堅實後盾。農民增收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需要抓緊抓實。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態下拿出新舉措、獲得新成效。要穩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寬增收面,提升增收點,以點帶面,推陳出新。只有農民增收致富了,我們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實現。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定不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就是經濟的增長動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節能環保和擴大內需。體現在農業上,就是要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這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農業建設必然要求。只有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改變當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現狀,使經濟質量發展更好、效益更高、發展更持續,也才能給子孫後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繼續依賴的陽光水土,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的增值增效空間。經濟新常態的內涵之一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更加註重農業的效益。農業與生俱來便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當前,一方面,農業產業需求的動力更強勁、空間更廣闊、結構更多元;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區域性雷同仍然嚴重,農產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現象屢有顯現。因此,要堅持推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生產出更多高效、安全的農產品,實現增產又增收。農業調整結構,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產品、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創新驅動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們依靠改革創新,實現了農業的第一次飛躍,如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要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的第二次飛躍,同樣要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為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通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通過拓寬科技創新道路,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等。總之,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多年以來,農業現代化同我們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一起,走過了輝煌的征程,正期待著新的飛躍。新階段,新希望,新挑戰,新使命。新常態下,我們既要有鍥而不舍的執著和破浪前行的勇氣,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從容不迫的定力。無論前方是山攔石阻,還是急流險灘,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堅定信念,緊緊依靠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我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迎來無比光明的未來!

⑥ 國家加強水利建設有何經濟意義

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長期以來,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澇、防災、減災等方面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在工業生產、農業灌溉、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等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分析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促進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健康發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則是我們水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 水利工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具有「興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則是水利經濟的載體,按其功能性質劃分,水利投資結構包括防洪工程投資、灌溉工程投資、水庫工程投資、供水工程投資、水土保持工程投資及其它工程投資等。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其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顯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2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
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保障水利建設有穩定的投資來源,是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基礎產業,必須保持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滿足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
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決定了水利事業需要相應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結構,加大對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修養護投入,確保水利發揮經濟、社會效益。

⑦ 論水利工程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 以下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利工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1、2019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計劃規模達7462億元,其中完成額達7260億元

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繫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以及國家安全。從而國家對我國水利建設高度重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從我國水利建設投資計劃規模來看,2010-2019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計劃規模在波動中增長,2019年全國水利建設計劃投資規模為7462.23億元,同比增長13.10%。

8、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將成為未來水利投資主要方向

目前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已由投資主體主要是國家、投資渠道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的單一投資體制,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發展,逐步轉變為以國家投資為主,社會、個人和外資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資格局。目前水利投資來源渠道有30多項,可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籌集水利建設資金。

由於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巨大,國家引入社會資本以拓寬融資渠道。對於准公益性和經營性水利工程,國家採取批准特許經營權、放寬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的限制條件和提高回報保障等措施,同時建立財政信貸機制、實行財政貼息、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增加水利利用國內外貸款的額度,以達到採取多種形式向社會籌集資金的目的,並積極推行利用債券籌資建設水利設施,鼓勵外商、社會各界及企事業單位、個人,積極參與城鎮供水、節水灌溉、中農村水電等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閱讀全文

與水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