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所佔的地位
就其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按順序排列應該是:南方、北方、西北、青藏。
B. 青藏高原經濟發展條件
有利條件:1,有廣闊的天然牧場,發展畜牧業;2,太陽能豐富,有利於農專作物生長;3,礦屬產豐富(地熱,太陽能等);4,邊疆線綿長,有利於發展邊境貿易;5,西部大開發政策。
不利條件:1,環境條件惡劣;2,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3,生態脆弱;4,經濟落後。
C. 制約青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麼
交通是最重要的,要想富,先修路,沿海之所以比內地發展快,就是因為沿海交通便利,比內地多了海運,是內地無法比擬的。
D. 青藏高寒區區域產業與經濟發展特點
優勢抄:青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畜牧襲區,農牧產品豐富,發展加工業有充足原料;
該地區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水能資源等新能源非常豐富,工業發展有充足的動力;
青藏地區地廣人稀,土地廉價,可減少工業區建設成本;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該區工業發展有資金、技術、政策等支持。
劣勢:人口稀少,遠離市場;海拔高,空氣稀薄,外來人才難以適應;地形較為閉塞,交通不便。
E. 在經濟發展中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以什麼為主導產業
西北地區發展灌溉農業,畜牧業,旅遊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青藏地區發展河谷農業,高寒畜牧業,也可以發展資源開采工業。
F.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區的工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
北方、南方工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
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
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
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
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G. 青藏地區的自然資源對本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青藏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專脊"之稱。有"高"隨之屬而來的另一個顯著的自然特徵是"寒"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雪山連綿。山峰之間高差不大,地形相對山區較為平坦,"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主要氣候類型以及氣候特徵
高原山地氣候。
冬季嚴寒,夏季溫暖,全年乾旱少雨,輻射強烈,植被較少。(除雅魯藏布江峽谷極少數地區)
河流分布
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頭,黃河 長江 瀾滄江(湄公河)都發源在這里。還有許多的大江大河也在此地,如: 怒江(薩爾溫江)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 恆河 印度河等等。
H. 青藏鐵路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
青藏鐵路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有:
西藏自治區是目前我國唯一不通鐵路的省級行政區.交通運輸設施的落後,已經嚴重製約了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使之成為我國主要的貧困地區之一.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運往西藏的物資大幅度增加,西藏原有的以青藏公路為主體的運輸通道無論從運能、運量上,還是從運輸的快捷、方便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建設青藏鐵路,是克服目前的交通「瓶頸」,加快青海、西藏兩省區經濟發展,促進西部大開發的客觀需要,修建青藏鐵路已是勢在必行.
鐵路的運輸能力是任何一種交通方式都無法比擬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建成運營十多年來,已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及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主要交通線路.它促進了青海鉀肥廠、錫鐵山鉛鋅礦、青海鋁廠、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茫崖石棉礦和龍羊峽、李家峽兩座大型水電站等一大批大中型項目的建設和發展,為青海460萬各族人民脫貧致富和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西藏的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進藏物資的85%以上都要通過格爾木來轉運.續建青藏鐵路,將極大地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兩省區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
建設青藏鐵路,將完善路網布局,並一舉實現西藏自治區的立體化交通.從路網布局看,西藏是一片空白,不僅如此,西藏與青海、青海與新疆均無鐵路相連,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今後建設區內路網的骨幹鐵路.同時,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將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進藏難」的問題.
建設青藏鐵路,將對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使其優勢資源得以更充分發展.同時,無論是國家巨額的投資,還是建設鐵路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都將直接拉動青海、西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並促進其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建設青藏鐵路,也是加強國內其他廣大地區與西藏聯系,促進藏族與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的需要.
建設青藏鐵路,還是開發青海、西藏兩省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促進兩省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青藏鐵路沿線的旅遊資源是世界獨一無二的,1991年至1998年,進藏旅遊的客運量增長率平均高達18.7%,而且仍在高速增長之中,但目前落後的交通狀況已嚴重製約了旅遊的進一步發展.鐵路的修建,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促進青海、西藏兩省區的旅遊事業飛速發展,使之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有可能成為兩省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建設青藏鐵路,更是改變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從根本上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長遠需要.
I. 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概述
整個青藏高原面積約290×104km2[188]。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境內,少部分涉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領土。其地理位置尤其特殊,面臨南亞各國和西亞的部分國家,是世界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因此,不僅是地質學家、生態學家等關注的地區,也是軍事學家關注的重地,近來也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該地區在中國境內大約有240×104km2[188],其中蘊藏著大量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如銅、鉛鋅、金、銀、鉑等金屬礦產資源,硼等非金屬礦產,以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其經濟地位越發顯得重要。
1.研究地區范圍界定
青藏高原所指范圍,不同研究者的劃分有著明顯不同,尤其是不同行業差別更大。本次研究按照青藏高原自然界的地形,北以階地海拔4000m為界,南為中國國界,其間區域界定為研究范圍。因此,所涉及的行政省、自治區和相關縣等情況見表8-1。
中國油氣戰略儲備研究
其中,t=0,1,2,3,4,…,13。並帶入公式(8—1),進行模型檢驗。計算預測模型的誤差檢驗值(表8-4)。由表8-4中數據可以得到GDP預測平均相對誤差值為0.0026,該值小於0.05,則模型滿足預測精度要求。
表8-4 誤差值統計表
進行後驗差檢驗計算C和小誤差概率P檢驗,得到CGDP=0.0018,PGDP=1.0000。表明青藏高原地區GDP預測模型的精度均為一級。因此,利用預測公式(8—1)可以得到該地區2011年至2020年間的GDP可能的發展狀況趨勢(表8-5)。同理可以得到其人口變化預測值(表8-5)。
根據預測,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該地區到2013人均GDP為21999.58元,經濟水平大約是2009年全國的平均水平(25575 元)。到2020年該地區的GDP 水平接近北京2005年的狀態(6969.52×108元)。
表8-5 青藏高原地區GDP和人口預測值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地區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無論是人民生活還是經濟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源配置,能源資源的消耗速度快速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不斷提高致使戰略能源儲備要求必然到來。
J. 青藏高原地區經濟技術發展的需要
從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看,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需要建設一批支柱性產業。由表8-18數據內顯示,容青藏高原地區近10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同時第二產業的增速快於其他產業,所佔總經濟的比例在不斷提高。因此,隨著第二產業比例的上升,對能源的消耗需求將不斷提升,建立國家的能源勘查儲備基地也為今後的能源開發和利用提供保障。
而且隨著青藏高原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能源需求量也將會不斷增加。落實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中「堅持開發利用當地資源和外地輸入優質能源並舉」的工作,也需要大力開展摸清青藏高原能源資源的基本情況,以備待條件成熟時開發利用。
表8-20 青藏高原地區各產業對總 GDP 的貢獻度
註:GDP總值為第一、二、三產業產值之和。數據來源:雲南年鑒,2009;迪慶年鑒,2001-2012;四川年鑒,1999—2009;四川統計年鑒,2006、2008-2012;阿壩州年鑒,1998—2000;青海年鑒,2008;青海統計年鑒,1999—2012;甘肅年鑒,1999—2012;新疆統計年鑒,1999—2009;西藏統計年鑒,199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