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空間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空間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5 18:12:19

Ⅰ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的認識

構建和諧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大變局

編者按: 構建和諧中國:讓「四大雁陣」比翼奮飛

■ 半月談編輯部

和諧中國,理應是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中國。謀求中國和諧,當然離不開區域和諧。中國經濟地理版圖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已由傳統的沿海、內地兩大塊,細化為目前的東、中、西、東北四大政策區域。當前,各區域幹部群眾都有一個共同心願:扭轉「東富西貧,南強北弱」的不均衡局面,謀求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在半月談最近策劃組織的區域協調發展專題調研中,各路記者激動地發現,中央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繼啟動實施以來,四大經濟板塊各自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可謂各顯神通,亮點紛呈:西部在西進勁曲中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由傳統資源時代向產業時代挺進,普遍駛入加速增長的軌道;中部6省承接和對接產業梯度轉移,在承東啟西中謀求崛起,意欲揮別「不東不西」的尷尬;東北3省則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昭示出「老工業巨人」重振雄風的氣概;東部更是志在將「率先發展」進行到底,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演繹出鳳凰浴火重生的新版傳奇。
毋庸諱言,由於自然、歷史、經濟和政治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當前區域發展並不平衡,區域間公共服務、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亟待得到遏制。當然,協調發展不等於整齊劃一,讓大家固守一個發展速度。縮小區域差距,也不簡單地等同於縮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差異,近期關鍵目標在於縮小各區域間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正如許多權威人士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區域政策偏重控制區域間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因而也帶來了諸多矛盾和問題。
今天怎麼下好「協調」這盤棋?可以說,走好區域互動這個關鍵棋子,滿盤皆活。在這次區域協調發展專題調研中,各大區域健全互動機制的露珠般鮮亮的經驗頻頻刷新半月談記者的視線。導入了扶持機制,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念,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當地許多老百姓為民生所困而緊蹙的眉頭漸漸展開。導入了市場機制,行政區劃的局限和體制堅冰在不同程度上被打破,活躍的生產要素如出籠鳥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導入了合作機制,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灣、北部灣等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初顯「1+1>2」的奇妙效應。導入了互助機制,沿海發達地區向西部伸出了對口支援、社會捐助之手,浙江商人描畫出中國最有活力的資本力量戰略西移路線圖,用市場之手緊緊牽引幫扶之手。
長空雁陣,誰不羨其變換而又一致的完美造型?可以預見,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有了市場、合作、互助和扶持四大互動機制「四管齊下」,中國四大區域「四大雁陣」結伴比翼奮飛的壯麗景觀,不久將在13億人的殷切期盼中變成生動而誘人的現實。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新挑戰

■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

五大態勢昭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五大態勢昭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態勢一、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各有側重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0年以來,我國先後啟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央政府加大了向這三個區域重點領域的投資傾斜,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投資環境,提高了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這些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同時,東部沿海地區依託自身的經濟基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繼續保持領先發展勢頭。
2005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GDP佔全國GDP的份額分別為55%、19%、17%、9%。2001~2005年,四大區域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2.35%、10.86%、11.12%和10.87%。我們也要看到,在經濟總量差距矛盾得以緩解的同時,增長質量的差距仍在擴大。
態勢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度提高,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主導地位凸顯。
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受到自然稟賦和比較優勢的影響,而且也取決於對可流動的生產要素的吸納。目前農村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已經達到1.5億人,跨省流動勞動力90%來自中西部,82%流向東部地區,而且約有2/3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增強,不僅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還促進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發展。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佔全國GDP的份額接近40%,成為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和增長極。
態勢三、各區域比較優勢逐步發揮,區際產業分工明顯增強。
產業發展的經濟合理性要求和市場條件,逐步替代礦產資源分布等傳統區位因素,成為產業區域布局的主導因素。一方面,近年來高速增長的鋼鐵、建材、有色金屬、汽車、電子等基礎產業和加工工業進一步向東部沿海地區集中。另一方面,能源工業等對資源依賴程度較強的產業,向西部地區集聚的勢頭增強,西南地區的水電資源開發、西北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等,都形成了相當規模。為解決東部沿海地區能源和水資源的短缺,不得不建設遠距離的資源調配工程,比如正在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以及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形成了資源大跨度區際調動。
態勢四、沿海地區國際化程度提高,利用國際資源的區域差距擴大。
東部沿海地區成為國際產業集聚和吸納外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同時成為世界性製造基地。而廣大的內陸地區經濟聯系仍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吸納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規模有限。今後一段時期,隨著沿海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抬升,一些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會向內陸地區轉移,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總體格局不會改變。
態勢五、區域間競爭和合作交互作用,推動了區際互動發展。
區際競爭關系加劇,一些地方政府以工業園區建設和城市建設為載體,調動各種資源擴大投資規模,包括以稅收優惠和土地低價吸引投資,使得一些不具優勢或者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區域,也形成較大的工業規模。與此同時,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以市場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合作全面展開。各地區出於增強競爭力的內在要求,開始突破傳統的制度性障礙,推進區域經濟整合,發展各種橫向合作。區際競爭促進各區域提高本區域競爭力,區域經濟合作和生產要素大規模區際流動,增強了區際互動發展關系。

四大問題挑戰中國區域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區域政策的核心目標是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協調區域間利益關系,但由於在指導思想上主要是控制區域間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因而也帶來了諸多矛盾和問題。
挑戰一、一些區域產業發展超過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推進工業建設和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大量消耗資源和佔用耕地,環境損耗和污染加劇,導致一些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快速下降。各省區市「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目標普遍比國家的預期目標高1~2個百分點,但主動把環保控制指標定得比全國平均控制指標還高的,卻幾乎沒有。
挑戰二、人口轉移滯後於經濟的空間集聚,區域間收入差距擴大。
沿海地區成為農村外出勞動力的主要吸納地,但受現有體制制約,絕大部分流動人口難以轉化為本地人口,除了獲取勞動報酬以外,他們所創造財富的剩餘部分大多轉化為當地收入,這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區域間的收入差距。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視轉移勞動力本地化和相應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大量轉移勞動力被排斥在城市化進程之外。
挑戰三、對社會事業平衡發展重視不夠,公共服務水平區際差距擴大。
國家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區域政策偏重經濟發展的區域平衡,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品供給的區域平衡關注不夠,使得公共服務水平的區際差距擴大。經濟落後地區受到自身財力的約束,加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規模有限,與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
挑戰四、沿海地區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高,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沿海地區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的生產鏈上,仍處於中低檔環節,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比重大,初級產品和高能耗產品佔有相當比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5%以上是外資企業完成的。技術主要依靠引進和模仿,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
解決上述問題,不僅需要合理規范地方政府職能,創新區域發展模式,也需要重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區域政策框架。

Ⅱ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什麼。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版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盡相權同。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角度來看城市化是農村地區或者自然區域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經濟學上從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生態學認為城市化過程就是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社會學家從社會關系與組織變遷的角度定義城市化。

(2)空間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全會公報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Ⅲ 現階段我國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戰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 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僅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而且同一地帶的不同省市區之間,甚至同一省區的不同地域之間,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的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對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對我國縮小地區差距戰略的重大創新與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不同區域的發展關系一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主線。「十一五」規劃正式把「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但這種調整並不是向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均衡發展戰略的回歸,而是體現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發展優勢和潛力,促進區域間共同發展和統籌互動的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國土開發格局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所講的協調,不僅僅指要形成區域差距縮小和區域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因此,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工作不力、區域開發秩序混亂、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一區域開發戰略思路是對我國區域開發模式的重大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范疇。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指開展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協作、經濟聯合以及經濟帶和經濟圈建設等。在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區相對均衡和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條塊分割嚴重、區際產業聯系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區域分工正在不斷深化。但不容諱言的是,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區域分工仍處於不合理、不經濟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為我國推進區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特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地區一直給予特殊照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將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許多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資源枯竭地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貧困地區,經濟轉型異常困難,也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扶持。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大對各類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鎮體系建設總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調整了我國以往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戰略,提出了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上述城鎮化戰略思想,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種城鎮化戰略思想准確地把握了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個合理、有效的戰略體系不僅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戰略目標,而且必須有一系列的實施手段,即政策支撐體系。在當前各級地方政府財力差別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要以財政體制改革為前提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為了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態嚴重脆弱區、生態價值較高地區、具有特殊生態與人文價值地區等的開發活動;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並且綜合承載力較高的地區,要盡快發展成為吸納人口遷移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帶;開發密度高且綜合承載力開始減弱的地區,則應該在適度控制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走優化發展道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所付出的犧牲必須得到必要的補償。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總之,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它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貫穿著區域發展這一主題;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凸顯了以人為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思路。

Ⅳ 怎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五篇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第十九章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 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支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第二節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糧食基地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准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搞好棚戶區改造和採煤沉陷區治理。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要依託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以及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第四節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五節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辦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強民族大學建設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建設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社區,扶持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建立雙語教學示範區。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穩定民族地區人才隊伍。支持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特需商品、民族醫葯產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繼續實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政策。

第六節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第一節 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佔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第二節 重點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 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繫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Ⅳ 如何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

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

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

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

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

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

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Ⅵ 如何實現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內涵式交通運輸發展道路。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交通運輸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走以提升系統協調能力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要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需要,特別是滿足經濟社會向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知識經濟發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交通運輸的總體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經濟、協調、綠色的交通運輸體系;第三,交通對資源的佔用、對環境的破壞及交通傷亡等要控制在國家允許范圍內,實現資源、環境、交通的和諧統一。
2.從區域發展全局出發,交通運輸與經濟協調發展。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要從全局和長遠出發,結合各區域交通發展的實際,對交通設施、交通道路進行科學設定,在科學論證和反復研討的基礎上,制定有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的交通運輸發展戰略,使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能相互促進,達到經濟發展最優和交通設施布局最優的效果。具體就是要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市場一體化進程,強化整體發展觀念,實現區域內不同要素,不同運輸方式的互補,努力形成區域發展的統一大市場;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制度規范一體化進程,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及標准規范,加強區域內各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健全區域發展的協調、磋商機制。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區域內的交通運輸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適應性問題,不斷提升交通的運輸量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要合理配置區域空間的交通資源配置,不斷加強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規劃和建設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合理配置交通資源,改善區域經濟。道路建設項目能推動與之有關的各項生產的發展,道路建設項目資金的投放必然會在社會生產中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帶動一系列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道路建成通車後,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帶來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運輸費用降低等由道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因緩解交通瓶頸制約,大大改善了投資環境,並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波及作用。為此通過實地考察,交通運輸部門可以充分的發揮主觀條件,靈活地做出調整,制定科學的區域道路交通建設策略,確保資源分配的最優化。隨著道路交通運輸的發展,使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等區域經濟發展必備因素向落後地區進行擴散,整合區域內原有資源,帶動落後地區的發展。

Ⅶ 如何實現中國中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
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
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
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
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
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
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Ⅷ 浙江最新的建材信息價

在煤炭等能源價格推動下,水泥價格在小步慢漲。昨天,商務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6月上半月國內水泥平均價格較5月下半月上漲0.83%。對此,業內分析師指出,下半年進入市場旺季後,水泥產品將會繼續向外轉嫁成本,價格有望進一步提高。
據商務部監測,6月上半月國內水泥平均價格較5月下半月上漲0.83%。其中普通硅酸鹽水泥價格319元/噸,上漲1.27%;復合硅酸鹽水泥價格293元/噸,上漲1.38%;礦渣硅酸鹽水泥價格359元/噸,與前一周持平。

與此同時,數字水泥網對全國主要水泥市場價格的跟蹤顯示,截至6月度全國水泥市場區域價格出現了山東、浙江等水泥低價區域價格領漲局面。

「上海、山西、江蘇、浙江、山東等幾個水泥價格一直處於全國價格谷底的省區,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水泥價格漲幅都達到了兩位數,位於全國水泥價格漲幅前列。」水泥業資深專家劉作毅說。

據介紹,其中山東、浙江兩個省的水泥價格一直位於全國最低,去年同期噸水泥價格在250元左右,今年6月份的數據(P.O42.5)顯示:濟南380元/噸,杭州320元/噸,同比上漲52%和25%。轉自學易網 www.studyez.com

「當前價格的上漲主要是成本推動而並非是由於需求的增長。」劉作毅分析預計,今年低價位區會有普漲要求,但利潤率仍然難以擺脫原來的低位狀態。

「煤炭、電力等能源價格上漲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市場需求量使之成為現實。」銀河證券水泥業研究員洪亮分析說。

他指出,從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來看,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這成為建材業,特別是水泥產業的直接拉動力。

「目前房地產市場交易量萎縮低迷,但是投資的量卻始終沒有下滑,房地產開發的量仍然有,這就使得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依然強勁。」洪亮分析說。

對此,中金的一份研究報告則分析指出,水泥價格下半年進入旺季後有望進一步提高,電價上漲的成本可轉嫁。另外,「從水泥與鋼鐵比價來看,國際上水泥和鋼鐵的價格比為1比3-4,中國目前為1比10-15,價格上升潛力巨大。」洪亮說。

Ⅸ 「中原定,天下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中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事關國家「經濟社會

①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必須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的專辯證關系。中部是整屬個國家的一部分,中部的崛起將有利於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②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中部地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備走曲折的道路,做好量變的准備,促進事物的質變。

Ⅹ 在新經濟形勢下中國應從哪些方面著手來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空間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