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日經濟實力的對比
學術型比較:
對中日兩國間的經濟實力進行比較非常復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將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設、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經接近日本,我國在航天技術等領域以及外匯儲備方面甚至超過了日本,但我國在更多領域仍落後於日本。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日本現代經濟制度、金融制度、法律體系、現代企業制度等已經相當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形成覆蓋全社會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盡管目前由於財政困難導致日本的養老金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其基礎並未動搖。而我國的現代經濟制度正在建設和完善之中,醫療與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還剛剛處於起步階段,要達到覆蓋全社會的程度尚需時日。
●從發展階段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目前城市化率高達70%以上,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幾乎不存在差距,國內市場處於飽和狀態。我國當前仍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城市化率僅為46%,而且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的農民購買力太低,廣大的農村市場還沒有完成啟動。
●從產業結構上看,日本早已形成發達國家型的產業結構,不論是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第一產業已經下降至5%以下,第三產業接近60%。而我國現在農業就業人口仍佔50%左右,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左右。
●從增長模式看,目前我國增長模式還比較粗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設備投資和出口牽引。日本則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完成工業化目標,跨入了成熟階段的門檻,早已結束「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粗放模式。
●從企業層面看,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企業就已相當成熟,擁有豐田、日產、日立、東芝、松下、新日鐵等世界頂級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當然也包括許多中小企業,掌握著眾多的核心技術,形成了許多世界級品牌。日本企業與歐美企業相比幾乎無差距可言,所生產的產品如機器人、半導體、家電、汽車等甚至要超過歐美。而從我國的現狀來看,世界頂級企業極少,世界頂級品牌甚至還沒有出現。特別是我國的企業嚴重缺乏自主核心技術,企業大而不強。
另外,日本企業在附加值高的研發領域和銷售領域佔有絕對優勢,而我國企業的優勢主要在附加值較低的生產和組裝領域。日本的出口產品從研發到生產、銷售均可由日本企業完成,幾乎可獲得其利潤的百分之百。而我國的出口產品60%左右是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出口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大多依靠進口,而且越是高端產品,對進口關鍵零部件的依賴度就越高。我國企業所得到的利潤很低,相當一部分企業僅僅是人工費而已。
●從公害問題看,日本由於長期追求高速增長,結果導致環境的破壞和公害的泛濫,以至於在上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震驚世界的「四大公害訴訟」事件。我國現在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甚至比日本當時的狀況還要糟。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已不存在明顯的環境問題。
大眾化比較
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
但是,從經濟總量GDP來說,小日本是大中國的2-3倍。
日本早在70年代就逐步進入了服務業為中心的「後工業化」時代,而中國甚至沒有完成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
中國目前是城鎮化水平是40%,相當於50年代的日本,而那時的日本剛經歷過二戰,在恢復階段。
從工業結構上來說,現在中國大約只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
而且同樣的資源和能源,日本人竟創造出比中國高出15倍的產值來。
日本的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為3.12%,而中國是1%,這意味著日本民族是一個富於遠見卓識的民族。
日本人中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已達到12人,中國仍是0。
日本的恩格爾系數是22.3%,而中國目前城市為37.1%,農村為45.6%。
中國的初級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後100年;中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後90年;高等教育大約相當於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後80年。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經費只相當於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中國要達到和日本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在許多方面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㈡ 現如今的經濟形勢是什麼中日關系是怎麼樣的
日本當局基本上達到了其目的,即菅直人獲得連任,摸清了中美底線,同時也送了美國遏制中國、試探中國的人情。但日本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一、日本繼續喪失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強化了自己被中俄擠壓的現實。日本先強硬,後在中國強烈反之措施以及一系列預期中的反制措施壓力下,在中國總理在聯大會議前、全世界注目下、強硬威脅下,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放人,就已經承認日本沒有與中國進行激烈對抗的資本。這一點丟掉的是國際上的戰略地位,以後包括印度、越南這些國家考慮和日本合作來對抗中國的戰略決心一定會動搖。
二、日本給了中國向東擴展勢力范圍的機會。這一點很明顯,中國漁政船第一次跑到了釣魚島以東琉球附近海域申明主權,而且以後這些向東擴展勢力范圍的步伐會加快,即以往連釣魚島都很少去的中國艦船開始向琉球靠近了。而經過這一撞船,中國的強硬後,在釣魚島捕魚甚至到琉球附近捕魚的漁民會增加,護漁就成了中國漁政的正常執法任務。雙方在釣魚島擱置爭議的默契被日本打破,在中日實力此消彼長的今天,中國的力量無疑向東擴展了。未來,日本經濟會更依賴中國,而因為有這次事件前車之鑒,日本再扣中國漁船就可能引發海上沖突甚至更大的兩國沖突。這么一來一回,客觀上日本的戰略空間被壓縮了,而且某種程度上試圖靠中國力量將美國軍事力量擠出本土的努力正在被中國因實力增強而向日本附近擴展的壓力增加。而且,藉此一事就是中國向琉球問題拓展的一個台階,國內學界以後討論琉球歸屬的議題會越來越多,中國對琉球主權的要求會因為這次日本的刺激而越來越強。
三、日本的這一行動促使了中美在對日本的擠壓上達成了某種戰略默契。在中美日三方格局中,從力量對比上來說日本是中美博弈的棋子,換句話說就是雙方可以進行利益交換的籌碼。日本試圖借這件事來直接讓中美交惡,以圖通過中國將美國擠出亞洲,並通過美國力量來打壓中國,以圖日本從南面出海以達到獨自包圍中國並與中國形成亞洲並駕齊驅的目的,顯得過於急躁且過於明顯。對中美來說日本是棋子,怎麼可能讓棋子來指揮棋手從而位置互換?所以,當溫總在美國這個特定的位置向日本作出赤裸裸的威脅後,希拉里給日本的是放人的壓力而不是背後的支撐。雖然日本外相事後對媒體說希拉里對日本保證《日美安全條約》適用釣魚島,但很快就被希拉里駁斥。而對於美國來說,它還有更多的事要中國來配合,或者說還有更大的圈套等中國,怎麼可能讓小日本壞了美國大事?這就是為什麼某專家在日本一放人比日本方面反應還快地稱「這是美國斡旋的結果」。這一個中美擠壓實際上是中美在戰略博弈上必然的默契,即同時告訴日本你沒有成為棋手的資格。日本去美化失敗,壓中同樣失敗。
四、經濟上的慘重代價更不必說,不管怎樣這是中日建交三十八年來中日最強的一次交惡,也是中國反制手段最強、最多的一次,日本經濟這次受損將是長期的、嚴重的。日本如果想恢復到9月7號以前的雙邊關系,恐怕戰略上向中國的進貢不會少,否則中國就以此為契機不斷向日本施壓。而且就此一次,日本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最直接後果必然是更多的人抵制日貨,無疑這是繼奧巴馬打擊日本製造後,日本自己又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方式打擊了日本製造,這種影響長期且恢復難度極大。
五、亞洲經濟整合主導權基本上很難再和中國競爭。之前,鳩山一度想搞以日本為圓心的東亞共同體徹底破產。這一點無須諱言,鳩山下台這個計劃已經基本上處於半死狀態了,而這一次最終中國以最後通牒方式讓日本放人、日本不得不從的方式結束這次直接對抗,亞洲國家不可能再接受以日本為圓心的所謂東亞共同體。
六、未來雙方摩擦日本將面臨更強大、更具威懾力且更強硬的中國。這次事件是以後中日摩擦處理形式的轉折點,如果說以往中國總體克制,而以後中國會越來越強硬。
七、由於詹船長這次獲得英雄待遇(部長助理和副省長接機,這至少是副總理級別的待遇)將直接改變詹船長的命運。這種待遇使得很多人眼紅說了很多風涼話,但客觀的現實是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對國家作出的貢獻不如詹船長這半個多月,因此獲得這樣的待遇除了政治因素外實至名歸。),未來去釣魚島甚至琉球附近打漁的漁船會越來越多。
中國在得失層面上,基本上日本失去的都是中國得到的。所以,在這次中日對抗中戰略上中國獲得了很大的戰略利益。剛開始失去了面子,但後來找回來了,且直接的結果就是拿回了很多可能需要等待才能找來的戰略機遇。當然中國也有失去,比如中日經濟合作上中國經濟上一定有損失,同時戰略上會使亞洲經濟整合的速度階段性放慢,同時在中日對抗中美國從中也有漁利。但整體上中國這次獲利遠大於損失,我們不妨也列一列。
一、一舉打破美國遏制在東亞布局遏制中國的鏈條,之前包括台海、南海、朝鮮半島中國均頂住了壓力,但美國在亞洲還有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日本還沒出招。大家都在觀望日本會怎麼做,待日本招式使出來後最終被中國以通牒的方式給壓下去,美國戰略上在東亞遏制中國的棋子基本上用光了。雖然現在還和東盟搞什麼南海問題國際化,但從奧巴馬要和東盟談朝核問題就知道這是閑扯淡的事情,東盟不過就是幾個小國家攢雞毛湊膽子而聯合起來的比歐盟更散的散沙哪裡有資格談朝核問題?朝核問題小日本都是看客,何況東盟。所以,這不過是一個虛得不能再虛的玩意。南海越南和美國演習後都趕快跑過來向中國解釋,而這次喊得最響的就是菲律賓那個政治新手阿諾基,阿諾基喊兩聲不過是向讓中國給他發個來中國訪問的通行證以趕快解決人質事件而已。所以,這一次中國在戰略上最值得的地方就是基本上打破了美國的一系列對中國遏制的鏈條。
二、 日本在亞洲地位的下降就是中國地位的提升。
三、找到了向東擴展勢力范圍的借口,解放軍年初向東擴展也頂多從日本宮古海峽通過而無法正常在琉球附近巡邏。這次事件之後,中國即可隨時在釣魚島以東巡邏,這種借口也只能在雙方交惡的時候才能進行,否則就無法站上國際的道德制高點和外交上的主動。
四、亞洲經濟整合的主導權。既然日本經濟如此依賴中國而中國則不那麼依賴日本,誰的地位更重要顯而易見。更何況相比中國,日本市場深度就差得遠了,其它亞洲國家對日本經濟需要程度與中國不可同日而語。當然,中日交惡中國經濟短期損失也是必然的,但這些對中國整體來說並不那麼明顯。
五、連續的香港人質事件、日本扣船扣人時間讓兩岸三地充分認識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其後盾作用是多麼有威力。相比台灣那邊漁船被抓交錢了事,這邊中國大陸則是逼迫日本不得不送還,而且是高調專機接回。這對中華民族向心力是一個巨大的震撼,有利於台灣民心所向。
當然,有些觀點認為日本是走完他們自己的法律程序才放人的。這一點並不能否認,日本的挑釁點也正在於此。但日本迫於壓力只做了所謂的審查而沒敢審判,最後虎頭蛇尾的放人已是自找台階了,而後其國內政壇、民間一片大亂,各個部門從總統府到地方法院全部在推卸責任。所謂的法律程序的審查,也就是日本自己意淫一下,不光是我們不會承認,國際上也沒人會承認,如果隨便一個國家審查一下就能把領土給審查成自己的,那還要槍炮干什麼?
所謂領土爭端,歸根結底還是實力,領土爭端唯一有效的法則就是叢林法則,是鐵與血,其它都白瞎。就像日本向歐盟解釋釣魚島事件歐盟連話都不接,一個字都沒有回應,連日本盟友美國都只是輕描淡寫。所以這種法律程序沒有任何意義。當然,站在中國的角度,中國要求日本道歉賠款也是合理的。站在日本角度,如果真的道歉並賠款,那菅直人可能就要下台了,菅直人做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坐穩首相位子,現在要趕他下台當然不幹。所以,不道歉、賠償也很正常。那麼,接下來中國採取必然會的後續手段對日本進行相應的制裁和反制措施也就沒什麼障礙了。日本試圖快速恢復中日關系的奢望也就只能變成奢望了。日本如果想恢復中日關系,所要向中國進貢的內容就得看中國是否高興。否則,日本經濟未來半年一年必然更差,日本首相也就會有再次換人的壓力,甚至自民黨可能再次執政。一個連首相都坐不穩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和中國競爭?而即使中國施捨一樣恢復了部分中日關系,結果中國在日本面前未來會更有強勢的資格,而日本將逐漸喪失這種底氣。
有人說,這次中日釣魚島事件是中國外交的慘敗。如果這是慘敗,那麼我不知道什麼叫外交上的勝利。中國外交在處理這件事上有沒有問題?個人認為有,筆者在《中國對日態度軟化可導致嚴重後果》中已經進行了詳細分析。除了這一瑕疵,應該說沒什麼大問題。但這個問題如果是中國故意要讓日本產生誤判從而有了進一步打壓的理由,那麼這一步棋也不能算臭棋。對一些人來說,其實怎麼做都是錯,而自己又胸無點墨,這才是很無聊的事情。甚至有人調侃起詹船長,這更是一種酸葡萄心理。詹其雄就是英雄!客觀上的英雄!就此一件事可被載入史冊!歷史賦予給了他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詹船長很好地完成了歷史使命。足以!那些說詹船長不應該被稱為英雄或認為是作秀者,沒一個人這輩子為國家做的貢獻頂得過詹其雄這半個多月。這是客觀事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承認這一點。中國網民整體民智仍處於較低的狀態,要不傾向於憤憤,要不傾向於精英,結果不是被改造成愚民就是被改造成娛民,失去自我啦!民智我筆者一直倡導的,也是中華民族強大,中國人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出路!
那麼,中國是不是應該繼續對日本採取措施?繼續向日本施壓?
當然,施壓是應該的,這就像別人惹了你即使他服軟你也要教訓他一通一樣,否則怎麼能顯示你的實力和威嚴?但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一些張口閉口就要斷交的肯定是過於感情用事了。兩個大國之間若非全面形成對抗關系斷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況中日這種頂多也就算重大摩擦,距離全面對抗還有較遠距離。而且,從中國大戰略上來說,在東面完全樹立一個對立的敵人對自己不利,美國卻是求之不得,這種對最重要對手有利對我不利的事情不到迫不得已是不能乾的。所以,中日斷交這種話顯然是失去理性的話。對於日本,其戰略利用價值仍然存在,畢竟是過去二十多年的第二大經濟體,未來整個亞洲經濟整合缺了日本這塊版圖是不完整的。因此,對於日本應該以威逼利誘的收服為主,而不是直接將對方逼到自己的對立面給自己製造敵人。干錯事,要懲罰,但磕頭求饒送禮作大哥的還得大人有大量,否則頂多是一打手怎麼作大哥?
因此,基於整體考量,對日本這次錯判形勢的挑釁,後續手段不能罷休。日本不是不到錢嗎?好吧,經濟面就保持一定製裁的力度,特別是稀土至少來個減半吧(一查就有問題,青島9月16號查出一對夫妻走私4000噸稀土要去日本,對日本的出口應該進行更嚴厲的檢查),還有現在在做的進出口增加流程很好,應該堅持到日本求饒。政治上繼續冷它,比如官方接觸的級別得慢慢恢復吧,拖個一年半載小日本越來越舉步維艱。就這種拖的狀態就是對日本子的最好制裁。同時,在國際上對日本的一些事情應該適當給予壓力,讓日本子各方面做事都不舒服。隔幾天敦促一下日本道歉,讓日本政壇亂去吧。當然,春曉油田應該正式投產,讓之前所謂的協議直接失效。而且,漁政船應該加大在釣魚島和琉球附近的巡邏以保護我漁民,當然解放軍的軍艦也應該適當的繼續擴大巡邏范圍。據報道,小日本又要給達賴發簽證。這就更有了收拾它的口實,對小日本關鍵時刻就得狠一點,這是一個不打不服的賤骨頭。
對日本,以後應該以更強硬的姿態應對,要讓小日本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大玩家,誰才是亞洲的老大。日本的出路鳩山由紀夫還是有眼光的,即回歸亞洲。但與鳩山想的不同的是,日本的實力無法作亞洲的主導,只能作為輔助角色。而中國,必須著眼於世界,必須著眼於真正對手美國。中國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對於日本威逼利誘制服即可,而真正的巨大威脅是美國。看看現在美國又要針對中國匯率說事了,這才是中國真正的著眼點,針對美國必須有相應的反制措施,匯率問題沒有屈服空間,其實際意義和領土在一個級別甚至總體上更甚。至於釣魚島,仍然需要強硬,特別是應該經常護漁執法,而釣魚島解決還不到時機,最終要把釣魚島、琉球一舉解決,這才是關鍵。光解決釣魚島而丟了琉球,那可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過,對於那些什麼抵制日貨就是「愚蠢」的言論真的感到羞恥,這種話怎麼會出自中國人之口?抵制日貨是中國老百姓抵制無恥日本的情緒自然反應,能說出這種話的人不但愚蠢且不要臉皮。
另外注意,溫總在聯合國高聲喊了一聲:已經向巴基斯坦捐了五千萬美元和另外的物資,另外再追加兩億美元!這種力度亞洲周邊國家是會眼紅的,那後面和中國合作的就多了,比如緬甸現在對中國那叫一個親!而這兩億美元的含義很深,結合中國上合演習中的科目是轟炸機、殲擊機、預警機、加油機整個一系統編隊從國內起飛、空中加油直接境外轟炸。含義很明確,美國膽敢對中國出招,隨時切斷巴基斯坦的後勤補給通道。同時直接說已經邀請了美防長訪華。這一硬一軟美國很不爽,但有苦難言。而中東方向更有大動作,聯合國聲稱已經掌握了以色列襲擊土耳其船隊濫殺無辜的證據(在天安艦事件上聯合國最終什麼聲明?對以色列又是什麼?朝鮮和以色列背後是誰?),同時以核問題也提上日程了。美國看似進攻態實疲於應付,中國看似防守卻招招指向對方要害。這種博弈才是真正的大場面,小日本這一茬頂多算一個局部小插曲。中日已經非一個級別選手,看看日本國內放人後的亂局就知道日本的無奈!壓了中國一百多年了,該到了中國壓小日本的時候了!同時這次中國還在聯大會議上一口氣免了50個最不發達國家到期的債務,大概二十億美元。中國為世界做出的是實實在在的事,而美國卻不敢跟進。不管怎麼說,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腳跟越扎穩,而另一隻要扎入發達國家的腳也正在往裡伸,能不能扎穩還得看最終中美俄歐博弈的結果。這個腳跟扎穩的標志是中國坐在巴以和談的談判桌上,一旦坐上就意味著中國是除了美國外唯一一個世界一切重大事務都參與的國家。那時候不用美國說,事實上的G2就形成了。中國即使要G2也不能要美國游戲規則下的G2,而是中國規則下的G2。而對於中國來說,更重要的內容在於如何打破現行的國際經濟游戲規則,這恐怕也是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所希望的。
中國人,該去強烈反對美國人逼迫人民幣升值了,這個現時更有戰略意義!
㈢ 中日經濟發展趨勢
國內外研究現狀我會
㈣ 接下來的五到十年,中日關系的發展趨勢如何會變好嗎外貿情況又有什麼變化趨勢求解!
中日關系看似波瀾起伏,實質只要抓住一個核心。為什麼釣魚島問題在四十年前中回日建交之時答沒有引起兩方關系惡化,但在四十年後的今天卻引起諸多變故,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強大了,日本感到威脅(或者更明確的說 是日本背後的美國感到了威脅)因而,中日關系真正呈現出一種穩定的新局面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中日實力發生了真正的逆轉,也就是說中國超過日本不止一點點。至於外貿趨勢的話,個人認為政冷經熱是兩方常態,即便存在政治沖突,雙方也會將經濟的冷淡程度管控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就經濟結構而言,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國應該會在高新技術等高端技術領域與日本有更廣泛的經貿合作
㈤ 中日關系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現在的中日關系已進入了重新調整、重新定位的新階段。中日關系如何發展也將取決於日本對中國政治、經濟上的態度。
21世紀初,中日關系正處在共同構建「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轉折期。未來10~20年期間,是影響中日關系的一些最重要因素的變化方向進一步明朗化的關鍵時期。「中日夥伴關系」的目標能否得以實現?從目前看,其前景既有光明,也有陰影。就我國的對日政策而言,應在中日關系中力求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盡量爭取實現有利於我國的周邊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最佳前景。
因為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問題上的態度,和勞工賠償、慰安婦問題、釣魚島、東海油氣田等等問題,我國國民對日本本能的抱有一種政治上的反對和感情上的拒絕----即使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促進作用的經濟往來。
4月12日上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東京招開記者招待會要求中國政府對近日以來中國各大城市針對日本的反日抗議活動進行道歉並對中國國民嚴加管束以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日本首相小泉在4月11日夜也對日本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公然宣稱中國的反日行動是愚蠢的。中國政府必須向日本國民道歉,中國要為破壞中日關系負全部責任,中國要為愚蠢的行為負出代價並危脅要經濟制裁中國。
對於日本政府對侵華戰爭等罪行一直不予承認和謝罪的行為,哪怕有一點點良知的中國民眾都不會認同。都會堅決反對。基於日本政府在侵華戰爭、慰安婦問題、勞工賠償以及中日島嶼之爭,中國民眾本就憤慨難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和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的言行無異於是火上澆油,更加激起了民眾的反日情緒。現在網上的反日浪潮日益高漲亦表明了中國民眾的意願。
中國政府基於中日經濟、日中友好等等方面一直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的態度。指出只有日本政府坦誠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勇於承認並承擔應有的責任才會贏得世人的諒解。但是,日本政府所持的態度不能不說讓人感到遺憾。
基於此,中日關系的平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日本政府。
㈥ 如何看待中日兩國未來發展
首先,日本的綜合國力自90年代金融泡沫之後就再無提升,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的經濟同樣不會有太大的改善。但就目前而言,日本在亞洲的重要性仍是僅次於中國的。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仍然在磋商階段未投入運營,而亞開行無論是成員國數量還是運行的資本目前來看都要多過亞投行(當然未來會被中國超越),而且日本在東亞是美國的盟友+代理人,對亞太政治軍事的影響力仍然與中國不分上下。日本是一個製造業強國,擁有完整的,全方位的製造體系,在某些製造領域領先全世界,所以說日本在二戰後直到現在雖然國力有所下降,但始終未跌出世界前三。
目前中國雖然在體量上已經是日本的兩倍甚至明後幾年將達到三倍,但我們說這並不是一個良性的數字,就好一一個滿身浮腫的人看起來的確比一般人要胖,但這個胖是虛的,假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未必完全准確)。中國的GDP 70%左右是鋼筋混凝土,只有30%不到是消費,這就像你如果光喝水,你全身就會浮腫,看起來像胖子,但是身體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缺失都非常嚴重!如果說貨幣是人的血,尖端科技是人的大腦,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人的四肢,中國目前的血液的70%是美元,大腦的60%來自歐美國家,軍事力量則至少30%來自進口俄羅斯或者其他前蘇聯國家。所以,我想說,中日兩國未來的關系包括國力的對比,幾乎就是中美博弈的附加品。
不要看美國一直用武力來打壓於自己意見不同者,其實,美國用的更多的手段是經濟制裁+科技封鎖。這一套組合拳美國已經玩了不知道幾十年,無一不成功,而且是大獲全勝,對手少則被打到經濟民生倒退20,30年,甚者則是國家直接分裂,這比用戰爭威力更大,而且也更加保護環境。
中國想要擺平美國,首先要保證自身的軍事力量足夠強大來保護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合作夥伴,所以你也看得到中國的國防工業一定是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其次,尖端科技的研發設計是任何商品的利潤所在,中國要鼓勵科技研發,降低新興民營企業的研發成本,就一定要減免稅收,同時增加更多鼓勵的政策。最後,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比如亞投行的建立就有這一層目的,一帶一路是更大規模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概念。而要完全實現我說的這三步,需要至少25年到30年,這也就是我們提出來的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目標(你不要小看「中等發達國家」這幾個字,這說明中國已經成功突圍!)。實現這三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便是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若是任何一點有些許差池,中國便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很可能一蹶不振,有些事情只能辦一次,成王敗寇,中國挑戰美國的機會不會多過兩次。中國改變世界的機會也不會多過這兩次。
最後,中日關系最後的結局會隨著中美關系的不斷發展而寄生左右。
㈦ 簡述中日經貿關系現狀和前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
中日經貿關系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三個原因
第一,中日經貿關系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日益緊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日益發展,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中日經貿關系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為全球經濟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中日關系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中日經貿關系也在不斷發展。去年日本對華投資已經達到30%,中日貿易也達到了創記錄的高水平,這就說明由於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市場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市場的因素可以超過政治的影響,因此中日兩國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二,中日經貿關系在亞洲經貿一體化的情況下得到開展和發展,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在經貿方面聯系密切,特別是通過一條條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合作,使得東亞各國的關系從來沒有這么緊密過。像汽車產業,由於汽車的零部件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這樣一些國家生產,最後汽車的組裝在日本或者在中國,但是總體是由一條跨國的生產鏈完成的,由於各種各樣的生產鏈和跨國鏈的形成,各個國家的產業關系形成一個產業鏈,組成一個大的網路,所以中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成為這個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而且隨著東亞的經濟進程,兩國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密切。
第三,兩國關系在一種比較好的情況下發展。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保持著強勁的發展,而且未來還將保持8%、9%的高速增長,日本經濟也有一個復甦,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會在這樣比較好的情況下發展,有更多的商機、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對中日經貿關系,今後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因為它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而這個大背景形成了中日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市場因素。再加上中日兩國經濟關系,中日兩國的經濟形勢都不錯,就保證了今後中日兩國關系的順利發展。
㈧ 中日關系現狀,特點以及發展趨勢
解讀福田訪華:中日經濟關系有望進一步回暖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即將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對於這次訪問,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助理、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江瑞平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福田首相訪華將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中日經濟關系有望進一步回暖。
江瑞平長期研究日本經濟和中日關系,在他看來,中日雙方要構築戰略互惠關系,背後的原因很多,其中經濟因素是最值得關注的。
他分析說,最近幾年的中日關系,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政冷經熱」階段。從二00一年到二00三年,中日政治關系陷入冰冷狀態,但並未對雙方經濟關系造成過大傷害,中日貿易遞增的態勢非常明顯。在此期間,日本始終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
第二階段是「政經雙冷」階段。從二00四年開始,中日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對日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迅速下降。從這一年開始,日本喪失了保持了十一年的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落到了歐盟和美國之後。
江瑞平說,中日經貿在兩國的經濟發展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經濟關系轉冷的趨向必然受到兩國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前兩國明確表示要構築戰略互惠關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避免對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和各自國內的經濟發展造成破壞。
他表示,此次福田首相訪華,是二00七年中日外交的「收官之作」,將再次成為發展兩國關系的重要契機,雙方此前達成協議的「戰略互惠關系」,也可能由此得到加強。
曾有學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在兩國經濟關系中,中國對日本越來越重要,而日本對中國越來越不重要。對此,江瑞平表示,這種觀點至少是不全面的。
他指出,的確,中國對日本越來越重要,對華貿易、投資,在日本總體對外經濟關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說日本對中國越來越不重要,則是錯誤的。二00六年,中國對日貿易佔中國GDP的百分之七點八,而日本對華貿易占日本GDP的百分之四點九。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存度,要高於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存度。
在本月初舉行的首屆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上,江瑞平作為中國商務部聘請的三位專家之一參與了會議。在他看來,中日經濟關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日互為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但直到目前為止,中日之間還沒有啟動雙邊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江瑞平說,這種局面阻礙了東亞的整體區域經濟合作,中日雙方應在這一領域展現智慧。
對於中日經濟關系今後的發展,江瑞平認為,二者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對方採取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到本國國內,因此兩國有必要對宏觀經濟走勢和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及時協調和溝通。「這可能是未來中日經濟關系中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領域。」江瑞平說。
㈨ 中日經貿合作前景淺析
問:中日經貿關系淺析
答: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經濟,而經濟也會依託政治而加速發展。中日經濟貿易關系在日本政府高層官員的頑固參拜靖國神社將會使經濟貿易往來受到影響而逐漸降溫。直至日本政府高層對侵華戰爭的罪行作出相應的回應。 2005年,中日貿易同比增長約12%,這已是連續11年中日貿易增長低於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長水平。所佔比重由1994年的高點24%降至13%,比高點時水平低11個百分點,說明兩國貿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 從中國角度分析,日本作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減低,貿易熱度在降溫。經濟貿易降溫與中日政治關系趨冷存在著因果關系。 從日本角度分析,兩國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日本對中國加上香港的貿易額已超過對美國的規模。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造成兩國貿易「溫差」的原因,一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經濟貿易增長水平低於中國,也低於美國和歐盟;二是日本市場規模不如美國、歐盟大,增長空間相對較小;三是中國對日本出口佔中國總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約佔10%,而從日本的進口約佔中國總進口量的15%。在各國普遍重視出口的情況下,日本市場對中國的重要性下降更加明顯,而中國市場對日本的重要性卻在迅速提高。四是日本政府的高層官員以及日本右翼分子對上世紀侵華戰爭的罪行不能正確對待 、謝罪,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造成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