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5 19:42:33

㈠ 深圳改革開放後的變化

中國的改革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很多改革項目需要先在局部地區進行試驗,取得經驗之後再進行推廣。深圳承擔了改革「試驗場」這一歷史重任,在近20年的改革歷程中,既創造了一系列的成功經驗,也有一些教訓和不足。這些經驗、教訓對全國來講,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為全國的改革提供了啟迪,作出了示範。 25年前,深圳還只是一個人口3萬人的海邊魚村,但是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800億元,排名全國第四,人口超過700萬元的現代化大都市。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當時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 深圳速度一直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寫照。到2003年,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286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88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兩項指標位居全國各大城市排名榜首位。 目前,深圳已在加拿大、巴西、南非、新加坡、和波蘭建立了5家海外貿易中心。連續9年出口總額居全國內地大中城市首位。據不完全統計,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深圳投資,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落戶的已有80多家。沃爾瑪、麥當勞、松下等都爭相在深圳設立采購中心。 在深圳的發展戰略中,「港口經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詞。2003年,全市港區的集裝箱吞吐量達760.68萬標箱,一舉成為全球第六大集裝箱干線港。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0萬標准箱居全國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深圳改革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實踐,敢闖敢試敢探索。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在改革方面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揚敢闖敢試敢探索的精神,堅持以「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深圳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充分發揚敢闖精神的一個典型範例。特區創辦初期,借鑒香港的經驗,在人們還不能接受社會主義國家土地也有價格和地租的情況下,大膽提出了國有土地使用費的概念,向外商收取土地使用費。1987年又以公開拍賣、招標和協議出讓三種方式,進行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的改革試驗。 (二)排除各種干擾,始終不渝地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深圳在改革之初,就遇到了選擇什麼改革目標模式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認識與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深圳從經濟結構以外資和外向型為主的實際出發,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改革試驗權,一開始就確立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模式。在十幾年的改革過程中,深圳雖然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干擾和困難,但始終堅持了改革的市場取向沒有動搖。 (三)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膽地、成功地利用了資本主義經濟中有效的管理經驗。深圳在改革過程中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成功地把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中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合理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企業制度改革方面,深圳大膽進行股份制改造,試行員工持股制度,使國有企業初步具備了比較靈活的運行機制;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先後建立了資本市場、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等。通過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增強了深圳經濟體制的活力,促進了深圳的經濟發展。 (四)把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參照系,大膽借鑒香港的先進經驗。深圳在改革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習香港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和做法,並大膽吸收和借鑒,從而解決了改革中碰到的許多難題。如引進建築工程招標、實行土地批租等具體做法,促進了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形成;引進國際通行的會計制度和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加強特區的立法,規范了市場行為,改善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等等。 (五)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以發展為中心,以改革促發展,以穩定保證改革和發展。深圳從解決土地使用、投資體制、企業發展、勞動力、價格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入手,進行大膽的改革探索,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又加快了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建立。深圳較早地進行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失業保險,實施了「再就業工程」,並實行了常住人口按比例就業制度,從而較好地解決了下崗員工的安置問題,保證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 (六)利用好中央賦予深圳的改革試驗權,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大膽先行先試。深圳在全國率先放開物價,第一次試驗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試辦國內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較早地在企業中打破幹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實行工資制度改革,並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在國內最早建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並對金融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等等。由於深圳改革具有超前性,在改革過程中,也經常遇到與國家有關部門的現行規定相矛盾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深圳的態度不是迴避矛盾,而是積極地作工作,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七)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支持和推動改革。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改革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圳市委、市政府作為改革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十分注意尊重和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積極性和創造性,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改革經驗,將其上升為政府決策進行推廣。每當一項改革措施出台時,市政府都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以取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這樣,在深圳形成了政府、企業、群眾一起改革的合力,上下結合共同推進改革。 (八)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改革,用改革統攬全局;注意搞好改革規劃,使改革協調配套,整體推進。深圳市歷屆黨政主要領導都強調「改革是特區的生命線」,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深圳注意做到:制定好改革總體規劃和年度規劃;注意抓好配套改革;注意抓好試點。深圳的改革實踐對我國改革的全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深圳的改革探索和成功經驗,由局部向全國推廣;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深圳能夠在實踐中先行一步,對全國起示範作用;深圳在改革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教訓,降低了全國的改革成本;最後,在全國的改革遇到困難時,深圳的改革突破對推動全國的改革起著推動作用

㈡ 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後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經濟特區
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並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在經濟特區內,對國外投資者在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公司所得稅稅率和減免,外匯結算和利潤的匯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屬隨員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
國家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實際上現在各個省、各個市都還有自己的開發區之類的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區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經濟特區,只不過沒有正式的國家級名義而已。
我國經濟特區的主要特點是:
1.特區經濟發展的資金以利用外資為主;
2.特區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3.對前來投資的客商給予特殊優惠和便利;
4.國家給特區較多經濟自主權。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㈢ 深圳改革開放後的巨變是什麼

經濟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同期6.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貿易總額由世界第29位躍居第3位,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GDP從佔世界1.8%升至6%綜合國力由弱到強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978年,我國GDP只有3645億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萬億元,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9.8%的增速不僅明顯高於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與日本、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來,我國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國2007年GDP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從1132億到5.1萬億元財政家底愈發厚實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國家財力的迅速增加。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79年至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其中,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2003年超過2萬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51322億元。

國家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

經過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實際提高7.2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21.9元增加到1.3萬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就業持續增加,扶貧取得巨大進展。30年來,我國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270萬人,累計創造並實現就業崗位3.7億個。到2007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為1479萬人。

㈣ 改革開放後的深圳有什麼變化

深圳變好了``但為了深圳的繁榮而建設的外來工們卻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
悲哀```

㈤ 深圳改革開放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發以來,深圳作為首批經濟特區,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
使深圳的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極大地促進了深圳經濟的發展。

建國初期,深圳市一個只有兩條半街,2萬人口的邊陲小鎮。街道兩旁基本是舊式平房,一座五層的旅館樓舊式全鎮最高的建築。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3萬,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

2003年,深圳常住人口已有557.4萬,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居全國首位。市內高樓林立,氣勢宏偉。高速公路,立交橋,高架橋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深圳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44%,正在建設成為園林式,花園式,現代化國際性城市。

深圳20多年來的巨變,創造了「東方奇跡」,「世界奇跡」。外國朋友稱贊「深圳是中華人名共和國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勛章」。

㈥ 深圳改革開放的變化

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短短的27年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過去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這首民謠,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深圳的真實寫照。當時,深圳沒有大學,沒有自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僅有的文化設施是一個新華書店和一家五十年代蓋的劇院。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㈦ 改革開放40年深圳市經濟飛速發展主要原因包括資源豐富嗎

不包括,主要是政策因素,國家大力支持深圳特區經濟發展,
把深圳特區發展成社會主義特色經濟特區,
望採納點贊

㈧ 改革開放前後的深圳發生的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報告要求「第一個吃螃蟹」,提出創辦對外加工貿易區的設想。1979年,小漁村深圳獲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8)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38年荊棘路,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多項奇跡。

巨變首先體現在經濟的跨越式增長。1979年,深圳GDP僅1.9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萬億元,人均GDP18.31萬元,GDP年均增速達23%,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

深圳創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為「零」。如今,創新已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尤其是在產學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國城市前列,已經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接軌國際擁抱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時代,只有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按照國際規則「打籃球」,聚全球資源為己所用,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㈨ 深圳改革開放後的基本發展策略有那些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建設,國民經濟實力快速增加,已形成我國區域性的金融、貿易、運輸。信息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雛形。伴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生產、生產資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現代物流業已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城市社會化大生產的紐帶。為保持深圳國民經濟繼續持續。快速、健康、協調地發展,密切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聯系,使物流產業與工業生產規模以及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保持同步,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需要把深圳健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一、深圳建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標

深圳市在跨世紀發展過程中,應把現代物流業列為戰略性產業,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應成為未來城市發展戰略的基本目標。

l、面向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轉口貿易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十分迅速,深圳也連續多年在國內進出口貿易中位居全國之首。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應繼續發揮深圳在全國國際貿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種優勢,藉助毗鄰香港這一國際轉口貿易中心的有利條件,力爭把深圳建成與香港互補的面向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轉日貿易中心。近期應立足華南市場和東南亞市場,使深圳成為東南亞貨物轉運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區的商業批發配送中心

深圳優越的地理位置、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和綜合經濟實力,為深幼怖建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香港和澳門)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礎,而京九鐵路的開通為深圳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因此,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時,深圳應以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九地區為基礎,重點建設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和保稅生產資料市場。日用消費品批發市場,使深圳成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九地區的商業批發配送中心。

3、南中國地區的遠洋、航空運輸中心

兩港起飛是深圳未來發展的戰略舉措,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同樣應當堅持這一發展戰略,力爭使深圳成為面向南中國地區的遠洋運輸和航空運輸中心。在遠洋運輸方面,利用東西港口群的優勢,特別是鹽田港作為我國四大國際集裝箱中轉港的有利地位,大力發展遠洋運輸,使深圳成為華南地區的遠洋運輸中心。在航空運輸方面,利用深圳空港列為華南地區貨物運輸機場的有利條件,依託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心、海外市場開拓及先進技術吸收的優勢,把深圳建成為面向全國的高科技新產品開發、生產的配送空運中心。

4、具有全國影響的物流信息中心

利用毗鄰香港這一國際信息中心的有利區位條件,藉助深圳信息網路開發與建設的優勢,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過程中,深圳應力爭成為全國物流信息中心,在物流信息網路建設、物流信息、產品開發、物流信息服務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二、深圳建成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發展物流業,把深圳發展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國民經濟繼續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合理選擇。

l、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域市,是深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創新優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五大以後,全國改革開放進人了新的歷史時期,在新形勢下率先改革物流產業的管理體制,探索培育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繼續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試驗場」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2、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是深圳促進第三產業增長,建成一流國際性城市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深圳市物流產業滯後發展影響到區域性商貿、運輸以及信息、金融中心的建設。在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過程中,以物流產業發展做為牽引力,形成區域性的物資交易體系,進而帶動相關的交通運輸業、商貿業、金融業、信息業和旅遊餐飲業等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推動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順利建成。

3、發展物流產業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市物流企業的經營效率,提高深圳市物流企業的競爭力

以商業企業為代表的深圳物流企業近年來出現了銷售成本增加。流動資金短缺、資產負債率提高、整體經濟效益下滑的趨勢。要解決商貿企業面臨的困難,需要有效地降低商業企業的經營成本,改變深圳市場上商品價格偏高的現狀。積極發展現代化的物流產業,有助於降低物流成本,改變目前商流環節過多和物流配送體系落後的局面,提高深圳市場對國內外需求的吸引力。

4、大力發展深圳現代物流產業,可以進一步維護香港國際貿易、金融、信息和運輸中心地位,提高深港兩地物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既定國策。為了維護香港國際商貿、金融、信息和運輸中心地位,需要尋找香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降低經營成本的有效辦法。在這方面,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香港不失時機地利用國際經濟中心的優勢,通過與深圳港口和京九鐵路聯運,從而形成深港物流產業共同發展,進一步提高香港與深圳的國際競爭力。

三、深圳建設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1、深圳具有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墓礎條件

深圳既是內地走向國際市場的通道,同時也是港澳走向內地的橋梁,具有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區位條件。同時深圳目前基本具備了建成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種基礎條件,包括基本形成的四通八達的貨物集散運輸網路,正在完善各大型運輸結點的物流服務功能,國際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條件,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口岸城市特點,以及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

2、深圳具有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體制環境

經過十八年體制創新的探索和實踐,深圳舊經基本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經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這就為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體制條件。

3、深圳基本具備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商業環境

深圳市商貿企業配送中心已經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現有數萬平方米的商貿企業配送場地,配送的商品品種數千種。同時以加快商品流通和擴大規模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為主要特徵的社會化配送中心也正在計劃建設之中。因此,利用深圳現有的港口。鐵路、公路、機場等物流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深圳可為珠江三角洲地區、京九沿線地區和廣闊內地提供面向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雙向物流服務。

4、深圳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已經具備了由生產服務型域市向現代物流中心城市轉型的條件

深圳傳統加工工業已經完成了起動深圳地方國民經濟的歷史任務,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房地產業、商貿服務、金融信息等行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生產服務型城市。隨著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以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快速增長為標志,深圳經濟已經進人了經濟功能轉型的轉折點。從深圳經濟轉型的外部環境看,隨著內地經濟開放度不斷加大和國際貿易業務不斷增加,需要深圳為內地進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向內地輸入國外的先進產品,這為深圳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㈩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歷程

1、1978-1985年,初創奠基和改革開放局部推進階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2、1986-1992年,經濟轉型發展和改革開放全面推進階。1986年開始,深圳特區進入一個探索在計劃經濟體制之外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全面進行市場取向經濟改革的新階段。深圳經濟開始起飛,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長,1987年突破50億元,1989年突破100億元。

3、1993-2002年,增創新優勢與跨越式發展階段。深圳經濟特區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過去主要依賴中央賦予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素質,增創新優勢。

4、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思想,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10)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背景:

中國從1956年選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黨的八大對於如何以蘇聯為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從1957年開始,我們用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開始了『長達二十年左的錯誤』。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國務院召開務虛會。會議開了兩個月零3天,提出的新辦法、新路子,集中起來,就是一條:改革開放。這次務虛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央決策層唯一一次用如此長的時間集中地、大規模地深入研究改革開放的會議,對改革開放決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後的深圳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