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2-16 01:25:42

A. 中國當今的發展狀況

2015-2017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問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時間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當今中國的經濟面臨的挑戰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個挑戰就是資源的挑戰。我們的各類礦產資源、能源、包括水資源,都是非常緊缺的。我們現在鐵礦石基本上進口一半;我們原油進口接近1億噸,已經超過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要應對資源的挑戰,包括水資源的挑戰、礦產資源的挑戰、能源的挑戰,中國將來一定要發展節約型的經濟。我們曾經說了很多建立節約型經濟的思路,比如我說過中國應該提倡住比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為你的公寓冬天要燒暖氣,夏天要用空調,要排放,但現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建築趨勢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遠遠超過這個標準的,這是令人擔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麼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要舒適,但要比較小。可以建設停車場、電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較小的 第二個挑戰,中國目前有很多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比如中國基尼系數已經非常高了,達到0.45了。我認為對這個問題要重視。但是我覺得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主要是在城鄉的差別,而城鄉的差別主要在於城市的各個要素已經貨幣化了,而農村沒有。如果你按購買力平價,按照農村生活質量來算,中國實際上的貧富差距沒有這么大,實際上我們的基尼系數沒有那麼高。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已經有的人在大聲疾呼,發表一些聳人聽聞的言論。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國基尼系數計算出來比較高。
因為農村還沒有貨幣化,它的住房、所有生活的要素,如果完全貨幣化的話,那麼我們的計算結果會好得多。
第三個挑戰是教育。一個沒有文明的國度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但中國的文明到現在為止仍然是精英文明,精英文明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非常非常脆弱。我們可以從早到5000年看到中國偉大的哲人發表過非常精闢的見解,到孔夫子,到了後來,這些偉大的見解被逐步地系統化,但能夠理解這些文明成果的中國人始終是少數的精英。所以中國歷史上才會出現周而復始的對我們自己文明的巨大破壞,其中最大的破壞應當說就是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政治運動使幾百萬知識分子非自然的死亡,包括像老舍這樣的人,中國人自己把中國人最好的文化古跡破壞掉。如果這個文明不能從精英文明擴大到全國文明或者大多數的文明,那麼這個文明是非常脆弱的。我跟我學生曾經講過,我插隊的地方,30年前有一個小痞子,騎自行車撞人、嚇唬人,你30年後再去,文明程度沒有改變,他的兒子開著一輛汽車在橫沖直撞。我們今天的題目是討論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討論中國的發展。如果這種沒有文明的人、沒有經過教育的人掌握了現代化的技術,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更加危險。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教育,使中國的文明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從精英文明發展到中產階級的文明,到覆蓋相對多數中國人的文明。

B. 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

1、不管是中國或是外國,經濟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問題,經濟政策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輿論的影響,所以,看待經濟政策的效果不能僅從經濟的層面來看;
2、中國的經濟問題短期來看是消費和投資的失衡問題,投資比重太高,消費能力不足;以前消費能力不足是通過美國等國外市場的消費來彌補,現在國外的需求沒了,增長自然就沒動力了;
3、短期消費能力跟不上怎麼辦?國家買單,所以4萬億投資。剛才說了,我國的市場問題是投資比重太高,那再投資豈不是雪上加霜;從長遠來看是這樣,但是正像前面所說,經濟政策不能只看理論效果;投資的結果,1)恢復市場信心;2)避免大規模失業,避免社會動盪;所以,政府幹預沒有錯,但如何調整干預後的不良影響才是問題的關鍵;藏富於民,內需推動才是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本;
4、長期來看,經濟建設的配套條件(如體制問題)是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環境問題的愈演愈烈,究竟僅僅是經濟范圍內的一次掣肘,還是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一次徹底反思,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我國未來的經濟走向;
5、你提到的中國目前的經濟回升,其實連回升都算不上,揚湯止沸罷了,路漫漫其修遠兮,路真的還很遠……

C. 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近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其實是被誇大了,中國經濟屬於周期性的放版緩。放緩有兩方面權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近幾年為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採取了一些緊縮政策,這些措施目前仍在發生作用;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經濟面臨很大問題,歐洲的債務危機嚴重拖累了全球貿易,也拖累了中國經濟的步伐。但這是周期性的放緩,而不是結構性的。中國經濟變得越來越龐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未來十年會變成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前景還是樂觀的,是因為中國還有許多需要追趕發達國家的地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較低,這將是中國經濟能更快增長的核心動力。此外,中國政府有很多的資金儲備可以利用。不像其他國家那樣依賴外資。中國現在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目前經濟發展不夠均衡,很依賴國際市場,內需推動的增長力度不足,應將增長方向轉到內需支持;第二個挑戰是中國國內經濟主要由投資而不是消費驅動,這方面的調整也在進行中。中國經濟將朝國內消費的方向轉變,這個轉變是漸進的,但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D. 中國經濟的現狀

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E.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發展的猜想
近年來,中國四萬億促進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蓬勃發展、薪資水平上升等等。在這些亂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亂花錢,如果把花在高鐵、高速上的錢發給普通老百姓多好,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本人從國家及未來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是個正確的決定。首先從中國從放開商品房開始說起,房地產從此一枝獨秀,一飛沖天,飛漲的房價和穩如泰山的工資形成鮮明對比,老百姓卻怨聲載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來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體現在物價上,物價也一路看漲。房價和物價的上漲又進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資(這個提高當然是緩慢的),不斷反復,可是這僅僅是國內的情勢,從全球考慮,商品價格的提高使「中國製造」優勢削弱,出口疲軟。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GDP沒有了出口的拉動就會增長放緩,為了保GDP(其實是保製造業)政府開始大力促進內需,四萬億投資(稍後再說)、家電下鄉等等,家電下鄉確實讓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錢來購買商品,從而促進了內需、延緩了製造業的衰退,但是美國不會讓你這么安生,從中國房地產起飛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美元的升值,在中國製造業開始衰退後更甚。內憂外患的中國製造業「飄搖欲墜」,政府採取的家電下鄉等努力與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匯率上漲相比顯得不夠「給力」,面對利潤不斷減少的企業家們唯有另謀出路——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國家開廠,中國企業的出走必然使國內失業率大大增加,同時也會使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更加不看好,這樣一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會很困難。四萬億投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國內企業、吸引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亂花錢。下面說個情況,有的企業家也到國外考察過辦廠的可能性,雖然當地勞動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設施、產業鏈都相對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在國內辦廠更加合適。從而可以看出,在勞動力成本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狀況、提高辦廠環境也是留住企業、吸引外資的有效方式。看看現在的中國,高鐵、高速快速建設,可以說四通八達,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與質量,再加上中國產業鏈比較齊全,不用到處尋找原材料,這些才是中國留住企業的優勢。返回開始的話題,中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建設雖然耗資巨大,但這是為了能夠留住製造業企業,而對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留住了製造業企業就相當於挽救了中國經濟。(補充:中國各項政策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不考慮在內)
希望採納

F. 中國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在回答你這一個就睡覺,經濟學上觀點:目前我們第一產業(農業)發展仍然緩慢,第二產業(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迅速發展

G. 當今中國的現狀如何

從數據來看,疫情確實對當前經濟運行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但是仔細分析發現,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它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內在向上的發展勢頭。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短期來看總體是可控的,中國國民經濟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的核酸檢測免費,治療免費,緊急狀態反應,隔離措施、防治效果··· ····和國外相比(美國、英國··· ···),一改過去「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園」,國民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力空前提高,網友呼喊出: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口號,正是當今中國現狀體現。中華民族在災難到來之時表現的:萬眾一心,濃濃的人情味,無私奉獻最好的詮釋。

H. 分析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但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減緩,本文就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並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判斷。
【關鍵詞】經濟發展;內需;經濟結構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很多發展專家和理論家都在談論著「中國發展模式」。但與此同時,有人提出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經常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卻是最沒有效率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值得探討。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同期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並逐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其不斷完善。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變化,中國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一躍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實體。但與此同時,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開始面臨增速下行和通脹壓力共存的困境,滯脹風險悄然襲來,中國經濟運行面臨著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分配、環境資源等多方面挑戰。(一)物價高位運行2012年4月14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8.1%,這也是中國GDP自2011年達到9.7%以來連續第5個季度增幅下降。而在該數據發布5天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顯示,受食品價格上漲因素推動,3月全國CPI同比上漲3.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8%。而更有意思的是,在CPI數據公布的當天,福臨門等食用油漲價8%,有地方市場上的香菜達到了10元一斤。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二)收入分配不合理近年來,在中國學界所進行的對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社會內部的灰色收入,高達5萬億,主要來源於五個渠道:行政審批、金融腐敗、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壟斷行業收入。目前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富人,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私人企業家只是很少數;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著權力或直接、間接與權力有關的人。這也恰恰是人們對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強烈不滿的主要原因。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國幾乎所有的所謂改革,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實質就是向社會甩包袱,把改革的負擔,改革的代價全都由加在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三、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球的發展,受到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國際國內雙重因素影響。(一)國際影響因素1.外部需求對於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而言,外向型特徵依然非常明顯,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在目前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相加佔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因此,中國經濟走勢,不得不考量這些重要經濟體的狀況。當前國際需求市場疲軟,消費量下降,直接影響到中國對外出口貿易額,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能源供應能源是經濟生產持續發展重要的物質保障。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加,但是國內能源生產結構與能源需求結構嚴重不匹配,能源供需缺口大量依靠進口來彌補。而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低迷時期,又需要能源作為支撐,以達到本國經濟復甦的目的,致使發達經濟體與中國形成資源競爭,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威脅。3.氣候變化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向大氣排放的有害物質及化石能源消耗與日俱增,使全球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中國是一個能耗大國,以犧牲環境和資源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給中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二)國內影響因素1.經濟增長動力200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政府的投資,是一種粗放型外延擴張式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早期存在優勢,但它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人民從中享受到的福利與資源、人力消耗不相稱,因此是難以持續的。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但隨著全球需求市場的疲軟,中國出口受限,貨物與服務貿易凈出口對GDP的貢獻有所降低。中國經濟發生外部沖擊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鞏固內需增長基礎,是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保障。2.產業結構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市場環境和要素供給條件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改造不良的產業結構的步伐。如製造業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一個製造大國,如何加快由製造業大國轉變為製造業強國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而目前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緩慢,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現代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較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應加現代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四、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一)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中國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其主要目標是追求GDP的增長,主要任務是擴大投資規模,主要通過重化工業化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途徑以及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的手段來發展本國的經濟。當前的經濟體制不夠完善,要向大企業型和企業家型混合為主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經濟體制方面要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推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改革;社會體制方面要以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線,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均等化,提高人們的消費動力;行政管理體制方面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大力推進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保護環境五大職能的發揮;培育具有競爭優勢、帶動作用強、創新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引致大型企業的高速增長;培育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中小企業,提升他們的經營能力。(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投資、出口拉動的,出現了很多弊端:進口和出口的嚴重失調,出口大於進口,順差太大,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外匯儲備越來越多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導致通貨膨脹;長期壓低勞動力價格以獲取成本優勢,直接影響了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政府對資源價格進行補貼,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本國國民福利的凈損失;由於國外市場的需求,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大量出現,嚴重阻礙了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國經濟增長應向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以消費為主的方式轉變,關鍵在於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提高消費率,應對相關領域進行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方面可建立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公司的工會組織可與股東進行談判,形成年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社會保障體制方面要有較大的改革,如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但要有度,過度的社會保障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政府應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態度推進社保體制的改革;財稅和金融體制轉型將會加快,公共財政應用於公共產品的支出,而用於個人的生產、消費資料則可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投資體制改革將會加速推進,應以生產型為主想消費型為主轉變。

閱讀全文

與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