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大發展理念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有哪些
1、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2、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
3、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
4、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5、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關鍵在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和行動。
(1)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擴展閱讀:
五大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發展歷史:
2015年10月,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前增寫「貫徹新發展理念」。
⑵ 結合自身情況,談談你對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的看法,作為大學生如何對此作出貢獻
要改善民生就要發展社會事業。
從醫療衛生改革到提高養老金標准,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到擴大社保覆蓋面,中國正在全面採取措施,夯實未來發展的基礎。有關部門已經宣布,將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繼續提高對農民的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明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按照當地2008年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10%左右增加;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用財政補助的辦法支持彩電、冰箱等家電「下鄉」,預計可拉動近萬億元消費。經過兩年多的准備,《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終於「出爐」。意見強化了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和投入,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一張覆蓋城鄉全部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網路,讓人們充滿期待。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療、教育、住房等巨大開銷壓力的逐漸減緩,消費這台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發動機,將會迎來一個高速運轉的時期。「當前中國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的『雙加速』階段,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是完全能夠實現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理清思路、著眼長遠,夯實未來發展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危機中蘊涵著巨大的機遇。抓住這種機遇,就會迎來新的飛躍。歷史經驗反復證明,每戰勝一次危機和挑戰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就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中國消費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比發達國家低30個百分點左右。這既是不足,但也是強大的結構性增長空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是增長的潛力和動力。「讓百姓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這種分享,又會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動力。這會是一種良性循環,是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希望所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指出。
⑶ 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過程中,當代大學生應該從哪些方面建功立業,大有作為
厲以寧〕:第五個問題,改善民生。
〔厲以寧〕;改善民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說:「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的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整個革命的目的是什麼?是人民普遍物質文化水平都能提高,要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讓老百姓在改革開放中、在發展中得到實惠。這樣我們的民生問題就需要進一步來考慮。
〔厲以寧〕:這次十七大報告有些新的提法,首先是關於零就業家庭的低收入問題,胡錦濤同志在報告里這樣強調「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國民收入當中,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在國民收入的比重也要增加。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增加,第一次分配中勞動的比重要增加。把十七大報告和十六大報告的提法轉變,大家可以聽聽十七大報告中改變了十六大的報告的提法,十七大報告中初次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現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的提高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厲以寧〕:這次十七大報告有些新的提法,首先是關於零就業家庭的低收入問題,胡錦濤同志在報告里這樣強調「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國民收入當中,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在國民收入的比重也要增加。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增加,第一次分配中勞動的比重要增加。把十七大報告和十六大報告的提法轉變,大家可以聽聽十七大報告中改變了十六大的報告的提法,十七大報告中初次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現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的提高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厲以寧〕:現在是無論初次和再分配到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第二次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個提法是新的,這也表明了胡錦濤在報告中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民生問題是社會保障問題,關於社會保障問題,他用了這樣幾個字:「為了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這樣的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我們一個一個來做解釋。
〔厲以寧〕:「學有所教」,首先談到教育的問題。現在教育是全中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黨的文獻中首次提出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我們過去講中國是人口多,中國是人口大國,後來說「人力資源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大國是指人多,強國就不同了,是人的教育水平高、技術水平高、素質高,所以要「建立強國」。而且特別提出「把教育公平提到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高度」,教育一定要公平,讓大家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公平會帶來就業的不公平,就業的不公平就帶來了收入的不公平,收入的不公平就帶來了生活的不公平。由此產生第二代不公平,關鍵是教育公不公平,教育的公平就業的機會就一樣了,就業機會一樣,收入差別就會縮小。所以要把教育問題提到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厲以寧]: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還強調「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教育是公益事業,會使各個家庭都受惠。教育是關繫到每一個人的,不僅是學生,是所有的人。在自主創新過程中人都要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厲以寧〕:「勞有所得」指的是就業保障。對於就業保障問題我們讓更的人有就業機會,要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同時也看到「勞有所得」也包含這樣的問題,就是最低工資標准要提高,這是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說的。西方的經濟學家是反對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他們認為最低工資標准沒有好處,反而對工人有害。因為制定最低工資標准以後工資不能低於這個標准,促使企業多引進技術,少用人,這對於工人反而是不利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多制定最低工資標准企業的負擔加重了,企業萎縮了以後不是影響更多人就業嘛。西方經濟學的兩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不全面的。最低生活標准之所以有必要提高,是因為它是保障人的生存權的問題,是勞動就應該有所得,如果低於最低工資標准,這樣對工人就不利了,對企業是有好處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建立鞏固了企業勞動力隊伍,給工人工資太低了,工人就走了,一個熟練工人走了,來一個新工人要從頭培養,對企業也不利。應該說,最低工資標準是必要的,但是最低工資標准要不斷提高,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國家的情況來定。
〔厲以寧〕:「病有所醫」,就講的醫療保障問題,十六大報告的提法是新的「把基本醫療保險從城鎮職工擴大到城鎮居民」,簡單的變了兩個字,過去提基本醫療保險限於城鎮的職工。十七大報告中奪了調整,把基本醫療保險從城鎮職工擴大到城鎮居民。農村也正在進行試點,通過農民的醫療合作進行試點。十七大報告中提到「把城鎮職工擴大到城鎮居民」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厲以寧〕:「老有所養」在十七大報告中又有一個新提法,十七大報告中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圍由城市居民擴大到城鄉居民。這就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是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生活保障制度,現在擴大到城鄉居民范圍。所有這些變化都講明了,十七大報告在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是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進展。
〔厲以寧〕:「住有所居」,住房保障在胡錦濤報告中是怎麼說的呢?「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城市廉價出租房簡稱為「廉租房」。政府解決低收入住房的問題,這不是靠市場調節解決的,政府出面廉價住房,收入在多少標准以下、面積在多少平米以下的居民可以租到廉價的出租房,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只能租房。這個制度對解決住房問題是有好處的。
〔厲以寧〕:從以上的問題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民生問題的關注是我們當前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關注好民生問題,會讓更多的人來共享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
〔厲以寧〕:第六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這六個字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的,過去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現在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就回到我們今天講到題目上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厲以寧〕:還有幾個提法也是新的,過去我們談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比如從外延式增長注重內延式增長,從光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這次十七大報告做了修改,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增長跟發展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增長的標志是用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量提高來體現,而發展則不同了,發展是包括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這次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厲以寧〕:十六大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要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報告中做了修改「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用的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十六大就提出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十七大報告加了「人均」兩個字,因為一定要考慮到人口量大的問題,光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是總量翻番,因為在20年中人口也在增加,所以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比較合理。
〔厲以寧〕:在胡錦濤的報告中還提出「讓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因為要建設生態文明,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循環經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循環經濟指的是遵循生態規律,在經濟和技術可行的條件下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資源高效利用。
〔厲以寧〕:應該節約資源,能夠採用代用品的就採用代用品。在采礦的過程中對共生礦、伴生礦要進行開發利用,比如礦和其他稀有金屬伴生的,不能只開發一種資源。對於,水電各種原材料都要提高資源利用率。要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年限,比如電燈泡的時間用久一點就節省了資源。
〔厲以寧]:二是減少廢物的排放。
[厲以寧〕:在生產過程、消費過程要減少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
〔厲以寧〕:三是最大限度的把廢物轉為可利用的資源。比如採煤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煤矸石,對這些煤矸石要充分利用。廢水之外還是不是有其他的東西可以裂變和提煉,廢氣是不是可以回收。
〔厲以寧〕:四是不能進行利用的廢物要做無害化處理。循環經濟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怎麼樣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式呢?怎麼樣來注重生態文明呢?宣傳教育是重要的,但在制度上一定要有建設,制度上一定要有所保證。
〔厲以寧〕: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嚴格技術標准,限制高耗能行業的發展。現在高耗能的行業出口就要受到限制,因為耗能高,造成了污染,中國的能源資源又緊張,資源消耗高的行業出口就要受到限制。再比如實行生產者責任制度,如果生產了有害物必須負責回收,這是你的責任。進口商把國外的舊衣服進口來要自己進行處理,這是責任。所有生產的責任一定要非常明確。實行法律責任追究制度,假定你對社會造成了壞的影響,造成了不良後果怎麼辦?法律責任要追究。這樣就能把循環經濟工作做好。 [10:26]
〔厲以寧〕: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的,因為環境是我們和子孫後代共有的,資源是我們和子孫後代共享的,我們一要要考慮到本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慮到子孫後代人的利益,因為我們共處一個環境中、共享著一個資源。而且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破壞了環境造成的惡果是由你自己承擔,由子孫後代承擔。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更多的人作為志願者參加生態文明的建設。
〔厲以寧〕:關於錦濤同志報告中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給我的體會,我就講這些。下面做一個小結。十七大剛剛開完,我自己的學習也剛剛開始。我的確認為這個報告應該進入大學課堂,讓更多的學生仔細領會。因為現在提出了很多新的提法,表明我們的觀念在轉變。
〔厲以寧〕:最後我引用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的一句話「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是不是真的堅持社會主義,是不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有一句話「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相信這樣的話,我們對錦濤同志報告的理解就會更深入一步。
⑷ 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對大學生專業素質提升的影響
一、當前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社會,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 世紀末,我國終於順利加入了WTO,這標志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國將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入世無疑會對我國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帶來機遇,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巨大的挑戰。入世將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一系影響。經過20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世公認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和即將發生的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種情況下會集中出現,並有可能爆發,甚至帶來動盪和不安。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個重要而關鍵的轉型時期,應該說,「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的提出,順應了民意,也符合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從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知識的力量和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己經深入人心,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科技對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的進步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離不開大學教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出來多少跨世紀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了多少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繫到我國生產力能否快速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協調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真正構建。顯而易見,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不僅要培養高科技精英,也要培養大量掌握科學技術的普通勞動者,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逐年的高校擴招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十五計劃規定,到2005年,我國適齡青年進入高校的入學率應達到巧%,即達到高等教育大眾化入學率的15-50%的臨界點。Ill(P 1-6)高等教育大眾化後,更多的青年有機會接觸高等教育,但是,要將這些青年培養成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
1、加強和改進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導
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在多種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社會主義高校要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需要用科學的思想理論進行指導。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無疑應作為主流意識加以宜傳,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程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下,也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宣傳和深化教育。大力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的內在要求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信息網路時代提供的技術優勢,根據經濟全球的一體化的要求,切實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兩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基礎性地位不可動搖。在此基礎上要採用各種各樣的,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寓教於樂,使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人生萬方數據的精神支柱和航標。
2、培育正確的思想意識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進行的,當代大學生要真正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生力量,還需要培育適應經濟全球一體化形勢的正確思想意識和觀念。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民族意識與國際意識
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主要是依靠本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文化,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我們有著輝煌的過去,但也須正視嚴峻的現實。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認識堅持艱苦奮斗的重要性,關鍵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21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終解決,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中,貧富差距的拉大,東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結構調整的不盡合理等經濟上的問題引發了一些列的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立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大學生的基本國情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在涉及本國本民族利益時,能堅決地捍衛本國本民族的權益,在實際生活中,能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從愛國主義的立場出發,增強國貨意識,多消費和使用本民族企業的產品,以支持和幫助本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從集體主義出發,自覺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培養集體中團結協作精神和能力,進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強化民族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並不是要求弱化國際意識,閉關自守,盲目排外。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和文化需要中國,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同樣也離不開世界,我們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世界。在加強基本國情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國際經濟形勢與對策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要學習;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的同時,對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華要汲取;在抵制西方政治霸權的同時,對西方民主政治法制建設,和諧社會與社區建設的經驗也可以借鑒。強化民族意識,當代大學生在國際環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強國際意識,,當代大學生才會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兼收並蓄,促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 競爭意識與協作意識
中國入世以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國際接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會激烈加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不同行業之間,不同人之間,甚至是同一行業的同一類人之間,也充滿了競爭。新世紀的競爭是異常激烈和殘酷的,市場經濟下的競爭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為國內、國外經濟竟爭中的強者。隨著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當代企業要在世界經濟競爭大潮中獲勝,企業要在競爭中謀求發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加盟。高等院校擔負著為新世紀企業培養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精神和能力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就顯得非常緊迫和必要。「和諧社會應該是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也提出了一個「激發」四個「創造」。即要激發各個行業人們的創造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倡導競爭,並不意味著處處是對抗,是斗爭。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下,雖然有著激烈的競爭,但競爭並不就完全意味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樣性決定了在競爭的基礎還有協作和共存。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經濟項目,尖端的科技產品和計劃以及人類社會謀求繼續發展而面臨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就需要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我們所提倡的競爭不是對抗性競爭而是協作競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培養學生在競爭中協作,協作中競爭的思想意識。在校園中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拾和諧的人際環境。培養大學生形成競爭和協作意識,還需要大學生具備兩個觀念;民主法制觀念和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觀念。竟爭必須規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環境和前提下進行,市場經濟應該是在法制軌道上運行的經濟,增強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具備民主法制觀念,在日後的競爭中他們才會履行義務,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自覺抵制違規非法的競爭行為。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21世紀經濟活動中要遵守的信用准則,誠實守信是人們互相協作的一個基本條件。加強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和協作意識,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和諧。
三、構建和諧校園環境,培養和諧思想觀念
大學生畢業後將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將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構建者。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校園環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諧的思想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同的高校在經濟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應該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校園內部的硬體設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園建築;增加文化設施,改善師生居住飲食條件,拓展通信和網路服務等等,為建設和諧校園環境打下物質基礎。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高校管理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園管理不斷得到加強,管理體制不斷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園的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才能穩定有序地進行。如前所述,在中國已經入世,高校大量擴招,高等教育領域進一步開放,生源質量和素質發生很大的變化的背景下,構建和諧校園環境要求我們深入研究新形勢下高校運作規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高校,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以灌輸命令為主體的教育,以「管、控、壓」為主導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維持運作,但不一定和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進一步產業化,學生與學校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高等教育本著「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進行收費,學生繳費上學,學生與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契約式」的「出錢」與「受益」的關系。學生出錢,學校就得讓學生受益。在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廣大學生崇尚和接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傳統的灌輸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壓」式的工作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高等院校應根據新形勢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點,形成一個「學校領導,政工人員負責,教師協同,學生參與」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讓更多的人參與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讓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教育變為被動教育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充滿活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和性格特點,又能通過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品質與人格。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時期一種很好的載體。文明高雅的校園文化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位。將思想教育融匯於文娛活動中,使學生在美感欣賞、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潛意識和形象化的教育,變枯糙的思想灌翰為充滿趣味的心靈體驗,學生更樂於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見成效,校園內的氛圍也更為輕松活潑,和諧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園保障體系,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照顧。高校實行收費制度以後,部分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成為一種特殊的弱勢群體。當然,高校中的弱勢群體不僅僅包括經濟上貧困的學生,也包括存在其它問題的學生群體。學生生活上的負擔和不順,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劇烈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的意識形態領域內各種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學生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便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到這些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匯入了高校的弱勢群體建立和完善校園保障體系,相對貧困學生而言,就是使他們在經濟上得到幫助,從而走出困境。校園保障體系有別千社會保障體系。就目前來看,助學貸款、貧困學生補助金是其主要內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貧困學生畢竟有限,且兩者都是政府行為。在有條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業或企業主捐資建立助學基金,幫扶貧困學生。貧困學生雖然貧困,但都年輕力壯掌握著一定的知識學校成立一定的勤工儉學機構,指導貧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儉學作為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加以建設和完善,不僅解決了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還可以在勞動的過程中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艱苦奮斗的思想,自強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導機構的建設在各個高校的狀況不容樂觀,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咨詢和疏導相對滯後。一些高校缺乏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沒有引進專門的心理學人才。心理疏導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需要專門的機構,專業化的人才,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員,也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與學生的思想問題纏繞在一起,將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諧校園更有利於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培養正確的政治信仰。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和諧校園中成長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諧的觀念,培養和諧共處的思想理念,最終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生力。
適應構建和諧社會需要 培養大學生和諧合作精神。
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意味著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5)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它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
⑹ 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過程中,當代大學生應該在哪些方面建功立業,大有作為
我覺得高校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回社會進步以及青答年人才的健康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代大學生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祖國的需要作為無悔的選擇,自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把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新型擇業觀。
⑺ 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中,當代大學生應該在哪些方面建功立業、大有作為(在線等)
王兆國:大學生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回方建功立業答
http://www.chinaxgw.com/shownews.asp?newsid=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