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運用你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和理論分析論述如何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來長的三大馬車:消費源、投資、出口。
促進經濟增長措施:
未來幾年的主題:
1、消費帶動升級已經在政界、企業界、學界形成共識。在這個基礎上也就是刺激內需,釋放需求動力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產業轉型的方向。
現在發展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投資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這個可以看一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方向有兩個就是引導金融扶持實體經濟、鼓勵創新,就是近年說的比較多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萬眾創新、大眾創業」。
3、出口這一塊主要體現在匯率政策、加入SDR等等。主要手段創新提升中國製造的科技附加價值,掌握世界創新領導者能力。改變原來的以「能源和要素驅動」的原材料、半成品輸出為科技輸出。高端裝備製造業近年迅速發展就是這個原因,當然也可以看「優進優出」這個政策。
促進經濟增長是一系列的活動,未來的主題就是轉型、內需。
簡單說這些吧,系統的工程。
2. 通過學習,你認為該如何科學把握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勢
想要把握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的話,那你需要到一線城市去到一線城市,去的經濟是最前線的。
3. 發展經濟學的演變過程有哪三個階段
書籍上有,但都需要購買,我把目錄給你,看看有沒有幫助。發展經濟學前沿專問題:導論與概述2.發展屬經濟學的演變演變的形式不同的方法:替代還是互補?發展中問題的研究題目3.農業中的制度與技術變革引言農民農業的效率技術和制度創新的概念新農業技術的起源…………4.實現食物保障引言食物無保障的影響與代價食物無保障的原因食物可獲得性減少…………5.確定目標的原則引言基本問題與理想解決方法成本管理個人的反應和激勵效應…………6.外部沖擊的宏觀經濟學外部沖擊、經濟理論和80年代的危機貿易沖擊的儲蓄效應貿易沖擊對投資邊際效率的影響…………7.對發展中國家工業成功的解釋引言成功的工業化企業層次的效率國家工業化成就…………8.新貿易理論與發展中國家引言新貿易理論戰略性保護外在經濟…………9.處理債務遺產:解決方法研究引言外部債務的政治經濟學債務動態與1982年的危機…………10.經濟發展與勞務什麼是"勞務"?政策問題--初步觀察勞務與發展…………11.結構調整:1980-1989年概況背景"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有效性各國之間經歷的不同結語參考文獻
4. 發展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一:某一經濟量增長一倍所需時間大體上等於72除以增長率。這個近似計算方法在經濟學中被稱為72-法。本文從數學上探討了這個方法的原理。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指出它的適用范圍,給出誤差的估計,並可以進一步得到一些相關的結論。
二:1.作為一種經濟績效的衡量標准,一國經濟發展時應將付出代價與產生效益區分開來,尤其不能只注重數量的簡單堆疊和幾何增長,卻忽視了經濟質量的提高。然而,GDP衡量經濟的理念中卻不惜一切代價地強調增長,無視帶動增長的因素是建設性還是破壞性的,把所有經濟活動弦視為E價值加入GDP總量之中,甚至把拘捕、關押罪犯,撲滅火災,抗洪搶險等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要計入GDP增長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出現GDP增加,社會財富、福利反而減少的可能。
2.GDP是以貨幣尺度衡量一國利用其土地、勞動及資本等資源所生產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總值。言下之意,資源只有在進入貨幣化經濟體系之後才能衡量其價值。所有無法標價的活動和勞務將被完全忽略。這種方式導致了兩種後果:一,重視消費輕視保護,無形中鼓勵了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耗用(耗用可帶動GDP的增加),因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卻因不影響GDP變動而不被考慮。二,無標價活動和勞務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不能在GDP中體現出來,有數據表明美國一個家庭主婦一年的勞動量相當於為社會創造4.5萬美元的財富,故這種完全忽略的作法顯然會使GDP反映經濟增長的能力大打折扣。
三:公私合作關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如新的電信系統、機場和電廠)的一個資助模式。公共合作夥伴的代表是地方和國家政府。私營合作夥伴可以是私營企業、國營公司或特定專業領域的企業財團。 公私合作關系(PPP)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應用范圍很廣,從簡單的,短期(有或沒有投資需求)管理合同到長期合同,包括資金、規劃、建設、營運、維修和資產剝離。PPP安排對需要高技能工人和大筆資金支出的大項目來說是有益的。它們對要求國家在法律上擁有服務大眾的基礎設施的國家來說很有用。
四:黃金定律是數學中常用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黃金定律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黃金周期循環,又稱神奇黃金數字,另一部分是黃金分割優選法。
五:百分點是指不同時期以百分數的形式表示的相對指標(如:速度、指數、構成等)的變動幅度。
5.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
依據所追求的抄目標,經濟發展可以襲有不同類型:或是側重於實現更多經濟產出的單純的經濟增長,或是側重於追求經濟發展質量全面提高的經濟發展。與所追求的目標相適應,經濟發展亦有不同的實現方式:前者主要包括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實現的外延擴張式的粗放型增長和依靠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的內涵提高式的集約型增長等兩種方式,其核心在於單純地追求和實現國民經濟更快的增長速度和總量的擴張;後者則不僅包括單純的經濟增長,而且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和諧等各方面。其實質在於全面地追求和實現國民經濟更好的發展質量和整體的協調。
6. 結合經濟學原理給家鄉經濟發展提建議 論文形式1500字
論文提綱,是指論文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准備,是論文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構思謀篇是指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以便論文作者可以根據論文提綱安排材料素材、對課題論文展開論證。有了一個好的提綱,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摯領,掌握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使論文的結構完整統一;就能分清層次,明確重點,周密地謀篇布局,使總論點和分論點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能夠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組織、利用資料,決定取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1]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論文提綱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縱觀全文,寫出能表示論文主要內容的信息或詞彙,這些信息或詞彙,可以從論文標題中去找和選,也可以從論文內容中去找和選。例如上例,關鍵詞選用了6個,其中前三個就是從論文標題中選出的,而後三個卻是從論文內容中選取出來的。後三個關鍵詞的選取,補充了論文標題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內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選出,與從標題中選出的關鍵詞一道,組成該論文的關鍵片語。
7. 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有無參考文獻)
理論基礎有兩種解釋: 1、基礎理論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判斷與推理。科學的基礎理論,指科學的基本概念、范疇與原理。經濟學基礎理論是由概念、范疇與范疇體系組成的學科邏輯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與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即經濟學科學真理,內容是反映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經濟學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包括數學)。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往往是復雜經濟現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2、基礎理論是指研究社會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或主要規律並為應用研究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共同理論基礎的學科。如政治經濟學、分配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經濟史學等。是指在這門科學理論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並具有穩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這個基礎理論,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關於人的思想產生、形成和變化的基本原理;二是關於人們思想與行為活動變化的基本原理;三是關於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前兩者屬於基礎性原理,後者則屬於應用性原理。
8. 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首先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概念及其類型特徵。以《現代經濟辭典》給出的定義為代表: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這一定義言簡意賅。然而從實際觀察出發,這個定義過於狹窄。其實,凡是有助於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組合,均可以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由此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增長方式組合類型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
從理論上說,有多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組合類型。
例如:按要素投入劃分,分別有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增長主體功能作用劃分,分別有政府導向型和市場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按市場供求內外部因素劃分,有以內需驅動型和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需求要素劃分,有投資拉動型,消費推動型、出口帶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與質量關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內涵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一般理解為,所謂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促使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向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轉化,用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替代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
如果做兩個極端的歸類,傳統的、舊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一組增長(發展)方式集合:資本、勞動密集型的;政府驅動型的;外需拉動型的;投資驅動型的;出口帶動型;外延粗放型的。而現代的、新的增長(發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組方式集合:技術密集型的;市場導向型的:內需驅動型的;消費驅動型的;內涵集約型的。歷史地看,上述傳統與現代、舊與新的(發展)增長方式只是一種相對劃分。而且不同類型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有著不同的形成條件,相互之間並非孤立、對立,往往存在著交叉重疊、主輔互補的關系,相應產生不同的增長(發展)結果。這種實例舉不勝舉,不用多說。
在認識經濟增長方式時有三點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第一,一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存在,本身並無價值好壞判斷。它具有在綜合條件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特徵。當一種增長方式的綜合條件沒有被新的條件打破、替代時,想要在主觀上讓這種增長方式退出歷史舞台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以此就能夠理解:何以早在十幾年前就提出了要轉變方式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它除了受到制度條件約束之外(相對而言,制度條件是比較容易轉變的),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機制條件、技術條件、資源條件的強制約束(這些條件轉變難度超過制度條件)。第二,評價一種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它的過程和使用的手段,而在於它的實施結果或目的性。如果只做純學理的評價,人們會說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的是最好的增長方式。但是這種抽象了現實和歷史條件的評價實際上說等於沒說。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方式時就曾經有這樣的思想:資本家對待一種新的技術發明在生產上使用的態度,首先要看這種技術能否使得資本增值,或者說增加相對剩餘價值。如若新技術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增值,資本家就寧願繼續採用舊技術而置新技術於不顧。經濟增長方式採用哪種組合類型,除了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條件性外,其實也取決於增長方式存在的目的性。第三,對經濟增長方式目的性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可以把滿足人民消費需要作為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但這里考察地是在同樣滿足人民消費需要的基礎上,如何使得經濟增長方式保持一種合理的表現狀態。因而可以達成一點共識是:無論哪種組合方式類型,都須使得經濟增長在給定條件下到達一種理想或近似理想的增長狀態。
以上概念的討論就進一步演化為有關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與增長(發展)狀態之間關系的討論。進一步說,任何一種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能否實現經濟增長理想或近似理想的狀態?經過實際經驗觀察可知,一種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能夠實現它在給定的現實條件下的理想或近似理想狀態的。換句話說,這種比較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無通脹增長狀態(growth without inflation),或者接近這種理想狀態的低通脹高增長狀態(much more growth with much less inflation)。
無通脹增長被經濟增長理論視作一種理想型的增長狀態。這一定義出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他認為:「把創造貨幣的增長率建立在能夠促進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足夠高的水平上。經過計算,這個增長率為1%,它帶有輕微的通貨膨脹傾向,並且具有靈活可變的優勢而沒有任何值得引起重視的缺點。」筆者完全同意這個定義,並進一步強調:無通脹增長首先是低通脹或無通脹,在此前提下出現一種高增長現象。那種高增長與高通脹相伴、低增長與低通脹相伴當然不屬於理想狀態。此外,這也不是通貨緊縮的高增長,因為通貨膨脹指數為負值才出現所謂通貨緊縮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實效及其比較
縱觀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實際狀態,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幾個顯著不同的時期,其增長狀態依次過渡為:中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高度通脹增長→低度通脹增長→無通脹增長。
最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狀態是起伏不定的,處於通脹與增長形影不離的伴生狀態,在相當時期內通脹指數大大高於增長指數。但是從1998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無通脹增長的黃金時代。而且就2007年實效情況看,這個黃金時代還似乎沒有結束。
進而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6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年均高達9.1%,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消費價格指數年均只增長了0.7%。筆者曾經在另一篇討論中國經濟增長的論文中,在分析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基礎上,利用增長趨勢方程得出結論:1978-2002年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8.9%。這里出現了實際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多出0.2個百分點的不合理差距。解釋這一不合理差距可能有兩個不同方向的理由:其一,筆者的計算分析低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其二,統計數據出現了低估情況。筆者傾向於第二種理由解釋。因為經過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國家統計局對以前的數據進行了重新調整,新的實際增長率普遍都比舊的數據略微高一些。而筆者以前的計算正是建立在舊的數據基礎上的。無論如何,從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到達了它的潛在增長水平臨界點,而代表通貨膨脹指數的CPI只有近1%的增長,這是完全符合莫里斯·阿萊所說的那種無通脹增長狀態的。追求無通脹增長,正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和目標。
無獨有偶,通過對同處於亞洲亞文化經濟增長類型的國別(日本、韓國,還有台灣地區)分析比較後發現,近似理想增長狀態的出現並非個案。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往往是一種經濟增長成功的標志物或伴生物。筆者以日本和韓國為例給以簡要說明。
1、這兩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後期,都出現過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增長的增長狀態。日本是在1982-1990年間,平均增長率為4.2%,通脹率平均為1.7%,接近無通脹增長型。韓國是在1983-1989年間,增長率平均為9.1%,通脹率平均為3.8%,屬於低通脹高增長型。應當說,日韓兩國均在當時給定的現實條件下實現了它們自身經濟增長方式所能到達的最好水平。
2、這兩個國家在持續了6-8年的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階段之後,被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所終止。日本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股市及房市「泡沫」的破滅,經濟持續走向了衰退。韓國經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增長不穩定,最後被亞洲金融危機拖入低谷。
日韓兩個東北亞經濟增長典型案例對中國的啟示是:第一,經濟增長理想狀態(或近似理想狀態)的出現是以一段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段為標志的。這個標志就是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無通脹增長或低通脹高增長同時也是經濟奇跡的伴生物。但是好景總是不長。到2008年結束的時候,中國無通脹增長黃金時段或許也面臨著終結的局面。第二,黃金時段早晚會結束,但這種黃金時段能夠持續多久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性的最好證明。眾所周知,日韓經濟進入衰退或危機之後,日韓式的增長方式就受到了挑戰和批判。日韓從此也進入了新一輪的結構調整時期。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但是新的增長方式並沒有完全出現,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卻創造了持續十年的無通脹增長狀態。換言之,傳統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依然有著它特有的能量和效應,這種增長(發展)方式在過去十多年中到達了其較為理想的狀態。這種增長(發展)方式的潛力是否完全耗竭完畢?如果不是,那麼這種增長(發展方式還能有效地持續多久?如果是,那麼用什麼新方式來盡快代替它?
9. 學習經濟學的好方法有哪些
你可以看一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估計和你現在看的書差不多,但重要的是思維和分析方內法,比容如經濟學方法的前提假設,比如供求分析,如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日常的話可以多關注一些經濟類報紙,想《經濟觀察報》等,培養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也可以看一些經濟學大家的經濟隨筆,我最早看的是張維迎先生的《產權、政府與信譽》,經濟學之所以成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其威力就在於思維方法了,業余愛好者的話大可不必去吧自己埋在數理模型里,思維方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