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寫一篇論文!!!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含義:以人為本,就是把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求:
----我們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含義: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頭抽取與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民渠中的根本利益。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實現協調發展
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於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② 我要寫一篇關於「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的論文
好吧,開個頭你參考以下:
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能否兼顧?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
長期以來人類將自身的發展局限在經濟發展的范疇,而經濟發展需要依賴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生產力的支持,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對環境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20世紀後半葉,人類的發展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能否兼顧?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捨: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這一矛盾尤其尖銳。
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當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矛盾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但人們又注意到世界經濟發展中一些奇特的現象:從宏觀上看,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又保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既能在相對長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又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而這一切都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所難以解釋的。從微觀上看,不少經濟增長來源於新的「思想」或新的「配方」的發現,以及事物由低價值組合向高價值組合的轉型。這表明是思想技術在推動某種新的經濟增長,而這種新的經濟增長依賴的主要不是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是智力、資訊、管理等軟資源。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非常小。
③ 現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3000字論文 拜託高手給個寫的思路 主要從哪些方面闡述
提你參考----文如下
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發展模式的優劣日益成為國家和諧發展、維護國際地位的決定因素。為此,中國選擇了走建設創新型國家之路。
1
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建設創新國家的迫切要求
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發展歷程,是一部創新活力不斷轉化的歷史。各種新思想、新知識不斷涌現,各種新發現、新發明不斷涌現,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不斷涌現,各種新的社會生產、科研組織方式不斷涌現。這些不斷涌現出來的新要素,又最終匯聚成大量的科技成果被不斷地、大規模地轉化為提升生產力水平的活動,持續支撐著這些國家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
在創新活力轉化現實生產力過程中,企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世界工業化、現代化歷史都表明,新產業的興起、新興國家的強盛,都依賴於一批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突破和商業化的運用。例如,美國工業化時期,通用和福特等公司通過持續的技術開發和轉化獲得長久的發展,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了美國工業國際競爭力;20世紀末,微軟、蘋果、英特爾等新興的高科技公司,通過不斷技術創新不僅獲得自身迅猛發展,也引領了美國經濟發展。再如。日本和韓國也正是由於有一批象索尼、NEC和豐田、三星、現代和LG等這樣的大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才創造了經濟復興的神話。還有,芬蘭原本是個林業資源國、正是由於諾基亞公司在通信領域成功的技術創新活動,才帶動了芬蘭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信息產業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曾推斷:生產資料的資本品工業(重工業)將成為主導產業,導致國家經濟增長主要通過大規模資本投入來獲得。但歷史的軌跡並非如此。20世紀中期以後,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使西方發達國家可不再完全依賴投資規模的擴大來驅動經濟發展。在市場競爭的驅動下,一大批企業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活動,使技術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要素,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改善了資源、環境利用方式,使這些國家保持了持續的發展活力,同時也為緩解社會矛盾提供了物質基礎。企業的普遍技術創新行為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些國家二戰後的經濟繁榮和穩定以及新興國家的興起都離不開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發揮的主導作用。
總之,技術創新活動活躍的企業群體對於提高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力、轉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我們要把握技術創新這一中心環節,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推進我國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
④ 怎麼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論文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二)、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第五、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⑤ 求一篇歷史的論文(經濟對社會的影響)!謝謝!
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一、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
(1)先秦: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
(2)南北朝: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秦淮河兩岸商旅雲集,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二是草草構成之市。
(3)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三是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裡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四是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①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④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販運快——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限制對外交往)。
二、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
(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2)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3)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
(4)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⑥ 有關經濟領域的論文,3000字
有關物流的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死」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2.
連日來,全球經濟的急劇動盪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經濟是否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世界經濟將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響?這些問題正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引發激烈的討論,而美國政府最近一周接連出招,試圖通過減稅和降息刺激經濟增長,也成了各大媒體的重頭新聞。 目前世界經濟經受的動盪,是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擴展與延伸。現在看,其影響不但蔓延到了歐洲,也觸及到了全球的股市匯市。此次經濟動盪的性質復雜,具有銀行信用危機的所有特徵,但從根源看,還是美國經濟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一個「復合型危機」。盡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2日宣布緊急降息0.75個百分點,以刺激經濟增長,但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認為這些措施只能延緩危機或者說延緩經濟衰退的到來。從歷史上看,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重要原因之一在於19世紀後半期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與工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從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向「後工業社會」轉化,每年所消費的社會財富總是超過其生產的財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確保了美國能夠一直維持貿易赤字。客觀上講,從那時開始,美國經濟就步入了一個危機時期,金融部門日益膨脹,汽車和機械製造等重要的生產部門趨於低落,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一些大工業城市急速衰落。20世紀最後10年,信息革命一度為美國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但這一進程最終以金融泡沫破滅而告終結。進入21世紀,美國向「後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加快,直接表現是貿易逆差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社會財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普通民眾收入增長緩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多年的積重難返使威脅經濟的力量,如房地產市場不景氣與高油價的影響實在太強大,僅靠政府補助或降低信貸利率都無法解決美國經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的經濟目前尚未衰退。雖然問題突出,但還是在「向正確方向邁進」,美聯儲和白宮也會繼續出台措施,刺激經濟增長。這些說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今年世界經濟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經濟滑坡的影響?正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的減速,必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程度如何目前難以預知,因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全球的金融網,兩者關聯的復雜程度「幾乎沒有人能完全明白」。不過,此次經濟動盪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歐洲一些國家之所以很快受到了美國經濟波動的影響,一個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的名存實亡,銀行和其他金融投資機構對新發明的金融產品趨之若鶩,那些大量購買了美國次級抵押債券的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都已經瀕臨破產邊緣。這表明,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是「產業為根,金融為葉」。惟有給物質生產部門足夠的重視,並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使金融真正服務於生產部門,才能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許按照其內在的邏輯,目前影響全球的經濟動盪還將深化,並有可能演化成美元危機和國際貨幣體系危機。面對這種可能,國際社會必須通過緊密的合作來解決問題。目前,一些國家錯誤地理解這場危機的性質,強調實施保護主義,並試圖轉移矛盾。這種傾向不僅無助於危機的解決,而且會把世界經濟引向混亂,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
⑦ <<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認識>>論文,1500字以上
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水深火熱。
內憂: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各種問題也暴露無疑:黨大於政,政大於法的獨丨裁式統治偏離了政府做為「為民服務」職能的方向。使得改革開方的經濟利益為既得利益集團所佔有.也因為政府的經濟中的過多干預,中國所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其實是逼於無奈的做法:因為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經濟利益為既得利益集團所佔有)導致國民消費(內需)嚴重不足,國家從2002年起不再公而基尼指數(一個判斷貧富差距的參數,國際通用的),據民間數據統計來看:中國2010年基尼指數已達0.56.而更有學者說中國的基尼指數超過0.6了.巨大的貧富差距直接導致內需疲軟,當然,內需一直不是中國這種畸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公權力失衡,政府權力無人監督的前提下,國企成為壟斷行業,不但壟斷資源和市場,還壟斷銀行貸款。這一點更讓民營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健康發達的經濟體中,民營企業一直是市場鮮活的主力,但在國有政治偏袒國企的境況下,民營企業在2009年至今的數次貨幣緊縮政策下遭受巨大打擊。市場進一步惡化。民營企業大量倒閉的同時,熱錢為尋找保值的處所而大量湧入地產市場。抬高了房價。從表面上看。這倒也為中國GDP做了貢獻。但深往裡看,就發現這種畸型經濟的隱患:社會財富並沒有因實體生產的物品而增加。僅是靠抬高物品價格(房價)而實現了GDP的大量增加。這樣水漲船高還間接導致物價上漲.所以在這兩年的貨幣緊縮政策下,我們並沒有看到物價的下降(在世界正常的經濟體中,政府的貨幣緊縮政策一般會降低物價)。這就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特色經濟:貨幣緊縮了,通貨卻膨脹了……。
外串:1990年日本經濟大崩盤,1999年亞洲四小龍金融風暴。這都是華爾街一這群銀行家的傑作。手段:::通過金融手段迫使本國貨幣升值。使熱錢大量湧入。同時通過貨幣升值打壓出口,像中國這種經濟發展極大程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方略,正中這些金融家的下懷。出口受到打擊。而人民幣升值必然大量外國熱錢湧入。出口受打擊。國內消費又因通貨膨脹受打擊。貨不單行之下。國內實體生產企業必然大受打擊。這樣國外熱錢和國內實體生產企業因為不搞生產而多出來的錢,加上央行降息的貨幣寬松政策。三方面的熱錢必然大量湧入不用實體生產的虛擬金融業。房地產和股市,所以若不出我所料,中國將迎來新一輪的房價上漲和股市牛市,而通貨膨脹還將加劇。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上海開新聞發布會時說到明年6月將富士康員工的工資 由2200元提到4400元?憑什麼?我想。這應該是人民幣國內貶值的信號吧?所以我認為,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馬上會拉開序幕。
所謂斟酌使用權衡性,只是央行飲鴆止渴的做法,其實現在無論是什麼金融手段。都不足以扭轉中國經濟被「國際銀行家們剪羊毛」的結局了。只是看他們什麼時候下手了,哎。中國經濟。因為政丨治體制的問題,已是積重難返了。
⑧ 社會經濟學論文: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不會是聊大的吧
⑨ 能告訴我關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論文的參考文獻 能給我嗎
摘要:進入新的世紀,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了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必須把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置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優先地位。這是符合當代經濟、科技發展規律的重大決策。目前,國內有許多人仍然認為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認為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發展是弊大於利、挑戰大於機遇。但中國數年的發展證明機遇與挑戰同在,只要選擇合適的模式,經濟全球化是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
關鍵詞:機遇和挑戰 國內外環境 經濟全球化
1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整體分析
1.1 從國內來說
發展的條件可以說愈加雄厚。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經濟結構正在加快轉型,市場需求的潛力非常大,目前的資金供給比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但是,國內也同樣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困難。比如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資源、能源,這些資源和能源不是單靠國內就能解決的,這方面的平均優勢非常特殊。再如:要擴大內需,但是如何擴大內需?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購買力?不僅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加人民收入,而且還需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再如,現在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大學生、進城農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業的困難還很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2 從國際來說
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並在很大程度上對霸權主義構成制約。經過全球化深入發展,使世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創新,孕育著新的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在牽制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速度還比較緩慢,尤其是圍繞著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
另外,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某些國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會不斷的對我們形成一些沖擊,如:美國的寬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發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對我們的國內經濟產生影響,所有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
2 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有利條件
2.1 首先,從國內情況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有效供給能力不斷提高,強化了加快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明顯改善。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有利於我國拓展發展空間,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具體來講,國內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雄厚的物質基礎將為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條件
近年來我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工業的持續增長,使許多重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不斷提高的勞動力素質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據測算,我國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在2030年以前將持續上升,使我國未來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保證。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的高中階段教育得到明顯加強,大學的招生人數和入學率不斷上升,這為人力資本的增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1.2 積極推進的結構調整將為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消費結構升級,為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市場條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顯著改善、不斷升級,已從溫飽型進入小康型,消費正經歷從百元、千元級到萬元級的轉變,食品、衣著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顯下降,住房、汽車、電腦、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消費支出比重迅速上升。
另外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地區結構優化將有力地推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並為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奠定基礎。近20多年來,我國各地區加快發揮比較優勢,綜合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經濟,開始培育出有一定競爭力、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主導產業,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國家制定並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開放、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將有力地推進全國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各地區經濟的共同繁榮。
2.1.3 不斷優化的體制環境將為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對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將起到積極作用。
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優化,使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更加活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集體經濟在改革重組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國有經濟通過採取新的有效實現形式,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明顯,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獲得顯著發展。通過大力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開始形成。 宏觀調控體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觀經濟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2.2 其次,從國際環境看
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也為我國形成世界製造業基地提供了契機。具體來講,國際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廣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它為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較之拉美、南亞、中東歐和俄羅斯等地區,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社會比較穩定等方面的優勢,更可能得益於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浪潮,這是我國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因此,要適時、有選擇地將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產業「接過來」,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產業轉換與升級。
2.2.2 新科技革命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的日益融合,推動了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歷史條件下,只要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技術進步的力量將對我國經濟的加快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3 我國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3.1 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於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後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3.2 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公共衛生基礎薄弱、農村教育嚴重滯後、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等方面。
3.3 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對我國未來出口的增長形成較大障礙。
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增大。從製造業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些差距都將使我們的企業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4 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現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加以彌補。此外,我國的許多關鍵設備都要依賴進口。由於我國工業中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裝備製造業發展緩慢,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將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甚至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4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今後一個時期,對我國的發展來講,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機遇只是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機遇期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必然走向繁榮昌盛。歷史上因喪失機遇而。導致落後、走向衰敗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認真借鑒。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就能夠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反之,機遇臨而不覺,面對機遇而無為,就會延緩發展,造成落後。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精心謀劃,統籌安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⑩ 求一篇關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的論文,謝謝
社會實踐報告的寫作方法[附實例]
作為學生練習寫作用的「社會實踐報告」,它的體例、寫法目前還無定論,可以參考「調查報
告」的體例和寫法。我個人認為,「社會實踐報告」應該有以下幾部分:
標題:可以是公文式標題,即《關於……的實踐報告》;也可以是觀點式標題,例如《社會是大
課堂,實踐長真知識》。
前言:寫出社會實踐的參加者、實踐的主題、時間、地點。然後用「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
情況報告於下從而過渡到正文。
正文:寫實踐者根據學校要求應該和自己想要報告的內容,例如:活動內容,經驗體會,理性
思考,問題和建議。作為學生應該著重寫自己的認識,特別要寫出自己的體會,思考後的理性認
識,對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評價。
結語:可以寫出作者對此次活動的意見、批評或者建議。
落款:署名和報告時間。寫上參加實踐者的個人或群體(如班、組),報告完成的時間。
應該注意的是,寫作時可以按以上幾部分構思,但行文時不要寫上「前言」、「正文」、「結語」、「落
款」等字,而要寫標題,如「基本情況」、「主要體會」、「幾點思考」、「問題和建議」等。
實例: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為使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過一個祥和、文明、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根據團中央、團省委、學校黨委、團委有關文件精神,在院黨總支、團總支的總體部署下,經濟學院積極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 活動的主題
今年寒假經濟學院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強化社會責任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共組織學生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兩支團隊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圍繞我校學生的培養目標,突出國情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廣泛動員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強化社會實踐經歷,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且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素質,落實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了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今年寒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然堅持「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原則,充分發揮了青年學生的智力和人才優勢,深入社會各個層面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強化對國情和省情的認識,傳播科學技術和文明新風,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活動的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真情助困進萬家」為主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知識技能優勢,以分散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則,進一步深化「三下鄉」活動和「四進社區」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群眾中去。
三、活動的重點內容和形式
經濟學院今年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經濟學院學科和專業優勢,採取點面結合、集中組隊與就近就便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形式重點以社會調查、志願服務為主,由各年級(部)圍繞以下主要內容組織青年學生就近就便參加。
(一)社區文化服務與社區需求調研活動。下學期,經濟學院即將啟動大學生志願服務社區行動計劃。為確保此項工作有效開展並建立長期機制,各個學院要利用學生返鄉的機會,深入所屬社區開展社區文化服務和社區需求調查活動,重點掌握城市社區的各個類型、現狀以及對志願服務活動的需求情況,總結了以往大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的經驗和教訓,對下一步我院開展大規模的社區服務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各學院不僅發動廣大同學深入調研,寫出調查報告,各年級、班級還專門組織力量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開學後組織了學生召開座談會,匯總掌握有關情況,向院團總支提交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我院開展好社區服務活動提供政策依據。通過各個年級的匯報情況可以看出,我們的這一次調研顯示了青年大學生的社區優勢,知識優勢以及年齡優勢,通過調研同學們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所不為所知的東西,獲得了許許多多有價值的信息。
(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考察訪談活動。我們組織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考察訪談活動,青年學生在學習考察訪談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學思想的偉大精神力量轉化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的生動現實和傑出成就,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認識,學習領會了黨的十六大的精神實質。我院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考察訪談活動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專業技能優勢和優良的政治素質,通過發放張貼宣傳品、開展社會調查等形式,積極為農民群眾開展支教掃盲、文藝演出、幫扶農村弱勢群體等多種服務,把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送到農村基層,在服務中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尋訪黨的革命歷史舊址、走訪老黨員、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與地方黨政幹部座談等形式,重點了解了基層在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發生的積極變化,使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從中學習和借鑒新鮮經驗,接受正面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願服務活動。(1)組織留校學生深入學校附近的社區,宣傳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引導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來,為社區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好事、做實事;(2)組織返鄉同學依照「就地就便」原則,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開展法律咨詢、支教掃盲、環境保護等科技、文化、衛生服務等活動,為城市、鄉村的發展做貢獻。
(四)「繁星計劃」基層文化建設專題調研活動。按照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團山東省委的統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組織大學生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基礎上,繼續利用了寒假的時間,深入研究分析社會各方面狀況開展文化建設調研活動,形成高質量的調研成果和對策建議。開學後各年級抓緊匯總了有關調查報告,擇優上報院團總支參加評獎。
(五)寒假社會調查和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為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竭誠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大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學生利用的返鄉機會,自主的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就業見習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加了大學生職業體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同時以論文或調查報告形式進行總結與歸納。
(六)「挑戰杯」科技創新活動專題調研活動。「挑戰杯」山東大學第九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已全面展開。參賽學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時間,做好課外學術科研項目立項准備,並投入項目運作。經濟學院的各個系、各個年級重點准備了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類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科技發明製作類作品。做好了重點項目的論文撰寫、調查實施和實驗測試、實物製作等工作。下學期初,學院將選擇部分優秀項目予以立項資助,備戰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四、活動的特點
1、我院的本次活動將宣傳實踐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學習、宣傳、實踐,積極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的思想優勢、知識優勢和群體優勢來推動農村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服務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2、把社會實踐與個人青春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企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今後學生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3、自發性和有組織性結合。本次社會實踐出現了許多同學通過自發組織的形式去實踐「三個代表」及科技下鄉知識宣講活動。
五、 總結
我們通過精心組織,認真發動以及同學的自發組織,各系、各年級的高度重視,充分發動,保證了大多數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使活動搞得扎扎實實、豐富多彩。實踐活動結束後,各系、各年級寫出了活動總結,通過開展「實踐歸來話成就」主題活動,組織了參加「三下鄉」寒假社會實踐學生展開交流,選樹典型,加強宣傳,擴大教育成果。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積累了經驗,獲取了各方面比較全面真實的材料,對以後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提供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