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昌主要是靠什麼專業經濟發展的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的30年,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強勁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大國地位基本確立。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託全國經濟騰飛的東風,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經濟在總量突破的同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實現了全面發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條體現時代特徵、具有南昌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一)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南昌人民始終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2007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389.8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9.5倍,年均遞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時間就可以創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達到30460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9.6倍,年均遞增11.0%。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已越過了4000美元。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經濟總量成倍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南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顯著成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的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9.3:49.2:21.5「二一三」,轉變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與1978年相比,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3.4%,比重上升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9%,比重上升18.0個百分點。同時,南昌第一產業正走上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之路,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3.4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
產業內部結構日益合理。工業結構由「輕輕重重」轉變為輕重工業協調發展,1979—2007年,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6%,重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0%。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各佔一半轉變為2007年的54.3%和45.7%。農業結構由「以糧為綱」轉變為農經並舉、各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純農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為39.9%,牧漁業比重則由11.8%和1.4%上升為33.7%和23.2%。
所有制結構穩步調整。改革開放使南昌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得到徹底改變,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形成了國有經濟繼續壯大、個私經濟迅速崛起、外資經濟日益增多的形勢。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經濟比重達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經濟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經濟對南昌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南昌縣、新建縣和青山湖區已逐步建設成為以工業化為基礎,內需及外向經濟兩輪共同驅動的綜合強縣。東湖區和西湖區作為老城區,消費品市場佔有量達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進一步強化南昌市「商貿中心」地位。青雲譜區樓宇經濟、旅遊經濟和物流集群快速發展,將成為南昌市商業副中心。進賢縣、安義縣和灣里區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已成為南昌市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南昌市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葯和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空調、造紙、汽車、電子信息等支持產業。紅谷灘新區利用山水優勢,已初步建成以行政辦公和居住為主,融文化、商務、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產業基地雛形初現。英雄經濟開發區正向休閑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園發展。
(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儲蓄連年上升,生活由溫飽跨入小康,正邁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長37.6倍;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長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財產持續增加。2007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44.5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額從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萬元。
居民家庭各項消費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長26.2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45台,電冰箱102台,空調115.33台,電腦51.33台,電話87台。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10台,電冰箱45台,空調25台,摩托車40輛,電話72台。
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1980年南昌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分別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別下降了19.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財政金融日益壯大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南昌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南昌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0.61億元,比1978年增長76.2倍,年均遞增1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7.22億元,比1978年增長33.2倍,年均遞增13.0%。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的縣區達到6個。收入質量不斷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業快速發展,存貸款余額迅速攀升。200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763.2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742.33億元,而1978年銀行存貸余額僅為2.75億元和9.92億元。
(五)工業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工業從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封閉體系,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初步形成汽車、空調、醫葯等十大產品製造業基地,光電子、新材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方興未艾。2007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32.7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1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占達到2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3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71.80億元,比1978年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5.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鋼材增長40.2倍,年均增長13.7%;汽車增長70.4倍,年均增長15.9%;發電量增長4.6倍,年均增長6.1%;卷煙增長3.1倍,年均增長5.0%;水泥增長50.7倍,年均增長14.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萬元產值GDP能耗為0.955噸標准煤/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28,實現利潤53.23億元,實現稅金74.46億元。
(六)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將擴大有效投入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競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重點加大對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生產性項目投入,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得到緩解,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9.89億元,比1978年增長670.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非國有投資完成531.54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個百分點;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4.12億元,其中非國有投資達到495.44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達到64.0%;在非國有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115.59億元,個體投資11.20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已調整為0.1:39.6:60.3。
(七)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3.36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97倍。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招商引資為南昌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使南昌成為了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熱地。30年裡,南昌市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86個,合同外資79.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1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佔南昌主要經濟指標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推動南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64.38億元,佔全市的2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佔14.9%。南昌對外旅遊事業也迅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遊者8.91萬人次,比1983年增長14.8倍;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555萬美元,比1983年增長172倍。
(八)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市圍繞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和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這「兩篇文章」,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大批交通、通訊、能源、市政和環境工程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載功能顯著增強。公路已經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5小時通達周邊省會的「5小時經濟圈」。城鄉路網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斷優化。老城區、新城區、拓展區、生態區規劃建設齊頭並進,拉開了南昌「一江兩岸,雙城擁江」的城市框架;建設了南昌大橋、新八一大橋、生米大橋、環城高速、「八湖兩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一個集歷史名城、山水都城、現代新城為一體的新南昌已經顯現。僅十五期間,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178.4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06.4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的13.0%;道路總長度從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總面積從1980年的20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萬平方米;城市橋梁從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環十一射的城市立體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燈從1980年的5357盞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盞;郵電通訊快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21萬門,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達413萬門,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469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萬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加強,自來水日生產能力達到141萬立方米,管道煤氣日供應量達到20.6萬立方米,公共汽車由1980年的246輛增加到2007年的2448輛。
2007年,南昌市公園面積已達736公頃,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71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8平方米。
二、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一)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50多年劃分為大致相同長度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差異巨大,差異產生的原因非常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注釋,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態勢正是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為南昌帶來了勃勃生機,通過對中央體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實,經濟社會運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效能不斷提高,市場機制與政府管理機製得到有效的融合;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各種要素在市場競爭中提升效率;通過非公有制經濟的從無到有;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立極具地方特色,洋溢著贛鄱文化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體系。
(二)惠及百姓為經濟發展提供無盡動力
人是生產力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決定因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綜合國力,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實踐證明,當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當百姓能更多地獲得實惠,人們就能自覺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經濟建設之中,從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提供無盡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南昌市的廣大人民通過誠實勞動獲得了巨大現實利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熱情不斷提高。今後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更多考慮惠及百姓,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的偉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為經濟騰飛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開放尤其是近10年來,南昌各項經濟技術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產生了大產出,經濟騰飛動力基礎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觀地講,目前我市仍屬投資拉動型經濟,投入增加在經濟增長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1978年以來,南昌的投資增長不斷加速,投資規模不斷躍上新台階,1978年南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1.2億元;1995年突破50億元;2000年不到80億元;2005年超過500億元,2007年完成819.89億元。
巨大的投資為改變南昌的面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市容市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城市主要設施水平躍起上新的台階,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城市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來南昌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居民居住條件也在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中得到較大的改善。在農業方面,開展了以大江大河、門塘水庫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為重點的水利建設,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工業投資一直是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業投資300多億元。通過加大投入,南昌工業經濟不斷轉型調優,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一批工業園區脫穎而出,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是南昌加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南昌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支柱產業偏少,工業總量規模相對較小,工業是南昌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制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一直把壯大工業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全面實施興工強市戰略,工業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2007年南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顯突出,2007年工業佔GDP的比重達38.3%,居各行業之首。加快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進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是實現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徑。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南昌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1978-2007年南昌服務業年均增速達到14.9%,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為549億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傳統行業的比重逐步降低,新興產業佔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務業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整體經濟增添無限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支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經濟為南昌發展增添無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員為61.37萬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等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員達15.42萬人,非公經濟成為南昌就業的主體;2007年南昌規模以上工業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經濟的私營企業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當數量的為非公有制企業,非公工業已成南昌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批發、零售方面,除石油製品等少量商品的銷售以公有經濟為主承擔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在投資領域,民間投資比重2007年佔49.2%;在服務業領域,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南昌服務業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單位426家,占服務業單位總數的22.8%,私營、港澳台、外商企業家,佔比達77.2%,另有9.26萬戶服務業個體經營戶。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是整體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公經濟緊貼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公經濟競相發展就是一個明證。南昌應抓住契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會生產要素,加速經濟發展。
(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外開放,擴大進出口業務,加大引進內外資力度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外經外貿事業幾乎是從無到有,穩步發展,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36億美元,進口總額8.5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2.31億美元,實際到位省外內資323億元。
通過對外開放,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極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外向型經濟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須不斷解放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
2. 南昌行政區劃圖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轄三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六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
(2)青雲譜區經濟社會發展回眸擴展閱讀:
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南昌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綜合考慮打造核心增長極基本成型和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開拓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新路,著力打造「六個南昌」:
1、實力南昌。城市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保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在提前實現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舒適度明顯改善,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創新南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中領先領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3、開放南昌。以國際思維、開放眼光,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積極參與區域競合發展,全面融入國家和省級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構建「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聯動的大開放格局,拓寬文化、教育、旅遊等國際交流渠道,增強國際影響力,努力把南昌建設成為中部內陸開放新高地。
4、智慧南昌。加快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和大數據基礎設施,構建智能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智慧化城市管理。加快發展智慧產業,引進和培育一批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智慧產業,推進傳統產業智慧化改造,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5、美麗南昌。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城市建管水平不斷提升,「兩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一步樹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推廣,
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節能減排成效明顯,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城市居上游水平,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典範。
6、文明南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市文明持續提升;文化事業持續繁榮,基本建成文化強市,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等不斷進步;
社會穩定大局持續保持,社會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平安南昌、法治南昌建設深入推進,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使全體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文明成果。
3. 南昌市青雲譜區迎賓北大道666號2區9棟在哪地圖上沒有。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轄三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六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轄三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六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轄三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六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紅谷灘新區、臨空經濟區、綜合保稅區,總面積7402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
4. 南昌所有大學
1、南昌大學(一本)
南昌大學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南昌大學。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並組建新南昌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學校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和撫州5個校區,其中前湖主校區佔地面積4520畝,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學校設有人文社科學部、理工學部和醫學部和5所附屬醫院;化學、臨床醫學、農業科學、工程學、材料科學5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
2、華東交通大學(一本)
華東交通大學(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位於江西省會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法、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交通為特色、軌道為核心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江西省屬重點大學。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3、江西財經大學(一本)
江西財經大學(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於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經濟、管理類學科為主,法、工、文、理、農、教育、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財經學府。
2008年2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學校師生共度除夕,並稱贊說:「你們學校是所很好的學校」。江西省委書記鹿心社指出:「紮根紅土地,培育棟梁材。江西財經大學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南昌航空大學(二本)
南昌航空大學(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位於有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英雄城市南昌,是一所省部共建,工、理、文、管、經、法、教等諸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原隸屬於航空航天部六所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具有鮮明航空、國防特色的高等學校。入選教育部卓越計劃,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5、江西農業大學(二本)
江西農業大學(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於江西省省會——英雄城南昌市,是一所以農為優勢、以生物技術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962年開展研究生教育,是江西省最早進行研究生培養的高等學府,擁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
其他學校:
6、江西師范大學(二本)
7、江西中醫葯大學(二本)
8、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二本)
9、南昌工程學院(二本)
10、江西警察學院(二本)
11、南昌師范學院(二本)
12、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三本)
13、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三本)
14、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三本)
15、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三本)
16、江西中醫葯大學科技學院(三本)
17、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三本)
18、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理工學院(三本)
19、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三本)
20、江西科技學院(民辦三本)
21、南昌理工學院(民辦三本)
22、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民辦三本)
23、江西服裝學院(民辦三本)
24、南昌工學院(民辦三本)
25、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26、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專科)
27、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專科)
28、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29、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專科)
30、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31、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32、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33、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34、江西科技職業學院(專科)
35、南昌職業學院(專科)
36、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專科)
37、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38、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專科)
39、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40、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專科)
41、江西先鋒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42、江西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專科)
43、江西製造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44、江西工程職業學院(專科)
45、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專科)
46、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47、江西衛生職業學院(專科)
48、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專科)
49、江西管理職業學院(專科)
50、江西傳媒職業學院(專科)
51、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52、江西水利職業學院(專科)
5. 下月起,工資上調,快來看看新乾的工資漲了多少
綜合考慮江西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就業狀況、物價指數、低收入勞動者的生活狀況和區域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將最低工資標准原四類區縮減為三類區域。
第一類區域
南昌市的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紅谷灘新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最低工資:由1530元/月調整為1680元/月
, G* ?, u8 F$ Z2 m+ P, }+ G8 s/ l9 P
第二類區域
南昌市:新建區、南昌縣。
九江市:潯陽區、濂溪區、廬山管理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景德鎮市:珠山區。
萍鄉市:安源區、湘東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
新余市:渝水區。
鷹潭市:月湖區、貴溪市。
贛州市:章貢區、南康區、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宜春市:袁州區、宜陽新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
上饒市:信州區。
吉安市:吉州區。
撫州市:臨川區、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6. 南昌市青雲譜區經濟怎麼樣
不怎麼樣,那是跟東湖西湖比,青雲譜打造的是生態旅遊區。本區內有大型國有企業洪都機械廠。
一個離市中心不到10公里的旅遊地也不錯,如果洪都搬走的話,青雲譜會發展得很好的。
7. 南昌保險學校怎麼樣
簡介:南昌保險學校於1986年經國家教育部和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隸屬於世界500強之一的版中國人民保險總公司,權是一所面向全國培養保險業人才的公辦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學校坐落在江西省會南昌青雲譜區,歷經幾代師生員工的艱苦創業和努力奮斗,南昌保險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唯一一所保險優勢專業為學科特色的學校。 南昌保險學校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注冊資本:2242萬人民幣
8. 青雲譜區的經濟發展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億元,同比增長14%;財政總收入凈增1.63億元,達到9.01億元,同比增長21.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2億元,同比增長23%(以上兩項指標增幅均位列全市四縣五區之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95元,同比增長8%;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08.41億元,同比增長40%(為全市唯一榮獲「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先進縣區」稱號的縣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40.35億元,同比增長26%;預計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6億元,同比增長12%;實際利用內資預計完成11.52億元,同比增長4.5%;實際利用外資預計完成5750萬美元,同比增長7.5%;全區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0.8:67.5:31.7調整為0.5:65.5:34,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青雲譜區,地處南昌市南端,全區農業所轄一鎮一農場,九個村委會,2005年底農業人口18529人。
有耕地面積4500畝,水面4340畝。改革開放以來,該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變,由養殖業向加工業轉變。200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2485噸,蔬菜產量2364噸,生豬出欄數28740頭,家禽出籠數130萬羽,肉類總產量4824噸、禽蛋產量12500噸,農業總產值430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200元。 青雲譜區是一個工業城區,境內有20多家大中型中央、省、市屬企業,其中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江鈴汽車集團公司為全國500強工業企業。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是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和第一輛摩托車的誕生地,江鈴汽車集團公司出品的「江鈴」、「全順」、「寶典」、「陸風」汽車享譽海內外。區街工業現已形成以汽車和摩托車配件、紡織服裝、飼料加工、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精細化工、裝潢印刷為主的工業體系。
青雲譜區工業基礎雄厚,是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和第一枚海防導彈的誕生地。境內以國內200強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江鈴汽車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省、市所屬大中型企業。200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75億元,列全省各縣(區)前茅。基本形成了飛機、汽車、摩托車製造和汽車及摩托車配件、紡織服裝、飲料加工、機械製造、建築材料、電子儀表、食品添加劑、精細化工,以及商貿物流、房地產開發等行業格局。基礎設施日趨完備,入園企業初具規模,正成為青雲譜區建設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的主戰場。
工業生產: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95183萬元,佔全區經濟總量的4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46317萬元,同比增長14.93%;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8866萬元,同比增長0.11%。
從行業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工業增加值為36.41億元,同比增長14.35%,佔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的56.34%,貢獻率高達55.97%,拉動規模工業經濟增長8.36個百分點,是全區重要的工業支柱行業。其他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印、紡織業、飲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業設備製造業等7個行業平分秋色,佔比均在5%左右,剩餘的9個行業則佔比在8.6%左右。
從經濟效益看,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8.03億元,同比增長16.68%,增速比上年提高9.18個百分點,比年初提高了21.54個百分點;實現利稅30.06億元,同比增長34.3%,增速比上年提高38.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0.06億元,同比增長32.5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6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9家,比上年同期減少1家,虧損總額僅有0.16億元。
建築業:2009年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實現300199萬元。全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65家,其中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8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32.9億元,同比增長33.59%,完成出省施工產值639204萬元,占建築業總產值的48.1%,比上年同期增長29.21%。全年簽訂工程合同額251.61億元,建築業竣工產值72.3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5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7萬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竣工率達28.55% 青雲譜區堅持「三產興區」戰略,北京華聯、香港百匯一家、陽光等大型超市已確立了其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唐人街海洋主題餐廳、盼盼山莊、新向塘酒店、紅瓦房等大酒家在中國(南昌)第十三屆廚師節上均被評為「名餐企業」;全市重點項目象湖景區的建成以及梅湖景區規劃建設為該區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青雲譜道院、朱姑橋梅村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古韻猶在,吸引了無數來昌觀光的遊客;象湖威尼斯國際水岸名宅、象湖源等住宅區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城區品味,改善了城區居住環境;錦城商貿廣場、何坊西路商貿城、時代商貿廣場、三店商貿大廈、百貨大樓京山分店、百城大賣場都獲得了市政府正式批准,即將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洪都大道、朱橋東路兩條商貿特色街開建在即;南昌夢幻世界娛樂休閑度假中心、南昌深圳農產品昌南物流中心等區重點項目也即將上馬。屆時,青雲譜區將以三產業發達、城區面貌一新的姿態打亮南昌的南大門。
固定資產投資
50萬元以上投資:全年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54.76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22.31億元,增長34.88%;農村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49億元,增長5.8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5.96億元,增長34.62%。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60.04億元,同比增長16.5%;第三產業投資94.72億元,同比增長46.8%。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0:38.8:61.2。
房地產開發: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259551萬元,比上年增長34.6%。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84.4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4%;竣工面積35.7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9.5%;商品房銷售面積75.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1.8%;完成商品房銷售額224519萬元,比上年增長17.8%。
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46027萬元,同比增長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 1.61個百分點。分規模看,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465237萬元,同比增長33.3%;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實現零售額80790萬元,同比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 516420萬元,同比增長30.2%;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9607萬元,同比增長22.98%。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完成零售額330320萬元,比上年增長33.91%,占限額以上企業的份額高達71%;糧油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傢具類、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30.76%、28.37%、83.05%、71.02%,服裝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均為負增長,分別比上年下降51.48%、63.7%。
億元市場:全年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有5個,成交總額達16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7%。其中南昌深圳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年交易額104.56億元,同比增長22.06%;江西省裝潢建材大市場年交易額41.03億元,同比增長21.43%。該兩家交易額佔全區交易額的90%。
對外經濟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76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9%;實際利用內資1457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8%;出口總額3351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7.8%。
個私
青雲譜區位於南昌市的「南大門」,面積37.22平方公里,人口25.52萬,交通便利,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高度重視發展個私民營經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把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全區經濟增長的突破點和搞活區域經濟的重中之重,個體私營經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至2006年3月,我區共有個私民營企業4015家,其中私營企業458家,個體工商戶3557戶;完成個私民營經濟總產值5043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4%,實現個私經濟增加值1217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占年計劃的50.03%。上交稅金1614萬元,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2119萬元。個私民營經濟已初步形成以摩托車汽車配件製造、化工原料、機械加工、醫療器材、針織服裝、飼料加工、禽蛋加工為主體,「多路並進、多業並舉、多點延伸」的產業發展格局,並涌現出一批在國內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產品佔領市場大部分份額的企業,如:「陽光乳業」、「梅氏禽蛋」、「洪都試劑化工廠」等,同時發展出一批具有較強出口創匯能力的企業,如:「山農制衣」、「華興針織」等。
9. 南昌改革開放31年來的經濟發展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的30年,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強勁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大國地位基本確立。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託全國經濟騰飛的東風,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經濟在總量突破的同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實現了全面發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條體現時代特徵、具有南昌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一)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南昌人民始終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2007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389.8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9.5倍,年均遞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時間就可以創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達到30460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9.6倍,年均遞增11.0%。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已越過了4000美元。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經濟總量成倍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南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顯著成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的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9.3:49.2:21.5「二一三」,轉變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與1978年相比,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3.4%,比重上升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9%,比重上升18.0個百分點。同時,南昌第一產業正走上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之路,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3.4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
產業內部結構日益合理。工業結構由「輕輕重重」轉變為輕重工業協調發展,1979—2007年,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6%,重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0%。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各佔一半轉變為2007年的54.3%和45.7%。農業結構由「以糧為綱」轉變為農經並舉、各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純農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為39.9%,牧漁業比重則由11.8%和1.4%上升為33.7%和23.2%。
所有制結構穩步調整。改革開放使南昌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得到徹底改變,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形成了國有經濟繼續壯大、個私經濟迅速崛起、外資經濟日益增多的形勢。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經濟比重達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經濟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經濟對南昌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南昌縣、新建縣和青山湖區已逐步建設成為以工業化為基礎,內需及外向經濟兩輪共同驅動的綜合強縣。東湖區和西湖區作為老城區,消費品市場佔有量達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進一步強化南昌市「商貿中心」地位。青雲譜區樓宇經濟、旅遊經濟和物流集群快速發展,將成為南昌市商業副中心。進賢縣、安義縣和灣里區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已成為南昌市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南昌市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葯和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空調、造紙、汽車、電子信息等支持產業。紅谷灘新區利用山水優勢,已初步建成以行政辦公和居住為主,融文化、商務、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產業基地雛形初現。英雄經濟開發區正向休閑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園發展。
(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儲蓄連年上升,生活由溫飽跨入小康,正邁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長37.6倍;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長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財產持續增加。2007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44.5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額從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萬元。
居民家庭各項消費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長26.2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45台,電冰箱102台,空調115.33台,電腦51.33台,電話87台。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10台,電冰箱45台,空調25台,摩托車40輛,電話72台。
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1980年南昌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分別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別下降了19.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財政金融日益壯大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南昌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南昌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0.61億元,比1978年增長76.2倍,年均遞增1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7.22億元,比1978年增長33.2倍,年均遞增13.0%。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的縣區達到6個。收入質量不斷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業快速發展,存貸款余額迅速攀升。200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763.2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742.33億元,而1978年銀行存貸余額僅為2.75億元和9.92億元。
(五)工業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工業從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封閉體系,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初步形成汽車、空調、醫葯等十大產品製造業基地,光電子、新材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方興未艾。2007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32.7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1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占達到2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3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71.80億元,比1978年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5.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鋼材增長40.2倍,年均增長13.7%;汽車增長70.4倍,年均增長15.9%;發電量增長4.6倍,年均增長6.1%;卷煙增長3.1倍,年均增長5.0%;水泥增長50.7倍,年均增長14.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萬元產值GDP能耗為0.955噸標准煤/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28,實現利潤53.23億元,實現稅金74.46億元。
(六)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將擴大有效投入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競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重點加大對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生產性項目投入,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得到緩解,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9.89億元,比1978年增長670.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非國有投資完成531.54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個百分點;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4.12億元,其中非國有投資達到495.44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達到64.0%;在非國有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115.59億元,個體投資11.20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已調整為0.1:39.6:60.3。
(七)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3.36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97倍。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招商引資為南昌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使南昌成為了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熱地。30年裡,南昌市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86個,合同外資79.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1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佔南昌主要經濟指標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推動南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64.38億元,佔全市的2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佔14.9%。南昌對外旅遊事業也迅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遊者8.91萬人次,比1983年增長14.8倍;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555萬美元,比1983年增長172倍。
(八)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市圍繞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和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這「兩篇文章」,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大批交通、通訊、能源、市政和環境工程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載功能顯著增強。公路已經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5小時通達周邊省會的「5小時經濟圈」。城鄉路網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斷優化。老城區、新城區、拓展區、生態區規劃建設齊頭並進,拉開了南昌「一江兩岸,雙城擁江」的城市框架;建設了南昌大橋、新八一大橋、生米大橋、環城高速、「八湖兩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一個集歷史名城、山水都城、現代新城為一體的新南昌已經顯現。僅十五期間,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178.4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06.4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的13.0%;道路總長度從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總面積從1980年的20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萬平方米;城市橋梁從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環十一射的城市立體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燈從1980年的5357盞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盞;郵電通訊快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21萬門,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達413萬門,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469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萬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加強,自來水日生產能力達到141萬立方米,管道煤氣日供應量達到20.6萬立方米,公共汽車由1980年的246輛增加到2007年的2448輛。
2007年,南昌市公園面積已達736公頃,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71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8平方米。
二、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一)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50多年劃分為大致相同長度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差異巨大,差異產生的原因非常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注釋,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態勢正是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為南昌帶來了勃勃生機,通過對中央體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實,經濟社會運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效能不斷提高,市場機制與政府管理機製得到有效的融合;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各種要素在市場競爭中提升效率;通過非公有制經濟的從無到有;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立極具地方特色,洋溢著贛鄱文化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體系。
(二)惠及百姓為經濟發展提供無盡動力
人是生產力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決定因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綜合國力,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實踐證明,當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當百姓能更多地獲得實惠,人們就能自覺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經濟建設之中,從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提供無盡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南昌市的廣大人民通過誠實勞動獲得了巨大現實利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熱情不斷提高。今後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更多考慮惠及百姓,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的偉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為經濟騰飛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開放尤其是近10年來,南昌各項經濟技術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產生了大產出,經濟騰飛動力基礎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觀地講,目前我市仍屬投資拉動型經濟,投入增加在經濟增長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1978年以來,南昌的投資增長不斷加速,投資規模不斷躍上新台階,1978年南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1.2億元;1995年突破50億元;2000年不到80億元;2005年超過500億元,2007年完成819.89億元。
巨大的投資為改變南昌的面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市容市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城市主要設施水平躍起上新的台階,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城市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來南昌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居民居住條件也在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中得到較大的改善。在農業方面,開展了以大江大河、門塘水庫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為重點的水利建設,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工業投資一直是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業投資300多億元。通過加大投入,南昌工業經濟不斷轉型調優,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一批工業園區脫穎而出,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是南昌加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南昌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支柱產業偏少,工業總量規模相對較小,工業是南昌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制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一直把壯大工業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全面實施興工強市戰略,工業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2007年南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顯突出,2007年工業佔GDP的比重達38.3%,居各行業之首。加快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進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是實現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徑。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南昌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1978-2007年南昌服務業年均增速達到14.9%,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為549億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傳統行業的比重逐步降低,新興產業佔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務業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整體經濟增添無限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支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經濟為南昌發展增添無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員為61.37萬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等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員達15.42萬人,非公經濟成為南昌就業的主體;2007年南昌規模以上工業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經濟的私營企業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當數量的為非公有制企業,非公工業已成南昌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批發、零售方面,除石油製品等少量商品的銷售以公有經濟為主承擔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在投資領域,民間投資比重2007年佔49.2%;在服務業領域,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南昌服務業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單位426家,占服務業單位總數的22.8%,私營、港澳台、外商企業家,佔比達77.2%,另有9.26萬戶服務業個體經營戶。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是整體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公經濟緊貼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公經濟競相發展就是一個明證。南昌應抓住契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會生產要素,加速經濟發展。
(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外開放,擴大進出口業務,加大引進內外資力度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外經外貿事業幾乎是從無到有,穩步發展,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36億美元,進口總額8.5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2.31億美元,實際到位省外內資323億元。
通過對外開放,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極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外向型經濟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須不斷解放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