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2. 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對我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放開二胎主要是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人口老齡化問題會危害經濟,所以只是一個緩解的措施。盡管黨媒和所謂的專家會鼓吹,但實質沒有很大積極作用。
3.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確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使中國的GDP大幅度增長.不過這種增長是以大量耗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的加工中心,中國所耗費的能源佔世界的1/3.可是所取得的效益確實很低.所耗費的人工最多.中國人的工資很低,生活條件還很差.大部分增加的社會財富,都落入了少數人的手中.致使中國成了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38.官方統計,實際上已經達到0.56.已經超過0.4的危險線.這就是不管黑貓是白貓逮住耗子是好貓.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結果.也就是說為了經濟的發展可以不顧公平.不過鄧小平同志還說,等到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要考慮公平,就讓我們試目以待吧
4.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4)全面開放對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5.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有利來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源完善。
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從而促進我過對內改革,企業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達到資源優化配置。
有利於增強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物質基礎,活躍經濟,增加就業。
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
6.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1.1對外開放為我國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和新的發展機遇
當代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主要特徵,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當代的經濟全球化給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
發展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世界經濟正在從以國家為主導轉向以市場為主導。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中心的和平競爭、企業競爭取代了武力沖突、國家對抗,矛盾和利益沖突也更多地採取談判、磋商和協調的方式解決,這使得世界經濟形成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利益格局,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2有助於我國更加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發展經濟
有利於更加充分的利用國際資源,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的 發展,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出口和吸引外資。將大大的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對我國外貿發展來說是最佳的選擇。使得我國能夠享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市場的好處,使主要貿易 大國對我國的歧視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會使我國產品擁有比過去更為有利的競 爭條件,從而可以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特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出口的發展。同時,我國也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將改善外商投資環境, 增強我國市場對外商的吸引力,有利於更多地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
實行對外開放後,通過利用外資和進口,中國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帶動了國內技術水平的提高。進而加快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縮短了走向現代化的時間。
1.3對外開放加快了中國的改革進程。
從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開放的促進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如果不是由於我們在一開始就採取了積極的對外開放措施,對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有那麼大和那麼快的進展。開放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解放人們的思想,統一大家在許多問題上的認識分歧;開放可以使政府官員和企業管理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學習市場經濟的運作機理;開放可以使改革不會停留在坐而論道,必須馬上付諸實踐。
因為,一旦打開國門,國外競爭的壓力和國外先進經驗的沖擊就會促使我們非改不可。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區間進展不平衡的特徵。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首先是從沿海開始的,然後遞進式地向中西部推進。這種狀況的形成,完全是由於對外開放的啟動是從沿海地區開始的。特別是廣東和福建,從80年代初就被國家賦予了特殊政策。由於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與港台和亞洲其它經濟發達地區接近,只有實行與海外類似的經營管理體制,才能適應相互競爭與合作的需要。多年來,沿海地區在取消價格管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市場化融資、自由就業和土地有償使用等方面都是先行一步,成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區。
1.4對外開放能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的整體素質
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可以享受到許多來自政府政策上的優惠,實際上進行的是不平等競爭,使國內企業對提高自身素質缺乏緊迫感。加之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作用,企業的設立、經營和產出往往不根據市場的需要,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浪費嚴重,經營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
對外開放要求各國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必然帶來國外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大量湧入,從而對我國國內同類商品和服務行業帶來沖擊。為了把這種沖擊減至最低程度,就必然要求各行業和企業都要抓緊時間,做好充分准備,利用對外開放和國際大廠商競爭的機會,實現結構優化和素質提高。增強競爭力。
2.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2.1對外開放給我國國內相關產業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海外資本的湧入對國內原有產業造成了劇烈沖擊。
由於始終存在著數額巨大的走私,中國統計的進口貿易規模實際上是低估的。最先感受到進口產品威脅的是機器設備和家用電器製造業;接下來這種打擊擴散到幾乎所有消費品製造行業。近些年來,能源、原材料產品,例如石油和石油製品、化工原料、農葯和化肥、鋼鐵及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太平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國有企業不景氣,鄉鎮企業增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外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以及三資企業的競爭有關。近年來,國內出現農產品價格低落、農民賣糧難、增產不增收等現象,也與國際市場農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有一定關系。目前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正在展開,國內相關產業已經開始感到了國外同行的挑戰。
2.2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的互相依賴空前加強,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有個最好的例證。這就要求我國務必提高經濟管理智能,防範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的發生。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和財政貨幣政策、較為靈活的匯率安排是減輕失衡和外部沖擊的有效手段。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際經濟組織的挑戰,一是跨國公司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對諸多的貿易、投資等問題,哪個國家也無力單獨解決,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這就使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著原來主權國家部分經濟管理權利的消失或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國家的經濟主權就會受到威脅。跨國公司對我國政策和措施有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它們經常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機活動。因此,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受到國際因素的限制和制約,使其作用的發揮要困難得多。我國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要求,及時加以調整。否則,就會殃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
2.3對外開放使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盡管對中國的基尼系數到底有多高,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還有不同的爭論,但對貧富分化已經比較嚴重的判斷,社會各界都給予了一致認同。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基尼系數留下了一條明顯升高的軌跡,從收入差距最小的國家變為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一過程發生的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對收入分配製度進行了改革,允許一部分人首先富起來,並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均可參與分配的分配製度。中國在這20餘年間經濟高速發展,國力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的事實證明,分配製度的改革對激發人們的勞動和創造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活躍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伴隨分配製度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貧富分化愈加懸殊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在凸現。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貧困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大量低收入者不僅相對收入地位下降,部分人甚至出現了絕對收入下降的情況。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降,分配製度和社會分層結構的合理性受到懷疑,部分社會成員對主流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的疏離和不滿情緒加重。所有這些都損害了社會的公平與信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3.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的策略
3.1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自然會有新的特徵、新的任務,要實施新的戰略。從新的特徵看,就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下,中國進一步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新的任務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實行對外開放,既要向外國開放我們的市場,又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只進不出或者只出不進,都不是完全的開放;進出結合、有進有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放。如果說前一個時期的開放在「引進來」上下的功夫更多一些,那麼,現在我們就應該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這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要求。這樣,我們的企業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迅速成長,我國的經濟就會在國際化的進程中走向成熟。
3.2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通過對外投資,組合全球要素在中國創業。最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的高科技企業,雖然其資金、技術基礎、人力資源、市場等高度國際化,但企業主體在我國國內;
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技術、人才等發展要素,國內企業已有實力通過收購兼並國外企業或者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獲得先進技術和人才。
政府要充分利用經濟、政治和外交手段為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幫助企業預判和掃除國際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全面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我國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地位。
3.3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
所有社會成員對進步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對進步和發展的共享並不是要搞平均主義,而是指通過稅收、就業、教育、投資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制度,調節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差距,合理的分配公共資源,以此調整和制約過度市場化所產生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財富和資源過分集中、多數群體利益被侵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從社會進步和發展中收益。這不但是社會公平的價值體現,而且也是在社會資源於社會需求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避免社會緊張和社會沖突,保證各利益群體間的和諧、合作,維持社會生活持續的重要原則。
7. 為什麼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全球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外貿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和諧、擴大國際影響力的作用,才能不斷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才能切實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外貿發展協調性、提高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參與能力,從根本上增強我國對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加快調整進口貿易結構,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一要加快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要積極推動出口貿易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立足以質取勝,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勞動密集型產品提高質量、改進工藝、增加附加值,切實提高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要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各項政策措施。要鞏固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營銷網路,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要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充分發揮進口貿易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加強進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互動,優化進口產品結構,推動進口市場多元化,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促進節能降耗環保產品進口,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要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要繼續為吸引外資營造良好環境,大力營造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和規范高效的行政環境,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提高便利化程度,創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投資環境,促進利用外資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審批內容,簡化審批手段,增強審批透明度;規范和促進開發區發展,充分發揮開發區在體制創新、科技引領、產業聚集、土地集約方面的載體和平台作用;加強投資促進,針對重點國家和地區、重點行業加大引資推介力度。要發揮外資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的積極作用,把利用外資同提升國內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在引資的同時把技術、管理和市場引進來,更好地發揮外資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的積極作用。要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繼續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端製造、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參與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鼓勵外資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增強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吸引外資能力較強的地區和開發區,更要注重提高生產製造層次,並積極向研究開發、現代流通等領域拓展,充分發揮集聚和帶動效應。
與此同時,還要努力鼓勵中外企業加強研發合作、共同拓展市場。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較為充裕的資金要素,有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條件,這些都將為中外企業加強研發合作,共同拓展市場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鼓勵外商投資企業來華開展研發創新活動,是正確引導外資投向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科技開發項目、創新能力建設項目等;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中外企業加強研發合作,鼓勵內外資企業積極承接境外研發外包業務。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國內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健全相應的政策促進體系、服務保障體系、風險控制體系,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國際經營網路,擴大市場份額,在國際市場上打出品牌。同時,還要促進對外勞務合作規范發展,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希望能幫到你。
8. 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人口政策之所以備受關注,除因為與家庭和公民個人福祉相關外,還因為它將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未雨綢繆調整生育政策,事關中國人口和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而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將滿足部分人群再生一個孩子的願望,使獨生子女不再孤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失獨家庭風險,並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從長遠來看,實施單獨二胎政策能夠增加未來勞動力人口,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現下降,同比下降幅度達300多萬。據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25年將下降到8.4億,2050年更銳減到6.69億。而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甚至目前已接近超低生育水平。過低的生育水平不僅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的短缺,更會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有專家預測,隨著以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為表徵的人口紅利消失,中國GDP潛在增長率預計將從1995年至2010年平均10.3%的水平,下降到「十二五」時期的7.6%。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如果中國調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內不會產生對GDP潛在增長率的正面影響,負面影響程度也非常微弱。但是,當放開生育政策後出生的這一代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政策調整對潛在增長率的積極作用將會比較明顯。 同時,單獨二胎政策將促進中國人口結構的調整,有利於老齡化問題的解決。目前中國人口結構性問題凸顯,勞動總量不斷減少,還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達到4.4億左右的峰值,約占總人口的1/3。「養老」已成為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要的壓力。「單獨放開二胎」將使得年輕人口得以迅速增加,使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狀況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有利於緩解中長期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壓力。勞動人口增多,加上科技進步,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養老金才能得以正常發放,這樣老人能夠老有所依,安享晚年,不會發生社保空賬甚至崩盤危機。 從近期而言,單獨二胎政策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該政策的實施,最為受益的當屬與母嬰有關的消費產業,而這涉及醫療檢測設備、免疫疫苗、嬰兒配方奶粉、奶瓶、嬰兒紙尿褲、嬰兒護理產品、婦嬰服飾、早教幼教、玩具、游戲、動漫、教具教材、游樂場等一系列圍繞母嬰消費的產業鏈。這些行業反過來會需求大量的人才,對改善我國現階段的就業壓力大的問題有巨大的作用。 此外,樓市永遠是最敏感的地帶。如果人口減少,住房的需求必然下降,樓市疲軟必然將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出現,這將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此次「單獨放開二胎」將極大地促進樓市剛性需求的增加,有利於房價的穩定和軟著陸,也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平穩過渡。
9. 如果全面開展經濟制裁、會對國內的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
如果對日進行全面的經濟制裁,首先,由於受沖擊的是國內的相關企業,比如內日系汽車製造企業,以及對容日出口業務為主的製造企業,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受這部分企業的佔比比重,如果比重大的話,那麼影響也就較大,具體影響是這部分企業的員工可能會面對失業,這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其次,如果發動全面的經濟制裁,那麼也會給國內的投資環境造成了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會影響國內的投資環境,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受到的影響會較大,當然,消費和出口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最後,全面經濟制裁會導致國內政局的不穩定性,也會影響國內的經濟。
10. 中國2020年金融全面開放對長期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國2020年金融全面開放對長期股市有什麼影響?這個是一個向好的必然會提升國內經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