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改變工業落後,我國在經濟建設中採取了哪些重大舉措
推動經濟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這是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路徑創新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轉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
② 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個人認為,應擴大內需與對外貿易並舉。不能寅吃卯食(主要是稅收),不能只追求gdp增長速內度,要務實,直面現容實,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自欺欺人,在現有基礎上找准路子追求良性發展,為企業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無論是在稅收還是信貸等方面。
只要國內企業能夠度過困難階段,後勁還是很大的,也是為祖國崛起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
③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與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按照目前的GDP規模,未來幾年中國只需保持平均7.2%的增速,可以實現這兩個「翻一番」的目標。概括起來,支持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仍然存在五大動力。
第一是新型城鎮化,以及與此相關的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未來六、七年,中國新型城鎮化要解決「三個一億人口」的問題。通過將農民變成市民,拉動基礎設施的投資,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可以提振消費。
哥倫比亞大學斯蒂格里茨教授曾經講過,如果把中國城鎮化的機遇和發達國家技術、資本相結合,就可以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這個機遇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分享這一機會。
第二是改革創新的紅利。過去市場機制不健全,存在政府錯位、缺位。市場分割,特別是地方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各地方出於本位主義考慮,都在搞各自的發展規劃,導致重復建設,缺乏差異化競爭,沒有找准自身產業定位和戰略定位。
這種低層次重復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束縛了生產力,尤其是微觀主體的活力、創造性也受到了極大抑制,通過改革來釋放紅利,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
第三是技術創新的紅利。中國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製造業、傳統農業方面,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還相當大,通過學習、模仿,並通過自主創新,把先進技術應用於傳統行業,就會有很大經濟發展提升空間。
比如,在精細化工領域,中國從韓國、日本等國進口,有將近1000億美元的逆差;在高端製造業和能源進口領域,每年也要花掉將近1000億美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者發展可再生能源,通過進口替代,可以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四是人才紅利。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才紅利及時跟進。中國是人口大國,高素質人才很多,人才浪費十分嚴重。應該創新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國際化人才作用,吸引海外華人歸國,參與國內經濟建設。
第五是經濟全球化的紅利。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比較優勢,如低成本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推動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未來中國將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伴隨中產階級崛起,中國將形成一個巨大消費市場。中國企業「走出去」,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將產生新的紅利。
現在美元地位進一步加強,必須將人民幣和美元綁定,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人民幣國際化對美國是好事,有利於鞏固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要讓美國明白這個道理。在未來20年內,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要努力實現和中國經濟、外貿、投資在世界經濟中比重相適應的地位,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美元、歐元、人民幣,加上英鎊、日元等貨幣共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格局,這一相對平衡格局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順差越高越好,這是錯誤的觀點。同時,我們要盤活存量,通過10年或者更長時間消化,最終人民幣國際化,不需要這么多美元外匯儲備了。人民幣走出去就是外匯,要適應這一新的人民幣時代的來臨。就是人民幣既是本幣,也是外匯,可以買世界上任何東西,這是中國人的夢想。
(3)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有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經濟的貢獻,體現於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拉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多年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方傳奇,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逐漸增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
2018年,中國經濟實現了6.6%的較高增速,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今年前4個月,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數據超出預期,提升了全球經濟復甦的信心。國際社會公認,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之錨。
中國經濟的貢獻,體現於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讓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近年來,中國擴大開放的努力令世界矚目。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又推出5個方面的擴大開放舉措,與會各國工商界人士簽署了640多億美元的項目合作協議,合作共贏的「蛋糕」越做越大。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增長潛力巨大……今日之中國,既是品類齊全的「世界工廠」,也是規模超大的「世界市場」。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中國,釋放著無盡的發展紅利,對世界而言機遇無限,貢獻更大。
中國經濟的貢獻,體現於推動經濟全球化,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挑戰的形勢下,中國秉持「和」「合」理念,倡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台,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
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致力於做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建設者,努力為解決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④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簡答題 求大神
我國進一步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可以用五句話來概括:
一是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作為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決策。不僅要調整需求結構,要把國民經濟增長更多地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不僅要調整產業結構,我們要更好、更快的發展現代的製造業以及第三產業,更重要的是要調整要素投入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不能永遠老是依賴物質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和管理的創新上來。
二是要把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我們還是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這個基本國策,在全社會的各個系統都要推進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
三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叫代內平等,它實際上講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權利,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圍繞以民生為重點來加強社會建設,來推進公平、正義和平等。[
四是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實際上很多不可持續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創新。
五是要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和合作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樣的體制和機制,特別是要深化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節能減排的責任制,保障人人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
⑤ 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個人認為,應擴大內需與對外貿易並舉。不能寅吃卯食(主要是稅收),不能版只追求gdp增長速度權,要務實,直面現實,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自欺欺人,在現有基礎上找准路子追求良性發展,為企業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無論是在稅收還是信貸等方面。
只要國內企業能夠度過困難階段,後勁還是很大的,也是為祖國崛起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
⑥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哪些
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一)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運用。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採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五)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⑦ 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該採取哪些重大舉措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這是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路徑創新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轉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
在未來的發展中,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趨於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落,環境容量不足,已成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難以持續。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提高質量和效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鞏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b3d3330101vbto.html
⑧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新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
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在戰略目標方面,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獲與封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
在戰略重點方面,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面。(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
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
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
⑨ 當下,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
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
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
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
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
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
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