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與韓國的經濟關系
建交後,兩國政府陸續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以及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委會的協定、海運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和平利用核能協定、漁業協定等一系列政府間協定,雙邊經貿合作穩步、健康、快速發展。
中韓經貿合作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大。2002年中韓貿易額為440.71億美元,同比增長22.8%。其中我出口154.97億美元,增長23.8%;進口285.74億美元,增長22.2%。中國已成為韓國第二大出口對象國。截至2002年底,我共批准韓商來華投資22232項,協議韓資273.9億美元,實際使用150.2億美元。中韓建交後,韓國從1994年起向我提供政府貸款(即經濟發展合作基金),迄今共承諾3.1億美元,實際生效1.75億美元。
韓發生金融危機後,中方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操作預算向韓提供了三筆共計6.81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目前我為韓第三大貿易夥伴,韓在我貿易夥伴中排名第五。
如果這個你不滿意,那就試試這個http://www.xslx.com/article1/messages02/101.html
2. 日韓經濟 對中國影響
你這個話題,要討論兩三分鍾可以,討論二三十年也行。要深入研究的話,夠寫10篇博士論文了。
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主要是經濟關系,主要體現在貿易關系。日韓經濟對中國的影響,看貿易總額就知道了。
3. 急需!韓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有好也有壞。
好1:先進的文化及科技的交流
2:先進的管理經驗的傳入
3:加強國於國間的合作
壞1:一些糟粕文化的影響
2:一些壞的生活習慣的影響
3:對我國文化的沖擊
4. 韓國經濟受中國影響嗎
會有些影響的。
5. 1997年韓國經濟危機為什麼對中國影響不大
簡單地說, 索羅斯當時高的金融問及是不可能動得了中國的。 中國的人民不當時不能自由兌換,而且億美元的兌換率是基本固定在8.3左右。他想用搞垮泰國的手法對付中國大陸是不可能的。因為用美元買進大量人民幣不會造成人民幣的升值。
他只能去動香港。 通常這種有經驗的投機高手如果出動,單個國家是很難對付的。因為匯率的每日交易量實在是太大了,而以單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是不可能抗衡的。 但是,在97金融危機中,大陸答應向香港提供大量外匯,作為保障,是香港沒有出現大幅度貨幣增值或貶值的情況,相反,索羅斯在從香港撤資的時候,損失了一大筆錢。當時大陸和香港的外匯儲備都是世界上前幾位,這么合作,單憑他一個人是很難玩得轉的。
他當時錯就錯在忽略了中國大陸在香港經濟中的作用。 97年是一個政治上很敏感的年份,而且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只要中國大陸和香港聯手,想投機比較難。
亞洲的其他國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使是日本,當時外匯儲備是世界上頭幾名,可能是第二,不太記得了。但就他單個國家的儲備,也是不能挽回人們狂買狂拋的局面。
至於朝鮮,他的貨幣機制也不是自由兌換的。而且搞他?索羅斯根本就沒什麼興趣吧。朝鮮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比起亞洲四小龍,還有泰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朝鮮根本就是根骨頭。
6.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7. 韓國給中國帶來過什麼好處
韓國崛起總體上對中國有好處。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經濟上的崛起都對中國有好處(前提當然是沒有同產業零和競爭)。首先,韓國是傳統儒家文化圈國家並且是中國近鄰,文化上我們是親戚關系,先天就非常親近。長遠看,韓國崛起意味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崛起,在政治、經濟上都有助於中國。其次,從經貿關系來說,韓國是中國第三大外貿夥伴,中國是韓國第一大外貿夥伴,經濟發展上對中國助益甚大.
8. 中國經濟發展對韓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報道稱,韓國企劃財政部在八頁的「參考材料」中稱,中國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可能加劇兩國之間的競爭,尤其在出口市場及能源外交領域。企劃財政部在聲明中說:「在拉丁美洲及亞洲等出口市場與中國的競爭預計將加劇,因中國最近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將可以使人民幣用於貿易結算。」
韓國媒體及政策制定者們均擔憂出口市場可能輸給中國,從而危及其追趕全球最發達經濟體的努力。企劃財政部稱:「在『北京共識』不斷擴散的情況下,我國也需採取先發制人的對外經濟政策。」
四面楚歌的韓國雙龍汽車,在破產邊緣苦苦掙扎。而雙龍與其大股東上汽之間的沖突也進入白熱化狀態。
■數據資料
中國商品競爭力的提升嚴重影響韓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地位
2008年6月13日,韓國國際貿易研究院發表了《美國客戶眼中的韓國商品》的報告中指出,隨著中國商品競爭力不斷提升,韓國商品在美國市場逐漸失去優勢。在237家受訪的美國企業中,83.2%的企業對韓國商品的品質表示滿意,60.3%和67.9%的企業分別對其價格和設計表示滿意。29.1%的受訪企業認為是「中國產品競爭力急速提升」是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佔有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分析指出,韓國進一步提高美市場佔有率,必須研發高附加價值產品,通過韓美自由貿易來加強價格競爭力,主動搶占市場份額。
韓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進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90年代開始向發達國家行列邁進。
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增長速度屬居亞洲乃至世界前列。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位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為世界第一位,電子工業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
韓國再改口徑 稱中國崛起有損韓國經濟
韓國的政府今天是對中國的經濟崛起表示了擔憂,那麼就是說,中國的崛起加劇了中國跟韓國之間的競爭,同時可能會損害到韓國的經濟增長。
韓國企劃財政部星期一在一份長達8頁的參考材料中表示,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可能會加劇中國與韓國的競爭,特別是在出口市場和能源外交方面,包括拉丁美洲和亞洲市場。因為中國近期與一些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將容許人民幣用於貿易結算。為了回應所謂的北京共識的擴散,韓國也需要採納先發制人的對外經濟政策。這份參考資料與韓國政府之前的口徑不同,之前韓國政府形容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韓國的機遇,可以讓韓國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不斷生產產品來出口到其他市場。但同時也會對韓國的出口構成威脅。有分析師認為韓國缺乏經濟規模或天然資源與中國競爭,因此韓國應該集中焦點在有優勢的外交與經濟能力方面。目前有接近兩萬家韓國企業在中國營運,而中韓貿易去年達到1680億美元,占韓國對外貿易的兩成。
9. 韓國對中國的經濟 政治 文化的戰略重要性
幾乎無影響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曾是蘇聯一部分的中亞國家以獨立的政治身份步入國際社會。中亞地區因其地處歐亞大陸結合部的獨特地緣位置、豐富的戰略資源儲藏以及在國際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原因重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後,美國以「反恐」為契機駐軍中亞,對中亞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各方面產生著復雜的影響。同時,各種勢力積極對中亞國家展開滲透和爭奪,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逐步走向多元化。 冷戰後,中亞局勢發生著深刻變化。中亞各國的政治體制框架基本建立但其中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斗爭;各國的經濟體制轉型初步完成,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轉型中的中亞各國社會並不穩定,其中暗藏諸多危機;各種勢力在中亞地區的能源之爭日益激烈;地區安全形勢有所好轉但隱患猶存。這些都嚴重影響著中亞局勢的穩定與發展。 中亞五國是中國的近鄰,是中國外部安全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局勢的變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能源、安全等方面都會產生巨大影響。中亞地區的跨國民族問題、「泛突厥主義」問題及宗教問題等都影響著中國西部地區的政治穩定;中亞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必需的重要市場;中亞豐富的能源儲藏是中國謀求能源進口多元化以維護能源安全的重要來源;中亞地區以「三股惡勢力」為代表的極端勢力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美國、俄羅斯、歐盟、伊斯蘭國家等多種勢力向中亞地區的滲透,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產生多重的影響。 中亞局勢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中國應採取積極的策略以應對中亞局勢的影響。中國應加快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和建設,促進與中亞國家多層次、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快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對中亞地區的經濟吸引力;積極深化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全面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促進相互了解,增進友好關系;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和平地緣外交,利用安全合作模式防範地區不穩定因素。 本文研究冷戰後的中亞局勢及對中國戰略安全的影響,不局限於對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而是從政治、經濟、能源、安全等方面分析了冷戰後的中亞局勢,並從政治、經濟、能源、「非傳統安全」等方面就中亞局勢對中國戰略安全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較為具體地分析了中亞局勢與中國戰略安全之間的聯系,並對中國應如何應對中亞局勢的變化、處理好與中亞各國的關系、迎接來自各方的挑戰、維護我國西部邊疆的安全和穩定進行了闡述,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10. 韓國經濟對中國到底有多依賴
據韓國貿易協會發布的數據,2016年,韓國對華出口額、進口額比1992年建交時分別增長47倍、23倍。
自韓國決定部署「薩德」以來,在明洞的中國顧客人數大為減少。有媒體預計,今年赴韓中國遊客有可能減少一半以上,甚至六七成。其中,免稅店營業額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
明洞商戶稱,現在來明洞的人少了很多,基本上都是日本或東南亞的,很多商戶都受到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