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費經濟的理論發展
發展信息消費,有利於推動信息產業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Ⅱ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什麼
4月18日電 題:「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解讀中國經濟運行態勢
邢志宏分析,3月份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主要是春節因素影響。但是剔除季節性因素,相關領域市場向好、生產增長的趨勢性特徵沒有改變。
短期波動不改中國經濟向好勢頭。邢志宏分析,從供給來看,實體經濟活力增強,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經濟發展基礎更加夯實。一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先進製造業的帶動作用也在增強。服務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
從需求來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突出,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不斷顯現。內外需共同發力,推動了供求關系繼續向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投資活力增強,一季度同比增長8.9%,增速高於全部投資增速。
從預期來看,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力度不斷加大,一系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市場主體預期較好,信心明顯增強。3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回升,特別是大中小三類企業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都進入了擴張區間。
「經濟內生動力在增強,這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支撐。」邢志宏說,當前,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因素在積累增多。
外部挑戰不改經濟向好態勢
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邢志宏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增強,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中美貿易摩擦難不倒中國經濟,更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邢志宏看來,中國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一起拉動,從出口大國轉向出口和進口並重,這些結構的變化大大增強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
統計部門測算顯示,2008年到2017年,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我國通過內需對沖了外需減弱的影響。
邢志宏說,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中國是個大國,無論是從發展空間還是從產業體系、宏觀調控的空間來看,都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邢志宏說,目前來看最大的困難還是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國內方面主要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帶來的一些外溢效應,以及金融市場的動盪,可能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些沖擊。
「但是,中國經濟實力強、潛力足、韌性好,迴旋餘地大,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邢志宏說。內容來源於人民網。
Ⅲ 消費經濟的基本特點
城市消費者的分化日益顯著。這種分化,表現在消費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持續增長,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則是有些走低;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統,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消費者則取向新潮,講求精緻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
消費品市場的個性化和趨同化共存,國際化與地域化並重。一方面,城市消費者購買的電器、包裝食品和軟飲料將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品牌;另一方面,服裝、化妝品、煙酒等商品難有強勢品牌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對洗滌用品、音像器材,人們取向國際性品牌,而對調味品、速食品,人們則多選擇區域性品牌。
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檔次劃分更為突出。人們將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去尋找適合自己消費的場所。別墅、高檔商城、高檔娛樂場所是工薪階層與低收入者望塵莫及的。倉儲式商場、便民店、消費合作社便受到廣大工薪階層的青睞。各種零售業態,如購物中心、大型商場、超市、便民連鎖店、專賣店等的出現,迎合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美容美發店、夜總會、洗浴中心、保齡球館等將成為較高收入層消費者的精神消費場所。
高收入者消費飽和或缺少消費,與中低收入者有消費需求但無力消費並存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車,家裡裝備一應俱全。而中低收入者進入萬元級、10萬元級消費還沒實力,從而推動了信用消費、租賃消費的發展。
Ⅳ 什麼是經濟消費
消費經濟(consumption economy),泛指消費領域和消費過程中的節約、效益,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下列各種含義的總稱。消費經濟歷來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市場經濟是市場導向型經濟,說到底是消費導向、消費需求導向型經濟。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消費經濟是越來越重要了,「消費為本」或者說「回到消費本身」,重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是一項大膽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構想,是對傳統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具有促進世界經濟和諧發展的重大意義。
人們所獲得的消費實惠。即以數量多、質量好、價格低的消費資料和方便、周到的服務,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一定的消費支出下取得消費效果的最大化,即取得最多的消費實惠與最高的生活質量,或在實現一定的消費效果的過程中盡力取得消費支出的最小化。
指消費的內部關系。即人們在消費方面和消費過程中的相互關系。人們在消費領域的不同利益,形成經濟生活中的消費關系,它包括集體消費與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的關系,城鎮職工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富裕戶與困難戶之間的關系,等等。
指消費與外部的關系。即社會再生產中,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社會再生產中,任何環節出現循環障礙,都會延緩或堵塞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轉。消費是生產、分配、交換運轉的終點,消費的數量、質量、效果直接取決於前列環節的活動和結果,但作為終點的消費在下一循環中又是前列環節的先導並決定著生產、分配和交換。它通過消費實踐的檢驗,作出效果評價,向再生產傳遞調整與改善的信息,使前列環節在新循環中更加合理化、更富有滿足需求的效率。因而,消費既是生產、分配與交換的條件(提供勞動者),又是各環節運動的目的和動力。
基本特點
城市消費者的分化日益顯著。這種分化,表現在消費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持續增長,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則是有些走低;表現在消費取向上,則是多元化趨勢:一部分消費者循規傳統,消費以實用為主,講求節約和理性,一部分消費者則取向新潮,講求精緻的生活享受和消費品位。
消費品市場的個性化和趨同化共存,國際化與地域化並重。一方面,城市消費者購買的電器、包裝食品和軟飲料將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品牌;另一方面,服裝、化妝品、煙酒等商品難有強勢品牌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對洗滌用品、音像器材,人們取向國際性品牌,而對調味品、速食品,人們則多選擇區域性品牌。
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檔次劃分更為突出。人們將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去尋找適合自己消費的場所。別墅、高檔商城、高檔娛樂場所是工薪階層與低收入者望塵莫及的。倉儲式商場、便民店、消費合作社便受到廣大工薪階層的青睞。各種零售業態,如購物中心、大型商場、超市、便民連鎖店、專賣店等的出現,迎合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美容美發店、夜總會、洗浴中心、保齡球館等將成為較高收入層消費者的精神消費場所。
高收入者消費飽和或缺少消費,與中低收入者有消費需求但無力消費並存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車,家裡裝備一應俱全。而中低收入者進入萬元級、10萬元級消費還沒實力,從而推動了信用消費、租賃消費的發展。
Ⅳ 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謝謝
經濟發展水平(或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消費水平成正比
Ⅵ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拉動復不了!國家福利太低了制,老百姓沒有安全保障,比如說一個退休工人,手上有點余錢,看到中意的東西非常想卻不能買,為什麼?因為這錢是預防應急用的,現在用了萬一病了,拿什麼來看病,只能等死了,所以用消費拉動經濟是沒用的,首先國家的提高社會福利,工資待遇,讓老百姓能夠感覺到放心,而不是擔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實現,而不是光打雷不下雨,消費拉動經濟那還得老百姓口袋裡有才行通的,現在有多少老百姓口袋有餘錢的,就目前我們國家的低福利,低工資,高消費這種怪圈是行不通的!
Ⅶ 「經濟發展水平是消費水平提高的基礎」這句話對不對請說明一下,謝謝!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是抄消費水平提高的基礎。
課本上講經濟是基礎,決定消費,因此要求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消費水平。
居民當前可支配收入,未來收入預期,收入差距和物價水平也是影響消費水平的客觀因素。
還有消費心理和觀念,這是主觀因素。
希望你能滿意。
Ⅷ 什麼是消費經濟
消費經濟
●消費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角度辯證看待消費、投資、出口這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要素,科學認識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宏觀經濟政策應有利於消費的總體和長遠發展。
●應適應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情況,優化供給結構,不斷創造新的市場。
●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須積極推進改革,清除各種限制消費的政策和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性障礙,培育良好的消費環境。
針對當前消費需求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實際上提出了研究和發展消費經濟的緊迫課題。而研究消費不能離開供給,研究消費經濟不能脫離消費品工業也就是輕工業發展的實際。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經濟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產品供不應求變為供大於求,從生產不能滿足消費變為消費開始限制生產。導致這一重大變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國輕工業的超常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輕工企業首先被推向市場,在市場導向下逐步建立起競爭機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結束了我國消費品短缺的歷史。但與此同時,目前市場上相對過剩的也大多是生活消費品。所以,應結合供給、結合優化供給結構研究消費經濟,研究如何解決消費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研究消費經濟的內涵
消費經濟在我國從理論到實踐都還處在發展的初期,其內涵的界定還不很清晰,其社會影響力還有限。實際上,發展經濟的終極目標和根本動力都是消費。
「消費」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有個人與社會、當前與長遠之分,有國內消費和出口消費之別。狹義的消費指生活消費,廣義的消費既包括生活消費也包括生產消費。從廣義上理解消費,對我們重新認識消費的作用,認識投資與消費、出口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也許更有幫助。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資料,而要取得生活資料就需要生產、需要投資。投資是生產資料的消費,屬於長遠的社會消費范疇。投資於擴大再生產和公共設施建設,是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創造條件,有利於提高消費水平、改善消費質量。有些基建投資項目建成後本身就是消費行為的載體,比如在建的國家大劇院、體育場(館)、旅遊設施、賓館等。投資於基本設施最終也是為了全社會的或長遠的生活消費。生產資料的消費最終會轉化為生活消費。如果這種轉化不能完成,它就是一種浪費,由這種不能轉化為最終消費的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就不是可持續的增長。這樣的新視角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宏觀調控。只要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擴大有效消費需求,而又是財力所能承受的,都應當投入;相反,如果從長遠看不能擴大有效消費,或者國家財力所不及的,則應該遏制。所以,中央提出宏觀調控要從實際出發,有保有壓,是完全正確的。出口消費的對象是國外消費者,我國每年出口總值的80%是生活消費品。我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擴大出口會帶來就業的增加,並通過勞動者收入的增加促進國內消費增長。應處理好擴大內需與擴大出口的關系,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消費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角度辯證看待消費、投資、出口這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要素,科學認識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宏觀經濟政策應有利於消費的總體和長遠發展。
研究消費者
消費者是消費經濟研究的主體對象。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能力、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消費經濟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首先,關注消費水平的發展趨勢。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居民的消費需求以及市場的產品結構、規模、檔次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這一趨勢還在發展。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左右。到那個時候,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會對市場提出哪些新的需求?應如何去適應不斷擴展和升級的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的需求?這些都是需要提前研究的課題。
其次,關注消費結構的升級。隨著恩格爾系數的明顯下降,我國整體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新的消費亮點不斷涌現,大眾消費開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過渡。可以說,不同層次的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都在升級,這將有力地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眾多企業提供發展機遇。
第三,關注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問題。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買方市場,是在市場經濟尚不成熟和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的買方市場,存在著供給結構同需求結構錯位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是:一方面,無效供給過剩,主要是工業消費品中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給不足,特別是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產品及服務(第三產業)的規模、種類和質量都不能適應社會消費水平提高和需求結構變動的需要。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高檔消費品及生產高檔消費品的原材料需要依靠進口。人們在生活中也還有很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即使基本得到滿足,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檔次也不夠高,花樣也不夠多。填補這樣的需求空白,需要有關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企業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應優化供給結構,不斷創造新的市場。通過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新需求的產品,並不斷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把消費者潛在的消費慾望激發出來,變成現實購買力。
研究消費經濟的發展規律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矛盾的反映,這就決定了我們應把發展消費經濟作為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突破口。為此,應認真研究消費經濟的發展規律,研究如何通過發展消費經濟來實現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良性循環。
消費結構升級將擴大市場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在普及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後,我國城鎮消費熱點正轉向汽車、住房等新的領域。隨著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居民的潛在購買力開始逐漸釋放,對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呈加速增長態勢。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又一個重要特徵是,實物消費所佔比重減少,教育、文化、餐飲、旅遊、醫療保健服務等消費迅速增加,並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城鄉居民的這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將有力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為眾多產業提供發展機遇。
促進供給結構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優化供給應多從市場創新方面著手,除了做大「餡餅」,還應在創造「新的餡餅」上做文章。第一,適應消費轉型時期的消費需求變化,調整生產經營策略。目前,供求之間的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質的多樣化,企業應從主要根據市場短缺信號組織生產和經營,逐步轉變為既滿足市場的現實需求又滿足潛在需求。第二,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我國城鄉市場空白點還很多,潛力十分巨大,蘊含著無限的商機。如信息、租賃、金融理財、醫療、家政等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業,就是非常廣闊的消費領域。第三,優化供給結構,發揮生產對消費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應找准市場、看準時機,通過採用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不僅要分享市場,而且要創造市場,通過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刺激和拓展消費需求。
研究擴大消費需求的措施
從我國當前消費經濟的現狀來看,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須積極推進改革,清除各種限制消費的政策和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性障礙,培育良好的消費環境。
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培育消費增長的堅實基礎。應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引導和調控,鼓勵居民消費,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把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投資擴張逐步轉為投資和消費雙拉動。
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業是提高居民收入,進而擴大消費需求的根本。應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加大對低收入階層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而增加的社會消費總量,不但有利於消化在許多領域中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而且同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一致的。
把刺激農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著力點。農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費群體,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是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是擴大農村消費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應改善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的收入增長潛力,並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和農產品加工增值,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增長機會。同時,改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環境,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大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提高居民收入。
消除制約消費的體制性障礙,改善消費預期。應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減少消費者的後顧之憂。同時,加大對義務教育及公共設施等社會公共品的投入,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和配套體系建設,為居民增加即期消費提供切實的保障。
完善市場體系,改善消費環境。深化消費領域的體制改革,清理各種抑制消費的政策,制定鼓勵消費的政策,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消費環境。
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消費信貸。當前,我國消費結構正處於由數量擴張型向追求質量型的升級時期。應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住房、汽車、旅遊、教育和文化等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消費信貸是促進居民即期消費以及信用消費的重要手段。應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銀行服務的完善,推動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繼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加快建立健全貸款擔保體系、個人信用信息體系並實現信息共享。
Ⅸ 如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我國發展階段必然性的體現,有利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對世界經濟也具有雙重效應,這需要平衡好擴大消費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關系,具體而言,要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促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循環。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擴大消費對於促進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擴大消費是我國發展階段必然性的體現 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我國經濟由短缺經濟轉為過剩經濟,需求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前經常出現的煤電油運和基礎設施瓶頸,逐漸轉為市場需求不足。 傳統增長模式不得不轉變。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採取了壓縮消費、「高積累高投入」的發展戰略,這適應了當時相對封閉獨立的國際處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形成了工農業「剪刀差」、城鄉二元結構等,同時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有效途徑。投資與消費不平衡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並與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不平衡正相關。 緩解社會風險的重要舉措。我國社會特徵是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社會消費不足,影響經濟增長,進而造成高失業率和市場消費不足。 我國消費發展呈現新的特徵 一是「中國消費」持續強勁增長。過去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超過18%。消費力量開始由國外向國內轉移,商品貿易進出口趨向基本平衡。二是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5400美元,開始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住房、汽車、養老、家政和教育培訓、旅遊休閑、健康醫療成為新興消費熱點。三是消費城鎮化趨勢凸顯。我國城鎮化由規模擴張進入市民化階段,2億多常住人口需要轉為真正的市民,對吃穿住行以及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大量增加。四是消費理念與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五是新型消費需求引領產業崛起。節能環保、物聯網、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等朝陽產業急劇成長。 2009-2011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比國際金融危機前3年提升7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盡管消費增速下滑,但消費貢獻率並不低。一季度經濟增長8.1%,第二季度中一度回落到7.4%,全年經濟增長率為7.8%。物價指數控制在3.5%以下,其中消費貢獻率佔77%,超過了投資和凈出口。以上說明,新的消費時代正在來臨,消費驅動型經濟初露端倪,應當抓住並用好這一歷史性機遇。 擴大消費才能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 「十二五」規劃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調低為7%左右,但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就業、收入增長壓力和通貨膨脹壓力?這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增長、調結構、促內需。其核心是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中,把擴大消費作為主要方向,才能兼顧適度的經濟增速、適度的通貨膨脹率與較高的就業和收入增長水平。 人們通常認為,「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長乏力。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在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發揮了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幾次大的增長時期,都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 我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同時人口素質提升的「紅利」、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的「紅利」進一步顯現,將釋放空前規模的潛力,帶動製造業、服務業和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大發展。 擴大消費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擴大消費可以幫助企業保住生產和資金鏈,換取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時間。今年以來,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就業相對穩定,企業效益下滑問題則凸顯出來。這也為企業升級提供了市場倒逼機遇。 擴大消費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根本力量。中國市場日益多層次、多元化,既有對一般消費品的巨大需求,同時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加速釋放,對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具有極大吸引力。 促進城鎮化建設,擴大消費從提升要素質量方面為產業升級創造條件。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經驗看,城鎮化初期要靠「勤奮革命」,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必須轉向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們擴大消費是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的,這既有利於為創業就業解除後顧之憂,又可以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人才保障。 擴大消費還有利於塑造真正的競爭力。一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體、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經營模式,才能真正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人們的創造力,才能真正尊重消費者和勞動者權利,才能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展開同台競爭。 重視擴大消費的關聯效應 擴大消費會使儲蓄減少,增加信貸壓力,由高儲蓄帶來的粗放型資金籌集模式面臨改變,融資成本上升影響生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必然要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消費增加和成本上升,也會引起物價上漲,因此今後一個時期應當增強各方面對適度通貨膨脹的容忍度。也要看到,我國目前大部分製成品產能過剩,國內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需求增速下降,都會抑制物價過快上漲。 中國擴大消費對世界經濟也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國內消費增加,出口產品價格上升,對生產資料進口需求的下降,會引起世界對中國出口下降,自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中國擴大消費是在擴大開放條件下進行的,巨大的市場潛力的釋放,將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總的看,中國擴大消費對世界經濟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重大利好而不是消極因素。 平衡好擴大消費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關系 在國民收入一定情況下,積累(投資)與消費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有觀點認為,中國擴大消費必將減少投資,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這並不全面。其一,擴大消費並不是要減少投資,而是投資與消費並重。其二,合理的擴大消費與增加投資,能夠使經濟在持續增長中實現動態平衡。其三,沒有一定的投資,消費本身也難以真正拉動。因此,關鍵是選擇好投資方向和結構。 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和以歐洲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都暴露出嚴重問題,也警示我們:消費水平應根據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而定,過度的超前消費、負債運營最終難以為繼。 通過選擇合理的擴大消費途徑,我們能夠同步實現投資效益提高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是擴大科學合理、帶動能力強的市場消費。二是著力形成「橄欖型」消費群體結構。三是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著力形成消費與投資及總供求的良性循環 今後要合理調整消費與投資關系,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促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循環。為此,要更加註重投資與就業、收入、消費的循環,更加註重經濟有效增長與民生和社會事業的強化。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繼續實施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除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外,還可考慮以下方面:實施人口素質提升工程,如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城市教育資源以幫助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增加中西部貧困兒童上學補助,開展大規模職業培訓等;實施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工程;實施農村水利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結合起來。 建立確保「兩個同步增長」機制。一是考慮整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收入增長、最低工資和低保標准提高等指標,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計劃。二是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率的增長,建立就業優先計劃。三是構建弱勢群體救濟體系。比如為貧困家庭撫養子女建立「家庭補助金」,發展慈善援助事業,建立面向殘疾人、孤兒孤老等的看護津貼等。 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完善市場流通和社會信用體系;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Ⅹ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個條件是什麼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備要素可以歸納為「三個前提和四個條件」。
1、第一個前提是社會穩定,戰亂和政局動盪都會破壞經濟發展
後兩個前提是就生產關系而言的:
一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
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例如壟斷的出現及從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
2、「四個條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
第一是科技條件。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充分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第二是市場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商品交換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是其發展的生命線。
(10)消費經濟發展的前提擴展閱讀
實質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其根本特點並非與勞動者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生產絕對過剩,而是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與勞動者的貨幣購買力相比的相對過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基本矛盾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佘貴生產無政府狀態間的矛盾。一種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當基本矛盾十分尖銳時就會引發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