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信息經濟與製造業的發展

信息經濟與製造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6 20:03:47

Ⅰ 為什麼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是製造業而不是信息經濟

信息經抄濟屬於第三產業,襲
經濟的繁榮需要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
所以不能單純的說靠製造業還是啥,特別的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更不能偏
最好的證據就是:美國,他的農業世界第一,服務業世界第一,工業水平世界第一
當然,如果是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那就不一定了,只要有特色,有優勢,搞啥都可以
但是如果是搞GDP,那肯定是製造業來的快

Ⅱ 信息經濟核心產業製造業是什麼意思

信息來經濟屬於第三產業
經濟繁源榮需要三產業協調發展
所能單純說靠製造業啥特別於更能偏
證據:美農業世界第服務業世界第工業水平世界第
於城市說定要特色優勢搞啥都
搞GDP肯定製造業快
建議自己下去查查資料
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

Ⅲ 為什麼說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製造業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製造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重要變化。《中國製造2025》指出,全球製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我國製造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積極穩妥應對內外部挑戰。
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重要力量。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製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並改變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製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成為製造業發展新趨勢。泛在連接和普適計算將無所不在,虛擬化技術、3D列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製造業技術體系,如3D列印將新材料、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植入產品,使產品的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變化;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泛在信息的強力支持下,製造商、生產服務商、用戶在開放、共用的網路平台上互動,單件小批量定製化生產將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線生產;基於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智能工廠將成為未來製造的主要形式,重復和一般技能勞動將不斷被智能裝備和生產方式所替代。隨著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的轉移,產業形態將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Ⅳ 製造技術的發展有哪幾個階段信息時代製造的特點是什麼

世界工業先進製造技術發展簡介: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都是人類創新成果的歷史沉澱和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永不止息的創新活動正創造著人類現代文明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本文著重討論與當代經濟發展關系最為直接,影響也最為廣泛和深遠的現代技術與工業創新之典範——先進製造技術。 先進製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這一概念是美國於80年代後期首先提出的。然而其概念的進化和創新技術要素的形成、集成和發展是漸進的。 對歷史作一簡要回顧將有助於我們對先進製造技術本質和特點的理解,有助於對其發展趨勢和基本要素的把握,有助於制訂和實施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和策略。 一、歷史的回顧 製造技術為滿足社會需求服務,而又依賴於社會需求和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依賴於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水平。 在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天然石料和動植物骨骼、纖維、枝桿製作簡單工具,生產方式以採集和利用自然為主。到了青銅器和鐵器時代,人們開始采礦、冶金、鑄鍛工具、紡織成衣,打造工具與車船,採取作坊式手工生產方式,滿足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 1765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為機器大生產提供了動力,紡織業、機器製造業取得革命性的變化——引發了一場工業革命。由於航海業的發展,市場也擴大了,需求刺激了工業創新的浪潮。英國成了當時世界紡織、造紙和印刷、煤炭和鋼鐵生產的中心。製造業也得到了發展,焦煤煉鐵、蒸汽鍛鋸、切削機床相繼問世。近代製造業初步形成。 19世紀電磁效應的發現,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麥克斯韋爾電磁場理論的建立,為電機的發明奠定了科學基礎。1866年德國的維爾納-西門子發明了自激發電機,1878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1882年在紐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商業性發電站,電氣化的時代來到了。電力與電機改變了機器結構,開拓了機電製造業的新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內燃機發明(1876年德國工程師奧托發明四沖程煤氣內燃機,1883年戴姆勒發明了汽油機),汽車開始進入歐美家庭,引起了製造業新的革命,自動機床、自動線相繼問世,工業製造泰勒制管理理論應運而生,並為二次大戰期間的大規模軍工生產製造准備了技術條件和管理經驗。二戰後人類很快迎來了電子和信息時代。通訊的普及,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出現,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和商業競爭的激烈,引起了產品結構和產品製造的一場革命,機電一體化(Mechatronics),NC,CAD/CAM的時代到來了。適應多品種生產的柔性製造系統(FMS)出現了。日本汽車製造業就是依靠小型化、省油設計及能靈活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FMS製造技術超越了汽車大國美國。 藉助計算機為核心實現信息、物流、工藝集成為特點的計算機輔助集成製造系統(CIMS)技術出現了,進而又出現了平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敏捷製造系統(Agile Manufac-turing)、清潔生產(Clean Proction)等概念。 如果我們將製造技術發展階段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互相對照,便可發現: 在資源經濟時代,社會需求主流為溫飽型,產品粗放,品質單一,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手工生產輔以簡單機械化設備,以機械替代繁重體力的近代工業製造方式。 在能源經濟時代,社會需求主流轉為小康型,產品質量要求提高,數量激增,但在款式、造型等方面的要求尚處次要,採取電氣機械自動化,剛性生產線為特徵,機器不但替代繁重體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在保證質量一致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製造業進入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市場仍是賣方主導方式。 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社會需求主流轉向富裕型,商品需求多樣化要求上升,質量、款式、交貨期、品質價格比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產品和製造過程的環保、物耗、能耗要求更加嚴苛。製造技術進入後現代化方式。生產過程要求以靈捷、清潔、高效、優質、廉價以贏得市場。社會已轉為買方市場。 對應三個經濟時代的製造技術,對於全世界而言,按發達國家的狀態可比較清晰地分辨出轉換期,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而言,其過渡和重疊期可延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我國從整體上看,尚處在相應能源時代的製造水平,但在某些行業和先進企業恰已採用了適應信息時代的先進製造技術。國際化的劇烈經濟競爭,要求我們盡早採用具有中國特點和行業特點的先進製造技術。 二、先進製造技術的特徵和技術要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凡是製造物質產品的行業均可稱為製造業。製造業不僅生產消費類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為產業部門提供生產設備,為農業與公共工程提供工程設施,為第三產業提供技術裝備與服務設施,為交通運輸部門提供汽車、船舶和飛機及相關的道路、機場、港口設備,為科學研究部門提供科研設備和儀器,為醫療、環保部門提供診斷、治療、檢查和治理設備,為國防提供武器和裝備。製造技術的水平和製造業的實力反映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國防能力,決定著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強弱。決定一個國家的產品質量、競爭能力,決定人民的生活水平、質量。 *先進製造技術是製造技術的最新發展,其概念超越了傳統的製造技術和工廠和車間的邊界。包容了從市場需求、創新設計、工藝技術、生產過程組織與監控、市場信息反饋在內的工程系統。是以先進製造工藝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為核心的信息、設計方法、工藝技術、物流工程及相應的管理工程集成的現代製造工程,是不斷更新發展的高技術體系。 *先進製造技術依託迄今為止的材料、器件、設計理論與方法、製造工藝、企業管理、市場行銷、計算機技術、訊息技術等技術進展,是先進技術的工程集成。 *先進製造技術通過技術和管理的優化組合,期望通過產品品質、成本、交貨期、性能價格比的優化,取得最佳市場競爭力。 *先進製造技術既面向市場,又面向產品和行業的生產特點。如對於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顯然既有共性又各有特點的產業。 先進製造技術是不斷吸取機械設計、工藝技術、電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現代化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系統地應用於市場分析、產品設計、製造工程、檢測監控,生產管理和質量保證、售後服務等設計製造的全過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捷生產,取得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經濟技術綜合效果的現代製造技術。 其本質是:信息+製造工藝技術+物流技術+現代管理技術之集合。 近30年來先進製造技術大體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 1)以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和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柔性製造單元階段(CAM)(60—70年代)。 2)以柔性製造單元加自動或半自動物流輸送組合而成的柔性製造系統(FMS),仍以分布式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為特點。(70-80年代)。 3)信息、工藝、物流、計算機集成控制為特點的集成階段(CIMS)(80—90年代)。 4)以設計智能化、單元加工過程智能化和系統整體管理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集成製造系統階段。 在發達國家第一、第二階段,技術已經成熟並實現了產業化,第三階段也尚在開發完善階段,智能化集成製造技術尚在研究探索中。有人將計算機智能集成製造技術稱為21世紀的先進製造技術。 先進製造技術要素與前沿: ——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 先進的設計是決定產品品質、環境相容性、經濟性、適應需求的基礎,設計的水平、質量和效率是決定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首要環節。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表現為功能結構和價格、安全性、環境相容性、工業造型等的綜合優化設計;表現為設計過程、開發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緊密結合趨勢;表現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和包容豐富的資料庫支持體系在內的CAD技術。出現了: *並行工程(CE)概念 即將產品的市場分析、設計、工藝設計、生產計劃與加工、質量保證和檢測等同步規劃,實現產品設計開發過程的並行實施,縮短產品開發周期。 *虛擬製造技術(Virtual Manufacturing) 以計算機三維虛擬現實和多媒體技術實現建模、模擬,虛擬產品造型、結構、功能及工藝過程,從而壓縮或甚至取消製作原型機的過程或原型機的製造系統,從而縮短設計-製造周期,降低投資和開發成本。 ——先進製造工藝 先進製造工藝與設備是先進製造系統的裝備與工藝基礎,是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生產的基礎,是保證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的基礎。因此,先進的製造工藝和設備是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的另一根支柱。 *少無餘量精密成型技術 金屬超塑性的發現,金屬精密鑄鍛沖壓工藝的進步,已可實現不經切削加工或極少加工餘量即可成形裝配,這是實現高效清潔生產的關鍵技術。涉及合金材料、模具、成型工藝及設備等技術。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 大致可分3個層次,一是用於汽車、飛機、精密機械的微米級(μm)精密加工;二是用於磁碟磁鼓製造的亞微米級(0.01μm)精密加工;三是用於超精密光電子器件的毫微米級(0.001μm)精密加工。 *新型材料的成型與加工技術 如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工程陶瓷、超硬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新型材料的採用,不僅改變產品結構和性能,而且使工藝發生了革命,成本顯著下降。 *構件或材料之間的聯接技術 在復合材料式精密零件之間的粘接、精密焊接、鉚接等聯接技術。 *表面新技術 表面的改性、修飾、塗層技術(外延、濺射、原子沉積、離子注入、光刻等)。 ——自動控制技術 *感測及控制技術 工業用感測器、反饋執行單元,無損、非接觸在線檢測技術。 *測量及檢驗技術 數字化接觸及非接觸式精密尺寸、輪廓測量儀、檢驗軟體。 *焊接、搬運、裝配機器人 有視覺或感測功能的焊接裝配機器人,及快速、准確定位的氣動、液動、電動搬運系統。 *環保技術 清潔生產,廢棄物控制與回收。 ——信息技術和綜合自動化 在資料庫技術,介面與通訊,集成框架軟體工程,人工智慧專家系統和神經網路,決策支持系統,系統監督與診斷等基礎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將企業內外市場、技術、生產、經營有機集成,實行統一控制與協調的CIMS。並在此基礎上引入智能技術,使CIMS具有自動監測、補償、優化、保護等功能,進一步提高系統的質量、效率和可靠性,即智能製造系統(IMS)。 ——管理技術 包括數據標准、工藝標准、質量標准、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市場分析、用戶與員工培訓等先進管理基礎要素。 最終形成 *精益生產或敏捷製造技術 前者以准時生產(JIT)、成組技術(GT)和全面質量管理(TQM)為支柱,並引入並行工程和整體優化概念。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合理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發揮以人為核心的整體製造系統效益。後者以柔性生產技術和動態組織結構為特點以高素質協同良好的工作人員為核心,實行企業間網路集成,形成快速響應市場的社會化製造體系。 表2、3分別列出美國的先進製造技術計劃(AMT),韓國高級先進技術國家計劃(G—7)和日本的智能製造技術計劃(IMS)。 (1)美國的先進製造技術(AMT)計劃 AMT計劃是美國聯邦政府科學、工程和技術協調委員會(SCCSET)的六大科研和開發計劃之一,於1992年6月獲批准實施。其目的是加速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高製造業的能力,以滿足國家的需要。 AMT計劃1994年度財政預算為13.85億美元,有商業部、國防部、能源部、內務部、農業部、環保局、宇航局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8個聯邦政府機構介入,各機構結合本部門的情況制定了具體的專項計劃。1995年教育部、勞動部、運輸部等5個機構加入了該計劃。 (2)韓國G7計劃中的先講製造系統專項計劃 韓國於1991年8月正式提出實施「高級先進技術國家計劃」,即著名的G7計劃。 G7製成品技術開發計劃中的「先進製造系統」項目是一個將市場需求、設計、車間製造和分銷集成在一起的系統,旨在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率,增強國際競爭力,使韓國的製造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該項目由韓國工商部主管,投資總額為5.95億美元,其中政府資助2.77億美元,企業籌集3.18億美元。 (3)日本的智能製造系統(IMS)計劃 日本在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技術的三個「振興法」的基礎上,於1990年提出了智能製造系統(IMS)計劃,其目的是要把日本的製造技術同美國軟體技術和西歐的精密儀表等特長結合起來,創造出先進的智能製造系統,1993年3月,日、美等國家在東京建立了一個世界級的製造中心,並對全功能通用控制系統、加工過程的無污染製造、全球集成製造、全局並行工程、設計製造知識庫、快速成型技術等6個項目開發研究,投資10億美元。這6個項目共有來自各參加國的73個企業和67個大學、研究機構參加,經過近兩年的實施,均獲得了成功。該計劃經過5年調研和可行性試驗,決定於1995年1月正式啟動,為期10年,總投資為40億美元。 綜觀各國先進製造技術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可以看到,先進製造技術發展有其深刻的國際經濟競爭的背景,與其它技術計劃不同之處在於,它提出時即以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為目標,既注重技術的超前性、創新性但更注重來自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尤其是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支柱產業的發展需求;在技術選擇上注重系統集成技術與工藝裝備研究開發並重,通過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引入使傳統工藝裝備升級,並將現代化管理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同時,也可看到各國在發展先進製造技術的過程中,政府通過若干計劃的實施起到了關鍵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的管理機制。 三、我國先進製造技術發展之管見 *市場經濟發展為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市場競爭對產品質量、成本、款式和交貨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需求和人民消費呈前所未有的多樣化並迅速發展的趨勢。至本世紀末,下世紀初,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12億人口的巨大國內市場呼喚中國的先進製造技術,也為其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環境和條件。 *我國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中國復關已勢在必行,我國經濟已逐步融入世界經濟合作與競爭環境之中。至下世紀中葉,中國將完成小平同志為我國設計的第三步目標——達到中等國家的水平,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劇烈的國際競爭,更要求我國製造業迅速地接近和達到國際上先進製造技術的水平。否則,中國的產品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甚至我國的國內市場也可能在國際競爭中被擠占和瓜分。 面對劇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已刻不容緩。 *現代科學技術為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70年代以後由於微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設計、製造、行銷過程的信息管理與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近代製造技術及其自動化的發展,為先進製造技術積累了現代工藝和管理文明;運籌學、專家系統、模擬技術、人工智慧等發展為製造技術走向智能化創造了技術前提;先進的工藝如精密成型、超精密加工、精細焊接、表面技術、在線檢測等技術的發展為製造技術提供了新的工藝基礎。至80年代世界先進製造技術,已走過了起步、發展與成熟期,進入了以人機一體智能化為特徵的後發展時期。 *我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製造技術有相當基礎。尤其是近16年來,實行開放政策,經引進技術、攻關、「863」等科技計劃研究開發,在現代製造技術的核心技術(NC、CAD、CAM、CAT、MIS)等已有相當基礎,並建立了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器人國家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批CIMS工廠示範工程。大學已普遍改進機器製造教育課程,引入了現代製造技術的有關內容,為現代製造技術人才培養作了一定準備。 我國是一個後發展國家,我們應該正視機遇和挑戰,制定正確戰略,走自主、開放、吸收、創新,迎頭趕上之路。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而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實現第三階段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建設起優質高效、低消耗、清潔的能靈活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和國際競爭需要的先進製造業。但我國,技改投入相對不足,原有技術基礎和研究開發能力還比較薄弱,技術設備和生產管理和市場經營還相對落後。我們應該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世界各國的經驗,走一條具有自身特色,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 *扎扎實實發展機械製造共性基礎技術,提高整個機器製造工業的素質與水平。不斷更新和提高機械設計理論和方法,推廣普及CAD技術,更新設計規范和准則,建立和完善現代機械設計資料庫和設計工作平台和開發工具。提高製造工藝技術水平,尤其是高效、節能、精細、清潔的加工工藝,如金剛石切削精密加工、激光加工、精密切削刀具、精密模具、精密鑄鍛、自動保護焊接技術、在線測量技術、伺服傳動、工業控制等。 *踏踏實實提高製造業現代化管理水平。 現代製造技術是建築在製造業現代化管理基礎之上,又接受其保證的。因此必須踏踏實實地提高我國製造業管理水平。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質量管理、生產過程和市場信息管理,其宗旨在於保證生產和流通過程和品質、效率。應踏踏實實建立符合現代要求,與國際接軌的科學管理模式和計算機輔助管理體系,不但是提高製造業水平和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實施現代先進製造技術的基礎。為此,應著力抓好生產模式和生產組織體制的改革和管理軟體的研究開發,加強企業管理人才的教育培養與訓練。全面提高我國製造業的現代文明水平,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柔性生產。為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奠定良好與堅實的基礎。 *政府、企業與社會積極鼓勵創新精神,促進設計、製造工藝管理經營、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創新意識和工業創新行為。 *集中力量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組織引進、消化、吸收、開發和創新,建立發展起自主的現代製造自動化單元技術,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以人為核心的人機一體化製造自動化系統技術。 應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建立與發展我國自主的CAD、NC、CAM、CAT、MIS、加工中心、工業機器人、數字測量儀等製造自動化單元技術。引進平行工程、敏捷製造、精益(LP)生產等概念,發展經濟有效的以人為核心的人機一體型FMS、CIMS系統技術。不盲目地追求所謂「全盤自動化」,重視人的智慧勞動,致力發展以人為核心,人機協調,優勢互補,智能高效的現代製造系統。 *選擇部署若干製造業的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發展中心,選擇建設若干具有行業製造特點的先進製造技術示範型工廠。採用國家扶持,面向市場,自主開發,滾動發展模式。 當前特別需要打破行業界線,擇優選擇研究開發基地、示範工廠,選一批產品市場大、效益好、管理水平較高又具有行業特點的廠家試點,例如:汽車、輕工、家電、建築機械、電子、紡織、通訊行業等,並適當考慮地區布局以求帶動一片。 *完善並實施有效政策 政府應在促進製造業現代化方面起主導作用,引導扶持激勵技術進步的主體——企業的自覺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仍應制訂科學的製造產業發展規劃和製造技術進步總體規劃和相應政策。 對於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性技術的引進消化創新,國家要增加支持強度,實行擇優支持政策;對技術轉移和推廣應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實行激勵技術進步、鼓勵技術創新政策。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先進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仍需國家扶持,日本、德國、韓國都有過成功的先例。應採取稅收優惠、快速折舊、信貸、融資、風險投資等有效經濟和法規手段推動和鼓勵。當前正值發達國家製造業加速向第三世界轉移的時期,我們應抓住機遇,在開放中求發展,但對引進外資,建立合資企業和國際合作,應進行有利於我國製造技術進步,有利行業整體布局,有利於提高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為目標的政策引導,提高我國製造業國際合作的水平、層次和整體效益。 *建立和完善國內和國際市場及技術信息網與資料庫。 先進製造技術是以市場為面向,又以社會為生產依託的,它是一開放的生產體系。我們應建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技術信息網和資料庫。為先進製造技術的產品設計創意、生產組織經營、技術選優集成、行銷服務、反饋提供必要的信息環境和發展平台。建議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或選機械、電子、輕工等典型行業建立信息中心,並實行信息共享。 *強化教育與培訓 發展和推廣先進製造技術關鍵在人才,不僅需要設計研究開發人才,需要工藝和設備工程師、經營管理人才,還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技師和技工。 應在全國依託若干高校或製造技術工程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更新教育內容與方法,加強高級人才的培養和繼續工程教育,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了解和掌握製造技術發展前沿的工程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骨幹隊伍,提高我國製造技術創新能力和加速製造新技術推廣傳播的速率。同時應通過職業教育培訓一大批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技師和技工,使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建築在人才保證之上。

Ⅳ 信息產業的經濟效益

2018年中國信息消費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預測2019年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

2019年信息消費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

信息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多項信息消費鼓勵政策和措施持續加碼。記者從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獲悉,網路提速促進信息消費主體快速擴張,2019年信息消費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並加大力度支持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產品創新發展,加快農村等地區信息消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業內分析指出,信息消費升級步入提質時代,重點轉向接入速率和用戶體驗,並對重點行業進行大數據、物聯網、AI等技術滲透。

2019年開年以來,信息消費亮點頻現。以春節假期為例,記者2月13日從工信部獲悉,2019年春節假期7天,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195.7萬TB,在去年春節超兩倍增長基礎上翻倍,同比增長130%。信息消費硬體產品受歡迎,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除夕至正月初五期間,手機通訊銷售額排名第一。

「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信息消費已經成為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新興消費領域之一。」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伴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提質升級,新消費理念被廣泛認可接受,2019年信息消費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信息消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已達3.2萬億元,之後呈現波動增長趨勢,到了2017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增長至4.5萬億元,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達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是同期GDP增速的2.2倍,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同比增長11%,佔GDP比例提升至6%。

2013-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個方面助推發展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董大健表示,2020年底前將實現98%的貧困村通寬頻。「通過電信普遍服務的推進,能夠滿足廣大農村地區信息消費需求,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能夠共享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

苗圩表示,信息消費助推因素主要包括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持續演進升級、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活躍創新、製造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等四個方面。2019年將持續升級擴大信息消費,支持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產品創新發展。

「在寬頻中國、普遍服務、提速降費等政策推動下,國內固寬及移動用戶數量增長空間日漸收窄,信息消費升級步入提質時代。」東方證券分析師張穎表示,信息消費重點逐漸從提升覆蓋普及率轉向重視接入速率和用戶體驗,並對重點行業進行大數據、物聯網、AI等技術滲透。

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產業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張麗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下一步提升信息消費主要包括增強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升供給質量;推動城鄉信息基礎設施提速升級;加快信息終端普及和升級等方面。

Ⅵ 信息化如何推動製造業的發展呢

21世紀今天是一來個「信自息化時代」,「顧名思義」這個時代是存在著豐富的虛擬財物;因此,可以想像,虛擬平台上的「貨物」不單單只是「擺設」;我們可以將自身製造的大量現實的貨物以虛擬貨物的形式通過信息的手斷將其傳播到相應交易平台上去(例如:製造商手中擁有大量的貨物,可能由於某些原因可能產生滯銷,可以通過把貨物信息化將其傳播到廣闊的信息平台上去;這樣貨物的相關信息可以傳播的更快,更容易銷售出去,減少投資者風險)
以上原由總結下來就2點,加強貨物的銷售渠道和提高製造者生產能力的關鍵尋找富含大量信息的貿易平台和及時的了解最新的消費信息。
(上述答案均為本人自身見解,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包涵)

Ⅶ 信息化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作用

信息化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信息產業的經濟作用予以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產業的支柱作用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支柱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1)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近年來信息產業以3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不斷提高,間接貢獻率穩步提高。(2)信息產業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到2005年年底,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將超過30% ,其在國家外貿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位居前列,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

2、信息產業的基礎作用

信息產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通信網路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網路與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強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體業是確保網路與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2)信息技術和裝備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爭奪科技、經濟、軍事主導權和制高點的戰略性產業。

3、信息產業的先導作用

信息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先導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4個方面:

(1)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社會再生產的基礎。

(2)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帶動其他高新技術產業騰飛的龍頭產業。

(3)信息產業的不斷拓展,信息技術向國民經濟各領域的不斷滲透,將創造出新的產業門類。

(4)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縮短技術創新的周期,極大提高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

4、信息產業的核心作用

信息產業是推進國家信息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

(1)通信網路和信息技術裝備是國家信息化的物資基礎和主要動力。

(2)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將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

(3)信息產業的發展大量降低物資消耗和交易成本,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集約型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Ⅷ 製造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製造業信息化是國際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在全球范圍配置製造資源、形成製造業優勢產業鏈和區域產業集群、搶佔世界市場是各國製造業發展的首選戰略,世界製造業正朝著全球化、集群化、信息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
製造業信息化是支撐製造業自主創新、實現國際化協作和資源配置、促進製造業優勢產業鏈和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手段,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發達國家提出的跨世紀研究計劃均將實現製造業信息化作為重要任務,其製造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表現為集成化、協同化和服務化。
(1)集成化。製造業信息化技術正在從重點支持產品設計製造向支持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發展;從進行企業內業務集成向跨地區、跨企業、跨國界的全球業務集成拓展。
(2)協同化。國際化的協作和資源配置需要實現製造業產業的協同和企業的協同,大型跨國公司廣泛應用數字化綜合能力平台,實現信息化集成應用、協同工作和資源的全球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優勢資源、降低成本,在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3)服務化。以公共服務平台為基礎,採用一對多的服務方式,提供製造業信息化的應用服務,支持企業的業務過程、實現企業間的信息和業務集成。

閱讀全文

與信息經濟與製造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