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 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個「世界地球日」。確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珍惜和保護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國將「善待地球,保護資源」確定為今年紀念活動的主題,就是要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地球的不堪重負和礦產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基礎;保護資源是倡導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六大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寫入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列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內容;明確提出了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並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寫進了《黨章》。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始終擁有生存和發展的良好條件,我們一定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加強土地資源保護,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不僅關繫到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疆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的1/6,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在全國處於前列,但適宜人類活動的綠洲面積卻很少,人地矛盾日趨突出。由於氣候乾旱、生態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風沙活動頻繁和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面積不斷增加,土地資源的一度盲目和無序開發,又誘發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劇。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土資源保護和管理必須嚴而又嚴的總要求,全面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兼顧生態」的原則,採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佔補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轉在人口繼續增加、建設用地不斷上升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建立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激勵機制,為耕地保護提供更大的潛力空間,為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提供切實保障。要按照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強耕地保護,全面完成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調整和劃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逐步建立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確保自治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並逐年增加總目標的實現。要強化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嚴格執行農用地與非農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盡可能使各類建設不佔或少佔耕地。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外延式擴展佔用耕地。落實小城鎮建設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鎮用地管理,控制村鎮建設佔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節水增地」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在做好保護耕地、節約耕地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市場建設,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保障西部大開發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新疆是個資源型省區,礦產資源具有分布廣、礦種齊全、配套程度較高、部分礦種儲量大、質量較好以及擁有少數特色礦產等特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經濟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國地質礦產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區之一,全區整體上礦產資源「家底」不清,資源保證程度低,探明儲量不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礦山普遍開采規模小、布局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仍很嚴重,大部分礦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尾礦綜合利用、礦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資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較低。
江澤民同志視察新疆時曾高瞻遠矚地指出:「中央認為,新疆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新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了保障新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對礦產資源的供給能力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的需要,必須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礦產資源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科學規劃,綜合開發,集約利用,加強管理。要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采礦權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礦產資源的緊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提高對礦產資源嚴峻形勢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念、保護地質環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依法辦礦、依法采礦、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自覺性。要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通過引進國內外地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成果質量、科技含量和找礦水平,提高自治區礦產資源儲備。堅持依法管理,從嚴治礦,管好用好有限的礦產資源,要從礦山建設項目的審查入手,對采礦權申請人的辦礦技術條件、開采方案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嚴格把關,實行采礦權總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礦山重復建設,從源頭上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充分利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杜絕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開采礦產資源只顧眼前不顧長遠、靠掠奪式開采來求得一時經濟發展的短視行為,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總體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解決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中的技術難點問題,提高新疆礦業開發科技水平。通過吸收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以先進的采、選、冶工藝和技術,改造傳統的開采、選冶工藝和技術裝備,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
三、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疆地處內陸乾旱地區,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於自然作用、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誘發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層自燃等地質災害;在開發建設活動中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區水資源無序超常開發,不斷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水污染、水源衰減、土地荒漠化等許多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給新疆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中央已明確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其中一項根本任務。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如何降低在資源開發中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問題就成為需要盡快研究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
地質環境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地質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要求,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的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把中長期保護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最大限度地減輕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要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在區域開發和工程建設前期,要做好相應的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提前採取措施,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和預防地質災害。要在查明全區地質遺跡的基礎上,加大對珍貴的地質自然遺產的保護力度,積極爭取在自治區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為促進自治區旅遊業的發展作出貢獻。要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盡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督促采礦權人及時對礦產資源開發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恢復,逐步形成與生產同步的生態恢復建設機制,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有機統一。
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希望全社會重視,各界支持,共同來完成這項事業,努力開創新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紀念第34個「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載《新疆日報》)
⑵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大學生發展提出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社會各個方面在思想認識上,還沒有跟上畢業生將成為城鎮新增 勞動力的主要成分的現實,缺乏對高校畢業生即將成為社會就業主要 矛盾的思想認識和心理准備。
二是在政府促進就業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 入的上百億元就業工作經費中,長期沒 有安排用於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專項經費;出台的鼓勵畢業生創業的政 策與再就業的創業優惠基本相似,不能滿足和適應畢業生創業的需要
三是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階段性滯後與畢業生高速增長的階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創業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變革的滯後, 增加了就業崗位與畢業生需求之間的錯位。
四是勞動力管理、社會保障體系和戶籍制度改革沒有到位,分割的勞 動力市場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勞動力的自由流 動和就業。
五是教育費用分擔機制設計上存在缺失,政府對公共事業的財政投入不足。例如, 高職、二級學院的高收費與學生畢業後低回報的矛盾,違背了高投入、 高回報的普遍認知和經濟規律,造成就業慾望與社會崗位需求的錯 位,促使有業不就狀況的增加。 面對這些問題,首先,社會各個方面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即將成為 社會就業的主要矛盾的認識,增強對就業形勢變化的心理承受的准 備,形成良好的社會主流輿論環境。政府要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重 要目標,加快社會、經濟轉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進創業的環境,提供更多的 就業崗位。其次,堅持高校畢業生就業改革的方向,完善和發揮政府主導畢 業生就業改革的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環境和效益;完善國家的公共 事業財政政策,調整教育費用分擔比例;調整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重 心,建立適應高校畢業生成為社會新增就業崗位主要競爭者的就業政 策體系、就業服務的組織構架;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經費方面 要有保障和傾斜性的安排。第三,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規范就業,防範畢業生大 高回報的普遍認知和經濟規律,造成就業慾望與社會崗位需求的錯 位,促使有業不就狀況的增加。 面對這些問題,首先,社會各個方面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即將成為 社會就業的主要矛盾的認識,增強對就業形勢變化的心理承受的准 備,形成良好的社會主流輿論環境。政府要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重 要目標,加快社會、經濟轉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進創業的環境,提供更多的 就業崗位。其次,堅持高校畢業生就業改革的方向,完善和發揮政府主導畢 業生就業改革的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環境和效益;完善國家的公共 事業財政政策,調整教育費用分擔比例;調整政府促進就業的工作重 心,建立適應高校畢業生成為社會新增就業崗位主要競爭者的就業政 策體系、就業服務的組織構架;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經費方面 要有保障和傾斜性的安排。第三,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規范就業,防範畢業生大 量出現體制外就業。制定促進各種所有制單位吸納高校畢業生的相應 優惠政策;加強勞動執法,維護高校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保障他們在 體制內就業。如果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在體制外就業,失去了社會保障, 很容易成為邊緣人群,必然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影響和諧社會的 建立。
因此,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尋求四個突破: 第一,大學生就業應在就業觀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學畢業生要明確 就業的目的。二是倡導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大學生要擺正心態, 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就業環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業機會。 考研的學生也要處理好考研與就業的關系,不要輕易錯過難得的就業 機會。 第二,大學生就業應在技能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上求突破。一是要 建立完善的「預備就業」機制。 「預備就業」是大學生在 「學校待 業」與正式「上崗就業」之間,學生根據企業工種需求再學另一種 職業技能的過渡階段。在校學習有餘力的大學生,也應多學一門應用 技能,以增加就業機會。二是要在高等職業院校全面實施和完善畢業 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 第三,大學生就業應在打工型向創業致富型就業方式轉變中求突 破。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政府提供的免費創業培訓,結合自己所學知 識來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由「找飯碗」向「造飯碗」模式轉變,以創業 促就業,通過成功創業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就業,掀起創業致富的熱潮。 第四,大學生就業應在人才資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一是高校應建 立人才庫,對最優秀的人才向企業等用人單位輸送,進行重點培養。 二是企業和學校實行聯合辦學,為企業培養和造就適用人才。三是利 用並進一步完善現有就業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 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 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四是通過與更多的國家的合作,拓寬大 學生出國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讓越來越多的學子在全球范圍內擇業。
⑶ 大學在學期間創業有何優勢專家觀點
正方立論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在此與大家進行」在校大學創業是利大還是弊大」的探討.我方觀點是在校大學
生創業利大於弊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教育部規定在校大學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學籍的學生.創業,即創立
事業.和其他活動一樣,創業始終是部分人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發長道路.
因此,我方認為此辯題應以正在從事創業活動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證明其創業活動利大
於弊,向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於弊.並不代表著利益
最大化.例如蘋果好吃,但並不說明蘋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們來看看在校大學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學生已經接受過12年的基礎教育,有相對完善
的基礎知識和人格.二,他們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學校園內資源整合的優勢是
完全走入社會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將從個人,國家,民族三個層面來論證我方觀點.
第一,
從個人角度.首先:專業知識學習與課外實踐相互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充實自我的
必由之路.將所有用於實踐,通過實踐意識不到不足之後的有的放矢的學習.二者結合起來恰
是練就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校園資源整合的優勢.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將學習各門專業的人有機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組 黃金搭檔 ,更何況知識
淵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對於他們的創業我們翹首以待!
即使創業失敗了,喪失了金錢,花費了精力,受到了創傷!正所謂吃一X,長一智,他們從創業過
程,創業失敗中所學的,將是他們受用終生啊!
第二,從國家層面上說,創業成功當然好,促進經濟發展.即使失敗了,也能給其它企業提供經
驗 教訓,不致重蹈覆轍,提高創業質量,這對國家經濟不也是一種促進嗎?
第三,最有競爭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不應在別人的民族大力創新進取的時
候,悠然地坐在紅木椅上聞著茶香.中華民族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的努力,將推動了中華民族
創新精神的發揚!
綜上所述: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反方立論陳詞
主席,評委,大家好:
首先聲明我方觀點: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何謂在校大學生?根據國際慣例,就是在大學上課繼續學業的學生,否則一個離開學校十幾年而保留學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學生呢?
什麼是創業?創業具有怎樣的特性呢?創業,創辦事業,既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他的特性包括:1創新性 2目的性 3系統性 4風險性 5延續性、經常性——需要較長時間和經常活動 6規模性——包括事業規模和投入的時間精力的規模。由此可見,創業必須投入的時間精力非常大,絕非對方辯友所說的一小部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同時對創業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養、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又具有怎樣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學生的根本任務是促進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養的積累,而不僅是為了畢業後有出路;
其次,大學為實現這種成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學生有必要在這最合適的時間,做與之相適應的事,否則就是資源的浪費了;
再次,多數大學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養、創業的知識和能力都沒有達到創業相應的標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對於正在為自身素質提高而努力的大學生而言,學習本身就需要極大時間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創業,那絕大多數大學生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綜合在校大學生和創業這兩者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皆有,但是弊大於利。
誠然,創業機遇難得,合適的機會降臨時確實不該放棄;創業活動可以提高創業能力;也有利於提升社會創新力,是為利。
但是這些利都是創業之利,如果放在大學階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個人的成長這一根本任務,因為學習和創業都要傾注極大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很難做到兼顧。
其二,大學生在沒有全面成長,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養不深厚,只是不完備,能力有欠缺的情況下貿然創業,那不僅註定了失敗,還會給未來人生帶來陰影。
其三,這樣一批素質不高的創業者會導致創業的低水準,影響未來商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認為評判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在校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是否有利於創業成功,是否有利於未來商業的高水平發展。
創業本身沒有錯,一個在校大學生如果同時具備了知識、經驗、心態、創新這四個條件,在遇上一個合適的機會,那麼他當然也應該去創業。但是,對於廣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還不具備上述條件。所以,對於廣大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
正方總結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開門見山,有錯必糾。
首先請允許我指出對方辨友的幾點美中不足:
(1)對方曲解辯題,還一笑而過。本次辯論的主體是正在創業的在校大學生,
你對一個不吃雪梨的人說雪梨好不好吃純屬對牛彈琴,創業如是,我們要討論的就是
社會應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這個新生事物的態度!
(2)對方割離了創業與學業,其實啊他們是統一的,是知與行,是理論與實踐
的統一,創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大學生創業指南說「創業是創新教育的實踐課堂」古
語格物致知也與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問題!同時孟子曾說:魚我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可見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兩者只可選其一,而學業,學習絕非水火不融!
(3)對方辯友類比不當,說打工好,畢業後創業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學生創業好
啊?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利大於弊,而不是最優化選擇,比如說喝牛奶對人體是利大於
弊,至於是否最有利,最優化不是今天的討論的范圍!
(4)對方說大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經驗不夠,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麼時候是
足呢?農民叔叔沒有讀過大學去創業是不是就該千刀萬剮,比爾。蓋茲錯了,應該考
上博士才去創業呢?其實啊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備了,遇到機遇創業
也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終止,提倡終身教育的今天社會也是最好的大學!
我方整場比賽論證了在校大學生創業仔個人。國家。民族的利與弊,有利於個人素質
全面提高,推動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多元化,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正在創業的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激情與創新,知識與勇氣,自強不息,躬行實踐
的驕子,他們一個人的力量可能是不夠的,但他們整合起來就是一個無窮潛力與創造力
的團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箐箐校園,許多人
忙東忙西不知忙什麼東西,走來走去不知何去何從。創業就像一面鮮艷的旗幟,
在學業之中指引年輕人不斷從輝煌走向輝煌。人生能有幾個20歲,只因年輕人不寂寞,
青春不甘寂寞!!!
反方辯詞:
沾衣提供(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辯論隊許可)
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一辯稿)
每個大學生都曾有創業的憧憬和沖動,但請冷靜想想,什麼是創業?它不是打辯論或是兼職打工這樣簡單,而是創立事業的過程。對於「大學在校」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對於「大學生」這一特定的社會角色定位來說,不論是從個人價值實現還是社會良性發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學生創業均弊大於利。
首先,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實現。一方面,大學生個人特殊階段的任務要求與創業本身是矛盾的。在校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備,社會化進程不充分,社會實踐的時間精力等無形資本匱乏,而這些缺憾正是大學階段所要提升與完善的,又是與創業所需難以匹配的。誠然,大學生需要人生歷練,需要社會會經驗。我們主張通過拓寬當前的教育手段,增加在學期間的社會實踐和兼職打工來有益地補充。但這與盲目鼓勵創業並不等同。創業與在校的必然沖突,是不可調和的。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創業的機會成本巨大。人生的每個選擇都意味著得失,但今天的大學生應該理性的權衡。大學生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是學習能力最強,可塑性最佳的時期。而大學教育就是讓大學生在知識獲得的基礎上,完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提升人格品質。指望創業來獲得社會經驗,並非大過,卻不明智。以功利思想荒廢學業,以浮躁氛圍浸染學術,將物質的追求置於品格培養之上——從根本上講,這與大學的超功利性取向是相背離的。打著「磨礪人生」的旗號鼓吹創業,以放棄學業為代價也只能換來失敗,積累經驗的初衷也只能導致抱憾終生。
其次,從社會良性發展的需求和現實來看。一方面,人才培育模式本身就考慮了人的發展階段性特點,才組織對這一年齡段的人進行高等教育。個別令人尊重的成功案例不能掩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低成功率預期。當前大學生創業的市場機制不健全,信用體系亟待完善,這些都加大了大學生有形無形資本的無效投入。這在客觀上閑置了教育資源的同時,又浪費了社會資本,可謂雙失的下策。另一方面,在校創業這種單一的甚至是偏激的人才鍛煉模式勢必造成知識結構的單一匱乏,無法為社會發展提供多元的知識結構體系,使社會進步失去持續的智力支持。
利弊比較,是要以普遍性為基礎進行衡量,在校大學生創業必然對個人、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必然是弊大於利的。
⑷ 辯論賽的問題,高手進!!!!1
我方觀點是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教育部規定在校大學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學籍的學生.創業,即創立
事業.和其他活動一樣,創業始終是部分人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發長道路.
因此,我方認為此辯題應以正在從事創業活動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證明其創業活動利大
於弊,向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於弊.並不代表著利益
最大化.例如蘋果好吃,但並不說明蘋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們來看看在校大學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學生已經接受過12年的基礎教育,有相對完善
的基礎知識和人格.二,他們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學校園內資源整合的優勢是
完全走入社會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將從個人,國家,民族三個層面來論證我方觀點.
第一, 從個人角度.首先:專業知識學習與課外實踐相互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充實自我的必由之路.將所有用於實踐,通過實踐意識不到不足之後的有的放矢的學習.二者結合起來恰
是練就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校園資源整合的優勢.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將學習各門專業的人有機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組 黃金搭檔 ,更何況知識
淵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對於他們的創業我們翹首以待!
即使創業失敗了,喪失了金錢,花費了精力,受到了創傷!正所謂吃一x,長一智,他們從創業過
程,創業失敗中所學的,將是他們受用終生啊!
第二,從國家層面上說,創業成功當然好,促進經濟發展.即使失敗了,也能給其它企業提供經
驗 教訓,不致重蹈覆轍,提高創業質量,這對國家經濟不也是一種促進嗎?
第三,最有競爭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不應在別人的民族大力創新進取的時
候,悠然地坐在紅木椅上聞著茶香.中華民族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的努力,將推動了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綜上所述: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教育部規定在校大學生:在高等院校存有學籍的學生.創業,即創立
事業.和其他活動一樣,創業始終是部分人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發長道路.
因此,我方認為此辯題應以正在從事創業活動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證明其創業活動利大
於弊,向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利大於弊.並不代表著利益
最大化.例如蘋果好吃,但並不說明蘋果一定是最好吃的水果.
其次,我們來看看在校大學生的特性.一,在校大學生已經接受過12年的基礎教育,有相對完善
的基礎知識和人格.二,他們是最具創新精神的人群之一.三,,大學校園內資源整合的優勢是
完全走入社會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此特性,我將從個人,國家,民族三個層面來論證我方觀點. 第一,
從個人角度.首先:專業知識學習與課外實踐相互結合,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充實自我的
必由之路.將所有用於實踐,通過實踐意識不到不足之後的有的放矢的學習.二者結合起來恰
是練就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修行!其次,在校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校園資源整合的優勢.三個
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將學習各門專業的人有機地聚在一起就是一組 黃金搭檔 ,更何況知識
淵博的教授近在眼前,對於他們的創業我們翹首以待!
即使創業失敗了,喪失了金錢,花費了精力,受到了創傷!正所謂吃一x,長一智,他們從創業過
程,創業失敗中所學的,將是他們受用終生啊!
第二,從國家層面上說,創業成功當然好,促進經濟發展.即使失敗了,也能給其它企業提供經
驗 教訓,不致重蹈覆轍,提高創業質量,這對國家經濟不也是一種促進嗎?
第三,最有競爭力的民族是最具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不應在別人的民族大力創新進取的時
候,悠然地坐在紅木椅上聞著茶香.中華民族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的努力,將推動了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綜上所述: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 反方立論陳詞
主席,評委,大家好:
首先聲明我方觀點: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何謂在校大學生?根據國際慣例,就是在大學上課繼續學業的學生,否則一個離開學校十幾年而保留學籍的人是否仍是在校大學生呢?
什麼是創業?創業具有怎樣的特性呢?創業,創辦事業,既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他的特性包括:1創新性 2目的性 3系統性 4風險性 5延續性、經常性——需要較長時間和經常活動 6規模性——包括事業規模和投入的時間精力的規模。由此可見,創業必須投入的時間精力非常大,絕非對方辯友所說的一小部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同時對創業者的性格、人格、心智、人文素養、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校大學生這一群體又具有怎樣特性呢?
首先,在校大學生的根本任務是促進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和完善,包括人格的完善、心智的成熟以及人文素養的積累,而不僅是為了畢業後有出路;
其次,大學為實現這種成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大學生有必要在這最合適的時間,做與之相適應的事,否則就是資源的浪費了;
再次,多數大學生的性格、心智、人文素養、創業的知識和能力都沒有達到創業相應的標准;
第四,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對於正在為自身素質提高而努力的大學生而言,學習本身就需要極大時間和精力,如果再加上創業,那絕大多數大學生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綜合在校大學生和創業這兩者的特性,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皆有,但是弊大於利。
誠然,創業機遇難得,合適的機會降臨時確實不該放棄;創業活動可以提高創業能力;也有利於提升社會創新力,是為利。
但是這些利都是創業之利,如果放在大學階段可就不同了。
其一,大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個人的成長這一根本任務,因為學習和創業都要傾注極大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很難做到兼顧。
其二,大學生在沒有全面成長,心智、品格不成熟,人文素養不深厚,只是不完備,能力有欠缺的情況下貿然創業,那不僅註定了失敗,還會給未來人生帶來陰影。
其三,這樣一批素質不高的創業者會導致創業的低水準,影響未來商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所以我方認為評判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弊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在校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是否有利於創業成功,是否有利於未來商業的高水平發展。
創業本身沒有錯,一個在校大學生如果同時具備了知識、經驗、心態、創新這四個條件,在遇上一個合適的機會,那麼他當然也應該去創業。但是,對於廣大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還不具備上述條件。所以,對於廣大在校大學生,創業弊大於利。 正方總結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開門見山,有錯必糾。
首先請允許我指出對方辨友的幾點美中不足:
(1)對方曲解辯題,還一笑而過。本次辯論的主體是正在創業的在校大學生,
你對一個不吃雪梨的人說雪梨好不好吃純屬對牛彈琴,創業如是,我們要討論的就是
社會應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這個新生事物的態度!
(2)對方割離了創業與學業,其實啊他們是統一的,是知與行,是理論與實踐
的統一,創業是學習的一部分,大學生創業指南說「創業是創新教育的實踐課堂」古
語格物致知也與此暗暗相符!所以根本不存在兼不兼得的問題!同時孟子曾說:魚我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可見不可兼得是指水火不
融,兩者只可選其一,而學業,學習絕非水火不融!
(3)對方辯友類比不當,說打工好,畢業後創業好就能否定在校大學生創業好
啊?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利大於弊,而不是最優化選擇,比如說喝牛奶對人體是利大於
弊,至於是否最有利,最優化不是今天的討論的范圍!
(4)對方說大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經驗不夠,那我就不明白了,那什麼時候是
足呢?農民叔叔沒有讀過大學去創業是不是就該千刀萬剮,比爾。蓋茲錯了,應該考
上博士才去創業呢?其實啊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已比一般人多些准備了,遇到機遇創業
也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終止,提倡終身教育的今天社會也是最好的大學!
我方整場比賽論證了在校大學生創業仔個人。國家。民族的利與弊,有利於個人素質
全面提高,推動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多元化,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
正在創業的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激情與創新,知識與勇氣,自強不息,躬行實踐
的驕子,他們一個人的力量可能是不夠的,但他們整合起來就是一個無窮潛力與創造力的團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箐箐校園,許多人
忙東忙西不知忙什麼東西,走來走去不知何去何從。創業就像一面鮮艷的旗幟,
在學業之中指引年輕人不斷從輝煌走向輝煌。人生能有幾個20歲,只因年輕人不寂寞,
青春不甘寂寞!!!
⑸ 國家在利用高校賺錢,推動經濟發展嗎
不至於吧。
⑹ 大學專業 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專業特長,具有較強的從事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能力,能在各級政府部門、環境資源管理部門、農林牧漁各業和各類大中型企業、跨國公司以及相關科研機構等部門工作的復合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在環境資源管理及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和發展經濟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兼有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與資源技術科學的交叉優勢;
2.掌握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運用經濟學的方法進行環境資源管理;
3.熟悉重要的國際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方面的經典文獻,掌握國家環境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政策與法規;
4.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和網路資源;
5.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主要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管理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環境生態與自然資源概論,環境資源經濟學,環境資源法學,環境資源管理,產業生態學等。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招生科類:文理兼招。
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專業為國家嚴格控制的專業,目前全國只有北京大學和山東財政學院設置此專業。我也是文科生,這個是經濟學類的,當然適合文科生了。不過學這個專業的人數很少。
我是這界的考生,我報考了山東財政學院的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學,因為北大讀不上,而且我是廣西的,北大在廣西不招收這個專業的學生,只有山東財政學院。而且只在廣西招2個這個專業的學生。
就我看,這個專業適合國家發展,又受國家控制,我看他的前景是很好。他是一個全新的專業,所以就現在來講,我也查了很久,對於著個專業的資料是很少的。什麼新事物都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也是有一定風險的。這要看個人眼光了。現在對這個專業有認識的人很少,我問了很多朋友,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這個專業,包括問山東財政學院以前畢業的學生。所以這個專業很新,發展空間很大。就現在來說,因為剛剛出來,知道的人少,所以就讀的人也少,競爭會小些,如果發展熱了,以後報的人數會很多,競爭就會很大了。如果你看好這個專業,你至少還有一年的觀察時間。我是已經報讀被錄取了。要進山東財政學院,也是需要本地一批分數線以上的,所以好好努力吧
2010年,教育部批准安徽理工大學開設本專業並招生,至此全國有三所高校開設本專業:北京大學,山東財政學院,安徽理工大學。。我個人建議你重點關注山東財政學院。。
⑺ 如何利用高校資源為文化系統服務
、農業高校畢業生可豐富新農村建設的科技與人力資源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 低。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物質資本投資,輕視人力資源開發。在 城鄉二元結構固化和農業投入較低的情況下,對農村人力資本 投資非常有限。由於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不足,我國人口以低級 勞動力為主體,低素質人口中90%在農村,農村勞動力受教育 程度普遍較低。由於文化素質低,農民對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少, 接受現代生產技術和知識的慾望不高。在20世紀90 年代,我 國每年有7000 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只有30%-40% 得到 推廣,10% 得到廣泛應用。這是造成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農 業經濟落後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有選擇、有 重點地引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是豐富農村科技與人力資源 的重要途徑。當前農村嚴重短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中小學及職業教育師資結構性矛盾突出,急需大量補充人員充 實教師隊伍;農村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外向 農業等需要的專業人才;加強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需要的專 業人才;農村工業化進程中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新農村建設 需要的環保、建設、規劃、文化等技術人才;鄉鎮、行政村的 管理人才等等。 1、農業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有助於改善農村基層干 部隊伍結構 目前,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年齡結構普遍偏 大,知識結構普遍偏低。為改變這種弱勢狀況,中共北京市委 組織部面向2006 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發出招聘村黨支部書記助 理、村主任助理的公告。採取這項舉措,把高校畢業生推向村 級領導班子崗位,使其為村級組織出謀劃策、搞好協調服務、施 展才華搭建平台,同時為充實鎮、村兩級幹部隊伍培育了後備 力量。 2、農業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有助於豐富農村科技人 力資源 農業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具有 較新的發展思路和經營理念。把這些新生力量充實到農村,發 揮其知識、才能優勢,有計劃地向村幹部、生產骨乾和廣大農 民群眾開展科技知識講座式生產、管理等方面培訓,以便把先 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農業善用技術、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現代生 活方式帶到農村,有助於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加速農村生產力 的發展。除此,還可利用畢業生的外界關系,引導人才、科技、 信息、項目、資金、文化向農村涌流,從多層面促進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 四、農業高校畢業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現狀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其就業是一個涉及全 局的重大問題,不僅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直 接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 化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一 些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 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積極引 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有利於青年人才的健康成 長和改善基層人才隊伍的結構,有利於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農業院校不僅要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發揮引領作用,為新 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推廣、普及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基層幹部、技 術信息咨詢服務等,更要承擔我國農業高級人才的培育任務。 根據農博網人才頻道聯合東北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中 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 學、山東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8所重點農業高校進行的 全國農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隨機調查顯示,男生的就業比 例達36%,女生達到30%,男生比女生高出6 個百分點。在就 業群體當中,因為大部分招聘單位首先要求到一線或下基層去 鍛煉,在這個問題上男生廣泛的適應性略顯優勢。畢業生中有 29% 的認為農業行業前景非常好,10% 的人認為很差,61% 的 人認為一般。目前正處於全國大農業蓬勃發展的勢頭,但是部 分學生沒有很清晰的認識,看不到農業行業的美好前景(付春 傑,2006)。 根據某農業高校2006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來看,到農村 建制村去就業的人數為0,到城鎮社區就業的只有3人,到縣以 下機關單位就業的只有2人,到縣以下事業單位就業的只有61 人。也就是說這所農業大學的畢業生中沒有一個到農村就業的, 雖然到農村就業不能涵蓋新農村建設的全部內容,但新農村建 設的主戰場還是在農村,農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服務新 農村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 五、促進農業高校畢業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生產 和農業科技教育。幾十年來,農業院校不僅培養了一大批農業 科研人才,也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做 出了突出貢獻。在全面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農業院校 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創造條件,發揮農業高校畢業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典型示範作用,引導農業高校畢業生 自覺自願參與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落實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和 專業技術人員到山區縣、貧困縣和鄉鎮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各項 優惠政策。鼓勵農業高校畢業生採取科技承包等形式,參與農 業開發。鄉鎮事業單位要結合機構改革,有計劃地分流非專業 人員,今後的自然減員空缺崗位和增編補員原則上用於吸收專 業對口的大、中專畢業生。 2 、實施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提高農民素質,振興農村經濟,必須 靠新思路、新舉措,只有創業型人才才能擔負起時代重任。針 對「三農」問題,培養具有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農 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創業型人才,才能帶動廣大農民 克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大力發展智力農業、精細農業、信息 農業、生態農業等,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從 而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 目前,廣大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等方 面的人才極其短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是促進 農村發展的客觀要求。重視加強農業推廣服務機構和動物防疫 體系的建設,搭建吸納高校畢業生的舞台,既有利於高校畢業 生就業,又有利於推動「三農」工作。國家從2005 年起連續5 年,每年招募2 萬名左右高校畢業生,主要安排到鄉鎮開展支 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時間一般為2 到3 年,工作期間給 予一定生活補貼。這是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 一個具體行動,也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支撐的具體行動, 具有農業科技優勢的農業高校更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這個計劃。 4 、加強農村人才市場建設,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和人 才開發機制 農村人才市場是溝通城鄉人才交流的樞紐,是優化人才資 源結構、配置各類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進一 步加快農村人才市場網路體系建設,積極拓寬人才市場服務領 域,完善服務功能,加快市場規范化運作,為人才流動創造良 好的條件。採取優惠措施,提供寬松條件和待遇,吸引農業高 校畢業生到農村發展創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出力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