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新思路

經濟發展新思路

發布時間:2021-02-16 22:56:40

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是什麼

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構築完善、高效的實現機制。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一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一、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共生共榮的關系。

Ⅱ 如何謀劃發展新思路提出發展新舉措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商丘提出了打造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的目標,確立了「四區兩樞紐一基地一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兩高一低一提升」的戰略目標。作為重要的經濟管理和執法部門,商丘市國稅局主動服從服務於商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謀定新思路,謀劃新舉措,謀求新發展,努力為地方經濟平穩較好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新貢獻。
人要以事業為重。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認為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君子之道「求樂」、「向上」,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分為四個層面:一個是食色,這是維持人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和生理需求層次;二是事業,就是人們要從事社會需求的職業,並得到事業上的成功;三是道德,就是被社會團體的人們所認可,成為為人們謀利益的好人;四是天地,就是達到人與天地合並為一的境界,把握大勢,順應規律,指點江山,天下為公。其中「事業」層面是人們滿足基本需求後必然追求的目標,是人們通向「道德」和「天地」層面的基礎和關鍵。事業有成是美好人生和人生價值的必然要求。無獨有偶,近代西方馬斯洛理論也把人類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相互協作的團隊事業來實現和滿足,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需求層面,追求無窮,樂趣無窮。
稅收事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稅收的歷史與國家一樣久遠,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足跡一路走來,是文明演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人類文明的演進與稅收的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大禹「任土作貢」是中國歷史上有關稅賦制度最早的文字記錄,是我國稅收文化的源頭。「任土作貢」源於治理洪水這一公共民生需求,與民生息息相關,隨公共需要而不斷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通過稅收滿足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范圍日益擴大:國防安全、公共設施,甚至涵蓋人們的生老病死等。與之相適應,稅收輻射的范圍越來越廣,地位越來越重要,其職能作用也日益凸顯:稅收是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稅收收入已佔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為迅速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滿足公共需要、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稅收還具有調控經濟運行、調節收入分配等職能。同時,解決現實中社會面臨的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問題,民生改善、社會保障問題,環境污染、節能減排問題,不僅仰仗於充足稅收的保障,而且依託稅收手段的調控。
正因為稅收有這么重要的職能和作用,所以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指出:「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美國著名政治家富蘭克林更是調侃性地指出:「人生中只有兩件事不可避免,那就是死亡和納稅。」也正因為稅收重要的職能作用,決定了我們稅務工作者所從事事業的偉大,肩負著光榮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該緊緊圍繞稅收職能作用的發揮,凝聚力量,培養能力,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這既是稅收事業興旺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稅幹部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迫切需要。
加強稅務文化建設是大勢所趨。幹事創業離不開高素質的團隊,高素質的團隊離不開文化熏陶。「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商丘國稅文化建設的主線:貫徹「事業凝聚力量,文化提升團隊」的人本理念。把激發稅務幹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治局、治隊、治稅的第一要務。逐步實現由剛性管理為主,轉為剛性與柔性相結合的管理;逐步實現由強調制度「他律」,轉為幹部的「自律」,激活幹部為稅收事業爭做貢獻的熱情和信心,把稅收的戰略目標和組織意圖轉化為幹部的自覺行為。通過文化建設塑造國稅人先進的理念、高尚的情操、昂揚的鬥志、科學的管理、專業的技能、密切的協作,實現個人奮斗與稅收目標的雙贏。

Ⅲ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思路有哪些

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未來時期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贏得未來的關鍵抉擇。圍繞「十二五」
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經濟發展「快而不優」,經濟規模「大而不強」。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從國內外現狀以及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考量,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已是當今政府和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使命。「十二五」時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階段,面對種種制約和困難,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思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

記者:黨的十七大會議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了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關鍵性話題。「十二五」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那麼,在您看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體現在何處?

辜勝阻:「十二五」經濟工作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轉變發展方式。之所以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因為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我
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不符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訴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舉世矚目,我們的競爭武器是「五低」——低成本、低技
術、低價格、低利潤以及低端市場,依靠這「五低」創造了經濟增長的輝煌成績。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這樣,
我們發展的結果是:經濟規模很大,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是「大而不強」;增長速度很快,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速度達到9%,但是「快而不優」;雖能快速提
升GDP,卻無法創造高利潤;雖可大量生產商品,卻無法創造品牌;雖可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無法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和福利。中國要走向真正的世界強國,
這種傳統發展模式必須轉變,要向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記者: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國家採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成效如何?

辜勝阻: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國家始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採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
施。在擴大內需方面,國家繼續實施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出台《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以擴大民間投資需求;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在調整經濟結構
方面,國家加大了淘汰落後產能的步伐,通過銀行信貸政策、財稅政策等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出台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培育發展節能環保、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等。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在淘汰落後產能、
發展新能源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是,從國民經濟整體上來看,我國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還占據著主導性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幾大難點

記者:十七屆五中全會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時間上非常關鍵,在難度上也更大。在您看來,在未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面臨哪些難點?

辜勝阻: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由此表明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提出了多年,也採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進展還是比較緩慢。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同時也是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極其不穩定不確定的復雜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期問
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並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我們一方面要在復雜的格局中保持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這其中將面臨諸多「兩難」問題。

一要處理好房地產調控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既要有效遏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又要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減弱經濟增長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當
前房價的過快上漲不僅使住房這一民生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來房市的風險。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勢在必行。同時,房地產業是各行各
業開發的先導,綜合性強,關聯效應大,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房地產業既是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民生產業。

二要處理好收入分配改革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要提高勞動者收入,又要防止短期內企業生產成本增長過快影響企業發展。當前,我國企業尤其是中
小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利潤比刀片還薄」,同時還面臨融資困難、用工艱難、市場萎縮、負擔沉重、成本攀升等問題。勞動者工資與企業生產成
本直接掛鉤,勞動成本的過快上漲會降低企業利潤空間,最終不利於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但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要提高居民消費能力、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體面勞動和尊嚴生活,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穩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勞動者收入報酬。

Ⅳ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一方針,堅持 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Ⅳ 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

主要還是在金融創新上做文章。結合當地優勢資源,大力引進外部可用資源。

Ⅵ 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路怎麼走

一、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4、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
5、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
6;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
二、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
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
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中國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3、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2014年前三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4、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三、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四、新常態」是對中國國情的全新揭示。
這種經濟上的「新常態」被專家解讀為:要在尊重規律中順勢而為,不要動輒進行過度干預。
2014年8月13日,人民日報發文稱:一種「習式」的新常態已經到來。如何理解和適應這種新常態?無非八個字:「不拘常例、不違常情。」
文章指出,以前大家覺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無不戴上「緊箍咒」,一些官員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文章稱,一系列反腐舉措和抓大案,政風取得重大成效。用「新常態」向世界描述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新表現,包括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變,新常態派生新機遇,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平穩更多元更穩定。進入新常態後,由於總量規模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會降低,對世界市場的需求不會減弱。同時,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這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和健康發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應。
理論界在人民日報撰文說,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戰略,以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等方面,中國領導人已經營造了「十個新常態 」。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這場事關全局的會議上,高層提出:要更加註重2015年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適應新常態。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主基調,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目標會下調至7%左右,同時,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土地改革等,都將會成為2015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的重頭戲。
經濟學家也提出,2015年發展動力仍十分強勁,發展將更偏向於國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汗水』即固定資產投資等,未來則主要靠『大腦』、靠智慧,靠『創新驅動』,即明年國家會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務業發展,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新常態。」 中央所以提出「新常態」,是因為經濟結構比總量更加重要,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國家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機遇期,一旦錯過,整個國家將會遭受巨大損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現實的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 一般而言,衡量宏觀經濟發展有三個核心指標:一是公眾

Ⅶ 現在國家的國內經濟發展思路是什麼樣的,相比於以前的先開放沿海來說

「一路一帶」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基本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通過發展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錮。二是通過沿海14個城市的對外開放,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形成了開放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三是延伸到長江沿線的開放,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開放局面。這種按梯度分層次的開放節奏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及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其基本驅動力是先開放合資、後擴大出口,通過對內深化改革激發增長活力。通過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其結果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內需外需一起拉動,形成了我國經濟30多年的高增長局面。今天,國際國內形勢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吸收過去有效的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需要我們調整發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目前,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後,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製約。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耿耿於懷,不斷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從多方面限制中國的發展。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理念是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歷史上有著共同的發展經歷,文化相通,合作基礎堅固。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舉措有利於通過共建「一路一帶」絲綢之路形成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系,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共建絲綢經濟帶的倡議之所以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因為在已有的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振興勢必會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對中國來說,可以帶動內陸沿邊向西開放,相當於擴大西部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所到之處,經濟即進入活躍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形成於2000年之後,同東部沿海相比起步較晚,必須加快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內陸沿邊開放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內容,只要加快推動和落實,將進一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周邊外交的發展重點,通過開放實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全面提升內陸和沿邊開放性經濟水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加快同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加快產品結構的升級至關重要。東部省份應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Ⅷ 堅持「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新思路有什麼意義

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路創新
(1)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質量的新要求內,在我國新的發容展階段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方針,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3)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4)有利於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5)在我國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新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