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全球貿易往來增多、資金在國際間流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目前,經濟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極作用。在看到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機遇,並敢於抓住這個機遇,使中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主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它帶來的巨大挑戰。如果不能正視這個挑戰,那麼經濟全球化就很有可能帶來風險,而不是機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風險
已經造成對金融業的沖擊、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過快帶來大量失業等嚴重的現實經濟問題。只有積極地應對挑戰,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才能避免被全球化發展拋棄的"邊際化"趨勢。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始於1978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把握住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大好時機,利用國內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對外開放前後經濟實績的天壤之別充分證明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已經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成一個整體,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逐步提高(參見表4)。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准入程度將提高,但同時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大幅度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將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由於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很可能遭受外國同類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使經濟增長受阻,並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特別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又加之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購買力旺盛,各方面的經濟環境正日趨改善,因此已經成為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動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穩步增長的重要目標市場。因此,面對國外無論在價格還是非價格方面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進口產品,國內企業可能要受到較大的沖擊。
為了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響,中國在現階段應充分注意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地
積累財富,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積極利用世界性資本、技術和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通過開展貿易、利用外資等途徑,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本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因為,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要素逐漸變得相對短缺,而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則逐漸相對豐富起來;同時先進國家的某些產業由於喪失了比較優勢,也不得不向更高層次的產業轉移,其喪失優勢的產業將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樣,發展中國家就可以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逐步實現本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現成經驗,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從而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在這方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是典型的例子。總之,長期國際經濟的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跨國公司通過兼並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進行直接投資,一方面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銷渠道,這對於提升中國企業的運行效率,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水平提高、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兼並國內企業後,外資將在國內形成生產能力,對國內原有的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引發國內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和重新組合。此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之風形成了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往往擁有大部分國際市場份額,國際市場的集中度日益提高,發生壟斷的危險也在不斷增大。對於未被跨國公司兼並的中國企業來說,其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其他與中國經濟結構類似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兼並收購形成的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由於其產品與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屬於同類產品,因此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參與經濟全球化,面對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並後來居上。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貿易戰略愈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優。反之,貿易戰略愈封閉,與國際經濟的隔離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題為《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系。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反之,面對經濟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響經濟順利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對於中國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幾乎是不付費的後發優勢,以及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為了加快經濟發展,趕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向發達國家輸出勞務的機會,具體地說就是可以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發展援助、資金融通、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等,以解決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低的困難;與發達國家經濟接軌,推動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甚至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向中國轉移,盡快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產業結構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的不斷產生和現代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革。而現代經濟結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外生的,中國要建立現代經濟結構,必須積極從外部引進;否則,單純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的。目前,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中國如果不積極從外部引進技術而只靠自己閉門造車,不僅難以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永遠停留於落後狀態。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國際上有人稱亞洲金融危機是"21世紀危機",也可以說是"全球化危機"。目前,世界各類資本市場(包括貸款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總規模估計高達35000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有助於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但是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而且一旦發生,其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近年來,由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因素日趨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作為一種商品,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榮的市場,極大地擴大了業務領域,同時也為過度的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面對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全球化,許多國家建立了防範保護機制,以免金融體系因個別金融機構的不測事件而受到震盪。但是,應該說這種監督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缺乏國際間的應急預防機制。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後,國際上也呼籲及早建立金融管理的"早期預警系統"。
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在金融國際化的浪潮中,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短期資本即"游資"佔有很大的比重,其特點是投機性強,並以"光速"出入於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的資金供給的同時,也可能給各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如果短期國際資本突然大規模撤出本國市場,本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和金融危機。近年來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只有加快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合理和完善的金融預警和防範機制,克服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才能將發生國內金融危機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否則,一旦將來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游資"的沖擊;而且即使不開放資本市場,在加入WTO後,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及其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短期游資同樣會通過國內外資金調動,影響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游戲規則的全球化,中國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按照游戲規則來改革國內的貿易和經濟體制。例如,中國"復關"的程序首先就是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對中國貿易和經濟體制的審查和認可。70年代末以來,中國一直在進行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0餘年,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遠沒有完成,目前還遇到了許多深層次問題,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在這一階段,改革的任務本來就已經很繁重,再按照國際規則來重塑經濟體制,勢必增加改革的困難。同時,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來沖擊也惡化了改革的外部環境,對改革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且也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交換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將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即便不存在這些隱患,由於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只不過程度較低和時間較短而已。1997年7月1日以來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由於資本市場沒有開放等原因而使中國避免了發生類似危機,但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全球化正在把中國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結為一體,通過封閉市場來保護國內產業的做法已不可能。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國內產業將面臨外國競爭力的沖擊。過去,中國通過貿易保護的辦法建立了門類繁多、體系齊全的國內產業,這些產業中的大多數至今仍不具備足夠的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開放國內市場後所受到的外來沖擊將是巨大的。現在,中國仍然存在較多的貿易壁壘,所以國內產業所受到的外來沖擊並不大。但是,那些繞過貿易壁壘、通過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大批外國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對國內其他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威脅到國內同類企業的生存。目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在談判的過程中和談判結束以後,隨著中國國內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羅小明 紀昀,《經濟全球化》之四)
❷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世界的經濟活動超越了國際,各種生產要素,比如商品、服務、技術、資金都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整個世界形成親密聯系的整體。
(1)表現(主要考點):有很多,主要記住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①生產全球化:一個東西不單在一個國家生產,全球各地都有其生產基地,比如耐克美國的公司只負責開發、營銷,不負責生產;還有蘋果手機,其零部件都會有「made in China」「made in India」等標語,意味著中國生產、印度生產等,這就是生產全球化的表現。
②貿易全球化:生產之後需要賣,賣就是進行國際貿易,賣到全球各地。
③資本全球化:錢不僅可以在國內流動,還可以整個世界范圍內流動。比如中國的錢到美國、越南等國家投資。
(2)經濟全球化其實是一個不公平的事情,因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主導,像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無論在經濟還是技術上都有優勢,因此很多游戲規則都是他們制定的,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不公平的,因為發展中國家本身落後,全球化之後,發達國家的工業製品就會流入發展中國家去,發展中國家會更難發展,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整個社會發展是不公平。雖然經濟全球化有好處,但考試會考查經濟全球化的弊端/局限性,
即兩極分化,會出現「馬太效應」,即發達國家越來越有錢,財富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需要從兩個角度評價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有數據佐證,1980 年到 2016 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經濟雖然都在增長,但差距越來越大,原來是 36.6 倍,現在是47 倍以上,確實會影響公平,因此一般評價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❸ 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產業經濟有什麼積極影響
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員方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和約束關稅,取消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擴大本國市場准入度。實現上述目標的途徑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進行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政策允許貨物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國際價值規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競爭,鼓勵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世界性的分工和貿易發展,擴大市場;同時使消費者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
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化端倪的初始階段可回溯到1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但是, 引起國際廣泛關注並形成世界潮流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則是本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的,與此相應的是全球化這一概念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漸被國內外學術界所廣泛接受和使用。盡管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准確全面地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趨勢及其對世界各國經濟的影響和作用等,對於各國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具有至關重大的意義。本文認為只有加大對外開放,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運行體制,才能加快我國的經濟建設,更迅捷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深刻影響
與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主要推動因素是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一樣,經濟全球化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與結果。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日益增強和擴大的社會生產力越來越要求擺脫國家疆域和主權的束縛,以在世界范圍內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種資源,共享全球更加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推動著國際分工和協作向國際范圍擴大與深化,把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吸納到全球范圍的分工與協作體系之內。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各國經濟政策的制定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在形成世界經濟統一體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各國實行開放的市場經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中東歐、獨聯體國家及中國等重新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正是這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各國只有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根據自己面對的客觀環境和具體條件,採取相應的對策和步驟,逐漸開放自己的市場,才能使自己在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形勢下處於主動、有利的地位。
第二,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必須改變現有的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經濟全球化對西方發達國家是有利的,因此,他們大肆宣揚,宣稱這一趨勢能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利益」。然而1999年7 月12日,聯合國發布的年度《人類發展報告》中則指出:「在當前全球一體化進程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球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西方七國獨攬經濟發展大權,最富國家的1/5人口控制了全球國內生產總值額的86%,而有80多個國家目前的年收入比10年前要少」(註:摘自:《羊城晚報》,1999年7月13日,國際新聞版。)。從這可看出,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程度的國家所獲得的利益是有巨大差異的。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在新的世界體制中,各個國家,貧國和富國,科技落後和科技先進的國家都應能得到實惠。全球化必須在各國平等的基礎上實現,是一個自願聯合的過程,各國經濟的縮小有利於促進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中的各國經濟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三,經濟全球化在促使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進一步加強過程中,必須要求各國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各個國家對自己的產業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管理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目前,一些國家的經濟陷入困境,甚至發生危機,則與這方面的改革不力、過於滯後有密切的關系。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及東亞發生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在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90年代的美國,適時調整產業發展戰略,制定了引人注目的科技政策,積極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技術,在全球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一直處於主動、領先的地位,取得了連續8年經濟增長的佳績。與美國相比,90 年代以來的日本經濟一直處於蕭條狀態,這是因為它在戰後形成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管理體制在新的世界經濟面前已顯得過於老化和僵化的結果。東南亞發生經濟危機,其根源就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及宏觀政策等已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惡果。因此,能否認清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制定自己國家正確的發展戰略,並採取確實有效的措施促使其實現,調整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以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已成為各個國家在新的世紀里成敗的關鍵。
第四,經濟全球化給不同國家帶來的利益是不均衡的,各國應把立足點放在創造條件,趨利避害上。經濟全球化是客觀存在的,這已是不言的事實。它給不同國家和地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是不均衡的,使各國、各地區的市場參與者進一步出現多元化趨勢。它使具有投資環境等優勢的國家更易於吸引外資,具有出口優勢的商品更增加出口份額。這會促使商品和資本的國際流動呈現相對集中的狀況,使國際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了。每個國家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在本國經濟最大承受力的基礎上尋找開放度最高的與世界市場的結合方式,根據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積極參與全球化,獲取最大的利益。
❹ 貿易自由化的好處
貿易自由化:
貿易自由化是指一國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所採取的限制逐步減少,為進回口商品和服務答提供貿易優惠待遇的過程或結果。無論是以往的關貿總協定,還是現在的世貿組織,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理論基礎來源於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
好處:
可帶來競爭機制,一方面,通過競爭可提高服務質量,改進管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便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專業水平。
使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部門得以進一步實現專業化,提高效率,在全球范圍更好地實現規模效益,從而加快本部門的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通過貿易自由化,促便服務提供者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使廣大消費者受益,享受到價廉質優的服務。
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產生更多的新的就業機會。
貿易自由化促進各國政策法規進一步增加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有利於引進外國的長期投資和技術設備。
❺ 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隨著我國入世步伐的加快,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開放我國的服務市場是勢在必行的。這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和進一步實現經濟現代化都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首先,有利於我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日益加深,我國服務市場逐步擴大開放,既是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有利於加快我國服務業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服務業因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抑制,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提高。要消除這一瓶頸,有效的辦法是逐步開放我國的服務市場,有序地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且通過引進的競爭機制,作為推進市場經濟發展和改變經營機制的推動力,迫使服務部門,轉變經營機制,加強管理,以提高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再次,有利於我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一方面可有力地支持我國貨物貿易的出口;另一方面也可改變長期以來我國出口貿易僅靠貨物出口的單一結構偏向。?
第四,有利於引進利用外資。擴大開放我國的服務市場,特別是讓外資銀行、保險、電信、運輸等服務業進入我國市場以後,將大大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有利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第五,有利於提供勞動就業機會。不論在哪個國家,沒有一個生產部門能如服務業那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服務部門來吸收富餘勞動力,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是莫大好事。?
當然,擴大開放我國的服務市場,電信服務業,保險業,銀行業,航空運輸業等服務部門,將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短期內,會受到較大的外來壓力。
❻ 貿易自由化和保護貿易政策哪種更利於一國的經濟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後,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後,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於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並用擴展後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願望就很難實現。於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採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麼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於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麼為什麼美國布希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於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製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後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於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並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於國內政治壓力,布希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❼ 世界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影響的有利之處和
利過後就是弊。不過中國在這15年發展很快,都是因為世貿。日後的國內廠商不好過了,國外的商品進入中國無需承擔任何稅收或者是少量的
❽ 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產品不能出口,訂單的違約賠付,生產的停頓,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肆虐,我國要積極行動應對挑戰,同時捕捉有利的契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客觀分析形勢,冷靜深刻反思
面對金融危機下風起雲涌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應平穩心態、正確評估、理智應對。貿易保護主義風潮給我國帶來了很大負面影響,我們應及時遏制貿易保護主義風潮的蔓延,但也不必高估已經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規模。就美國推出的「購買美國貨」條款而言,現實很多所謂的美國貨,實際上是擁有「中國」等國家的「多重血統」,這無疑會成為美國實施刺激經濟案的一大阻礙,其影響及威脅就會大打折扣。
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給我國實體經濟造成損害的同時,對我國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鍾,這就給了我們一次深刻反思的機會。我國經濟不堪一擊,主要原因是我國長期以來外貿依存度過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分配結構不合理,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造成的。面對暴露的問題,我們不能怨天尤人,應該趁勢行動起來。重建我國的經濟體系、金融體系和成熟市場,才會轉危為安。
我國還有很多有利的條件。經過幾十年全球化進程,國際產業分工已明晰,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仍依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這種剛性需求不會因為危機和貿易保護而銳減。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以WTO為契機,利用國際化趨勢建立國際貿易規則。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僱傭本國工的風險導致我國部分海外就業人員失業,也使他們認識到海外就業的風險,導致人員的迴流。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聯合世界各國,共同抗擊貿易保護主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只有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才能保證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目前,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前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有可能減緩,我國應積極努力,並聯合世界各國共同抗擊貿易保護主義。恢復多哈談判,澄清和改進多邊規則,提倡適度貿易保護和雙贏,促進國際經濟秩序的和諧發展。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世界經濟的復甦有賴於中國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製造在全球地位顯著,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地整合升級,中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行動將影響世界。為此,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場戰斗中,中國應立場堅定,積極推進貿易自由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訪歐取得豐碩成果。即是為促進全球貿易自由發展、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樹立了正面而積極的形象。同時,中國還應適時聯合世界各國共同抗擊貿易保護主義。只有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才能攜手推進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三)政企共同攜手,努力度過難關
1、企業主動迎戰貿易保護。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使中國與貿易夥伴之間原本高發的貿易摩擦愈加頻繁,造成國內企業嚴重的經濟損失。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貿易摩擦更是關乎企業的生命。在這場應對金融危機和抗擊貿易保護主義的戰斗中,企業應深入了解WTO規則和貿易救濟調查知識,利用法律武器自保並適當出擊。企業是迎戰貿易保護的主力軍,還要學會藉助行業協會壯大力量。今年3月,為了應對巴西鞋類反傾銷案,福建省首次嘗試由行業組織牽頭、25家涉案企業抱團進行無損害抗辯,使應訴成效大增。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眾家聯手對外,才會有更大的機會獲勝,才有希望維護出口利益。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應強化行業自律,有序出口,調整產業結構,並努力提升產品競爭力。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使各國設置越來越多的的貿易壁壘,中國要想破「壁」,必須依靠高質量的產品。不久前,濰坊美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20噸熟制雞肉麵食運往德國漢堡,成為6年來中國第二批出口歐盟的深加工、高附加值雞肉產品。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該批產品能順利出口並有較高的聲譽,靠的就是過硬的產品質量。高質量的產品才能打造產品的競爭力,才是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的常青樹,這就需要企業加強人才培養、技術儲備並不斷推進科技創新。
2、政府配合發揮積極作用。經濟危機下,我國不少出口企業經營困難,由於經濟實力的限制,往往只好放棄應訴,這就需要政府發揮更大作用。政府除了在國際上繼續呼籲自由貿易、積極擴大進口之外,更應為企業做好預警信息通報、出口風險發布、企業應訴的宣傳培訓和法律咨詢等工作。 對於美國等對華貿易歧視性做法,我國應首先通過政府間的對話機制加大對外磋商力度,努力化解各種外部矛盾和沖突,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同時,中國的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公平貿易局應積極行動起來,對美國等貿易刺激計劃中違背世貿組織的違規行為,我國應堅持不卑不亢的原則,給予適當反擊,但要利用WTO法律體系給予合法報復。例如,在美國參議院通過的(2009年綜合撥款法案》中,727條款對中國的禽肉進口繼續採取歧視性做法,該條款規定「根據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撥款,不得用於制訂或執行任何允許美國進口中國禽肉產品的規則」。美國的這一做法違反了世貿成員間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對此,中國絕對不應禮讓,應在適當時機給以回擊。4月17日。我國政府通過常駐WTO代表團致函美方,就涉及限制進口我國禽肉產品的美國2009年綜合撥款法案727條款提起了WTO爭端解決項下的磋商請求。
此外,政府還應致力於改善出口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建立中小貸款公司,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提高出口退稅率,穩定人民幣匯率、加工貿易政策和海外在華投資政策等。基層政府部門應著力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減免對企業的收費,為來料加工貿易保證金提供反擔保,改進政府服務,增強企業信心並改善民生,防範社會問題。整個中國的對外貿易應借勢實現轉型升級,化危為機。
(三)開放市場深化改革,促進我國經濟增長
佐利克稱,在全球經濟出現放緩,且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貿易談判不可能在幾年內達成一致的情形下,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正在不斷升溫。今年前半年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將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如果金融市場的信貸流量得不到恢復,那麼則有可能會出現多重收縮。他指出,刺激中國經濟增長將幫助提振全球經濟增長。
多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我國將繼續保持市場開放,並不斷深化經濟改革。我國應調整對外貿易過於集中的模式,在鞏固已有市場的基礎上,把市場多元化提到戰略高度,作為宏觀指導和調控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原則。對於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問題,應在穩定出口的同時,加大拉動內需和開放國內市場的力度,積極擴大投資,鼓勵進口,解決收入分配懸殊問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我國還要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取消部分產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鼓勵國外企業來華參展,通過減免攤位費的方式鼓勵其參加廣交會等展會,提高其產品在華認知度;落實對最不發達國家的零關稅待遇措施,將給予最不發達國家95%的產品零關稅待遇。
總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受國際經濟的影響很大,不可測因素很多,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波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戰斗中,我國要始終把提高經濟實力放在首位,只有經濟實力增強,我國的政治、外交、軍事力量才能增強,抗風險的能力才能提高,我國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全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貢獻。
❾ 如何評價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出現的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政治思潮。主張經濟上取消以公有制為主體,實行私有化;政治上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實行多黨制、兩院制;思想上取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鼓吹全盤西化。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以後又反復強調這一問題,指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對共產黨的領導,而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制度。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斗爭,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鄧小平還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至少在本世紀剩下的十幾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頭五十年,都存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既然這是個長期的任務,我們就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11頁)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同時,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斗爭主要靠教育,必要時採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在開展教育和斗爭時,要全面地堅持和貫徹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
❿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積極影響:
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國際組織,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版發言權,發達權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②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可以利用國際市場,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利益。
2)消極影響:
導致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之間出現「數字鴻溝」;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在經濟增長中環境惡化,忽視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