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自然經濟解體影響

自然經濟解體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7 00:54:55

⑴ 「自然經濟解體」是什麼意思

中國近代商品經濟發展,從而逐漸瓦解自然經濟的過程。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主要地位。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對促使中國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分離,對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中國自然經濟逐步加深分解,但始終有很大的局限性。
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分離 在中國小農經濟家庭內部,農業與手工業以及手工業各生產工序長期緊密結合著。鴉片戰爭前,在農民家庭手工業中,棉紡織業占最主要的地位。中國的小農經濟是由植棉與紡紗即「棉與紡」的結合,紡紗與織布即「紡與織」的結合,以及農耕與紡織即「耕與織」的結合構成的,而這三者的分解,就反映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鴉片戰爭前,國內棉花已有不小的商品市場,亦有相當數量的印度棉花自廣州進口。除棉絮等其他用途外,在福建、廣東、四川和雲南等地出現了部分非植棉紡織戶,他們購商品棉紡紗織布。這表明「棉與紡」已部分分離,但在全國棉紡織農戶中,僅佔少數。棉紗的商品量極低,「紡與織」幾乎全盤聯結在小農家內的生產過程中。鴉片戰爭後,特別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洋紗洋布的進口,逐漸破壞了這種結合。但在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還只是一個序幕。據估計,洋紗(包括少量國內產機紗)在1894年只佔全國土布用紗總量的1/4,這些洋紗又集中行銷在福建、廣東等地,在植棉紡織區銷售極少。這些非植棉紡織戶原來在「棉與紡」上已經分離,現在「紡與織」的分離,只是以商品紗來替代商品棉。至於進口洋布(包括少量國內產機布)數量,估計僅占國內棉布消費總量的 1/7,並主銷城鎮,只是擠代了土布的部分商品布,一般尚未觸動農家自給布。所以對分解農村自然經濟的意義不大。
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進口洋紗數量大增,同時,國內機器紡織業有了初步發展。這一方面把棉區棉花大批吸納上市,有利於割斷「棉與紡」的結合。另一方面,洋(機)紗楔入到小農棉紡織業主要陣地即植棉紡織戶中,使土紗的生產迅速沒落。估計到1913年,洋(機)紗已佔土布用紗總量的70%強。這就在頗大程度上造成「紡與織」的分離,同時也造成「棉與紡」的分離。這時洋(機)布也已大量銷往農村。估計1913年,國內棉布消費總量中洋(機)布約佔1/3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兩年,洋紗布進口銳減,農村土紗土布生產暫時回升,紗布生產的自給性重新抬頭。但1921年以後,國內機器棉紡織業(包括日本、英國在華紗廠)有了發展,其產品已代替進口洋紗布成為排擠農村土紗布的主力,再加上城鎮上發展了手工布廠生產的改良土布,這就不僅排擠了農村生產的商品土布,也排擠著自給土布的生產。估計在抗日戰爭前的1936年,農村土布總產量較1840年削減了四成多,已佔不到國內棉布總消費量的一半(這期間棉布總消費量有所增長)。而在這剩餘的土布生產中,使用機紗量達3/4以上,土紗量已不及1/4。這說明,已有相當多的農戶放棄了棉紡織業,因而不僅是「紡與織」,在「耕與織」的結合上也已有頗大一部分分離了。不過,原來中國農村生產的土布中約有半數是商品布,這時土布生產的大量削減,主要仍是壓縮了商品土布,自給土布減少數量並不很大;殘余的土紗生產也集中保留在植棉紡織戶的自給布生產中。從這方面說,小農經濟的自給性生產還是很頑強的,三個結合的分離都還很不徹底,並且三個結合的狀況在抗日戰爭時期又有些回復。
農產品的商品化 鴉片戰爭前中國某些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已有一定的發展。鴉片戰爭後農產品商品化的加速主要是由對外貿易的擴大引起的。中國出口以農產加工品為主,茶和絲佔一半以上。1894年較1840年,茶出口量增加3.3倍,絲增加8.2倍,按價值計共增5600餘萬兩。而內銷市場增長不大,但因廠絲出口,出現繭市場,蠶繭商品化。基本上內銷的棉花,受進口紗布壓力,商品量增長有限。這期間又受鴉片進口的刺激,突出地發展了罌粟生產,市場價值估計超過9000萬兩,但純屬破壞性商品生產。
甲午戰爭後,農產品的商品化繼續發展。1894~1919年間,出口貿易總值增長近四倍,但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茶出口衰退,絲亦不振,而新發展起來大豆、豆餅和其他油料作物,以及蛋類、禽畜類等產品出口。這期間,國內市場發展頗快,棉花、蠶繭、煙葉等商品量增長迅速,這主要是國內工業發展的結果。這種情況,加以城市的發展,使得糧食的商品率有了提高,估計1894年為16%,1919年增為22%。但從1919年到抗日戰爭前,出口值沒有明顯增長,按金價計卻一直是下跌的,絲茶老產品出口更大為衰落,僅有桐油、豬鬃、花生等出口有一定發展,其他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都不景氣。在這期間,中國農村經歷了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農村經濟危機的雙重襲擊。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進程到30年代反而減慢下來。抗日戰爭時期,交通阻塞,通貨膨脹,許多地方的農村又有返回自然經濟的傾向。
總的來看,在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體制下,農民首先要解決的是衣食的自給問題,有限的耕地主要為糧食以及棉花占據著,經濟作物的發展受到了抑制。而小農經濟產品的出口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處於不利的地位;在國內市場又備受城鄉剝削階級的盤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場結構,加劇城鄉矛盾,阻礙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盡管農民依賴市場的程度日深,而農村購買力枯竭,廣大小農極端貧困,只能勉強維持自給。所以就農產品商品化來看,自然經濟的解體也很不充分,這亦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發展的一個特點。

⑵ 1840年後中國自然經濟發生了那些變化及其影響

經濟上,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徵更加明顯。

1、中國被強行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鴉片戰爭前,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它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條件,抵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雖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產生,但受到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極其緩慢。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侵略特權,通過掠奪賠款和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控制操縱中國市場,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外國廉價的棉布、棉紗充斥中國東南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逐漸破產,造成耕與織開始分離;由於列強對原料的掠奪收購和農民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中國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開始提高,但中國的出口貿易幾乎全部為外商所操縱,使中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在市場、技術、勞動力等方面准備了條件。

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入侵中國,直接剝削中國人民,中國經濟結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總體特點:以商品輸出為主,其它如資本輸出、野蠻掠奪為輔;以攫取經濟特權開路。

第二、攫取經濟特權:開埠通商,關稅協商,控制中國海關,視察商務,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公使進駐北京等等。

第三、侵略方式:鴉片貿易(走私、輸入「洋葯」);商品輸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販賣華工;掠奪賠款;早期資本輸出(辦洋行、開銀行、經營輪船公司、設工廠);輸出技術,控制洋務。

3、中國開始出現近代企業,中國經濟的半封建性加強。

第一、外資企業:鴉片戰爭後出現,以後日益增多,直接掠奪中國資源和廉價勞動力。

第二、洋務企業: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舉辦,包括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以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民營近代企業為標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區集中,與原材料產地脫節,行業不齊全、以輕工業為主);實力弱(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雙重壓迫;一開始就分為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和中小資本主義兩部分等等特點。

4、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國的社會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經濟、外資企業、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合資企業。

⑶ 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及特點。

解體的原因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還是完整的封建社會。那時,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已經出現破壞自然經濟的因素,並且已經有自然經濟解體的現象發生。但是,那時候自然經濟的解體,還只是局部的解體,不成其為重大的經濟現象,也沒有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深遠影響。當時,還是自然經濟占絕對支配地位。中國自然經濟的大規模迅速解體,開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甲午戰爭以前,自然經濟已經初步解體。甲午戰爭以後,自然經濟又進一步解體,解體的范圍擴大,解體的速度加快,解體的程度提高。主要原因表現為:

第一、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憑借一系列政治經濟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經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第二、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商業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的擴大,特別是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斷誘使著農業生產的目的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第三、本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也給予了自然經濟一定的打擊。

第四、人們商品意識的增強,重農抑商、重義輕利觀念的改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使城鄉經濟聯系加強,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經濟解體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體小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生產規模狹小,分工和協作不發達,生產的發展,成本的降低,質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終究抵擋不住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的強有力的進攻。這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內部根源。雖然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自然經濟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即:鴉片戰爭前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中國占據統治地位。

第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是自然經濟解體的歷史原因。明清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生關系的萌芽,這種新的經濟形態緩慢地侵蝕著封建經濟的軀體,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到了近代,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以及民族資本的不斷發展,逐步受到沖擊而逐漸解體。
特點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時起就具有中國特色。它出現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其發展過程舉步維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基本模式。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標志著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為以後的中國社會改革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1)從企業的產生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生產,而是在列強入侵,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下,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創辦起來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基礎上逐步成長起來的。

(2)從工業部門的結構看,中國民族工業基本是輕工業,其中又主要是紡織工業。中國民族工業缺乏雄厚的經濟基礎,本身又不能生產機器,只能從投資少、周轉快和獲利多的輕工業開始。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工業體系。

(3)從工業的地區分布看,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這些城市多為列強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據點,自然經濟較早解體,同時這些地區便於利用外來技術,引進機器,利用廉價的勞動力。

(4)民族資本所經營的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後,勞動生產率低。這種情況,使得民族工業的產品成本高,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它發展的辦法就是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力求獲得最大的剩餘價值。

(5)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相當一部分民族資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們的資本是地租轉化而來的,一些民族資本家還用經營工商業所得的利潤,到農村去購買土地,兼有資本家和地主的兩重身份。

⑷ 「自然經濟解體」是什麼意思

「自然經濟解體」的主要表現:

  1. 家庭手工業棉紡織業的破產及其與農業分離

  2. 農產品商品化的發版展。權鴉片戰爭後,外國商人還從中國大量收購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中國絲、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國內絲、茶的生產發展。

⑸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影響

這個在我國明清時期發生過,因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⑹ 中國自然經濟的瓦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原因

⑺ 自然經濟最終解體是何時最終解體的原因是什麼

各國的時間不同
歐洲國家在14,15世紀時自然經濟就開始解體了,原因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專.
再此推動屬下,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新航路隨之開辟。這又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17,18世紀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使自然經濟在一些國家如英國,美國徹底解體。但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些法令,包括後來的拿破崙法典,都承認了小農經濟。
再如19世紀的資產階級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實際上確立了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也是自然經濟。
亞非拉的國家近代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其自然經濟的是伴隨著西方的侵略而解體的。

⑻ 自然經濟解體後是什麼經濟

自然經濟就是自抄給自足的襲,沒有市場,沒有商品交換的一種經濟生產方式,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產生就是自然經濟的解體,當然是變成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反映著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從自然經濟過渡到商品經濟,商品經濟自身的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從經濟體制上劃分的.
2、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經歷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關系的存在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關系不斷發展並覆蓋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過程,商品經濟就發展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由市場體制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起基礎調節作用.

⑼ 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瓦解的因素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是自然經濟解體的歷史原因。明清時期回在中國封建社會內答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生關系的萌芽,這種新的經濟形態緩慢地侵蝕著封建經濟的軀體,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

其次,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所取得的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再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商品經濟得到史無前例的發展,商業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的擴大,特別是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斷促使農業生產由自給自足走向商品化。

另外,人們商品意識的增強,重農抑商、重義輕利觀念的改變,交通事業的發展使城鄉經濟聯系加強,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經濟解體的因素。還有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三大改造,使小農經濟徹底結束

閱讀全文

與自然經濟解體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