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有哪些經濟發展比較迅猛的城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有錢人也是數不勝數。甚至都能用「土豪」來形容了,但這個詞除了形容一個人,還能形容一個城市。說到這你們是不是想到了迪拜,但今天小編要說的是中國的有錢城市,人均收入比香港的人均收入高出了3倍,你們知道是哪個城市嗎?一起看看吧!
這就是中國「最土豪」城市,人均收入60萬,豪車更是到處可見,如果喜歡購物的,記得要去大運河購物中心哦,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有去澳門旅遊過嗎?去過的話你們有怎樣的感想呢?歡迎留言評論!
⑵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⑶ 經濟發展水平高,技術較為先進,人民生活水準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四個指標是不是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
發達國家來有四個基本條自件:一是經濟雄厚,外匯儲備多,黃金儲備多,二是軍事強國,擁有核武器,先進的武器裝備,三是工業發達,能生產各種高端武器,艦艇船舶,航天器材,四是農業基礎發達,糧食能自給,有強大的抗擊自然災害或災害自救能力。
⑷ 比較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區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基礎上,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現代化演進過程。
20世紀50-60年代前,傳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意味著國家財富和勞務生產增加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60年代後,這種觀點受到了若干國家現實的挑戰,一些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但其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並未得到相應改善,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況仍十分嚴重。因此,經濟學家把經濟發展同經濟增長區別開來。前者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不僅涉及物質增長,而且涉及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文化的演變。既著眼於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還著重於經濟活動效率的改進。同時又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進化過程。
⑸ 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比較理想的
不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有問題,而是人的問題。縱觀世界范圍內,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理想化的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任何經濟模式都有缺陷,甚至引起國家消亡,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惡果。事實上,任何經濟模式都是人類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在人類還沒有建立全球一體化的公平的資源再分配的體制下,只要還存在國家、政治制度、信仰觀念等人類的動物屬性的前提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理想化的經濟模式的,更不會有人人平等、人人無私的大一統的天下的,所謂的公平公正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過,而且直至地球消亡也不會實現人類的公平公正,所以,理想化的經濟模式只是出於政治目而愚弄人類的手段,更是國與國(特別是有敵意國家)之間利用經濟模式的宣傳和打擊對手的手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稱霸全球。換而相知,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國家實現全球一體化,即地球沒有國家,只有一個領導地球的集體,才可能實現人類發公平公正,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理想化的經濟模式。能否實現,在我的有生只能我敢肯定,那隻是空中樓閣罷了。
⑹ 目前哪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好
正確處理宏觀調控總量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中國是一個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同時又是一個開放度很高的國家,宏觀調控面臨的經濟背景較為復雜,這就決定了政府在進行總量調控的同時,必須兼顧其他目標。但由於這些目標之間的關系有時很復雜,有些是短期變數,有些是長期變數,這就迫使宏觀調控部門必須在看清楚這些經濟變數關系的基礎上,在多重目標中進行有取捨的選擇,否則會造成主要目標的模糊不清甚至目標之間的相互沖突,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本輪調控在抑制過剩產能、縮減貿易順差和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方面同時下手,但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收入分配機制是一個由制度所決定的長期變數,不是短期內可以調整好的。如果把保增長作為短期經濟運行的首要目標,順差擴大與貨幣過剩以及資產價格上漲就是保增長所必須支付的成本,也是保持較高增長率的前提條件。再比如,調整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初衷是穩定出口,但出口退稅針對不同產品有降有升,被多個政府部門當做政府實現多重目標的工具:顯性目標是優化產業結構、穩定匯率;隱性目標則是調整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多重目標之間可能相互掣肘、自相矛盾,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效果。從未來趨勢看,宏觀調控四大總量目標應該兼顧,但在宏觀經濟調整尚未見底、就業形勢空前嚴峻的新形勢下,「保增長」和「保就業」應該置於更為優先的目標,而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則作為兼顧目標。在「保增長」和「保就業」兩大目標中,應把「保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應重點向對就業帶動作用大的部門傾斜,通過增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宏觀管理的關系在本輪經濟景氣周期中,宏觀調控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反復「偏熱」,針對土地使用和生態環境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國土和環保部門加入了宏觀調控部門的行列。例如,前環保總局組織開展「環評風暴」、國土資源部開展土地督察等等。這些政策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提高投資項目質量的效果。但在經濟下滑期,這些部門是不是需要配合調控主要目標而放鬆經濟管理職能、放寬市場准入?顯然,周期性的加強或放鬆土地、環保和行業准入政策是不適當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宏觀調控」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的關系,把常規性經濟管理職能與反周期的調控職能分開,把確需強化的部門經濟管理職能通過法定形式固定下來,進一步明確宏觀調控的范圍、方式與手段。特別是在當前新增政府投資項目比較多、比較集中的情況下,要按照中央有關部署,堅決杜絕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兩高一資」項目死灰復燃。要認真總結近年來在節能減排方面行之有效的一些經驗做法,使之及時制度化、法制化。不能把市場准入等經濟管理政策與宏觀調控政策混為一談,防止在採取寬松調控政策的同時降低環保、能耗等市場准入門檻,使「十一五」前3年來之不易的節能減排成果毀於一旦。要把擴大內需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創新,在不斷優化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的過程中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正確處理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關系我國宏觀調控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由於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價格、利率、匯率等經濟調節工具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地方財政體制與市場經濟還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行政手段客觀上發揮了對宏觀調控的協助和配合作用。本輪在控制投資過度擴張、土地濫用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運用行政手段調控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行政手段往往見效快,反彈也快,甚至還會對現行體製造成路徑依賴(尤其是土地、環境保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過多使用對加快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未來的宏觀調控中應更好地處理好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矛盾,要通過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重點發揮經濟手段調控的作用。為了盡量減少宏觀調控中過多地依賴行政手段,今後在解決產能過剩、淘汰落後企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應盡快完善市場准入標准體系,建立科學的行業准入制度,規范重點行業的環保標准、安全標准、能耗水耗標准和產品技術質量標准,並且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這些標準的實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嚴格的法律法規,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有序競爭。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體制改革的關系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宏觀經濟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但一些長期制約經濟增長的深層次體制和機制問題仍未解決,尤其是能源、土地、資金等一些重要資源要素價格長期偏低,由此導致「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資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突出,內外經濟不平衡矛盾加劇。總結本輪調控所採取的措施,大體可歸納為「五管齊下」,即管住信貸、管住土地、管住項目、管住環保、管住能耗。其中除信貸和項目分屬於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其他三項實際上都是通過宏觀調控,解決由於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定價過低而導致的要素和資源被濫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屬於深化改革的范疇,試圖用宏觀調控手段解決本應該由改革解決的問題,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宏觀調控只能緩解一時的矛盾,但是不能從建立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上來解決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是,保增長、擴內需必須要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不能繼續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式增長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增長。因此,要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調整的有利時機,繼續深化財政、金融、外匯管理、收入分配體制以及能源等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改革來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結構的改善,建立一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其教訓值得引起我們認真的吸取和反思。一是長期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然會埋下資產泡沫的隱患。二是穩定物價既要盯住CPI,又要關注資產價格。雖然房價和股價屬於資產價格不計入消費價格指數,但房價、股價交互上漲必然會傳導到消費物價,不利於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尤其嚴重的是,當房價和社會最終購買力嚴重脫節、股價和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脫節時,資產泡沫就會破滅,最終會拖累實體經濟,進而引發金融和經濟動盪。三是應該對我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和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認真反思。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最大的沖擊就是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經濟急速下滑、沿海大量外向型企業停產、倒閉,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新全球化格局下,中國以巨大的貿易優勢,使出口持續數年保持高增長,由此引來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和國際熱錢所形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最終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誘發了股市和房地產的泡沫。美國次貸危機教訓表明,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機構過度涉及該行業將造成巨大風險。目前中國銀行體系直接涉及房屋貸款的程度遠高於美國金融機構,且風險高度集中。而且中國把房地產作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嚴重影響了其他行業的正常發展,超額利潤使過多的「非地產」行業紛紛涉足,嚴重影響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削弱了中國產業長期發展的後勁。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新一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兩大動力,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必須盡快轉變過分依賴外需和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向積極擴大內需、通過內需特別是居民最終消費和科技創新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新中國60年的偉大歷程,如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那麼前30年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熱情和智慧,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旗幟下艱辛探索的30年;後30年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銳意改革進取,獲得偉大成功的30年。這兩個30年的繼承與融合,使我們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適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體制,並使之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所面對的是—個經歷了帝國主義殘酷野蠻掠奪和10多年戰爭烽火摧殘的中國,神州大地百孔千瘡、民不聊生、一窮二白。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來的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政權,最緊迫的任務,就是鞏固政權、發展經濟。我們黨及時果斷地實施迅速恢復經濟的方針,在農村盡快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集中我們自己在戰爭年代形成的黨政機關、部隊、團體經營的企業;接收了蘇聯無償移交的在華企業;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徵用了它們在華的部分資產和企業,將所有這些通過民主改革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同時,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加強市場控制,平抑物價;加強對外貿易的管制和保護;建立獨立自主的外匯經營管理制度。通過這些舉措,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和全局,初步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3年時間,基本實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國民經濟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從1953年至1956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9.6%,農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4.8%,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改善。與此同時,在經濟體制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系。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在經濟體制方面,強調了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調整政府和企業的關系,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毛澤東以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為了適應新的情況和人民的需要,這種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應當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同時附有一定范圍內的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在政策放寬以後,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快,促進了生產,擴大了就業,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1957年,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好水平。當形勢好轉以後,很多領導幹部開始頭腦發熱,「大躍進」運動開始,「共產風」盛行。此後,為糾正「共產風」的作法,中央提出並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到1965年,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工農業生產有較大增長。這30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0多年的探索,是極不平凡的。由於國際形勢的各種壓力,由於發展過程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由於缺乏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也有過不少失誤,經歷了不少曲折。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5年與1955年相比,工業固定資產增長3倍,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得以建設和發展,農業機械增長6倍,農村用電增長70倍,高校畢業生增長4.9倍。科學技術成果突出。正如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特別是我們學習國外經驗,但不照抄照搬,這一點非常寶貴。同時,我們在每次失誤以後,都認真總結反思,總是注意針對具體實際,尋求解決法。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針對經濟體制提出的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按勞分配,重視價值規律和商品生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和社會主義的多種所有制並存等重要思想和理論,不僅在當時對糾正錯誤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我們在三中全會以後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對今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具有指導意義。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熱潮即在全國掀起。到1979年,安徽等省市的廣大地區推行了「包產到組」或「包產到戶」;四川德陽「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由6個擴大到100個,並進一步擴大了自主的范圍。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就為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市場調節逐步被廣泛使用,經濟特區成功建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經濟活力充分迸發出來。此間的經濟體制改革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第一步目標;「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把改革目標由「計劃經濟」推向「商品經濟」;「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明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提出市場經濟只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從思想理論上作了充分准備。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強調我們必須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從理論到體制的重大創新,是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偉大創舉。根據這個改革目標,我國全面推進了生產、流通、財政、稅收、金融、價格、外貿、住房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此後,黨的很多重要會議對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發展和完善,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設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將黨的十四大確定的改革目標、原則系統化、具體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要在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著重研究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二是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這就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全面開放的新目標。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有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不僅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更加系統和完整,而且回答了在經濟運行實踐中的協調性和有效性的問題。三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作了科學總結,同時冷靜分析了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呈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強調指出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前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城鄉差距、社會利益格局變化等方面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求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解決。近兩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證明了黨的十七大的正確判斷。面對國內新的階段性特徵和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要研究處理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與創新。一是健全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影響力、帶動力和凝聚力上。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不斷增強。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經濟體制完善與創新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經濟體制,就是要從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出發,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要建立公平與效率相協調的和諧發展機制,要把優化結構作為改革發展的基礎。三是完善宏觀調控,引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也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這樣,才能以把握經濟規律為前提的發展的自覺性,來克服和疏導市場機制中的自發性,將市場機制的效率和功能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四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效利用「兩種資源」、應對「兩個市場」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實行全面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必要的、正確的。只要我們善於利用機遇、規避風險,就能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的進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只是這個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而殃及全世界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應對機制,要關注民生,啟動內需,轉變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一個以擺脫美國金融霸權為目標,內部體制健全、機制靈活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政府有充分的救助和管理空間,能有效防範和嚴懲金融犯罪。總之,不斷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兩個30年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正確判斷和把握當前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改革勇於創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⑺ 華北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
經過1860—1920年代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華北經濟在交通業、農業、畜牧業、工業、商業等領域的市場化和現代化程度,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此前以北京和省府縣城為經濟中心城市的國內傳統政治經濟網路,逐步讓位並從屬於以天津、青島等通商口岸為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形成了以外向型為主導的華北經濟地理新格局,大大提升了華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
數據顯示,1920年代以後,華北地區農、牧、工、商業的現代化和外向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項經濟發展指標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從對外貿易上看,天津的皮毛、棉花、草帽辮,青島的花生等重要農畜產品的出口量,均佔全國首位。1934—1937年,天津綿羊毛和山羊絨的出口,平均每年均佔全國出口總量的86.5%和86.3%,遠遠超過了另外一個主要出口港上海,遙居全國第一。1920年代以後,中國草帽辮編織業首推山東、直隸兩省,次為山西、河南,而「山東、直隸等省草辮出口,固有煙台、膠州(青島)、威海衛、龍口等處,然從天津出口,或從此(天津)轉運他埠,惟天津為獨多」1920—1930年代,作為重要出口商品之一的棉花,僅天津一個口岸的對外輸出,就佔到了全國的半數以上。
現代工業的發展,往往被看做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從當時的各類資料統計來看,華北城鄉的工業現代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根據1933年和1947年的相關統計,天津雖然在工廠數目、工人數目、資本總額、生產凈值等項主要現代工業發展指標方面與上海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是和全國其他的10個主要工業城市相比,卻都名列前茅。換句話說,1930年代以後,天津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同時,青島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程度在國內也僅次於上海,居國內第二位。
作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撐的華北現代金融業,當時也有較大的發展。盡管隨著首都南遷,1928年後,不少銀行的總行和分行由天津遷到了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天津原有的金融實力,但是,相關統計依然顯示出,1932年,本國銀行在天津設立總行的一共有工。家,佔全國總行數的7.03%;設分行的有93家,佔全國所有分行數的9.43%;實收資本總額為2548萬元,佔全國銀行資本總額的12.69%,各項指標仍然均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天津成為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同時,北平也是當時在全國占居重要地位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
答得比較籠統,但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⑻ 安徽省經濟發展比較好的縣市有哪些
如今安徽發展比較好的城市有 馬鞍山 合肥 蕪湖 安慶 縣城 前十強 1當塗(馬鞍山) 2無為專(蕪湖) 3肥西(屬合肥) 4鳳台(淮南) 5肥東(合肥) 6寧國(宣城) 7繁昌(蕪湖) 8天長(滁州) 9蕪湖縣 (蕪湖)10廣德(宣城)
⑼ 你認為在歷史上哪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為什麼
宋朝。雖然宋朝看起來很慫,打戰屢戰屢敗,軍事實力弱,但實際上,也正是因為不打戰,宋朝經濟發展迅速、政治穩定,文化高速發展,國民收入居歷代之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