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報復性消費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報復性消費的存在
報復性消費是指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限制人們的合理消費需求,當特殊原因過去之後,人們便開始瘋狂消費,也就是報復性消費。比如說在疫情期間,人們不能做很多事情,當疫情減輕之後,人們便開始將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全都做一遍,將以前捨不得買的東西全部買回家,不敢吃的也全部吃個夠,這就是報復性消費。那麼為什麼會有報復性消費存在呢?就拿疫情來做參考,我給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3、用消費來表達喜悅之情。比如說因為疫情,大家精神高度集中,甚至開始胡思亂想,當疫情好不容易得到了控制,好不容易安全了,自然要來慶祝一番,而消費則是最好的慶祝手段,吃吃吃、買買買,才能夠表達自己如今的心理狀態。其實報復性消費也沒什麼不好,只要不是太過分,不是特別瘋狂,就沒有太大問題。
『貳』 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疫情的好轉,消費者壓抑的需求會得到迅速釋放。
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松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
最近公布的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一觀點,近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介紹,2月下旬,商務部重點監測的1000家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2月中旬增長5.6%,自1月下旬環比連續負增長後,開始恢復正增長。
商家和投資者都在低谷中盼望著。這些觀點和數據的出現,是否就預示著一大波報復性消費即將來臨?
從SARS看,根本沒有報復性消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若想一窺新冠疫情後消費行業的走勢,我們不妨將視線投向17年前。
2002年11月,我國發現第一例SARS患者,次年3-4月進入疫情高峰期,5月中下旬,由於防疫措施和力度都有所升級,SARS逐漸步入尾聲,直至6月疫情才基本結束。
SARS造成了我國消費行業收入的斷崖式下跌,其中餐飲行業受到的影響尤大。在SARS最嚴重的4、5月份,餐飲行業的環比增速下降了20-30%。
疫情結束後,餐飲行業收入步入上行區間,但這次增長與其說是報復性消費,似乎更像是恢復性消費,畢竟直到2003年9月,餐飲行業的同比增速才回到去年同一水平,且並未出現顯著提升。
換句話說,所謂報復性消費可能根本就是個假命題,在疫情的擠壓下,消費者的消費時間相對集中,這也只是報復性消費的假象。
付小姐在成都創始人張維國對億歐表示:「該買的在疫情結束後集中購買,這屬於剛性消費的延期,並不能算報復性反彈。」
並且此次新冠肺炎的傳播性更強,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范圍內又出現了新的爆發,這也阻礙了消費者的信心恢復。
望湘園副總裁趙建光也認為,SARS之後餐飲行業的恢復速度比較快,但「這次的反彈速度會慢得多。」
根據趙建光的判斷,除了疫情更加復雜之外,居民消費能力也受到了疫情的創擊。例如,上海綜合服務業產值佔GDP的70%,因為疫情,綜合服務業停擺,居民收入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在消費時,消費者會變得更加理性。
統計學中有個倖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的理論,指的是人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近期我們經常能看到文章說企業熬過SARS迎來發展報復性增長,比如攜程在2003年疫情過後一舉坐穩了行業龍頭的地位,在SARS結束後半年內,就成功登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因為我們根本記不住那些倒掉企業的名字。
『叄』 報復性消費會引來怎麼樣的浪潮
沒有這個可能的
『肆』 對於為何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的問題,國家統計局是咋說的
沒有出現報復性的消費,根據統計局所公布出來的數,據今年8月份的消費稅,稅收首次上漲了0.2%,這是今年年初到現在第1次上漲,前7個月。全都是下降,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因為消費稅就代表著消費的發力。
報復性的消費未來會不會出現,估計等疫情完全過去的時候會出現,因為完全過去是什麼概念,就是說已經清空了,你隨便去哪個地方都不可能發生風險了,或者說疫苗大規模研究出來了,每個人都打過疫苗,心裡最後一塊石頭落地了,我終於可以隨隨便便出去了,這種情況下消費肯定會上漲,而且上漲的比例不小,但是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呢。
『伍』 統計局談為何沒出現報復性消費,後期消費會恢復嗎
9月15日,國新辦就2020年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稱,應該說,消費的恢復是有基礎、有條件的。隨著居民就業保持穩定,居民收入增加,國內消費環境改善,特別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期消費還是有希望繼續恢復的。
對於記者提問:疫情已經控制住幾個月了,為什麼當初預料的疫後報復性消費始終沒有來?付凌暉表示,應該說,整體上看消費的恢復還是在穩步推進。特別是這個月的餐飲消費,餐飲收入降幅比上個月明顯收窄,說明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條件下,大家的外出餐飲消費願望是在增加的。
(5)報復性消費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8月消費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71億元,同比增長0.5%,為今年以來首次正增長。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0158億元,下降0.6%,增速也明顯放緩。
其中,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9273億元,同比增長0.5%,7月份為下降1.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298億元,增長0.7%,7月份為下降1.3%。
按消費類型分,8月份,商品零售29951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比7月份提高1.3個百分點;餐飲收入3619億元,下降7.0%,降幅比7月份收窄4個百分點。
『陸』 為什麼要報復性消費
所謂報復性消費是基於人的補償心理提出的。從心理學上講,人都有補回償心理。即人的慾望答在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是被壓制的。當可以滿足慾望的條件達到時,人就會使慾望達到滿足。有條件滿足慾望時去滿足慾望是理性選擇。無條件滿足慾望時強行去滿足是非理性選擇。通俗的講就是量力而行。回到你的問題上來,所謂報復性消費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必須承認大部分人的消費觀是理性的,只有極少數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其次還有一部分經濟實力非常高的人會選擇報復性消費。社會上大部分人還是會捂緊錢包的。
『柒』 地攤經濟的形式能否經受時間的考驗,它是否只是疫情過後報復性消費的縮影
地攤經濟是針對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做出的調整,可以當作一個縮影,每個人都是有消費需求的
『捌』 等過兩年經濟好一些大家會報復性消費嗎
應該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即便出現,也不會很厲害。
報復性消費真的會來嗎?
什麼是報復性消費?嚴格來說,經典的經濟學理論中,並沒有「報復性消費」這個概念,只不過因為當年非典過後,推動消費恢復經濟,我們學會了這個詞。
報復性消費指的是,人們的消費需求經過一段時間的壓抑後,會有一段大的釋放和反彈。
知名戰略咨詢機構貝恩公司在對比中國SARS、日本地震和核泄漏、韓國MERS疫情三個災害性事件前後,社會零售額同比增速的歷史數據時發現:
2003年SARS期間,中國的零售市場從節前的社會零售額同比增速10%滑落至SARS期間的不到5%。
5月份過後隨著疫情的基本結束,社會零售額同比增速重新回到了10%,只是回到了災害前的正常水平,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報復式反彈。
日本2011年地震和核泄漏後也是類似的情況。
只有韓國2015年MERS疫情後,因為恰逢中秋(這在韓國也是非常受重視的節日,是傳統的銷售高峰),社會零售額同比增速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快速攀升,出現了持續大概三個月時間的「報復性消費」。
但問題的關鍵是,在行業復甦之前,活下來成為首要問題。
同時,也有分析認為,疫情過後,可能不會發生顯著的報復性消費增長。
很多人聽了一些企業家回憶當年企業怎麼熬過非典最終迎來報復性消費的感人故事,加上我們知道,當年的非典並沒有影響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大趨勢,就想當然地認為,2003年非典過後出現了普遍性的「報復性消費」。
但是他們忽略了,當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還是投資,並不是今天的消費。
報復性消費的「難言之隱」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是生產生活的受阻,一方面是消費者信心的動搖。
此次疫情發生後,大家集體居家隔離的時間差不多一個月,況且,到現在為止,盡管部分地區政府逐漸放開了企業復工的限制,但對於大眾的居家隔離卻並未明確放開管制。社區及街道和村鎮的管控,依然關卡重重。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非民生類必需品類別的產業,不少地區政府仍然採取保守放開復工的策略,至於餐飲、娛樂及旅遊等產業,就當前各界不少專家的分析推測而言,同樣不會過早放開。
而基於安全層面及擔責層面的考慮,亦有不少企業(譬如終端賣場類),短期不敢正常營業。
疫情對消費者影響最大的就是信心。
2003年,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勢頭迅猛。新冠疫情發生在2019年的尾巴,而2019年受國際貿易形勢的影響,各項指標增速均有放緩。
新冠疫情發生,各行各業都遭遇危機,接連受挫,損失較大,消費者整體消費能力有所降低,且短期內消費信心復甦也較為緩慢,自然對消費支出預算就會產生影響。
而且近些年受到消費主義觀念影響,年輕人群中「及時行樂」「借錢還錢」的現象尤為突出,具體到個人,財務鏈條就較為脆弱。
所以,支出預算縮緊,疫情之後人們的消費會回歸最真實的消費需求,小額需求仍可得到滿足,但大額非必要消費預期會受到較大影響。
另一方面,從普通大眾一般心理層面而言,即便是當前放開了,想必經過這一輪全國性防疫戰之後,要想沒有心理負擔的去線下聚集式消費(賣場、大型購物中心等),恐怕還要一個過程。
盡管另一個說法是可能會有一個「報復式消費」的反彈可能,但相信這個時間會持續後延才有可能。
有專家一度表示,這種反彈可能會在年中也就是6月份之後出現。
這種「宅家」式生活狀態,極有可能還會持續至少半個月甚至是一個月或更久。如此看來,大眾「宅家」的狀態,從時間層面而言,完全滿足一個新行為習慣的養成周期。
人們在「宅家」式生活期間,逐漸養成了另一種消費模式。
最直接的,日常消費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包括購買蔬菜、生活必需品等等。
既然更多的人「宅家」生活,並且由於「被迫」導致生活必需的一些購物消費從線下移居到線上,最終也適應並養成了這種線上消費習慣,那其實無需多說,商家們應該能理解這背後導致的系列未來變化。
況且,這次的「被迫宅家生活」不僅是進一步穩固了年輕人線上消費的習慣,更是把一大批仍然沿襲著傳統線下消費習慣的70後、甚至是保守的60後群體,都集體性的從線下消費逼到了線上消費,且令他們成功體驗到了線上消費的便利、優惠等優勢。
所以,疫情期間,出行的限制一定程序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消費行為存在慣性,疫情結束後,短期內線上消費或高於線下消費,長期會趨於回歸。
疫情也可以是聰明人的機遇
新冠疫情結束的時間尚不確定,但是疫情拐點的到來是必然的,消費者和市場受「疫情陰霾」的影響也將漸趨減弱。
新問題也催生新的解決方案,即便線下受到阻滯,線上仍能在數字商業基礎設施的保障下運轉如常,即對直播的運用,利用數字化抗疫。
疫情背景毫無疑問給數字行業帶來了一股迅猛的革新動力:
教授楊學成曾表示,疫情給人和物的流動摁下了暫停鍵,但卻給數據的流動踩下了油門。我們需要讓數據比病毒更快地蔓延!
最終,全社會將建立起一套「數字免疫系統」。
在此次防疫工作期間,抖音等快手平台就有關疫情內容的視頻播放量高達百億次,成為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
短視頻作為迅速發展的新流量池,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著網紅經濟的發展。
受疫情影響,自春節開市後多支股票遭受重創,股價暴跌。而網紅經濟概念股板塊,卻在春節開市次日(2月4日)反彈沖高,在逆勢中持續上漲。
疫情加速了用戶對線上教育的認知,滲透率和轉化率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得到大幅提升,獲客成本會降低一小段時間再恢復。
長遠看加速了OMO(線上、線下融合),也能夠提升教育培訓行業整體的數字化程度、迭代速度和運營效率。
疫情期間生活服務受益明顯,配送到家各種相關業務快速增長。中國各大電商平台藉助供應鏈優勢,調配銷售物資,為保障特殊時期的市場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種娛樂場景的轉移,既滿足了消費者因疫情無法到現場娛樂的需要,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商戶無法營業帶來的經濟損失,線下品牌開始爭先恐後找服務商開辟線上渠道,這也是疫情期間,品牌為數不多的救命招。
疫情結束後,行業未來依然可期
「危」中有機,加上一系列宏觀政策對受困產業施以正向刺激,也會為市場經濟快速回溫提供強大助力。
對企業來說,當前階段既需要加強企業韌性,穩住陣腳,又需要修煉內功,提升業務效率,以妥善應對未來消費反彈帶來的需求激增。
疫情無疑是突如其來的「黑天鵝」,它不僅使春節假期這個穩固的消費高峰跌至冰點;更使商業的生產、運輸、零售等各個環節陷入無限期的停滯;不僅如此,它還給消費者信心狠狠錘上了一拳。
與其說這是洗牌的力量,不如說更像是要掀起牌桌。
宏觀經濟下,就業、收入、物價、利率等等因素都影響著每個人的消費慾望,基於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和收入有了快速的提高,整體的消費信心自然高漲,而現實需要面對的,是疫情對消費信心的沖擊。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人們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等待疫情的結束,去滿足自己各類的消費需求,我們不能指望「報復性消費」的出現能夠挽救市場的寒冬局面,但消費者的熱情能夠幫助行業重新樹立市場的信心。
如果會迎來消費爆發局面,根據消費者消費行為調查結果,實際各個行業情況也會不一樣,例如餐飲業態、休閑娛樂業態,甚至是教育培訓業態都會有明顯的消費反彈情況出現。
至於這些「報復性消費」何時出現,規模如何,影響范圍如何無法定論。
另一方面,為迎接大批消費者到店消費,購物中心能否做好萬全准備,藉此次消費熱潮緩解運營壓力,是否會推出消費者感興趣的營銷活動激發新的消費活力,也是大家所期待的。
龐大的商業市場不會就此萎縮,相信會有新興企業迅速填補上空缺出來的市場份額,很多行業格局、商業模式都將受到沖擊迎來改變,而這些領域或許是下一波增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