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積極發展通道經濟優勢

積極發展通道經濟優勢

發布時間:2021-02-17 09:06:45

1. 陸橋通道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入牆通道的話對我國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提高了人們各個城市的一些交流與聯通。

2. 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背景和有利條件及優勢是怎樣的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應該由人口數量型轉變為人口質量行經濟區發展有勞動專力導向型轉變為技術導向型屬人才導向型去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發展更具備長久的競爭力發展目前的有利條件,主要在於中國非常完善的製造業的基礎。

3. 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發展的主要優勢是什麼

優勢之一:壯大區域經濟總量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到今天,經濟布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區域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是共生共榮的現象。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的理念轉換、體制變遷、對策措施和規劃指導,以資源整合來提高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過去,福建發展思路雖然比較清晰,但更多地局限於福建省內部,沒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中去認識,沒有把福建放到沿海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中去認識,沒有把福建放到周邊地區的分工協作、與長三角、珠三角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協調中去認識。福建這次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體現了對全國發展大局的科學判斷和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的科學定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把福建放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發展平台和發展空間上進行戰略考量,去審視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政策;是把福建全方位地融入到國內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致力走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道路,以期在本世紀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准確的定位,正確的思路,必然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總量的壯大。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著浙江、廣東、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6000--8000萬人,預計到2007年,經濟區規模將超過10000億元。再進一步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通過整合、協調和優化長三角、珠三角和台灣的經濟資源,必將產生1+3>4的經濟效應,加速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使其經濟總量提前趕超日本。 優勢之二:形成對外交通樞紐 世界歷史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折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充滿生氣,實際上成了新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正處於東亞經濟走廊的中心地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福建的深水港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海岸線長居全國第二,分布著眾多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的海港。廈門、福州兩港是我國重要的主樞紐港,國際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國第七位和第十位。目前已經建成或即將建設的京福、龍(岩)長(汀)、寧(德)邵(武)、三(明)泉(州)等高速公路網,以及溫福鐵路、福廈鐵路、漳汕鐵路、龍贛鐵路、橫南鐵路、梅坎鐵路等鐵路網,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必將形成以港口為起點,以公路、鐵路為通道,連接兩個三角洲,並輻射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的現代交通網路,從而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西岸的高雄港、基隆港等共同構成中國通向西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樞紐。 優勢之三:整合沿海優勢資源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核是經濟的互補與協作,表現形態上則是一種全方位的開放和互動相統一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經濟迅速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已經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三大經濟增長極。在兩大三角洲之間的福建和浙南、粵東則成了沿海經濟鏈的一個斷裂帶。從區位地理看,這一地區是連接兩大三角洲的咽喉,經濟上對兩大三角洲形成優勢互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要進一步整合福建、浙南、贛南和粵東等地區的資源優勢、產業體系,構築經濟發展的良好平台,使之成為能和京津唐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一樣重要的經濟區,使我國沿海地區形成一條完整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鏈條。在這基礎上,把以中心城市為支點、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地區整合成為統一的區域競爭單元,著力推進相互間的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著力提升與台港澳的合作水平,必將使福建成為兩岸三地經貿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進而推動我國東部沿海繁榮區域的整體聯動,實現國家關於東部加快發展的基礎上積累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輻射帶動中西部發展,更加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優勢之四:構建兩岸交流平台 海峽西岸是相對於東岸而言的,海峽西岸的特殊區位,賦予福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中的特殊職能和責任,也同樣給予福建以特殊機遇。對於推動兩岸經濟的互動,無論從人緣、地緣、血緣、文緣來說,海峽西岸經濟區都具有其他區域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海峽兩岸因經濟發展道路不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兩岸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海峽東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資本積累較多,科技產業基礎較好,市場營銷及管理經驗較豐富,但市場狹小、資源有限、勞動力成本高,產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將一些已經或正在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出島,以尋求與西岸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相結合,繼續保持生產成本的競爭優勢;而海峽西岸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充足,市場空間較大,但資金不足,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在未來發展中,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注入,需要新的產業進入,以產生比較利益優勢,形成強大的生產競爭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無論從經濟整合還是從祖國統一來說,其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福建及其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還不適應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需要,經濟發展水平與台灣還有相當的差距,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的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為此,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發揮海峽西岸在資源、市場、勞動力、科研上的有利條件,結合台灣在產業、技術、資金、管理和國際營銷網路上的優勢,互動互利。這樣必將提升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水平和層次,縮小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兩岸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最終成為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遏制台獨勢力的對台工作先行區,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必將對近在咫尺的海峽東岸經濟資源產生強吸附作用,從而會使閩台經貿在台灣與大陸經貿中的地位得到恢復性鞏固,其份額增量將對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做出積極貢獻。

4. 什麼是通道經濟

河池市委、市政府根據廣西作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地沿優勢,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大膽地提出了發展通道經濟,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構想,引起經濟、理論界的反響,本文想就這一問題作些粗淺的闡述。 一、實施通道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通道經濟是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區域經濟發展來勢非常迅猛,勢不可擋。為了謀求自身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標志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開始在中國-東盟之間形成,也為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鋪平了道路。區域經濟的發展必將導致很多新的經濟現象出現,包括市場區域的擴大(跨國界),各種資源的再配置,還有各種要素的流動增強、增快,並在一定的區域以新的增長方式出現,這樣就引起了整個地理經濟格局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欠發達的地區,如何利用自身優越的地理環境融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之中,找到立足之地,使本地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河池地處桂西北,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如果把廣西與西南比作一張巨大的椅子,那麼河池的地理位置就相當於椅子靠背上的一個支點,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東西的結合部,大西南出海口的必經之路。通過通道經濟的發展來把河池的自身經濟搞大、搞強、搞活,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真正發揮它的結合部作用。就像海綿一樣把大量的資金、人才、物力吸引進來,並通過它向西部擴散,向海上運輸。通道經濟將成為西南區域經濟的骨幹,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將對整個地區融入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發展通道經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措施。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新壯舉,也是一項創新性的系統工程。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我國經濟發展重點逐步向西部轉移。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由於廣西具有毗鄰東南亞、背靠大西南的地沿優勢,因此中央提出了要把廣西建設成西南出海大通道,這是廣西發展史上千載難逢的極好機遇。這些年廣西為建設大通道作出很多努力。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廣西已經具備通道的功能,已經發揮了通道的作用,而且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廣西已經建成了一個南北貫通、東西順暢的交通網路。高速公路里程已經有1200多公里,公路里程58000公里,鐵路已經有了3700公里,內河航運里程5400公里,港口吞吐量是4400多萬噸。隨著黔桂鐵路的改造和河池機場的建設,河池通道的功能和作用將大大提高。發展通道經濟,不斷提升西南大通道的功能、效益和作用,將有力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第三,發展通道經濟對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積極作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進一步擴張市場、擴大市場區域、擴大市場貿易區的規模,推進投資自由化和產業合作,為本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對中國及東盟各國經濟都將產生極大影響。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就是充分利用廣西的地沿優勢,構建一個中國和東盟大市場的平台,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投資、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的機制。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相互投資,推進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動,在這樣的流動中,通道作用是少不了的。廣西的通道建設日趨完善和發展將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發揮積極作用。我們知道古代有海上絲綢之路、陸地絲綢之路,通道經濟建設就是重新建立一條現代的「陸上絲綢之路」。 第四,發展通道經濟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六大為我們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藍圖,現在全國各族人民正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很多方面的措施,但是交通問題是建設小康社會非常關鍵的一環。「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交通,路通、財通、運通、人通」,這些通俗的語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交通運輸是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要條件,又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它對社會的發展和影響比資源條件、人口環境更為密切和直接,它對改善生產力的布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工具的不斷改進和改善會有力地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交通線路的建設及交通網路的完善,對工業基地、農牧業商品基地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道經濟的發展將有利於推動貧困地區的致富,同時也推動交通線路邊沿興建新的城鎮,加快山區城鎮化的步伐,縮小城鄉差別。交通運輸是整個經濟生活不可缺少的大動脈,在脫貧致富中起到了一個「先行官」的作用,通道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發揮交通的優勢,為通道沿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通道經濟的基本定位及其內涵 通道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概念,它需要進一步作理論的概括和升華。筆者認為,所謂通道經濟,就是以地理環境相聯結為前提,以發展城市經濟為中心,以交通干線為依託,以經濟合作為紐帶,交通干線的省際之間、城鄉之間、各產業之間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系。通道經濟區中實行城鄉分工、地區分工,形成一個主幹線貫通、支線流暢、橫向到邊、縱向不斷延伸的工業、農業、商貿、旅遊等產業全面發展的新的經濟網路。通道經濟不是指某一地段、某一縣市,而是一個大通道的概念,地理經濟的概念,區域經濟的概念。 具體來說,通道經濟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通道沿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互惠互利的前提基礎上,實行互相開放,經濟合作。通道中資源優化配置,技術廣泛交流,信息互相流動,在工業、農業、能源、交通、生態以及信息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 第二,通道沿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職能分工,形成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區域經濟體系。要發揮地沿優勢、資源優勢,發展特優產業,並建立起通道的產業鏈。要把企業搞大、搞活、搞強,培養區域間的「單打冠軍」、「領航的旗艦」,不斷提高通道內各個行業在開放的條件下自主發展的能力和市場的競爭力。 第三,通道沿線省際之間、城鄉之間建立起密切的經濟聯系,實行城鄉分工。城市應當成為經濟的中心、交通運輸的中心、信息的中心,鄉村則應當成為城市的外圍區域。通過城鄉分工形成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產銷結合的經濟網路。城市之間應該自由開放,通過交通沿線的城市經濟,由原來的地區割據、行業封鎖的封閉式的系統,向社會化的、區域一體化的經濟體系轉變。 第四,通道沿線省際之間、城鄉之間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聯合行動,連片開發,聯動推進,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進行人才、技術、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通道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生產力和文化力是通道經濟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一定不可失之一邊。 三、發展通道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要明確通道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從總體目標考慮,現在產業的布局、產業的結構、生態的保護等目標都要明確。同時要明確通道經濟建設的整體功能是什麼。通道經濟建設的發展目標,是要建成一個開放的、科學的、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經濟系統,使它和外部環境、周邊環境甚至境外環境進行充分的物質、能源、技術、文化等方面交流與合作,形成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競爭力、吸引力的區域經濟,把它融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之中生存發展。 (二)要建立通道經濟各省市區的信息網路系統。通過網路來系統分析整個通道建設的發展現狀、趨勢、潛力和決策依據。通過信息分析來了解通道外界的情況及其與我們的聯系,提高我們對外接觸的層次,也可以預測整個通道經濟發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產業優勢,判定我們提出的通道經濟政策和省市之間的決策、政策制定是否相左等等。通道中要加強信息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信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素質,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使國內外經濟界盡快認識和了解我們的通道經濟,扶持和幫助發展通道經濟。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很好地規劃整個通道經濟發展。要突出重點,敢於突破,發展特色經濟。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現在河池還是資源型經濟,資源有限,要「走出去」,利用外資、外才、外腦發展自己。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企業搞大、搞活、搞強,提高在國際市場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競爭力。要加快通道間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步伐,發展通道旅遊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立體性的通道經濟格局。同時要抓好科技、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通道間勞動力整體素質。 (四)建議盡快成立通道經濟發展研究會。通道經濟發展需要很多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經濟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的緊密合作和大力支持,需要一個平台,一個機構,一個環境。要通過成立通道經濟發展研究會來指導和協調各個方面、各個學科、各個技術的合作和應用,使通道經濟在理論上立得住,在工作上幹得開,在廣大幹部中接受得了,形成一個良好的理論和輿論氛圍,促進通道經濟的發展。 河池市通道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對頭的,決策是正確的,實踐是穩妥的,運行是順利的,成效是顯著的。當然這僅僅是初步的探索和實踐,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探索,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發展通道經濟的新路、好路,為實現富民興桂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5. 克服當前的困難,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動力,我們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您好朋友:

我們最大的優勢有:

  1. 團結就是力量,大家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生產

  2. 我們不怕吃苦,還有堅定的信心

  3. 主要的是我們還有自己方向

相信我們,一定會克服困難,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動力。

6. 河北經濟發展優勢有哪些

(一)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優勢是相比較而言的,是動態的和可轉化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是相對持續的。經濟優勢主要指自然資源、生產、流通、市場、科技、人才及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地理位置或區位等等。但優勢的發揮是取決於多方面的,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將是環境的優化和本省的創造性發展。

1、區位優勢

獨特的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河北省位於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中國東北地區與國內其它省區聯系的通道和西北諸省區的北方出海通道。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政府確定的又一重點開放開發地區,正在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河北內環北京和天津兩大都市,經濟相互輻射和滲透,構成了京津冀經濟區。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融合程度和相互開放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2、資源優勢

河北省耕地面積648.46萬公頃,海岸帶總面積100萬公頃,海洋生物資源200多種,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水產品基地。同時又是礦產資源大省,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9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大陸省份前10位的有45種。河北省能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主要礦藏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煤炭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品種比較齊全,已探明儲量170億噸,保有儲量156億噸。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冀中、大港和冀東油田。累計石油探明儲量17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約420億立方米。水力、地熱、風能等其他能源資源,也有不同程度的開發。這些資源分布廣泛,體系完整,具有建設大型鋼鐵、建材、化工等綜合工業基地和發展煤化工、鹽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條件和良好基礎。

3、市場優勢

河北省與北京、天津共同構成的京津冀經濟區擁有1.2億消費群體,市場容量佔全國大陸總量的10%以上,是中國市場容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是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區連接「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樞紐地帶和商品流通的中轉站,也是「三北」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河北商品市場4900餘個,居全國第4位;交易額2250億元,居全國第5位。著名的白溝箱包、安國葯材、辛集皮革、清河羊絨、安平絲網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頗有名氣。連鎖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速。北京王府井、上海華聯和荷蘭萬客隆等國內外大型商業企業已先後入住石家莊。

4、人才優勢

不斷增加的人才儲備和科研機構,目前從事科技研究人員達10.2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6.8萬人,兩院院士14人,各類科研院所和科技開發機構1165個。在京津腹地的廊坊,「東方大學城」已初具規模,已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民族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17所高校入住。清華大學聯手河北省政府,在廊坊建設佔地1萬畝的「清華科技園」,並在科技園內建立河北清華究研院暨國際研發港。

5、政策優勢

河北省制定了一整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致力於簡化外資審批手續,開展網上審批和網上聯合辦公,提高辦事效率,改善各項服務,確保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河北省商務廳招商網已經登錄4986個項目供外商選擇,登錄1643個外商客戶的聯系方式,供省內外客商聯絡洽談。

7.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7)積極發展通道經濟優勢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8. 一路一帶戰略構想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一、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二、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內路經濟帶可以容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積極發展通道經濟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