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

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7 12:01:15

①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

2、互聯網的繁榮,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

(1)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互聯網產業繁榮推動了經濟增長和股市上漲,財富效應和工資增速上升促進了居民消費。經濟和技術的繁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美元價格指數,並形成了過去50年來罕見的財政盈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降低了消費品成本,通脹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

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狀態被戲稱為「金發女郎經濟」,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偏好提升,提高利率的必要性下降,美聯儲盡管有所警惕,但還是忽視了資產價格和債務的快速增長。最終「令人驚艷的十年」以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衰退收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經濟

② 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經濟的主要特徵,20世紀90年代美國持續穩定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簡單的說這一時間段內的美國經濟主要特徵在於信息化和全球化。信息化的主要表現在於矽谷產業園的興起和發展,美國領先於全世界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占據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先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為美國各大製造業公司為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紛紛將自己的製造產業由美國本土遷往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以及大量的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展。

原因有如下:由之前nico的總結不難看出新經濟的重點在於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首要因素在於美國的教育行業的發達,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保證,為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礎;其次是高效發達的金融業為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為高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金融支持,以金融業為杠桿高效推動了高新技術的發展(納斯達克指數的前期上漲就是最好的證明);同時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可見新興技術在美國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推進作用。
同時美國政府在這一時間段內的大力推動教育行業發展的政策,和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力支持(在矽谷前期的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為美國政府服務的項目或者是以政府的國防訂單為主導的新興技術公司)。從金融角度來看美國發達的金融業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風投公司對於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看看谷歌,微軟,蘋果,You Tube,那個不是靠風投一舉成名的)而美國政府將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也有效的保證了這一時間段內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基本上這些新興技術公司是不受傳統公司理論限制的,即使不盈利光燒錢也能在資本市場的幫助下繼續運轉的)

以上就是nico對於美國9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發展的總結和認識看法了~希望能幫助到樓主~
幫上忙的話就採納了吧~(搖尾巴)

③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與特點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然而,新世紀開局,美國及世界經濟遭遇增長減緩之痛,特別是「9·11」事件的發生將美國經濟推進了階段性調整的灰暗之隅。而對其背後成因的研究重新喚起世人對新經濟的興趣,其未來走向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與美國經濟的起落相伴隨
1996 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1997年2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官方語言確認了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概念。雖然目前國際上對何為新經濟並無統一認識,但綜合有關學術資料,可以初步將新經濟歸納為: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7大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其核心是觀念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技術樣式,其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新經濟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工業製造部門、服務部門和流通部門的發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時間里,美GDP增長了26.7%.其間,電子和電力裝備產業產值增加了224%,機械工業增加了107%,商業服務、通訊、流通和交通產業產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間。2000年,美國GDP達到99657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續增長近十年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周期性調整的跡象,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在此影響下,作為信息產業經營狀況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出現急劇波動,高新科技企業利潤下降、庫存增加,企業裁員、倒閉現象急劇上升。而「9·11」事件的發生則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導致股市再次暴跌,縮水達65萬億美元,其中在股市重開的第一周,納指就下跌 16.1%.美國經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創擊。但是,「9·11」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經濟,其中包括新經濟即出現反彈勢頭。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由第三季度的負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經濟增長1.3%.進入今年以來,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即攀升到5.8%.美國總統布希年初宣布「美國新經濟依然健在」,並且預計在未來11年內,美國勞動生產率可年均增長2.1%,與整個90年代相同。業內專家評稱,各種跡象顯示,新經濟依然生機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對新經濟,褒之者有,貶之者亦有。貶之者以新經濟缺乏存在與發展的科學理論為由,將其列為後工業時代的一種泡沫現象而難以為繼。「9.l1」事件後,這種持否定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但是,從新經濟興起以來的十年進程綜合分析,新經濟的確具有較為廣泛而牢固的理論基礎。
從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原則來看,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分工所能達到的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的大小則又取決於市場交易的成本。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使市場規模擴大,分工更趨細化與合理,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據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創新理論」,新經濟絕不僅僅是個技術概念,它不簡單等同於技術上的發明和應用,新經濟之所以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信息、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等的廣泛普及,創造了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在內的新的經濟運行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
從邁克爾·波特的管理學理論來分析,新經濟的蓬勃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高新科技的運用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滿足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企業更加容易利用差別化贏得比較優勢;微電子、軟體與網路等高新科技產業的巨大發展要求進行大規模生產,實行高度分工協作,產業聚集成為必然,並且上升為加速經濟變革的一種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雖然美國新經濟尚未走出階段性調整,但是可以預計,新經濟依然令人看好,其發展前景廣闊。
1、十年來推動美國新經濟成長的現實條件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革命。雖然信息產業在去年底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卻為技術革命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與歷次美國經濟衰退不同的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受到嚴重創傷,依然保持連續增長,現仍維持在5%的水平。這表明,無論是在新經濟的繁榮期還是調整期,技術革命創造的高水平勞動生產率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盡管經濟全球化引發了新一輪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運動的客觀現實無法迴避。在當前形勢下,國際商品、資本流動、信息技術擴散和國際化經營繼續得到發展,歐盟、北美、東亞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穩步向前推進。經濟全球化已使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新一代工業體系出現新的變化,全球生產力要素組合與生產力布局出現新的特點,在全球化浪潮中,企業正加緊進行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市場制度與企業制度的創新亦正在加速進行。經濟全球化不僅使美國企業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占據有利位置,而且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將自身優勢與國外廣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進行利潤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謀取了巨額經濟利益。
2、新經濟為美國成功實現產業結構大調整,贏得先發優勢創造了牢固的物質基礎,美國將會繼續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實際上,20世紀 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革命最初得益於80年代裡根和老布希政府的減稅政策,減稅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強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新經濟的全面發展准備了條件。目前,布希政府正面臨使美國經濟擺脫低迷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的雙重任務,其在經濟政策上沿襲了共和黨「務實」和「自由放任」的傳統特徵,這將為今後新經濟的走強注入巨大活力。布希政府以「里根經濟主義」為依據,再次提出供給學派理論,認為生產和供應能創造需求,自行調節經濟。主張削減聯邦政府許可權,弱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中包括減少對作為美國經濟基礎的私人企業的干預,政府依靠企業進行決策,不斷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作用;實行大幅減稅;限制貨幣供應量等。去年,布希政府已向國會提交了10年減稅1.6萬億美元的方案,該方案將有助於政府擴大預算盈餘,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此外,美國政府為有效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在政策、法規制定,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與科研部門協調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此外,90年代以來的企業購並和重組,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為新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新的基礎。它反映了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對抗性競爭正逐步被協作性競爭取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正發生新的變化。盡管近一兩年來,企業購並和重組出現了一定降溫勢頭,但總的發展趨向沒有逆轉。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鞏固了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了重復勞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強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並且帶來了不同經營發展模式的相互接近與融合。由於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特有的收益遞增性容易造成經濟的不穩定,因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為維持企業的長遠生存與發展,走大規模兼並之路無疑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組合,更重要的是,將為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堅實的組織基礎。

④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特點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經濟可以說大起大落,它是全球經濟的中心,同時又經歷了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

⑤ 簡要論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特點及其成因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然而,新世紀開局,美國及世界經濟遭遇增長減緩之痛,特別是「9·11」事件的發生將美國經濟推進了階段性調整的灰暗之隅。而對其背後成因的研究重新喚起世人對新經濟的興趣,其未來走向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與美國經濟的起落相伴隨
1996 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1997年2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官方語言確認了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概念。雖然目前國際上對何為新經濟並無統一認識,但綜合有關學術資料,可以初步將新經濟歸納為: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7大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其核心是觀念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技術樣式,其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新經濟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工業製造部門、服務部門和流通部門的發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時間里,美GDP增長了26.7%.其間,電子和電力裝備產業產值增加了224%,機械工業增加了107%,商業服務、通訊、流通和交通產業產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間。2000年,美國GDP達到99657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續增長近十年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周期性調整的跡象,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在此影響下,作為信息產業經營狀況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出現急劇波動,高新科技企業利潤下降、庫存增加,企業裁員、倒閉現象急劇上升。而「9·11」事件的發生則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導致股市再次暴跌,縮水達65萬億美元,其中在股市重開的第一周,納指就下跌 16.1%.美國經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創擊。但是,「9·11」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經濟,其中包括新經濟即出現反彈勢頭。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由第三季度的負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經濟增長1.3%.進入今年以來,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即攀升到5.8%.美國總統布希年初宣布「美國新經濟依然健在」,並且預計在未來11年內,美國勞動生產率可年均增長2.1%,與整個90年代相同。業內專家評稱,各種跡象顯示,新經濟依然生機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對新經濟,褒之者有,貶之者亦有。貶之者以新經濟缺乏存在與發展的科學理論為由,將其列為後工業時代的一種泡沫現象而難以為繼。「9.l1」事件後,這種持否定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但是,從新經濟興起以來的十年進程綜合分析,新經濟的確具有較為廣泛而牢固的理論基礎。

從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原則來看,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分工所能達到的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的大小則又取決於市場交易的成本。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使市場規模擴大,分工更趨細化與合理,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據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創新理論」,新經濟絕不僅僅是個技術概念,它不簡單等同於技術上的發明和應用,新經濟之所以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信息、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等的廣泛普及,創造了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在內的新的經濟運行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

從邁克爾·波特的管理學理論來分析,新經濟的蓬勃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高新科技的運用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滿足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企業更加容易利用差別化贏得比較優勢;微電子、軟體與網路等高新科技產業的巨大發展要求進行大規模生產,實行高度分工協作,產業聚集成為必然,並且上升為加速經濟變革的一種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雖然美國新經濟尚未走出階段性調整,但是可以預計,新經濟依然令人看好,其發展前景廣闊。

1、十年來推動美國新經濟成長的現實條件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革命。雖然信息產業在去年底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卻為技術革命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與歷次美國經濟衰退不同的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受到嚴重創傷,依然保持連續增長,現仍維持在5%的水平。這表明,無論是在新經濟的繁榮期還是調整期,技術革命創造的高水平勞動生產率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盡管經濟全球化引發了新一輪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運動的客觀現實無法迴避。在當前形勢下,國際商品、資本流動、信息技術擴散和國際化經營繼續得到發展,歐盟、北美、東亞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穩步向前推進。經濟全球化已使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新一代工業體系出現新的變化,全球生產力要素組合與生產力布局出現新的特點,在全球化浪潮中,企業正加緊進行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市場制度與企業制度的創新亦正在加速進行。經濟全球化不僅使美國企業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占據有利位置,而且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將自身優勢與國外廣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進行利潤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謀取了巨額經濟利益。

2、新經濟為美國成功實現產業結構大調整,贏得先發優勢創造了牢固的物質基礎,美國將會繼續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實際上,20世紀 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革命最初得益於80年代裡根和老布希政府的減稅政策,減稅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強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新經濟的全面發展准備了條件。目前,布希政府正面臨使美國經濟擺脫低迷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的雙重任務,其在經濟政策上沿襲了共和黨「務實」和「自由放任」的傳統特徵,這將為今後新經濟的走強注入巨大活力。布希政府以「里根經濟主義」為依據,再次提出供給學派理論,認為生產和供應能創造需求,自行調節經濟。主張削減聯邦政府許可權,弱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中包括減少對作為美國經濟基礎的私人企業的干預,政府依靠企業進行決策,不斷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作用;實行大幅減稅;限制貨幣供應量等。去年,布希政府已向國會提交了10年減稅1.6萬億美元的方案,該方案將有助於政府擴大預算盈餘,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此外,美國政府為有效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在政策、法規制定,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與科研部門協調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此外,90年代以來的企業購並和重組,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為新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新的基礎。它反映了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對抗性競爭正逐步被協作性競爭取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正發生新的變化。盡管近一兩年來,企業購並和重組出現了一定降溫勢頭,但總的發展趨向沒有逆轉。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鞏固了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了重復勞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強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並且帶來了不同經營發展模式的相互接近與融合。由於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特有的收益遞增性容易造成經濟的不穩定,因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為維持企業的長遠生存與發展,走大規模兼並之路無疑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組合,更重要的是,將為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堅實的組織基礎。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先後經歷了

有這么五個過程

第一階段

(戰後--1973)

持續發展期(發展的「黃金時代」)

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

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越南戰爭);戰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主要原因);利用戰後經濟優勢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如現代跨國公司的興起);利用國外廉價資源如石油,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戰後國內政治局面的相當穩定。二戰時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保了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持續至今。

第二階段

(1974--1982)

經濟衰退期

經濟危機與「滯脹」

石油危機、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物價上漲等

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無法解決(凱恩斯主義的失靈);美國在越戰時期採取不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第三世界與之利益的沖突與對抗;資本主義之間的競爭與抗衡(日本與西歐的崛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徹底崩潰。

第三階段

(1983--1990)

調整復甦期

經濟持續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但債務負擔沉重

經濟政策的調整;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改善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西德的競爭地位,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際上一些客觀有利因素如石油及原料價格的下跌。

第四階段

(1991--2001)

改革繁榮期

經濟持續穩定繁榮高速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

柯林頓政府「宏觀調控、微觀自主」政策的實施;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正確的貨幣政策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國際國內良好的政治環境。

第五階段

(2002年以來)

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期

十字路口的美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還處在不確定狀態中。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10年繁榮所隱藏的一系列失衡現象的累積效應(股市泡沫、投資過渡、監管消弱、債務膨脹、逆差擴大、兩極分化、壟斷加強等);2001年的9·11事件,有從外部打擊了美國經濟

⑦ 歷史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什麼經濟此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危機。它根源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中也使生產和銷售的矛盾不斷尖銳化,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之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為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羅斯福新政。

一、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特點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羅斯福新政的評價:①羅斯福新政,開始以克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主要目標,進而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②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③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開創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下:①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資本主義經歷了長期發展之後,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與銷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資產階級千方百計地尋求擺脫危機的道路,新政正是這種要求的反映。②美國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如給農民大量的補貼、大規模新建公共工程等。③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為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鑒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⑤20世紀30年代,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為實行新政提供了理論依據。
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zsksb/fxyk/userobject10ai831248.html

⑧ 二十世紀90年代美國的經濟繁榮的表現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包括:
①進行社會經濟改革;
②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
③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④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伍。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認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⑨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