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回歸後經濟到底在發展還是在倒退
香港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回歸後的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強積金),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雇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香港超過270萬人,總資產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為持續改善勞工福利,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序,修訂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產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雇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得益於此,香港自回歸以來一直保持著高就業率,近五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回歸後的第三年,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隨後陸續出台「創科創投基金」「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技券計劃」等舉措,鼓勵和協助香港企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業務注入更多創新理念。截至目前,特區政府已投入超過180億港元財政配套資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經資助超過5800個項目。
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創科氛圍日漸濃郁,吸引越來越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在港落戶。2015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201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這兩家世界頂級學府選擇香港,絕非簡單設立辦事處或聯絡機構。卡羅琳中國香港再生醫學中心將全球招募科學家,憑借其優勢的幹細胞技術,重點研究心臟、脊柱受損及帕金森症的治療新方法。而麻省理工學院香港創新中心則將重點與珠三角合作,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專責推動科技、資訊及產學研協同發展。醞釀多年的港科院當年底成立,成為香港推動基礎科研的第一家民營機構。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認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方面,香港高等院校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創新活力充沛。另一方面,「一國兩制」使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環境,對於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都十分嚴格。
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近年來積極對接內地各省份,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格局和國家創新科技產業格局下努力尋找自身的新定位。
自2005年開始,香港六所大學陸續與國家科技部共建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自2012年開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家機構先後被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2017年初,香港與深圳兩地政府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兩地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創科平台。
(1)香港回歸20年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准,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看來,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
毋庸置疑,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天依然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如房屋供應跟不上旺盛的需求,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仍十分狹窄,人口老齡化步伐即將加快。
面對這些深層次矛盾以及日益加劇的區域競爭,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新一屆政府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香港的發展是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找到自身經濟新的增長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將是一樣。我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將會非常好。」林鄭月娥說
B. 香港回歸20周年取得了哪些成就論文
1、GDP年增長4.5% 人均全球第七
香港經濟經歷了多次考驗,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歐債危機等,但到2014年的統計,香港過去10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約4.5%,高出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期平均值近1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實質增長3.4%,政府財政儲備累計增長65.2%,外匯儲備增長2.35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全世界排名第七。香港股市和樓市自2009年初反彈後,恆指保持在較高水平運行,部分地區樓價已超越1997年金融風暴前的水平。現屆政府正積極增加土地供應量,務求令小市民安居樂業。
2、貿易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2003年簽署的CEPA協議,令香港貿易受益匪淺。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CEPA實施10年,有71.61億美元香港受惠貨物進入內地,累計關稅優惠達39.83億元人民幣。而近期公布的白皮書顯示,目前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2013年,據香港統計,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38913億港元,比1997年增長2.49倍,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1.1%。同時,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出口市場之一。
C. 香港回歸20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
1)香港特區成立以後,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這一名片,而金融和商業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溫先生您認為香港得以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本身具有哪些優勢?回歸祖國後,這些優勢是否加強了,或是減弱?從市場角度出發,回歸祖國對香港的國際化有何影響?是加強國際化?還是轉為內向發展?
D. 香港回歸20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心的地位
並連續多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地區
海拔554米的太平山
依舊是人們俯瞰香港夜景的必去之處
香港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沒有變
依舊熱衷美食、熱愛賽馬...
香港的很多東西都沒變
但又有很多東西變了
香港基本法律制度沒變
但法治環境卻大為改善
法治全球排名由60名上升到11名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沒有變
但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近2倍
香港的經濟地位沒有變
依舊是光芒四射的一線城市
但生產總值翻了近1倍
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香港往返內地的交通越來越便利
與內地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多
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越來越緊密
經濟和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
香港不變的是她持續的繁榮與發展
變的是她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和在國際上的城市地位
以及與內地越來越緊密的聯系
「香港—深圳,越來越近的20年」
說到香港與內地的聯系
深圳離香港很近,僅一海之隔
20年前,很多深圳人想去香港看看
但那時還未完全開放
深圳居民與香港同胞只能隔海相望
2003年7月,國家開放了深圳赴香港自由行
深圳乃至內地居民去香港的夢想得以實現
2009年4月,深圳戶籍居民可以辦理「一簽多行」
(於2015年4月13日改為「一周一行」)
深圳居民赴港次數不受限制
去香港旅遊、購物的熱情空前高漲!
2014年9月,全國范圍內發行電子港澳通行證
廣東出入境部門還推出了自助簽注
大大節省了赴港居民過關時間
使得從深圳去香港更加快速和方便了!
2017年5月,憑《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
也能辦理港澳通行證及簽注了!
這意味著非深圳戶籍居民辦簽證
不必再奔波於深圳和戶籍地之間了!
最值得期待的應該是
預計將於2018年第3季度開通的廣深港高鐵了
屆時,從深圳到香港只需14分鍾
比我去公司上班還快!
20年來,深圳到香港的交通越來越便利
去香港漸漸成為了深圳人的一件日常
隨著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
也越來越多的人從香港來到深圳
因此很多人都開始了深圳-香港雙城生活
20年了,深圳與香港交流越來越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這些交流
既包括文化,也包括娛樂
同時,香港TVB、歌曲、音樂劇等優秀作品
也已經滲透到我們的娛樂生活中
成為我們心中永遠不會褪色的經典
香港好,祖國好!
祖國好,香港更好!
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和不斷匯流的文化記憶,其實從未讓香港真正地離開過祖國。從這個意義上說,1997年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終結,同時,也是香港與內地人文升華的另一個起點
E. 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發展情況
李秀恆:回歸十年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http://news.QQ.com 2007年06月12日15:21 中廣網 評論0條
作者:李秀恆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周年。十年來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下,《基本法》在香港順利貫徹實施。在中央政府和香港廣大市民支持下,香港保持了過去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維持不變,實現了平穩過渡,經濟和社會保持繁榮穩定。
回歸十年來,香港經歷了一系列風風雨雨,尤其是經歷了「金融風暴」和「沙士」兩大沖擊,克服了經濟低迷的沉重壓力,在特區政府和全體港人的努力下,在中央一系列挺港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經濟已走出低谷,逐步復甦,社會走向穩定和諧,同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並邁上新的合作台階。
香港回歸祖國的十年,是香港歷史發展進程的輝煌十年,是兩地經貿關系不斷發展的十年,也是不斷加深港人對國家歸屬、對民族認同、對中華文化凝聚的十年。回顧香港已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展望未來,港人對香港前途,對國家的發展,對和平統一大業充滿信心。香港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進程中,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國兩制」深入人心
香港回歸前的一段過渡期內,由於中英出現政制爭拗,國際反華勢力興風作浪,以至部份港人對香港前途信心不足,香港曾一度出現「移民潮」。而有些市民對回歸後的香港能否真正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會制度是否真的可以五十年不變,也抱懷疑、觀望態度。
十年後的今天,港人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信心已大大增強。十年來,中央政府嚴格遵守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不幹預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的事務,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經濟渡過難關及邁向復甦,再加上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國力不斷增強,都給港人莫大信心。
今天,港人對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已大大增強。中國成功加入世貿;中國申奧成功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舉行;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升空;中國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中國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性災情中對海外僑胞的援助與關懷,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提高,都不斷加深港人作為中國人的光榮感、自豪感。今天,香港人自覺學習普通話,關心內地發生的事情,愈來愈多的港人到內地投資、置業、觀光、旅遊,愈來愈多港人把自己子女送回內地升學、就業、發展。不少港人還擔任內地各類職務,在各級建制架構中參政議政,或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做出貢獻。港人已感覺實實在在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中央政府接二連三出手相助,頒布一系列措施,力挺香港經濟復甦。中央政府同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讓香港產品得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增強了港產品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中央又以多種形式開放多個服務業領域,讓香港各類專業人士及商家,以至個體工商者得以廣泛在內地經營發展;中央政府從2004年開始實施「自由行」政策,先在沿海城市推出,現已擴展至全國近100個城市,每年從內地來港的遊客超過3000萬人,為香港每年帶來數千億元的消費,對香港經濟的復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貿關系走過三階段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兩地的經貿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香港同內地經濟的經貿關系走過了三個不尋常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回歸前,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是內地主要的外商投資者。當時,香港製造業正值北移,大量生產工序轉移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港企在那裡投資建廠,發展加工貿易,大量雇聘工人,帶動了華南地區經濟的騰飛。到了90年代,長三角地區及上海浦東崛起,港企也到華東地區發展,帶動了當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消費的暢旺,推動了房地產、旅遊、裝修、傢具、家電等行業的發展,使這兩個地區在內地發展中最早富裕起來。
第二階段是回歸初期,兩地經濟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內地經濟在對外開放和中國入世的推動下,不斷擴張發展,而外商愈來愈多進入內地市場並大展拳腳,對已進入內地市場的港企增加了壓力,促進了港資與內地企業的合作發展。這段時間內,香港企業在內地與當地企業的差距逐漸拉平,而民營企業通過向港企學習與合作,逐漸掌握了國際市場的信息,有些民營企業更成功「出洋」發展,與港企攜手拓展國際市場,或在香港建立營銷中心或融資平台。而「自由行」的實施在促進香港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促成了「民企自由行」的發展,吸引了愈來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參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冊商標。令香港同內地的經貿關系不斷密切,也不斷強化。
近年來,兩地經貿關繫到了第三階段,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和經濟全面振興下,中國經濟已步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中國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巨大經濟體,正在全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商貿金融中心,與中國這樣龐大經濟體的合作,其模式及定位正發出根本變化,由以前的投資者、合作者角色,轉為服務者角色。因為中國這樣一個龐大、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在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需要商貿服務業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的協助,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貿易中心,可以從資金、人才、信息、市場、物流、法律、會計等方面提供服務,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而香港經濟也可以在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服務中,得到自身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要認清自己未來的定位,在兩地經濟融合及互動的新進程中,真正做好「服務者」的角色,與內地工商界及民營企業攜手合作,把中國和香港經濟高度結合,推展上新台階。
F.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又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G. 香港回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香港回歸與中國經濟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洗雪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是一件彪炳史冊的盛事,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新中國誕生以後,香港一直是我國對外經濟交流的「窗口」和「通道」。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和香港已經建立了日益密切的互利互補的經貿合作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保證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對內地沿海地區的開發和現代化建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網友在1982年到過香港。當時,香港正陷於困境。受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香港的製造業出口額和就業率普遍下降,房地產業也不景氣,固定資本投資減少,許多人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1996年網友第二次到香港,那裡已經發生奇跡般的變化:過去1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199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300美元,居亞洲第二位,高於英國;外匯儲備600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這個被稱為「東方之珠」的小島,已經成為居於世界前列的金融、貿易、航運、信息中心。14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香港有了如此奇跡般的變化。
香港的繁榮和發展,也為內地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內地的對外貿易有一半通過香港,外匯收益有1/4到1/3來自香港,引進的外資有60%來自香港或通過香港。香港在內地的企業大約有5萬家,擁有四五百萬職工。由於大規模地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加速了經濟特區的建設和沿海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80年代以來,香港和內地在經貿關系方面相互依存,已經連成一體。可以這樣說,香港沒有內地,就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和穩定;內地沒有香港,也不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好形勢。香港回歸以後,內地和香港多年形成的這種互利互補的經貿合作關系肯定會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展開,香港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會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第一,在內地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和市場多元化的外經貿格局中,香港仍將是內地連接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香港是單獨關稅區和自由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內地還沒有哪一個港口能夠代替它。一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和金融組織都看好未來香港的地位和作用,把它當作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梁」。內地與香港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將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乃至內地與台港澳的經濟合作,也會加強正在崛起的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系。這些,都極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但就其運行機制來說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並無本質區別。香港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市場體系,對市場機制的運用有豐富的經驗,大膽引進和借鑒香港通過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利用市場機制的經驗,包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教訓。這對於在本世紀末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會大有益處。
第三,香港回歸以後,香港和內地有可能開展更高層次的優勢互補活動,把兩地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和香港比,內地的科技力量具有一定的優勢。把內地的科技研究開發能力同香港的商品和市場開發能力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奪取優勢。 這方面方興未艾,前程遠大。
第四,香港回歸以後,仍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按照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貿易和經濟政策,實行財政獨立,財政收入不上交中央,香港企業到內地投資繼續享有外資待遇。但香港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經濟資源自然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比如,1996年底,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600億美元,相當於內地的20%。香港回歸以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相應地提高。
總之,香港回歸祖國,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本世紀和2010年的宏偉目標,將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因素。同時,使香港的長期繁榮與穩定也有了保證,香港的未來會更美好。
以上資料來自 毛概論文
H.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I. 香港回歸20年,發生了什麼變化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來,政治經濟教育民生等方面發生了各種變化。在這二十年中,香港人共同努力,抓緊、創造機遇,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J. 香港回歸20周年前後有什麼變化
變化:
1、香港回歸祖國20年以來,香港市民的人權和自由受到基本法的保障,隨著諸如種族歧視條例、最低工資水平條例及十五年免費教育等條例的增加,香港市民的權利更是有增無減。
2、香港的體育文化事業發展良好,衛生醫療事業得到改善。
3、香港的人口在20年內增加25%,是全球預期壽命最高的地區。
4、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將香港定性為金融、經貿、物流、旅遊中心,以及法律服務和糾紛解決中心。「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為香港帶來大量機遇。
5、20年以來,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從歐洲、美國轉變為中國內地。
香港的貿易發展對內地的依賴越來越大,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內地的碼頭數量越來越多,交通建設越來越廣,對香港的依賴也在逐漸減少。
(10)香港回歸20年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香港回歸的意義:
香港回歸祖國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
有利於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促進香港地區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香港回歸十餘年,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香港發展走向日益繁榮;
通過香港回歸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這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香港的順利回歸給西方大國以有力的回擊,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實例,對世界政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