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我國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措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源頭治理,依法按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抓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在明年經濟工作中,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⑵ 根據gdp的數據可以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狀況,正確嗎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
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
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
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
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
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
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基本建設永
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生產資料生產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只能由實施,所以永遠優先於
民間。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
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永遠主導消費,只有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
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
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驅動和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
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驅動,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技術提
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有效。
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方向,消除障礙,使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
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
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⑶ 全面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各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並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進行解讀
從中國實際出發來,對中源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性質、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決定所必須採取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發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確定.
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3: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製度 .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 .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更高階段的表現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運行度過增速換擋期、
轉入中高速增長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符合後發追趕型國家經濟發展的般規律,是後發優勢的內涵與強度、技術進步模式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其實質是追趕進程邁向更高
階段出現的新變化新特徵。
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此回時,集權體制這個落後經濟答基礎的產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障礙。首先在經濟領域,中國政治與經濟雙重集中的體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在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同時卻加深了相對貧困,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貧富懸殊還造成了「低收入,低價格,低質量」的三低惡性循環,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價廉質劣的產品,造成人力物力環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雙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門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種稅費的方式直接佔有社會財富,後者以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間接地佔有社會財富,在權力保護下,它們總是趨向於超額攫取社會財富,社會在這兩種力量的壓榨下產生了「勤勞而不富裕」的疲憊感,抑制了社會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力。不僅如此,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集中使集權體制的力量更為強大,更容易扭曲市場機制,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更加厲害。當通過對權力的投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時,通過創新創造財富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通過各種惡劣手段迅速撈取財富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⑸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
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基本特徵有: 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回現社會主義現代答化的歷史階段; 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 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
⑹ 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
一、現實的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延續約20年的高速增長。1978-200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速度,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均增長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期大體也持續了20年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以後,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減速的情況。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已經呈現出這種趨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的現實增長率已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約平均10%左右,過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間。這一趨勢將左右本世紀最初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 今年我國經濟形勢好於預期,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比去年加快。我們希望經濟增速加快的勢頭能夠持續下去。當然我們不能指望現實的增長速度回復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位數的高峰。然而經過努力,現階段的潛在增長速度是可以達到的。只要我們大力促進增加內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動員起來,這個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二、就業優先的增長模式和效率與就業並重 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後一、二十年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一件大事。但中國勞動力豐盛目前卻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由於人口基數大,且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勞動參與率較高,當前10年20年又處於勞動力資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勞力逾千萬。加上失業下崗人員,農村待轉業的剩餘勞動力,今後每年需要增加千萬個以上工作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只約800萬個。並且,隨著科技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所能吸納勞動力的彈性系數每況愈下。目前我國勞動力人數約7.5億,相當於西方發達國家勞動人口4.35億的1.73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要安排這么多就業崗位。中國就業問題的出現又是經濟轉型過程中,為提高經濟效率而付出的代價,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成本。中國大量人口的就業壓力,源於極大的勞力供給與有限的資源(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應採取就業優先的增長模式,而不能採取其他資源優先的增長模式。 三、 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要繼續實施並要正名 1998年從過去「適度從緊」的政策開始實現宏觀政策的轉變時,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都是中國條件下「擴張性」政策或「松動性」政策的一種變換的提法。「積極財政政策」的擴張性實質是無疑問的。貨幣政策只是因為考慮防範金融風險和穩定幣值,才賦予「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復雜的內涵。它既包含反對通貨緊縮的內容,又包含反對通貨膨脹的內容(戴根有)。這樣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們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 如前所述,我國目前現實的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社會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總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過去,依然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格局。為對應此種問題,除在結構、體制方面採取措施,消除長期性障礙以外,還得運用宏觀調控政策,進行治理。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說,可分三種情況:(1)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現實的經濟增長率高於潛在的增長率,出現通貨膨脹趨勢時,需要採取緊縮性的政策;(2)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現實的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增長率,出現通貨緊縮趨勢時,需要採取擴張性的政策;(3)當總供給與總需求大體相當,現實經濟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差距不大,無明顯通脹與通縮趨勢的跡象時,就應採取中性的政策。這是經濟學的A.B.C,宏觀經濟政策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明顯處於第(2)種情況。現期我國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略有回升,但與潛在增長率仍有距離,通貨緊縮趨勢是低度的,且有減緩跡象。在此情況下,宏觀調控政策取向,以繼續實施適度從松的政策為宜。我以為,現在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就其擴張性實質而言)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就其松動的一面或防止通貨緊縮的一面而言),實際上是一種「適度從松」的政策,因此,這兩個政策目前還沒有改弦更張的必要。今後一段時間還是要繼續實施,但其內容需要適應形勢變動加以調整。 檢舉 提問人的追問 2009-06-03 23:59 請問你這是從哪找來的?是09年的經濟形勢么?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3 23:59 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嚴峻對我國形成較大的周期性調整壓力,我國企業還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和節能減排等政策性導向所形成的結構性調整壓力,2009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增多。
1.次貸危機的惡化使世界經濟復甦艱難
次貸危機繼續向縱深發展,正在嚴重破壞國際金融體系的運行秩序。這場金融危機到底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和什麼時候充滿不確定性。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繼續擴散,由於發達國家金融領域普遍出現信用和信心危機,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縮水,商業銀行普遍的惜貸行為使工商業實體經濟活動失去金融支持。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國經濟周期同步性將放大次貸危機對全世界實體經濟的拖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大調整嚴重打擊經濟信心,使世界經濟的復甦可能進一步推遲。世界經濟復甦缺乏新的增長點,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和貿易增長率將低於2008年。2008年8月份以來,全球經濟降溫使國際油價跌幅超過30%,帶動其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國通貨膨脹率紛紛呈現見頂回落跡象,預計2009年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降溫,通貨膨脹壓力較2008年減弱。
2.國際經濟低迷將進一步收縮我國外部需求
2008年,美國經濟陷入次貸危機後的低迷狀態,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放緩,1~8月份僅增長10.6%。但由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相對穩定,1~8月份對歐盟出口仍然增長26.3%。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從美國向歐洲、日本和新興國家傳導,歐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經濟負增長;同時,8月份以後美元匯率反彈使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國對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出口可能全面放緩,外貿順差規模進一步縮小,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下拉影響可能比2008年更加嚴重,使我國2009年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3 23:59 3.房地產開發投資降溫,帶動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減速
2008年1~8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9.1%,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1.4%。但房地產成交量大幅萎縮,房價調整跡象明顯,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市場可能由「量跌價滯」進一步發展為「量價齊跌」。初步預計,在2008年高基數的台階上,2009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將下滑到10%以下,房地產投資增量從6800億元減少為3200億元,這將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減速。由於房地產是產業鏈較長的支柱產業,也是這一輪經濟擴張的龍頭產業,它的周期性調整將拖累一連串列業景氣度下降,鋼鐵、建材等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可能隨之減速。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土地出讓金收入,2008年以來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增幅明顯下降將影響2009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
4.城鄉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難度加大
2008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但農民進一步增收面臨許多制約因素,股市和房市調整使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縮水,扣除物價因素後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幅比前幾年下降。「奧運景氣」消失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可能逐步放緩。汽車、住房兩大消費熱點開始降溫。1~7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個百分點。上半年汽車銷量增幅回落11.4個百分點,8月份全國汽車銷售環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退潮後在短期內很難由其他消費熱點替代,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都可能低於2008年。
5.成本上升與產能過剩「兩碰頭」,企業效益不容樂觀
2008年不得已對成品油、電力、公用事業等價格實行行政管制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經濟運行正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8月份火力發電僅增長1.8%,從供給方面約束了工業生產正常增長,如不及時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工業急劇減速將會威脅到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國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勢在必行,但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將面臨成本上升而銷售價格難以提高的重壓,企業效益將大幅滑坡,財政收入形勢嚴峻。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0 1.以「保增長、促轉型」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
當前,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但從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次貸危機後國際貨幣流動性變化趨勢和美元匯率走勢等因素看,我國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有了更加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控制物價的政策效果2009年將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次貸危機對世界各國實體經濟的破壞作用不斷加劇,國內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回落過快,經濟過快下滑的風險在逐步增大。建議2009年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宏觀調控首要政策目標。之所以要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是因為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同樣突出,解決當前經濟困難不僅需要總量政策的適度放鬆,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才能重構中國經濟增長新活力,重獲中國經濟新的國際競爭力。將「保增長」和「促轉型」並列為首要政策目標有利於進一步統一全黨全國應對復雜形勢的思想和行動,將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發展積極性更好地引導到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防止為保增長重走粗放型發展老路。
2.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多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建議2009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同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所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這次不僅要擴大政府建設投資,由政府配置資源來集中力量辦大事,更要強調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減稅費降低企業成本和居民負擔,增強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積極性。加大對結構轉型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全國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以促進企業設備裝備更新;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機構和公益性行業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國內重大裝備製造業振興和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開展企業創新風險投資試點,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建議2009年中央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擴大到2000億元,重點用於災後重建、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和結構升級等產業發展項目,以及支持「三農」項目,採用銀行配套貸款、吸收民間資金入股等辦法,擴大國債投資的帶動作用。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0 3.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局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既可能因為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使國內金融機構對國內經濟形勢和企業盈利前景預期轉壞,普遍出現惜貸現象,同時國際熱錢大量撤出,造成我國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突然由流動性過剩轉變為流動性不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嚴重短缺;也可能因為中國經濟表現明顯好於其他國家從而國際熱錢繼續大量流入我國,延續我國這幾年一直存在的貨幣被動投放局面,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面對不確定性,實行緊縮或擴張的貨幣政策都不適宜,因此建議2009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當局要根據貨幣流動性變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貸額度管理,重點加強信貸結構引導,在重視中小企業貸款的同時,引導資金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和國債項目配套傾斜,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在促轉型中的獨特作用。
4.加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投資,穩定房地產市場
前幾年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超出了城鎮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現調整實屬必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要以改善供給結構和滿足自住需求為導向,既要促進房價的理性回歸,也要防範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市場過度調整。改善供給結構,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給,大中型城市要擴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金融機構應對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保證對普通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等房地產項目的正常貸款,穩定房地產投資規模,保證在施房地產投資項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資金鏈斷裂而出現大面積「爛尾樓」現象。要允許房地產上市公司和其他優質房地產公司通過企業債券市場籌集資金,鼓勵房地產行業的兼並重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環節稅反而增加了購房人負擔,應當及時取消。適當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貸款利率,取消對「第二套住房」特別貸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價回落到合理水平時踴躍入市。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0 5.完善消費政策,進一步挖掘消費增長潛力
要深化全黨對擴大消費重要性的認識,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必然在13億人民的消費需求上,經濟結構轉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結構從主要依靠外需轉向主要依靠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要從宏觀收入分配環節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議把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稅率降為零,提高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減輕低收入者稅負。實行積極就業政策,擴大城鄉就業,落實好《〈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相關政策,根據物價水平變動提高各地最低工資標准。加大對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完善消費稅制度,引導居民合理消費。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體育等服務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6.完善外貿政策,幫助外向型企業渡過難關
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次貸危機惡化後,發達國家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外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外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可細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不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對紡織輕工行業的鼓勵類產品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重點支持自主品牌產品與高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國際營銷網路和售後服務體系。要對中小型外貿企業在資金、技術上予以一定支持,幫助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渡過難關。繼續嚴格控制糧食、化肥、鋼材、煤炭和焦炭等「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擴大重要資源、先進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0 7.抓住有利時機,理順資源能源價格
當前,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逐步減輕,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全面回落,為我國理順資源能源價格、改革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提供了有利時機。要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下決心適時推出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電價改革步伐,促進合理電價機制的形成。主要採用經濟手段解決當前電煤、成品油、供熱等由價格引發的供需矛盾,做好電力、煤炭、成品油、供熱等供給保障工作,從供給面保障生產生活正常秩序。要進一步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資源稅費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1 要想對2009年中國經濟運行情況作出比較准確的分析和預測確實非常困難,因為2009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不確定性絲毫不亞於2008年。但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只要宏觀調控政策應對得當,作為一個經濟基本面仍比較好的「大國經濟體」,中國經濟可以在十分困難和復雜的國際大環境下,獲得9%左右的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也可以維持在3%以下。
從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看,2009年可以說是近10年來最糟糕的一年。有許多分析家認為「滯脹」可能是2009年全球經濟的基調。可筆者認為「滯脹」作為今後2~3年的一個趨勢是很有可能的,但對於2009年來說卻不一定。
關於經濟增長,「滯」已成定局。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現在尚存爭論的是「滯」的程度,即是溫和衰退?還是嚴重衰退?對於全球經濟而言,爭論的是增長速度的降幅會有多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有關國際組織的最新預測,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將會把世界經濟拖入一個低增長的階段。2009年世界經濟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在3%左右,只有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長速度4.6%的2/3。其中,美國、歐元區、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都會在衰退的邊緣掙扎,零增長的可能性極大,增長速度最多不會超過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將有較大幅度的放緩。
但通貨膨脹的「脹」在2009年則不會加重,而且很有可能的結果是會比2008年下降。因為,伴隨著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減速,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產品的需求會下降,加上前兩年美元貶值過大,人們對美元的預期出現變化,美元開始反彈或至少已經趨於平穩,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也會下降。我們預測,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2009年可能會在90美元左右。因此,總體上看通貨膨脹的壓力在2009年可能會得到暫時的舒緩。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1 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除了金融部門直接持有國外機構不良資產,會受到一定的損失之外,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世界經濟減速,會使出口需求下降;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出現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進而使金融機構的貸款更加謹慎,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更加小心。如果說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還十分有限,那麼2009年的影響將會變得更實在、影響程度也會更大。因此,當我們將國際經濟環境作為中國經濟的決策背景進行考慮時,寧可將國際環境想得嚴重一些。以便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將能夠更加從容地加以應對。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作為大國經濟體,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特別是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相對有限的大國經濟體,以及我國較好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和國際收支狀況,可以說我們有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迴旋空間,去應對和減輕國際經濟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毫無疑問,我們需要採取一定措施,如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幫助企業盡可能使出口需求下降的沖擊變得小些。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貿順差下降的幅度不太大,這種沖擊對中國解決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就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於外部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只要我們能夠將中國的優勢講清楚,將政府的信心和將要採取的措施講清楚,獲得公眾的理解和信任,我們可以使這種影響程度降到相對比較小的水平。
從國內環境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仍是宏觀調控應平衡的首要關系。「保增長、防通脹」是宏觀調控的正確選擇,只是應該由2008年的防通脹為主,轉為保增長為主。這種選擇的主要依據是: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幅已經大幅回落到較低的水平。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容不得我們簡單地擴張去保增長;科學發展的要求,也容不得我們簡單地擴張去保增長。而且,由於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尚好,國際收支狀況也較好,高儲蓄率、勞動力相對寬裕等經濟發展基本動力仍在,大國經濟體應對國際沖擊的能力較大,不需要對經濟增長的適度減緩而過度反應。目前已經陸續採取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是正確的,但也應注意矯枉過正。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1 關於通貨膨脹,如果僅僅用CPI來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內。其原因,一是2008年農業繼續獲得大豐收;二是中國消費品的產能仍處在過剩狀態;三是世界經濟不景氣,導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回落;四是前幾年,特別是2008年宏觀調控的滯後影響。按目前的水平測算,2008年CPI上漲對2009年形成的翹尾因素幾乎為零。但我們切不可因此實行過於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因為9%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低了。無論在哪個國家,經濟都無法長期處於超過潛在經濟增長能力的區間運行。泡沫總是要破的。與其大起大落,破壞性地調整,還不如循序漸進,穩步發展。況且,從我國通貨膨脹潛在的壓力看,也需要我們繼續對防止通貨膨脹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2008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等上游產品的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均較高,在10%~16%之間,經過一定的時滯,會在2009年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隨著經濟發展和新《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細則的實施,勞動力成本仍會以較快的速度提高。房地產等資產類的價格仍處在高位。因貿易順差、資本流入等引發的被動性貨幣發行仍會繼續,且前幾年過剩的流動性還沒有完全消化。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4 00:01 關於經濟增長。從供給的角度看,生產能力不是問題,主要看生產成本的上升程度和信貸資金的松緊。由於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生產成本上升的疊加因素正在從政策層面給予削減;信貸政策也已經開始向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中小企業傾斜。因此,經濟增長的關鍵是產品的銷路,即需求是否足夠強勁。2009年,外需會繼續減弱,貿易順差可保持在2000億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量中仍有40%左右是加工貿易;在經濟蕭條時期,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可進一步發揮效用。因此,貿易順差不會下降過大。消費需求的增長幅度也會有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個人的收入增長幅度2008年低於2007年,股市、房市等疲軟導致居民的資產收入縮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般不會有大的起伏,且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比較強烈。上述分析表明,要使經濟增長能夠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主要取決於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從大的方面看,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分為三大塊: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其中製造業投資受產能相對過剩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難以有大的突破,重點應放在技術創新、標准創新、產品創新等結構調整方面。房地產投資因為受前幾年房地產價格水平上漲過快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一個休整和泡沫釋放的過程,也很難再像前幾年那樣,繼續以較高的速度增長。對此,應通過恰當的政策調控和心理疏導,使其在房地產價格水平適度回落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因為,現階段我國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需求,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且,房地產投資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具體的建議是,鼓勵正常居住需求、抑制投機需求、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居住需求。特別是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對廉租房建設的投入,以起到維持房地產投資增長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條件、擴大消費的目的。基礎設施投資是政府應該也能夠有所作為的領域,因為交通通信等許多基礎設施本身就是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組織引導進行投資。另外,在經濟增長乏力時,政府應該採取一定刺激措施。再者,這些年財政收入增長較快,財政平衡狀況良好,能夠有所作為。綜上所述,從需求角度看,2009年,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比較嚴峻,需要認真應對才能較好地化解危機
⑺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008年經濟增長形勢分析
由於CPI已連續5個月超過我國5%的通貨膨脹預警警界線,生產資料價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漲,溫和結構性通脹已有向全局性通脹蔓延之勢,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將成為2008年宏觀調控任務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同時加快,經濟內生性增長十分強勁,2008年我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增長環境良好
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世界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預期是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基礎和實力,反過來,這些盛會的召開又將大大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原材料、燃料與動力供應緊張狀況基本緩解。大型煤氣化工程、小火電關停與新裝機容量擴充、京滬高鐵興建在即等基礎建設蓬勃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環境也已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多年穩定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福利事業的推進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內部環境,不僅有力保證了2008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還將延續中國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
農業有望穩產增收
農業具有較強的周期性特徵。雖然中國2004—2006年連續4年糧食增產豐收,但由於國際市場糧食出現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國內糧食供應偏緊。2008年這一狀況有望得到解決,因為從2007年世界糧食收成來看,國際糧農組織十分樂觀,預計將達到糧食產量的歷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國政府支農力度逐年增加,特別是2007年種糧、生豬飼養等農業補貼發放到位都將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農民根據市場自主調節生產的能力會進一步顯著增強。
投資仍將穩定增長
連續數年的經濟增長已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集中於政府部門的資金更多的是以投資建設的方式還富於民,2008年正逢政府換屆之年,穩定經濟增長是其首要工作職責,以建設投資為中心則又是大多數政府工作的常規之策,因此政府投資的內在動力十分強勁。不僅如此,2007年企業利潤大幅上升,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機會和條件增多,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還會繼續加大國內投資。綜觀國內投資的各種因素,2008年投資熱度將會依舊不減。
消費邁向新台階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在保持近幾年住房、汽車及旅遊火熱的基礎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費出現較大增長。2007年消費旺盛的另一大特徵是在消費物價總體水平處於較大上漲時,消費者信心指數連創新高,這一特徵表明城鄉居民對未來個人收入與未來生活狀況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費增長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長之外,我們認為,2007年最低工資標准、低保、醫保、退休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大范圍貫徹落實才是我國消費狀況明顯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障礙,消費活力才能得以釋放。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看好,2008年我國消費還將邁向新台階,這一增長態勢將充分體現在家庭高檔消費品(如新型家電和數碼信息產品等)、教育、文化、醫療保健及家庭服務等日常消費服務上。
以上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國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依然十分強勁,但其背後也存在著一些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首先,國際國內資源品價格起伏不定。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在農產品、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除個別品種外,1—11月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呈現普漲現象,價格總水平漲幅較大。1—11月現貨、期貨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升12.21%、12.24%。與此同時,國內初級品、資源品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國內鋼材、水泥價格開始攀升,石油、化工產品價格漲幅明顯。此不但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並且也提高了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支出與消費,為明年的經濟總體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其次,我國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一是內需不足,2007年我國貿易出口仍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盡管政府採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等各項調控政策,但出口增長勢頭依然旺盛;二是消費不足,投資多年來一直是拉動經濟的主力軍,而且投資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雙高行業投資增速高於平均增速;三是資源消耗與環境承受壓力過大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針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國將從2008年1月1日起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總水平保持9.8%不變,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8.9%。但2008年將繼續以暫定稅率的方式對煤炭、原油、金屬礦砂等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並將對木漿、焦炭、鐵合金、鋼坯、部分鋼材等生產能耗高、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政府希望通過加大出口政策調整力度和執行力度,減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減小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經濟政策的調整不僅體現在出口政策上,資源品價格的定價機制、土地與環境保護的力度都會加強,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傳導,影響可能會在2008年集中顯現出來,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跡象表明經濟政策已在發揮潛在的作用。各項經濟政策的共同作用將會大大降低依賴資源品生產、製造和加工企業的利潤,一些缺乏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此外,為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控頻率與調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3月18日第一次調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調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將減少部分過熱的投資。
因此,綜合分析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各類因素,預計2008年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但速度會有所放緩,從2007年態勢小幅回落1—1.5個百分點。
⑻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如何
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立足點,也是理解十七大報告精神的一把鑰匙。
一
我國21世紀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轉到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說,幾年前這種階段性變化表現還不是十分清晰,那麼,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普遍地感受到,我國確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顯示出來的階段性特徵,可以概括為8個方面:
(一)從經濟發展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整個中國大地一派蓬勃發展景象。同時要看到,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不僅經濟總量需要繼續增長,更艱巨的任務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二)從經濟體制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各個領域的改革在繼續推進。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反貧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進展。城鄉恩格爾系數的持續降低標志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繼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貧困人口免除了飢寒之苦。同時要看到,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農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外,還有幾千萬人處於低水平溫飽狀態,列入城市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也有2000多萬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保證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四)從發展的協調性看。由於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由於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抑制。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徵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從民主政治建設看。隨著整個改革進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六)從文化建設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要看到,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樣的歷史任務是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過程的。
(七)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就業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八)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已經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要看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同國際社會聯系日益緊密,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徵,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徵。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和改革,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徵。
上述情況也說明,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是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現在,我國產業結構落後,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在工業生產、流通和其他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著。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2006年城鎮化率達到43.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0年可望達到60%左右,屆時將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據預測,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超過60%。
第四,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後列,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後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生產力的落後狀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發展愈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並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同時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保證了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既然我國社會主義之所以叫做初級階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因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那麼,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30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種「統一」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這種「統一」,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的方面,就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任重而道遠。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偉大的,但前頭的路更長。在發展和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條件下,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前途的漫長和任務的艱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戒驕戒躁,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也是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三
人類社會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關於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說得好:「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的位置。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於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於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範。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