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發展情況
李秀恆:回歸十年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http://news.QQ.com 2007年06月12日15:21 中廣網 評論0條
作者:李秀恆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周年。十年來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精神下,《基本法》在香港順利貫徹實施。在中央政府和香港廣大市民支持下,香港保持了過去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維持不變,實現了平穩過渡,經濟和社會保持繁榮穩定。
回歸十年來,香港經歷了一系列風風雨雨,尤其是經歷了「金融風暴」和「沙士」兩大沖擊,克服了經濟低迷的沉重壓力,在特區政府和全體港人的努力下,在中央一系列挺港政策的扶持下,香港經濟已走出低谷,逐步復甦,社會走向穩定和諧,同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並邁上新的合作台階。
香港回歸祖國的十年,是香港歷史發展進程的輝煌十年,是兩地經貿關系不斷發展的十年,也是不斷加深港人對國家歸屬、對民族認同、對中華文化凝聚的十年。回顧香港已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展望未來,港人對香港前途,對國家的發展,對和平統一大業充滿信心。香港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進程中,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國兩制」深入人心
香港回歸前的一段過渡期內,由於中英出現政制爭拗,國際反華勢力興風作浪,以至部份港人對香港前途信心不足,香港曾一度出現「移民潮」。而有些市民對回歸後的香港能否真正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會制度是否真的可以五十年不變,也抱懷疑、觀望態度。
十年後的今天,港人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信心已大大增強。十年來,中央政府嚴格遵守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不幹預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內部的事務,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經濟渡過難關及邁向復甦,再加上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國力不斷增強,都給港人莫大信心。
今天,港人對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已大大增強。中國成功加入世貿;中國申奧成功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舉行;中國載人航天飛船的升空;中國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中國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性災情中對海外僑胞的援助與關懷,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提高,都不斷加深港人作為中國人的光榮感、自豪感。今天,香港人自覺學習普通話,關心內地發生的事情,愈來愈多的港人到內地投資、置業、觀光、旅遊,愈來愈多港人把自己子女送回內地升學、就業、發展。不少港人還擔任內地各類職務,在各級建制架構中參政議政,或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做出貢獻。港人已感覺實實在在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中央政府接二連三出手相助,頒布一系列措施,力挺香港經濟復甦。中央政府同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讓香港產品得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增強了港產品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中央又以多種形式開放多個服務業領域,讓香港各類專業人士及商家,以至個體工商者得以廣泛在內地經營發展;中央政府從2004年開始實施「自由行」政策,先在沿海城市推出,現已擴展至全國近100個城市,每年從內地來港的遊客超過3000萬人,為香港每年帶來數千億元的消費,對香港經濟的復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貿關系走過三階段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兩地的經貿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香港同內地經濟的經貿關系走過了三個不尋常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回歸前,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是內地主要的外商投資者。當時,香港製造業正值北移,大量生產工序轉移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港企在那裡投資建廠,發展加工貿易,大量雇聘工人,帶動了華南地區經濟的騰飛。到了90年代,長三角地區及上海浦東崛起,港企也到華東地區發展,帶動了當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消費的暢旺,推動了房地產、旅遊、裝修、傢具、家電等行業的發展,使這兩個地區在內地發展中最早富裕起來。
第二階段是回歸初期,兩地經濟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內地經濟在對外開放和中國入世的推動下,不斷擴張發展,而外商愈來愈多進入內地市場並大展拳腳,對已進入內地市場的港企增加了壓力,促進了港資與內地企業的合作發展。這段時間內,香港企業在內地與當地企業的差距逐漸拉平,而民營企業通過向港企學習與合作,逐漸掌握了國際市場的信息,有些民營企業更成功「出洋」發展,與港企攜手拓展國際市場,或在香港建立營銷中心或融資平台。而「自由行」的實施在促進香港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促成了「民企自由行」的發展,吸引了愈來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參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冊商標。令香港同內地的經貿關系不斷密切,也不斷強化。
近年來,兩地經貿關繫到了第三階段,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和經濟全面振興下,中國經濟已步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中國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巨大經濟體,正在全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作為一個地區性的商貿金融中心,與中國這樣龐大經濟體的合作,其模式及定位正發出根本變化,由以前的投資者、合作者角色,轉為服務者角色。因為中國這樣一個龐大、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在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需要商貿服務業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國際市場方面的協助,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貿易中心,可以從資金、人才、信息、市場、物流、法律、會計等方面提供服務,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而香港經濟也可以在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服務中,得到自身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和工商界要認清自己未來的定位,在兩地經濟融合及互動的新進程中,真正做好「服務者」的角色,與內地工商界及民營企業攜手合作,把中國和香港經濟高度結合,推展上新台階。
⑵ 香港百年來經濟文化的發展希望細一點:)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占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 香港經濟的發展歷程
今天的香港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2717億港元,貿易總額達到32307億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10萬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銀行機腹,擁有外資銀行數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達790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匯儲備高達107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其屬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完備的法律體制、自由貿易政策和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以及金融網路、通訊基建網路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等優勢條件,使得香港發展成為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 香港的經濟結構
隨著香港製造業向內地轉移,規模不斷擴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變成負責集資、采購、設計、推銷、貨物中轉的生產控制中心和服務中心,香港服務業逐漸由為本地製造業服務轉而為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製造業服務。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對外貿易、飲食及酒店業、運輸及通訊業、金融保險業、地產業,以及法律財會等專業服務行業。在各服務行業中,金融保險、地產和商用服務業所佔比重最大,占當地生產總值的26%;其次是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佔34%;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0%;而運輸倉儲及通訊業則佔9%。
香港的製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住,素以靈活應變見稱。製造業目前仍以紡織業和制衣業為主,其它還包括玩具業和電子業、印刷和出版業、機械、金屬製造、塑膠以及珠寶鍾表等行業。製造業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率1999年為5.7%。
* 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經濟聯系
70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地經濟合作逐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香港絕大部分製造業都已轉入內地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香港的服務業則為兩地間的投資和貿易活動提供各項服務,迅速增長。大量的內地企業來香港上市籌資,促進了香港金融證券業的發展。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的轉口貿易主要圍繞內地進行,20年來,香港對外貿易額成倍增長。同樣,多年來,香港充當了內地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的重要對外窗口和中介,對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兩地經濟在相互促進中得到了共同發展。
隨著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阻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進行西部大開發,將給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其橋頭堡的作用會更加重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的地位會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兩地經濟一體化趨勢會不斷加強。
香港經濟形勢
2000年,香港經濟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本地生產總值增長10.5%,是1987年以來的最高增長率。金融市場總體平穩,政府財政狀況穩健,進出口貿易增長強勁,航運業表現優異,旅遊業暢旺,失業率下降,通縮明顯收窄,表明香港整體經濟已經恢復正常。展望2001年,香港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由於經濟總量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加上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因而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 2000年香港經濟形勢
2000年,香港經濟承接上年復甦勢頭,實現高速增長,整體經濟基本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活動已經恢復正常。
* 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強勁
2000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以現價計算為12717 億港元,以1990年固定價格計算為8937 億港元。與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997年比較,分別減少522億港元和增加647億港元。
香港經濟第一季度增長14.1%,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幅均為10.8%,第四季度增長6.8%。全年經濟實質增長10.5%,是1987年以來的最大增長幅度。從形成本地生產總值的各個組成部分看,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消費需求回升力度加大。2000年,政府消費實質增長2.1%,私人消費實質增長5.4%。私人消費增加較多,主要是經濟明顯好轉及失業率下降,消費者信心增強。同時,旅遊業興旺,也刺激了消費需求的上漲。
投資止跌回升。2000年,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為3278億港元,增長8.8% ,在1999年下降17.4%的基礎上止跌回升。其中私人投資增長12.7%。私人投資回升,主要是企業贏利增加和營商前景看好,機器和設備購置增加較多。
對外貿易增長強勁。2000年,香港對外貿易在外部需求增加的帶動下出現強勁增長。有形貿易方面,全年進出口總額為32307億港元,增長17.8%。整體出口15727億港元,增長16.6%;進口16580億港元,增長19%。?統計,香港對主要貿易夥伴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的貨物出口分別增長14%、15%、23%、17%和19%。內地是香港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達12580億港元,增長18.9%。
無形貿易方面,服務輸入為1855億港元,服務輸出達3340億港元,盈餘1485億港元。抵消有形貿易赤字後,綜合盈餘632億港元。
* 政府財政穩健
香港的財政年度為當年4月1日到次年3月31日。1999/2000年度,財政收入2329億港元,支出2230億港元,赤字99億港元,財政儲備4443億港元。
2000/2001年度,財政預算收入2442億港元,預算支出2504億港元,預算赤字62億港元。由於外匯基金及賣地收益減少、地鐵上市集資額低於預期等因素,預計財政赤字將擴大到114億港元。
為了刺激經濟、鞏固經濟復甦成果,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財政政策。例如∶撥專款支持多項培訓和再培訓計劃,提升市民就業能力;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10%,維持金融市場的吸引力,提高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延長柴油稅減稅期限,降低稅負;將豁免電動汽車首次登記稅期限再延長三年等。積極的財政政策為香港經濟全面復甦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雖然出現少量財政赤字,但政府財政狀況總體看是穩健的。
* 金融市場基本穩定
2000年,香港金融市場基本穩定,主要表現在∶
* 聯系匯率機制運行正常。市場港元對美元的即期匯率從1月份的7.778微升到12月份的7.798。全年港元匯率緊貼美元的走勢,對所有主要貨幣均增強。受美國加息的推動,銀行公會三次加息0.75個百分點。為了降低貨幣結算風險,啟動了美元結算系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
* 銀行業經營穩健。至2000年末,銀行業總資產為66592億港元,輕微下降1.9%;銀行存款為34823億港元,增長9.6%;但銀行貸款24626億港元,下降12.5%,已連續26個月下跌。銀行貸款下降,主要是在經濟轉型時期,地產市場不活躍,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明,銀行貸款較為謹慎所致。銀行的資產質量有所好轉,呆壞帳比例趨於下降,第一季度為9.3%,到四季度已降至7.3%。主要銀行的盈利水平普遍良好,增長幅度均在20%左右。
* 股市運行基本正常。2000年,香港股市雖出現較大起伏,但運行基本正常。在香港經濟向好、外部經濟增長、預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美國股市下挫、本地利率較高、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等因素交叉影響下,恆生指數呈波浪走向,在13700點至18400點區間波動。3月28日 升到18302點的歷史最高點。其後因美國加息、美股下調的影響,恆生指數反復下挫,5月26日,跌至當年最低13723點。雖然夏季出現反彈,但在國際原油價格飆升、美股再次暴跌等因素影響下,恆生指數再告下跌,年末收市報15096點,下降11%。但股市總市值達48625億港元,增長2.7%;全年總成交額31319億港元,增長63.2%;日均成交額127億港元,增長65.4%。
* 股市集資功能進一步增強。2000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集資總額達4483億港元,其中香港中資企業集資2909億港元,內地國有企業集資518億港元。
* 債券市場發展健康。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香港的債券市場呈現出發展趨勢,2000年債券發行量達4556億港元,比上年增加391億港元,增長9%。
* 通縮壓力減緩
自1998年12月以來,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持續25個月下跌。但在2000年跌幅呈逐月收窄趨勢,1月份跌幅為5.3%,12月份跌幅收窄至1.8%。全年跌幅為3.7%,雖然通縮狀況難以改變,但跌幅已比上年縮小。
* 失業率逐步下降
2000年,香港的失業率雖然較高,但有所緩和。1月份,失業率由上年6.2%的高位下降到5.7%,以後逐月降低,12月份為4.5%,失業人數由年初的20.9丌人減少到15.1丌人,各主要服務行業就業人數均明顯上升。香港的失業人群,集中在建造業和製造業,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由傳統製造業向以資訊科技產業轉型,傳統行業中不斷有勞動人口被淘汰出來。
* 主要行業發展健康
2000年,香港主要行業的表現良好,發展健康。
* 房地產業 2000年香港房地產業繼續調整。前七個月樓宇買賣價格平穩,但成交合約宗數和金額持續下降;八月份以後,市場狀況有所改善,樓宇買賣價格輕微回升,成交合約宗數和金額增加。全年樓宇買賣合約宗數和金額分別為85744宗和2225億港元,下降12.9%和13.3%。
* 旅遊業 2000年,香港旅遊業再創佳績。訪港旅客人次創歷史新高,達1306丌人次,增長15.3%,高於10.8%的世界平均水平;旅遊收益在持續三年下降後出現增長,達615億港元,增長16%,高出世界平均增幅9個百分點。根?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以旅客人數計算,香港全球排名14位,在亞洲僅次於內地。
* 零售業 2000年,香港零售業轉好,量值齊升。?統計,全年零售業總銷售價值達1867億港元,增長3.8%,銷貨數量則上升8.1%。零售業在經濟復甦和旅遊業增長的帶動下,幾乎所有主要零售類別商品的零售量均告上升,升幅較大的類別依次是汽車及汽車零件、其他耐用消費品、傢具及固定裝置、鞋類及有關製品和服裝。
* 航運業 在香港進出口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香港航運業表現優異,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在港注冊的船舶總種位達到1071丌種的歷史新高,顯示投資者對香港充滿信心。集裝箱吞吐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一,近1810丌標准箱,增長11.7%。航空客、貨運量均創新記錄,其中,貨運量為224丌公種,居全球第一,增長13.5%;客運量為2300丌人次,增長8%。
* 建誅業 2000年,香港主要承建商完成的工程名義總值為1218億港元,下降3.6%。主要是一些大型住宅樓宇發展項目已經完成,新的項目工程進度仍然緩慢。其中,公營地盤完成工程比較穩定,私人地盤完成工程下降幅度較大。建誅市場仍未走出困境。
* 電訊業 2000年,香港電訊業日新月異。在有線電話服務方面,固定電話線數達390丌條,增長3%;其中,商業用戶增加5%,住宅用戶增加1%。人均電話密度約為每100人擁有58條電話線,是亞洲電話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圖文傳真線有40多丌條,增長5%,占商業電話線的23%。隨著香港大力發展資訊科技,互聯網用戶大增,使用量達11億分鍾,增長1%。無線電話服務方面,用戶數量為520丌,增長31%;流動電話滲透率達77%,為全球最高地區之一。
2000年香港經濟增長強勁,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經濟結構性調整任重道遠。創新科技產業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尚需要時日。二是失業率仍然較高,通貨緊縮依然存在,經濟發展的內力還不足。此外,2000年香港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基數較低、並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帶動取得的。就經濟總量而言,還剛剛達到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因而經濟強勁增長是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恢復性增長。
* 2001年香港經濟展望
* 世界經濟環境 2001年,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減緩。美國經濟在持續10年高速增長後,已開始放緩。2000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低於第二季度5.6%的增長幅度,第四季度更跌落至1.1%。2001年1月份,製造業活動狀況指數為41.2%,降至10年來的最低點;企業盈利警告不斷,企業破產和倒閉現象增多;2月份,消費者意見指數為87.6%,是7年來最低點。但由於美國的勞動生產率仍保持增長,美聯儲在1月份和3月份三次調減利率,布希政府又將採取減稅政策刺激經濟,因而美國經濟前景仍不明朗。
* 歐洲經濟發展勢頭趨於好轉。由於歐洲經濟對美國的依賴較少,受美國經濟的拖累不大。隨著主要國家減稅及就業狀況明顯改善,歐元回穩資本流入增加,石油價格下降、通脹壓力減緩並得到控制等有利因素的推動,消費和投資出現了良性循環。歐盟委員會預測,歐洲經濟將增長3.2%。
* 日本經濟復甦放緩。日本經濟在經歷10年經濟衰退後,2000年首兩季出現復甦跡象。但是,第三季度,經濟重新調頭向下出現負增長。2001年1月份又出現4年來首次貿易赤字。顯示日本經濟復甦阻力較大。同時,日本政局不穩和巨額企業壞帳無法消除,也將阻礙經濟增長。目前,日本經濟正處於復甦和衰退的十字路口,前景還不明朗。
* 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2000年普遍走出了金融危機的低谷,逐漸復甦。但由於受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菲律賓、印尼等國政局不穩,經濟增長速度將明顯放緩,對香港的需求減少。
* 中國內地將繼續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將使企業充滿活力;西部大開發和加入世貿組織將帶來無限商機。雖然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將可能會放緩,但是,內地經濟仍將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內地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將為香港帶來多方面好處,是保證香港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動力。
* 全球貿易環境 總體看,2001年世界貿易環境將遜於上年,全球貿易增長趨緩。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放緩,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減速,消費需求相對減少。作為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內地也難以保持2000年的貿易增長速度。但是,歐洲經濟向好,內地經濟持續增長,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等,將使內地對外貿易保持較高水平,這有利於香港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增長。
* 國際金融市場 2001年,國際金融市場存在動盪因素。股市方面,隨著經濟明顯放緩,美國股市將持續調整。如果下調幅度過大,可能引發全球大部分股市劇烈動盪,香港股市也不能倖免。匯率方面,由於美國新政府仍然維持強美元政策,美元匯價基本穩定;歐元區經濟好轉,歐元將回歸高位;日元受日本經濟拖累,將在低位徘徊。由於港元實行聯系匯率,匯率走勢與2000年相若。利率方面,由於經濟放緩,美國將進入減息周期,香港將會追隨美國減息。
* 總之,由於內地以及與香港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的美國、歐洲等地經濟保持增長,會相應帶動香港出口貿易、服務業和金融業的增長。
* 本地因素 香港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會好於去年,並呈現健康穩定的成長。聯系匯率制度下,在美聯儲三次降低利率後,香港高利率壓力開始減緩,有利於經濟的增長。內地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有利於外資流入香港。在特區政府一系列穩定樓市政策出台後,消費者信心增強,樓市已漸趨活躍,逐步顯現復甦跡象。隨著香港經濟的穩定增長,就業狀況有望持續改善,通縮會逐步消失,消費物價將溫和回升。伴隨著企業效益的好轉,已凍結2年的薪金開始解凍,大企業普遍加薪,將有效刺激內部消費需求。在上述一系列內外部有利因素的促進下,香港經濟將出現穩定增長。
* 經濟增長趨勢預測
* 本地生產總值 2001年的經濟在上年基數較高和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下,增長將放緩。由於內部因素好轉,如果外部因素不出現重大變化,香港經濟會出現4%左右穩定增長。
* 金融市場 由於美國股市不穩,2001年香港股市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但總體發展應該保持正常。香港的債券市場將繼續健康發展,並保持穩定。利率在美國減息的帶動下,可望繼續下降約1個百分點。匯率可望保持穩定。
* 物價 隨著經濟持續好轉,消費者信心增強,物價將止跌回穩,並出現小幅增長。
* 失業率 隨著經濟穩定增長和政府再培訓計劃的實施,失業率將趨穩。
* 主要行業 房地產業將趨於穩定,並有一定程度回升;旅遊業在香港和內地雙方共同推動下,將會保持增長;零售業隨著經濟穩定發展,會出現溫和增長;航運業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不會有大的增加;建誅業在建誅工程沒有明顯增加、建誅市場環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不會有大的起色。
香港對外貿易形勢
由於世界經濟貿易增速加快,香港內外部經濟環境顯著改善,香港對外貿易在1999年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2000年出現多年來少有的高增長態勢,成為2000年香港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動力。2001年香港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長幅度將會減低。
* 2000年香港對外貿易增長強勁
* 商品進出口貿易高速增長
2000年,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為32307億港元,增長17.8%,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97年增長5.2%。其中出口15727億港元,增長16.6%;進口16580億港元,增長19%。2000年香港對外貿易的基本格局是進口、轉口和港產品出口全面大幅增長,基本上都是過去七年來的最高增幅,說明已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實質性增長。特別是港產品出口一改過去4年大幅滑落的局面,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 轉口貿易增長強勁 香港的整體出口由轉口和港產品出口兩部分組成,其中轉口額約佔88.5%,港產品出口佔11.5%。轉口貿易主要是將中國內地商品轉口至世界各國和將世界各國商品轉入內地。由於外部市場環境改善和中國內地經濟、進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2000年香港轉口貿易強勁增長,總額達13917億港元,增長18.1%,這是自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比1999年增幅高出16.4個百分點。轉口貿易額佔香港整體出口額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由1999年的87.4%上升到2000年的88.5%。
* 港產品出口止跌回升,
2000年,香港本地產品出口扭轉了自1996年以來的下滑局面,全年出口1810億港元,實現了6.1%的增長,與1999年下降9.5%形成鮮明對比,但數量上仍僅相當於1995年的78%。香港本地製造業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內地,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這種轉移還將繼續進行,因此,香港本地產品出口下降趨勢將會是長期的。
??港產品的出口結構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成衣、輕工和電子電器產品為主。其中出口額較大的商品有紡織及成衣866億港元、電子電器433億港元、首飾57億港元、印刷品46億港元、鍾表57億港元、塑料製品28億港元,金屬製品15億港元。增長較快的有金屬製品(81.8%)、電動機械(19.9%)、塑料製品(13.9%)。
* 外發加工貿易快速增長
香港的外發加工業務即港商在內地的加工貿易,是兩地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2000年香港外發加工貿易快速增長,1-9月底,香港輸往內地的外發加工估計貨值為2052億港元,比上年增長20.7%,占輸往內地總貨值的51.7%;由中國內地進口的外發加工製成品估計值為4158億港元,增長19%,占從內地進口總貨值的79.1%。
香港外發加工貿易額佔到兩地貿易總額的67.6%。這是多年來香港製造業大量遷移內地的結果。內地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對香港外發加工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 對主要國家地區出口全面增長
中國內地為香港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地間的貿易額佔香港貿易總額的38.9%。2000年,香港與內地貿易額達12580億港元,增長19%。其中香港對內地出口5430億港元,增長20.8%,高於香港整體出口增幅4.2個百分點;自內地進口7150億港元,增長17.7%。
2000年,香港對亞洲、西歐、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傳統出口市場全面增長。其中對亞洲出口增長20.4%,西歐增長10.4%,北美洲增長13.8%,大洋洲增長16.6%。
從國別和地區看,香港對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的出口分別增長了23.2%、19.4%、12.7%、13.7%、20.8%和13.4%,增幅比上年均有大幅提高。
* 進口增長迅猛
2000年,香港實現進口16580億港元,增長19%,而1999年則是下降3%。從地區結構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進口貨品供應地,占進口總值的43%,其他主要供應地依次為日本、台灣、美國、韓國和新加坡,分別佔12%、7.5%、6.8%、4.9%和4.5%。進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轉口增長加快和本地經濟恢復增長、本地銷售擴大。
* 2001年香港對外貿易將繼續增長
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是中國內地對外貿易的重要橋梁,其對外貿易的發展趨勢,既取決於世界經濟貿易的增長,又取決於中國內地經濟貿易的發展狀況。展望2001年,世界經濟將在調整中發展,中國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在這一大環境下,預計香港對外貿易將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
世界經濟在調整中發展,香港對外貿易有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2000年世界經濟增長強勁帶動了全球貿易的增長,是近10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1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回落,但仍會保持在4.2%的較高增長速度,有利於全球貿易的持續增長。
2000年美國經濟強勁增長,但第四季度已明顯開始放慢。目前美國通貨膨脹率仍被有效地控制,美國大公司並無出現嚴重虧損,聯邦儲備局已連續降息,調節宏觀經濟的利率杠桿正在發揮作用。一般的估計,美國經濟將會實現軟著陸,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有望恢復增長。美國經濟放緩雖對消費開支會有影響,但預計只是消費開支增速減慢,對香港、內地價廉物美商品的進口需求影響較小。
2000年歐盟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歐元區內出口旺盛,內需活躍,長期困擾歐盟的失業率問題逐步得到緩解,?歐盟委員會預測,2000年歐盟經濟增長率為3.5%,預計2001年歐盟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但增速略為降低。
2000年日本經濟復甦力度逐漸加強,政府的公共支出繼續帶動經濟增長,消費者信心增強,企業收益有所恢復,投資有所增加,經濟增長率實現1.5%的正增長。但日本經濟中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2001年只會是一個溫和的復甦年份,經濟增長率可望維持1%-1.5%。
東亞經濟已擺脫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外需旺盛,內需逐漸擴大的帶動下,2000年亞洲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保持良好的勢頭,韓國、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對外貿易呈現大量盈餘。東亞國家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性較強,個別國家政局不夠穩定。展望2001年,東亞經濟可望繼續今年的走勢平穩增長,但增速會略為回落。
* 中國內地經濟持續增長,是香港外貿增長的重要保障
2000年,中國內地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一丌億美元大關,增長8%;進出口首次突破4000億美元,增長31.5%,其中出口增長27.8%。2001年是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將保持7%的增長,對外貿易增幅將有所回落,預計目標為8%。
中國內地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投資和消費的進一步增長。2001年1月中國內地再次降低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16.4%降至15.3%,同時繼續完善各項鼓勵出口的措施,有利於內地和香港對外貿易的增長。隨著內地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實施,內地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將給港商帶來更多的商機。
* 香港經濟的實質增長,是香港外貿增長的重要內因
香港經濟自1999年第二季度開始恢復正增長,2000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更取得10.5%高增長,是自1987年以來的最大增幅。本地消費開支增長5.4%,投資增長8.8%,通貨緊縮遂步好轉,綜合物價指數降幅明顯收窄,失業率亦從1998年的6.3%降至2001年1月的4.3%,這表明香港經濟已恢復正常發展。本地投資、消費趨旺,是香港進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2001年香港經濟會繼續保持增長,但升幅將放緩。預計本地生產總值增長4%,出口增長5.5%,香港經濟的持續增長,是香港外貿增長的重要內因。
* 制約香港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不能忽視
世界經濟增長中存在著的一些不確定因素將直接影響香港對外貿易的發展。美國經濟增長的走勢還不明朗;世界石油價格還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局部地區金融領域中的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區域貿易協定帶來的貿易分流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扭曲正常貿易,都可能影響香港的貿易增長速度。
⑶ 求香港近50年經濟發展史資料
序言
香 港 , 一 個 面 積 只 有 一 千 一 百 平 方 公 里 、 人 口 少 於 七 百 萬 的 城 市 , 卻 有 著 影 響 世 界 的 非 凡 能 力 。
於 短 短 數 十 年 間 , 香 港 人 齊 心 合 力 寫 下 了 一 段 傳 奇 經 歷 , 令 香 港 由 一 個 寂 寂 無 名 的 小 漁 港 轉 變 成 今 天 的 國 際 大 都 會 , 亞 洲 最 重 要 的 城 市 。
我 們 的 港 口 是 全 球 最 繁 忙 港 口 之 一 , 而 高 效 率 的 空 運 服 務 亦 承 擔 了 全 球 最 大 的 空 中 貨 運 量 , 令 香 港 成 為 亞 洲 舉 足 輕 重 的 貨 運 中 心 。 我 們 完 善 的 經 濟 體 系 吸 引 世 界 各 地 大 小 企 業 在 港 投 資 , 單 是 香 港 聯 交 所 上 市 公 司 的 總 市 值 就 名 列 亞 洲 第 二 , 足 以 讓 我 們 掌 握 亞 洲 之 經 濟 命 脈 。 我 們 的 工 業 制 品 行 銷 世 界 各 地 , 不 論 紡 織 品 、 電 子 零 件 、 鍾 表 或 塑 膠 制 品 的 質 素 均 享 譽 全 球 。 這 一 切 一 切 , 全 賴 多 年 來 每 個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耕 耘 , 才 能 令 香 港 於 短 短 數 十 年 間 斐 聲 國 際 , 創 下 驚 人 的 成 就 。
時 代 的 巨 輪 每 天 都 在 轉 動 。 在 一 個 世 紀 前 , 相 隔 千 里 的 人 只 能 靠 電 話 及 書 信 聯 系 , 但 今 時 今 日 我 們 足 不 出 護 就 可 以 通 過 互 聯 網 和 遠 在 美 國 的 朋 友 見 面 。 隨 著 時 代 的 變 更 , 整 個 社 會 都 出 現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變 化 , 而 這 些 變 化 , 足 以 令 我 們 的 優 勢 在 瞬 間 逆 轉 。 正 如 美 國 哲 學 家 埃 里 克 . 霍 佛 所 說 : 「 要 預 測 未 來 , 唯 一 方 法 是 具 備 創 造 未 來 的 能 力 」 , 要 鞏 固 香 港 的 樞 紐 地 位 , 緊 貼 世 界 的 脈 搏 繼 續 發 展 , 我 們 必 需 打 好 堅 固 基 礎 , 掌 握 跨 越 未 來 之 鑰 匙 , 才 能 長 出 強 壯 豐 厚 的 羽 翼 , 跳 上 世 界 的 枝 頭 上 振 翅 高 飛 。
在 踏 入 新 世 紀 前 , 且 讓 我 們 看 看 香 港 的 發 展 史 , 了 解 多 年 來 香 港 作 為 樞 紐 角 色 的 轉 變 。 只 有 抓 緊 歷 史 給 我 們 的 啟 示 , 才 能 承 先 啟 後 , 讓 香 港 繼 續 肩 負 亞 洲 樞 紐 的 重 任 , 在 各 個 范 疇 上 領 導 亞 洲 各 地 , 甚 至 領 導 世 界 , 寫 下 另 一 段 不 朽 的 傳 奇 。
憑 著 香 港 人 的 努 力 , 加 上 我 們 擁 有 的 優 秀 條 件 , 香 港 , 一 定 會 成 為 廿 一 世 紀 亞 洲 最 矚 目 的 都 市 。
香港經濟發展史
香 港 是 世 界 經 濟 發 展 史 上 一 個 奇 特 的 例 子 。 在 殖 民 地 的 背 景 下 , 加 上 中 港 之 密 切 聯 系 , 形 成 了 香 港 特 有 的 中 西 交 融 文 化 。 因 此 , 香 港 在 過 去 數 十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中 , 不 僅 受 到 西 方 經 濟 的 影 響 , 亦 同 時 受 到 內 地 的 因 素 的 影 響 。 是 故 , 香 港 的 經 濟 增 長 模 式 ( Growth Model ) 也 異 於 世 界 其 他 國 家 。 以 下 , 我 們 會 先 回 顧 歷 史 , 看 看 香 港 如 何 在 獨 特 的 環 境 下 發 展 成 一 個 亞 洲 的 樞 紐 城 市 。
戰 前 的 香 港
香 港 在 南 京 條 約 簽 訂 後 被 割 讓 予 英 國 , 隨 後 , 英 國 宣 布 香 港 為 自 由 港 , 由 此 時 起 , 世 界 各 地 的 貨 物 及 資 金 開 始 在 港 聚 集 。 憑 著 水 深 港 闊 的 天 然 港 , 英 國 開 始 在 本 地 建 設 貨 倉 、 碼 頭 等 海 港 設 備 , 令 香 港 踏 上 了 轉 口 貿 易 的 路 。
1896 年 , 蘇 伊 士 運 河 通 航 , 大 大 縮 短 了 由 歐 洲 到 香 港 之 航 程 。 而 到 了 1911 年 , 來 往 香 港 至 廣 州 的 九 廣 鐵 路 亦 正 式 通 車 。 此 兩 項 建 設 加 速 了 香 港 發 展 成 轉 口 港 之 步 伐 , 令 香 港 在 20 世 紀 50 年 代 前 在 轉 口 貿 易 方 面 獨 領 風 騷 。
過人之處
地 理 位 置
香 港 位 處 亞 熱 帶 , 氣 候 溫 和 , 終 年 不 結 冰 。 海 港 總 面 積 達 5,200 公 頃 , 吃 水 深 處 最 深 達 14.6 米 , 水 深 港 闊 , 適 合 大 型 輪 船 停 舶 。
香 港 是 歐 亞 航 線 必 經 之 地 , 而 且 背 靠 中 國 , 是 外 商 進 入 南 中 國 的 重 要 通 道 。 另 外 由 於 香 港 的 時 區 介 乎 歐 美 之 間 , 足 以 填 補 世 界 金 融 市 場 的 運 作 時 間 , 作 二 十 四 小 時 交 易 。
人 力 資 源
人 口 : 6,974,800
教 育 : 香 港 實 施 九 年 免 費 教 育 政 策 , 市 民 普 遍 教 育 水 平 不 低 , 識 字 率 達 九 成 。 本 港 有 八 間 大 學 , 每 年 提 供 15,000 個 學 位 課 程 , 為 專 業 領 域 培 訓 人 材 。
基 礎 建 設
海 港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第 二 繁 忙 的 港 口 , 每 年 處 理 的 標 准 集 裝 箱 達 一 千 四 百 萬 個 。 1998 年 , 《 亞 洲 貨 運 新 聞 》 ( CargonewsAsia ) 選 出 香 港 為 亞 洲 最 佳 港 口 。
機 場 : 每 星 期 有 超 過 3,000 班 航 機 來 往 香 港 及 世 界 一 百 二 十 多 個 城 市 , 每 年 處 理 二 千 多 萬 乘 客 及 一 百 六 十 多 萬 噸 貨 物 , 是 全 球 排 名 第 一 的 國 際 貨 物 空 運 中 心 , 客 運 服 務 亦 名 列 世 界 第 五 。 由 香 港 飛 往 亞 洲 大 部 份 城 市 需 時 少 於 六 小 時 , 快 捷 方 便 。
通 訊 : 香 港 是 世 界 上 首 個 建 立 互 動 電 視 網 絡 的 地 區 , 並 擁 有 世 界 上 密 度 最 高 及 最 復 雜 的 城 市 光 纖 網 絡 。 我 們 亦 是 按 人 口 計 算 平 均 擁 有 流 動 電 話 最 多 的 地 區 之 一 。
政 府 政 策
自 由 港 : 香 港 自 19 世 紀 末 起 成 為 自 由 港 , 容 許 企 業 自 由 經 營 投 資 , 貨 物 、 貨 幣 均 可 自 由 進 出 。
積 極 不 干 預 政 策 : 香 港 政 府 奉 行 自 由 之 經 濟 政 策 , 不 干 涉 私 人 企 業 及 市 場 之 運 作 。
低 稅 制 : 香 港 稅 制 簡 單 , 稅 率 低 而 且 穩 定 , 吸 引 外 來 投 資 者 到 港 投 資 。
金 融 服 務
香 港 是 世 界 第 四 大 國 際 銀 行 中 心 , 亦 是 世 界 排 名 第 五 的 外 匯 交 易 中 心 , 全 球 100 間 大 銀 行 中 有 八 成 在 港 設 有 分 行 。 而 在 黃 金 市 場 方 面 , 香 港 是 亞 洲 區 最 繁 忙 的 黃 金 交 易 中 心 。 在 專 業 服 務 方 面 , 香 港 是 亞 洲 擁 有 最 多 認 可 保 險 公 司 及 合 資 格 精 算 師 的 城 市 , 全 球 五 大 會 計 師 事 務 所 均 有 在 港 開 設 辦 事 處 。
被動型經濟
在 這 里 我 們 要 集 中 分 析 香 港 經 濟 的 一 個 特 質 — 極 度 被 動 性 。
香 港 在 發 展 初 期 是 以 轉 口 貿 易 為 主 。 除 了 因 為 香 港 擁 有 水 深 港 闊 的 先 天 優 勢 , 當 時 的 英 國 政 府 亦 是 大 力 促 成 者 之 一 。 歐 洲 國 家 一 直 尋 求 打 入 中 國 市 場 之 據 點 , 但 當 時 之 清 政 府 對 外 商 限 制 甚 大 , 於 是 香 港 這 個 英 國 殖 民 地 就 成 了 這 些 國 家 的 理 想 據 點 。 可 以 說 , 把 香 港 宣 布 為 自 由 港 是 英 國 政 府 推 動 貿 易 的 重 要 一 步 。
到 了 20 世 紀 50 年 代 , 香 港 出 現 了 第 一 次 經 濟 結 構 轉 型 , 以 工 業 為 主 導 , 而 這 次 轉 型 亦 是 在 外 圍 因 素 影 響 下 促 成 的 。 當 時 聯 合 國 宣 布 對 華 禁 運 , 加 上 世 界 市 場 對 勞 動 密 集 型 工 業 的 需 求 , 香 港 投 入 了 工 業 化 的 轉 變 中 。
70 年 代 , 香 港 開 始 經 濟 多 元 化 , 以 減 輕 受 石 油 危 機 、 保 護 主 義 加 強 及 競 爭 對 手 林 立 的 影 響 。 金 融 、 服 務 業 及 房 地 產 迅 速 發 展 , 為 本 港 經 濟 注 入 新 動 力 。
歷 史 證 明 , 香 港 的 每 一 次 經 濟 結 構 轉 型 都 是 由 外 圍 因 素 誘 發 的 。 香 港 就 像 是 急 流 中 的 小 舟 一 樣 隨 波 逐 流 。
資 金
和 亞 洲 其 他 國 家 比 較 , 本 地 資 金 在 香 港 的 作 用 相 對 地 較 外 來 資 金 為 小 , 這 種 情 況 並 不 多 見 。 香 港 的 外 資 銀 行 無 論 在 數 目 或 實 力 上 都 壓 倒 性 超 越 華 資 銀 行 , 而 英 資 在 電 訊 、 航 空 及 其 他 公 共 事 業 方 面 均 有 壟 斷 地 位 , 這 和 香 港 的 殖 民 地 歷 史 不 無 關 系 。 假 如 外 資 大 舉 撤 離 , 將 對 本 港 經 濟 造 成 嚴 重 損 害 。
原 料 、 生 產 、 市 場
香 港 的 工 業 是 以 「 三 頭 向 外 」 的 形 式 建 立 起 來 的 。 天 然 資 源 的 貧 乏 、 人 力 及 租 金 成 本 之 高 漲 和 本 土 市 場 之 細 小 並 不 足 以 支 持 工 業 完 全 依 靠 本 土 , 於 是 我 們 被 逼 發 展 極 度 依 賴 外 地 的 進 口 加 工 工 業 。
三 頭 向 外
由 於 香 港 缺 乏 天 然 資 源 , 因 此 必 需 從 外 地 輸 入 工 業 原 料 , 如 棉 花 及 金 屬 。 而 本 地 人 口 不 足 七 百 萬 , 市 場 空 間 不 大 , 所 以 工 業 制 品 主 要 為 外 銷 。
另 外 , 由 於 成 本 不 斷 上 漲 , 由 八 十 年 代 內 地 改 革 開 放 開 始 , 本 地 廠 商 就 紛 紛 把 工 廠 北 移 往 生 產 成 本 較 低 的 珠 江 三 角 洲 , 因 而 造 成 原 料 、 生 產 及 市 場 三 頭 向 外 的 奇 特 模 式 。
無 可 否 認 , 香 港 之 經 濟 發 展 是 非 常 被 動 的 , 而 由 於 條 件 所 限 , 預 期 我 們 將 繼 續 受 外 圍 因 素 影 響 。 如 何 在 此 情 況 下 發 展 本 地 經 濟 , 減 低 被 動 性 所 帶 來 的 危 機 , 將 會 是 21 世 紀 香 港 人 面 對 的 一 大 難 題 。
⑷ 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是什麼
1973年的大股災,一直延續至1974年年底才有所回升,原因是世界性經濟衰退,本港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股拉地扯」,成為20世紀70年代後香港經濟的獨特現象。
⑸ 為什麼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未香港的經濟要比中國大陸發展的要好呀!好有為什麼在那個時間裡面
因為那裡是英租界,發達城市,在那裡做事賺的錢要比大陸的多。
⑹ 話說上個世紀香港人是怎麼發展經濟的 為什麼香港人當時比大陸人要有錢 以前當時還有些人誇張的說 只要
這和上個世紀國內的實際情況有關,在1997年7月1日以前,香港被滿清政府租借給了英國,因此,香回港的發展一直答有比較深刻的英國資本主義烙印,在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老牌資本主義擁有相當多的非常投機的致富方式,其實現在也會在一些國內市場中看到。在具有巨大投機性和巨大金融泡沫堆積的前提下,香港的經濟發展,加上他巨大的港口作用,一直領先於國內的各大城市。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國際性都市,其實也是在改革開放以後變得更加繁華。因為有足夠的經濟資本,因此香港在當時也會有非常大的資本發展 娛樂業。其實近年來,國內經濟發展良好,國內的電影勢頭遠遠超過香港,而香港自從無間道之後,真的很難拿出同時具有口碑和票房的好電影。而香港藝人也逐步往內地發展,也證明了目前內地經濟更好一點。所以,香港之所以看起來還不錯,只是佔了一個時間和英國的優勢而已。但是97年香港遭遇索羅斯,如果沒有內地政府強有力的支撐,也許香港會變成另外一個泰國。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個地方的經濟好壞取決於市場的大小,當內地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逐步擁有巨大的購買力的時候,我們的發展其實會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⑺ 為何香港可以在60到70年代過得經濟騰飛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版展,為亞洲的出口導權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政府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優良的文化傳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⑻ 香港歷史上gdp最好的時期
香港歷史上經濟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回歸前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GDP曾經是中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到如今,不到中國的百分之三。自然,香港回歸祖國,祖國的發展,鄰居廣東的發展,對於香港來說,也是值得驕傲之事,但是,細想一下,香港如果能夠努力一點,能夠和內地融合得更好一點,也不至於落後的這么多。 雖然,香港還有人均GDP可以自傲。但是yao思考方向,應該是「查找不足」。香港人均GDP是3萬6000多美元,廣東2012年的人均GDP是接近9000美元,韓國同年的人均GDP接近2萬2600美元,遠高於廣東。廣東的「查找不足」對象是韓國。韓國常住人口只有廣東的一半,各區域有各自經濟特色,較為領先的增長點令經濟發展有後勁。況且近年韓國政局穩定,發展旅遊業廣受歡迎,赴韓旅遊亦是港人大熱之選。第三產業的不斷進步,令韓國國民人人受惠。廣東南發達北落後的狀況尚無明顯改善,南部靠外資投資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北部則主要靠第一產業帶來經濟收入,兩者都不足以穩定維持增長,穩坐萬億俱樂部。廣東必須學習韓國的經驗,繼續打造自己拳頭產業,尋找新經濟增長點。那麼,對於香港來說,恐怕現在追趕的對象應該是廣東。雖然,鄰省曾被某些香港人稱為「阿燦」,但是如今香港若有不恥向過去的「阿燦」學習的精神,這是重新起飛的一步。
⑼ 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怎樣
香港回歸20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1、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機場啟用
耗資1550億港幣的香港國際機場總面積達1248公頃,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是個奇跡;單是客運大樓就佔51萬平方米,相當於86個足球場,是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這一跨越香港回歸的浩大工程,在經過幾年運行之後,新機場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連續4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航空貨運量穩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衛戰: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
1998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是索羅斯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國際金融炒家的狙擊之前,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索羅斯的一連串狙擊,令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港幣多年來首度告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合法地干預香港股市,與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上進行殊死拼殺。
中國政府強調,將會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捍衛港幣穩定。必要時,中國銀行將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聯手打擊索羅斯的投機活動,這對香港無疑是一種強心劑。一連串的反擊,使索羅斯的香港征戰未能討到任何便宜,損失慘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穩定了香港商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
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CEPA,將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緊緊維系在一起。CEPA自簽署後,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
4、香港自由行開放
中央政府於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游」(自由行)。作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占整體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帶動的行業每年可吸引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
5、「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問世
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開通,開通以來,南向交易(從內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歡迎,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邁出這一步耗時七百多個日夜。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啟動。啟動「深港通」,全面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是中國必須尋求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強國之路。從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意義深遠,它們的開通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獲評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在國際知名機構的評選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最自由的經濟體、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其調查評估的全球63個經濟體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瑞士、新加坡和美國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據統計,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7、「債券通」獲批
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聯合公告稱,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以下簡稱「債券通」),正式啟動時間將另行公告。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之後,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發展、推動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舉措。
多家機構紛紛表示,「債券通」的獲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特別禮物,意義重大,而這對於國內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資者和債券市場參與者都是一條通往更大業務機會的「快車道」,且將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8、亞投行首位非主權經濟體新成員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已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新成員,成為亞投行首個吸收的非主權意義的經濟體,既體現了亞投行的成員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為後續其他非主權經濟體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範。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成熟穩健和流動性充裕的金融市場、以及大量具國際經驗的頂尖金融人才,這些優勢可以協助亞投行籌集資金,為其不同基建項目融資。
⑽ 介紹一下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時代背景。
香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時代背景:
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1982年9月,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其進行談判。鄧小平提出,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方案解決。
鄧小平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中國將於1997年收回香港。」雙方最後達成共識,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於1984年簽署協議。
(10)上世紀香港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
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