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化的含義的特徵
從人口遷移來看,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由於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在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的不同時期,推力和拉力的具體內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結果也不一樣。
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作為一種影響極其深遠的社會現象,給人們不及帶來了聚落形態的變化,還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巨大變化,它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城市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數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規模擴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城市化與工業化
(1)變化:農業人口逐漸減少。(3分) 原因:英國農村開展了圈地運動,大量的農版民喪失了土地,被迫進權入城市淪為自由勞動力,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為了城市人口。(4分) 關系: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基本完成,實現了工業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化得到了發展;(4分)反過來城市化的發展又促進了工業化必須進一步發展,進而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4分) (2)1870年前後是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4分)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是由於二戰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4分) (3)特點:1978年之前城市化進程緩慢,1978年後進程加快;(4分) 原因:1978年之前中國的工業化水平不高,國內政治運動頻繁,經濟發展受阻;(6分)1978年後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4分) 3. 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9. (1) 關系:城鎮化水平快速增長的同時GDP亦在增長,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進人口和生產力高度集中,集聚效應好,帶動產業結構向現代化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輻射能力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類用地規模擴大;工業區不斷向城市外緣布局;原來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業和辦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線路不斷擴大,日趨便捷。 (3) 該市工業區不斷 向城市外緣布局,沿主要交通線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這有利於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區域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條件,因此其變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發展會將部分原來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地面大面積硬化,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少。水汽輸送環節:城市下墊面粗糙,阻礙了降水雲系的移動,延長了降水時間,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勻性。 解析:(1) GDP增長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在 髙,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基本與GDP增長成正相關,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城市經濟發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鎮化水平提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人才。 (2) 從圖2中可以直觀看出該城市的發展變化,包括城市面積、工業區位置及面積、交通線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應該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依次出現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保護城市環境,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區外圍,且沿交通線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主要從對地表徑流、下滲、地下 徑流、蒸發、降水等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來分析。 4. 城市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一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