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個明確提出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的城市是
中國提出來一批城市要高循環經濟,開展循環經濟。並不是一個。這樣的故事要到比較有權威的網站上去看看
⑵ 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詳細
為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目前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氛圍和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還存在以下問題:如社會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轉變發展觀仍需努力;政策和機制對企業的引導力度不夠;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尚未形成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缺乏符合國情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等。針對以上問題,必須切實找出解決問題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文 | 朱仕祥【關鍵詞】 循環經濟,科學,增長方式的措施和對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轉變不合理的增長方式,確保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環境生態安全問題,也是關繫到我國能否在未來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條件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戰略性問題。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首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結構升級。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積極推進信息化,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產業,限制或禁止那些未取得綠色標准認證、對人民健康有害的產品生產。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例如缺水地區嚴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項目;大力推廣先進的節能、節水、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藝和技術。制定和實施各行業取水量標准,重點抓好火力發電、紡織、石油化工、造紙、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的節水工作。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推進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據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合理調整。開發區建設要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綜合控制企業的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發揮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建設集中供熱和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鼓勵加工工業集中的沿海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中西部資源富集地經濟導刊 77 2010 / 07 建立配套政策體系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環境。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機制。首先,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通過運用價格、稅費、消費拉動、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其次,結合投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投資向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傾斜,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並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第三,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 的組織結構,研究制定有利於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路的經濟政策,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效率,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進展,還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真正大力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科技界、理論界、非政府組織、公眾共同努力,從指導思想與公共意識、法制環境、市場機制、政府引導、科技發展以及典型示範與推廣等各個方面繼續探索新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積極創建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村鎮、綠色城市、綠色省區,進而在我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經濟、生態自然、社會發展高度協調的循環社會。 (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資源產業經濟學博士) 區,重點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並根據技術經濟條件逐步發展資源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在西部大開發中應加強環保措施,尤其要防止東部企業向西部轉移污染。引導鄉村企業向工業小區適當集中連片。第三,對中小企業加強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環保技術服務,建設廢物處理的公共設施,集中處理廢棄物。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煙氣脫硫、機動車尾氣治理、城市廢水資源化、工業高濃度有機廢水、城市垃圾資源化、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裝備、環境在線監測儀器儀表、環保材料和葯劑等。建立環保產業服務體系,規范和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引入「誰投資、誰收益」的環境治理原則,積極鼓勵外資、企業和私人資本向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投資。第五,共同開發國際資源。探索建立石油等資源可持續供應體系,對東部中晚油田和新疆石油實行保護性開發。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強度原材料 ( 如鋼材、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化肥、紙漿、水泥等) 進口關稅稅率,提高進口比率。第六,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第一,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藉助現代高新技術,重點組織開發和示範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 「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第二,大力開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和裝備,包括廢塑料、廢玻璃、廢電器等的處理設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技術等。第三,研發適合國情的工業污染防治成套技術。重點安排高濃度、難降解的工業廢水治理、燃煤除塵脫硫、汽車尾氣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等重大關鍵技術的開發。第四,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重點扶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 第五,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循環經濟作為重要指導原則從制定「十一五」規劃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各地區、各行業要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構建起完整、系統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根據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應在3 個層面進行立法:第一層面是基礎法,一般包含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責任、權利、義務的規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第二層面是綜合性領域的法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本地區的發展條例;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主要是對每種產品生產、回收制定具體的技術、目標要求。產經分析
⑶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哪些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
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率、資源化率
⑷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把握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依託我省在人才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路,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推進高性能集成電路、平板顯示、高端軟體等行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雙輪驅動,建設國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力爭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增加值9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下一代信息網路。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路以及「三網融合」信息網路建設,統籌寬頻接入。強化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加快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帶動新型網路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息服務的創新發展。發展寬頻無線城市,加快先進信息網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自主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通用、新結構中央處理單元、圖像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微型系統級晶元、關鍵IP核產品、射頻識別晶元、信息安全晶元及系統晶元、非接觸IC卡晶元等。積極發展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液晶顯示面板(TFT-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加快發展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光電子器件、片式電子元件、高頻率器件、電力電子器件、微特電機與組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新型顯示前端用基礎新材料和新器件。
高端軟體和新興信息服務。加快發展面向市場的基礎軟體、移動計算軟體平台、網路信息安全軟體、數字內容加工處理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和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加快高端軟體開發和自主軟體應用,支持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智能管理信息系統軟體研發。積極發展物聯網環境下的交通物流、遠程醫療及護理、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數字虛擬技術,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專欄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三網融合全面推廣,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基本完成,寬頻無線城市大規模發展,網路裝備產業進入國內前列;新一代顯示技術取得突破;智能感測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關鍵電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重要應用軟體的技術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大幅提高,掌握網路信息服務關鍵應用和基礎平台技術,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基本形成高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標准體系,一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進入國家先進行列。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可信網路平台技術,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軟體及軟體服務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寬頻無線與移動通信和光通信技術,智能終端、泛在網技術,微型系統級晶元設計技術,新型顯示技術,新型顯示生產線專用設備關鍵技術,射頻識別、新型感測器技術,物聯網集中平台技術,空間信息技術,新型元器件和電子材料生產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立產業聯盟和創新聯盟,提升數字電視、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工程中心、實驗室創新能力;建立完善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智能感測等領域工程實驗室,建設平板顯示共性技術研發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軟體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業務標准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加大行業領軍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3.產業化:推動數字電視下一代傳輸演進技術、接收終端、核心晶元發展,積極推進集成電路、LED、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感測器、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產業化;加快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中試和量產。
4.骨幹企業培育:實施骨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扶持計劃,鼓勵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和重組,支持基礎產品企業與應用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二)新能源產業。
把握世界新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我省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新能源開發轉化和裝備製造兩大重點,加快新能源產業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核電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核電裝備科研、設計、試驗、製造、安裝到核燃料供應、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整體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核電裝備製造,非核動力裝備,核島設計與系統集成、核島和常規島設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發展AP1000、EPR第三代蒸汽發生器、核電汽輪機、發電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主管道等核電主設備,積極推動核電配套產品自主開發和國產化應用。建立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供應集成采供體系和核電技術服務體系。構建核電設計服務、關鍵模塊與部套件生產、基礎材料和能源生產的完整產業體系。推動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化應用。重視核電安全技術研究,加強核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核應急管理水平。
太陽能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關鍵材料、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其他新型電池及組件等晶硅光伏產業。積極發展碲化鎘太陽能電池、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納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等薄膜光伏產業。加快發展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菲涅爾透鏡、聚光光伏電池、太陽跟蹤裝置及控制系統等聚光光伏產業。積極發展坩堝、清洗蝕刻、絲網印刷、光學鍍膜、磁性濺射、組件測試等光伏生產設備。建設一批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建築一體化並網光伏電站、離網型光伏電站和戶用光伏系統,積極探索推動試驗示範光熱電站建設。
風能產業。以整機產品配套為重點,積極發展1.5MW以上陸地風機和3MW、5MW潮間帶及丘海系列風機、變頻裝置、控制器、齒輪箱、雙饋式與直趨式發電機、柱軸承/偏航軸承/變漿軸等各類軸承、液壓控制系統、潤滑成套設備、主軸、輪轂、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並網逆轉變控系統、輸配電設備等。實現風機整機製造規模化和系列化。加快建設一批風力發電場,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生物質能。加快生物質直接燃燒固化氣化發電等技術產業化,形成生物質氣化發電系統設計、集成和製造能力。研製生物質能源成套裝置,積極發展沼氣能源成套設備、分布式生物質固化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分布式沼氣發電成套設備、可再生生物質鍋爐、生物質氣化爐熱解新技術成套設備。積極發展麻瘋樹等提取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發電。
智能電網。開展新能源發電的系統模擬、功率預測和並網運行控制等先進技術研發及推廣,加強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技術保障。完善輸電線路狀態檢測,加強智能變電站建設,促進居民用電智能化管理。積極推動智能電網運行體系建設,提高智能電網管理運行水平。
其他新能源。以電動汽車和電站儲能為主要應用領域,重點發展以超級電容、大容量鋰電池、含釩液流電池等為主的儲能器件製造和儲能系統集成,以及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並網等方面的示範應用。
專欄3 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升裝備製造能力;太陽能利用設備及新材料的研發能力大幅度提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示範;掌握先進風機組整體設計能力;突破下一代生物液體燃料技術。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第三代核電核島與常規島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技術,兆瓦級以上陸地和海上風機模塊化設計製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高效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光熱發電技術,聚光發電技術,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燃燒技術,生物質液體燃料高效轉化技術,燃氣發電機組關鍵核心技術,大功率儲能電池及智能電網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等。
2.產業化:推進核電系統集成、關鍵模塊和零部件,大型風電整機、新型風電機組和零部件,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配套設備等產業化,加快開發利用清潔高效能源,推動煤層氣、頁岩氣以及生物質能等產業化發展。
3.市場培育: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工程示範,適時大規模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加強適應光伏發電發展的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推動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開發建設,促進生物質能加快應用。
(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依託我省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進民用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行業領域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增加值400億元。
民用航空。重點發展軍機、公務機、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國產大飛機機頭和ARJ-21新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航空電子系統產品,航空機載設備及配套產品。積極發展機場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及成套設備、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台、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發展機體、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的維修,推進航空再製造、客改貨業務、航改燃機系列產品發展。
航天及衛星應用。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航天及衛星應用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型火箭、亞軌道火箭、空間服務系統及設備、衛星載荷系統、星際鏈路系統等宇航產品,推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系統開發,發展衛星運營增值服務,構建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航天產業鏈。推進衛星地面系統、用戶終端系統、宇航級關鍵元器件開發,實施北斗用戶終端批產工程、高分遙感綜合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北斗衛星應用產業園、北斗導航運營中心、高分遙感數據中心,建設區域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體系、衛星導航運營服務體系。
軌道交通。依託國內唯一的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和相關企業、研發機構,抓住城際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機遇,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發展高速鐵路橋梁關鍵功能部件、高速鐵路的線路設備、高速動車組運載裝備、高速鐵路線路維修設備等,建設高速鐵路功能部件試驗檢測中心。
智能裝備。以先進重大裝備為特色,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智能專用設備、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關鍵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系統和智能充(放)電系統。
專欄4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民用機、軍機發展和應用實現重點突破,形成國產飛機發展的關鍵部件生產能力;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智能裝置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領域製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民用機、軍機總體設計、總裝製造、系統集成和實驗驗證技術,空中管制、通信、導航、監視技術,衛星通訊、導航定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應用技術,高速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製造技術,高速精密機床製造技術、遠程智能化加工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推進航空航天重點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高航空航天的綜合技術開發能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標准體系建設,完善試驗驗證條件。實施智能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推進中高檔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化。
3.產業化:積極發展民用機、軍機以及國家大飛機項目中立項的大飛機機頭及部分前機身部件和通用機載設備,加快發展大型航空設備、航天電子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等主機或配套產品, 加快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大功率交流傳動內燃機車等機車車輛產品及數控刀具、量具及合金材料、高速電主軸、機械主軸、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測量儀器儀表及其他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化進程。
4.市場培育:開展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包括市場開發、航空租賃、維修服務等在內的航空服務業,推進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四)新材料產業。
緊跟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國際新材料發展新趨勢,發揮我省在科技、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堅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重點推進稀土、釩鈦、硬質合金等產業領域的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新型功能材料。重點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系列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及貴金屬催化材料、碲化鎘/硫化鎘、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隔膜、銅銦鎵硒復合薄膜材料、含釩陶瓷、高檔銳鈦型鈦白、特種有機硅、氟單體以及高附加值有機硅、氟下游產品、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
先進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釩鈦低(微)合金、新一代節約合金資源不銹鋼、工程塑料、硬質合金數控刀具、人造聚晶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復合片、金屬陶瓷材料及刀具、量具、礦用合金、耐磨零件及深加工產品、鎢絲、鉬絲和鎢鉬製品、硬面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黑材料、高檔鈦材、高純金屬材料等產品。
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發展超高強芳綸纖維、芳綸1414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熱致性纖維、聚甲醛纖維、玄武岩纖維、碳纖維、醋酸纖維等重點產品。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水平。
生物醫用和共性基礎新材料。重點發展新一代組織誘導性人工骨、軟骨、肌腱等器械和組織工程化製品,醫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製品,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補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介入治療和心血管系統修復器械,血液採集、分離、純化材料和製品等產品。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專欄5 新材料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圍繞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及其復合材料等三大領域,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品牌,培育龍頭企業。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釩鈦磁鐵礦煤基直接還原技術,新型節能多晶硅生產及硅材料副產物回收綜合利用技術,工程塑料新產品開發及深加工和應用技術,高端氟硅材料產業化及應用技術,紡綸、聚苯硫醚纖維、聚四氟工業纖維、玄武岩纖維、聚甲醛纖維、熱致性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化技術,稀土礦產資源采選、冶煉分離、深加工及綜合回收利用技術,超細晶、超粗晶、高精度硬質合金及製品製造技術,生物醫用材料製品及植入器械開發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形成產業技術聯盟或產學研聯盟,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和技術創新團隊,圍繞重點領域初步形成「研發-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化」創新鏈。重點骨幹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產業化:加快釩鈦、稀土、硅、鋰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推進含釩、鈦、稀土、硅、鋰材料的產業化,推動化學新材料及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積極推進超硬材料及刀具、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用植入器械產業化進程。
(五)生物產業。
抓住全球生物產業加速發展的機遇,發揮我省生物資源、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重點加快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生物育種等行業的發展,開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名牌產品,建成國家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生物產業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增加值300億元以上。
生物醫葯。大力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化學合成葯。重點開發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靜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傷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1N1甲型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溶瘤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體類抗新生血管生成葯物、新型抗體類抗腫瘤血管生成葯物等。加快發展中葯資源、新型中葯飲片、中葯提取物、現代中葯新品種深度系列開發。攻克血漿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延伸血液製品產業鏈。推進創新葯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支持發展化學高仿葯。
生物醫學工程。加快推進醫學與其他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重大傳染病診斷血清試劑、快速診斷試劑、醫用磁共振、數字化X射線機及附屬部件、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超聲影像設備、血液透析設備等高端醫療診斷設備。
生物農業。支持發展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生物育種產業,積極發展動植物轉基因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培育動植物超級種。發展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等綠色農用生物製品,推進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應用。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開發畜禽副產物蛋白肽等產品。開發基於非糧原料的下一代生物能源,研究開發利用農作物副產品提供生物能源技術,重點支持麻風樹、粉葛等優良種源的選育和種植基地建設。
生物製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食品、化工、制漿、製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範,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重點支持四川泡菜發酵功能菌相關研究和應用。
生物技術服務。重點發展新葯先導物篩選與合成,原料葯與制劑GMP中試設備,促進臨床前研究、葯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試驗設計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積極發展幹細胞醫療及研究類生物治療服務。發揮現代中葯、基因技術等研發優勢,推進葯物研發外包服務。開展生物數據挖掘,建立生物信息共享體系,實現生物數據資源共享。
專欄6 生物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形成基因工程醫葯、新型疫苗、抗體葯物、現代中葯等為代表的一批處於國家先進水平的新葯開發平台,制葯技術和裝備研製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現代生物育種和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平台,實現一批新型綠色農業生物產品產業化發展。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及純化關鍵技術,基於功能基因的生物技術葯物設計關鍵技術,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技術,中葯飲片炮製技術,中葯有害殘留物的監測與分析技術,生物化學和免疫化學診斷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生物有機質提升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依託優勢企業建立完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葯研發平台。建設區域性重要糧油作物、園藝作物和主要畜禽生物育種及產業化設施,強化生物育種工程化能力。
3.產業化:大力發展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葯物;肺炎、腦炎等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和血液製品。推動中葯飲片及提取物、中成葯的創新和產業化,推進抗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常見多發疾病化學葯的產業化。
4.產業升級:推進生產工藝創新,完善技術標准體系,強化質量管理,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節能環保產業。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重點加快高效節能設備、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領域的發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堅實技術和產業基礎。到2015年,力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增加值300億元。
高效節能。重點發展余熱余壓利用、高參數節能環保鍋爐成套設備、高壓高動態電氣驅動系統、區域熱電聯產、節能風機、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成套設備、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煤層氣及瓦斯等高效節能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節能電器、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無極燈、節能建材等綠色節能產品。積極研發推廣節能環保電動汽車、壓水型推進器船舶、混合動力機車等新型節能運輸工具。
先進環保。重點推廣鄉鎮污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天然氣開采過程中高含鹽廢水處理成套設備。大力發展煙氣脫硝成套裝置、煙氣脫硫關鍵設備、油/水分離過濾機械、多效真空制鹽節能減排成套設備、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電子廢物拆解處理、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有機質提升、環保檢測設備、環保生態葯劑、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重點環保產品和技術。
環保節能服務。推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培育專業化節能服務龍頭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形成節能服務產業體系。積極鼓勵和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提供專業能源計量和審計、能效測試、節能項目設計、節能量檢測、培訓咨詢等專業化節能服務。加強全省節能監測監管網路建設。推廣特許經營模式,發展合同環境管理、碳交易、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環境監測等咨詢服務。開展環境保護設施行政代執行試點工作。
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發展共伴生礦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航空產品、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產品和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廢舊家電再生資源產品、再生金屬、再生橡膠等再生資源產品。推進農作物秸稈、實用菌菌渣等農產品副產品的循環利用。
專欄7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推廣應用重大節能技術裝備,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企業迅速增加;突破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有比較優勢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環境服務業有較大發展;推廣應用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重要資源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煤的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節能鍋爐(窯爐)設備製造與集成技術,節能機電和家電產品製造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煙氣脫硫及脫硝成套技術,生活垃圾成套處理技術、污泥處理技術、機動車尾氣氮氧化物治理技術,釩鈦清潔生產技術,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瓦斯及垃圾氣發動機燃燒和控制技術等。
2.產業化:大力推廣《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當前鼓勵發展的環保產品(設備)》中的技術和產品,開展重點節能技術示範、產品產業化及推廣應用,推進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實施節能產品惠民行動、重大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示範推廣清潔、脫硫脫硝生產技術。推進「城市礦產」示範和高效發展,實施再製造產業化行動,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行動,促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推動稀貴金屬礦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及橡膠回收綜合利用。
3.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市場化、社會運營服務,發展環保節能服務產業。
⑸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1.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實施「米袋子」工程、油料自給工程建設,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品質,提高糧油作物單產和品質,增強市場供給水平和保障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糧食高產技術推廣應用,大幅提高糧食品種良種化率和高產技術推廣面。在糧食和油料主產縣深入開展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範」工程,創建720個糧食、120個油料萬畝高產示範片,積極推進整縣、整鄉成建制創建,全面提升糧油作物生產的科技水平。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足。
2.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繼續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林業產業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和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縣,加快創建良種化、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基地,促進優勢特色農業持續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區)建設,加快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林竹、道地中葯材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蠶桑、花卉、煙葉、薴麻、糖料、生物質能源和楨楠(金絲楠)等珍稀樹種等特色產業。以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為重點,繼續實施「新增出欄2000萬頭優質商品豬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推進畜牧業標准化適度規模養殖,加快建設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資源節約型畜牧業。加快健康生態漁業基地和漁業資源養護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區域集聚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建成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在農業規模經營推進中,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生態農業,注重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村集貿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區域性交易中心,繼續推進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啟動農村商貿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繼續鞏固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服務工程」。加快發展「莊稼醫院」、社區綜合服務社、糧食流通服務綜合體。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農村流通主體。健全基層農技綜合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條件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完善動植物疫病監測、檢測和防疫體系。加強種養業良種培育、選育、引育、推廣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實行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辦好四川農村信息網、新農通和新農村信息服務熱線,建立覆蓋全省的、統一的農村經濟綜合信息共享平台。
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實施突破性農作物及畜禽水產新品種選育、農作物及畜禽水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3大科技專項,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創新平台,推進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把種業提到重要戰略位置,加快建立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農作物種子和林木良種生產基地,加快推進畜禽良種工程和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壯大良種產業。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四新」推廣,推進良種、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機「五良」配套。實施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農業科技園區、糧食豐產、科技富民強縣、科技特派員創業和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6項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和推廣應用。
5.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以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為重點,成片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逐步培育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和新興產業帶。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著力培育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在全國行業領先的企業。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區。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機制完善、管理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體化運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鼓勵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銀行、「大園區、小業主」等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建設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入推進「兩個帶動」,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和「園區(基地)+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6.強化現代農業人才支撐。健全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充實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加快建設一批設備設施較完善、示範帶動性較強的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著力推進「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提高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質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轉變培訓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特色效益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轉移就業、農村服務業和農民創業「五業」農民培訓,重點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專欄3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工程
1.「米袋子」工程。繼續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建設糧食作物良種繁育、標准化生產、新品種展示示範等基地,開展耕地質量、科技保障、種子等工程,完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糧食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機現代化服務等體系。
2.「菜籃子」工程。建設以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和中葯材等為重點的「菜籃子」產品良種繁育、標准化生產等基地和采後商品化處理以及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和市場信息等體系。
3.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在88個生豬主產縣擴建種豬場、仔豬繁育場,新建、擴建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4.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工程。建成現代畜牧業重點縣60個,建設適度規模化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1萬個,改擴建國家省級重點種畜禽場、擴繁場240個。
5.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大力營造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工業原料林、紙漿竹、楨楠(金絲楠)、香樟、紅椿、核桃、木本葯材、麻風樹等現代林業產業基地3000萬畝。
6.特色水產業生產基地。建設100萬畝生態健康養殖基地,改擴建水產原良種場、水生動物防疫站、水產品質檢站、漁港等。
7.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億元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超10億元的100家,超100億元的5家,培育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
8.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5萬個以上,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5萬個以上,省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0個以上。
9.新農村建設人才培訓工程。依託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開展農村種養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性人才培養。依託新農村建設需求,開展農村木匠、泥匠、石匠、篾匠、電工、裝飾工等人才培訓。到2015年,培養新型農民100萬人,實用人才150萬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
(二)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全域灌溉建設。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盡快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紅魚洞水庫、向家壩灌區一期、開茂水庫等大中型工程。積極推進泥溪水庫、李家岩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大力實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區的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實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高標准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建成一批實現全域灌溉的市(州)、縣(市、區)和鄉鎮,保障城鄉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
2.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建設1000萬畝高標准農田」工程,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土,完善田間排灌渠系,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建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准農田。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不斷提高耕地質量,高標准農田佔耕地面積的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3.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突出抓好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鼓勵平原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積極探索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新路子。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加強機耕便民道路、農村提灌設施和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機械,鼓勵、支持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研發和使用,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的老舊農機,優化農機裝備結構。
4.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加強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中游和沱江、岷江中下游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全面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啟動實施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加快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強化以若爾蓋高原濕地為重點的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強易災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實施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禁止開發區生態移民。
5.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構建和完善氣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應急救援和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盡快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實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拓寬卡口斷面,提高行洪能力。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預警預報系統,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加強牧區雪災和草原生物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物資儲備、撲救指揮與作業等系統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平。
專欄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1.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大竹河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龍塘、開茂、關刀橋、寨子河、七一、九龍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大橋二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
2.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個大型灌區和8000多個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3.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從2011年到2015年,在全省百個產糧大縣投資105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1000萬畝,高標准農田示範區100萬畝,並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4.機耕便民道建設工程。實施「進組」、「入院」和「到田」機耕便民道建設20萬公里。
5.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6.農業農村災害防禦系統建設工程。在災害易發區建區域氣象觀測站600個,交通氣象觀測站100個,風廓線雷達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3部,氣象技術裝備應急儲備庫6個;建立和完善農村雷擊高發區避雷示範設施;建立新一代天氣預報綜合業務系統,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7.農業生產氣象保障服務工程。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建設,建設省級飛機增雨基地,市、縣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156個,地面作業基地4個,標准化作業點100個。建設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和科技支撐體系,農氣移動觀測業務平台及生態環境衛星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評估服務系統。
8.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建設。建設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阻隔系統、通信和信息指揮系統、撲救裝備能力建設、宣教能力建設、物資儲備庫建設、火災評估與火案勘查系統建設體系等。
9.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川西北防沙治沙、石漠化綜合治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經營、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10大生態建設工程。
(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1.挖掘家庭經營增收潛力。啟動實施農民收入促進計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兩個帶動」,以成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引導農民圍繞市場優化種養結構,推進標准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優勢特色種養業。積極培育大涼山、川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等區域和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力爭「三品一標」優質特色農產品達到4000個。扶持「農超對接」等多形式、多途徑的產銷對接,推動農產品直接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開拓農產品境內外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加快發展特色林產業和林業立體經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培育扶持鄉村農家樂群體,同時加快「林農樂」、「漁家樂」發展。鼓勵農戶通過專業合作,從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竹木工藝品、針織品、綉製品等家庭手工業,大力發展與加工企業配套的農戶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勵農民進入商貿流通領域,從事餐飲、娛樂、商品營銷、運輸服務,增加經營收入。
2.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勞務產業發展潛力。優化培訓結構,以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以及水庫移民為重點對象,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創業型專項培訓項目為重點,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鞏固傳統勞務品牌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工100萬人。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力度,依託小城鎮建設、農村資源綜合開發建設,以及本地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用工需求,促進就地轉移就業。結合鄉村旅遊、城郊餐飲和住宿等產業的發展,開展定向定崗培訓,增加就近就業。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拓展農村存量勞動力尤其是婦女的就業空間。繼續鞏固和擴大省外和國外勞務市場,每年遞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0萬。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障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3.增加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國家投入農民持續獲利的有效形式。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對農戶的補貼,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轉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成為農民生產經營資本的多種途徑,通過出租、入股等形式讓農民獲取更多財產性收益。支持、鼓勵農戶間的土地和林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種植大戶和林業大戶;引導和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探索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戶宅基地使用權。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專欄5農民增收重點工程
1.農民收入促進計劃。加大「三農」投入,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農村體制機制,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力爭用6年時間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2.「兩個帶動」。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突出農民主體地位,使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到2015年,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達到70%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中,帶動主體提供統一服務,農戶家庭經營參與的比重達到75%以上;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經營的收入占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
3.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建設1000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範縣,實現農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一批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的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四)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1.重點推進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堅持總體規劃、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連片推進、以片帶面,加快全省新農村建設進程。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點、高標准編制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新村建設、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新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4+1」重點工作,連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分類推進村落、村莊、民居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建設,加強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建成民富村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示範片,確保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12年,省、市、縣三級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目標基本完成,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8000個以上。總結推廣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經驗,2013年啟動第二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以片帶面,分類指導,協調推進全省各市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到2015年,全省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2萬個以上。
2.突出抓好新村建設。堅持把新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新村建設帶動新農村建設其他各項工作,特別是民族地區、連片扶貧地區和革命老區要把新村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完成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彝區彝家新寨建設。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編制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做好新村(聚居點)的具體規劃設計工作和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提高推進工作的有序性和整體性水平。統籌考慮新村建設和推進城鎮化的關系,充分考慮不同類區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分類有序推進。整合疊加相關項目,結合重大工程建設,通過遷建、新建、改建、擴建和風貌改造等多種形式,建設現代宜居和諧新村,初步建成各類新村8000個。
3.積極探索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充分考慮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帶來的人口轉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鎮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的輻射帶動作用,選擇一批場鎮周邊的村,配套建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功能較為齊全的鄉村聚落空間,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備、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體現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村新型社區,探索發展城鄉結合、災區發展振興、拆遷安置、鄉村旅遊等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綜合體模式,初步建成新農村綜合體100個,提高全省新村建設總體水平。
4.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通鄉、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斷頭路改造,啟動建設現代新村、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連接線,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技術等級。完善農村道路配套,繼續實施農村危橋、渡口、渡船改造,大力推進養護體制改革,落實養護資金。加快鄉鎮和建制村瀝青(水泥)路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標准適宜、設施完善、管養到位的農村公路網。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快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農村電氣化,繼續完善農村電網,基本消除無電鄉村。大力提高農村信息網路覆蓋率,力爭實現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全面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積極培育小城鎮主導產業。實施省重點鎮建設工程,因地制宜高標准發展資源開發、旅遊度假、加工製造和商貿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引導農村居民進入小城鎮就業和創業。
5.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鞏固普九成果,積極支持中職涉農專業發展,不斷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擴大廣播影視在農村的有效覆蓋,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工程,不斷改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廣泛開展農村文體活動。完善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盡快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加快完善和推進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就業服務體系。大力開展「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6.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農村連片扶貧開發。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抓好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全面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扶持政策。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把我省藏區、彝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扶貧搬遷、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貌。
7.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用農葯,搞好農膜回收利用,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合理控制畜禽養殖規模,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防治任務。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市)處理的垃圾收集清運與處理體系。推廣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開展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城鎮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農村轉移。推進農村住宅節能和沼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在農村的開發和利用,重點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和戶用沼氣建設,大力開展秸稈還田、作物基料、生物有機肥等循環利用。
專欄6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
1.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推進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和整縣推進的示範縣(市、區)建設,建成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100個以上。
2.新農村綜合體。初步建成人口聚集適度、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的新農村綜合體100個。
3.農村公路。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約9.3萬公里,全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大部分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4.農村飲水安全。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5.農村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林業棚戶區改造、墾區危房改造,加快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彝家新寨建設。
6.農村扶貧開發。在全省貧困地區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
7.農村環境清潔行動。在優先開展污染物源頭削減、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選取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已建環境基礎設施、操作簡便、運行維護費用低、輻射帶動范圍廣的技術模式,重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
8.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大中型沼氣、聯戶沼氣、秸稈能源化利用、農村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等工程、太陽能熱水器等熱利用,完善農村能源服務體系。
⑹ 走循環經濟之路
(2003年10月15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國土資源管理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以新的眼光、新的目標、新的要求確定國土資源發展新思路,積極推動優勢轉換戰略實施,保持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機活力,將促進新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03年3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走循環經濟之路,按照循環經濟這樣一個理念,搞好我們的建設,搞好我們的發展。這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路、新視野、新要求,是國土資源事業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核心任務。樹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思路,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資源,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新疆是欠發達省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具有豐富的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後發優勢,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繫到人心向背,大局穩定,事業興衰。我們必須樹立新的發展觀念,把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放在重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正確處理好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一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在耕地總量不減少的前提下,依法用地、規劃用地、節約用地,積極為西部大開發提供用地支持。二要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把管理和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主動服務、超前服務、優質服務。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確保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確保農業結構調整用地,確保城鎮化建設用地,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和工業化建設用地,確保生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用地,確保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外來投資項目用地。三要處理好依法行政的原則性與運用政策當中的靈活性的關系。要堅決制止隨意圈佔農民土地的行為,落實對征地農民的法定補償安置,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堅持做到「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以經營城市資產為支點,以經營土地為核心,精心培育經營城市的市場主體,走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之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實現城市發展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力度。要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力度,今後5~10年內,多渠道吸納地勘資金,保證國家和新疆平均每年的勘查投入不低於2億元,並積極推進地質勘查成果社會化共享,以激活勘查投資市場,為礦業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支撐。要規范完善探礦權采礦權市場,調動各方面在新疆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積極性。同時,大力實施礦產資源保護項目,優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制止亂采濫挖、破壞性開發礦產資源的現象,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合理化。
深化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健康有序的國土資源市場秩序和管理秩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擴大國土資源有償使用范圍,加快土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的市場化進程,努力做到依法、公開、公平、公正,積極推進國土資源市場在培育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為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
⑺ 循環經濟示範區規劃指南的示範區的軟體建設
1. 法律法規支撐體系設計
(1)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
制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環經濟發展條例和相關的實施細則。
(2)制定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
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投資、土地、排污費返還政策和其他經濟激勵政策;基建和技改項目審批中鼓勵循環經濟示範區內的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費,徵收垃圾處理費,使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運行達到保本微利水平。制定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激勵性經濟政策。制定政策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
(3)制定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采購的政策
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優先採購再生利用產品和經過清潔生產審核、通過ISO14001認證的企業的產品以及通過認證的環境標志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復利用,回收廢棄辦公用品。通過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導社會團體和企業積極參與綠色消費活動。
2. 技術支撐體系設計
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等。要重點開發或運用生態工業的關鍵聯接技術,如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技術、水回用技術、工業廢物資源化技術、生物化工聯接技術;能源的梯級利用技術;開發和運用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廢物的綜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資源開發技術,建立生態工業技術研發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⑻ 《"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正式發布了沒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13/c70731-1988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