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找外國學者評論中國經濟的文章
如果是要中文,目前比較好的一個地方是新加坡的聯合早報網路版。直接在百回度里搜《聯合早報》就可答以找到,裡面有很多關於評論中國時事的文章。如果不在乎外文,當然可以直接看外刊的網路版。比如《時代周刊》的網路版,就是www.time.com,而《經濟學人》的地址,就是www.economist.com(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就是關於中國的,Population control in Baijing
2. 各國學者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有何預測
1.美國經濟學家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盡管對當前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是否真正復甦看法不一,但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四位來京出席明天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美國經濟學家則一致看好,所用的判斷詞有「前景樂觀」、也有「 謹慎樂觀」。
在今天下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四位美國經濟學家就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曾擔任過美國總統經濟咨詢委員會主席的斯坦福大學邁克
爾·伯斯金教授說,過去十年,在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遭遇不少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發展。中國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加入世貿組織,從經濟角度看是深謀遠慮的舉動,並有著極大的勇氣。他認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資將進一步湧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力度會加大,只要中國認真處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銀行呆壞賬等問題,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中國經濟研究專家、美國布魯金斯學院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認為,中國政府決定加入世貿組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將使中國在今後更加開放,改革的步子更大。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懷特·帕金斯教授在發言中說,中國要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公司管理體系,這一點對於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是同樣重要的。好的公司管理的標志是對股東權益的保護,尤其是對弱勢股東的保護。他指出,一個好的公司管理對任何社會都是困難的,美國不也出了安然事件嗎?要使中國公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獨立的司法系統和監管機構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師斯蒂芬·羅奇說,在剛剛過去的2001年,中國經濟又出色地度過了另一次嚴峻的考驗,這是4年來中國第二次面對較大的外部沖擊。第一次是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一次是罕見的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羅奇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持積極樂觀的看法。他認為只要中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世界上最大的國內需求,那麼中國的經濟一定會保持強勁的增長,也能夠抵禦外來的巨大壓力。
2.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還需要什麼?(作者為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盡管官員腐敗與社會誠信在中國越來越成問題,為社會各界所深惡痛絕,但是關於這方面的很多報道在中國往往還要受到限制。主管媒體工作的宣傳部門經常會下發一些文件或者通過電話口頭「打招呼」,要求媒體不準報道某些「敏感」的或者「不利於社會穩定」的事件。新聞審查的加強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換句話說,我們能從新聞自由中獲得什麼經濟好處?新聞自由值幾個錢?當然,在我們都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可能很難讓人聽得進「開放新聞媒體對中國經濟是多麼多麼重要」的話。的確,幾百年來,新聞自由一直被看成是一項純粹的政治制度,只是對當權者的監督、對政府權力的制衡能夠起到關鍵作用;一提新聞自由就讓人感覺又要談政治了,等等。其實,不用這么怕,新聞自由對中國經濟的深化發展、矯正經濟腐敗、促進市場交易具有同樣關鍵的作用,開放新聞媒體也恰恰是為了增加中國的就業機會所必需邁開的一步。遺憾的是,這一點至今還被人們所忽視。
過去二十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故事從許多方面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人均GDP(按真實購買力算)從338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約5000美元,超過兩億人口因而脫離了貧困線。中國的城市化程度也從1978年的16%上升到目前的41.8%。就在全球經濟因互聯網泡沫破滅而放慢增長的這幾年裡,中國經濟不但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而且也帶動了許多其它國家的經濟增長。這樣的成就不勝枚舉。
中國的非凡經歷也令眾多學者和評論家迷惑不解:法學界和經濟學界廣泛接受「法律對發展至關重要」和「制度對發展至關重要」這兩項命題,而且制度經濟學的這些結論也是「華盛頓共識」所依賴的核心理念基礎。但眾所周知的是,中國雖然缺乏一個可靠的市場制度架構,既沒有可靠的法治又沒有自由的新聞媒體,可是其經濟卻仍在繼續快速增長。特別是與印度或新近轉型後的東歐國家相比,中國的現象更顯得像個悖論。與中國不同,印度擁有相對齊備的現代制度,既有民主與法治又有新聞自由,但其人均GDP卻僅從1978年的560美元(當年中國為338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2358美元(那年中國為3976美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在產業結構里
原因是中國這些年快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製造業和住房基建業,這種產業結構對制度的依賴度較低。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來自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和建築業(住房與高速公路建設)。雖然這些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繁榮,但後者並沒能充分發揮工業增長所提供的發展潛力。以2004年為例,中國GDP有15.4%來自農業,51.1%來自工業,33.5%來自服務業。而印度的服務業佔GDP之比為51%,美國的服務業則更是高達79.4%。實際上,在所有人口超過100萬的國家中,中國的服務業水平最低,位於最不發達的行列。由於中國經濟嚴重依賴「重型」工業,其增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這種產業結構也當然讓中國經濟可以在不作政治改革、不開放媒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增長。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將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製造業與金融服務業作一下比較。以玩具製造業為例,它用來交易的產品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購買者可以檢查玩具車的樣式、風格和顏色,從而確定其質量和價值。買者還可以在購買之前進行多次試車檢驗。製造商(或銷售商)與購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雖然存在,但卻是很有限,買方較不容易受騙。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增強產品責任的法律保護與司法獨立是合乎人們需要的。然而,即使沒有這種可靠的司法制度,可能也還行,購買方頂多是在買之前多花些時間檢查、多試該產品幾次,由此來克服法律上的缺陷。除此之外,就算買者在買貨之後發現產品有瑕疵,或許只要該產品「還能用」,他也可能就接受了,就「將就將就了」。因此,製造品的「看得見摸得著」這一特點足以幫助購買方規避其在信息方面的不利局面,從而降低他的交易風險。這樣一來,即使在不可靠的市場制度下,製造業也能發展,只要有很多很便宜的勞動力即行。
相比之下,在股票等證券交易中交易的則是金融契約,或說對未來現金流的收益權。第一,契約本身就是一種法律構建的「東西」或說概念,如果沒有相應的證券法以及獨立有效的司法制度,這種金融契約就沒有任何意義,就一文不值。第二,恰恰由於金融契約「看不見摸不著」這一隱蔽性特點,使其購買者在信息方面處於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利:被交易的金融契約無色無味、也無形狀,購買方無從檢驗它。他們不得不依靠證券發行方披露的數據和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來評估證券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暢通無阻的媒體信息流動、自由的新聞調查報道以及有關證券發行人和其相關實體的評價意見就變得非常關鍵,這些獨立的信息和評價可大大增加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培養市場交易中的誠信基礎。
與無形的「服務」市場相比,「實物」市場對法治環境和新聞制度的依賴性要小得多,特別跟金融服務業比更是如此。因此,那些不具備「對市場發展友善的制度」的國家也許只能集中精力發展其製造業和其它實物業,當然也可側重農業,但不能對服務業有太多指望。而那些有新聞自由以及可靠法治制度的國家則既可選擇專注於工業,也可發展服務業,專挑在價值鏈中利潤最高、最賺錢的行業去做,把「苦力活」留給那些制度欠缺的國家去做。
我們也可從跨國數據中看看這一結論是否離譜。為了證明這一點,根據Freedom House在1990年對106個國家新聞自由程度的評分,我把這些國家分為三等份組,然後計算出每組國家中服務業佔GDP的份額。結果顯示,在2002年,服務業份額在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中平均為62.4%,在中等新聞自由的國家中為57.1%,在新聞不自由的國家中為48.5%。當我用各國的人均服務業經濟增加值來取代服務業佔GDP份額,以此來衡量一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那麼得出的結論基本不變。看來,新聞自由確實可減少市場交易兩方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參與者對市場交易的對象——「服務品」的信心,減少「服務」市場上的交易風險,從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公正、完整的信息和知識可以增加市場交易中的誠信,而誠信又更是服務業市場發展和深化的基礎。
在理解了製造業和服務業對制度機制有著不同的依賴度之後,我們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故事並不能否定製度經濟學的命題,而是跟後者非常一致。中國的故事是:在不進行實質性政治改革的情況下,憑借其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重點發展其製造業、建築業等「重型」行業,由於這些行業對新聞媒體和法治環境的依賴度低,所以到目前為止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還可以成功。然而,這一「重型」發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今天的中國經濟現實實際上已在挑戰這一模式。
新聞自由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必要基礎
對這種「重型」發展模式的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種以高能耗、高自然資源消耗為特徵的發展模式不但抬升了世界能源價格,促使許多人預言地球能源供應危機即將到來,而且已經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有代價的,環境與資源遭受重大損耗,河流與湖泊也遭到重度污染。
第二,作為紡織品、服裝、機械和電子產品的出口大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貿易壁壘挑戰,這會使中國難以進一步擴大其在眾多製造品市場中的份額。貿易問題已是近幾個月來報紙頭版報道最多的問題。
第三,製造業已不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中國只能靠服務業來增加新的就業。舉例來說,雖然製造業產值自1978年以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但在1995年時製造業從業人數達到9800萬的頂峰,到2002年製造業就業數已減少到8300萬人。隨著效率的提高和技術革新,製造業的生產力將得到提高,而這只會進一步減少其從業人數。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中國農村有大約兩億閑置農民,他們都需要工作。官方的城市人口失業率多年來維持在3.6%左右,真實的失業率我們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每年新增的可就業人數為1500萬(包括350萬大學畢業生),但每年新增的就業機會目前是800萬,這就意味著每年新增的失業人口是700萬(這還不包括新的失業人數)。中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最後,中國長期以來希望改進在價值鏈的產業地位,慢慢減少對低經濟增加值的製造業的依賴度,而服務業的經濟增加值普遍較高,可取得更多的利潤。
從上述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中國必須進一步發展其服務業。確實,既然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份額是世界最低的,這同時也意味著它蘊涵著最大的發展潛力。在有13億人需要服務的情況下,這種潛力尤其巨大。但是,正如上面講到的,發展服務業需要法治,需要獨立的司法,需要新聞自由。在近些年裡,這些制度機制已經得到了改進,但還是遠遠不夠。
以上海為例,在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甚至亞洲的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其服務業十分興隆。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決定將上海重新塑造為未來亞洲的金融中心。十多年來,政府把相當多的金融業務都安排到上海,以此來重點把上海發展為服務業中心。比如,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12月在上海建立的。過去幾年裡,證監會把新公司股票上市都安排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而不放到深圳證交所。在官方的鼓勵下,外國銀行和金融公司也陸續落戶上海。然而,雖然這只「看得見的手」多麼偏重上海,給它提供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但結果如何?上海服務業在其2004年GDP中所佔份額只有47.5%。而且,服務業份額在過去兩年裡每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實際上,過去幾年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紅火給了其服務業不少推動,但它的服務業還是連續兩年在衰退。1995年,上海金融服務業的經濟附加值占其GDP的10%。在2000年,這一份額創下15%的新高。但在2004年,金融服務業的份額又降回到10%。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之一是自2001年夏天以來股價一直在下跌。因此,在未能改進新聞媒體和法治環境的情況下,連具備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的上海也無法提高其服務業水平,其47.5%的服務業GDP份額甚至低於印度全國的水平。
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過去多年,政府將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分開。政治性的刊物受到嚴格審查,而財經類報刊則「在一定的模糊范圍之內」享受一定的自由。但是,在一個以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為主導的經濟社會里,其政府對經濟的行政管制又不受到民選議會的制約,那麼經濟和政治實際上很難分開,因此財經類報刊實際上難以有真正的自由空間。
比如說,國有商業銀行的董事長和行長都是由中央組織部任命的副部級幹部,對他們的工作言行的追蹤報道常常就與政治性新聞沾邊,因而屬於政治新聞審查的范圍。雖然關於金融風險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多年來討論得非常熱烈,各界也一再呼喚著加強金融風險管理,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數量到底有多少,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是一個機密。在「安然事件」發生之後,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開始受到重視。但是,1300多家上市公司又多數為國有控股,其最高管理層又大部分由相關行政部門任命。因此,如果記者敢於調查報道這些公司的負面消息,他們將面臨著工作被炒甚或吃到官司的危險。在股市價格走低之時,財經新聞編輯會受命只刊登正面報道,不登負面新聞,以此塑造出一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景象。新聞審查限制了有用信息的供應,扭曲了市場中的真實信息,從而阻礙了市場尤其是對信息依賴度極高的金融市場的發展。
與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不同,中國現在有了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網路,這些運輸網將各個地區整合成了一個全國統一市場。貨物和服務的交易已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股票、債券、保險和其它金融產品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交易。在這么廣泛的市場經濟里,如果公司管理層行害,或者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行害、行騙,那麼他們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潛在損害都會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這種復雜市場里,信息的自由流通涉及到太大的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哪個政府能僱傭足夠多的管理員、監督員來監督、揭露並矯正市場中的不良行為,即使政府能僱傭很多很多的市場與企業監察員,他們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激勵把監督做好,或許由此帶來的反而是新的尋租與腐敗機會。一個自由的、不加審查的新聞媒體則不僅可以獨立地提供完整的、公正的市場信息,而且他們能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糾錯機制,我們知道「陽光是最好的殺菌劑」,由媒體將公司作假與商業腐敗曝光,這本身就可起到對商業和市場糾錯的效果,也是一種最自然的規避金融風險的手段。因此,新聞自由不僅對政治民主十分必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3.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為題目的經濟學論文,3000字,有重謝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經濟方面的知識涉及到很多方面。具體的要求
4. 一、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你認為其增長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增長原因是:科學技術沖擊、供給沖擊、需求沖擊、制度沖擊、金融沖擊
1、科學技術沖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由此導致了經濟增長的緩慢。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一戰二戰的爆發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特別是戰後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戰後美國利用二戰所積累和德國獲得的科學技術,長期增長了一段時間,到20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放緩。
2、供給沖擊。古典經濟學認為,供給沖擊才影響產出,導致經濟的波動。實際上古代產出往往不能滿足需求,總供給往往佔主導。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以之為基礎,繼承了供給沖擊巨大作用的觀點,認為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變動、生產要素供給變動等供給方面的沖擊。
3、需求沖擊。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認為,總需求是短期中經濟波動的主要決定因素。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也把需求納入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數中,不但把供給方面的沖擊納入,還把個人需求偏好變化、政府需求變化等需求方面的沖擊也納入到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數中。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為中國帶來全球市場,以前特別是巨大的美國消費市場需求,極大的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4、制度沖擊。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這種積極的制度沖擊已經明顯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濟制度能反作用於經濟,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組織制度本身。 在中國受政治背景的影響而出台的重大的經濟制度改革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制度變動沖擊對經濟周期變動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較大的決定作用。
5、金融沖擊。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與經濟中其他部分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金融市場往往是極具波動性。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往往引起經濟的波動,如1929年金融危機和2007年次貸危機都引發了經濟的下滑,損害了經濟增長。
5. 國外經濟學家如何看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和背後隱藏的問題
導言:本人一直都對經濟發展以及以經濟相聯的社會學很感興趣
曾有朋友版問我,難道權你不愛國嗎?錯!就是因為我愛國,所以不忍看到今天世人如此麻木。有時在國外很有一種忍辱負重的感覺,中國經濟發展話題很敏感,有一群中國人和法國人在一起的時候不宜多談,由於每個人的世界觀和物質觀都不太一樣,加上教育背景以及傳媒的差異,因此造成考慮問題方式的分歧。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按道理來說每個人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都應該持不同的見解。包括政治,經濟,個人等等話題
,可悲的是這不是我們所能關注的問題
,幾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覺得自己只要能賺到錢,吃飽喝足,自己就沒有權利,義務和興趣發表其他的看法。包括中國今天經濟超速發展的背後隱藏的一些駭人驚聞的問題
,都不是我們平民百姓所應關注的。真的不應關注嗎?其實不然,都在提倡愛國呢~~怎能如此麻木?經濟學家,國內的也好,國外的也罷,都明白一個道理:所謂的超音速經濟發展的背後,一定是存在某種原因,甚至是有害因素,這樣下去就會導致整個經濟的坍塌。中國的諺語說嘛: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啊!
6. 外國專家學者如何看待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
經濟的基礎是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采礦、建築、製造業,現代經濟出現服版務、金權融、技術業,科學知識為其發展提供支撐。美國經濟面臨一個問題:「百分之一的人掌握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並且有觀點認為這是經濟發展的必要的方法和結果。在這種觀點中,百分之一的人被比作引擎,解釋其對經濟的推動力,帶動財富較少的人變得更加富有。
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經濟發展的看法,建立在各自的文化特點和集體運作方式上。中國經濟的發展結果,很大程度上來自對西方資本運轉模式的復制。
富人的生存標準是賺更多的錢,窮人的生存標準是呼吸,兩者面對面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行人面對劫匪的時候,行人面臨兩個選擇:放棄錢或降低生存的幾率。劫匪有兩個選擇:降低對面的人的生存幾率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或放棄自己的生存。當發達國家面臨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時,可能會說:這樣不對。
當教化面對本能時,也這樣說。
7. 修改病句:這篇論文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和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世界經濟走勢作了深入探討,令人耳目一新.
1.這篇論文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和世界經濟走勢作了深入探討,令人耳目一新.
2.這篇論文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和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世界經濟走勢作了深入探討,令人耳目一新.
8. 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背後的經驗是
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被稱為奇跡,在這個奇跡背後人們普遍回認為存在著一種「答中國模式」,這一模式是類似於「華盛頓共識」一樣存在著。因此,有學者總結出中國特有的一些優勢:第一,擁有大量廉價且具有吃苦耐勞的勞動力即人口紅利,他們為企業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第二,極高的國內儲蓄率,這一點為工業投資提供資金。第三,全球化紅利,是指中國進入全球化市場進行貿易。第四,對原有計劃經濟進行市場化改造而釋放出的高效率。這四大要素自1980年以來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9. 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增長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我們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對以後中國的發展會怎樣
很難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解釋中國現有經濟狀況,西方經濟學理論多建立在自由市場經濟模型下,中國現有市場環境不具有與西方市場的可比性.中國歷來喜歡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市場也不例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速度以一句流行的話說"一切皆有可能」.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受益於全球化進程帶動的,中國經濟發展是由外向型產業化帶動地,因為出口收益在中國GDP增長中佔有很大比重,所以國際市場的變化對中國經濟影響日異增大.政府的宏觀調整不斷出台,但對國內的許多行業的影響力不斷下降,有也是短期的,只要有利可圖行業組織總能有對策,調整方案多成為形像工程.中國經濟是在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中發展的,它的預期也因該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