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是什麼
意思是: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2、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3、其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②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啊
蘇俄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專容
①農業方屬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
②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貿易方面: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方面: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製.
③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意義和內容
主要內容:(1)農業方面:推行糧食稅,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有內限度地允許容農民租佃土地和僱用勞工。(2)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3)流通方面:允許自由貿易。(4)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評價意義:(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逐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找到了一條小農占優勢的落後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實踐表明,新經濟政策可以作為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內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④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啊其影響是什麼
1918年,正值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們正在同白俄進行激烈的政權爭奪,由於戰時資源的極度匱乏和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的紅色政權實行封鎖,列寧頒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配額外的糧食進行強制徵收。鑒於國內革命戰爭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的成功經驗,蘇俄在戰爭結束後決定這沿用這一制度,此舉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甚至引發了一些地方的暴動。由此蘇俄引入了更靈活的新經濟政策來代替戰時共產主義。包括:
廢除余糧收集政策,實施實物稅。
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
放鬆了貿易限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將資金與技術引進俄國。
停止以沒收的方式進行資本主義改造,改以租借和租讓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個體私營經濟的存在。
列寧解釋道:「我們仍未到進入社會主義的階段」。這暗示俄國仍是一個初級的農業國家,工業化基礎非常薄弱,仍未滿足全面社會主義的條件。
在余糧收集政策取消後,農民的不再擔心餘糧被無償徵集,加之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並超過了革命前水平。當農業迅速發展之時,國有重工業由於政策缺失仍然進展緩慢。為了提高行業收入,工廠開始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由此造成的製造業產品的成本提高使農民不得不生產更多的農業產品來購買消費產品。進而農業產品大幅下降而工業產品價格急劇上漲,這就是為眾人所知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但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俄的工業化。
新經濟政策成功地恢復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給社會經濟帶來的破壞。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了一戰前水平(1913年)。
1924年列寧死後,布哈林成為了新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斯大林則與布哈林結為同盟,反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反對派的「超工業化」綱領,由於聯合反對派在黨內斗爭中失敗,新經濟政策得以維持到1928年。然而在1928年「聯合反對派」集團已經被開除出黨、而糧食收購危機也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矛盾轉化為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間的矛盾,對新經濟政策的爭論則首先開始於對糧食問題的爭論。布哈林主張安撫農民,進一步提高糧價,向農民提出了著名的「發財吧!」的口號;然而斯大林認為糧食收購問題是「被農村資本主義分子,首先是富農,利用來破壞蘇維埃經濟政策」[4]的結果,認為提高糧價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消滅富農和實現農業集體化。聯共(布)內部的路線分歧最終以黨內權力斗爭方式解決,斯大林成功戰勝了以布哈林和李可夫為首的右傾反對派,確立了個人的最高統治地位,新經濟政策隨即被斯大林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積累資本進行國家工業化並達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他全面引進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農業集體化全面代替了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通常被認為是一過渡性政策,並且不為布爾什維克政黨中的激進分子所熱衷。他們視之為與資本主義的妥協甚至是對共產主義信條的一種背叛,並且對經濟起著長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以倒賣糧食的中間商人為代表階級敵人獲利。他們想用一種完全計劃的經濟模式來代替。列寧曾經就新經濟政策說過:「我們退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前進兩步。」這也印證了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是對列寧遺願的完成。
⑤ 蘇聯新經濟政策對蘇聯的影響有哪些重點需要影響!
(一)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1、國內戰爭勝利後,蘇維埃政權亟待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2、農民對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暴動頻發。
3、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4、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
(二)內容:
在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替代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
在工業方面:關繫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在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在分配方面:廢除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三)特點: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等市場經濟的因素發展經濟;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四)評價:
(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俄共(布)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
(2)這是列寧對在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探索的結果。
(3)他找到了一條使落後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這就是確立與落後的生產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新經濟政策受到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⑥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內容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⑦ 蘇聯新經濟政策的歷史作用
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專稅額的余糧歸個屬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道路。後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⑧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起什麼作用
列寧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領導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科學社會主義做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他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他關於社會的發展階段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都創造性的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一生對社會主義認識大體劃為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直接來源於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寧《國家與革命》一書中。第二階段,十月革命勝利後到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結束後。在這一階段里,列寧試圖把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設想,直接運用到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形成了「直接過渡」的思想,也就是「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產品生產和分配」。結果發現實踐中行不通,在這個發展階段列寧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的實質是一種向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的嘗試,帶有極左的傾向,超越了社會發展的階段,不符合俄國的國情,結果是造成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危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三階段從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寧去世,這一階段列寧從俄國的經濟文化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新審視以往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建設戰略構想和發展進程,並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應該說:列寧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是對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進程規律的深刻把握的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靈活運用和發展,是在總結了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列寧不在拘泥於馬克思、恩格斯的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的某些論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是根據俄國的實踐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他強調「實踐比世界上所有理論爭論都更為重要。」列寧第三階段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段有了重大改變。
首先,列寧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過渡」轉變為向社會主義「迂迴過渡」。所謂「直接過渡」,就是無產階段奪取政權後,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就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蘇俄十月革命後的1918——1920年,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是這種「直接過渡」思想在實踐中的運用。這種急於進入共產主義的思想,違背了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規律,忽略了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的長期性,忽略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不高,商品經濟落後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國情,被革命的熱情所激勵,把經濟建設當作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來完成。上層制定的政策同基層實際情況脫節,超越階段式的發展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所以1921年,蘇維埃共和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和士兵叛亂。這種情況使列寧認識到必須採取另一種途徑來建設社會主義。於是列寧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立即廢止「戰時共產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並說:「由於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遭到了嚴重的失敗,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無愧於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雖然沒有做出明確的理論概括,卻對落後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過渡進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通過商品交換,貨幣流通和自由貿易來活躍經濟,培植國家資本主義。並利用外資和技術加快經濟發展,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列寧的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列寧認為:「新經濟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構想,是一個要在若干年內長期實行的政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真正途徑的唯一辦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寧的論述,不僅針對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而且還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而言的,列寧清醒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他的論述已經從客觀上回答來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及其長期性,列寧的精典論述和實踐,是鄧小平初級階段理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來源,1985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但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列寧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鄧小平這里講的「列寧思路」明確指出「新經濟政策」。就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內涵、基本特點、基本任務,正是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邏輯的延續和發展,鄧小平初級階段的理論更加全面深刻而具體的論證了社會發展進程的特定階段,回答了中國現實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及這一階段所採取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⑨ 蘇聯的新經濟政策的意義
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屬於新版的蘇俄新經濟政策。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面臨著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