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發展如何經濟和資源有哪些進步
明朝,1368年—1644年,前後276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明太祖朱元璋等十六朝皇帝通過努力,創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多輝煌成果,涌現了許多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至今仍然受到深遠影響,讓我們作為華夏子孫倍感自豪。
一、主要貢獻
(三)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陽明心學誕生後,王陽明興辦龍岡書院,授徒講學,聲名遠播,後又受到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邀請,講學於貴陽書院。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王陽明概括了四句話,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後來人們稱之為陽明心學“四句教”,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
整個明朝帝國歷史浩盪,絕不能一以概之,無非找尋幾處亮光,以示我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光輝燦爛,文化自信不言自明。
㈡ 明清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商品經濟萌芽發展(2) 僱傭關系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①大量農副產品投入市場 ;
②江南地區興起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③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
④農村中自由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現象逐步眾多。
㈢ 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上做答
明朝經濟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與酒文化也十分發達,民間盛行飲酒之風,酒令進入成熟的階段。各種新式茶色紛紛出現,紫砂壺也開始流行。酒樓茶館成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閑場所。明代的手工業突飛猛進,傢俱的樣式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農業方面,農產品主要不是自己食用,而是更多的流向市場。大量糧食、絲棉及製品湧入市場。
在明朝,一些日常用品製作得相當奢華,不但是質地,做工也頗為考究。永樂時期——永樂瓷器,壓手杯是著名品種。「白如凝脂,素猶積雪」「殷紅灼爍,寶光耀目」。
還有宣德的青花瓷器,達到登峰造極境界,以至於清三代紛紛仿製。
㈣ 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繁榮的表現
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時期各區域的發展軌跡與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幾個頗具特色的經濟區。
1.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布;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2.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3.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4.長江中上游地區——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清代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清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台灣。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台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為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第二,商品流通的發展。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范圍和規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長,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變化。商品流通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顯著特點。主要表現在:
1.流通范圍的擴大。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為主幹,東西貿易主要局限於長江中下游。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台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據《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一書估計,清代前期我國內河航運里程已達5萬公里以上,沿海航線1萬公里,基本已達到近代的規模。[2](P271)另一方面,隨著清代國家版圖的擴大和邊貿的發展,新疆、蒙古與內地的貿易也有大規模的發展,山西商人開辟的從蒙古草原直抵俄羅斯的北疆陸路貿易線亦達萬里之遙。
……
……
㈤ 明朝經濟發展時商業
明代商業的發展,明顯是南北不平衡的。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商業資本也十分內活躍,在全國出現了更多的商容人,他們在 各地設立會館,組織各種商幫。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晉商,再次是粵商、 閩商、關陝商、吳越商。 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擁資數萬、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大商人,這些商人販賣各種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
㈥ 元朝,唐朝,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與表現
元朝:1,民族的大融合,國家的統一,為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
2,元朝一改前朝歷來的「重農抑商」政策,提倡商業的發展,帶動社會經濟恢復。
3,對外交流的結果。
唐朝:
開始徵收茶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明朝:
1、商品經濟萌芽產生並發展.不顧僅限於南方發達地區.
2、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
3、白銀大量湧入中國.
㈦ 明朝時期的經濟體制是怎樣的
明朝時期的經濟體制是古代傳統小農經濟體制。
中國明朝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可分為兩個階段。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國,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執政的這段六七十年時間里,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
農業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
從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執政以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
明朝為了恢復元朝末年被嚴重破壞的經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了經濟立法。
明初,為適應農業的發展,保證勞動力的需要,頒布法令釋放奴隸,嚴禁誘騙掠賣良民為奴隸。同時,還頒發了一系列有關招收流民墾荒、興修水利,實行屯田和匠戶輪班等方面的法令。
明朝的手工業生產在整個封建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增加。這種新的生產關系,首先在杭州、上海、南京、松江、蘇州、景德鎮等地出現,以絲織中心蘇州為例,明末織機多達萬台,工匠多達五六萬人。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㈧ 明朝的經濟主要有哪些方面
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代對外交往活躍,鄭和先後七次率大型船隊下西洋,行跡遍及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明代科技文化在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的背景下,較之唐宋成就較少。思想家李贄、王守仁等人學說對後世影響較大。文學作品產生了《牡丹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作品。同時出現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說集及長篇通俗小說《金瓶梅》。科技著作則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流傳於世。明成祖倡導編著成的《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㈨ 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1、農業方面:「一條鞭法」的農業政策的實施,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為工商業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2、手工業方面: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絲織品行業的繁盛發展。
3、商業方面: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全國性商貿城市的出現(北京、南京);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
4、資本主義萌芽方面:僱傭關系的出現,手工工廠規模擴大,分工細密了,僱工人數增加,資本家和勞工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9)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擴展閱讀:
自明朝萬曆年間以來,僱工的身份有所變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與僱主的依附關系減輕。反映到勞動市場上,僱主主要依靠「勸」的方式激勵僱工努力幹活。
清朝時期,在雇傭工人很普遍的江南,有一句俗語:「做工之人要三好:銀色好,吃口好,相與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飯早,洗腳早。」
「三好」是給僱工的工錢銀子成色要足;伙食要好;態度要和藹。「三早」是僱主先早起,以便叫僱工起床;做飯要早,不讓僱工餓肚子幹活;晚上早早燒好洗腳水,讓僱工早洗腳早休息。
這些史料說明,明清時代僱工不是賤民,與僱主之間存在著權利義務的關系。為了做好生產,僱主對他們的基本權利是放在眼裡的。
㈩ 概括明朝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您可以大概這樣概括,如果可以的話。1.條件:(1)資本主義萌芽社會生產力的必然結專果;(2)商屬品經濟的發展對其的發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2.發展趨勢:資本主義萌芽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產生,到清朝前期均處於緩慢發展的過程之中。3.表現:主要表現在僱傭關系的出現(機戶機工、計日授值、聽大戶呼織等)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在當時范圍上仍居於相對主導的地位。(2)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下層民眾極端貧困,消費量,購買力大幅度下降。(3)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傳統過時政策,打擊、壓制工商業進步者,導致發展遲滯。(4)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海外貿易,如廣州13行就是例證。(5)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陳舊的、落後的經濟觀念。大概就是這樣子了,希望能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