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今時代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1、數字經濟成為新興產業並開辟了網路市場新領域
當前,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為基礎的應用日益進入社會生產和交換,產生了數字媒體、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服務,出現了許多新產品、新行業、新業態,互聯網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2、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改變工業經濟結構
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在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葯品、新材料、製造業智能化、重大技術裝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產業化專項行動。
3、部分公共品供給成為新興服務產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從對衣食住行基本需求轉變為更多地對公平、環境以及各種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需求。
4、經濟集聚在灣區和城市群中形成資源配置規模效應
中國經濟將在粵港澳灣區、上海與長三角灣區、京津與渤海灣區集聚,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極。截至2016年,粵港澳灣區人口數量、土地面積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在世界四大灣區中均居首位,
GDP總量達到1.38萬億美元,僅次於紐約灣區。在華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將是區域經濟集聚的標志。
5、鄉村振興出現新契機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將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6、中國與開放型世界經濟聯系更緊密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美國的貿易戰,中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沒有變,對外開放的步驟更堅實。中國應對挑戰的基本戰略是,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發展自己並戰勝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已經設立了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更開放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並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同時為全國的深化改革探索新的路徑,復制和推廣新的經驗,與世界各國匯聚新的利益共同點,這將成為中國與開放型世界經濟聯系的新樞紐。
② 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新基建」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一、作用: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經過連續多年大規模投資,我國傳統基建領域的存量基數已經很高。以數字型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卻處在起步階段,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二、意義:
無論是在線辦公助力復工復產、雲商業雲服務便利社會生活,還是智能製造加速發展,這些都離不開「新基建」的有力支撐。有機構測算,到2025年,我國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2020年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
一端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可以預見,「新基建」將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新動能,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而且是企業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能很好地助力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2)工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擴展閱讀
一、基礎保障:
數字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新基建」對國民經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在短期內助力穩投資、擴內需和增就業,從長遠發展來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推動作用:
加速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成為中國實現多種戰略目標的關鍵之舉。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再次強調「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③ 高中政治 新基建為什麼能釋放國內經濟發展潛力
「新基建」既是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論術如下:
「新基建」孕育著巨大發展空間。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除此之外,5G網路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新基建」有助於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大力發展「新基建」,中國將不再處於全球供應鏈的中下端,制度優勢將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實現大逆轉,不僅領跑數字經濟、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製造等產業,還將促使中國製造業、中國的實體經濟在新一輪世界競賽中處於更強的地位。
「新基建」兼具穩增長和創新的雙重效應。新產業新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完善,對與未來科技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也是新經濟茁壯成長的必要前提。「新基建」投資和運營模式比較靈活,外資、中小企業都有非常多的參與機會,這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大活力。
(3)工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擴展閱讀:
「新基建」的鼓勵措施
1、積極將「新基建」列為優先發展領域。
2020年要推進實現縣城以上城區5G全覆蓋,啟動全省5G規模化商用;甘肅省提出,2020年要基本實現地級市城區5G全覆蓋。要實施5G融合應用行動計劃,2020年新建5G基站3萬個;上海市提出,加快培育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
2、加大對相關領域研發投資的支持和補貼力度。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28個省區市合作建設數字防疫系統,健康碼在200多個城市上線,數字技術極大提升了防疫效率。網上課堂、在家辦公,保障了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一網通辦」小程序「隨申辦」等在支付寶、微信日漸普及。
3、努力改善營商環境。
推動「新基建」領域國際合作。今年是《外商投資法》頒布一周年,中國政府將繼續推動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於發展「新基建」,各級政府應充分保障外商外資、民營企業和央企國企的平等競爭,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以法治為主的市場經濟。
④ 新機場周邊綜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涉及哪些村
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以及七項保障支撐行動。並明確鼓勵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等。
該行動計劃由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在11項重點領域中,有7項重點領域由發改委牽頭(位列第一單位為牽頭單位,見下文標注)。而在保障支撐方面,發改委則肩負著實施重大工程包、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關鍵要任。
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堅持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堅持引領跨越;堅持安全有序。
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明確11項重點行動
一、 「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強化創業創新支撐;2.積極發展眾創空間;3.發展開放式創新。
二、「互聯網+」協同製造。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打造一批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形成製造業網路化產業生態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牽頭) 1.大力發展智能製造。2.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3.提升網路化協同製造水平。4.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負責) 1.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2.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3.提升網路化服務水平。4.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路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路。3.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4.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
3.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網信辦、信訪局等負責)
1.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2.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3.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
4.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5.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七、「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網信辦等負責)
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2.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八、「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路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准規范、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1.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2.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3.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4.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
九、「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牽頭)1.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3.增強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
十、「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路,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台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商務部、林業局等負責)
1.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2.大力發展智慧環保。3.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4.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十一、「互聯網+」人工智慧
依託互聯網平台提供人工智慧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培育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產業。2.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
3.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⑤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爐提出哪些主要任務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計劃》出台後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網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聯想、華為、京東等企業也已開始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積極布局。產業界認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並不大,在不少細分領域還處在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開始,相應的人工智慧應用在我國已開始涌現,隨著《計劃》的逐步落實,將大大促進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水平。
⑥ 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出爐 11大重點領域哪些由發改委牽頭
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以及七項保障支撐行動。並明確鼓勵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等。
該行動計劃由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在11項重點領域中,有7項重點領域由發改委牽頭(位列第一單位為牽頭單位,見下文標注)。而在保障支撐方面,發改委則肩負著實施重大工程包、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關鍵要任。
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堅持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堅持引領跨越;堅持安全有序。
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明確11項重點行動
一、 「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強化創業創新支撐;2.積極發展眾創空間;3.發展開放式創新。
二、「互聯網+」協同製造。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打造一批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形成製造業網路化產業生態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牽頭) 1.大力發展智能製造。2.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3.提升網路化協同製造水平。4.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負責) 1.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2.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3.提升網路化服務水平。4.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路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路。3.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4.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
3.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網信辦、信訪局等負責)
1.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2.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3.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
4.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5.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七、「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網信辦等負責)
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2.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八、「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路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准規范、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1.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2.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3.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4.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
九、「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牽頭)1.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3.增強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
十、「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路,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台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商務部、林業局等負責)
1.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2.大力發展智慧環保。3.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4.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十一、「互聯網+」人工智慧
依託互聯網平台提供人工智慧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培育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產業。2.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
3.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⑦ 2001-2004 鄭州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2月3日在鄭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 趙建才
www.zynews.com 2007-02-25 03:07 中原網-鄭州日報
視力保護色: █ █ █ █ █ █ █ █
中原網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6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認真
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各項方針、政策,按照「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為民謀利」的總體要求,以實施跨越式發展八項重點工程為抓手,銳意創新,真抓實干,圓滿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十一五」規劃和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良好開局。
初步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1.5億元,增長15.7%;地方財政收入202.4億元,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91.6億元,增長3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新增211.9億元,達到1031.9億元,增長25.8%;利用域外資金248.34億元,增長9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2.2億元,增長16.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22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59元,增長16.4%。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100億元,增長2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
——工業經濟運行良好,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堅持扶優扶強,加快結構調整,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944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23億元,增長23%;實現利潤213億元,增長85.2%。「工業項目建設年」活動成效顯著,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78.9億元,增長40%;富耐克超硬材料公司等企業的110個項目竣工投產。扶優扶強工程強力推進,54個項目開工建設,48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7億元,增長32%;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231戶,超10億元企業達到29戶,宇通集團、中鋁河南分公司2戶企業首次突破百億元。汽車及裝備製造業、鋁工業、能源工業、食品工業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三全、宇通等6戶企業的商標成為全國馳名商標。產業園區建設速度加快,服裝、食品、鋁加工、耐材等品牌園區、特色園區正在形成,全市33個重點工業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348億元。
——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狠抓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實,農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建設成效明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呈現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7.1億元,增長6.6%;糧食總產達164.9萬噸;畜牧業、水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18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已初具規模。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181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60個,全市農產品及深加工企業完成出口創匯1.5億美元,增長160.8%。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全年安排財政支農資金6.9億元,增長28.5%,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措施全部落實到位,共補貼資金1.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9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新增農村戶用沼氣池4萬座、集雨水窖1萬個,解決1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鞏固和解決1萬貧困人口脫貧。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選派千名機關幹部駐村幫助示範村開展工作,編制了示範村村莊建設規劃及產業發展規劃,1000個整治村中已有616個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第三產業健康成長,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麥德龍、易初蓮花等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繼續在鄭州擴大投資,丹尼斯、正道花園等商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活。專業交易市場的輻射力進一步增強,12個批發市場交易園區已基本形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面啟動,我市被確定為全省首批整縣推進的試點市。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等項目開工建設,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體」的物流體系日趨完善,豫鑫物流、市交運集團和河南長通分別被評為4A級和3A級物流企業。會展業管理經營逐步邁向市場化、國際化,全國制葯機械博覽會、第12屆鄭交會、首屆豫商大會等大型展會在我市成功舉辦。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炎黃二帝塑像工程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升達藝術館改擴建工程動工,《風中少林》入選國家十大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和中宣部十大優秀作品,《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成功上演。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迅速,鄭州印刷包裝工業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旅遊業健康發展,旅遊總收入230.5億元,增長28.56%。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增加值62.5億元,增長6.6%。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3560億元,增長14.4%。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額實現31809.6億元,新推出PTA期貨交易品種。保險、中介等服務業快速發展。
——縣域經濟發展迅猛,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不斷完善落實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拿出3000萬元資金錶彰獎勵30個先進鄉(鎮),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各縣(市)結合本地實際,以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區為重點,積極培育特色經濟和塊狀經濟,形成了一批具有帶動力和競爭力的縣域特色工業園區。初步核算,全市縣域實現生產總值1113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的55.6%,6縣(市)生產總值均超過百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佔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24.3%,鞏義市達到12.64億元,登封市首次突破1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3.7億元,佔全市投資總額的54.6%;城鎮化率達到37%。有5個縣(市)經濟實力位列全省十強。鞏義市在全國百強縣位次比上年前移6位,新鄭市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城市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中心城區保護改造繼續得到加強。新修、擴建道路13條,伏牛路、北環文化路立交、未來大道等續建項目已完工,南三環東段、鄭密路等工程進展順利。中原路、花園路等精品街綜合整治順利推進;完成雨污水工程改造45項,鋪設雨污水管涵63公里;新開、優化公交線路47條,新購運營車輛357台;新建公園、游園30個,中心城區新增綠地300.3萬平方米,全市綠化覆蓋率達35.1%。天然氣戰略儲配站、鄭東熱源廠和鄭熱三期配套管網相繼建成投產使用,提高了市區供氣、供熱能力。城中村改造有序推進。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全線展開,出租汽車、戶外廣告整治取得新進展。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鄭東新區建設步伐加快。累計完成投資368.8億元,引進項目196個,開工項目167個,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積1464萬平方米,入駐人口13萬人。基
礎設施逐步完善,建設道路197條(段),東西運河、南北運河開挖工程竣工通航,開通了18條公交線路,綠化面積達700萬平方米。重點區域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商務區內、外環高層開工55棟,35棟主體結頂,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通過國家「魯班獎」驗收,河南藝術中心主體工程已全部封頂,會展賓館開工建設;龍湖南區入駐項目25個,22個開工建設;商住物流區入駐項目70個,61個開工建設。
積極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鄭開大道正式開通,鄭汴產業帶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鄭汴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鄭汴一體化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實現新的突破。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市級重點鎮建設,全市31個重點鎮基礎設施投資項目開工105項,完成投資3億多元。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20戶國有企業已完成改制。以中小學校移交為重點的企業主輔分離工作全部完成。白鴿股份完成股改和資產重組,市商業銀行、百瑞信託、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增資擴股進展順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體系逐步健全,國有資產實現依法監管。上市融資成效明顯,思念公司成功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豫聯集團、永通特鋼成功增資,鄭州燃氣轉香港主板上市工作順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順利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所有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網上統一受理和即時辦結。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和行政單位清理規范津貼補貼工作順利實施,公務員登記工作基本完成。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改進招商方式,重點實施節會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招商手段,利用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等大型活動,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績。全年引進市外境內資金200.2億元,增長95.7%。全年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35家;實際利用外資6.1億美元,增長83%。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7.3億美元,增長55%,其中出口12.1億美元,增長56.1%。獲得對外經濟合作經營權企業累計達32家,佔全省的1/3。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全方位拓展,區域經濟協作與聯絡明顯加強。
——資源節約工作扎實推進,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繼續開展煤炭、鋁土礦和耐火材料資源整合,資源集中度和利用率明顯提高。繼續開展空心村、工礦廢棄地、黏土磚瓦窯場整治,復墾土地5227畝。加強對重點領域、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了一批小火電、小耐材和普通立窯水泥廠,全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左右。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成效初顯,循環經濟試點順利實施,全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7%和3.3%。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得到加強,省定375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全部關閉到位,新密、鞏義耐火材料重點整治成效明顯,東風渠、熊兒河、金水河截污清淤工程基本完成,賈魯河河道治理疏浚工程已經完成。王新莊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馬頭崗、上街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新鄭、中牟等5個縣(市)污水處理廠已進水調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56.1%和66%,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99%以上。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完成森林生態城工程造林8500公頃,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306天。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已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工作全面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展。科技自主創新工程進展態勢良好,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1%。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加快,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所。全面免除了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市9.9萬名中小學貧困生得到救助,全面啟動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初步形成。職業教育發展進一步提速,各類職業技術培訓達到60萬人次。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7所示範鄉鎮衛生院建成並投入使用,改造了32所鄉鎮衛生院和一批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參合率達到90.75%。實施了食品放心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嚴格市場准入和執法,食品葯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商城遺址公園、大河村原始文化生態園等立項籌建工作進展順利。「掃黃打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出版物市場得到有效整治。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建設和諧社區取得實效。首屆農民運動會成功舉辦,鄭州籍運動員在多哈亞運會上奪得3枚金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堅持和完善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民兵預備役建設和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雙擁共建、國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效。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實現城鎮就業再就業12.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9萬人,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引導性培訓15.8萬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各級財政投入社會保障資金13.6億元,全市新增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7.9萬人,新增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8萬人,為4.2萬名市屬國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辦理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扎實推進,城鄉低保標准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得到加強,扶貧開發和救災救濟工作扎實有效。市區新建1所社會福利院,市兒童福利院正在加緊建設中,農村新建、擴建敬老院31所。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89萬平方米,廉租住房覆蓋率達到符合條件「雙困家庭」100%。
—民主與法制建設繼續加強,社會大局安定有序。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監督,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全年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566件。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5件,制定規章10件。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和網上審批逐步完善。進一步完善政府重大決策機制,健全重大決策專家論證、決策評估制度,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項任務,政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了市、縣、鄉、村、企業「五級監管網路」,對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全面檢查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良好。深入貫徹《信訪條例》,暢通信訪渠道,加大督查督辦力度,認真解決長期信訪積案和重復信訪問題,妥善化解矛盾,群體性突發事件大幅減少。繼續深化「兩嚴一創」活動,深入開展命案攻堅,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五五」普法順利啟動,社會治安持續穩定。
向群眾承諾的「十件實事」,件件得到落實,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廣播電視、統計、審計、物價、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社會科學、地方誌、檔案管理、氣象和地震監測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回顧一年來的政府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市經濟社會能夠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得益於我們認真堅持和把握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五個統籌」,不斷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投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強節能降耗和生態環保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力推進縣域經濟,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加快發展的關系,堅持「有保有壓」的原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把國家加強薄弱環節的政策與鄭州發展的重點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三是堅定不移地把握正確的發展思路。准確把握市情,理清發展思路,年初制定並出台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規劃並實施了八項重點工程,加大結構調整和重大項目建設力度,使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四是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繼續以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全面深化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投融資體制、農村信用社等重點領域的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微觀經濟的活力明顯增強。五是堅定不移地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改善投資環境,開展了「整治建設環境和企業周邊環境」等專項治理,對久拖不決的外商投訴案件實行領導包案,著力解決損害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強重點建設項目效能督查,為外商投資創造統一、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
各位代表,上述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鄭州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市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投資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金、土地、能耗、環境保護等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小;農民就醫難、增收緩慢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低收入群體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還有不少困難,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依然艱巨;利用外資規模偏小,經濟外向度不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創建文明城市的任務仍然艱巨;節能降耗任務不容樂觀,完成降耗減排目標的難度將越來越大;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效率不高,政府廉政勤政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改進和解決。
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省八次黨代會、市九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為民謀利」的總體要求,圍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奮力實現經濟發展新跨越,奮力實現文化發展新跨越,加快建設文化鄭州、生態鄭州、平安鄭州、和諧鄭州。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在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化學需氧量減少4%,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4.2%。
為全面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真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科學發展軌道:
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二、三產業雙重升級。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需,不斷增強消費對我市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的發展。
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充分激活創新要素的政策調控體系,加快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三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全面發展農村經濟,逐步建立工農協調發展的機制。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不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四是加強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把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加快形成有效的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五是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提高競爭力和控制力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行政管理、投資、財稅體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為目標加快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加快調整和完善對外經濟發展模式,以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為重點,提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2007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我市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圍繞加快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提升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發展目標,著力做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不斷增強工業發展競爭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投入突破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到2800億元。以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重點,做強做大汽車工業、裝備製造業、鋁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化工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超硬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光機電等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充分利用國家振興中部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促進我市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繼續推進扶優扶強工程,完善重點企業培育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宇通、豫聯、三全等企業發展壯大,提升龍頭骨幹企業和優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力爭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3戶。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突出抓好品牌園區、特色園區、重點園區建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力爭再創一批國家級名牌產品和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知名品牌。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二七商圈、碧沙崗商圈的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圃田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鄭州國際航空保稅物流中心等重點物流項目建設,構建鐵路、公路、航空、信息一體化物流體系;支持重點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推動會展業加快升級,不斷完善會展硬體設施,提高辦展辦會水平。認真籌辦好第二屆中部貿易投資博覽會、鄭交會等重點展會。打造商都文化苑、炎黃廣場等旅遊精品景區,培育鄭汴洛、黃帝游、沿黃文化游等旅遊精品線路,大力發展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遊業。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專用農作物,逐步建立起各類具有區域化優勢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以石榴為主的百里邙嶺林果產業帶。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力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突破200家。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力爭有3個園區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快出口創匯農業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市建成300個規范合作社。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切實做好示範村、整治村建設,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引導農村發展支柱產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現有公路改造升級,繼續改造鄉鎮衛生院。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建設新農村培養新型農民。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積極推進貧困村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四、突出抓好八項重點工程,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繼續堅持以實施跨越式發展八項重點工程為抓手,統一認識、加強領導,不斷完善機制、加強協調,突出抓好對增強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調整項目投資重點,加快項目建設步伐。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結構調整項目投資比重,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發展,支持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強化樞紐中心城市地位,加快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爭取開工建設鄭石、鄭武鐵路客運專線,抓好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鄭州高速公路客運樞紐站、鄭州鐵路客運專線樞紐站、鄭州火車站西出口改造等項目建設。推進拓普軋鋼、趙家寨煤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等重大項目建設,做好國電滎陽2×60萬千瓦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鄭州至石人山、登封至禹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完成登封鐵路二期工程和新鄭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鄭州西繞城公路、鄭開大道與京珠高速互通立交等項目建設,做好鄭州城市輕軌和鄭汴城際軌道交通前期工作
⑧ 三年職業規劃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