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較分析台灣省與海南省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
海南;
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1、土地資源較多,生產和開發潛力大.2、水資源總量多,開發利用難度較大3、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熱帶氣旋頻繁.4、生物資源種類多,珍稀物種比重大,生長繁衍快.5、海洋面積廣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6、礦產資源種類多,部分礦種優勢明顯.7、旅遊資源具有熱帶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海島風情
經濟發展;(一)區位條件獨特.海南地處中國大陸的最南端,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近傍香港,遙望台灣,內靠我國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外鄰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地區.海南在這種大格局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將有條件發展成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的基地,海南鐵路通道建成後,這種優勢將會進一步明顯加強.二)政策相對優惠.國務院賦予海南實行比其他經濟特區更加優惠的政策,進行改革有更大的靈活性;全國人大授予海南省人大以地方特別立法權.(三)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建省以來,全省開發建設成就顯著,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四)有眾多的愛國愛鄉華僑.海南是我國主要僑鄉之一,有華僑和港澳同胞約200多萬人.
❷ 有關台灣省的地理環境和物產方面的資料
台灣是個呈來南北狹長型的海島,位於亞洲源大陸東南、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北臨日本、琉球群島,南接菲律賓群島,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航空網路四通八達,是非常便利的旅遊地之一。 台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的環境氣候,香蕉、菠蘿、柑橘、荔枝、龍眼、椰子、木瓜、批把、檄欖、蘋果、擯榔、桃子、梨子、柿子等80多個水果品種每年產量都很大。在台灣四周的淺海中,大約有500多種魚,常見的有鯛魚、鰹魚、鮪魚、溫魚等,比較名貴的有鰻魚、鯊魚等。
❸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台灣省》說課稿
《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三節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認識省級區域的一部分,教材從台灣概況、台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三部分內容認識台灣,突出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學習台灣首先應該明確其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台灣的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發展特點,這就是本節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是學習香港澳門的延伸,又為學習其它省份奠定了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地圖說出台灣省的位置、范圍,明確台灣是中國的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掌握台灣省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徵。
2、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從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認識區域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史實材料,使學生明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1)影響台灣自然資源分布的原因分析;(2)台灣的經濟特色。
本節課的難點是影響台灣自然資源分布的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教材,影響自然資源分布涉及到緯度位置、地形、氣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 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四、說教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五、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台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色。」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六、說教學過程
首先播放反映台灣風光的動畫,然後設懸念:台灣島與台灣省含義相同嗎?台灣除阿里山日月潭外還有哪些自然風光呢?今天我們就來暢游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省,導入新課。這種直觀的導入法有兩個優點:一是設置疑問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第一部分內容台灣的自然環境及台灣和大陸的關系。承接導課,我將追問:為什麼說台灣省是祖國神聖的領土?同學們知道哪些史料和證據?讓學生看課本找出答案,並完成課後練習題。然後我再從地緣關系、血緣關系、文化淵源歸納補充、進一步證實台灣省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這樣處理的依據是:1、為後面學習自然環境作鋪墊。2、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首先,從地緣關繫上,台灣原來就是祖國大陸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大約一萬年前,台灣海峽相應的部分下沉,台灣島於是成了祖國東海中一個四面環海的大陸島。其次,從血緣關繫上看,台灣的居民中,漢族約佔97%,主要來自大陸的廣東、福建等省。最後,從行政區劃、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歷朝歷代的「王土」。比如三國、明末、清朝……,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台灣迄今尚處於與大陸分離的狀態。)
在台灣自然環境這一部分內容,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著台灣輪廓圖來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在地圖上找出台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及台北、高雄、基隆2.用比例尺計算一下圖上基隆--福州、高雄--廈門之間的實地直線距離 3.看看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的哪個部位?4.看圖說出台灣省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范圍。5.台灣地形狀況怎樣?
然後我作如下的補充:(台灣島上約2/3是山地,是由幾條平行山脈所組成的南北縱貫全島的台灣山脈,山勢巍峨,群峰挺秀,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大面積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東部山嶺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較寬闊的平原,地勢東高西低。)
以上就是台灣的概況。我們知道自明朝開始,外國列強多次侵犯台灣,他們主要是看準了寶島台灣的「寶」,寶」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讓學生閱讀教材「美麗富饒的寶島」,分析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台灣森林資源分布在什麼地方?為什麼?2.為什麼台灣森林樹種十分豐富?3.台灣主要有哪些農產品? 4.台灣盛產這些農產品的原因是什麼? 5.台灣有哪些礦產資源,分布在哪裡? 6.台灣的美還體現在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台灣有哪些旅遊資源?
這樣處理的依據有二:一是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突現學生的個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台灣的自然環境這一重點解決了,在處理下一個難點——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上,我分三步解決:第一.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台灣省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圖,讓學生討論分析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結構中的變化。(由圖例可知台灣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特點。20世紀60年代後,農產品出口所佔比例急劇下降,農產品加工品的出口比例從70年代後降到最低點,而工業產品的出口比例從60年代開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到70年代後佔主導地位。)
學生明確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我將進行第二步提出問題:1.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應具備哪些條件?2.哪些因素促使台灣出口加工業的發展?3.台灣工業分布有什麼共同的特點?4.為什麼台灣的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指導學生閱讀材教材思考回答。這樣知識點通過問題的形式解決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第三步是根據圖表繪制折線圖的訓練。我先把第一產業的曲線圖繪出,再引導學生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曲線圖。這樣可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圖題,考查學生用圖、填圖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設計的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
這種網路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然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材料分析兩岸統一對祖國有什麼好處,兩岸分裂對祖國有什麼壞處,並請以此話題寫一篇作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❹ 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❺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
從圖中看出,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台灣省主體是台灣島,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台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區,北回歸線橫貫台灣島的中南部,台灣省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工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台灣島原來是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後來地殼下沉,形成了我國第一大島嶼,台灣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廣東省遷移過去的後代,因此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故答案為: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台灣省主體是台灣島,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台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區,北回歸線橫貫台灣島的中南部,台灣省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工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台灣島原來是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後來地殼下沉,形成了我國第一大島嶼,台灣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廣東省遷移過去的後代,因此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❻ 分析台灣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一直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對應《地理課程標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本節教材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祖國神聖的領土」,以敘述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相結合的形式,主要介紹台灣的范圍、位置,讓學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實地直線距離,從地理學科的角度說明「祖國神聖領土」的問題,並利用地質歷史上的地殼變遷事實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實材料,從時間發展的角度進一步說明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台灣的自然條件及豐富的物產。物產豐富與其自然條件優越有著直接聯系,因此教材在敘述性課文中主要介紹台灣的物產,並結合活動課文提出問題驗證其豐富的物產,同時提供「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台灣山脈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圖,明確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
第三部分主要講述台灣的經濟發展狀況。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配示意圖的形式,說明台灣經濟如何由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到出口加工工業佔主導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發展經濟的影響因素。這部分教材與前面自然條件部分結合緊密,特別是說明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階段,聯系尤為緊密。閱讀材料分析新竹科學園區發展變化的過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說明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過程,以及當地鼓勵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活動性課文既是敘述性課文的補充,又是對學生技能和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學生閱讀工業的分布特點圖可以自己總結歸納,並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因此將台灣工業分布的相關內容安排在活動課文中,通過三道小題,配以分布圖,以遞進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教材在敘述課文中沒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動課文中,並且首先讓學生繪制產業結構變化折線圖,在繪圖的基礎上,分析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繪制統計圖表的技能,又將知識進一步深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上三部分內容,突出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同時也較好地體現了《地理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習台灣首先應該明確其在政治上的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討論台灣的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發展特點,這就是本節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
內容點析
1.關於「台灣省的范圍和領土歸屬」,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和活動題1,配以台灣省地圖,使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出發,明確台灣省在政治上的領土歸屬問題。結合活動題1中的第一小題,使學生明確台灣省除台灣島外,還有周邊的許多小島,重點找出釣魚島,說明其歸屬。活動題1的第三小題是通過學生量算實地直線距離,說明台灣與大陸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關系。活動題2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從地質歷史和社會、文化等史實材料出發說明台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關系。
2.關於「台灣省的位置」,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和活動題1中的第二小題,並結合台灣省地圖,重點強調了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強調這兩個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領土歸屬問題,對於其緯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動題1的第四小題,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找出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的哪個部位。通過重要的緯線確定某區域的位置,這是一種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過活動題的方式培養學生認識區域的能力。
3.關於「台灣島的物產和資源」,教材以敘述課文和活動課文相結合的形式,並配以「台灣島主要農礦產品分布」圖,說明台灣島豐富的資源和物產及其分布。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舉了森林、礦產和水產,並在活動題1中重點提到了「森林之海」 和「東南鹽庫」。從物產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農產品,並通過活動題2中的第一、第三小題引導學生說明台灣島的農產品有哪些?農產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另外教材中還配有兩幅圖片「玉山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這兩幅圖片是台灣島美麗風景的縮影,可以由此說明台灣島旅遊資源豐富。
4.教材通過簡短的敘述性課文和活動課文,並配以相應的地圖和示意圖,體現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活動題2中的第二、第三小題和活動題3都是說明這種關系的。分析這幾道題時,可以將「氣溫和降水分布圖」、「台灣省地圖」與「台灣島主要農礦產品分布圖」結合,從地形、氣候兩個方面說明台灣物產、資源豐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點。教材用「台灣山脈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圖」與「氣溫和降水分布圖」結合說明台灣森林樹種豐富的原因。從氣溫狀況可知,台灣山脈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因此山麓地帶應該是熱帶植被。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植被變化為亞熱帶植被——溫帶植被——亞寒帶植被——高山灌叢及草甸等,因此氣候的垂直變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變化,使得森林樹種豐富。
5.關於「台灣經濟的發展和特點。分析台灣的經濟,應從其自然條件、資源出發,說明早期經濟以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單純的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無法滿足台灣當地的需求,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開始轉變。教材利用「 台灣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統計圖,直觀說明台灣經濟由過去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發展到現在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的變化,利用「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圖,直觀說明能夠促使台灣經濟變化的有利條件,除示意圖中顯示的內容以外,還可以補充一個因素,即台灣鼓勵發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重要因素。為了較好地說明台灣經濟的特點和變化,教材在閱讀材料中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並較好地補充了 「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圖中沒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關於「台灣工業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教材以活動課文配「台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圖和「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示意圖的形式出現,並且活動課文的三道小題以遞進形式設問。解第一、二小題時,注意觀察「台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圖即可得出答案。在學生得出答案後,教師應該結合「台灣省地圖」及第三小題的示意圖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題。
7.關於「繪制統計圖」的技能訓練。本節教材不僅引導學生判讀統計圖,同時在最後的活動題中給出學生關於「台灣三類產業產值構成」的數值變化,並繪出部分折線,未完成的折線部分由學生繼續完成。通過此題訓練學生繪制統計圖的技能,訓練時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圖例確定三類產業所用的折線顏色,如何根據圖表所給數據在圖中查找橫坐標、縱坐標。在學生完成此圖後,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所繪制的折線圖並結合「台灣省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折線圖,分析說明台灣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
❼ 台灣的地理位置的對於發展經濟優勢
優勢:
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發展。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
❽ 台灣省的位置、范圍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❾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教案
問題研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教學重點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新加坡區域發展的條件評價。
3.新加坡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不同影響。
教學難點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新加坡區域發展的條件評價。
3.新加坡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不同影響。
教具准備
1.新加坡地圖。
2.有關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圖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新加坡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學會分析地理數據圖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掌握一定的區域研究的方法。
2.學會評價某區域發展的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地理科學實用性的認識。
2.建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過程
課前准備
學生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信息。分組進行研究,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探究過程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研究,課堂上主要是匯報研究的成果。教師也准備相應的資料,以備學生在課堂展示研究成果時進行一些補充。
導入新課
師
(創設情境,引發思考)新加坡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創造著奇跡,許多人都在研究新加坡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同學們也作為專家進行了一些研究,重點以新加坡為例,分析某一區域的地理環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什麼條件?下面我們共同探究,已經形成一些想法的同學可以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後,代表小組來介紹探究的成果。
推進新課
板書:
問題研究:地理環境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發展條件
師
(設置探究題目便於將學生思考引向深入)請大家針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地理環境特點來共同分析和評價新加坡地理環境的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新加坡哪些地理條件對工業發展不利?
課件展示圖片:
新加坡地圖
課件展示:文字資料: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簡介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槃(pán)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自然地理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它位於赤道以北136.8千米,東經103°38′至東經104°6′,北緯1°09′至1°29′,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面積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鑒2002),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資源缺乏。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
生
有利條件主要是地理位置優越,不利條件是礦產資源貧乏。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然後總結)
師
新加坡的工業非常有名,主要的工業部門有哪些,是什麼地理環境影響到工業部門的選擇呢?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條件外,促進新加坡主要工業部門發展的有利因素還有哪些?我們從其發展簡史上去尋找。
一、主要經濟部門
課件展示:文字資料
生
(學生回答後師生討論並評價)
師
新加坡國民體系中,服務業、農業等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哪些地理條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
課件展示:
新加坡的經濟概況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包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業部門,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師生討論歸納)
板書:
二、主要影響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積小,資源貧乏
有利因素:氣候條件優越,工業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航運便利,經濟發展水平高
師
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氣候條件優越,不利條件為耕地面積小,服務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工業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水平高。
課堂小結
結合學生活動實踐,評價學生學習行為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地理環境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發展條件
一、主要經濟部門
二、主要影響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積小,資源貧乏
有利因素:氣候條件優越,工業基礎好,地理位置優越,航運便利,經濟發展水平高
活動與探究
新加坡一直都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大力進行海外投資,例如非常有名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同學們想一想積極對外投資與新加坡的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呢?就此寫一篇小短文。
提示:學生從新加坡土地面積、資源、環境和土地承載力等方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