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專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屬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⑵ 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各國制訂經濟發展戰略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繁榮的對外貿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焦點。本文在對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並研究了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運行態勢
我國經濟增長概況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
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後,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於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 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見圖1)。
綜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運行軌跡的趨勢基本一致,即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外貿易也隨之發生波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往往不景氣。由此可見,二者呈現出較為密切的依存關系。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
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以上,2000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當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約70%,2005年上升到80%(見表1)。
表1說明,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於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國民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目前的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為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出口貿易的問題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結論與對策建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於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於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並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對外貿易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總量和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對外貿易的根本任務在於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如果對外貿易的發展與這些目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對外貿易才能實現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外貿易結構失衡,效益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大大超過世界水平,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佔比重寥寥無幾。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是當務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並順應需求,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質量,增強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不能忽略國內市場的開發和佔有。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主要依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經濟管理經驗等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但一個國家的經濟若長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導入型經濟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變,將會給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走開放型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市場來支撐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融合日趨緊密,全方位的競爭將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國只有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在國際交換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會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會更加明顯。
⑶ 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消費、投資與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因此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⑷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影響
在第三次抄科技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二戰後的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戰後的國際分工由各國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成為各國間的部門內部的分工。同時,促使一些高科技產品走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的道路。
國際分工的深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
(1)國際分工的深化是戰後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快於世界生產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
(2)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二戰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3)國際分工的深化使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國際分工的深化業制約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⑸ 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國際貿來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自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⑹ 國際貿易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增加對外出口,可以有效帶動我國經濟發展,同時有效引進外資和相關管理經驗以及技術,也能夠優化我國經濟結構,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升級換代,擴大我國經濟總量。
⑺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五、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7)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相互影響擴展閱讀:
一、國際貿易的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的發質感趨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⑻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復制粘貼型回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撰著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一書,已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李曉西主持的商務部(原外經貿部)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的成果。作者沿用世界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時數據前移兩年的慣例,對截至2001年底的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進行了調查和評估測度,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的突出特色表現在:
第一,客觀確定市場經濟的標准,並對中國市場經濟現狀進行了評估。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規定性,但它又是以豐富多彩的現象表現出來的。各國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經濟的形式甚至部分內容也必然不盡相同。我們既不能因差異而否定市場經濟標準的客觀存在,也不能把市場經濟標准絕對化、簡單化。該書從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借鑒美國、歐盟、加拿大反傾銷對市場經濟標準的法律規定,得出了5條帶有共性的市場經濟標准。第一,政府行為規范化,即資源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使用和定價由市場決定,政府尊重和保護經濟主體在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對企業公平對待。第二,經濟主體自由化,即企業產銷活動的行為是市場化的。第三,生產要素市場化,即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第四,貿易環境公平化,即市場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基礎設施、市場立法和司法健全。第五,金融參數合理化,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企業換匯及存匯方式有自主權等。
對照這五條標准,該書認為,從政府作用上看,中國的政府職能已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從企業權利與行為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非國有經濟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從投入要素看,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建立,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從貿易環境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自由交易的機制正在形成,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不斷改善與加強。從金融參數看,我國正在推進這方面的改革,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
第二,全面評估中國市場經濟的量化程度。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產品傾銷幅度時的一個重要概念,因此,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對我國目前的經濟體製做出明確的量化認定已成為當務之急。該書借鑒國際測度思路和方法,測算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到2001年底已達到69%,認為中國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一些國家所說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客觀公正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⑼ 試述國際貿易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貿易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摘要:對外貿易政策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它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各種政策之間存在相關性,一種政策的實施效果,還受到其他領域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政策也不例外。然而研究其他經濟領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文試圖探討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旨在說明不同經濟管理領域間關系密切而且錯綜復雜,並引起同行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宏觀經濟政策;相關性;國際貿易;傳遞
對外貿易政策是各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政策,其政策的制定主要為了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出口、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政治和經濟關系,其中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是對外貿易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標。由政策的相關性(coherence)我們知道,一種政策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除了取決於該政策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其它相關領域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政策與國際貿易具有直接相關性,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其理論研究比較多,理論體系也比較完善。然而關於國內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影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因此,本文著重研究與對外貿易政策相關的國內重要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包括:宏觀經濟與國際貿易、宏觀經濟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傳遞渠道,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和國際貿易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經濟的工具,而我們對這兩種政策的相關性,及其相互作用則知之甚少。可以說對外貿易和宏觀經濟變數緊密相連,對外貿易影響經濟活動的結構、水平、穩定以及經濟增長。進口和出口對一國經濟收入和就業都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實踐經驗也表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積極的聯系。正如對外貿易影響宏觀經濟一樣,一國國民收入水平、總體價格水平、總投資、就業以及消費的變化都會對對外貿易產生影響。
國內經濟增長,消費增加,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也增加,原來生產出口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供國內消費的產品,從而實現資源在出口產品生產部門以及非出口產品生產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同時出口的減少和進口的增加使得一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相反,如果一國消費滯後,就會迫使國內生產商不得不開拓國際市場,從而出口增加,對外貿易收支得到改善。
國內價格水平的變化對國際貿易存在著「外溢效果」。通貨膨脹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樣使得進口增加、出口減少,貿易收支惡化。
從外部看,國外市場價格變化對一國的對外貿易以及宏觀經濟運行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對於一些對國際市場依賴性較強的小國更是如此。相對於國內價格,國際市場價格的上升會鼓勵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另外,進口價格的上升使得以進口產品為生產投入的成本增加,進而產生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的出口產品價格會增加出口交易的利潤,增加出口公司的資金流動,從而刺激企業將生產非出口品的資源和生產要素轉向生產出口產品。國外市場相對價格的變化會影響一國的貿易條件,從而對對外貿易收支產生影響。
對外貿易對宏觀經濟政策極其敏感。例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使一國總消費支出增加,包括用於進口商品的支出,所產生的效果與國內經濟增長相似。宏觀經濟政策對一國金融市場的影響也會刺激資本流入或者流出,因而它又可以成為利用國外可利用資源對經常帳戶赤字進行融資的決定性因素。
宏觀經濟要素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研究尚缺乏實證分析。下面就以經濟衰退和宏觀經濟不穩定兩種情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經濟衰退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源自於國內總需求的降低(因而會降低對進口產品的需求),而間接影響則源自於國內部分企業或產業尋求政府保護的壓力,以使這部分企業或產業免受來自國外競爭。同時,一國貿易保護措施的不斷增強會引起他國(貿易夥伴)的貿易報復。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面對國內需求的不斷下降,處於經濟危機中的一些國家不得不高築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國生產商,使其免受來自國外競爭的沖擊。然而,貿易保護主義使國內疲軟的需求進一步惡化,加劇了經濟蕭條程度,延長了經濟蕭條周期的時間。國內需求的急劇下跌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宏觀經濟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傳遞」 渠道是外匯市場,即通過外匯匯率的變動和國內價格水平變動來影響國際貿易。實踐證明,穩定的匯率和國內價格水平與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行有著極強的相關性。相對於遭受高通貨膨脹率的國家來說,保持低通貨膨脹率國家之間所進行的貿易更為頻繁和集中,並且所形成的貿易夥伴關系也更為密切和穩定。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加入貨幣聯盟的國家,如果成員國之間匯率固定,並由超國家的貨幣聯盟當局調控,將會極大地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至少不低於優惠貿易安排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表1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進口增長和宏觀經濟不穩定之間的關系。該表的回歸分析結果,是根據114個國家的有關數據,對1980-2000年間最惠國平均關稅水平、年均進口的實際增長與GDP平均增長的比率,以及GDP增長的標准偏差進行回歸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該模型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國家進口增長對GDP增長的依賴和對進口管制水平的依賴,從而能夠得出宏觀經濟波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重要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進口增長與GDP增長正相關,而與關稅壁壘的程度負相關。
表1 進口增長和不穩定的宏觀經濟回歸分析 變數 估計系數 統計值 常數 1.181.16 GDP平均增長 1.14 11.55 最惠國平均關稅 -0.14-4.24 GDP標准偏差 -0.32-381 R Square=0.64 資料來源:來自於《2004年世界貿易報告》。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變數變動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那麼,宏觀經濟的變動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呢?
二、宏觀經濟變動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傳遞渠道
以上分析只是說明了宏觀經濟變數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但是宏觀經濟的變動是通過什麼樣的機制,或者說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來影響國際貿易的呢?一種是通過外匯市場。根據Eichenbaum 和 Evans(1995) 的觀點可知,外匯匯率主要受貨幣政策的影響。宏觀經濟不穩定會導致市場價格和一國支出大幅度波動,而這種波動又會反過來改變外匯市場狀況,迫使一國調整外匯匯率,最終結果是影響國際貿易。另外一種重要渠道是通過金融部門。如通貨膨脹會對投資和貿易專業化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時期,對於企業來說,即使他們在一個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家經營,只要他們在一個具有增長趨勢的市場運作,從銀行獲得貸款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Corbo(1992)等人認為,高通貨膨脹環境下期望通過關稅等措施,消除價格扭曲而導致的相對價格變動,不但不利於實現預期效果,反而會扭曲投資決策。同樣,由於金融部門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銀行部門會更樂意給願意出高利息率的借方貸款,即使這種貸款存在著高風險。這種在通貨膨脹環境下所做出的「逆向選擇」會扭曲一國專業化分工模式和貿易增長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經濟的不穩定也是通過金融部門這一傳遞渠道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的。
三、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外匯匯率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國政府會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及其需要對本幣對外幣的匯率進行調整。比如在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口持續超過出口,在外匯市場上將表現為對外幣的過度需求超出了外幣的供給,即外匯的供給不足以滿足外匯需求。此時,外幣價格具有上升趨勢。為了改變外匯市場上外幣供求不對稱的狀況,一國政府將會調整本幣對外幣的匯率,即通過本幣貶值的方式來改變國內對外幣的需求。一國政府對匯率的調整將產生兩種效果(以本幣貶值為例):一是本幣貶值會使得從國外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進而抑制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相反,本幣貶值,會增強了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本國產品出口以及增加本國出口產品的生產。二是本幣的對外貶值會使得國內出口或進口商品相對於非出口或進口商品的價格改變,這種國內價格的相對改變不僅僅改變了該國出口和進口的增長狀況,同時也改變了國內需求和投資狀況。
(二)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說明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之前,讓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匯率變化對國內市場均衡的影響。在價格給定的條件下,國內市場的均衡會受到匯率變化的影響。由國民收入均衡等式Y=A(Y, i) + NX(Y, Yf , e P*) (式中NX表示本國凈出口,Yf, P*分別代表外國國民收入和價格;e代表匯率) 可知,匯率是總需求的一個決定因素,匯率變動將導致IS曲線的移動。具體影響過程如下:
在國內商品價格P和國外商品價格P*給定的情況下,本國貨幣貶值會使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促使本國凈出口NX增加,從而使得IS曲線右移,如圖1中的箭頭所示;相反,本國貨幣升值會降低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促使本國凈出口減少,從而使得IS曲線左移。據此,當本國利息率高於國外利息率時,即i>i*時,本國貨幣升值,IS曲線左移;當本國利息率低於國外利息率時,即i<i*時, 本國貨幣貶值,IS曲線向右移動。由此可見,在匯率調整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作用會受到匯率變動的制約和影響。
下面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財政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如圖2所示,當一國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時,例如減稅、減費或增加政府開支、加大政府采購等,會導致IS曲線右移,IS曲線從原來的位置移到IS』處。國內均衡點也由E移到E』點(短期均衡點),此時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張,國內產量不斷提高,對貨幣需求也會不斷增加,並導致利率上升。由於受到高利率的吸引,大量國外資本流入國內,從而導致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反映在外匯市場上,就表現為對本幣的需求超過本幣的供給,這時候相對於國外貨幣而言,由於供不應求的關系,最終導致本幣升值。
本幣升值後,由於用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貨物價格上升,削弱了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導致本國出口受到抑制,但進口增加,IS曲線將向回移動,直到凈進口的增加抵消國際收支順差為止。如圖2所示,IS曲線最終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國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影響到一國外匯市場,即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反過來,外匯市場匯率的改變(即改變一國貿易狀況)又會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一個完全的「擠出效應」,致使財政政策達不到預期目的。
相反,如果一國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例如增加稅收或者是減少政府開支,則會產生一個相反的運動過程。
(三)貨幣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如圖3所示,最初國內均衡點為E點,假定一國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量M,由於在價格P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使得LM曲線右移,因貨幣供給增加,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利率會下降,這樣就會刺激國內投資,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所以此時最初的國內均衡點移至E』點。由於國內利息率低於國際均衡水平,導致國內資本大量流出,該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反映在外匯市場上,就表現為對本幣的供給超過了對本幣的需求,這時候相對於國外貨幣而言,由於供過於求的關系作用,最終導致本幣貶值。 本國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於是IS曲線向右移動,直至國際收支恢復平衡。最終平衡點移至E』』點,在這一點,國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與國際均衡利率相等,結果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導致了產量、就業的提高和利率的上升。如果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則結果正好相反。短期內,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提高利率,降低國民收入水平,並導致資本大量流入,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於是本幣升值,凈進口增加,IS曲線左移,直到國際收支恢復平衡,達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點。
至此,我們粗略地分析宏觀經濟變數變動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變數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渠道,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與對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的國內有關經濟領域——宏觀經濟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同經濟管理領域間的關系密切而且錯綜復雜。當然對國雅貿易產生影響的國內經濟領域政策不只限於宏觀經濟政策,其他諸如基礎設施及其服務管理的有關政策、國內市場結構及其干預政策,以及經濟組織機構的管理等政策都會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