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述我國政府目前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並說明其理論依據.
宏觀調控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在經濟活動中進行有意識的干預。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而發達市場國家一般將宏觀調控的目標定為充分就業、價格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據此,可以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目標規定如下:
第一,調節總量平衡,保持物價穩定。國民經濟運行的理想狀態是總量平衡。但由於市場缺陷、人們的心理預期、經濟環境決策失誤等原因,國民經濟常常會出現失衡狀態,這就需要政府採取「逆風向而動」的經濟政策,保持總量的基本平衡,緩解經濟周期性所造成的經濟波動。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長期處於短缺經濟環境,治理通貨膨脹一直是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而自1998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了需求不足的通貨緊縮狀態,物價下降、就業不足,因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總是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市場機制如果使資源更多地配置於高生產率的部門,就可以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市場機制的作用,可以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但其速度相對緩慢。而政府通過實施產業政策,就能夠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我國是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比較落後,為實施「趕超」戰略,必須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此外,我國還應搞好生產力布局,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三,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我國要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一定要適應我國國情,避免大起大落。事實說明,宏觀經濟波動比微觀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要高出許多倍。這就要求政府審時度勢,既要刺激經濟增長,又要防止經濟過熱。
第四,廣開就業門路,實施再就業工程。按凱恩斯的解釋,失業分三類:摩擦失業、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只要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達到了充分就業。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實施擴大就業門路和再就業工程,是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宏觀調控所要解決的重要的任務之一。
第五,平衡國際收支。隨著國際交往的密切,平衡國際收支也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狀況嚴重失衡,勢必對國內經濟形成沖擊,從而影響國內經濟穩定。平衡國際收支的政策包括調整關稅、匯率、出口退稅等。
Ⅱ 試述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講的計劃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經濟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
法律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法規;
行政手段則是政府發布的經濟命令。
經濟手段: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
法律手段: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
行政手段:這是依*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計劃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後性和調節後果的不確定性。當計劃、經濟手段的調節都無效時,就只能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
Ⅲ 試述我國宏觀調控的目標.原因.手段.作用
原因:
首先,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有些領域不能依靠市場來調節。 其次,即使在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包括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最後,宏觀調控有利於幫助人們認識市場的弱點和缺陷,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目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手段:
①經濟手段
含義:是指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內容:價格、財政、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等杠桿進行的調控都屬於經濟手段,還有經濟計劃、產品購銷、產業政策、開發式扶貧政策等多種手段,把握經濟手段的內容有那些。
(說明:經濟手段如第五課《財政與稅收》中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從緊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第六課《銀行和儲蓄者》中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貸政策;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中,國家實行相關產業政策,調整經濟結構。)
作用: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重要作用
②法律手段
含義:是指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作用:可以有效地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調整社會經濟關系,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行
注意:法律性是市場經濟的特徵,所以法律必然成為國家調控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
理解: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③行政手段
含義: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特點:直接、快速
注意: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調節,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地運用,否則將不利於市場作用的發揮,甚至產生消極的後果。
注意:不能認為實施宏觀調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宏觀調控應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發揮各種手段的整體功能。
幾個認識誤區
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宏觀調控是指導性的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
⒉市場調節不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
需要的原因,國家的宏觀調控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⒊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
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
作用:
1、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注意這個增長是量和質的統一,而且要平穩,不能大起大落)
2、充分增加就業(失業率高,意味著勞動力浪費大。勞動力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必須充分利用。再則,就業是民生之本。失業率高會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
3、保持物價相對穩定。(這也是關系民生的大問題)
4、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現在我國的國際收支中,經常性項目嚴重不平衡,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出口貿易順差大,外匯儲備達幾萬億美元,外國(我們的國際貿易夥伴國)很有意見。別人吃了虧,就不願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終會給我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是,我國的資本項目是逆差。就是外國投資者帶進中國的錢多,我們出國投資者帶出去的錢少。這樣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宏觀調控的只要措施有:
Ⅳ 試論述我國宏觀調控的必要性與目標
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專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屬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如下: 促進經濟健康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00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的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綜合運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統籌安排,才能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Ⅳ 分析我國2012年以來的宏觀經濟形勢 政府採取了哪些宏觀調控的措施
一、我國經濟形勢展望
目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已經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第四季度通脹率走入下行通道,11月通貨膨脹率為4.2%,可見我國的通脹治理已經初見成效。展望2012,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通脹壓力仍然較大;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很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反復大幅震盪;各國宏觀調控目標和方向存在分歧和沖突,宏觀政策協調難度加大(畢吉耀等,2011)。對於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張立群(2011)認為,2011年經濟增長呈下行態勢,貨幣政策取得明顯成效,進入2012年後,經濟增長率將繼續平穩降低,受世界經濟和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當然也存在發生較大波動的可能,其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在於企業困難和就業問題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2011)總結,中國宏觀經濟復甦的步伐放緩,呈現出「經濟增速逐季回落、通脹壓力高位回緩、經濟泡沫逆轉、資源錯配加劇、金融風險上揚與結構剛性持續的局面」。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
CQMM )課題組(2011)使用預測模型得出,2012年, GDP增長率可能回落至9. 45% ,CPI預計將維持在4. 55%
的水平。
我們認為,在進入2012年以後,通脹並不像之前那樣是宏觀調控的最主要目標,但基礎還不牢固,仍有繼續影響的可能。因此,通貨膨脹問題仍不容忽視,但考慮到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和外圍環境都面臨一個嚴峻形勢,應當對於增長情況賦予更多的關注。在國內經濟中對民生和經濟總量有重要影響的房地市場調控已經取得成效,從經濟的長遠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價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產市場調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
(一)通貨膨脹問題
通貨膨脹率雖然回落,但通貨膨脹的危險猶在。通過對歷史數據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進入2010年以來,通貨膨脹就開始成為經濟中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2011年7月CPI甚至達到了6.5%的峰值,之後在中央大力的調控治理下雖然開始走入下行通道,但參考09年末的形勢,在11月CPI和PPI數據雖然都處於低位,並不意味著來年的通貨膨脹可以完全放鬆。隨著美國繼續推行小規模的國債購買計劃,並長期將名義利率維持在低位,全球的流動性仍然充裕,這部分流動性是否會向我國傳導,仍是一個重大問題。縱觀2012,通貨膨脹仍然是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對其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二)增長問題
1.外圍環境仍然不穩定
2012年,歐元區國家將迎來一個還債高峰,歐洲債務危機將繼續發酵,為應對歐洲債務危機,歐元區國家將被迫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據統計,歐洲債務危機主要國家在明年2-4月會有大量債務到期,債務違約風險將會集中凸顯,歐洲能否就此問題達成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並將其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降至最小化,將是2012年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驅動事件。
歐洲的債務危機已經通過金融市場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進行傳導,在美國、日本等經濟體本身增長乏力的狀況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觀察2000年以來數據,可以發現,出口一直是我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借鑒2009年的經驗,如果我國的凈出口表現不理想,那麼投資就擔負起了保持經濟增長的重擔,這樣與歷史數據相比過高的投資拉動額,對之後的經濟會有一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總體態勢下,2012年我國出口將受到嚴重挑戰,而「外向型經濟」也將受到重大的影響,經濟增長總體情況並不樂觀。
2.中國經濟的內部制約因素
除去國際環境的外生影響,隨著我國經濟近30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要素相對價格體系也隨之在迅速調整。
(1)勞動力成本上升
目前我國各地都出現了工資上漲的情況,特別是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這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熱門行業。蘇劍(2010)通過依據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動作用來進行研究,發現以「民工荒」為特徵的特定市場勞動力短缺將是今後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勞動力資源豐富,我國的二元經濟特徵十分明顯,勞動力無限供給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然而,在工資上漲的壓力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一農民工為主要勞動力的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經濟增長方式將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及技術密集型調整;其次,勞動力及價格的上漲對於經濟總量增長、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物價控制等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2)房地產泡沫
房價泡沫是金融危機的主要來源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成為泡沫資產的溫床,其中僅2009年,從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價幾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價調控措施幾乎毫無效果。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仍然按照一個平穩的增長速度進行,這說明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的泡沫化的趨勢。進入2009年以來,在北京上海廣東等過剩流動性的目標城市,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幅度遠遠大於全國平均值。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北京市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28.73元,這就意味著一名平均收入水平的北京市民一年的工資並不能夠在同期的北京購買1平方米的房子。房價水平與收入水平脫鉤,正是房地產出現泡沫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目前,雖然房地產銷售價格並沒有明顯的下降,但是我國的商品房銷售增速已經開始下降,這些都說明房價調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應繼續加強調控。與此同時,房價下跌將導致我國房地產投資的下降,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可能性加大。同時,由於剛需商品房的替代品——「保障房」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商品房投資的增加對經濟的沖擊可能會得到一部分的緩沖,但由於房地產的高產業關聯性,房地產「去泡沫化」給2012年帶來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然不容忽視。
二、政策目標選擇
(一)調控政策總體目標的選擇
2011年12月14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方向和主要任務,「穩中求進」成為201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調。所謂「穩中求進」,就是在鞏固價格水平穩定這一成果的情況下,實行調整性的政策組合促進經濟的增長。張立群(2011)對此的解釋是統籌協調好控物價、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之間的關系;孫學工、樊彩躍(2011)認為需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提高重要資源的配置效率,並尋找新的增長點。
我們認為,2012年我國應警惕通貨膨脹,以保增長為主要政策目標,同時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擠除房價泡沫。因此,我國2012年的政策目標應該是:保增長、抑通脹、控房價。
(二)引入供給管理的總供求分析框架
目前的宏觀調控理論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在保增長和抑通脹二者之間只能保證一個,這就是宏觀經濟學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也就是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交替關系。要想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忍受較高的通貨膨脹,而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得忍受高失業。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結果。實際上,有一些政策措施是能夠同時保增長、抑通脹的。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稅收的措施就是如此。降低生產成本和稅收能增加企業的利潤,刺激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增加供給,穩定物價,這就同時達到了保增長、抑通脹的目標。這種政策被稱作「供給管理政策」。「供給管理政策」與以傳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特徵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後者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同一時期只能保證一個,而且在實現一個目標時必然以另一個的惡化為代價。
蘇劍(2008)、劉偉和蘇劍(2007)探討了供給管理在短期宏觀調控中的作用。許多人認為,供給管理政策只適應於長期調控,不適合短期宏觀調控。在他們看來,一個經濟的總供給是由這個經濟的技術水平和可用資源的規模決定的,而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都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因此在短期內總供給是無法調控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正是由於供給管理政策的長期性特點,使人們對供給管理政策的重視僅限於其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而對供給管理政策的短期調節效應沒有予以充分承認。事實上,供給管理政策不僅能夠,而且經常被運用於調節短期經濟波動,只是不被人們關注,或者不被視為供給管理政策,被想當然地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了。總供給是由企業的生產成本決定的,而企業的生產成本卻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內調控的,政府只要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就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因此,供給管理是可以用於短期調控的。
蘇劍(2008、2011)指出,調節短期經濟波動經常運用的供給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財政政策,比如針對企業的稅收政策,減稅意味著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實際利潤上升,其效應相當於企業生產成本的下降。(2)要素價格政策。調節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能源、原材料價格、利率等,都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要素價格政策的一種。(3)第四,行政、法律手段。這些手段影響企業在某一市場的准入條件和審批手續辦理的難易程度,因此可以達到調節某一行業的總供給的目的。(4)提高企業生產率的政策,比如促進技術進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三、2012年我國宏觀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宏觀政策組合
在進行政策設計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下滑雖然有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等因素的負面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政府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要想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只要稍稍放鬆政策緊縮力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否則就會出現經濟大起大落的局面,房價調控和抑制通脹的成果就將毀於一旦。因此,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我國應採取「穩中求進」的方針。在這一大背景下,為了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控房價三個目標,我們認為我國應該採取以下的政策組合。
1.貨幣政策:「總量穩健、定向擴張」
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的總規模,防止流動性在2011年緊縮後的大規模擴張,從而抑制通貨膨脹和房價,並以定向擴張的貨幣政策扶持小微企業以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的企業和項目。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基本偏緊,但是是全面性的偏緊,所以造成了中小企業的運營問題。因此進入2012年以後對經濟中的流動性應當進行有目的的傾斜,通過利率政策和信貸政策等,對小微企業以及其他符合長期目標的企業予以定向寬松。
2.財政政策:以供給管理型財政政策為主,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政策目標
財政政策總的方向應該是擴張性的,但以供給管理(尤其是降低企業稅收)為主。大型的國家財政購買計劃可能會使得目前已經過剩的部分夕陽產業再度擴張,不利於經濟總體的結構轉型和長期穩定增長。而且如果實施大規模刺激需求的財政政策,還可能使經濟陷入新一輪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而降低企業稅收一方面刺激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供給,從而刺激經濟增長,而供給的增加又有助於抑制物價上漲,因此這種政策能夠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目標。
3.實現體制改革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
任何改革措施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改革措施影響總需求,有些改革措施影響總供給,在宏觀調控中應該積極、充分地利用體制改革的有利效果,既推進改革,又實現宏觀調控目標。跟降低企業稅收一樣,一些體制改革措施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刺激供給、抑制物價,有助於同時實現保增長、抑通脹兩個目標。
(二)具體調控措施
1、供給管理層面
(1)降低企業稅費
在短期供給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減稅。為了增加企業的生產能力,應當降低企業繳納的各種稅費。企業繳納的各種稅費就相當於企業的成本,因此減稅就相當於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企業稅收和降低個人稅收雖然都是減稅,但對經濟的影響不一樣。降低個人稅收通過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費需求,因此是需求管理政策;這種政策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率,但卻會加劇通貨膨脹。但降低企業稅費是供給管理政策,企業能夠在原材料位於高位的情況下維持其原售價,同時又提高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激勵,從而一方面穩定了物價,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減少企業生產稅費不僅僅從生產成本角度減低了企業的成本,從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而言,減稅政策一方面壓縮了稅收機構的運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對實體經濟的干預,減少了政府規模、另一方面也同樣減少了企業的繳稅成本,能夠為企業正常運營管理節約更多的經費,激發企業內部管理活力。降低企業稅收降低針對企業的各種稅收,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微型企業的稅收。我國最近在某些地區試點的營業稅改增值稅、提高這些稅收的起征點的做法就是這種政策。
(2)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顯然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成本。我國目前的物流成本很高,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我國物流成本佔GDP的18%,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1]。其中很大比例是由於高速公路的壟斷收費權(過路費、過橋費)使得物流業成本居高不下。
實際上,降低物流成本這種政策我國近年來一直在採取,但僅主要針對農產品,對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應該擴大到所有產品的流通過程。由於一國的總生產成本肯定小於其國內生產總值,因此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比重肯定大於18%。因此,如果把物流成本降低10%,就會使我國的總生產成本降低至少1.8個百分點,假定這會一比一地反映在價格上,那就意味著通貨膨脹率下降至少1.8個百分點。在執行上,政府只需要出台一個降低高速路收費標準的規定就行了,不會增加政府的額外財政支出。因此,這種政策的效果應該非常好。
(3)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其他輔助方法
降低企業注冊門檻,鼓勵各種創業活動,尤其是對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更應如此。改進工商管理,簡化行政管理環節,降低行政性收費標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種收費。加強和改善經濟方面的立法、司法、執法,增加這些方面的透明度,提高執法、司法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合同的履行,盡可能降低經濟糾紛出現的可能性和處理經濟糾紛的成本。
(4)實行以豬肉價格為主的肉禽價格保護制度
我國近期的通貨膨脹中,食品價格佔到了很大一部分,通過觀察09年12月以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食品消費價格指數均基本上高於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在通貨膨脹高企的時期,居民肉禽及其製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遠遠大於CPI,峰值達到了33.6%的漲幅,相對應的,本期CPI指數也到了6.5%的峰值。因此可以認為,肉禽價格對我國的通貨膨脹有著巨大的影響。
而考慮到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在肉禽價格的上漲中,豬肉價格對CPI上漲率起到了主導性作用。究其原因,在於我國對豬肉等肉禽價格的管理措施存在問題。以豬肉為例,在價格上漲時,政府出手穩定價格;而在價格下跌傷及養豬者時,政府並沒有採取相適應的措施。肉價漲時政府打壓,肉價跌時政府不管,其結果,肉價波動的風險大部分由養豬者承擔,這種做法嚴重打擊養豬者的生產積極性,其結果是肉價下跌時,養豬者大幅度減少生產,使得下一期豬肉價格大起;肉價上漲時,養豬者不敢大幅度增加產量,結果肉價大漲的局面加劇。這部分風險又將轉化到民生中,造成我國的通貨膨脹風險。
要避免豬肉等肉禽價格的大起大落,就要像糧食保護價一樣,實行豬肉保護價制度,而且肉禽保護價應該保證養殖者有一定的正常利潤。這樣就能保護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保證肉禽生產。供給有保證,肉價自然不會大起;保護價的存在則避免了肉價大落。這從供給層面,對保證民生,調控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也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2、需求管理層面:擴大有效需求
(1)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把我國對部分產品的進口需求轉換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
我國雖然每年出口規模很大,但進口也不少,凈出口的規模其實並不大。2009年我國的進口總額達到了68618.4億元,接近消費總額165526.8億元的1/3。刨除通貨膨脹因素,我國1990-2009年的進口平均增速為13.5%。這意味著我國的國內需求還是有的,只是有相當一部分需求花在了購買外國產品上,只要能夠把這些需求轉換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就相當於擴大了內需。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或自主創新的方式進行國產化工作。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轉換。
(2)嚴厲打擊生產犯罪和地方保護主義,提高產品標准,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強我國產品的吸引力和美譽度,擴大對我國產品的需求
自從三聚氫胺事件發生以來,我國的乳製品業受到了嚴重打擊,尤其是嬰幼兒乳製品受到的打擊最大,高端嬰幼兒乳製品行業幾乎成了外國品牌的一統天下。盡管政府加強了監管,但老百姓依然不買賬,究其原因,就在於對生產犯罪的懲罰力度太小,老百姓無法相信生產者不會繼續造假。因此,加強對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確保消費安全,才能保證我國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才能擴大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對生產犯罪的打擊力度過小,甚至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佑之下犯罪者毫發未損(比如雙匯「瘦肉精」事件),必然迫使國內消費者轉而消費外國產品,這不僅降低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也會削弱政府擴大內需的其他政策的效果。
具體措施方面,可以考慮借用市場力量打擊生產犯罪。比如鼓勵消費者通過法律手段討回公道,為避免搭便車的情況發生,可以實行最先起訴者優先政策,規定一旦確認生產犯罪,將對犯罪者處以高額罰款,並把對犯罪企業的處罰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歸最先起訴者所有。
(3)吸引民間資金進行生態治理和生態開發,用對荒地、荒山、荒漠的長期使用權或所有權吸引私人企業投資
擴大投資的關鍵是給企業提供好的投資機會。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我國對土地的需求也將擴大,地價將逐步上升。因此,許多沿海城市都已經開始了填海造地的工程。在內地,我國還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漠,尤其是面積巨大的沙漠。隨著地價的上升,距離繁華經濟帶較近的荒山、荒地、荒漠甚至沙漠就逐步有了開發價值。我國目前的生態治理主要是由政府進行的,以後可以考慮吸引民間資金,雙方共同進行生態開發和治理。
可以考慮如下政策: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其他配套設施,然後進行招標,本著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將該土地一定時期的使用權甚至所有權賦予治理企業,以此來吸引企業進行生態治理和開發,從而擴大投資。參考美國「西進運動」對西部地區的成功開發,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間資金對荒地、荒山、荒漠等的開發是切實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長期效應,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數擴散的,如果切實能夠成規模開發,很可能會帶來我國經濟的一個新長期增長點。
3、控制房價,擠壓房產泡沫
在房價調控中,應強化住房的居住功能,淡化投資功能,去除投機功能;同時合理調控預期。在2012年,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仍應放在與增長問題和通脹問題同樣重要的地位上,對其進行持續性的科學調控,讓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的同時又將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1)稅費層面調控
首先,按現行所得稅法,對住房投資徵收利得稅,並在此基礎上徵收住房投資附加利得稅,並按持有年限執行累退稅率。比如,持有兩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100%徵收;持有兩年以上五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80%徵收;持有五年以上至十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50%徵收;持有十年以上二十年以內,對稅後所得按20%徵收;持有20年以上,不再徵收附加利得稅。這樣,就可以有效抑制投機性住房需求,只留下居住性和投資性住房需求。
其次,全面徵收物業稅,把投資性住房逼向房屋租賃市場,抑制房租,並給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稅源,預防地方政府財政危機。目前我國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出售土地使用權,這就形成「房地產綁架地方財政」的情形,而全面徵收物業稅,有利於開拓地方政府稅收來源,不僅對房價起到調控作用,還能消除房產調控的後顧之憂,並預防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一舉多得。如果在持有環節不征稅,那持有者就幾乎沒有持有成本,考慮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租出住房的積極性就不高。因此,實行物業稅可以為市場提供更多的租房選擇,抑制房租大幅上漲,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全面徵收物業稅,就在於一個人可能在許多城市都有住房,對其持有的部分住房征稅將造成地方政府間稅收利益的分配不公。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一個住房所在的政府為這套住房及其所有者提供了保安、教育、醫療、道路等公共服務,因此所有者應該繳納稅收。
(2)選擇執行限購政策,盡量避免用提高利率、提高首付等手段控制房價
由於限購政策在根本上還是違背市場的選擇機制,長期實行會給社會帶來福利損失,因此如果上述稅收政策能認真貫徹實施,就不再需要限購手段。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政策可能的滯後周期,上述政策不是短期內就能出台的,因此,限購政策就應該繼續執行下去,直到住房稅收體系完善為止。
而控制房價的目的首先是民生范疇的意義,提高利率雖然可能有助於抑制房價,但卻提高了房貸和月供,這部分支出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剛性需求」中的工薪收入者。工薪收入者的住房支出可能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然而提高首付則直接限制了工薪收入者的購房能力,對「剛性需求」有大的擠出效應,與調控目的不符。因此房地產市場的直接調控中,還是應選擇好調控指標和手段,以防出現與調控初衷背道而馳的現實。
(3)合理調控房價預期
應該注意到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房價調控目標及政府對該目標的表述方式對老百姓房價預期的影響。房價調控是政府調控者與老百姓之間的博弈,政府對老百姓的房價預期有很大影響,而預期對房價則具有正反饋作用。比如,我國政府去年宣布的房價調控目標是「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這就導致老百姓認為,即使政府的調控目標實現,也只不過是房價增速下降,而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因此老百姓就會抓緊時間購房,結果就導致房價過快增長,政府的調控目標就實現不了。因此,在老百姓的預期作用下,如果政府宣布的目標是「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最終結果必然就是「房價過快增長」。目前,我國的房價下降的預期逐漸形成,這也將有一個正反饋機制,政府應注意謹慎選擇宣布房價調控目標,以免房價下降過度。我的建議是,在目前階段,應該繼續堅持「讓房價回到合理水平」這樣的目標,利用預期的正反饋機制,讓房價降下來;隨著房價的緩慢回落,逐步調整政策目標和明確合理房價區間,讓老百姓形成「房價穩定」的預期。當然,老百姓房價預期的最關鍵決定因素還是之前所說的政府採取的其他實質性調控措施,比如限購、利得稅、物業稅等,這些政策的選擇應考慮到其對老百姓的預期的影響。
(4)加強保障房建設,優化保障房結構,對保障房合理定位,完善保障房分配製度
對於極低收入群體,應以保障房來滿足其住房需求。同時從經濟運行的層面而言,調控房價所帶來的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保障方的建設來彌補。可以說,保障房一方面從住房需求角度滿足了極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進社會公平,同時又作為調控政策對刺激實體經濟方面的「緩沖墊」,防止房地產市場調控對其上下游企業造成的巨大沖擊。
但一方面,現在保障房太少,另一方面,保障房分配製度有缺陷,導致許多高收入者得到保障房,而極低收入者反而得不到。我們可以在保障房的戶型、面積等方面進行專門考慮,以擠出高收入者對保障房的需求。比如,可以考慮保障房面積分20平方米、30平方米、50平方米三種,小面積的給單身使用,中等的給沒有孩子的兩口家庭使用,大的給三口之家使用。使用者可以申請購買,也可以以保護價租賃。而且保障房不得在市場上出售,也不能出租,只能按原買入價(可以進行通貨膨脹調整)賣回給政府主管機構,一個家庭買了商品房之後必須把保障房賣回給政府。這樣,高收入者就沒有了獲取保障房的積極性。第一,戶型小,不符合高收入者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則能夠接受。第二,不能在市場上出售,意味著不能取得投資收益,投機者也不需要。第三,一個人不會永遠都是低收入者,隨著年齡、資歷、經驗等的增加,人們的收入水平會提高,比如剛畢業的學生肯定買不起房子,只能住保障房,隨著收入的增加,就能買得起更好地房子,於是就會搬走,保障房騰出來給新的年輕人使用。也就是說,保障房就是僅能滿足人們的最基本的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房的條件不能太好,否則就會產生尋租行為,保障房可能就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對住房有更高需求的人可以進入商品房市場,用市場價格滿足自己的居住需求。
Ⅵ 試述2016年以來我國採取的主要宏觀調控政策及作用
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政府調整財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個:一是改變政府購買水平;二是改變政府的轉移支付;三是調整稅率。改變政府購買是政府招待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經常使用的手段。在經濟蕭條、總支出不足時,政府要擴大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增中軍費開支,修築高等級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設施等,以便創造的就業機會。相反,在經濟繁榮、總支出過大時,政府則減少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數量,比如推遲某些軍事科研,壓縮或緩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壓縮總需求,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政府運用的第二個財政政策手段是變動政府轉移支付的數量。變動政府的轉移支付也是逆經濟風向的。當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提高對退伍軍人、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各類補助,或者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以便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從而擴大總需求。相反,在經濟繁榮時,政府則壓縮用於福利、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長補貼支付的時間,以便減少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調整稅率是政府執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種或降低稅率,增加人們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經濟過熱時,則可以暫時提高稅率,或增加一些臨時特別稅種,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上述三種手段不僅可以單獨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而且也可以共同發生作用,實踐中三種手段往往搭配使用。舉例,新國五條中增收房產稅就是國家調控但其本身也是一種財政政策
Ⅶ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述應實行哪些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
一、當國內、外處於非均衡狀態時,需要依靠政府宏觀政策的干預,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調整政策等。但政府宏觀政策的調節,應針對本國所處的具體狀態,實行不同的政策組合。如:(1)經濟處於國內均衡與對外不均衡時,只需採取有助於恢復對外均衡的措施,如調整匯率。(2)經濟處於國內不均衡與對外均衡時,只需採取有助於使投資與儲蓄趨於一致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3)經濟處於國內、外非均衡時,又要區別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①如果是失業與國際收支赤字並存,可以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同時使貨幣貶值。②如果是失業與國際收支盈餘並存,可以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③如果是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赤字並存,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④如果是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盈餘並存,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同時使貨幣升值。
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
(1)計劃手段。計劃手段是政府調節經濟總量平衡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它包括間接計劃和直接計劃,充分發揮計劃手段的作用,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生產力布局,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財政手段。財政手段的核心是通過對財政收支的調節影響有效需求,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財政手段的主要功能是調節供求平衡,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和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以縮小個人收入的差距。
(3)金融手段。金融手段的核心是中央銀行通過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投資等經濟活動,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其調節工具有:第一,存款准備率。變動存款准備率可調節商業銀行的自有準備金數量及利息率,從而調節信貸規模。第二,中央再貼現率。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可以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和結構。第三,公開市場業務。央行通過公開買賣各種政府債券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
(4)行政管制手段。這是國家行政管理部門通過發布命令、指示等強制措施干預經濟生活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價格管制、信用管制、進出口管制、外匯管制、工資管制和投資許可證制度。這是政府對微觀經濟過程進行調節的具體形式。
(5)經濟法制手段。是指國家依靠法律的強制力量來保障經濟政策目標實現的手段。國家通過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來規范各類經濟主體的行為,制裁非法活動,保護公平競爭,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Ⅷ 試述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如何對證劵市場造成影響
這個簡單 高中政治就有教 政治必修一 第九課
宏觀調控
含義
宏觀調控是國家運用計劃、法規、政策等手段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調控的主體
國家機關,主要是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
特點
宏觀而不是微觀,間接而不是直接。
採取宏觀調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主要通過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進行調節經濟,有權威性和強制性;
(2)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整,2、制定和實施經濟發展規劃、計劃等,對經濟活動進行引導,是一種間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3)行政手段,指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如利用工商、商檢、衛生檢疫、海關等部門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產與流通,有直接性、權威性、無償性、和速效性等特點
。
以法律,經濟手段為主 行政手段為輔
宏觀調控的原因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有些領域不能讓市場來調節,有些領域不能依靠市場來調節。 市場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包括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 宏觀調控有利於幫助人們認識市場的弱點和缺陷,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
促進經濟增長
增加就業
穩定物價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這是高考政治的必考點一定注意~
Ⅸ 論述:我國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大概是這么個題)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和統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由於這兩大政策在我國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調節的側重面也不同,因此,這兩大政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既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應該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
在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要以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為共同目標。
第二,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三,兩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對獨立性。
第四,從實際出發進行兩大政策的搭配運用。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