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新民主主義對經濟的影響

新民主主義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8 13:36:09

① 新民主主義時期經濟和現在經濟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現在我國經濟的聯系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1個中心 2個基本點
區別如下:我們在研究經濟史和編撰經濟史論著時,需要考慮分期問題。這是因為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本來就呈現階段性,正確區分互相銜接而又各有特點的不同階段,辨別各個階段互相聯系而又互相隊別的因素,尋找依次發展的各種形態,是認清經濟演變規律所必需的。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正確的分期才能准確地體現和區分各個時期的社會性質。在同一種性質的社會經濟形態時期,根本矛盾相同,「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採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並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暫時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①對經濟發展過程不劃分階段,即不分期就不能說明經濟的變化,發展,各階段的特點及其規律,不能完成經濟史學科的基本任務。
正在興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學科,在建設過程中迫切地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將鄙見陳述於下。

一、標准

要正確地分期,需要確正確的分期理論與方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分期標准。
國民經濟史(簡稱經濟史)分期的標准,與通史和其他專史(政治史、政黨史、文化史、軍事史……)不同,與各經濟專史(工業史、農業史、金融史、資本主義經濟史、封建土地制度史……)也不同。原因在於它們的研究對象不同。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過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與統一的過程。經濟史的對象決定了它的分期標准。經濟史的分期標准應是國民經濟整體變化的重要表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重要表現。
我們現在的分期對象是1949年以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它的一些重要特徵,是我們在處理分期問題時必須予以注意的。諸如:
第一,建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期。整個來說,社會主義經濟居主導地位。由於中國經濟和中國革命的特點,代替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產生可:民主革命時期的根據地里,經歷過發展、勝利的過程和不同的階段。從建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時止,是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發展的最後階段。在中國的過渡時期,不是什麼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也不是什麼從半殖民地半封建過渡到社會主義,而是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樣,建國以來,先後有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經濟形態,經歷過改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形態這樣兩次經濟形態的轉變。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是過渡性的經濟形態。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也是過渡性的,但相對於前者,則穩定得多,時間也長得多。我們在分期時必須考慮到這種經濟形態的轉變。
第二,建國以後的時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進的時期。生產關系和生產丸經常地處在變化之中,但不同階段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前,側重於經濟形態的變化。主要是變換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變化劇烈是這個時期的特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主要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生產力。因而,在分期時,要考慮到這兩個大階段各自的特點。在這兩個大階段內分期時,在前一個大階段內,必須側重於生產關系變化的情況,在後一個大階段內,必須側重於生產力變化的情況。
第三,建國以後的時期,也是探索的時期。探索的總題目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包括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因為是革命和建設並進,生產力變化與生產關系變革的關系極為密切、直接、明顯。因為是在革命時期,生產關系變動激烈,封建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繼被消滅,私人資本主義被改造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農業、手工業中個體經濟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如此等等。因為是探索的時期,在探索中免不了成功與失誤,前進與倒退。因為誰也沒有在象中國這樣經濟落後,人口眾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干過建設新民主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革命嗣期必然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與探索過程中的成功與失誤結合在一起,使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激烈:有前進有倒退,陡上陡下,「躍進」多,調整也多。在劃分歷史時期時,必須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這些重要表現,要注意因探索引起的經濟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起伏所呈現出來的階段性。
第四,建國以後的經濟,從整體上說,是實行集中管理體制和計劃經濟的時期。在這樣的體制下,領導機關,首先是主要領導人物的經濟思想,戰略決策,計劃安排,在一定時間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我國先後提出並貫徹過「一主兩翼」(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超英趕美」(「十五年趕上並超過英國」)、「備戰,備荒,為人民」(以加速建設三線戰略後方基地為中心)、「翻兩番」(四個現代化的第一步目標)等經濟發展戰略。從1953年起,先後制訂並執行過六個五年計劃。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的七卷本《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除了戰爭及其後的恢復時期外,都是按五年計劃分期的。有人問: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史,是不是也可以按五年計劃分期?我們認為,如果人們對計劃工作史進行分期,因為分期的對象是計劃工作,那是可以按「一五計劃」,「二五計劃」等等來分期。我們現在討論的分期,其對象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對這個問題,就不能簡單地用「可以」或「不可以」來回答。因為,(一)經濟發展戰略和五年計劃,雖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但它們是人們提出的,制定的,屬於主觀范疇,而國民經濟發展過程則是客觀范疇。所以,首先要研究清楚經濟發展戰略或五年計劃,與經濟發展客觀過程的階段性是否完全一致。很難想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階段,每次都與人們的主觀願望相吻合,每個階段又恰恰是五年!從蘇聯、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史來看,經濟發展的客觀階段性與主觀制定的五年計劃的起迄時間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不一致的。七卷本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雖力圖按五年計劃分期,也不能貫徹始終,原因就在這里。寫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看來也很難始終按五年計劃分期。一部書中,如果一五時期按五年計劃作為分期標准,後面又不以五年計劃作為分期標准,那就很難說有統一的分期標准。(二)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情況不同。如果有的國家的某些時期,基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沒有大的變動,經濟計劃制訂得科學,符合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國際國內形勢穩定,未影響經濟計劃的貫徹,計劃執行的結果剛好達到預期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可能與計劃工作史的分期相一致。我國建國後的情況不是這樣。因此,現有的新中國經濟史著作中,尚未見到自始至終按幾個五年計劃分期的。

二、分期

至今尚未讀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分期問題的論著。在我們提出分期意見之前,只見到孫鍵同志的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該書寫到1957年,分為兩編。第一編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5年10月~1952年)。第二編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最近,又讀到柳隨年、吳群敢同志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簡史(1949—1983)》,分為五編。第一,二編與上書同。第三編「大躍進」和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年)。第四編,國民經濟的「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第五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時期(1976—1983年)。這兩本書的作者未說分編即分期,但從明確地標明某某「時期」且有具體斷限年代來看,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種分期。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一種重要的分期意見來考慮。
我建議將建國後的國民經濟發展過程分為四個時期九個階段:
(一)1949年10月至1956年,經濟形態轉變和生產由恢復走向發展的時期。或稱過渡時期。包括兩次經濟形態的轉變或過渡。在相應的時間內,生產力的狀況亦不相同,一是恢復,一是發展。據此應區分為兩個階段:(1)1949年10月——1952年,繼續改造半殪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和生產力恢復階段。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是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步伐迅速擴大,在中國土地上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這種代替有一個過程,主要通過消滅封建經濟的土地改革,沒收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並在企業里實行民主改革,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勢力等工作來完成。建國前,這些工作已經開始。建國後,為完成這些工作,又用了三年時間,使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取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並使生產力恢復到抗戰前水平。與此同時,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因素。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2)1953—1956年,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轉化為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和開始有計劃、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階段。
關於這個時期,分歧之處在於:應分為一個時期(1949.10~1956),還是兩個時期(1949.10~1952,1953~1956)?我們認為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恢復到抗戰前水平,從1953年起開始有計劃的建設,同時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加速三大改造的進程。1952年與1953年間,國民經濟中國的國情。從1956年初起,我們黨著手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同年4月,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開始提出我國的建設路線。9月,黨的「八大」制定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在後來,即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確定的)。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對「八大」的路線從理論上作了闡述,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道路說得具體、明確,1957年9月,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改進財政體制,改進工業和商業管理體制等三個文件。所以,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實踐始於1957年可以說1957年的經濟工作的安排與成就,是這種探索成果應用於實踐的衷現。(3)事情還有另一面,探索也有失誤的一面。從指導思想看,「左」的指導思想成為錯誤中的主體是從1957年開始的,標志是1957年上半年開始的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轉折。10月9日,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講話中否定了「八大」決議上關於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提法。認為主要矛盾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批評了反冒進,主張恢復多快好省,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和「促進委員會」。接著就是公開地反對反冒進,大躍進的口號最初就是《人民日報》1957年11月13日反反冒進的社論《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新高潮》中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也是在這時形成並於1958年3月提出的。總路線、大躍進和隨之而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都是「左」傾思想和探索中失誤方面造成的,主要是「左」傾思想的產物。(4)最主要的是1956年已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時期結束了,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了,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全面經濟建設時期。正因為經濟發展客觀進程是這樣的,所以試圖按五年計劃起止時期分期,即斷限於1957和1958年間的論著,在敘述過程中,又不得不承認從1957年起,我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柳隨年、吳群敢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簡史》的第二編止於1957年,第三編從1958年開始,該編開宗明義寫道:
「1956年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以後,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開始大規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
「當時,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的比重,已由195Z年的21.3%,上升到92.9%,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都以不同的形式納入了國家的統一計劃,或者受著計劃的指導。我國基本解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基本消滅了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第209頁)
既然到1956年為止結束了一個歷史時期,從1957年起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順理成章,當然應以在1956年與1957年間斷限為宜。
(三)1967—1976年,對探索的反動與經濟曲折、畸形發展的時期。「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修正主義路線」,在經濟領域內,主要是批判1956年以來,特別是1961年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些改革措施。所以是對前一時期所取得的進步的否定或反動。大批判帶來經濟上的大損失。經濟發展經歷幾下幾上的曲折過程。由於不適當地貫徹「備戰」方針,使產業結構與生產力布局等畸形發展。具體情況,前期和後期有所不同,因而區分為兩個階段。(1)1967~1971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內亂,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左」的指導思想,經濟大下降,到「新的躍進」即新冒進,帶來「三個突破」。(2)1972—1976年,其間雖有「四人幫」發動的1974年「批林批孔」和1976年「反擊右傾翻案風」給經濟帶來挫折,但在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下的經濟調整與全面整頓,使經濟發展出現轉機,取得成效。
有人主張這個時期的上限斷在1966年,上一時期的下限斷在1965年。理由有二,一是「文化大革命」是從1966年開始的。二是「三五」計劃也是從1966年開始的。這後一點理由,前面已經討論過了。此處討論前一點理由。我們認為這個時期的上限斷在1967年似乎比斷在1966年更妥當些。因為若是通史,政治史的分期,以斷在1965年與1966年間,或斷在1966年5~8月間,是合適的。我們現在討論的不是通史,也不是政治史,而是經濟史。政治的變動要影響經濟的變動,特別象「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全面內亂,很快地影響到經濟。不過,這總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另外,經濟活動一般以年度為周期,在一個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80%以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國家裡,尤其是如此。因此,分期斷限,除特殊的例外(如建國要標在1949年的10月,以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端),一般情況下是按年度的。1966年1~7月,經濟形勢很好。8月開始的大串連以及隨之而來的「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沖擊黨政機關,直接干擾和破壞鐵路貨運和生產指揮系統,對工業生產,基本建設,郵電、商業,外貿等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全年來說,經濟在繼續增長,而且增長的幅度較大。1966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13.4%。其中農業增長9.2%,工業增長15.8%。主要工農業產品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計劃。鐵路貨運比上年增長11.9%,國家財政收入增長24.4%,收大於支171,000萬元。這和1967年開始的全面下降。財政經濟狀況惡化,經濟從蓬勃發展的趨勢到走向災難,是根本不同的。如果不是以單純的政治事件為標准,也不是以五年計劃起止時間為標准,而是以經濟客觀進程的階段性即國民經濟變化的重要表現為標准,這個時期的起點以斷在1967年為宜。
(四)1977年以後,經濟建設走上新道路和起飛的時期。其間經歷著轉折,調整、改革的過程。(1)1977~1978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為恢復經濟與醞釀新道路的階段。打倒了「四人幫」,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接著清除「四人幫」的骨幹勢力,終止了內亂,實現了安定團結。在指導思想上,雖然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左」的錯誤未能認真清理,在經濟工作中出現了急虧:求成的失誤,但在思想理論上已開始對「左」的指導思想進行撥亂反正,提出並討論了經濟體制,商品生產,按勞分配等重大問題,為經濟發展新道路和實行新的方針准備了條件。 (2)1979~1982年,以調整為主的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解決了二十多年來沒有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把全黨帶到向「四化」進軍的新的歷史進程,指出了國民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應採取的辦法,實際上指出了應進行調整、改革、整頓和提高。這次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結束後四個月,正式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的「八字」方針。這條方針的捉出,標志著經濟建設思想的根本轉折。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經歷了一個過程。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及其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到1982年9月十二大的召開,標志著黨完成了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與此同時,貫徹「八字」方針,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在這個時期,首先和主要的是調整;對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局部的,探索性的。執行「八字」方針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國民經濟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3)1983年以後,貫徹十二大制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戰略方針和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部署。進入了以改革為主的階段。
這里涉及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限斷在何年為妥。有一種意見是「寫到去年」,即寫到成書的前一年。認為這樣做才與現實聯系緊密,意義大。我認為這是值得討論的一種觀點。人們之所以需要歷史,是因當時人看當時事,常受一些因素的局限。事物的發展,它的全部暴露、它的階段性,都需要有一個過程,要經過若干年後,回過頭去看一看,研究一番,才能對事物的過程、本質認識得更清楚。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說:「由於某種判斷的盲目,甚至最傑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後來,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驚異地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③由於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認識發展的規律,使人們「常做實踐上的和理論上的蠢事,……往往當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真理。」④只有對經濟發展過程和本質的認識是清楚的,這種認識才能正確地指導實踐,這就是說,要對歷史認識清楚,必須間隔一個必要的歷史思考的時間。就研究現代經濟史來說,這種歷史思考時間自然不能太長。以多長為好?是不是以五至十年為宜?請大家討論。

三、余論

一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從動態中闡明國情,總結經濟工作經驗教訓,在實踐的基礎上探討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目的的經濟學科正在興起。相應的課程正在一些院校開設。有不少同志正在從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這門學科或課程用個什麼名稱為好,似乎值得議論一下。因為學科的名稱涉及研究范圍,況且,對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是稱這門學科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史」。這個名稱的好處,是能與「封建主義經濟史」、「資本主義經濟史」等等並列,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特定性質。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的1917年10月革命以後的經濟發展史,就名曰《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照此辦理,研究中國1949年以後的經濟發展史,似乎也可以稱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史」。其實不然。中國和蘇聯的情況有所不同。「社會主義經濟」這個概念,可以指「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也可以指「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蘇聯,十月革命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社會主義經濟形態都是在十月革命後產生的,即同時出現。因此,把十月革命後的經濟史,稱為「社會主義經濟史」,這個「社會主義經濟」的含義,無論是指「社會主義經濟成分」,還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均無不可,都符合歷史實際。我國則不然。我國革命的特點,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文章的上篇與下篇的關系,二者直接銜接,在民主革命階段,又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從農村發展到城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刁:農武裝割據的地區,建立了新民主主義政權和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中包括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營經濟和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合作社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形態。我同意柳隨年等同志的表述: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國已從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簡史》第147頁)根據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具體情況,周秀鸞同志曾提出:「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史,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所以會遇到這個問題,是由於中國革命和中國經濟發展有其特殊性」。「在根據地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而社會主義經濟形態則產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當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發展史時,當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開始,當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史時,就不能不從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因素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入手。」⑤這個意見是值得重視的。1840年以後的中國經濟史若按經濟形態劃分,可以分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史,新民主主義經濟史,社會主義經濟史。(有人認為還應列上殖民地地區的經濟形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史」中的「社會主義經濟」一詞的內容,若指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似乎應從土地革命時期寫起,若指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似乎應從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寫起。
第二種意見,主張稱這門學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將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經濟歷史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名實相符,不可能出現異議。相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史」一詞,這個名稱的內含要寬一些。用此命名書籍或課程時,其內容理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內各種經濟發展過程。同時,按此體例,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中國經濟史,似乎要稱為《中華民國經濟史》、《清朝經濟史》……等等。若把1840—1949年9月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稱為「中國近代經濟史」,而將1949年10月以後的經濟過程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顯然是體例不一致。
第三種意見是:稱為「中國現代經濟史」,問題在於「中國現代」一詞的具體含義。對中國的「近代」指的是哪個時期,「現代」指的是哪一個時期,這個問題我在1956年1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舉行的「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討論會」上發言時提出:「近代」的內含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具體時間是1840—1949年9月,「現代」的內含是社會主義社會時期,具體時間是1949年10月1日以後的年代。⑥這個意見當即得到與會者林敦奎等老師的鼓勵與支持。1956—1957年,我們在編寫《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時,就是按照上述意見斷限的。隨後,在《關於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的分期問題》一文中,進一步說明了這樣斷限的根據,經過關於中國近代經濟史分期問題的那場討論,⑦從以後出版的論著看,在經濟史學界似乎已取得一致的看法。在通史學界直到最近,仍有堅持「現代」即1919~1949年觀點的。「現代」一詞的實際所指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變化的。認為五四運動以後的歷史屬現代史,是三十年代出現的觀點,四十年代頗為流行。在那時,這種稱謂是合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換了人間,中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若仍把 1919—1949稱為「現代」,那末,1949年10月以後的這個時代又稱為什麼呢?稱為「當代」?「當代」即「現代」,「現代」即「現在這個時代」。我國現代是社會主義時代,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已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也不是民主革命時代了。時代換了,仍沿襲舊時代關於「現代」的含義,就落後於時代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史學界也會就此取得一致意見的。
上述三種稱謂,是按不同標准區分經濟史時期的結果。1949年10月1日以後的中國經濟史,可以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經濟史」,「中國現代經濟史」。由於早已存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和「中國近代經濟史」學科與課程,由於習慣用「古代」、「近代」、「現代」區分時期,也由於「現代」這個詞簡短、明確, 「中國現代經濟史」這個稱謂可能將逐步地為人們所共用。
(希望能幫到您希望您能採納)

② 新民主主義經濟急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原因帶來了什麼後果

原因:人民內部矛盾突出,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後,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專會議提出屬"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注意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
毛澤東和一些領導人,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同時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黨在探索中對國情認識不足,誇大了主觀能動性,急於求成

後果:"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後又導致1959年至1961年的嚴重困難.

③ 新民主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區別

所謂的新民主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啦,它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之所以把它稱為新民主內主義是因為容它的領導者無產階級。中國之所以會出現新民主主義,是因為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充分,資產階級無力推翻封建主義,所以無產階級幫忙推翻封建主義,推翻封建主義中國應該如何發展呢?很明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不夠充分,所以要繼續發展資本主義,不過因為是無產階級在領導,所以把它稱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我們建國初到1953年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基本上跟資本主義完全一樣,就是私有制;1953——1956年進行了三大改造,把私有制經濟全部改造為公有制經濟,中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了,中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了。

④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基本經濟及其相互關系

新民主主義基本經濟關系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當時的分配製,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製度。

⑤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

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初是在革命根據地產生的。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根據地不斷擴大和鞏固,新民主主義經濟也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起來。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武裝在農村建立起若幹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隨之就在根據地內沒收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和反動政權的工商企業和財產,把它們變為人民民主政權所有的公營企業和事業;組織和領導農民沒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此基礎上,組織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以調劑農村勞動力,組織犁牛合作社以解決耕牛缺乏問題,組織手工業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發展革命根據地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同時允許私人中小資本存在。這樣就在革命根據地內初步形成了公營、合作社、個體和私人中小資本主義等幾種經濟成份,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雛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民主政權在解放區沒收日偽的財產歸根據地革命政權所有,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村實行減租減息。這時合作社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組織。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進行,解放區日益擴大,大中城市相繼解放,通過沒收官僚買辦資本進一步發展了公營經濟。在農村,從老解放區到新解放區,有步驟地全面地進行了土地改革(見中國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從而大大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新民主主義經濟已經全面形成。

⑥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經濟政策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領導和組織經濟工作中,制定並執行了一系列回正確的政策,從答而保證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順利發展。除上述有關五種經濟成份的具體政策外,重要的經濟政策還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等等。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同前,第3卷,第846頁)。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按照這一方針,在解放區大力組織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發動軍民大生產運動,保證了革命戰爭的需要,改善了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按照這一方針,人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建立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同時注意節省開支,反對浪費濫用。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解放區的擴大和中小城市的解放,這一方針得到進一步發展。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提出:「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必須緊緊地追隨著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個總目標」(同前,第4卷,第1199頁)。這一方針在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保證多種經濟成份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起了重要作用。

⑦ 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的來源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國營經濟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所經營的,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以全民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代表著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是新民主主義政權的物質基礎,是整個社會經濟的領導力量。

合作社經濟是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它可以提高生產力,幫助小生產者養成互助勞動、集體主義的習慣和思想,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創造條件。

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以資本家生產資料個人所有為基礎、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私營經濟,主要是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保護的民族工商業。它具有兩重性:既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的一面;同時又有不利於社會主義、剝削工人的一面。因此,我們黨對它採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個體經濟是指分散的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總量的80%以上。個體經濟是一種落後的,但新民主主義社會保存的經濟。它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種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隨時可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規定,要引導個體經濟朝著集體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然後經過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經濟大多被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

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國家經濟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經濟成分。這種經濟的發展前途是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發展。

⑧ 新民主主義經濟有哪些特點

定義:
新民主主義經濟(new-democratic
economy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以前,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專為領導的屬,由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過渡性經濟。
特點:
1、構成成分復雜,新民主主義經濟是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份構成的。
2、在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
3、其整體特徵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建國後則表現為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⑨ 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特點

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來人階級為領導的源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閱讀全文

與新民主主義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