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什麼
教科書理論上認為經濟的發展或者可以簡化說成經濟增長長期來說主要靠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受教育程度,人力資本的提高)
2. 經濟增長的四個級是那四個
階段一:生產要素導向
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幾乎所有的成功產業都是依賴基本生產要素。這些基本生產要素可能是天然資源,或是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環境,或是不匱乏且又廉價的一般勞動力。這個階段中的鑽石體系,只有生產要素具有優勢。在這種條件下,只有具備相關資源的企業才有資格進軍國際市場。
在此一階段的本地企業,完全以價格條件進行競爭,能夠提供的產品不多,應用的工藝技術層次也不高,技術本身也是廣泛流傳、容易取得的一般技術。此外,企業本身尚無能力創造技術,必須依賴外國企業提供經驗與技術,企業本身能表現的技術主要是來自模仿,或是在本地投資的外商所引進的。也就是說,本地企業擁有的較高級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大多來自外商投資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或是由選擇該國作為生產網點的外商提供的,或是本地製造企業以半成品加工方式學習來的。處在這個階段的企業,很少能與產品的最終顧客直接接觸,海外市場的貿易機會也掌握在外國代理商手中。另外,有些外銷產品,在本地的市場需求有限,甚至是根本不存在需求的。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的經濟,對全球經濟景氣循環與匯率變動非常敏感,因為它們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需求程度和價格高低。同樣,本國生產要素一旦不如其他國家,產業將嚴重受創,喪失領先地位。盡管充沛的天然資源能帶來一段時期的高收益,但是對提升生產力的幫助並不大,其中原因將在後面解釋。
每個國家都曾在某段期間經歷過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目前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正處於這個階段。另外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天然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家,也處在這個階段。
一般而言,能夠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出,成功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國家並不多。在這個階段中,以國內需求市場為主的產業可能因進口替代效應而持續擴張,但是驅動它發展的力量是政府的保護措施不讓外國競爭者加入的結果。進口替代型產業基本上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條件,而且保護政策一旦擴散,反而會因產業缺乏效率而降低國家的生產力。
階段二:投資導向
在投資導向階段,國家競爭優勢以從政府到企業之間積極投資的意願和能力為基礎。這個階段的企業投資行動頻繁,它們會大量投資興建現代化、高效率與大規模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並努力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最佳的技術,也常以付專利費、合資或其他途徑找尋更精密的外國產品和製造技術。這一切行動的目標,都在於提高更精密產業與產業環節的競爭能力。雖然這個階段的企業努力爭取到的技術仍落後於國際領先企業(原因是各企業保留了最先進的技術),但至少是公開渠道中最進步的技術。此外,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不單單應用外國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外來的技術。企業具有能吸收並改良外國技術的能力,是它們突破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向投資導向階段的關鍵。當企業進入投資導向階段時,外國技術和方法大多僅供內部參考,主要依靠的是自行改良行動。由外國協助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此時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
面對國內競爭的年代,當國家處在投資導向階段時,政府、人民和企業都會致力於生產要素的發展行動,並努力進行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以提高競爭條件。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雖然大量增加,但薪資仍低廉。這些技術人員能操作精密復雜的機器設備,甚至改進技術。企業也開始建立國際營銷渠道,並嘗試與產品使用者直接接觸。同時,它們也能為國外大客戶提供半成品加工服務,並尋求與外國企業合作的機會。這段時間,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促使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引進新模具和現代化製造工藝。第二階段的企業也會把目標定在支持技術和資產的投資上。企業同時開始勇於冒險,因為許多產業出現新的企業,國內的競爭也已達到白熱化程度。
當國家處於此階段時,競爭優勢來自從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到競爭環境等一連串的改善。企業雖然仍依賴基本的生產要素而獲利,但也將競爭優勢延伸到了花費不高但屬於更高階段的創造性生產要素上面,國家也在一般性的生產要素上佔有相對優勢(如大學程度的工程師)。大環境中的教育和研究機構等生產要素創造機制,也運作得更順暢了。在這個階段中,由於技術更專業且充分內化,設備也接近現代化程度,這個國家的生產要素也將得到更有效率的應用。
小試鋒芒的階段投資導向階段的含義是,舉國上下願意投資一些最基本的優勢階段,但是這種投資不足以發展獨特產品或應用獨特流程。企業仍在標准化程度較高、價格競爭比較敏感的市場環節中競爭,它們的產品設計也會遷就外國市場的需要。這一類型的產品通常比全球最先進的產品晚一個世紀左右。同樣,企業的工藝技術雖然幾近精湛,但比起最先進的技術也還差上一截。不過,和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相比,處在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已經能在更廣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競爭,而且有些產業已有較高的進入壁壘。有些領先產業也開始將新的優勢擴展到相關的產業上面。
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內需求基本上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因為國民生活水平雖有改善,但仍普遍偏低,而且在起步過程中仍能專業化的企業並不多。因此,有些出口產業的產品甚至完全不在國內的市場上銷售。這個階段所產生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供給面而非需求面。
然而,能夠在投資導向階段脫穎而出的國家,大多是國內市場需求較高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因為國家的地理位置,對航海運輸有很大的需求而先後發展出成功的造船業),或是國內有特殊的大量需求,而外國卻忽略的產業(如日本人對小型黑白電視機的需求)。
強調發展本國智能在投資導向階段,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通常還未發展。相關產業的生產幾乎清一色依賴外國技術、外國設備,甚至外國零配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工藝流程雖然很現代化,但是仍落後於發達國家,它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也影響並限制了自行創新的步調。
在投資導向階段,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特別講求規模經濟的產業,資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零件與標准化產品產業,比較不講求售後服務技術的產業,不怕轉移且為其提供產品和工藝流程的來源不只一處的產業。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最重要的優勢往往還受限於低勞動力成本、大規模生產、應用現代化設備的產業。一般而言,這類產業通常是相對較成熟的產業,是下游成品、基本零部件差異不大的原料產業。以成熟產業為例,外國競爭者可能因為設備陳舊過時,而將生意轉給敢於更新資產設備的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
盡管很多人認為技術無國界,但從投資導向階段來看,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處於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往往只能吸收或爭取到某些產業的技術,所發展的生產流程和模具也無法持續,原因就在於這一階段仍缺乏能夠積累經驗和高度專業化的人力資源。通常,它們在其他國家的企業因競爭壓力而有意尋求海外合作時,才有機會取得這些重要技術。
投資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機會大幅增加,工資與生產成本開始起伏波動。對於習慣價格競爭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來說,此時它們逐漸喪失了競爭地位。與生產要素導向相比,投資導向階段對匯率和全球市場變動的抵抗力雖然提高了,但體質仍很脆弱。由於選擇外國現有技術、發展大規模生產,以及和更發達國家供應商的關系都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有些產業不得不以失敗收場或失去競爭優勢。
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基本的生產要素和投資意願。政府在這一時刻的角色也很重要。政府可以引導有限的資本流入正確產業、鼓勵冒險精神、提供暫時的保護措施以鼓勵新企業加入國內市場、發展更有效率的基礎設施、激勵企業獲取國外技術、鼓勵出口等。在這段期間,雖然企業在創造更高級生產要素上的能力已經增加,但政府仍需要扮演帶頭的示範角色。
投資導向階段的經濟,需要舉國上下有重視投資與長期經濟增長的共識,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消費與平均收入。由日本和韓國的情形可以看出這種共識的威力。這個階段的政府政策講求效率,決策流程強調紀律、果斷和長期規劃。政府應該持續承諾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並在提升競爭力的先決條件上做投資。政府也可以輔導重點產業,以營造一個積極競爭的國內市場。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措施是暫時性的,目的在於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但必須注意的是,保護葯方一開,也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毒葯,政府的最大考驗就在於為這些善意行動掌握標准。投資導向階段的一些發展因素如果處置不當,經濟發展仍可能失敗。因此,穩定的政府、良好的行政人員,以及能抗拒特權的社會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
一個不容易跨越的門檻在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中,投資導向階段很早就出現了。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國際性流動,也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比如說,19世紀時,德國產業就有計劃地進口英、法等國家的技術,並吸納它們的工程師以提升德國的產業水平。同時崛起的美國經濟,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普遍,想要進入投資導向階段的困難減低了,原因是全球市場對技術、材料和資金的需求比以往更大,各國也開始採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
投資導向階段也是多數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門檻,能成功跨越的並不多。(類似於中等收入陷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成功的例子不外乎日本與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西班牙和巴西本來有機會成功,但是它們被各自的缺點限制住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中,有些缺乏強有力的本地企業,或沒有內化的產品和工藝流程,或企業對主導國際銷售渠道的誠心不足,或缺少充分且進步的生產要素,或內部競爭不夠激烈等。
階段三:創新導向
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許多產業已出現完整的鑽石體系。在這個階段中,鑽石體系的所有關鍵要素不但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且交互作用的效應也最強。呈現銳不可當的競爭力。各種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的競爭開始深化與擴大,代表這個國家的特殊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特色,也在特定產業與產業環節中出現。由於個人收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對便利的需求增強、國內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講究了。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也以自己強勁的競爭實力,影響著相關企業與國內客戶的精緻化。許多產業因為蓬勃出現的新企業而加速改善和創新的步伐,重要的產業集群開始出現世界級的支持性產業,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也由相關產業中產生。
產業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依賴生產要素而形成競爭優勢的情形越來越少,許多產業也在升級過程中,擺脫了生產成本與幣值匯率的威脅。產業雖然沒有生產要素優勢,但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創新,產品與製造技術也不斷往前推進。大環境中,更高級的基礎建設、研究機構與更具水平的大學體系也在形成中。這些新機制不但保持自我強化狀態並創造高級而專業化生產要素,同時也與特定產業形成聯系,營造出銳不可當的氣勢。鑽石體系正在產業與產業集群中發揮自我強化功能。
這個階段被稱為創新導向階段,原因是企業除了改善國外技術和生產方式外,本身也有創造力的表現。本土企業在產品、工藝流程、市場營銷和其他競爭方向上已經接近卓越的程度。同時,如果有相關產業的支持,本國有利的需求條件、堅強的供應商產業基礎、專業化生產要素,可以讓企業持續創新,它們的創新能力又形成其他新產業出現的原動力。
投資國外的階段。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企業會轉戰國際市場的差異化產業環節。它們的競爭雖然離不開成本,但競爭方向卻從生產成本轉至生產率上,因為它們更強調先進與高級的技術表現。同時,企業也開始逐步撤出價格競爭或比較簡單的領域,並將這些領域讓給其他國家。
這個階段的企業除了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並逐步鋪設國際營銷與服務網路之外,還搭配已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並採取國外設廠的製造方式以降低成本,並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顯示出創新導向階段就是投資國外的階段,而這些表現與鑽石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很大的關聯。
垂直深化發展。創新導向的第一個方向是,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國內產業可以朝好幾個方向發展。當一些率先進入這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出高層次競爭優勢時,這些競爭優勢也在發展過程中擴散到其他相關產業。產業集群會以垂直深化的方向發展。下游產業的產品競爭力會帶動上游、供應產業(包含機械設備業);同樣的活動也可能是由上游延伸到下游。這種情況最初只在國內進行,然而只要經濟體系健全,很快就會擴張到全球競爭。垂直深化的產業集群也許是由生產要素導向或是投資導向形成,而一旦出現深化現象,即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已具有基本的創新能力。
橫向水平發展。創新導向的第二個方向是,產業集群由縱向轉為橫向的水平式發展,形成更新更大的產業集群,這一步是由既有的企業或新加入的企業共同推動新產業而形成的。當國家生產力的提高並非依賴極少數產業的出口表現,而是由各種類型的市場表現撐起時,這個國家的經濟正在發展。這個方向的發展過程會減少經濟危機,原因是國家不再受少數產業的影響,企業也因專業化需要而朝向生產力更高的產業環節推進,生產力低的活動則逐漸移到海外進行。當產業處於縱向、橫向交織發展狀態中,企業有非常多改善和創新的路徑可以提高本身的生產力。水平化的發展方向也會創造更多跨產業的擴散效應,使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過程更扎實堅固。
服務業走向國際化。創新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受到製造業發展的刺激,國內的優質服務業也將實現國際化。當國家處於生產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階段時,該國服務業很少能在國際市場上抬頭。唯一的例外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海運業,或海外工程建設產業的一些產業環節。反過來說,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服務業會因先進企業對市場營銷、工程顧問、測試業等更專業化的服務需求而蓬勃。工程顧問、廣告等高水準的服務業,會因更專業的人力資源和生產要素需求而出現。本國服務性企業會隨製造業的國際化而走向海外。高學歷、高收入和專業化的消費者,也需要更專業的服務,而本國需求正是服務業創造國際空間的根基。
和前兩個階段相比,創新導向階段特別強調高質和富裕,同樣使得高級服務業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過,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優勢能否順利產生,仍必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在這方面,美國和瑞士的表現就很成功,德國與義大利就遜色許多。
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對總體經濟的變動和外在事件影響的免疫能力也最強。處在這個階段的產業,因為競爭焦點放在技術與產品差異上,成本與匯率變動的打擊有限;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也能減輕環境變動的影響。有競爭力的產業更因本身的多元化,而避開了它對任何單一部門的過度依賴。
政府要無為而治。處在這個階段的政府,角色也不同於前兩個階段,政府的政策應該放棄過去干預產業的做法。如果政府繼續執行資本調度,採取保護、設置產業進入門檻、出口補貼等直接干預行為,只會打壓以創新為競爭基礎的效率。刺激創新的沖力、培養創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的取捨等大多數活動,此時應該交給民間部門負責。當一個經濟體走向深化和多重方向時,政府不可能再掌握或控制既有和新發展產業的動向,而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越來越多,也減弱了政府的指引作用。此一時刻的政府應該做一些間接活動,諸如刺激或創造更多更高級的生產要素、改善國內需求質量、鼓勵新商業出現、維持國內競爭熱度等。另外企業則應自行扮演更積極創造生產要素的角色。
在19世紀前半葉,英國已經走到創新導向階段。美國、德國和瑞典則是在21世紀先後進入這個階段。70年代的日本和義大利也處於創新導向狀態,不過對義大利而言,它的北部地區可能從12世紀初就已進入創新導向階段了,只是當時的產業內容與今日是完全不同的。
階段四:富裕導向
如果能持續國家發展動力、充分發展本國優勢,那麼應該可以順利通過競爭優勢發展過程的前三個階段。國家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激烈,有競爭力的企業與產業也會越來越多,跟不上步伐、生產力低下的產業環節,也將被淘汰。
社會價值掛帥。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與前三階段正好相反,這個階段是經濟走入衰退的局面。主導這個時期的力量是前三個階段積累下來的財富。但發生的問題是,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既有的財富並不足以支撐經濟本身的需要。形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投資人、經理人和員工試圖拒絕新的轉變,持續投資和創新的行動也已不再,經濟發展的步調被打亂。此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目標也與過去不同,重心放在社會價值上面,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社會價值其實是根植於經濟持續進步的基礎上的。
進入富裕導向階段後,企業也開始喪失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會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國內的競爭活動衰退、經營戰略由積極轉向保守、企業再投資的意願降低、大企業左右政府保護政策使自己與競爭者隔離。另外,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第一代企業家逐漸凋零,取代他們的是習慣在體制內活動的新生代經理人。企業、工會相繼失去冒險精神,也缺乏競爭的熱情,創新沖勁與敢向成規挑戰的勇氣也不復存在。員工因收入提高、視野開闊,而不再熱衷於工作。勞資之間也為了維持自己既得的權利,關系日漸僵化;勞資的互不相讓又成了改善生產力的根本障礙。
處於這個階段,人們對其他領域的工作興趣遠大於產業界。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逐漸消失,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疏忽,又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社會對創造生產要素的投資比例大不如前,其他領域的投資反而抬頭,而國家對有錢人課以重稅的趨向,又壓制了人們的投資意願。總而言之,富裕導向階段的最大諷刺是,產業投資表現不但不足,而且還在慢慢衰退中。
處於此一階段的國家,過去成功積累的資金也使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出現改變,投資人的目標從積累資本變成保留資金。經濟體系創新速度減緩,又造成產業投資利益不如從前。資金因此流到土地等不動產上面。
經濟活力開始下降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徵是企業並購。因為企業擁有的資金已超過內部需求,但又不願意冒險投資成立新企業,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並購其他企業上。並購同時也反映出企業不願競爭只求穩定的態度。對企業而言,並購造成了一個不必成立新公司也能持續發展,或是在現有產業中擴大自己實力的假象,然而並購活動對產業創新的傷害大於幫助。
由於客戶忠誠度和市場佔有率不會一夕之間消失,處在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的經濟衰退情形開始時並不明顯。然而當高生產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失去既有優勢時,既有的產業集群將如滾雪球般被解構。這個解構過程是,不再創新的產業變成上游供應產業的負面客戶,也不再是下遊客戶創新進步的媒介。這種情形一旦發生,一度撐開的經濟將受到限制,基礎產業和下游產業首先失去競爭優勢,接著零配件、機械工業也喪失了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可能因為國內的特殊需求,或在實力強勁的特定相關產業支持下,迸出幾波競爭力火花。而其他不斷進步的外國企業則憑其新起的競爭優勢,開始購買富裕導向階段國家的企業,並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全球戰略中。外商也在這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導致當地公司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逐漸流失到外人手中。
當企業無法維持高層次競爭優勢時,本國許多產業的規模也會縮小,重回價格競爭的戰場上。工資增長緩慢和失業率升高,也使得企業降低改善生產力的意願,進而放棄國外市場。當個人收入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時,國內市場的需求質量和挑剔程度也開始下降。一個諷刺的現象是,處於此階段的國家,能夠維持競爭優勢的產業,必然是人力素質和技能不遜於其他發達國家但薪資相對較低的部分。不過,由於經濟停滯的壓力越來越大,勞資間的關系越來越差,創新行動也越來越弱,易攻為守的企業,心情日漸沮喪,向政府求援的聲浪也大量增加,結果對產業發展又造成更長遠的傷害。
維持優勢的四類產業。在創新導向階段,國家的創新和競爭優勢都處於巔峰狀態,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則剛好相反。能在這個階段仍保持競爭優勢的企業,大致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本國仍維持高水準和高級需求的產業。這類產業是靠國家過去積累的財富而存在,像個人資產、高收入、奢侈需求。金融服務業、娛樂業、以便利為導向的產業等就是其中幾個例子。第二類產業是該國長時間投資特定領域所形成的,這些領域包括基礎科學、藝術、高級專業化教育、充沛且高水準的人力資源,或是如健康醫療、國防等社會開支的領域。這些有歷史背景的財富,表現在產業上如生物科技、教育服務、太空科技、國防武器等。第三類產業是具有搶先進入優勢的產業,它本身具有品牌忠誠特性(如香煙),或是長期不曾發生重大變化或技術不連貫現象。第四類產業則是該國保有初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產業。這四類產業的共通點是富裕,富裕是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在富裕導向階段,服務業所扮演的角色很復雜,由於許多服務業的競爭是屬於本土化多國競爭性質,必須通過在當地設立分公司的方式進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在國際競爭的消長並不如製造業大。因此,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服務業占國家收入的比重往往繼製造業之後快速崛起。由於財富會創造有利的本國需求條件,有些領域的服務業(或與其相關的製造業),甚至還會繼續擴張。不過,由於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本身就在發展中,要定出它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容易。而且,服務業在國際上的成功不表示製造業開始衰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某些服務業的表現,會反映出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兩極化的表現。富裕導向階段會導致經濟衰退,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產業競爭優勢,並不足以支撐生產性就業、維系生活水平的需要。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經常會有兩極化的表現。
首先,它是一個富裕國家。它的企業和人民在享受過去努力成果的同時,資金與財富毫不匱乏,這也是每個國家長期努力想要達到的目標。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可能對國內的產業投資不足,但在海外投資卻出手大方。另外在對外投資活動上,本國企業也逐漸從延伸本國力量或技術輸出(這是創新導向階段最常見的活動),轉變為純粹的資本輸出,本國企業可能運用資金買下外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經營管理上仍是完全交由對方負責。
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方面,則是一個暮氣沉沉、委靡不振的國家。這個階段的許多企業會有接二連三的問題,失業壓力持續上升,生活水平也不斷下降,社會福利費用大幅超過經濟能提供的程度。對有錢人課以重稅似乎成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唯一可行辦法,但這又傷害到大眾的投資意願。這段衰退過程可以拖延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經濟出現新的撞擊為止。
雖然以上研究作者沒有具體探討中國面臨的問題,但是研究對象中包括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3. 十八大的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五個更加具體指什麼
「一個立足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專。但必須看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屬的問題相當突出。製造業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城市化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矛盾凸顯。這些問題的集中表現就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要改變經濟大而不強的狀況,必須痛下決心,堅決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在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四個著力」:
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
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五個更多」:
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
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
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
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
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4. 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哪幾個產業
外貿外包,房地產,基建投資,中國經濟三大引擎,影響眾多行業
5. Gdp增長或者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什麼
這個主要依靠民生吶,依靠企業來發展啊!
6. 發展經濟,發展社會主要依靠的是什麼
有一個和平的環境、開拓進取的政府,人民團結起來,在科技發展、制度健全的氛圍中,經濟會發展,社會能進步。願我的回答讓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7. 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長期主要依靠什麼
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毫無疑問,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根據GDP的增長速度,還是就提高貿易在世界經濟中份額的能力來衡量,中國經濟都是當前世界上最顯眼、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國的GDP在2003年已經超過了11萬億元人民幣。 但是,作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考慮到人口規模,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在過去25年約為每年6%-7%,低於GDP總量的增長差不多2個百分點。按現有美元匯率計算,人均GDP的水平從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了超過1000美元的水平。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保守估計,中國的GDP將在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與發達經濟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例如,與美國相比,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計,中國的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16%左右。假設美國從現在起人均GDP每年保持2%的增長率,而中國為6%,那麼要在2040年以後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因此,盡管我們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我們的人均GDP水平方面我們還要走更長遠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 這「更長的路」意味著我們的增長空間還相當的大,持續的時間也應該會更長。最近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上刊登的「為什麼中國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一文認為,東亞經濟趕超最發達經濟的一個經驗是,這些趕超型經濟在他們的人均收入超過了美國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如果這個經驗觀察是正確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再高速增長35年,因為實現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後(按購買力平價估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中國是否能夠在未來25年甚至更長時間繼續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呢?或者說,為了進一步縮小人均收入與最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增長能夠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嗎? 對於經濟學家來講,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一個人口現象。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經濟增長」意為國民產出的增長快於人口的增長,從而表現為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更深刻的原因還在於,第一,增長需要資本的快速積累。而資本的積累來源於國民的儲蓄傾向。一個人口結構中勞動力集中於年輕化階段的經濟比一個人口處於老齡化的經濟有更高的儲蓄能力。第二,增長依賴勞動力的持續投入的增長。而勞動力的增長是人口增長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增長的結果。最後,增長的持續最終還取決於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質的增長。 眾所周知,中國的勞動力儲備主要在農村地區。據世界銀行估計,1991年中國有超過7億的勞動力人口,而且還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25年來,我們累計大約有1.6億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或者種植業中轉移了出來,在城市和非農產業部門就業。雖然農業人口佔了中國總人口的70%以上(根據普查,最近降到了62%),但是農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顯著下降。在每年的國民收入中,農業提供的國民收入從改革初期的將近40%,降到了今天不足15%。這說明,25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了勞動力的超常增長以及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的鄉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由於擁有持續增長的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中國的國民儲蓄能力也顯著改善了。所謂國民的儲蓄或者積累是指每年的國民收入中扣除國民消費(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費)之後的剩餘大小。這是可以再投資於經濟發展的剩餘收入。今天,中國維持了世界上相當高的國民儲蓄率,這顯然與我們的勞動力集中地處於比較年輕的階段有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20年前,新加坡和韓國也曾經達到過這樣的儲蓄水平,而今天都已經大大下降到25%左右。在東亞,當前只有泰國的儲蓄率與中國內地大體相當。 那麼,中國按照現在的這個增長模式能再保持未來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嗎?要回答這個問題,簡單地說,我們需要知道,第一,我們在未來能否繼續維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而這與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勞動力的增長前景有很大的關系。第二,即使我們維持高儲蓄率,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不下降(這是快速縮小與發達經濟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關鍵),則還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最終能夠成功地實現經濟增長由投入要素為主要推動力向增長主要由創新和技術進步為主要推動力的轉變。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當前人口增長的特徵和模式。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就出現下降趨勢,現在的出生率水平與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大體相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是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而我們則與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有相當的關系。因為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與收入水平呈反向變動關系。按照目前的模式,有人估計,中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將在2015年後達到零增長。這個趨勢與關於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估計是一致的。中國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民政部的說法,我們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到2030年,中國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4億人,占總人口的27%,成為比美國更年老的國家。到那個時候,退休人數將接近在職人數的一半。這意味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的供給速度持續下降,在未來20年必將從勞動力和儲蓄能力兩個方面制約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空間。這不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需要從戰略上加強研究,以應對來自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8. 一個堅持、兩個依靠、三個提高、四個始終」具體內容是什麼
堅持不變心
依靠車樓,依靠關心
提高性生活質量,提高感情保鮮,提高生活水平
始終如一,始終美麗,設計中始終孝順,始終不破產。
個人之見
9. 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什麼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企業發展所依賴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不同的。
首先從縱向來說:
1、當一次新技回術革命到來之後答,首批發展起來的企業大多是技術型企業,依靠核心技術搶占市場,比如今天互聯網行業的巨頭企業皆是如此。
2、當技術得以普及,比如互聯網應用技術普及後,新型的企業進入市場,主要依靠的是強大的營銷能力,營銷做得好的企業,在市場的開拓方面就有一定的優勢。
3、當技術門檻進一步降低,市場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也就是曾經的藍海變成紅海的時候,企業發展重心就從單純地依靠技術、單純地依靠營銷,變成為依賴精細化運營來獲得發展了。
再從橫向上來說:
有些企業依賴優秀的商業模式來發展致勝;有些企業依靠獨特的資源優勢來獲得發展;有些企業則依賴精細化運營和差異化營銷來致勝。
總而言之,企業發展主要依賴的關鍵資源能力,逐步從壟斷資源過渡為技術資源、管理資源、人才資源。未來的企業發展,重點依賴的還是創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養。
10. 招商銀行四個依靠推動求發展
招商銀行現在厲害了,就像是新出的小新星,這個政策在招行的網站或是網點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