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西經濟發展的前景如何
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南昌分行已經在我省試營業三個月。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十分看好江西經濟環境和發展前景。請聽南昌台記者汪麗婷發回的報道: 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經理晏小江告訴記者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南昌分行運營情況十分良好,因為有「事實在說話」。晏小江(出錄音:我們這個南昌分行雖然開業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確實經營的業績都做的很好,無論是在存款或者貸款,或者是在其他業務的增長方面比我們預期的要好,所以我們相信南昌分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省經濟運行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副省長熊盛文(出錄音:一個大幅增長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百分之四十六點三,在全國排第七位,在中部地區排第一位。六個位置前移,一是生產總值增幅比全國高三點二個百分點,二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百分之十四點八,在全國排第七位。三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在全國排第十二位。四是工業用電量增幅在全國排第六位。五是外貿出口總額在全國降幅最小,出口總額居全國第十八位,中部第四位。六是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在全國排第六位。) 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經理晏小江希望把南昌分行打造成為內陸中部地區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區域性金融服務機構。晏小江(出錄音: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打算在其他地方繼續開設分行,我們希望南昌分行能夠輻射到整個中部的地區,不僅是江西省)
Ⅱ 為什麼江西的經濟發展不起來
我們的江西曾是開國時代最為富有的省份,在五六十年代,國家各省以我省為榜樣………首先在改革開放進期我省沒有抓住機遇,所以在新時代就落後於其他省份,其次我省以前的省長胡長清在任期間的種種作為,也為我省的經濟不振埋下了伏筆,再次,我省地處內陸,平原只佔到我省總面積的十分這一,不利於我省的經濟發展……
Ⅲ 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的經濟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30年來,江西省積極抓住發展機遇,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堅持以加快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放為主戰略,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市工業現代化,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建築業規模不斷壯大,生產效益同步增長;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百姓居住水平明顯提高;各項建設事業形勢喜人,推進了全省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向前發展。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0年間,江西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1978年至1987年的第一個1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6.39億元;1988年至1997年第二個10年為1885.85億元,是第一個10年的6.4倍;1998年至2007第三個10年為14433.66億元,是第二個10年的7.7倍。投資規模成倍增長,投資增速不斷加快,投資規模已從1978年的8.02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3301.94億元。1997年、1998年世界金融劇烈動盪,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大調整時期。十六大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發展迅速。2002—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27.8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33.5%,2002—2007六年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2.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對其增長的貢獻率為78.0%,成為支撐經濟加速增長的主要力量。
工業投資實現歷史性跨越,工業化進程加快
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以工業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業的振興強省富民」以來,江西工業投資大踏步前進。2007年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88.67億元,比1978年增長269.4倍。十六大以後,工業投資高速增長,2002、2003、2004年工業投資增速均超過50%,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工業投資分別增長41.3%、35.6%和43.1%,高於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3個、11.9個和20.1個百分點。
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2001—2007年,江西省城市建設投資503.90億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資比重3.9%,比2000年提高1.3個百分點。建成投產的重點項目有:景德鎮第四水廠、南康第二水廠、南昌城南排水管網改造工程、青山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等。
城市建設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進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全省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533.12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738.63萬人,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6.75%提高到2007年的39.8%,提高23.0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77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帶來了環境的改觀。2007年,全省建成區面積800.67萬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長度4630公里,城市道路面積767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面積33759公頃,分別比2000年增長47.5%、52.7%、132.9%和68.4%。
社會事業投資大步邁進,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實施「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戰略,加大了對農林水利、公共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投資力度,社會事業投資快速增長。2007年,全省社會事業投資404.83億元,是1978年的225.7倍。今年以來,社會事業投資進一步加強,各月增幅基本保持在40%左右,且高於全省投資平均增長速度。今年1—8月,全省社會事業投資完成309.94億元,增長48.9%,高於全省投資增幅8.3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投資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切實體現在居民收入增加上。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比1978年增加10917元,增長35.8倍,年均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4098元,比1978年增加3957元,增長28.1倍,年均增長12.3%。城鄉居民生活已經超越了基本溫飽,向全面小康邁進。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額高達7746元,比 1978年增長590.3倍。
答案補充 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增長,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30年來,全省在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一大批涉及基礎設施的項目相繼開工興建並投入運營。
——農業基礎投資力度不斷加強。2007年,全省用於農業和水利的投資52.91億元,比1978年增長46.3倍。 ——鐵路建設、航空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京九鐵路行經九省,全長2381公里,在江西境內705公里,是全國鐵路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建設線路最長的鐵路干線,它的成功運營使南昌鐵路局管內運營里程達到2480公里。1995—2007年13年間,全省鐵路建設投資126.68億元。鐵路營運能力空前提高。1995—2007年13年間,全省航空運輸建設投資22.58億元。
答案補充 ——高速公路建設空前發展。1996年,昌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江西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4年,贛粵高速贛州段建成通車,江西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成為全國16個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省市之一。2007年,江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達2206公里,進入全國前十位。2007年全省農村公路硬化總里程達12700公里。
——郵電通訊業發展迅速。2007年全省郵電通訊事業建設投資52.41億元,比1978年增長928.3倍。2007年全省郵電業務總量達到407.35億元,是1978年的442.8倍。
利用外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在推進改革的同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從登記注冊類型看,2007年全省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1.5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68億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69.0倍和10.9倍。從資金來源看,2007年全省利用外資101.21億元,比1995年增長3.95倍。
Ⅳ 江西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什麼偏低
我個人的看法
1國家沒有給江西省特別的照顧,就是沒有什麼政策!
2人才不太多,專大部分高中生都希望通屬過高考出省,而且沒有外面的人願意來江西省!
3城市發展不均勻,江西省居全省之力只發展南昌市,而對其他市投沒有太多精力!
希望江西能靠自己發展起來!
最後獻上南昌市夜景一張
Ⅳ 現在江西的經濟發展的怎麼樣
有潛力的城市
Ⅵ 共有多少個經濟體利用後發優勢加速經濟增長 爾雅
【答案】C 【答案解析抄】後發優勢是指後發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和遲緩所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後發優勢主要包括要素性後發優勢、技術性後發優勢和制度性後發優勢。要素性後發優勢不是指後發國家要素擁有的絕對量、相對量或要素稟賦條件的好壞優劣方面的優勢,而是在於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後開發以及資本相對稀缺而形成的後發優勢,這是一種後發性的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形成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勞動成本低和資本相對稀缺。技術性後發優勢的產生則源於後發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後發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差距,通過技術引進和學習,從而推動其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制度性後發優勢是指後發國家可通過學習、模仿和借鑒先發國家的有利於技術進步的制度,進行制度改進,從而促進其經濟的發展。
Ⅶ 江西為什麼經濟發展變落後了
1、人才流失
2、知名度高的搞笑缺失
3、交通仍舊滯後於隔壁省,相對優勢不明顯;
4、商業氛圍差,農業思想仍舊較為濃厚
5、歷史原因,工業一直薄弱
6、革命老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7、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大環境
Ⅷ 如何運用後發優勢發展地區經濟
在經濟轉型和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貧困地區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工業化老路已不可行。實際上,只要跳出傳統工業化發展思維,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和「綠水青山」等綠色資源優勢,貧困地區反而有可能加快發展,「蛙跳式」地走出一條基於互聯網的綠色發展新路。
貧困地區走綠色發展道路具有新的後發優勢
隨著發展理念和互聯網等技術條件的變化,加之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高,貧困地區發展面臨的很多傳統約束,包括地理偏僻、本地市場狹小、資本缺乏、人口素質差、資源匱乏等,均已被大大突破,而一些新的後發優勢則正在出現。
第一,發展理念變化帶來的新優勢。沿海地區經濟起飛時,還沒有綠色發展的概念,經濟發展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貧困地區由於「欠發展」,反而幸運地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在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主導的今天,貧困地區的綠色優勢就凸顯出來。
第二,貧困地區不再需要像過去沿海地區那樣過於依賴遠距離的海外市場,目前國內發達地區已足以為其提供市場、資金、人才等支持。尤其是,隨著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電子商務、快速交通和物流等的興起,貧困地區不僅可以便捷地依託國內市場,而且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低成本地同發達地區共享教育、醫療、信息等服務。
第三,鄉村價值被重新認識帶來新的資源優勢。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對鄉村資源的認識更多局限於傳統「三農」概念,即有形的農產品和勞動力,忽視鄉村各種無形的綠色「新」資源,如生態環境、休閑、健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體驗、情感等。只要跳出傳統「三農」概念,則鄉村就到處都是沉睡的財富。
第四,人類社會正從工業時代進入新的互聯網數字時代,從資源的概念到時空概念,從生產、生活、交易的內容與方式到商業模式,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貧困地區有可能躍過傳統工業化階段直接發展數字經濟。
貧困地區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體制和政策障礙
只要利用好這些新優勢,藉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條件和新興商業模式,在這些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和「綠水青山」等無形綠色資源基礎之上,就可以發展出旅遊、體驗、休閑、健康、體育、會議、特色農業、加工等龐大的綠色產業鏈條,從而將這些無形的綠色資源轉化為有形的財富。但是,這種轉化還面臨一些突出的體制和政策障礙。
第一,農村土地制度不利於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要充分挖掘貧困地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的附加價值,建設現代鄉村,僅僅靠留守在農村的當地人將非常困難,必須將城市的人才、資本、管理和知識等吸引到鄉村,形成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
第二,金融滯後是貧困地區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國有銀行、民營金融、小額金融、互聯網金融、綠色保險等,在農村的發展均滯後,不僅各類有關生態和環境的綠色產業難以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農民的很多傳統經濟活動,也都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三,在以增值稅等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下,地方政府缺少足夠的綠色發展激勵。因為走「重生產、輕消費」、「重工業、輕服務」的傳統發展道路,可以為當地產生更多的稅收,而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綠色發展,則較難為當地產生足夠的稅收。通過將消費稅改造為銷售稅、改革資源稅和財產稅、建立跨地區生態環境稅收分享機制等措施,為地方提供穩定的稅源,就可以為地方政府走綠色發展道路提供財稅激勵。
第四,現有官員績效考核制度難以為綠色發展提供足夠的激勵。如果考核過於重視GDP,則地方政府就會按熟悉的以工業項目為主的老套路發展經濟,沒有足夠地激勵探索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具有「自我實現」的特點,在沒有GDP考核的壓力下,地方探索綠色發展的積極性更容易調動,反而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增長效果。
第五,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節能減排地區合作機制,貧困地區的生態碳匯和盈餘排放空間難以轉化為經濟效益。如果按照人均或某一標准給各地區分配碳排放額度,則排放少的貧困地區,就可以通過出賣盈餘指標直接獲得收入。
第六,貧困地區大多處於生態上游,其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水庫、森林、退耕還林等)雖然使下游地區直接受益,但自身卻難以得到足夠回報。目前的普遍思路,是試圖測算下游生態受益的價值以進行補償。這種做法在政策操作層面上有較大難度,不妨嘗試採用簡單的「倒推法」,即以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為參照,對上游生態服務主體進行經濟補償。
若干政策建議
將貧困地區大量沉睡的綠色財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必須樹立新的發展觀和資源觀,具備相應的軟硬體條件,可以重點將以下方面作為突破口。
第一,著力消除阻礙城市人才、知識、資金、管理等資源向鄉村流動的體制壁壘,形成市場引導下的「新下鄉潮」,避免在觀念和政策上有意無意地將城市力量視為鄉村發展的對立面,而要通過農村合作社等形式引導城市力量成為農民共同富裕的推動力。其中,加快探索有效的農村土地制度,是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的關鍵。
第二,將互聯網和信息通訊技術等基礎設施作為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投資,著眼於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經濟,為其發揮後來居上的優勢創造條件。在貧困地區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投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突破貧困地區綠色發展的體制瓶頸。在中央統一部署下,鼓勵貧困地區結合自身特點,重點就農村土地、幹部績效考核、財稅、農村金融、生態補償制度、地區節能減排合作等幾大類改革進行大膽探索。
第四,賦予貧困地區一些特殊的開放和產業政策。大力簡化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國際人才、各類非盈利中介機構、金融機構、體育博彩等到貧困地區落地的審批手續,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新型服務業的發展。
第五,探索建立一套市場化的環境補償機制,並設立專門針對貧困地區的綠色發展引導基金。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嚴格的環境標准,創造出一個環境補償市場,設計出不同的環境交易產品。不同地區、企業或個人,無論是為了完成環境補償任務,還是自願盡社會責任,均可以購買該基金;而提供生態服務的貧困地區,則按照評估標准,持續地從基金中得到補償。
第六,選擇若干代表性的貧困地區進行綠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允許這些地區大膽試驗,突破綠色發展的各種體制和政策障礙,結合自身條件探索不同的綠色發展模式,然後再進行總結推廣。
我們同大別山連片貧困地區六安市一起做的一些初步嘗試表明,上述發展願景是可以實現的。比如,我們曾在六安一個貧困農戶家中,通過互聯網同遠在歐洲和美國兩個會場的專家召開跨洲視頻研討會。既然能夠在農戶家中通過互聯網成功召開這樣一個跨洲會議,那就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在貧困地區發展各種互聯網綠色經濟。比如,綠色電子商務、3D製造、智慧農業、會議經濟、網路教育培訓、遠程醫療、新型健康養老、遠程專家服務等,並運用互聯網和新型商業模式對其傳統經濟進行改造升級。
中國貧困地區進行的這種探索,具有全球性意義。
Ⅸ 發展經濟學 後發優勢是什麼意思
後發優勢:
是指相對於行業的先進入企業,後進入者由於較晚進入行業專而獲得的較先動企屬業不具有的競爭優勢,通過觀察先動者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採取相應行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例如:研發成本優勢、行業風險把握優勢等。在經濟領域中,存在著市場進入次序優勢,包括先動優勢和後動優勢。先動優勢是指企業比競爭對手搶先一步進入市場就可以獲得較多的市場份額或競爭優勢。
Ⅹ 江西今後該採取什麼樣的發展戰略
大力實施大開放主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把江西建設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優質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沿海地區群眾旅遊休閑的「後花園」。 當前,尤其要緊緊抓住發達國家部分產業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緊緊抓住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內地轉移的機遇,緊緊抓住中央大型企業向地方拓展發展空間的機遇,充分發揮江西區位優勢、環境優勢、低成本優勢,努力創造區域綜合優勢,爭取更多更好的項目和產業到江西省落戶,既擴大江西省經濟總量,又促進江西省經濟結構的優化、產業層次的提升。要在中部地區崛起中有更大作為,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舉措,又要繼續虛心學習借鑒先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新鮮經驗,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把擴大開放與發展內源型經濟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不斷完善符合江西省情的發展路子。 今天的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中要有更大作為,必須實現五個新突破: 首先要在推動全民創業上實現新突破 要加快富民興贛,必須緊緊抓住全民創業這個抓手,突出抓好著力引導、鼓勵農民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做優做強國有經濟三個環節,在江西全省初步形成全民創業熱潮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添油加力,把全民創業的火燒得更旺,開創江西省「創業經濟」的新時代。 第二,要在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上實現新突破特色就是優勢,個性就是競爭力。各地要進一步分析自身的優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提高工業園區的建設水平。要從江西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著力構建符合江西省情、具有明顯優勢、市場潛力大、競爭力強的產業格局。要不失時機地在有優勢的領域重點發展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並積極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要重視發揮江西省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積極發展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優勢,加強資源整合,發展精深加工,培育和壯大礦業經濟。 第三,要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堅持不懈地積極推進城鎮化,做到城鎮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積極發展城市經濟,加快發展傳統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等,努力形成先進製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共同發展的格局。始終把加強「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實現江西崛起的重中之重來抓。要統籌抓好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穩步推進以「四個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第四,要在建設綠色生態江西上實現新突破江西最寶貴的資源是生態資源,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是生態優勢。要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堅持在集約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中謀崛起,努力實現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積極探索工業化、城鎮化較快推進、環境又得到很好保護的經濟發展路子。 第五,要在優化投資發展環境上實現新突破 市場競爭,最根本的不在於區位的優劣、資源的豐歉,而在於投資發展環境的好壞。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是第一要務、投資發展環境是軟實力的戰略思想,持之以恆地不斷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形成真正的區域優勢。(根據2007年5月14日在江西省黨代會上的講話稿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