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的發展趨勢

美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的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1-02-19 07:02:13

『壹』 美國當代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存在什麼樣的問題發展趨勢如何

戰後恢復期 70年代經濟危機 8090年代膨脹期 00年代衰落期
政府人民高負債,高度依賴金內融資本,本國製造業缺容乏資本支撐
發展趨勢堪憂,如果美國政府不能有效降低負債,不能恢復本國製造業的引擎的話,美國經濟將會長期依賴進口,並堆積更多的負債,致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如果美國債務無法抵繳,很可能出現國際貿易法律糾紛,甚至導致戰爭,美國的軍隊是世界上罪先進的軍隊,因此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是這個無賴美國勝利,進而免去債務,而這種行為,會導致美國失去所有的貿易夥伴,其本土的人才會相繼流失,進而致使美國專利技術國際化。
這很難斷定,美國哪裡出了問題,司法制度,還是強勁的軍隊,個人認為,美國的製造業衰落及超前的消費方式是美國負債的深層原因

『貳』 美國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美國的自然環境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東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兩部分,這一地帶海拔在200米以下,多數由河川沖積而成,特別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面積大,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澤地。位於這一地區的佛羅里達半島是美國最大的半島。

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大西洋沿岸平原西側,基本與海岸平行,長約2 300多千米,一般海拔1 000~1 500米,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內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長的美國與加拿大邊界,南達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蘭德河一帶。西部山系由西部兩條山脈所組成,東部為落基山脈,西部為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內華達山脈的惠特尼峰海拔4 418米,為美國大陸最高點。喀斯喀特山脈的雷尼爾山海拔4 392米,僅次於惠特尼峰。西部山間高原由科羅拉多高原、懷俄明高原、哥倫比亞高原與大峽谷組成,為美國西部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由一系列迂迴曲折、錯綜復雜的山峽和深谷組成,氣勢雄偉,岩壁陡峭,為世界上罕見的自然景觀。

美國河流湖泊眾多,水系復雜,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 020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70°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5個氣候區。(1)東北部沿海的溫帶氣候區。這一區域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北方冷空氣的影響,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6°C左右,夏季溫和多雨,7月份平均溫度為16°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毫米左右。(2)東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因受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1月份平均溫度為11°C,7月份平均溫度為24~27°C,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0毫米。(3)中央平原的大陸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呈大陸性氣候特徵,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14°C左右,夏季炎熱,7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7~32°C。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1 500毫米。(4)西部高原乾燥氣候區。這一區域內陸性氣候,高原上年溫差較大,科羅拉多高原的年溫差高達25°C。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高原荒漠地帶降水量不到250毫米。(5)太平洋沿岸的海洋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冬暖夏涼,雨量充沛。1月份平均氣溫在4°C以上,7月份平均氣溫在20~22°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0毫米左右。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鉛、鋅、銀、鈾、鉬、鋯等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戰略資源如鈦、錳、錫、鈷、鉻、鎳等則主要依賴進口。煤炭的總儲量為35 996億噸,石油總儲量為24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為56 034億立方米。

『叄』 關於美國經濟前景的問題

1.美國經濟學家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盡管對當前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是否真正復甦看法不一,但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四位來京出席明天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美國經濟學家則一致看好,所用的判斷詞有「前景樂觀」、也有「 謹慎樂觀」。

在今天下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四位美國經濟學家就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曾擔任過美國總統經濟咨詢委員會主席的斯坦福大學邁克

爾·伯斯金教授說,過去十年,在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遭遇不少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發展。中國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加入世貿組織,從經濟角度看是深謀遠慮的舉動,並有著極大的勇氣。他認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資將進一步湧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力度會加大,只要中國認真處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銀行呆壞賬等問題,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中國經濟研究專家、美國布魯金斯學院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認為,中國政府決定加入世貿組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將使中國在今後更加開放,改革的步子更大。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懷特·帕金斯教授在發言中說,中國要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公司管理體系,這一點對於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是同樣重要的。好的公司管理的標志是對股東權益的保護,尤其是對弱勢股東的保護。他指出,一個好的公司管理對任何社會都是困難的,美國不也出了安然事件嗎?要使中國公司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獨立的司法系統和監管機構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師斯蒂芬·羅奇說,在剛剛過去的2001年,中國經濟又出色地度過了另一次嚴峻的考驗,這是4年來中國第二次面對較大的外部沖擊。第一次是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這一次是罕見的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羅奇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持積極樂觀的看法。他認為只要中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世界上最大的國內需求,那麼中國的經濟一定會保持強勁的增長,也能夠抵禦外來的巨大壓力。

2.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還需要什麼?(作者為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盡管官員腐敗與社會誠信在中國越來越成問題,為社會各界所深惡痛絕,但是關於這方面的很多報道在中國往往還要受到限制。主管媒體工作的宣傳部門經常會下發一些文件或者通過電話口頭「打招呼」,要求媒體不準報道某些「敏感」的或者「不利於社會穩定」的事件。新聞審查的加強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換句話說,我們能從新聞自由中獲得什麼經濟好處?新聞自由值幾個錢?當然,在我們都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可能很難讓人聽得進「開放新聞媒體對中國經濟是多麼多麼重要」的話。的確,幾百年來,新聞自由一直被看成是一項純粹的政治制度,只是對當權者的監督、對政府權力的制衡能夠起到關鍵作用;一提新聞自由就讓人感覺又要談政治了,等等。其實,不用這么怕,新聞自由對中國經濟的深化發展、矯正經濟腐敗、促進市場交易具有同樣關鍵的作用,開放新聞媒體也恰恰是為了增加中國的就業機會所必需邁開的一步。遺憾的是,這一點至今還被人們所忽視。

過去二十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故事從許多方面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人均GDP(按真實購買力算)從338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約5000美元,超過兩億人口因而脫離了貧困線。中國的城市化程度也從1978年的16%上升到目前的41.8%。就在全球經濟因互聯網泡沫破滅而放慢增長的這幾年裡,中國經濟不但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而且也帶動了許多其它國家的經濟增長。這樣的成就不勝枚舉。

中國的非凡經歷也令眾多學者和評論家迷惑不解:法學界和經濟學界廣泛接受「法律對發展至關重要」和「制度對發展至關重要」這兩項命題,而且制度經濟學的這些結論也是「華盛頓共識」所依賴的核心理念基礎。但眾所周知的是,中國雖然缺乏一個可靠的市場制度架構,既沒有可靠的法治又沒有自由的新聞媒體,可是其經濟卻仍在繼續快速增長。特別是與印度或新近轉型後的東歐國家相比,中國的現象更顯得像個悖論。與中國不同,印度擁有相對齊備的現代制度,既有民主與法治又有新聞自由,但其人均GDP卻僅從1978年的560美元(當年中國為338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2358美元(那年中國為3976美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在產業結構里

原因是中國這些年快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製造業和住房基建業,這種產業結構對制度的依賴度較低。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來自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和建築業(住房與高速公路建設)。雖然這些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繁榮,但後者並沒能充分發揮工業增長所提供的發展潛力。以2004年為例,中國GDP有15.4%來自農業,51.1%來自工業,33.5%來自服務業。而印度的服務業佔GDP之比為51%,美國的服務業則更是高達79.4%。實際上,在所有人口超過100萬的國家中,中國的服務業水平最低,位於最不發達的行列。由於中國經濟嚴重依賴「重型」工業,其增長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這種產業結構也當然讓中國經濟可以在不作政治改革、不開放媒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增長。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將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製造業與金融服務業作一下比較。以玩具製造業為例,它用來交易的產品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購買者可以檢查玩具車的樣式、風格和顏色,從而確定其質量和價值。買者還可以在購買之前進行多次試車檢驗。製造商(或銷售商)與購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雖然存在,但卻是很有限,買方較不容易受騙。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增強產品責任的法律保護與司法獨立是合乎人們需要的。然而,即使沒有這種可靠的司法制度,可能也還行,購買方頂多是在買之前多花些時間檢查、多試該產品幾次,由此來克服法律上的缺陷。除此之外,就算買者在買貨之後發現產品有瑕疵,或許只要該產品「還能用」,他也可能就接受了,就「將就將就了」。因此,製造品的「看得見摸得著」這一特點足以幫助購買方規避其在信息方面的不利局面,從而降低他的交易風險。這樣一來,即使在不可靠的市場制度下,製造業也能發展,只要有很多很便宜的勞動力即行。

相比之下,在股票等證券交易中交易的則是金融契約,或說對未來現金流的收益權。第一,契約本身就是一種法律構建的「東西」或說概念,如果沒有相應的證券法以及獨立有效的司法制度,這種金融契約就沒有任何意義,就一文不值。第二,恰恰由於金融契約「看不見摸不著」這一隱蔽性特點,使其購買者在信息方面處於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利:被交易的金融契約無色無味、也無形狀,購買方無從檢驗它。他們不得不依靠證券發行方披露的數據和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來評估證券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暢通無阻的媒體信息流動、自由的新聞調查報道以及有關證券發行人和其相關實體的評價意見就變得非常關鍵,這些獨立的信息和評價可大大增加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培養市場交易中的誠信基礎。

與無形的「服務」市場相比,「實物」市場對法治環境和新聞制度的依賴性要小得多,特別跟金融服務業比更是如此。因此,那些不具備「對市場發展友善的制度」的國家也許只能集中精力發展其製造業和其它實物業,當然也可側重農業,但不能對服務業有太多指望。而那些有新聞自由以及可靠法治制度的國家則既可選擇專注於工業,也可發展服務業,專挑在價值鏈中利潤最高、最賺錢的行業去做,把「苦力活」留給那些制度欠缺的國家去做。

我們也可從跨國數據中看看這一結論是否離譜。為了證明這一點,根據Freedom House在1990年對106個國家新聞自由程度的評分,我把這些國家分為三等份組,然後計算出每組國家中服務業佔GDP的份額。結果顯示,在2002年,服務業份額在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中平均為62.4%,在中等新聞自由的國家中為57.1%,在新聞不自由的國家中為48.5%。當我用各國的人均服務業經濟增加值來取代服務業佔GDP份額,以此來衡量一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那麼得出的結論基本不變。看來,新聞自由確實可減少市場交易兩方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加參與者對市場交易的對象——「服務品」的信心,減少「服務」市場上的交易風險,從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公正、完整的信息和知識可以增加市場交易中的誠信,而誠信又更是服務業市場發展和深化的基礎。

在理解了製造業和服務業對制度機制有著不同的依賴度之後,我們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故事並不能否定製度經濟學的命題,而是跟後者非常一致。中國的故事是:在不進行實質性政治改革的情況下,憑借其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重點發展其製造業、建築業等「重型」行業,由於這些行業對新聞媒體和法治環境的依賴度低,所以到目前為止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還可以成功。然而,這一「重型」發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今天的中國經濟現實實際上已在挑戰這一模式。

新聞自由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必要基礎

對這種「重型」發展模式的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種以高能耗、高自然資源消耗為特徵的發展模式不但抬升了世界能源價格,促使許多人預言地球能源供應危機即將到來,而且已經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有代價的,環境與資源遭受重大損耗,河流與湖泊也遭到重度污染。

第二,作為紡織品、服裝、機械和電子產品的出口大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貿易壁壘挑戰,這會使中國難以進一步擴大其在眾多製造品市場中的份額。貿易問題已是近幾個月來報紙頭版報道最多的問題。

第三,製造業已不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中國只能靠服務業來增加新的就業。舉例來說,雖然製造業產值自1978年以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但在1995年時製造業從業人數達到9800萬的頂峰,到2002年製造業就業數已減少到8300萬人。隨著效率的提高和技術革新,製造業的生產力將得到提高,而這只會進一步減少其從業人數。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中國農村有大約兩億閑置農民,他們都需要工作。官方的城市人口失業率多年來維持在3.6%左右,真實的失業率我們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每年新增的可就業人數為1500萬(包括350萬大學畢業生),但每年新增的就業機會目前是800萬,這就意味著每年新增的失業人口是700萬(這還不包括新的失業人數)。中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最後,中國長期以來希望改進在價值鏈的產業地位,慢慢減少對低經濟增加值的製造業的依賴度,而服務業的經濟增加值普遍較高,可取得更多的利潤。

從上述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顯的結論:中國必須進一步發展其服務業。確實,既然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份額是世界最低的,這同時也意味著它蘊涵著最大的發展潛力。在有13億人需要服務的情況下,這種潛力尤其巨大。但是,正如上面講到的,發展服務業需要法治,需要獨立的司法,需要新聞自由。在近些年裡,這些制度機制已經得到了改進,但還是遠遠不夠。

以上海為例,在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甚至亞洲的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其服務業十分興隆。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決定將上海重新塑造為未來亞洲的金融中心。十多年來,政府把相當多的金融業務都安排到上海,以此來重點把上海發展為服務業中心。比如,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12月在上海建立的。過去幾年裡,證監會把新公司股票上市都安排到上海證券交易所,而不放到深圳證交所。在官方的鼓勵下,外國銀行和金融公司也陸續落戶上海。然而,雖然這只「看得見的手」多麼偏重上海,給它提供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但結果如何?上海服務業在其2004年GDP中所佔份額只有47.5%。而且,服務業份額在過去兩年裡每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實際上,過去幾年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紅火給了其服務業不少推動,但它的服務業還是連續兩年在衰退。1995年,上海金融服務業的經濟附加值占其GDP的10%。在2000年,這一份額創下15%的新高。但在2004年,金融服務業的份額又降回到10%。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之一是自2001年夏天以來股價一直在下跌。因此,在未能改進新聞媒體和法治環境的情況下,連具備最好的服務業發展機會的上海也無法提高其服務業水平,其47.5%的服務業GDP份額甚至低於印度全國的水平。

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過去多年,政府將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分開。政治性的刊物受到嚴格審查,而財經類報刊則「在一定的模糊范圍之內」享受一定的自由。但是,在一個以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為主導的經濟社會里,其政府對經濟的行政管制又不受到民選議會的制約,那麼經濟和政治實際上很難分開,因此財經類報刊實際上難以有真正的自由空間。

比如說,國有商業銀行的董事長和行長都是由中央組織部任命的副部級幹部,對他們的工作言行的追蹤報道常常就與政治性新聞沾邊,因而屬於政治新聞審查的范圍。雖然關於金融風險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多年來討論得非常熱烈,各界也一再呼喚著加強金融風險管理,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數量到底有多少,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是一個機密。在「安然事件」發生之後,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開始受到重視。但是,1300多家上市公司又多數為國有控股,其最高管理層又大部分由相關行政部門任命。因此,如果記者敢於調查報道這些公司的負面消息,他們將面臨著工作被炒甚或吃到官司的危險。在股市價格走低之時,財經新聞編輯會受命只刊登正面報道,不登負面新聞,以此塑造出一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景象。新聞審查限制了有用信息的供應,扭曲了市場中的真實信息,從而阻礙了市場尤其是對信息依賴度極高的金融市場的發展。

與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不同,中國現在有了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網路,這些運輸網將各個地區整合成了一個全國統一市場。貨物和服務的交易已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股票、債券、保險和其它金融產品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交易。在這么廣泛的市場經濟里,如果公司管理層行害,或者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行害、行騙,那麼他們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潛在損害都會是極為廣泛和深遠的。這種復雜市場里,信息的自由流通涉及到太大的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哪個政府能僱傭足夠多的管理員、監督員來監督、揭露並矯正市場中的不良行為,即使政府能僱傭很多很多的市場與企業監察員,他們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激勵把監督做好,或許由此帶來的反而是新的尋租與腐敗機會。一個自由的、不加審查的新聞媒體則不僅可以獨立地提供完整的、公正的市場信息,而且他們能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糾錯機制,我們知道「陽光是最好的殺菌劑」,由媒體將公司作假與商業腐敗曝光,這本身就可起到對商業和市場糾錯的效果,也是一種最自然的規避金融風險的手段。因此,新聞自由不僅對政治民主十分必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hlm

『肆』 美國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

地理位置優越,抄三面襲鄰海,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中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東部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組成
氣候大部分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經濟發達:
密西西比河支流眾多,河網密,河流自北向南流,南北交通便利,鐵路橫貫東西,交通發達
美國的農業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產量大,機械化水平高,是世界第一農業出口大國,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區有五大湖工業區,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工業區
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代表地是矽谷

『伍』 美國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

地理位置優越,三面鄰海,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中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東部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組成
氣候大部分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經濟發達:
密西西比河支流眾多,河網密,河流自北向南流,南北交通便利,鐵路橫貫東西,交通發達
美國的農業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產量大,機械化水平高,是世界第一農業出口大國,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區有五大湖工業區,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工業區
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代表地是矽谷

『陸』 美國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

美國位於太平洋東部,大西洋西部,南是墨西哥,北是加拿大。在北美洲屬於發達國家,雖然現在經濟在衰退,但依然是一個超級資本主義大國。

『柒』 美國經濟整體發展趨勢說明了什麼

過去幾年,一直意圖致力於嘗試讓美國兩黨就如何處理財政赤字問題達成一致,這個長期以來非常嚴重的問題。
美國的債務總量約為14萬億美元。問題是,同中國一樣,美國人口也在老齡化,而且美國對老年人承諾了很多,不僅包括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養老金,更重要的還有醫療服務。而美國的醫療服務十分昂貴。隨著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在今後幾十年中,美國針對老年人的主要公共計劃的受益者數量幾乎將翻倍。
這是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的壽命更長是其一;其二是每代人的人口數量增加,因為從1946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出生率極高,而戰後嬰兒潮一代現在已經65歲。
另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是醫療保健的成本。這主要不是指社會保障這僅僅是金錢的問題。社會保障的福利現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到6%左右,未來將略有上升,然後隨著那一代人退休,該福利成本將趨於平穩。美國真正擔心的是醫療福利,因為美國有兩個計劃:一個是醫療保險,該計劃成本高昂,因為其針對65歲以上的老人;另一個是醫療補助,針對的是低收入人群,其真正的開支也花在老年人身上。這兩個不同的計劃面臨同樣的困局,也就是未來更高的開銷,這是我們所擔憂的。
與此同時,因經濟衰退,我們當前的收入格外低。即便經濟復甦後,收入的增長也趕不上支出的快速增長。這是最基本的問題。
金融危機導致增長放緩,有兩個原因:收入下降,以及與危機相關的開支增加。美國現在的債務水平比以往高了很多。在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債務約佔GDP的40%。而現在,該比例超過70%這僅僅是公眾持有的債務,如果不算政府的債務。
在聯邦一級如此,市政府和州政府也有類似的問題,但他們舉債不像前者那樣容易。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世界市場認為美國國庫券非常安全。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願意以非常低的利率向美國提供長期貸款。這使得美國沒有很大的動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每年的利息支出不是很高。
共和黨人同意削減開支,包括削減針對老年人的計劃的開支,但他們不想增加稅收;另一方面,民主黨不太熱衷於削減開支,而是想提高稅收,尤其是針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這是一個僵局。國會一再採取權宜之計,但現在,我們正面臨「財政懸崖」帶來的風暴。「財政懸崖」是政治制度本身造成的,而非必然結果。
十年前,布希政府全面削減了稅收,減稅有效期十年,將於今年到期。另外還有其它一些免稅政策失效。到2012年底,布希政府時進行的減稅政策將到期,假如政府無所作為,稅收將自動全面提高。我們還通過立法規定,除非找到解決這一長期問題的方法,否則將自動削減國防和國內開支所謂「自動減赤」預演算法案。假如不採取任何措施,這將在今年底成真。
這讓人擔心:一是長期以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二是存在這種短期的人為問題。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短期問題,它將進一步削弱經濟,因為增加稅收同時削減開支對經濟不利。
事實上,我們需要增加開支,假若當初的政策更加進取,經濟會比現在景氣。我相信,任由自動開支削減與自動稅收增加生效將是件壞事,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將進一步削弱經濟。但兩黨對處理這一問題不能達成一致,對長期問題的處理也存在分歧。這是一個極大的政治挑戰。
美國經濟疲軟主要應歸咎於兩個方面:歐洲的不確定性及美國選舉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政府目前運作不暢,政策得不到貫徹,這對經濟和商業信心不利。大的企業不再投資,零售領域消費者支出下滑。
過去幾年中,消費者支出相當不錯,但它難以為繼。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房市。所有存在房地產泡沫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應該以此為戒。對於無數房主而言,房地產泡沫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真正的問題是,在家庭層面上,房產價值在縮水。這抑制了大量的消費支出。但麻煩的是,由於經濟增長速度不快,仍然有大量失業,有工作的人則更多地存錢,而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必須動用自己的積蓄,這兩方面同時產生影響。
解決問題的希望在半年前要大得多。當時新增就業數字更高,失業率下降。現在今非昔比。這些因素都相互關聯:只有企業和消費者支出回暖,才能增加就業,減少失業。但目前看來一切似乎止步不前。情況不一定會變得更糟,但也沒有好轉的跡象。這非常令人沮喪。這種局面只要歐洲危機與美國政府僵局的威脅仍在,情況就不容樂觀。
國會在大選前採取大動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我們面臨歐洲崩潰的大危機,若果真如此,問題則在於兩黨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只有GDP的年增長率達到3%,才能對美國經濟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假如能達到4%或5%則更好。在擺脫過去的經濟衰退時,美國曾經歷過經濟急劇增長,這次為什麼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答案就在之前談論的那些因素,尤其是房市。通常帶領美國經濟走出衰退的一大因素就是住房,因為住房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擁有住房,而且通常當經濟增長時,人們對住房的投資會增加。但在泡沫時期,我們對住房過度投資,在美國很多地區,建造了過多的房屋。即便未來人口有所增長,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對這些房屋有需求。
已經有相當多旨在幫助人們解決抵押貸款問題的計劃。但相對於高達數千萬的抵押貸款違約人來說,這些計劃所覆蓋的人數還不夠多。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沒有違約,但他們房子的售價尚不夠支付其欠銀行的抵押貸款。這些人就這樣被困住了。因為不能賣房,所以他們很難去做新工作。
銀行擁有這些抵押貸款,但不太熱心施以援手,即便有聯邦資助。他們的行動十分緩慢。我不知道確切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即便你能改善這些人的處境,也不會帶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解決抵押貸款問題會減輕相關人員的痛苦,而且可能提高他們購買其他商品的能力,但並沒有解決我們如何獲得更多增長的問題。美國這次不能指望房地產帶領經濟擺脫衰退。製造房地產泡沫是愚蠢之舉,我們本不應該允許泡沫出現。但事與願違。
但我們不應對美國經濟悲觀。如果2%的經濟增長率維持相當長時間,那才真是前景黯淡。其次,這取決於發生的事情。如果歐洲沒有徹底垮台,而且大選一結束美國國會就打破了僵局,取得重大突破,長期以來的債務問題獲得解決的辦法,而無需在近期大肆實行緊縮,那麼可以認為美國經濟很可能逐步復甦(即消費者與投資者重拾信心,而且經濟增長率攀升至3%,甚至可能更高)。這並非不可能。
美國經濟中的創新行業表現出色。計算機技術、社交媒體以及其他重要領域正風生水起。無論是這場危機還是這次經濟衰退,都沒有真正放緩美國經濟中的創新行業。
沒有誰可以說出哪些具體的事情將引領美國的經濟復甦。帶領美國經濟擺脫衰退的,將是一般的、多重的因素主要是服務業和一般消費。美國經濟彈性十足。它曾多次浴火重生,但這次沖擊非同凡響。美國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掙脫出來,從而以使美國經濟得到恢復和復甦。

『捌』 美國經濟環境分析

一樓純屬網上隨便抄搜集的資襲料,而且都是金融危機之前的經濟形式了,實在是瞎掰。
美國現在的GDP幾乎還在衰退,不知道是負的多少了;利率基本上就是零利率,因為經濟還在衰退還沒見底,失業一直在增加;匯率最近美元都是在小幅震盪,美元兌人民幣依然是6.83,歐元兌美元也維持在1.40上下波動;危機爆發之後美國人均儲蓄率從零提高到10%左右;失業人數現在已經達到五百萬左右,預計到明年後年失業人數還會增加,因為美國還有優級債危機。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玖』 分析美國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條件

美國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條件:
1、從科技與教育看: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人才濟內濟。集中了全球頂容尖高校,高等教育領先。科技積累多、產業鏈處於高端,基礎雄厚,綜合國力強;
2、經濟方面:美國虛擬經濟發達,是全球資本金融中心,美元還是世界貨幣;
3、地理環境方面:農業發達,資源豐富,地域廣闊平坦,交通便利(水,陸,空),人口(勞動力)素質高,科技力量雄厚(科技發達),貿易物流業發達(有廣闊的市場條件)。氣候條件適宜。

『拾』 美國等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發展歷程

回顧美國的環保史,可以用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美國的環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相對中國而言,更加得天獨厚:美國與中國一樣,主要領土位於北緯25。—45。之間最適於人類居住的北溫帶,在自然地理條件、領土幅員和自然資源分布上都不遜於中國。而且由於瀕臨兩大洋,氣候濕潤(全國平均降雨量比中國高30%以上),平原多(國土中適宜耕作的面積比例高達90%,平原面積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經處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表述的工業化後期生態恢復階段,現在稱得上是真正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這么好的環境本底,美國工農業的發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環境容量。換言之,美國的環境是相當經得起工農業污染的「折騰」的。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領導了世界工業化潮流,並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資源的凈生產國,但仍然擁有美麗家園,環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為曾經的新大陸和移民國家,美國這張白紙在二百多年間就繪上了最新最美的畫面,但應該看到的這幅畫面是一張層層塗抹的油畫,最初的幾層也是慘不忍睹的:

美國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種天人和諧的游獵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陸連農耕文明的干擾都未受過,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態,是當時地球上面積數一數二的野生動植物天堂:直到17世紀,美國落基山脈以東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沿岸由於降水豐沛是美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中心區,北部的五大湖也幾乎分布有北陸界新北區的全部淡水水生動物。17世紀後,來自愛爾蘭的新移民首先將大西洋沿岸帶入農耕文明,在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後,這片領土(最早的13個州)又迅速開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化進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於是,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礦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東部的主基調。為發財而瘋狂的移民繼續向西部進軍,與西部開拓者優秀品質共存的是他們濃厚的血腥味——不僅在工農業生產中大規模破壞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還對野牛大開殺戒,甚至將其發展為一種純游戲。曾經鋪天蓋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時居然僅餘541隻。

總之,19世紀的美國,可不是處處鮮花、富得流油,而是到處充斥熱情似火又不顧一切的拜金移民、烏煙瘴氣和污水四溢的工廠以及「把一切推平重來」的農場(類似的一幕也曾經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國出現過)。這種瘋狂的經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當社會領域的大蕭條(經濟危機)和自然領域的黑風暴(生態危機)實施報復後才逐漸回歸理性。這個回歸的過程也是天長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國還發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起——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為濫施農葯、化肥還導致「寂靜的春天」,就連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也因為農業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和農葯積累導致的繁殖障礙幾乎滅絕!今天美國的「美」,其實才剛剛到來。只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是1980年以後才有機會一睹美國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奪目、渾然天成的美景圖,只有殘留在國家公園內剛剛恢復到2萬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後餘生的些微證據。

回顧這個「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國環保最寶貴的經驗——從教訓中幡然悔悟。20世紀下半葉美國在環保上的成功,無一不受益於這個經驗。在獨特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中,美國的環保盡管跌跌撞撞,卻從哪裡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因此歷經半個世紀,終於使美國的環境讓全世界人民都為之「不見不散」。 美國環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個關鍵因素——能人多

在關鍵時候,美國出現了一些或「高瞻遠矚」或「有權有勢」的綠色人士,使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的經濟活動有所節制,大大推動了環境保護的進程。可以請出六位代表作為美國環保發展的里程碑。他們是斯特林·莫頓、約翰·繆爾、西奧多·羅斯福、蕾切爾·卡遜、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後幾代領導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高度認同的植樹節,竟然出自19世紀時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倡議。1872年,斯特林·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有感於當時當地的環境惡化,悲天憫人地提出了一項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要動員全體人民一起植樹造林。內布拉斯加州農業局首先積極支持採納莫頓先生的建議,不久州長親自宣布,從此該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定為植樹節。後來,這一節日只用了幾十年就發展成為全球通行的一種綠色文化。

這個名人倡導的行動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而且開創了美國官民合一搞環保的優良傳統。民間的高瞻遠矚通過官員的有權有勢被落實,環保才可能從一種憂思變成一項政策乃至一種文化。後兩位名人的經典合作更典型地說明了這種「美國環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紀末期,在美國西部開發改天換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華所剩無幾。這時,約翰·繆爾出現了。早在1876年,他就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採取森林保護政策。1897年美國國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阻撓森林保護政策,繆爾就通過媒體獲得公眾支持,使議員們改變了主張。繆爾最大的功績在於開創了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在以約翰·繆爾為首的一些人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於1872年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又於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著57座國家公園,327處自然和歷史勝地,12000個歷史遺址和其它建築,8500座紀念碑和紀念館,美國的自然精華悉數被羅致入「園」。今天,繆爾倡導的自然保護宗旨仍然鐫刻於的大門上――「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樂」。當然,單憑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張羅這么大的事業的,這個事業是他與另一位代表——西奧多·羅斯福(並非二戰期間名聞遐邇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繆爾開始與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交往。羅斯福認為:「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的,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基於這種理念,羅斯福在政務之餘與繆爾考察了大峽谷、約塞米蒂等國家公園,並據考察結果開始限制一些開發——例如在大峽谷中建設大壩。為了使這種環保思想在官員中蔚然成風,羅斯福曾在議會演講時特別以中國為例(根據一個考察報告)來說明森林破壞造成的惡果:「中國內地(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地區)森林缺乏,鄉村只有墳墓和廟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沒有林木保護,以致洪水經常決堤。山坡都被開墾,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羅斯福還積極倡導土地的分類規劃利用,使不同自然條件的土地能用於不同的產業,以發揮環境容量的作用。這位最高決策者的綠色意識,是美國由瘋狂開發轉向理智發展的關鍵。

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決定全球政治經濟命運的超級大國,其工業化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地球面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葯DDT和氟利昂空調都是在美國工業的推動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這種規模的工業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名叫蕾切爾·卡遜的女士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蠕變。1962年,根據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動搖了整個美國化工業。卡遜女士發現由於濫施農葯,通過食物鏈積累整個生態系統都在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因此美國的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危機。這種發現盡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業集團的歪曲,但還是漸漸改變了美國化工業巨頭(例如杜邦公司)的發展理念,美國的工業開始有了兩個轉變:一是注重衡量化工產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實施清潔生產;二是逐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自此,美國的環境才算真正擺脫了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習會。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群眾活動的具體構想,並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環保活動。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也是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綠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並促使美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國家環保局,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一定程度上,這次活動也是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誘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動後,迅速成為全球民眾環境運動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然在為一系列國際間環境公約的推行而奔走呼號。

這些能人前赴後繼的行動促進了美國國民環境意識的覺醒,這種形勢下以前作為環保對立面的大企業,有的也漸漸轉化成了環保的主力軍,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有「化學工業帝國」之稱,位居全球500強的123位。從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後四任總裁確立了「安全、健康、職業道德、尊重待人和保護環境」的核心價值觀,以製造炸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過合作、收購等手段調整產品結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的傳統化工領域,核心產業在1990年代已轉移到精細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時還是美國循環經濟搞得最好的大企業之一。杜邦公司的現任總裁賀利得曾有專文說明杜邦公司21世紀的兩個大目標,其一是"減少我們在環境中的痕跡",其二是"增加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賀利得還認為「公眾的意識和參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宣傳工作,例如,1996年出資設立了中國杜邦環境好新聞獎。

這6個代表,只是美國由下而上進而上下結合搞環保的一個縮影。須知,能人輩出,決定性的基礎是——民主好

美國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級大國,環境家底厚,在資源佔有上又達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視環保並不像日本那樣是因為國土有效面積事關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體現。由於美國的政治體制,形成了其民意決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須先有消費者支付意願的綠色化,

才可能有國家決策的綠色化。這種民主機制還決定了美國環保的新政策在導入階段往往必須利用經濟動因,必須在市場自發的基礎上政府再來因勢利導。

目前,美國環保政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強調環保措施上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力求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即強調以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不是以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沒有改變生產高效和消費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資源的情況。

1980年代後,美國總體的環境狀況在改善,美國的政策應該說是成功的。但也應該看到,民主體制下靈活的環保政策雖然給解決環保問題提供了相當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徑,也給美國的環保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於美國的環境政策不嚴格,標准不統一,法規不健全,致使沒能全方位的推動美國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也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使得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環保技術,環保產業出口額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於美國政治體制有時過度強調民主和政務公開,使得一些對國家有益的建議,當遇到公眾反對時,便很難以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還應該看到,美國的美並不能包羅萬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從中美環保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環保是一種片面的環保,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環保,是一種我國不能照搬的環保。這是因為美國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太浪費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

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10,世界平均2,中國人1。美國每人年平均鋼材耗用量為一般發展中國家的37倍,鋁耗用量為85倍,總的能源耗用量為30倍。據計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國的水平消耗礦物資源,則人類所需的16種主要礦物中,有7種將於十年內耗盡(如金、銀、汞、錫、鎢、鋅、鉛)。其餘礦物除鐵和鋁以外,都將在200年內用完。

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得到了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來一直得到延續。曾經有人考察過一個美國中產階段家庭的消費狀況,發現其中40%的支出屬於無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過度包裝等心理附加值而非產品使用價值的增值上的花費和產品快速更新換代上的花費,在已經富裕的美國人中普遍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美國的垃圾堆中不難發現一大堆包裝物中混雜著「過時」或者「微壞」的冰箱彩電。也許有些人會羨慕這種財大氣粗的浪費,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美」,再多十個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國稱得上是埋葬地球資源的地獄。

一方面是消費上的不加節制和資源佔有上的貪婪無度,另一方面卻是對環保責任的推諉,這就是美國的第二個特點——太無德

近年來,美國在環保領域的驚世駭俗之舉當是布希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個國家簽署的《京都協議書》(關於共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協議)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為由,公然宣布拒絕簽署該協議。雖然美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理應承擔主要責任和積極履行減排義務。但美國出爾反爾、推卸責任,充分反映了其國家決策中太無德的一面。

在高度評價美國在環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進舉措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美國在環保上太無德的這一面:美國是靠先污染自己發展起來的,然後就是靠產業結構高級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轉移減輕自己的環保負擔的,因此被一些國家稱為「環境帝國主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經就此行為承認:「美國和其他富國是世界環境災難的主要根源」。

如果說產業結構高級化——例如前述美國杜邦公司將「傻大黑粗」的傳統化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起到了幫助其發展經濟的作用的話,污染物轉移就是赤裸裸的無賴行徑。僅僅舉一個小例就可以說明這點。目前,美國危險物年生產量達5000至6000萬噸,其中將近1000萬噸由各公司私運出美國處置。綠色和平組織稱美國各公司向44個國家出口危險廢物,且不擇手段——有偷倒(如「夜間傾倒」),有耍賴皮的蠻倒,有所謂的協議傾倒,還有採取賄賂手法的賄倒。2002年,一位巴拿馬海關官員披露說,如同意進口美國的焚燒灰(含有劇毒的二惡英),就能得到一幢海灘別墅

閱讀全文

與美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的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