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是因為目前我國的改革開發,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是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不如環境的破壞,綠色發展理念是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讓我們的子孫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享受生活。
② 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概念嗎
綠色經濟要比可持續發展,來的更靠譜一些,就像法治和德治,雖然你不能說道德有錯,但最終還是通過法律制度來的靠譜,畢竟可持續和不可持續發展只在當地政府領導人一念之間。
綠色經濟是一個行政的表述,包含著環境友好型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循環經濟的取向和特徵。經濟增長本來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的福利,是人本主義必然的邏輯,但是幸福、福利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局部和全局之別,持續和不可持續為意,為了短期的利益污染環境是與綠色經濟取向背道而馳的非人本主義的虛幻增加,可以把環境友好型的經濟模式稱之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關注和強化綠色經濟對於當代中國具有非常同一般的戰略性的意義。改革開放已經27年,中國經濟起飛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今年之交後加速了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這是一種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的交織,是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關鍵內容的結構與形態升級的時期,就是在這個時期,日益凸顯的重大矛盾問題,就是粗放型非綠色模式發展產生的資源約束、環境約束,帶來的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
如果堅持綠色經濟的取向來緩解和克服資源環境的約束,中國的現代化大業就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沿著改革開放勾畫的三步走戰略,實現小康和未來的社會復興。組織和破壞千載難逢大好形勢,使中國的發展不可持續,這就是一個擺在全中國人民面前的非常現實的重大問題。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國第一份經過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報告,中國綠色GDP核算報告2004,表明由於污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3.05%,加入治理環境污染應該投入的虛擬成本,當年的GDP要再增加消耗1.8%。江蘇省的研究報告表明江蘇省的GDP比傳統GDP降低8個百分點,考慮到GDP因素每年的GDP要往下調8個百分點之多,02年當年僅大氣污染給全省居民造成的損失就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面對這樣的數字必須增強自己的憂患意識,反省自己和周邊人們的行為,進而關心環境保護,注重發展綠色經濟。中國作為一個實施趕超戰略,努力後來居上的發展大國,中國應該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趨勢中卓有成效的吸取他國的經濟教訓,盡量少走先造成污染,再花力氣去治理的彎路,中國有很多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的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要素)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選擇,是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 綠色經濟是什麼
綠色經來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源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3)綠色經濟與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擴展閱讀:
綠色發展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的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使中國能夠有根據地參加關於這一問題的國際對話,有助於提高全民的綠色發展自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④ 可持續發展行動——綠色實踐有什麼內容
我們沒有什麼神秘的使命,只是要為我們的未來抗爭。你們應該知道,失去我內們的未來,將意味著容什麼?……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什麼參加會議,你們在為誰做事。我們是你們的孩子,你們將要決定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塞文·蘇左克(這是一個13歲的加拿大女孩在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代表全世界兒童所發表的演講)
⑤ 綠色經濟的圖書目錄
CONTENTS
前言:我們需要綠色的青春、健康和自由的呼吸
第一章 總論1
一、綠色經濟內涵1
二、研究與發展綠色經濟的客觀必要性10
三、研究與發展綠色經濟的方法與途徑20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26
一、基礎理論26
二、應用理論39
三、應用與問題47
第三章綠色產業的發展54
一、產業與產業演替54
二、綠色產業的內涵與問題66
三、綠色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76
第四章 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與農民83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83
二、農村可持續發展88
三、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與農民93
第五章 綠色生態企業111
一、企業行為111
二、綠色生態企業行為117
三、綠色生態企業作用131
第六章城市可持續發展——以杭州市為例140
一、問題的提出140
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143
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147
四、建設生態城市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與要求的有效載體155
五、杭州市的例子157
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啟示164
第七章綠色市場的建設與管理169
一、綠色市場內涵特點169
二、綠色市場布局與發展179
三、綠色市場管理190
第八章綠色技術創新198
一、綠色技術198
二、綠色技術創新210
三、發展綠色技術:從制度變革入手223
第九章浙江省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實踐229
一、浙江省的基本概況229
二、浙江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實踐233
三、前景展望與設想242
四、主要對策措施248
參考文獻258
後記262
⑥ 陳文科的出版著作
1978─1999
1、湖北農村合作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7,副主編)
2、中國縣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 1987.11,副主編)
3、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典型剖析──巨變中的鄂州(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88.5,副主編)
4、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5,總纂)
5、中國農村經濟學概論(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2,副主編)
6、中國現階段家庭經營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0.9,獨著)
7、水體經濟原理(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1.12,與廖丹清等合著)
8、面臨嚴峻挑戰的思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比較研究(海天出版社 1992,與廖丹清等合著)
9、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8,與廖丹清等合著)
10、改革·發展·希望(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3,副主編)
11、經濟改革的縱橫思維──中國十年改革論集(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3.10,論文集獨著)
12、改革與發展中的老工業基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0,論文集主編之一)
13、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洪湖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4.6,主編)
14、大國發展的十大困惑──大國發展經濟學難點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李享章、熊維明等合著)
15、走出「怪圈」──大國改革的變形與矯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獨著)
16、改革:大國通向發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夏振坤等合著)
17、古老而年青的課題──大國農民問題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朱建中、熊維明等合著
18、金燦的曙光──大國中小城市發展模式與城鄉關系趨向(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與夏振坤等合著)
19、獨特的農業微觀機制──中國湖北30個村雙層經營個案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與方濤共同主編)
20、軍工大趨勢──湖北軍轉民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7,主編顧問)
21、湖北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內部出版 1995,主編)
22、中國政府消除貧困行為(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6.12,副主編)
23、《湖北老區脫貧模式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7.6,主編顧問)
24、農業產業化及其運作(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1,與秦宏燦共同主編)
25、農業災害經濟學原理(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9.12,與熊維明等合著)
2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內部出版 1999.4,研究生教材,獨著)
27、湖北21世紀特色經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3,論文集常務副主編之一)
28、中國農民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7,熊維明、朱建中等合著)
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目錄 1.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缺陷與對策 光明日報 2000.1.18
2.農業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觀察 2000.2
3.如何理解「有進有退」 經濟學家 2000.1
4.美國「新經濟」的兩大潛在危險 經濟學消息報 2000.4.21
5.西部大開發與武漢經濟區的戰略對策 學習與實踐 2000.4
6.國有企業制度創新芻議 學術論壇 2000.5
7.加快西部大開發需要重視五個關系 中國社科院《要報》 2000.5.9
8.制度創新:湖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發展的關鍵 現代經濟 2000.5
9.綠色經濟戰略:適應全球化市場性競爭和生態競爭的第一位戰略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0.4
10.論21世紀初期湖北經濟的跳躍式發展 湖北經濟 2000.12
11.「中西部發展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江漢論壇 2000.12
12.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層思考 經濟學動態 2000.7 1.論綠色經濟 江漢論壇 2001.1
2.防災減災:大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 天津社會科學 2001.2
3.中國轉軌經濟學論綱 改革 2001.3
4.論中國經濟轉軌模式的特色 社會科學研究 2001.3
5.論中國經濟轉軌中過渡階梯的特色 廣東社會科學 2001.6
6.關於湖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改革問題 鄂州大學學報 2001.3
7.新闡發新概括新貢獻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9 第二主編
8.發展經濟學與21世紀中國中西部發展 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1.9 主編
9.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勞動價值論 湖北日報 2001.9.24 1.21世紀大武漢發展戰略問題 紅旗出版社 2002.1 載《長株潭 經濟論壇》
2.從根本上消除體制性障礙 湖北日報 2002.7.25
3.大國轉軌最容易忽視的六大問題 學習月刊 2002.9
4.論「十五」湖北經濟發展的若干關系 湖北經濟 2002.3
5.發展「大武漢」集團城市的構想 學習與實踐 2002.1
6.論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江漢論壇 2002.3
7.論中國經濟轉軌目標的特色 學術論壇 2002.1
8.論中國經濟轉軌攻關的特色 轉軌通訊(中文版) 2002
9.武漢城市群的戰略定位與創新發展 學習與實踐 2002.6
10.關於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的幾點思考 江漢論壇 2002.11 1.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四大矛盾 轉軌通訊(中文版) 2003.1
2.深刻認識勞動價值論的若干問題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03.1
3.中國縣域經濟轉軌中的矛盾與成因分析 廣東社會科學 2003.2
4.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新視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1
5.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矛盾與成因分析,《廣東社會科學》,2003.3
6.資本結構:家族企業治理結構的「來龍」與「去脈」,《中國農村觀察》,2003.3,(與劉平青合作)
7.城市圈(帶)發展的當代蘊含與階段分析,《江漢論壇》,2003.8
8.完善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幾個問題,《河北學刊》,2003.5,
9.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湖北日報》理論版,2003.10.23
10.兩位專家認為我國經濟出現中部凹陷現象,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2003.12.9
11.專家認為我國經濟出現中部凹陷現象,《湖北內參》,2003.46(與秦尊文合作)
12.抓住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關鍵,《學習月刊》,2003.1
13.湖北氣象災害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研究》,2003.1
14.論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轉變,《湖北宣傳》,2003.1
15.中國縣域經濟轉軌的四大矛盾,《轉軌通訊》(中文版),2003.1
16.深刻認識勞動價值論的若干問題,《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1
17.論實現全面小康的三大轉變,《鄂州大學學報》,2003.2
18.破除「官本位」,樹立「企業為本」思想,《學習月刊》,2003.3
19.在區域分化中壯大中部增長極,《學習與實踐》,2003.9
20.推進全面小康:中國改革與發展的系統工程,《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3.5(與熊維明合作)
21.大武漢城市圈戰略與周邊城市定位,《學習與實踐》,2003.6(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2.在創新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湖北宣傳》,2003.11
23.武漢城市圈亟待研究的解決的三個問題,《湖北經濟》,2003.9
24.武漢城市圈一體若干思考,《企業導報》,2003.12,(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5.武漢市在全國城市中的經濟地位演變及發展趨向分析,《學習與實踐》,2003.5,(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6.對我省破除「官本位」,樹立企業為本思想的再思考,《要文摘報》,2003.2
27.武漢經濟圈破題三議,《要文摘報》,2003.8
28.中部凹陷現象的成因與對策建議,《要文摘報》,2003.36(與秦尊文合作)
29.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文摘報》,2003.41(與秦尊文合作)
30.特色立市,錯位發展,《要文摘報》,2003.14(與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⑦ 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歡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對嗎
基本認識就是如此,沒錯。
⑧ 急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什麼麻煩詳細一點,在此多謝各位!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城市的數量猛增,而且城市規模變大,不僅出現上千萬人口的大都市,而且還向城市群、城市帶以及國際性大都市發展。城市化發展過快,規模過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強度和范圍都要增加,產生的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交通擁塞等等城市環境問題也將更為嚴重。
目前,我國下處在大規模城市投資、建設和大規模改變自然與人類環境的關鍵時期。中國的城市化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而且這種快速增長勢頭將持續較長時期。中國城市要麼按照美國汽車——高速公路——城市蔓延——石油社會的模式去發展經濟,重蹈美國破壞世界環境的覆轍,要麼就必須利用這個人類歷史的重要時機,面對汽車時代固有的毛病挑戰,選擇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生態城市的道路。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么大的人口和資源潛力去建設一個比當今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好得多的生態城市。可喜的是,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而且出現了方興未艾的局面。當然,這里不乏一些時髦概念的抄作,但如何正確引導與建設我們的生態城市已經非常明確的擺在了我們面前。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
目前,國內外許多城市把生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如國外的法蘭克福市、羅馬市、莫斯科市、華盛頓市、悉尼市等,再如國內的大連、廈門、杭州、蘇州、威海、揚州等。但是,有許多人把「生態城市」理解為綠化非常好的城市,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作了大量研究,曾經有過各種定義,目前國內最權威並進入網路全書和許多教科書的定義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所以,生態城市必然是一個綠化非常好的城市,而綠化非常好的城市不一定是生態城市。下面對生態城市作進一步描繪:
(一)市民素質高 是指在該城市中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們受著良好的教育,科技事業比較發達並且能夠有力、持續地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事業的發展。
(二)天藍地綠水清 在生態城市裡,善待自然、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公德和人們的自覺行為准則;到處是綠蔭草地、青山綠水的城市景觀,人的行為與大自然有機結合、相互協調。
(三)資源高度利用 生態城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得到最合理、相對最高效率的利用;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就嚴格控制廢物的產生,廢物一旦產生就必須按設定的方案進行回收、再生和再利用。
(四)產業結構優化 在生態城市中發展的產業都必須以不破壞生態平衡為前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態城市的產業中必定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和都市園林,其二是旅遊業以生態旅遊為特色,三是環保產業發達並有一定的帶動性。
(五)城市規劃科學 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必須重視以下幾點:建築布局合理;嚴格控制建築密度;大力提高建築物的傳統個性和文化藝術品位;城市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充足而且先進;城市管理納入法治軌道。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與手段
2002年8月23日,在深圳誕生了《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這份在第5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上,由國際生態城市研究專家共同提議並討論通過的宣言,提出了21世紀城市發展的目標、生態城市的建設原則、評價與管理思想方法。這一宣言將對世界城市建設與發展以及人居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
《深圳宣言》定義的建設生態城市,內容包括生態安全、生態衛生、生態產業代謝、生態景觀整合、生態意識培養。
1、生態安全 即向所有居民提供潔凈的空氣、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業機會,以及市政服務設施和減災防災措施的保障。
2、生態衛生 即通過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態工程手段,對糞便、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和再生利用。
3、生態產業代謝 即促進產業的生態轉型,強化資源的再利用、產品的生命周期設計、可更新能源的開發、生態高效的運輸,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同時,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態景觀整合 即通過對人工環境、開放空間(如公園、廣場)、街道橋梁等連接點和自然要素(水路和城市輪廓線)的整合,在節約能源、資源,減少交通事故和空氣污染的前提下,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時,防止水環境惡化,減少熱島效應和對全球環境惡化的影響。
5、生態意識培養 幫助人們認識其在與自然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環境責任,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以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高質量運行。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手段
《深圳宣言》強調為推動城市生態建設必須採取:通過合理的生態手段,為城市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環境、安全的水源;城市規劃應以人而不是以車為本;確定生態敏感地區和區域生命支持系統的承載能力,並明確應開展生態恢復的自然和農業地區;在城市設計中大力倡導節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物質的循環再生;將城市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機動交通為主的,並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體系的生態城市;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和舊城的生態改造項目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激勵手段;鼓勵社區群眾積極參與生態城市設計、管理和生態恢復工作。
三、生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生態城市是21世紀的城市建設的方向。錢學森同志提出應該把城市建成一個超大型園林,或稱之為「山水城市」。我們以為,所謂的「山水城市」,也可以理解為生態城市。也就是說,既要保持城市發展,又要保持生態平衡。
目前,我國城市都面臨著大建設、大發展的高潮,在這樣的時刻,提出這樣的目標,應該說是十分適時的。為了建高樓、辦商店,有些城市不是在「見縫插綠」,而是拚命地「見縫插樓」;為了引進外資,有些城市不惜把一些污染嚴重的項目引進新區,污染了新區環境;為了體現現代化,許多城市的汽車、摩托車數量無控制地劇增……所有這些做法都將後患無窮。因此,建設「生態城市」應該成為我們向21世紀進軍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以「綠滿全球」為標志的持續發展道路。
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任俞孔堅教授前瞻性地提出了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戰略。
(一)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大關鍵。面對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擴張造成自然景觀基質的破碎化,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斷的現實。大量物種將不再持續生存下去,自然環境將不再可持續,人類自然也將不再可持續。因此,維護大地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維護自然過程的連續性成為區域及景觀規劃的首要任務之一。
(二)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環境系統
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道路修築及水利工程以及農田開墾過程中,毀掉了太多太多獨具特色且彌足珍貴、被視為荒灘荒地的鄉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棲息地。大地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系統,是一個由多種生境構成的嵌合體,而其生命力就在於其豐富多樣性。哪怕是一種無名小草,其對人類未來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意義可能不亞於大熊貓和紅樹林。歷史上形成的風景名勝區和劃定為國家級省市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區,固然需要保護——那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國土生態安全的最後防線。但這些地區只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幾或百分之十幾,不足以維護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國土生態系統。而城市中即使達到30%甚至50%的綠地率,由於過於單一的植物種類和過於人工化的綠化方式,尤其因為人們長期以來對引種奇花異木的偏好以及對鄉土物種的敵視和審美偏見,其綠地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並不很強。相反,在被城市建設吞沒之前的土地上,存在著一系列年代久遠、多樣化生物與環境的鄉土棲息地。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和休閑價值,保留這種景觀的異質性,對維護城市及國土的生態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三)維護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脈,是大地景觀生態的主要基礎設施。污染、乾旱斷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國城市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而尤以污染最難解決。然而,人們往往把治理的對象瞄準河道本身。耗巨資進行河道整治,而結果卻使欲解決的問題更加嚴重。猶如一個吃錯了葯的人體,生命遭受嚴重損害。這些「錯葯」包括:水泥護堤襯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幾乎沒有倖免,結果——許多動植物無處安身;截彎取直——事實上,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於消減洪水的災害性和突發,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且盡顯自然形態之美。河流是地球上唯一連續的自然景觀元素,也是各種景觀元素之間的聯結元素。而當所剩無幾的水流穿過城市的時候,人們又不惜工本攔河築壩,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此舉有許多弊端。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閑與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自然的動人之態。其它對待河流之態度包括蓋之、填之和斷之,則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於治污,而非改造河道。
(四)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如: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調節局部小氣候、減緩旱澇災害、凈化環境、滿足感知需求並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在城市化過程中,因建築用地的日益擴張,不同類型的濕地面積逐漸變小,在一些地區已經趨於消失。不合理地規劃城市,導致濕地斑塊之間的連續性下降,濕地水分蒸發蒸騰能力和地下水補充能力受到影響;隨著城市垃圾和沉澱物的增加,產生富營養化作用,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污染。保護、恢復城市濕地,避免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而產生環境污染,對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
帶狀的農田防護林網是中國大地景觀的一大特色,而以「三北」防護林為代表的防護林體系,則是在區域尺度上為國土的生態安全所進行的戰略性工程。全國范圍內目前已啟動了十大生態防護系工程,這在全世界也不多見。這些國土生態系統工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無論在總體布局、設計、林相結構、樹種選擇等方面,都忽略了與城市、文化藝術、市民休閑、醫療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關系。這些已成熟的防護林體系,往往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被忽視和破壞。一些沿河林帶和沿路林帶,往往在城市擴展過程中,因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寬而被伐去。一些林網也在由農用地轉為城市開發用地過程中被切割或佔用,原有防護林網的完整性受到嚴重損壞。只要在城市規劃和設計過程中稍加註意,保留原有防護林網並納入城市綠地系統之中是完全可能的。通過逐步豐富原有林帶的單一樹種結構,使防護林帶單一的功能向綜合的多功能城市綠地轉化。
(六)建立無機動車「綠色」通道
熟悉國際城市發展情況的俞教授說,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適於人居住的,從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不可持續的。「步行社區」、「自行車城市」已成為國際城市發展的一個標志。社區內部、社區之間、生活與工作場所,以及與休閑娛樂場所之間的步行或非機動車聯系,必將成為未來城市的追求。快速發展的中國城市,似乎並沒有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中獲得啟示,而是在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效仿西方工業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據了城市大規模改造的核心。作為城市發展的長遠戰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間擴展的契機,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閑的「綠色」步行道及非自行車道網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綠」道網路不是附屬於現有車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脫離車行的安靜、安全的「綠色」通道。它與城市的綠地系統、學校、居住區及步行商業街相結合。這樣的「綠色」系統的設立,關鍵在於城市設計過程的把握,它不但可為步行及非機動車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車行系統的壓力。同時,鼓勵人們棄車從步,走更生態和可持續的道路。
(七)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
單位制是中國城市形態的一大特徵,圍牆中的綠地往往只限於本單位人員享用,特別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學校園。對此,俞教授有自己的見解:由於中國社會長期受到小農經濟影響、大工業社會形態很不發育、對圍合及領地的偏愛等原因,形成了開放單位綠地的心理障礙。而現實的安全和管理等考慮也強化了綠地的「單位」意識。但現代的保安技術早已突破圍牆和鐵絲網的時代。事實上,讓公眾享用開放綠地的過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質和公共意識的過程,在看不見的保安系統監護下,一個開放的綠地可以比封閉的院中綠地更加安全。
(八)「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質
公園概念至今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大城市的公園設計、建設與管理中。設計者挖空心思,力圖設計奇景、異景;建設部門花巨資引種奇花異木,搭建假山、樓台,甚至擺放各種娛樂器械,以此來吸引造訪者。公園的管理部門則以賣門票為生,「以園養園」。這實際上是對公園性質的誤解,是把公園同娛樂場所、主題公園和旅遊點混為一談。在現代城市中,公園應是居民日常生產與生活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更新改造和進一步向郊區化擴展,工業化初期的公園形態將被開放的城市綠地所取代。孤立、有邊界的公園正在「溶解」,而成為城市內各種性質用地之間以及內部的基質,並以簡潔、生態化和開放的綠地形態,滲透到居住區、辦公園區、產業園區內,與城郊自然景觀基質相融合。這意味著城市公園在地塊劃分時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綠色塊,而就是彌漫於整個城市用地中的綠色液體。
(九)「溶解」城市,保護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有機組成部分
保護高產農田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田園城市模式也將鄉村農田作為城市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在現代中國城市擴張模式以及規劃及管理方式上,農田實際上很難在城市用地范圍內存在。從總體規劃和審批開始,城市就是一個邊界明確的土地利用單位,凡是進入城市邊界的,所有土地便成為城市開發建設用地,當然還包括綠地系統。農田則遲早被徵用,城市中是不允許有農業用地的。網路技術、現代交通的發展及隨之而來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城市形態也將改變,城鄉差別縮小,城市也在「溶解」。大面積的鄉村農田將成為城市功能體的 「溶液」:高產農田滲透入市區,城市機體延伸入農田之中,農田將與城市的綠地系統相結合,成為城市景觀的綠色基質。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農副產品,同時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和教育場所。
(十)建立鄉土植物苗圃
雖然中國大地東西南北氣候差異明顯,鄉土植物區系多樣,但人們在城市大街上可見的綠化植物品種單調,且往往多來自異地。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城市建設者和開發商普遍酷愛珍奇花木,而鄙視鄉土物種;二,缺乏培植當地鄉土植物的苗圃系統。改變前者,有賴於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改變後者,則需要前瞻性的物質准備。因此,建立鄉土植物苗圃基地,應作為每個城市未來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戰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生態基礎設施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本質上講,它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一般意義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是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保護地系統。這需要城市決策者提前 50~100年進行規劃和投資。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規劃的既定邊界。此外,建設生態城市不能急功近利。目前,中國的城市規劃師和城市建設決策者,只是忙於應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後的環境惡化問題和街頭巷尾的交通擁堵問題。應研究長遠的大決策、大戰略,哪怕是犧牲眼前或局部的利益來換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動。因為只有這樣,規劃師才有他的尊嚴,城市建設和管理者才有其從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長久的安寧和健康。
⑨ 什麼是綠色GDP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GDP的概念
⑩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區別和聯系
綠色消費是指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購買和消費活動,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版的、高層次權的理性消費行為。綠色消費是從滿足生態需要出發,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內涵,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
我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是指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統一的社會發展。發展過程中,在不犧牲後代人需求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生產決定消費,人們所消費的一切商品和服務,都是通過生產來提供的。滿足消費,必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