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

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

發布時間:2021-02-19 08:35:47

1. 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抓手和著力點在哪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將科學發展的理念體現在政府工作目標的確定上。對於經濟工作而言,就是要努力實現由主要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目標向主要追求發展的質量效益目標的根本轉變。在保持GDP平穩增長的同時,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運行很難實現良性循環。但經濟增長不是發展的全部內容,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政府保持社會和諧、促進社會公平的能力,與財政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政府沒有較強的可支配財力,就無法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也無法真正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因此,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需要地關注和追求城鄉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水平的提高。應更加註重激發和保護群眾創業致富的積極性,讓潛在的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使人民群眾通過創新創業實現發展致富﹔更加註重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堅持把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放在首位﹔更加註重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堅持招商選資,著重發揮引進資本在促進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堅決控制高消耗、重污染項目。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時,大力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在一些地方,盡管群眾的收入增加了,但安全感和幸福感並沒有相應增加,生活質量未能得到大的改善。應切實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幸福不幸福作為衡量政府經濟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不僅要解決群眾的經濟富裕問題,還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為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秩序,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大力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為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在提高即期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切實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牢固樹立經濟增長的成本意識,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要素節約集約利用,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浙江作為一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環境容量有限的省份,必須痛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扎扎實實地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和市場形成的倒逼機制,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解決突出的行業性、區域性污染問題﹔強化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目標的硬約束,改變過去重產業規劃、輕資源要素和環境容量的做法,切實按照資源要素供給情況和環境容量來制訂和實施規劃,分解落實年度目標任務和責任,並採取強有力措施,使之真正落到實處。把增長方式轉變作為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粗放的增長方式是當前制約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能否在推動增長方式轉變方面取得實效,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成效的重要標准。因此,應把推動增長方式轉變作為當前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來抓,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提升轉變。把推動結構優化作為關鍵環節。如何把握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之間的關系,是對政府駕馭經濟能力的挑戰與考驗。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感到關鍵是把結構優化這個牛鼻子抓住抓好,特別是充分發揮優化投資結構這個杠桿,推動投資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平穩增長。這既可以為即期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又可以通過增量帶存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需求穩定增長與結構優化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主攻方向。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是在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下功夫。應加快構築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有效平台和載體,把政府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資源向創新平台和載體傾斜,建設和發展一批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台、行業專業創新平台、區域科技創新平台,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務企業、企業依託平台的有效機制﹔努力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手段,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使集聚起來的創新要素發揮最大效能﹔進一步完善創新成果的轉化機制,多形式推進產學研結合,健全技術市場和風險投資機制,促進技術和資本有機融合,促使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環境保護作為硬性任務。「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目標要求,必須把這一要求作為硬任務抓實抓好。應逐年分解落實工作目標和責任,堅持節約為先、保護為本、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技術創新、強化管理和結構調整多管齊下,經濟、法律、科技、行政手段綜合運用,不斷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工作,積極推進土地、水等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完善和實施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污染物排放等標准,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執法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要抓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矛盾,其根源仍然是體制性、機制性問題。推動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歸根結底要靠體制機制創新。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善於運用發展和改革的法破解制約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難題,建立健全保障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體制機制,使體制機制創新成為政府推動各項工作的有力抓手。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當前存在的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職能轉變滯後,特別是引導和推動各類市場主體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的有效手段還不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缺位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面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構建和諧社會等艱巨任務,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顯得愈來愈迫切。應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僅要看審批事項縮減的數量多少,更要看審批效能是否有切實的提高、方式是否透明規范﹔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使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更嚴格更規范、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備案的效率更高﹔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著力解決財政資金「用多少」、「用在哪」和「用得怎麼樣」等問題,更好地體現公共財政的要求﹔深化規劃體制改革,提高規劃的協調性和可操作性,增強規劃實施監督的有效性,更好地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更加重視構建有利於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體制機制。在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做好「吸納集聚」和「延伸覆蓋」兩篇文章,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互動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提高農民收入,遏制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快建立有利於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堅持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生態經濟先行,加大政策扶持,拓展區域合作,改善發展環境,推動異地脫貧,努力把欠發達地區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健全為民實事的長效機制,加快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多層次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調節收入分配,努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就學就醫難等熱點問題。加快建立健全社會建設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利益表達和協調保障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安全生產監管和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科學把握和正確處理增強統籌協調能力與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關系,積極探索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完善保障決策貫徹落實的體制機制。堅決貫徹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區域統籌規劃和協調,加快構建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行政監督和行政問責制度,確保政令暢通,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利於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體制機制。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實力較強的縣和中心鎮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其權責不對稱的問題較為突出,出現了所謂「看得見、管不了」現象。應按照提高行政效能和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步伐,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管理重心下移,特別是增強鄉鎮政府在農村安全生產、土地監管、環境保護、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市場秩序、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管理職責和服務能力。

2.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一,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首要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決定了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不只是使經濟在量上即規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長,也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結構、勞動結構、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革。 第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進人生產,使生產力成為一個復雜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它作用於其他諸因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科學化、現代化。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機結合,即管理是使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科學技術與經濟廣泛結合,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范疇。 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始終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進步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 (一)科學技術的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提高認識能力,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從它誕生起,與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從近代歐洲支藝更興起,自然科學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自己認識自然界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認識領域.民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不斷為教育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從而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了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晉級,對整個社會精神面貌和人們的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3. 如何做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醫療保健體系和防疫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提高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廣開就業門路。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引導下崗職工轉變觀念,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4. 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個利器

一、共享經濟

而對於共享經濟理念衍生出來的產品和服務,不用我說,大家都很清專楚了,包括酒屬店、汽車、充電寶、雨傘等等。所以今天我們不來談共享經濟具體是啥,如何發展更好?我們剖析一把能讓共享經濟發展更繁榮的利器——IPFS。

二、創新

創新恰是目前促進經濟和生產力所需的「利器」。

古里亞還聲稱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已經著手討論利用當前比較低的負債成本,擴大投資,從而促進當前乏力的經濟增長。

「各國政府,比如說美國、中國、日本、加拿大等,應充分利用他們的財政空間,這樣他們才能共同發展,」他建議道。

三、綠色低碳

綠色低碳發展是一種理念,空談無意義,必須將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與行業發展相結合、成為普遍形態,才能使行業效益最大化。

第二,政府和智庫的關系。我認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著眼解決眼前的問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考慮未來,而是如果今天的問題解決不了,明天沒有辦法繼續;智庫則不同,智庫的作用應當是為政府出謀劃策,去考慮未來30、50年,如果有能力甚至可以是未來100年的事情。同樣智庫不能空談,需要將未來與現實相結合。

5. 現階段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力量是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六成
四大動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嚴鵬程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指標好於預期,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於消費、創新等四個方面,同時,去產能、降成本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進展良好。

消費是主要增長動力

經濟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貨物進出口額增長19.6%,服務進出口繼續增長,外匯儲備連續5個月增加……經濟半年報令人振奮,國內外機構和專家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然而也有評論認為,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是靠基礎設施等投資拉動的,嚴鵬程回應,從客觀數據和實際掌握情況來看,這樣的結論並不成立,中國經濟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正有序轉換,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從近三年的情況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8.8%、59.7%和64.6%,分別比投資貢獻率高1.9個、18.1個和22.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3.4%,也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

二是創新引領的作用日漸凸顯,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並茁壯成長。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應逐步釋放,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隨著去產能的推進,一大批僵屍企業逐步退出,為行業內的其他優質企業發展騰出了空間,不僅優化了行業的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而且推動了行業供求結構的好轉,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預期明顯改善。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效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7%。

四是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有效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有效激活了創業創新的潛力和熱情。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91萬戶,同比增長11.1%,日均新登記企業1.6萬戶。服務業、製造業等領域開放程度繼續提高,6月份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1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此外,近幾年來,我國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1.5%、22.3%,生態環保、水利、交通、教育投資分別增長46%、17.5%、14.7%和17.8%。

煤炭去產能完成年度任務量74%

上半年去產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鋼鐵方面,截至6月末,「地條鋼」按計劃出清,相關督查即將開展;煤炭方面,上半年共退出煤炭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

嚴鵬程表示,去產能有力推動了煤炭行業健康發展: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23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0億元;行業發展環境有所改善,違規新增產能、違法違規建設和超能力生產等老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產業布局顯著優化,一大批長期虧損、安全基礎差的煤礦加快退出,為優質產能發展進一步騰出了空間;相關風險逐步緩解,一些不良或潛在不良煤炭企業資產轉為優良,企業融資能力明顯增強,銀行欠債等矛盾和問題明顯緩解。

近期煤炭價格持續上漲,有分析認為,煤炭去產能導致了供應偏緊。嚴鵬程回應,去產能主要去的是無效低效產能,這部分產能的退出,對煤炭實際產量影響較小,而且有利於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能利用率。

他分析,階段性供應偏緊和價格波動受幾方面因素影響。首先,經濟回暖帶動煤電、鋼鐵、化工等主要耗煤產品產量快速增長,1—5月,全國火力發電同比增長6.4%,粗鋼產量增長4.4%,帶動電煤消耗同比增加6000萬噸以上,增長10.3%。今年以來主要流域來水偏枯導致水電出力較大幅度負增長也導致電煤消耗增加。此外,一些煤炭調入省份產能退出力度超預期、主要產煤地區加強執法檢查和整改,也對煤炭供應帶來一定影響。

下一步如何平衡好去產能與穩供應?國家發改委將重點加快優質產能釋放、增加運力協調保障、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推動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制度,促進市場供需平衡,防範價格異常波動。

再推降成本新舉措,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提升

今年,又有一攬子降成本新舉措陸續推出,包括:簡並增值稅稅率;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對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試點有關稅收抵扣政策;將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推廣至全國;將2016年底到期的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延長至2019年底;推出暫免徵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費等一批降費措施;允許失業保險總費率為1.5%的22個省份(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總費率再降低0.5個百分點;明確年內實現跨省大件運輸許可全國聯網,一地辦證、全線通行,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降成本效果不斷顯現。2017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0.3元,同比增加5.6元;主營業務利潤率為6.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5個百分點。

嚴鵬程表示,下一步,將從破解制約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入手,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降低企業稅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具體措施包括編制投資核准事項清單向社會公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等。(記者 趙展慧)

6.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哈比森在《作為國民財富的人力資源》一書中指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知識和技能,就不能發展別的任何東西。」

人才和資金,一直是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瓶頸因素。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是資金更重要,還是人才更重要?資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沒有人才,資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廢料,沒有人才的運作,再多的資本也將付之東流。

首先,就人才的本質與作用來說,人才是有知識、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個國家的振興進步,一個地區的快速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一個家庭的發家致富,人才都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古往今來,選賢任能,培育英才,一直是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極為重視的問題。從先秦到近代,諸子百家,有識之士,都深刻論述了「國之興亡,務在得人」的理念。管子指出:「得人者,厚功大業,顯於天下;失人者,失國家、危社稷,滅於天下。」墨子曰:「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荀子》、《呂氏春秋》也都反復強調了「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的道理。說明人才問題直接關乎江山社稷,關繫到國之興亡。漢高祖劉邦深知人才的重要,更是善於選人用人的典範。他就是因為會用人,才使張良、蕭何、韓信等超級人才匯集麾下,靠發揮他們智慧才能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因為妒賢嫉能,目無他人,不信任別人的能力,最終導致慘敗,自刎烏江。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的知識能力的競爭。當今國際間的競爭,主要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其中的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在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主要源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不管是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還是管理技術,都是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來實現的。

其次,就人才與資本的地位與關系來說,人才是本源,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而資本是派生的,從屬性的,是服從於純理性規律的。就本源講,先有人才,是人才創造了資本。人力資源學者研究認為:物力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是被動的,物理性的,硬性的,通俗地說,就是「死」的東西;而人力資源則是能動的,感性的,軟性的,就是「活」的。人與資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能動性,主導性,活躍性。毛澤東說過:「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

最早研究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家奎奈認為:人是創造財富的第一因素,並說:「構成國家強大因素的是人。」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威廉。配弟首先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重商主義經濟學派代表李嘉圖認為:「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以及使價值增值的源泉。」馬歇爾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指出:「知識與組織是最有力的生產力。」馬克思在研究了生產過程中人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後指出:「人的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

這一切事實與理論都雄辯地證明: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其中的精華——人才,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最關鍵因素。

第三,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人才問題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之所以發展緩慢,與東部地區差距拉大,關鍵還在於人的因素,在於人們的思維觀念的解放創新,在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們嚴重缺失高知識高技能人才——資料顯示:我國西部占國土資源面積的71%,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東部占總面積的11%,卻集中著43。2%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現有的人才,或者說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不足。相較於東部地區,我們西部,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無論幹部,還是群眾,無論行政管理者,還是企業經營者,大多數顯得思想僵化、因循守舊、行動遲緩,不善於抓機遇,不敢闖,不敢幹,等靠要思想嚴重,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和市場,等待觀望,徘徊不前。

大家知道,大邱庄當初也是一片鹽鹼灘,不毛之地。改革開放之初,他們甚至比我們還要貧窮,還要落後,是有名的「光棍村」。正是因為他們有了禹作敏這一能人,帶領大家艱苦創業,勇闖市場,敢為天下先,才創造了讓世界稱奇的「大邱庄神話」。同樣,華西村如果不是吳仁寶,也許不可能成為中國「首富村」。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豪邁地講過:即使你把我的廠房、設備、市場、資金全部拿走,四年後我仍是鋼鐵大王。這說明,環境、資本只是一種外在的因素,而作為世界主宰的人才,才是促使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會發揮作用。

第四,就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人才的爭奪遠勝過對於資本的需求。當今世界已經由資本化進入知本化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新經濟時代,掌握高端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權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舒爾茨說:「當代財富的構成,主要是人的能力。」西方發達國家新經濟增長的事實證明,在知識被轉化為主要生產力的新經濟里,推動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能源資本成為千萬富翁用了50年,而比爾。蓋茨靠人才成為百億富翁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那裡人才薈萃,那裡就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為什麼發展比我們快,就是人家搶佔了先機,網羅了全國各地的大批人才,就連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紛紛「孔雀東南飛」。

在知本化時代,我們如果再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開發、引進,即使有再多的資金,就算有再多的資源,我們也將難以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被時代遠遠的摔在後頭。

7. 如何推進經濟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8. 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流通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消費升級,現代流通體系在技術、商業模式、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在發生變革。為適應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需要大力發展更加開放、高效、智能的高質量現代流通體系,在消費端、供給端和流通環節做出全面升級,但在發展中仍面臨以下問題:

閱讀全文

與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