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是什麼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在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多年來鋼鐵、煤炭、水泥、紡織存量產能過剩,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並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采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采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並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采購網路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采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機說事兒。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准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回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采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獲。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借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采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周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怨等等。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每一個細節,切實把「轉變服務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技能,講求服務效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
三是應對嚴峻形勢,要充分認識先行指數研究的重要性,採取領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為後危機時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項准備。目前各行各業的預測和宏觀調控方式已經過時,所採用的「過去時數據」、「現在時數據」兩類指標已經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必須將預測和調控建立在「將來時數據」指標的基礎上,如國民經濟PMI、本行業PMI、PPI等等。
我國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讓國內實體經濟能夠平穩、較快地增長,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間,因此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偏積極的。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低附加值並對生態破壞嚴重的低端產品出口等來拉動,而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產業、技術方面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這樣才能在中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增長。
總之,盡管有種種困難和挑戰,但氣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不辱使命、有所作為。
㈡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內容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抄消費、投資、出口協調襲拉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和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③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及眾多領域和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先轉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即把思想方法搞對頭。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
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㈢ 十八大指出什麼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科學分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原因的基礎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
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發,深化改革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改善需求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投資率持續上升,消費率持續下降,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更快。
2、提升產業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很快,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3、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密切相關。
㈣ 十八大指出什麼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科學分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原因的基礎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
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反過來,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捨。
如果沒有體制機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展緩慢,究其原因,關鍵是相關領域改革滯後,經濟體制不健全,科學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
(4)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關知識擴展閱讀:
深化改革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善需求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投資率持續上升,消費率持續下降,其中居民消費率下降更快。
主要原因:一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同時,由於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較強,儲蓄率不斷上升。
二是城鎮化發展機制不健全,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需求潛力未能有效激活。
三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主導的投資范圍過寬,宏觀調控與監管的有效性較差。
四是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實際成本和供求關系,助長了投資需求過快、無序膨脹。
因此,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就必須深化投資、財稅、價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提升產業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很快,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2011年,我國第二、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6.8%、43.1%,與發展水平相當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經濟增長過多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拉動。
主要原因,一是資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環境補償機制缺失,助長重化工業盲目擴張;
二是稅制不夠合理,服務業稅負較重;
三是監管規則不合理,阻礙民營經濟進入服務業。
要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就必須深化要素價格、財稅體制、市場准入和監管體制等方面改革。
第三,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密切相關。
究其原因:一是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現代企業制度所具有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還不完善;
二是節能環保、知識產權等標准、法規和監管不健全;
三是科技創新體系、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根本上說,必須深化企業制度、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
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
㈤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什麼
十八大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深刻認識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本質要求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任何發展方式都是一種動力機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體制的安排。好的體制機制,就會有好的發展方式;反過來,體制機制不順,發展方式也很難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狀況影響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導人們行為,人們的行為決定發展方式的取捨。
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密切相關。究其原因:
一是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現代企業制度所具有的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還不完善。
二是節能環保、知識產權等標准、法規和監管不健全;三是科技創新體系、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因此,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根本上說,必須深化企業制度、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
㈥ 運用經濟生活中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農業科技,高產業化,多了用機械功轉變精食品。1是人民生活小康社會轉換大康生活。2是工業同時進化食品造作…
㈦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什麼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如下
第一,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第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第三,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四,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㈧ (高中政治題)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一,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按照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空間結構,既著眼於化解過去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又為經濟不斷邁上新台階、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條件。第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第三,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更加註重自主創新,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謀求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第四,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五,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加快實施生態工程,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針對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加快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更好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七,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第八,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加快調整進口貿易結構,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 [2] [3] [4]